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错了,错在他一直活在新概念作文获奖以前时光驻留,成长停滞心中有一个永远不曾长大的小镇青年和他孤岛一样的梦和他感同身受的人都不再看电影了看电影的人都不再和他感同身受了遗落的他,成为时光中的一个孤岛表达的都是孤岛中的时光,被时光遗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因为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颗自己的心;我们每个人不是一座孤岛因为我们心里都不只装着自己一个人。
感谢韩寒,让我明白什么是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有点不相信这是韩寒拍的,跟前几部相差太大了。
有人居然还说很韩寒。
我觉得最多就是小学生在抄韩寒,刻意模仿韩寒。
半星给那只飞起来的狗,半星给陈小春给吴仁耀讲的人生哲学。
有人说沈腾那段还不错。
确实还是有点搞笑,但也就几分钟,还不如去看他的小品和综艺。
有人说尹正演的不错。
也确实,但完全也没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剧情也很少,并且围绕他身边的配角演技太烂,根本互动不起来,很多笑梗都是强硬在那里笑,尬得我。。。。
然后还无缘无故就把他写死了。。。
然后还写他私下拿妹妹和吴仁耀的身份证去贷高利贷。。。
然后吴仁耀懂得在警官面前故意威慑催债的,也听到警官说后面会重点打击这些放高利贷的。。
然后他却从没有想过报警。。。
然后两个南澳青年会使用智能手机,会用微信,竟然不知道用门卡刷宾馆房间门,你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
你没见过猪跑,作为21世纪年轻人,稍微有点变通都会试试,然后竟然硬生生在门口坐到天亮。
坐完天亮还硬生生来几句文艺台词。。
我。。
我这是在哪。。
我在干嘛。。。
有人可能会说农村的孩子没见过世面。。。
喂,你以为南澳是有多落后啊,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再落后,这几个用智能手机,用微信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这么低B?
而且后面见到广州塔还装出不知道的样子。。。
不会是东南亚来的乡下孩子吧?
然后有人还说冯绍峰那段还是有点好笑。
好笑?
确实好笑,好笑的是2022年了,还拍出这种玩意。
是想体现冯绍峰作为一个交通警察的呆板固执?
还是觉得那个崔高利贷的无聊透顶,会跟对方耗一整天在那里,喂你不用收钱了?
你家老大给你的事太少了还是咋的?
就算你不按逻辑出牌,想搞无厘头,完全没问题,关键是两个人在那里尬演,完全看不到无厘头的搞笑。
我中途就想走了,一直劝自己耐心点,看后面有没有改善。
一直等到快结束的时候,劝自己坚持到最后,看看结局是不是有突破。
等到结局的时候我更加无语,这是啥玩意。。。
男主冒风险飞珠江摔烂了摩托车,自己没事,女主开个摩托车就被乔杉撞死了。。。
整个看下来总结就是:不成熟的脱口秀+不成熟的小品+小四级别青春伤痛文学伪文艺=拼凑组装版电影=拼DUODUO版韩寒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已经在各路媒体接收到了如潮的差评,诸如韩寒的时代结束了、四海口碑崩塌等推送层出不穷。
还是按照最初的打算贡献了些票房(不是窃取动画片票房那种),并由衷感慨40岁的韩寒还跟20岁一样,男人至死是少年果然不是空穴来风。
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的电影里最不缺的是车,喜剧的内核永远是悲情主义。
豆瓣里打一分的观众里,三分之一是觉得大过年看个电影结果人没了真晦气,三分之一是觉得是刘浩存啊那高低得给个差评彰显正义。
所以这年头多少电影电视剧为了一个完美大结局想破脑袋,一年到头辛勤劳作看电影不就图个心情愉悦。
说回电影本身。
四海的整体架构一如既往的充满荒诞,偏僻海岛上的摩托车战队,广州塔顶的高端住宅,豪情壮志的夜店老板,心平气和的追债小哥。
电影试图把故事写在地平线之上,免得被人一眼看透了人间不值得的断壁残垣。
这是一座普通的海岛,普通到做外卖小哥都接不到单子,普通到水泥轮船就能开个夜店,普通到街头老掉牙的投币点唱机。
但这又是个人人有点执念的地方,四处借债为了赢场比赛的欢歌,攒钱合计开个小鱼排的欢颂,看不到却坚持到北方看雪的奶奶,坚持不能实线掉头的守法小伙王彦霖。
人人都说韩寒的东西很简单也很纯粹,青春,梦想,车子和爱情。
阿耀在点歌的时候被欢歌愚弄了一把,放了首“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的浪子情歌。
这是这部电影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到与爱相关的字眼,阿耀最正式的表白就是借着摩托车略过的风声小声对自己说我想带欢颂去一个地方抓螃蟹。
欢颂说她听到了,就如同她在火车的轰鸣声中说太吵了我听不到。
于是想起看完这部电影的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脑海里闪过很多单薄的片段,总有些情绪让人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四海的英文名叫Only Fools Rush In,高雅的翻译叫智者不入爱河,直白来说就是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欢颂问我的摩托车为什么会陷进泥坑呢?
