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的受了感受。
电影中的几名青年,一直在努力,虽然途中有很多的挫折,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
就是在不断的努力下坚持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出现一个崭新的自我。
“ 通常在我们这项运动中,你只有几条线路可以下山,但站在这群山之巅,你可以有360度的线路选择,这就是自由!
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在新疆的吐鲁番、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尼泊尔境内的青藏高原、犹他州的落基山脉,在这些似乎已不能用高耸万丈、崇山峻岭、危峰兀立、悬崖峭壁。
重岩叠峰来形容的险峻地貌,在群山之巅,骑自行车来完成着似乎不可能的极限冲坡,也有伤痛、犹豫甚至是胆怯,但还是选择了行动,在速度中诠释着生命的激情!
不,他们不是拿生命在冒险,而是更加珍惜生命,因为他们懂得生命是享受和实现梦想的过程!
很励志,但不赞成模仿,除非你和美国小伙子一样精良的装备,完善的后勤支援,系统艰苦的训练,细致专业的规划准备,值得一看!
从犹他州到吐鲁番,再到阿根廷,退至英属哥伦比亚,去了尼泊尔,回到犹他州,最后返回吐鲁番。
一群美帝国主义的孩子,骑着豪车,驾着快艇,坐着直升机,跨过河流,登上山坡,然后从陡坡之上直冲而下,菊花喷出滚滚沙尘......正当我要蓄力猛喷这场资本主义的炫富闹剧之时,我看见他们在空中与车分离之时无助的身躯,看着他们重摔在地,惨叫抽搐,然后站起,揉揉伤口,跨上车,同一条路线,同一个摔倒的路口,再来过,惨叫抽搐,再来过,惨叫抽搐......无数次挣扎后,一个完美的飞跃,带着曾今的恐惧与伤痛。
我听到了他们的欢呼,笑脸,狂喜的笑脸。
他说,这是他感觉最好的一次旅行。
我明白了。
石田裕辅骑着单车环游世界,他时常身无分文,冒着骑在非洲被土著鸡奸的风险,依然冲入风暴,遁入沙漠。
我曾遇到一个姑娘单车骑到拉萨,剃了光头,说下一站尼泊尔,还要继续骑下去。
我知道有个加拿大外科大夫给中国人看病,结果死在了中原。
我知道有个家伙弃医从文,作了脊梁。
我知道有位兄台看湘江北去,还在丛中笑。
我明白了。
我们总是看不懂一些人。
他们有着很好的生活,平静而又富足。
不过这些人却选择伤痛,选择担当,选择前行,无论如何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给了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毕竟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人生若没了意义,那就只剩下了空虚的荒诞感。
于是孔子将华夏子孙的意义献给了家、国、天下。
老子把对无的追求赋予了后世。
当一切崩坍时,迷惘,麻木,纵欲,淫靡,不知何去何从。
我看着这群美帝国主义的孩子,想,这才是怒放的生命。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追求,知道自己将去往何方。
上苍给了我们一具不堪的肉身,于是我们就用这腐臭的行尸换一个饱满的灵魂。
以上。
"要了解我们为何来这里你就得知道我们始于何方?
“一群设备齐全的家伙,从自己最熟悉的起点出发,走没人走过的路,冒没人冒过的险,探索同一个世界。
这不叫旅行,应该叫做…………自由。
所有的极限运动,所有的冒险大抵都有一个特点———要想玩得爽,就要付出比爽更丰富的代偿。
人身体的局限,内心本能的恐惧和退缩,疼痛感,疲惫和烦躁不安,我们走向自由,并非为探索自身,发掘自我的本真,而是在漫漫长路上克服它们。
空翻,大角度俯冲,侧下,悬空,也许残破沟壑的地形阻碍人类的前进和探索,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世界上最极限的自由。
这片土地没有人,所有人都放弃他,你来了,他就是你的,你开辟你自己的路。
无所拘束。
纪录片和电影最大的不同大概就在于,它没有剧本,这本身也是一种自由,所以它所带来的细微的感动更加真实和震颤。
几个年轻人,带着车,做着各种看似不可能的炫酷动作,两年里走过许多未被探索的地方,开发新的道路,吸收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见更多不同的小孩子想起自己的曾经。
所有的英勇和无畏都仰仗于热血和年轻。
前半段结束,后半段的鲜血淋漓铺张开来。
所有的失败、恐惧、沮丧和失望以及疲惫毫无掩盖毫无掩埋,痛彻、颤动、水泪混杂。
光鲜的背后从来都不是不是光鲜。
我们羡慕他们的勇气,嫉妒他们的自由,向往他们的年轻和任性,可我们又害怕他们的鲜血,抵触他们的疼痛,拒绝他们走他们的征程。
这的确是单一的一个世界,却又把人和人分得各有不同。
我们难以出发, 而对他们来说“哪里是林荫的尽头?
下一段旅途开始的地方”
昨天刚刚看完《亚当》,喜欢的不行。
回头去看影评,看到有人问:女主角为什么会爱上男主角?
