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
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
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
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
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文 / 赤叶青枫对于3月的内地影市而言,21日是个非常 “残酷”的日子。
因为当天有《白日焰火》、《盗马记》等多部影片同时起片,再加上正在热播的《极品飞车》、《雪国列车》等片,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而众多新片中,有一部显得颇与众不同,那就是由宁瀛执导,芦苇担任文学策划的电影《警察日记》,主演王景春还凭借此片勇夺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顾名思义,《警察日记》讲述的是一个跟警察有关的故事。
论主演阵容及风格,此片不像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那般大咖云集并融入炫目的动作戏,亦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它之所以令人对其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真实感较为突出:此片是根据发生在内蒙古一起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改编,案件原型亦取材于一名刑警出生的公安局长的68本日记。
这样一部影片,其实很容易拍成纪录片式电影或将主人公塑造成典型的“高大全”式模式化英雄人物。
如何让影片真实感人的同时,还尽可能地照顾到观众的观影心理及喜好,增强其的观赏性,让其最大程度的显得“好看”,估计这是开拍前摆在导演和编剧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首先,导演宁瀛慎重选择了由演员王景春担当主演。
曾在《我11》、《LOVE》等影片中有过不俗表现的王景春擅长演绎倔强而平凡的普通人角色,演技过硬,且一向有“警察专业户”之称。
此次出演《警察日记》的主人公公安局长“郝万忠”一角,就角色类型和身份演绎上可谓是驾轻就熟,不过,在和大量非职业演员对戏时,他如何能抹去表演痕迹自然且迅速融入纪实性戏中氛围,坦白说难度不小——很高兴的是,他最终在自身的努力以及宁瀛导演的指导下成功演活了角色。
大荧幕上,他以朴实无华的演技入木三分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民好公仆,让人观影时不禁相信,他就是郝万忠。
“东帝”之誉,实至名归!
其次,在剧情架构上,导演宁瀛、文学策划芦苇及编剧宁岱等幕后主创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表现形式,而是以倒叙及插叙的方式将郝万忠的多年追凶之旅以及他的日常工作、家庭生活等融为一体,不刻意拔高人物,不狗血煽情,尽量客观甚至内敛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都说英雄不随波逐流,怎知他也不堪风雨骤;都说英雄永远不朽,怎知道人间愁他也有……自古英雄难当,《警察日记》中的郝万忠更是从来都不想做英雄,他只想在工作上尽忠职守,在家庭上常伴妻儿,足矣。
然而忠义难两全,他终究不负如来却负卿。
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行为与境界固然伟大,但其背后对工作中未破大案的介怀与遗憾,对家人不能常伴左右的无奈与愧疚的复杂心情又岂是外人能轻易体会呢?
逞豪强,纵有泪,不轻弹。
酒一干,满怀苦,心已酸。
去留不随己,难为男儿汉。
刑警这个职业,是个“大爱失爱”的岗位。
大爱,人性与兽性的战斗。
失爱,家人总是第一时间,被连累,被伤害,被遗忘。
用电影来表现刑警的大爱失爱。
大爱多了,说教。
失爱多了,惨叫。
怎么拿捏这个份量,让观众感受“大爱”的残酷,替英雄释放“失爱”的怀念。
看导演选演员。
美国电影《侦探亚历克斯》,导演选的演员是,有色少数族裔,黑人,泰勒·派瑞,出演刑警,亚历克斯·克洛斯。