那你陷进去过吗?
阿耀没心没肺地笑着说,只有傻子才会陷进去。
对影片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海坝上,阿耀和欢颂就着傍晚的海风散步,欢颂拿出自己电单车上的竹蜻蜓送给阿耀,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把竹蜻蜓举起来放在头顶,欢颂也有样学样的把右手压在头顶。
这感觉就像学堂里的姑娘把自己心爱的物件送给暗恋的男孩子,看着他把东西塞进校服靠近心口的内兜里,心满意足相视而笑的模样。
可惜韩寒是个著名的爱情“侩子手”。
《后会无期》里王珞丹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
袁泉跟冯绍峰语重心长说喜欢就会放肆,而爱就是克制;;《乘风破浪》里小花抱着遍体鳞伤的阿正看飞机划过天空,自己却坠落产后抑郁的黑暗。
欢歌给自己心爱的摩托起名叫烈火战车,在同名电影里,刘德华给梁咏琪的表白也只是“我就是喜欢你不让我赛车,我就是喜欢你烦我,因为你烦我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做错的事”。
那么多喜欢里,止步于爱之弥坚的占大多数。
阿耀的床头放着一本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
于是阿耀想飞跃珠江为欢颂还上债务,欢颂花大价钱雇小偷想拿回阿耀的车子,但他们因此失去的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韩寒已经在尽可能的美化残忍。
欢颂说,我在海边长大都不会游泳,可能只是怕水。
阿耀笑她说,水有什么可怕的,火才可怕呢。
后来一个坠入了珠江,一个飞入了火海。
于是你想起欢颂送竹蜻蜓的时候说,它能带你飞起来。
阿耀说,希望你住的每一个酒店都含早。
于是欢颂在211的门前描绘了自己对家所有的幻想,就像房门后面的场景一样。
那道门隔开的是她对含早这件事的认知,隔开的是她梦想成真的段落,隔开的是她与穿上白衬衫、弹奏钢琴曲的都市梦想。
欢颂说,我们谁都不要搀扶谁,除非有人跌倒了。
于是两个年轻人在喧嚣的洪流里各自翻涌,一个还是在开摩托车,一个还是在做服务员。
即使所处的环境变了,他们依然只会开摩托车,和做服务员。
最大的区别是这儿的摩托车不允许上路,这儿的服务员也得穿白衬衫。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凿开韩寒给这故事套的壳子,真实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欢歌利用妹妹办贷款,资金链断裂,酒吧破产,就此销声匿迹;奶奶不是去北方看雪,是离开人世到更远的地方去了;欢颂在大城市无法找到想要的工作,在债务和不要搀扶的自尊心中,选择了当初自己拒绝的行当;阿耀开着摩托车飞入火海,告别曾经崇拜如今作假的偶像,失去了年少时最珍贵的念想和人。
豆瓣的影评里有一段大胆的设想。
电影的最后,欢歌拄着拐杖告诉阿耀,“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梦”。
这一切的一切可能就只是个梦。
梦里有带着草根梦想的LEEK CLUB,有仗义豪爽的欢歌,有寄回头盔的父亲,有摩托导师小春哥,还有跟他一起到河边抓螃蟹的欢颂。
可惜当他想搀扶欢颂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影片上映过程中,有很多人在质疑选角,认为刘昊然和刘浩存演技不在线,人物不恰当。
在我看来恰恰相反。
刘昊然的少年感和刘浩存的初恋脸,在当今的娱乐圈里,都没有可以上行替代的人选。