今天看了这部纪录片,说真的,把我看哭了。
我知道这样说感觉很矫情。
我也知道现在我太容易被这些画面欺骗,但每次看到这些,仍然会为之疯狂。
为什么?
为什么Beth会喜欢Adam?
为什么会感动?
我忍不住的一直问自己,在不同的时间自己给出不同的答案。
在这段时间,我认为我是被影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纯粹”所吸引。
什么是“纯粹”?
“纯粹”就是Adam听不懂大多数人的话,纯粹就是他们可以不计成本的寻找新的路线。
在现实世界中,追寻这种“纯粹”显然会让自己死的体无完肤。
那为什么自己还会被这种“纯粹”感动呢?
因为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这样的“纯粹”。
我不用去揣摩我家人对我的话,我不需要深究哥们说这句话的背后意思。
每当这时候,自己都可以变成Adam也无所谓。
但同时,自己渐渐长大。
追寻,珍视这样的纯粹就变成了幼稚。
因为纯粹的东西不适应成人的世界。
自己希望变得纯粹,但是自己又逼迫自己变得成熟。
之前被妈妈骂过很多次幼稚都不以为然,一直以为自己成熟。
那时候的自己应该就是纯粹的傻瓜吧。
经历波折,工作之后开始懂的妈妈的话的意思了。
自己一步一步逼着自己变得成熟,有时候还会觉得进度实在太慢。
我也不清楚自己在写什么了。
只是感觉自己会不会越来越看不懂这样的影片,对曾经感动自己的东西开始变得麻木。
几年前在《看电影》上的老文章,正好发出来凑份子!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
《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
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
“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
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
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
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
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
《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
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
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 《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
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
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
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
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
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
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
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
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旅途永无止境,挑战永不停歇,路在脚下,车轮的痕迹生生不息。
嗯!
嗯!
很不错的一部纪录片!
除了看到其中自行车飞行的炫酷画面感觉很爽之外,还被其中的车手的精神所感动。
他们不停地在行走,在超越,在发现,在挑战。
而且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即使明知不可能,也敢于去尝试。
就像这部电影的封面,车手和自行车高高飞起,不知落在地上之后是翻转,是会栽倒,还是会顺利地继续,他们都在努力地尝试,一遍又一遍。
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特别打动我的一个地方。
我很想知道当他们骑行在山脊之上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他们有没有感到害怕,有没有想过万一掉下去,失去的将可能是生命。
这是一种极限的挑战,或许只有这种对极限的挑战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吧!
影片的英文题目叫Where The Trail Ends,其实看完我们就能得到答案,NO Where。
这场骑行或许是没有终点的,终点只是他们不能再骑了,不能再继续下一个挑战了。
这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和力量。
车轮不息。
以下为观影时做的笔记:1. 颜色每一帧都调得有点过,颜色鲜亮的有点失真。
2. 纪录片如果用了太多的摆拍是否就失去了纪录片最原来的意义?
比如开头的那场雨,很明显是假的。
3. 镜头抖动可以后期调,镜头拉伸也可以后期制作,但是精准的构图就需要前期对每一个外景都无比了解,绝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
可见摄制组到底试验了多少次,有多用心。
4. 红牛的PR到底管得有多严?
任何一个其他饮料的商标都被遮得严严实实,基本上不用后期加高斯。
5. 貌似主观镜头一直是ESPN什么的最爱。
整个片子基本上做到了审美无死角,保证你目光放在任何一处都不会觉得无聊,都有动静结合的动感。
6. 镜头很流畅,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局部特写。
但是觉得剪辑不够流畅,有点时候剪辑的切点让人出戏。
7. 剧本连贯性没有很强,大段大段的MOUNTAIN RIDE占了大部分内容,觉得有点像MTV和ESPN连个制作的超长宣传片。
以至于根本不急于一次看完,就算分开几次看完也不会觉得很累。
总结,整篇内容基本无吐槽点,但是亮点也没有很突出。
没有期待中的极限运动的激情画面,甚至没有看直播BMX时的激动。
所以其实这是一部红牛投资的心灵探索的片子吗?
貌似这个电影是走灵魂路线的。
但是拍的好漂亮啊!