坏人是白的。
大爱,是黑杀白救白。
失爱,是死亡,刑警的妻子,被凶手一枪穿胸,击杀在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里。
中国电影《警察日记》,导演选的演员是,不帅不红、四十岁的王景春,出演刑警,有媳妇有娃的中年基层干部,郝万忠。
坏人是孝子。
大爱,是替犯罪嫌疑人尽孝。
失爱,是自己过劳死在平凡的岗位上。
在人性与兽性的战斗中,刑警总是在两条线中挣扎,在能和忍之间权衡。
能不能,不把别人不当人(命)。
忍不忍,别把自己太当人(物)。
随缘、惜福、不怨命。
一天,又,一天。
备注:泰勒·派瑞,主演;罗伯·科恩,导演《侦探亚历克斯》Alex Cross (2012) 亚历克斯·克洛斯王景春,主演;宁瀛,导演。
《警察日记》 To Live and Die in Ordos (2013)
坐下来不到一刻钟才反映过来,尼玛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主旋律片啊。
但导演身在江湖,显然清楚再用文革时代的红又专来宣传正能量是再滑稽不过且为同行嘲笑的事儿,所以我们看到了一部糅合了文艺片商业片诸多佐料的主旋律片儿,一面在电影界内部有抬起头的资本可以打着哈哈说“瞧瞧奴家这头上的花哨多得很呢”,一面对外又可以趾高气扬地抬了头一派正襟危坐模样道:“俺们这可是正能量”场内人本来不多,里面一点惊悚镜头是看得我怪胆颤的,不过这命案始终没结大概是故意为之。
虽是故意,却像又读了回废名的《桥》。
始终给你一个悬念在那吊着,直到影片结束还给你一个身段窈窕的背影一扭一扭。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这部片子的确是……用心良苦啊。
记得以前看一个段子,丈人想减肥,又听人说挨骂有此神效。
便借此考验未来的女婿,叫他每天狠狠地骂自己。
嗯……然后这小伙子便日日加足了马力:“您这样真的太不好了!
为这个家辛苦付出这么多还睡这么少,这么不爱惜自己巴拉巴拉”……听得这丈人是眉开眼笑。
这片儿便是类似了。
我们早已告别一个高大全的偶像年代,谁若是试图从现实生活中找出这么个人物来,观众也多是要嘲讽惺惺作态的。
如此,加上几个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小缺点便再妙不过了。
这么一个公安局长,他不是一开始就体现出局长的素质的,他脾气还很有些不好,时常不讲情面呢。
这样的形象无疑是符合官方传统的。
两袖清风,关怀农民,工作勤苦常常是几十天回不了家。
你得承认这就是正面宣传所需要的一切因素。
他除了性格上几乎可以视为可爱的一些缺点外完全就是个典范。
在这里你除了看这么一个好典范做榜样之外看不出任何东西。
这种纪录片式的风格无疑也决定了导演需要使用大量的电影技巧来掩盖其单薄的思想内涵。
蒙太奇的切换几乎用到喜感,尤其李东方那一环,两个时空的切换没有一点预兆……这玩得有点过分了吧。
还有慢镜头和特写的使用也是泛滥,从一开始文艺范无比的奔跑到最后司机强子的一声“忠哥”,我是忍住了没笑出声来,只好默默低头以手支颐掩饰我内心强烈的不平静。。
套盒式结构用得很明显,大盒套小盒,小盒又构成连环式进行下去。
我一开始看着那新华社记者只是听着始终不说话,还心想,这记者的角色安排得颇有匠心。
他作为一个沉默的旁观者穿梭于各个时空,一声不响地连串起各人不同的记忆(尽管这记忆虽然视角采用不同,但组成的人物特性几乎是一样的。
好比盲人摸象,在这片子里人人都清楚自己摸的是象,也努力或无意识地在营造“象”的形象。
这种心态完全可以有个人体验做注脚,譬如我有时会猜测某人希望我的回答是这样,所以我做出这样的回答以满足他。
)如此,这记者便获得时空之外的游离身份。
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旁观者形象,他们本身并不参与电影情节里或华丽或缠绵的情节制作,他们本身不构成情节,然而这样平行的身份又使得他们不会采用上帝一般居高临下的视角。
一定程度上他们和观众在一个平面,又和电影人物在一个平面。
如此,又不自觉地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
其实拿这部片分析蒙太奇是再好不过了。
平行、交叉、颠倒,一场华丽丽的蒙太奇艺术展都看到我眩晕。
最后再提下王景春的形象。
还是很有《一一》里的吴念真给我的感觉的,当然同是就个人形象而言。
外表看起来老实得几乎像个农民,你难以将他们和一个局长或是公司管理的身份扯上。