对他们来说,做自己就是最好的表演。
尽管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不清,有些感受没办法流于笔下,但我依然认为这是韩寒最好的一部电影。
不是单纯的玩梗遣词,不是单纯的撕扯窗户纸,不是单纯的激情和热血。
有人说韩寒影像表达的软肋在于对人物挖掘总是留有余地,他热衷展现角色“陷入挣扎”的尴尬,却鲜少揭露他们“挣扎无果”的绝望和残忍。
但这样不是挺好的么,因为有余地才有想象的空间和“也许不是”的期许,热腾腾的牛排总比血淋淋的牛肉看起来容易下口。
父子、兄弟、爱情。
奥特曼、摩托车、竹蜻蜓。
于是在某一刹那想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想到了那些老虎,猩猩,和挤满狐獴的岛屿。
韩寒在影片上映当天凌晨的微博里这么写到,“虽然有一扇门,你打不开,有一条河,你越不过,但希望有人可以让你不再孤独和四海漂泊,希望你的家都是如你所想的样子,希望你以后住的每一个酒店,都是含早的”。
最后我还想说,其实阿耀一场比赛都没赢过。
其实欢颂连钢琴的琴键都没摸过。
其实出海岛的每个方向,都是四海。
实际上从自己开始读历史书开始,我就开始不再喜欢韩寒的表达。
因为那就是一个被资本放大了的虚空,我这样没有上天眷顾的孩子,如果还和年轻时一般去喜欢他,那无疑就是自掘坟墓。
因为我活在现实世界,不能活在上海那个资金丰富的地方,也不能拥有那些教育资源。
读了历史,读了社科,内心才发现,原来我就是那个被牺牲的人啊,原来我就是那个韭菜啊,原来这些所谓被喜欢的伤痛表达,吃的就是我的血啊。
他们想帮我们解决问题吗?
并不想啊,他们只是踩着我们的苦难积蓄出来的最后一点力量,想要抓住这人间的希望,想要发泄出内心不满的那种最后一点内心力量变现成了资金。
可我以为他得到了资本的关注,他会更多的关注原来的那些苦难,关注那些悲痛。
可事实是这样吗,事实是资本给予了他自由,他拥有更好的资源,更好的人间,却一己之力不断的消耗社会资源画着自己的梦幻。
这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刺激,底层人民只需要奶头乐,想要往上爬的人最好都被吸收进韩导演的那些梦幻之中。
年轻的时候,觉得人家说话犀利,逻辑顺着了自己的情绪,好爽,就是对的。
而今才发现,你看他做了什么,你看他拍了什么,你看他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什么。
踩着时代的悲歌上去的人,比起隔壁大鹏差了几个档次。
大鹏的表现再差,我们都瞧见了,他真的关心这个世界。
而我曾喜欢韩寒,却觉得而今的他真的配不上自己当年的喜欢,原来他只是借助了我们的鲜血站在了更好的地方,然后精致的发挥着自己内心的快乐和表达,一点也不关心他踩过的世界,他批判过教育,批判过社会,最后大家的希望送他上位。
他却拍了这些自我的狂欢。
喜欢四海的人是站在散文诗一样的文学意蕴上来欣赏的,浅显或没那么浅显的意象表达,直白如欧亨利《麦琪的礼物》,隐晦若聊天最后总以火车喧嚣掩盖到听不清对方说话,欢歌被浓雾中巨轮的浪花吞噬,象征他卷入命运的漩涡,欢颂骑着阿耀的摩托车淹入珠江江水,象征青春里那些爱情无疾而终、那些重要的人从此隐入人海。
值得一提的是欢颂醒来后也没打开211的门,门后那个她理想中的房间就此远去,电影如此细节。
再回头想这部电影,海风轻拂迎面,海浪轻打拍岸,那些浪漫和热情都揉碎在悲叹之中。
若非说是春节档不能BE,有刘浩存就一定不看,实在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创作的不尊。
城市里的草根大多都无出路,现在的年纪,我宁可看点现实,谁让我喜欢青春伤痛文学呢?