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的荒地中杂耍了十几年的山地自行车后,这群嗜极限耍车为生命的年轻人,把目光放眼到更广阔的世界。
首先来到我朝新疆吐鲁番寻骑,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完全新鲜的人文生态环境中,他们很快驯服了这一片陌生的山土地。
随后以周骑列国的抱负之心,到阿根廷、尼泊尔、哥伦比亚,还回到家乡犹他州重新感悟母亲的怀抱,最终又来到吐鲁番,感受最有人情味的极限运动之地。
有人爱登山,有人爱探险,有人爱骑车,总之,极限运动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大意义。
尽管有摔伤,有染病,还会丢失包裹,但他们还是不会放弃。
迎着光辉,顶着风尘,独自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崎岖地上,把自己最喜爱的运动发挥的淋漓尽致。
那穿日而过的完美画面,快速与慢速画面的切换,那惊心的穿梭山脊瞬间,肆意的翻滚动作,不仅玩耍出自己的精彩境界,还为观众们带了极大的视觉与情感享受,品味生命中那转瞬即逝的极致含义。
骑累了的闲暇之余,还能饱尝吐鲁番孩童们迎风扬尘的拎来各种水果饮食,完全一副天地人和的和谐景象。
《车轮不息》很惊艳的纪录片,也很刺激,尤其是第一视角下观看狂野的山地车骑行,心脏都跟着狂跳。
在那一次次从山顶俯冲下来,带上一片沙石尘土,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那些不可能骑行的路,不可思议的角度,不停变换的姿势,都是冲破束缚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从很多地方进行的山地车骑行,新疆戈壁,尼泊尔秘境,犹他州北部,阿根廷卡法亚特。
能到达这些地方已经是很不错的旅行了,但是这些山地自行车手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各种高耸的山脉中穿行,无畏一切险峻的地势,挑战自己和大自然的极限。
看似毫无悬念的骑行,从头到尾贯彻长虹,但其实这中途是他们无数的汗水和伤痛。
看到他们重重的摔在山岩上,我的心都跟着揪紧了,但是他们一次次的爬起来,在同一个地方可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最后成功的喜悦完全掩盖了之前的痛苦。
看到他们,我才真的觉得,为自己的热爱自己的梦想,哪怕是拼命,又如何呢?
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我知道会有很多人看不懂这群“疯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玩命儿,究竟在图啥?
中国人总是讲求实际,好像一切行为的背后必须要有切实的目的才算是正当的行为。
可我偏偏就是讨厌这种实际,我迷失在人们要追寻的实际里。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都明白人生是荒芜的,所以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实际”来填补那些荒芜。
可我并不想这样,我不想用事业金钱来满足虚荣,我也不想用结婚生子来填补虚无,我想我要生命最纯粹的样子,属于我的样子。
可以为了自己的热爱拼搏一生,生命充实而饱满;也可以游荡在生命的长河中,尽情的感受荒凉和虚空。
而这一切的核心,是我有选择的自由!
什么是自由呢?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干什么干什么?
也许是吧。
但我向往的自由是我的灵魂永无禁锢!
哪怕身体囿于弹丸之地,我的灵魂亦可遨游宇宙。
我渴望的是这种极致的自由,而想要得到这份自由,不是天生神力就可以的,而是像这些山地自行车手一样,历经苦痛和磨难,在一个关卡需要成千上万次练习,最终达到,无论什么样的“路径”,都不能使我屈服,我必遨翔于一切时空。
为了你想要的,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勇往直前。
这才是真实优秀的自行车纪录片,很敬佩这些敢于冒险挑战的车手,是我的话也就只能压压大马路了,向他们一样我真的办不到。
太帅~
蛋疼的资本主义人民,追求是奢侈的
比那部《飞翔的艺术》好很多,配乐画面都提升了不少,这群人真是作死啊!太能玩了!
作为纪录片太过刻意
为嘛越看越困
挑战失败会很惨,成功一次就很赞!
疯狂的人...
极限运动纪录片。从犹他州到吐鲁番,阿根廷,尼泊尔,哥伦比亚,最后又回到犹他州,以及未完成的吐鲁番。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又一项的征服,但是对于我来说,不够震撼,可能因为自身是没有体会的。对尼泊尔的那一次飞跃却印象深刻。再者就是,一直想完成却未完的事,不管过了多久,还是会惦记着,更甚者
8.0
佩服这些人!能为了理想这么拼搏。作为一部纪录片,拍摄技术是一流的,各种主观镜头、慢镜头、航拍。但山地速降,我不懂,所以感觉重复了之后,就觉得有点无聊了…新疆真是个好地方!
年轻无极限,思想有多远,他们就能骑多远,一切皆有可能!牛气中弥漫着荷尔蒙,所有的言辞都显苍白,只能说,这是最牛逼的极限自行车纪录片。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想过却未实践过的梦。你要做的就是欣赏这美丽记录,在慢镜头出来时说着fuck
看完立马觉得生活失去意义了。。。能够执着太美了
个人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 加上豆瓣9.1的高分对此片甚是期待. 但看后不小失望, 内容太重复, 少了一点故事情节和情感部分的描述, 而IMDb6.9的评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看场那段还不错,但后面都是重复内容,热血就打了折扣。总之还是浪漫的、理想的、有勇气的……配歌都很不错。
震撼心灵的洗礼之旅,但场景单调容易审美疲劳
自行车在飞,尘土飞扬~生命的力量在奔跑飞翔中汲取,车轮不息,生命不止。
路的尽头也是旅途的起点
景色壮观,音乐选得不错,能量很正...对尼泊尔一段比较有感触。
吐鲁番果然荒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