但就是这样隐隐存在的错位之感在接下来的观影里,会给你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地域会有国界,文化会有隔阂,但英雄这个形象往往是可以世界通行的,从电影人物中便可见一斑。
在西方,由于美国仅有二百余岁,盖世英雄除了内战和二战中那些将军,确实乏善可陈,于是他们幻想出了超人、绿巨人、蝙蝠侠、钢铁侠、地狱男爵等具有超能力的英雄。
而在中国,5000年的璀璨历史,英雄无数,不说古时,便是当代亦是英雄倍出,特别是那些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
今天要说的这位英雄便是一位平民英雄,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警察日记》中的主角,郝万忠。
话说以真实人物拍摄纪录风格的影片,是具体一定的市场风险的,特别是中国电影在投资回报机制上的不成熟,过于单一依赖票房回报,所以这种类型片是投资人慎之又慎才会考量的。
同时,拍真实人物题材影片的另一个风险在于,过于真实化,会显得枯燥无味,过于戏剧和商业化,又脱离了人物的本真,囿于诸多元素的桎梏,如果在院线上真正出现了这样一部片子,那决然是剧本过硬,演员出众,重要的是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共鸣,而由宁瀛执导,王景春主演的影片《警察日记》便是这样一个佳作。
不同于那些被包装出来的励志偶像,区别于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影片中的郝万忠有优点,亦有缺点。
在工作上,他为了一个无法侦破的杀人案,耿耿于怀十三年;为了保护一位精神病杀人者,他和子弹抢时间将其救下;为了抓一个远逃的罪犯,在大年三十,他离开了妻子和孩子。
而在生活中,由于郝万忠不疯魔,不成活的工作状态,导致妻子多番与他争吵,孩子亦是严重缺失父爱,可以说他不算一个称职的丈夫。
就是这样一个“宁可我负妻与子,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光辉形象,一个不完美的男人,成就了郝万忠传奇的一生。
这部片子其实很难拍,不过先锋女导演宁瀛无疑为影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一个在国际颇具知名度的华人导演,他曾在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也曾有过广为人知的“北京三部曲”等作品。
她没有选择传统人物片的那种平铺直述,而是通过郝万忠的司机强子、势力商人阎老板、妻子孟文娟、商人哥哥郝万清和同事杨明的讲述,来立体、全面,多角度的对郝万忠进行描述。
同时,极重画面感的宁导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特写镜头,运用出色的剪辑技巧,穿插闪回等电影镜头语言带观者真正的走进郝万忠的世界,做到这点极为不易,可见宁瀛导演之用心。
和其他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警察日记》还遇到了一个“高起点”,那就是影片中的主演王景春凭借该影片荣获东京电影节影帝,同样该片亦是去年唯一一部入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足见影片之品质。
同时,这样的殊荣对营销和票房上也必然带来不小益处,纵观口碑极佳,票房不错的同类影片,莫不是从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中拿奖到手软,然后通过口碑辐射到内地,最终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也期待即将于3月21日上映的《警察日记》可以创造佳绩,成为经典。
很巧,在同一天看了内地和香港的两部警察题材电影。
一部平静朴实,一部紧张煽情,都不错。
不过我更喜欢前者,毕竟现实中哪有把香港过海隧道炸毁的悍匪,但却无时无刻存在着为了200块钱杀人的小民。
我没料到一部主旋律电影拍得如此克制,煽情点到即止,人物朴实自然,好像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平常的有正义感的警察。
在这个喜欢激情燃烧的时代,这部电影也许注定无法收获高票房,但绝对值得一看!