第一:喝多了不要游泳 容易出事第二:晚上不要骑摩托 容易出事第三:遵守当地交通规则 不让骑摩托 就不要骑摩托 第四:卧底当的好 但是转不了正 只能当协警感谢韩寒导演 祝大家新年快乐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凑字数140字
说这部片子是什么青春疼痛文学的,可能没有看懂成年人的世界或者说片子的后半部。
如果前半部分是青春的洒脱、酷、帅,那后半部就是为这些埋单的成人世界。
这部片子感觉既浪漫又残酷,时不时还有生活中的搞笑,或被生活幽了一默。
片子里有很多线索,或者说有很多元素,讨论了很多的问题。
如果前半部分是一副画,那后半部分就是扒开这些酷帅洒脱背后的代价。
尹正那个角色,就像很多小镇青年当中会有的,他们表面看起来很风光,有很多兄弟,为人讲义气,做事看起来很飒,活的很酷炫的样子,例如他们组车队,他们开酒吧,他们认识大人物。
但是成就这些人物特色背后的是什么呢?
这一切可能就要从他喝醉了在海里游泳不幸去世说起。
他背后的一切都被抖落了出来。
他去借高利贷买车,开酒吧,不仅用自己的,还用妹妹,兄弟的。
他并没有像外表看起来那样令人喜欢或欣赏了。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感觉蕴含的一个道理就是,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失去偶像的过程,就好像是不断看清这个世界,都来不及失望然后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
第一个,就像男主的爸爸,在他没回来之前对他满怀期待,但是发现他有了新的豹纹阿姨,他也有生活的苟且,男主或许对他爸爸是失望的,但还是爱着他爸爸。
第二个让他生活有波澜的就是女主的哥哥,但是随着女主哥哥的去世,背后的不那么光鲜也浮出了水面。
第三个就是黄晓明那个角色,当时他是酒吧上的大人物,是女主哥哥口中敬仰的什么什么哥,上通天下通地的人,但是当事情出来之后,男主费尽万难找到他之后,发现他不过是给广州塔修塔的人,当男主质问他的时候,他却怪起了男主的不懂事,称那只是成年人的应酬,别太当真。
这是他靠近第三个光鲜的人背后的失望。
第四个就是他的偶像,他年少时骑车一直听着那个偶像的歌,把他当作他的精神领袖,但是他的偶像却在演唱会上用替身,而这个替身就是他。
当有人问要不要去见一下他替身的时候,他只是说了句不用了。
这是他的第四次失望吧。
难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偶像,或者不断看清生活本质的过程,是吗?
是的。
成长就是这么的真实,不狗血不鸡汤。
这个世界仿佛一切都在撕掉伪装给他看,他或许会失望,他没有去抗争,只是接受,解决这些问题,看,多么像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已经不会哭爹喊娘了,更多的只是默默接受,寻找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他没有沮丧,没有妥协,没有豪情万丈,而是默默坚守自己对爱的执着,去做自己的英雄主义,没有被打倒,但也不煽情,就是这样去做就好了。
虽然也有友情的背叛,别人的嫉妒,父亲有了新家感情的落寞,但这只是人生中的轻描淡写,它存在,但不值得大书特书。
几次,都以为女主在大城市,会不会被花花世界迷花了眼,但是最终令人温暖的是,他们的感情没有变,他们都在为彼此着想。
最终,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麦琪的礼物”。
整部片子哪是什么青春文学,明明是一处现实主义世界。
只是假借了青春的洒脱或温情的笔调,来温暖现实的成人世界,让这个成人世界不至于那么残酷或悲剧主义。
全片感觉都是一副写实主义,唯有结尾,导演还是非常温情的,让女主没有被花花世界带走,还是让她最终跟爱他的男主在一起了。
如果现实,会这个样子吗?
她来到大城市里,没有经历蜕变,过了这么多年,还能如年少时一样纯情吗?
我不知道,或许吧。
这个电影感觉就是一个“反着的夹心饼干”,正常的夹心饼干是两面糙的中间夹甜的;而四海这枚夹心饼干是,两头是甜的中间是糙的。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韩寒的成长,我是一个80后,当时是看着韩寒的萌芽长大的,我们对他有很深的感情,就像他当时结婚的时候,我感叹我的偶像都结婚了,我们不再年轻了;当他有小孩的时候,哇,韩寒都当爸了,我们都要为人父母了。
我看到了他这么些年的成长,这绝不是他以往电影的重复,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他的成长。
感觉他也真切的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看透生活的本质,虽然有点丧,但是依然热爱着。
【观看原因】本人老婆因为电影有沈腾,提前买了大年初三早上的九点场,本人在大年初二晚上看女足和日本女足亚洲杯半决赛到凌晨一点才睡。
由于睡得太晚,实在不想早起去看在网上风评较差的《四海》,而且看了知道沈腾也只是客串。
但是,我在极度身体困倦的情况下居然一秒不落的看完了,并且看完后本人和老婆都十分认可。
【认可原因】1.四海。
古惑仔里梳着背头、抽着雪茄、穿着风衣、坐着游艇的老大蒋先生变身成南澳渔村开面包车的隔壁老刘,他说:“年轻时闯荡四海,年老时四海为家”。
这一句除了对应万梓良电影人物形象蒋先生和隔壁老刘,更是很多社会底层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年轻时他们背井离乡去社会发展,仅靠有限的体力和学历年老时却无法在社会里安身立命。
2.无法离开的地平线。
这首BGM不像平凡之路那么动人心弦,但暗合了故事的主线,摩托车手最终要克服物理定律飞跃珠江,离开地平线。
飞跃珠江也是向已逝的歌手、演员柯受良致敬,不懂的搜一下:飞跃黄河。
3.麦琪的礼物。
阿耀的枕头边放了一本《麦琪的礼物》,后来阿耀在电视上又看了项链的广告,对应《项链》,这两篇文章都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代表作,以“欧亨利式结尾”独特的写作方式闻名,是一种让读者笑中有泪的高端手法。
影片剧情也借用了这种方式,也许同是作家的心有灵犀。
4.塔,就像个塔。
阿耀带着欢颂看到高大闪亮的广州塔,欢颂惊讶说出这句台词。
熟悉鲁迅先生的应该记得那句:门口种了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看似无厘头的台词,对于一直生活在渔村、看着灯塔长大的欢颂来说,广州塔高大绚丽让她惊讶到词穷,这也符合初入社会见到光怪陆离时的样子,再巧用鲁迅梗使得这段不落俗套,又很好的展示人物形象。
5.暴力摩托。
阿耀代表车队跟业余车队进行竞赛,这种竞赛没有规矩,可以随意破坏对手正常驾驶,像极了经典游戏《暴力摩托》,这款游戏风靡一时的电脑游戏见证了电脑的普及和八零九零后的青春成长。
6.一技之长。
阿耀天生对离合器敏感,凭借这种天赋从事摩托相关的工作,甚至被逼无奈时拿出全部家当去赛车、去游乐场铁笼飞车。
在社会久了会发现,人都是靠长处生存或取胜的,有的人情商不高,但学历高专业强就可以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有的人学历不高,但相貌出众,也可以在某些行业赚的盆满钵满。
当欢颂的手指自觉跟着钢琴声调跳动时,说明她在音乐方面或许也有天赋,但是她没有伯乐,没有发挥的机会和舞台。
社会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每个人的天赋不一定就都能兑现。
7.高利贷、四大坑。
高利贷的收款人提醒欢颂远离“四大坑”。
这五个东西是社会大多数人见过甚至深入接触过的,其中滋味是苦是甜各有感受。
8.修塔哥。
衣锦还乡、人脉广布、通天本事的修塔哥像极了春节的某些亲友。
9.退役车手。
陈小春从饰演秋名山职业赛车手变身成退役车手。
在与阿耀赛车时,陈小春放弃职业赛车,选择同排量摩托比赛,并提醒阿耀如何过弯,称赞其天赋,展现出高度自信和职业素质。
联想中国男足前教练辞职说:我来中国是赚钱,但不是抢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有对行业的热爱。