一個寫實盡忠職守的刑警的生路歷程及其人生觀。
如果說是一部好警察的練成,倒不如說是一個專業警察成長的心路歷程。
從單純因理想的原因入職,到艱苦的學習警務知識,到跌入警察都會遇上一生的懸案的漩渦,所以每宗案件都不想再留下遺憾,形成出寧願犧牲家庭成全案件的輪迴,一生背負對百姓比對家庭好的心理矛盾之中。
他的故事突顯出警察遇上最困難的難題,包括廉潔,上頭的分歧引至的阻力,對記者事件中引發的執法後果等。
一名好警察要不畏權貴,但要存有呵護老百姓的仁慈之心。
每一個警察都懂法例,但現實並不是單照法律辦事便成,盲目執法可能會有得不嘗失的後果。
一個人如要當一名稱職及專業的警員,都應要先作以上的心理考慮。
看片前,我只知道《警察日记》曾让王景春斩获东京电影节影帝桂冠,却没想到《民警故事》的导演宁瀛时隔十八年后再拍警察题材,却带来一部冷峻细致的犯罪佳作。
本片将一段荡气回肠的追凶长旅,融入英年早逝的英雄事迹里,各种华丽摄影与蒙太奇剪辑,都吸取了好莱坞商业化手法。
当男主角被迫陪土豪喝酒,当他打击黑势力敲诈勒索,当他查到二百元引发的血案,揭露了内地边缘地区的病疮。
而那起蒙古悬而未决的惊天血案,更犹如《杀人回忆》般隐藏了悲剧宿命。
《警察日记》原型取材于一名公安局长写的64本日记,郝万忠刚当一名小刑警时,恰逢一桩惊天血案诞生,不想成为鄂尔多斯警局局长,十三年悬而未决血案,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结。
宁瀛导演选择以记者视角,各种忆中忆的写实手法,让郝万忠的英雄形象屹立得客观。
例如师父、同事、兄弟、爱妻等人的访问,一点一滴呈现局长的辛酸劳累。
再如鄂尔多斯市环境恶化得无以复加之时,大家望着郝万忠年三十弃家办案,老婆孩子一片怨言,这也是他的一种痛苦。
而郝万忠在疲劳架势撞车后,还带着手下远赴万里追凶,那种人物执拗办案信念,让你深有感触。
开场,孙亮扮演记者不相信准格尔旗还有清官,惧怕“不良报道”会导致网友的“人肉搜索”,提早为影片铺垫一个悬念——郝万忠究竟是怎样的人?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瞬间追忆郝万忠生平点滴,强大的信息量,让你不但觉得他是一名英雄,还是一根筋的工作狂。
兢兢业业、敬忠职守、为民情愿、不贪污、不腐败.....这些标签或许是每个有警察梦的青年人追求,但谁又能做到呢?
片中,郝万忠当刑警时擦着子弹英勇救人,回到家立即抱着妻子开啃,这种历经劫难后的心态很真切;他当上局长后,提倡拒绝贿赂,发通知不去拉赞助,但烈士家属有需求时,自己还得跑到兄弟那里要钱,甚至被迫同土豪喝白酒要公路修建费,透出人物的各种无奈。
除了各种琐碎民事纠纷案件,还有男主角各种一根筋执拗事迹,《警察日记》随着剧情发展,不可避免搬出两起惊天血案。
十三年前的灭门血案,本来以为同鞋店杀人案,都是一个凶手。
但我没想到编导展现的是郝万忠办案专业性,他居然为了破案,加班翻阅了几百遍监控录像,用了52天才查到蛛丝马迹,这种破案严谨追求,当真非常人能想像。
而无数碎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不停闪回到十三年前血案现场,都营造出一种神秘惊悚感。
当我们都想知道他如何破那起十三年前的血案时,不想结尾飞雪轻飘到王景春的脸上,他司机闻讯冲出旅店,拍出一种辛酸的悲剧宿命..... 如今,很多影视剧都喜欢拔高英雄人物,令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但他们刻意去做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善事,他们满嘴瞎吼着“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豪言壮语,最终变成了四不像的假劳模。
害得有良心的基层警察存在时,反而让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宁瀛导演终于吸取了《A面B面》《功夫侠》教训,回归到自己最擅长的《民警故事》路线上,让《警察日记》中郝局长成为有血有肉的英雄,身上还带有一种人性化痛苦。