10.红尘、动兔。
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总是装成社会人聊天,却总聊不到点上。
这是人生阅历所决定的,表现了南澳青年可爱的一面。
11.面试。
欢颂面试简历专业写财经专业,其实经历只是收银员。
像极了大学生应聘的社死画面。
12.普通的豹纹阿姨。
一句十分搞笑的台词,化解社死的尴尬。
13.荣誉与生存。
乔杉在劝阿耀做飞跃珠江的替身时说道:他为了荣誉,你为了生存。
看似双赢的方案,暗讽过气艺人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的吃相,底层人不顾生死的打拼。
【最后】很多人认为这个不适合春节档,但这种体现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运用文学手法,直击社会阴暗面的写实作品不应被埋没。
欢迎有共鸣的观众一起交流。
这部电影就像开心麻花的小品,前半部分靠着包袱和夸张的表演还是能逗乐观众,勉强完成自己作为贺岁片的合家欢的任务;后半部分就开始摆烂,不同的是,前者是开始强行煽情,而后者作为电影,则是烂在人物塑造和剧情。
由于前半部分喜剧效果的需要,剧情中的人物行为逻辑混乱,人物形象单薄,一部剧看下来令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修塔哥”,有此可见人物塑造的失败。
剧情方面,几条线都不怎么样,这种韩寒式疼痛青春文学放在电影里,显得突兀和尴尬,看不到电影角色的成长过程,就是飙车,飙车,还是**的飙车,为了飙车而飙车。
在演员方面,就中规中矩,没有任何惊喜的突破。
沈腾尹正负责搞笑,刘浩存负责颜值,刘昊然负责耍帅,其他人负责当好工具人。
这部电影是不建议看的,如果就想着图一乐去看看,那看到一半就可以离场了,冲着沈腾去的话,主演虽然有沈腾,但也就前半部分出现,后面就再漏过一次脸,看到一半也可以离场了。
四海 (2022)5.3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动作 爱情 / 韩寒 / 刘昊然 刘浩存
四海趁着还没忘写个剧透影评;首先就是要给我表哥道歉,想要乐呵乐呵的观影人估计要被《四海》气个半死。
但是从来不喜欢大团圆的拧巴文青(指我自己)应该会看的蛮投入。
先预测一些大家都会吐槽的点:开场的念白有点长还是多少有点尬文艺;欢歌的离开确实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前一场跳海的镜头氛围其实已经营造的差不多了(至少我心里在预测,完了要出事);结尾另一场死亡在我看来真的是大亮点(嗯,当然也很狗血);喜剧份额少了点(为什么要期待韩寒做纯喜剧)。
另,不喜欢慢镜头,舞剧也好电影也罢,慢镜头太多了总是让人出戏。
以下是正文:这么久以来,电影里总是太缺少细节,故事太单薄。
但是如果喜欢戏剧化、喜欢细节,大概能在《四海》里找到不少亮点。
很喜欢二人来到广州之后刻画的女主。
“我们一个月后再见吧”、“我们谁也别搀扶”。
当喜欢的人看起来走在了前面,一边为对方感到快乐,一边又心急自己的毫无进展。
于是骄傲的逃开想要证明自己,想要逃避。
很少见有影视作品写这层心理,欢颂那一部分的戏的确很真实。
整个人纽结在一起,明明想要见面和拥抱,但就是骄傲又烦躁,谁也别搀扶。
《山雀》开始响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为了bgm给个五星,看完觉得戏剧性和故事性也值得这个评分。
结尾阿耀把小竹蜻蜓吸在头盔上,如果她看得见这场表演,就会知道飞珠江的是自己。
然后两场意外接踵而至。
像海风扑面而来的遗憾。
我还听见后面大爷低语了一句“woc”。
嗯,就是那个时候我觉得五分不亏。
电影的喜剧套在台词里,一些小小的机灵处。
意外、困境和感情在大框架里,幼稚又纠结,然后幼稚纠结到了要搭上性命。
可是这种被戏剧和荒谬放大的情感,似乎一直被叫做青春。
再喝一杯海风灌透的酒,然后带着什么回不来的念想远离人间。
死亡来的轻轻巧巧,我在想见你的路上偶然的离开了,连行李都忘了收拾。
嗯,拧巴文青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