据说我们内地市场总票房都快超越好莱坞了,却总是《私人定制》《大闹天宫》《大话天仙》这些商业大忽悠,而很多影视工作者被审查束缚,没法像香港人一样去拍《寒战》《风暴》《无间道》那种警匪犯罪精品,而《全民目击》《警察日记》这种佳作的诞生,或许是一种突围的出路。
《警察日记》是中国导演宁瀛的新作,讲述了发生在内蒙地区的一位人民警察因公殉职的故事,和以往类似的主旋律电影有着不同的是导演自己的风格表达,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独有的血液,让这部电影魅力十足。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有力的突破。
纵观以往的主旋律故事片,电影总是顺序式叙说故事,按照人物的生平事迹交代情节的发展。
而在本片中,导演一改原有的风格,采用了电影史上经典之作《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大胆突破。
电影从第一个郝万忠晋升局长的定格拉出,一个较长的拉镜断断续续的穿插着记者接单调查郝万忠生平,拉镜头中有着郝万忠儿子的旁白,结尾处郝万忠儿子的旁白结束,一气呵成。
后面的段落由记者采访与主人公郝万忠有关的人物和郝万忠自己生平事迹相结合,形成一种较为巧妙的交叉蒙太奇。
在段落之间的转场并没有硬切,要么叠化记者与窗户外的景色,要么就是日记呈现镜头配合郝万忠的旁白。
这样的转场将采访的段落与郝万忠生平的事情发展有了一个有机的结合。
日记成为了本片的重要线索。
日记是一件很私密的物件,却是一个人很真实客观的揭露。
通过这本日记,从开头的侧拍的,一系列的特写写日记,到后来日记成为报道的证据,复印、划线,从日记——报道——影片的三层升华。
其次,导演解放了人物。
一般来讴歌警察,总有“高大全”来塑造,这些弊病在中国电影中极为常见,但是导演既赞扬了“英雄”也无保留地交代“英雄”的问题。
导演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塑造人物,一用旁人客观视角中的郝万忠,二是郝万忠的日记视角。
在帮助农民工讨薪的过程中,全景与中近景的来回切换,最后讨薪成功农民工与他握手的特写收场;在为了让大老板修路,十个酒杯的特写镜头,配上酒场上的音乐喧嚣,郝万忠一饮而尽,潇洒豪迈;在为了抓犯人,一个俯拍的食品垃圾不断增多,脸部和烟蒂的特写,到后来抓到犯人,却安慰犯人的老妈吗。
和妻儿之间,他不够称职,儿子跌伤,不在身边,合家团圆不在身边,最后答应儿子事情也未能完成。
包括自己有错误,要把记者抓起来,和另一个警察的天台对话,一个大的俯拍长镜头交代了事情的原有和结果,最后郝万忠证实了自己有问题,也就承认了错误。
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种独特的间离,这里本来说话的郝万忠,镜头一移变成了记者;同样的还有后面的记者说请进,进来后的镜头里的记者变成了郝万忠。
这样的一种人物关系的转换我认为是导演要让记者成为郝万忠的视角来体验这样的生活。
关于记者的出现,记者就是一个真实客观的记录者,从一开始的不答应,只写反面人物到后来完成这篇报道。
记者从来没有出现过笑脸,记者从开始调查就一直穿着红色的衣服,真实的,冷峻的形象,大量的记者脸部、眼睛的特写镜头,好像将郝万忠的事件一件件的展现了出来。
再者,纪实风格与非纪实风格的结合。
先说纪实风格,宁瀛早期的《找乐》《民警故事》纪实风格是她影片的一大特征。
而此部同样具备了一些纪实风格的元素。
第一,地方方言的运用。
为了表现故事的真实感,影片中基本上所有的人物都采用的方言演出,这样让观众会觉得与电影的亲切。
至于蒙族妈妈看到儿子被抓的那一段,蒙族老妈妈走出来,用方言哭着喊着,郝万忠又用方言安慰着老妈妈,让人感觉到一丝怜悯和同情。
第二,演员的表演。
导演是惯用非职业演员的,但是这一次他们让职业演员演出了群众演员效果。
非职业演员演得也让人感动,比如老妈妈的那场戏。
第三,实景拍摄。
片中实景拍摄的地方其实不算是多,但是遇到劳资纠纷、矿主开矿等社会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实景地拍摄;另外大量的在窗内看着外景的主观镜头以及蒙古地区的大广角、全景实景,一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展示了地方发生的真实的样貌,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山区的气势。
还有非纪实风格,非纪实风格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这几点第一, 类型片元素的使用。
129惨案的段落中,血、玩偶、女尸、小孩小脸、破镜惊悚的配乐,冷色调的画面,一组蒙太奇的运用给人的心里面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恐惧感。
这一案也是郝万忠一直恐惧,经常在梦中遇见的场景。
还有第一次出警,差一点被墙击中,就用到了类似《邦妮和克莱德》的暴力美学的元素。
还有就是手持镜头。
手持的镜头在影片中表现了多次,在129惨案中,手持的主观镜头代表了郝万忠的眼睛在看,另一个手持晃动镜头就切到他在吐。
后面冲锋在前,勇斗精神病患者前的一段,手持从楼下摇到楼上。
到了最后郝万忠因为倒下,手持主观镜头看到了倒摄的天空,都是郝万忠内心的表达。
升格镜头也是本片的一个重要风格。
升格镜头的运用在片中多次出现,目的是希望时间可以暂停,不再流逝,以此来缅怀郝万忠的去世。
当然,音乐的使用也是一种表达的工具。
电影以歌曲开头,以歌曲结尾,中间还有三段配乐,歌以咏志,片中歌曲一直就有悲壮、豪迈之感,导演用歌曲来渲染郝万忠这样一个悲壮的人民警察事迹也是一种精致的表达。
导演的不一样的表达让这部主旋律电影焕然一新,其实这种的尝试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对其他的电影有一种启发,突破常规的叙事结构,融合类型片元素,有血有肉的主角人物,导演个人的艺术化风格对于主旋律电影应该是重新绽放活力的重要手段。
传记片是一种以历史及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类型化故事片,而优秀的传记片则不仅仅是史实的图解,更重要的是传神的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入其内心世界,还原人物原型的风格神韵。
传记片也是当下类型片创作的一个难点,毕竟如何平衡艺术与现实是创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宁瀛导演的《警察日记》,以内蒙古民警郝万忠为人物,抓住了他的刚正、为民着想的人物个性,比较生动的还原了这个人物的平凡而闪光的一生。
九十年代时以“北京三部曲”成名的宁瀛,代表作之一便是《民警故事》,尽管是以民警的平淡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但在宁瀛的处理下显得相当的生动有趣,又带出了当时北京的城市变迁背景下的人情世故。
《警察日记》的背景虽然不再是宁瀛成长的北京,而是来到了边远的内蒙古城市,但延续不变的还是宁瀛的一些选材、风格等,似乎试图一反传统传记片的“伟光正”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方式,而从他的平凡、平淡里折射出人物、人性的光辉之处。
就以贯穿在影片始终的一条线索——发生在民警郝万忠加入公安系统不久的一宗谋杀案——来说,这是一宗让他始终耿耿于怀的案件,也是一宗他至死未能破的案子,这个选择隐含着多层的意义,既是因为这是他面对的第一宗案件而印象深刻,以至于一辈子无法释怀,也衬托出他内心深处的刚正与执着,同时,也因为这起“悬案”而预示了影片并非要将他作为“神探”来刻画(导演大可选择某一起他破的重要案子为线索),反衬出人物的平凡。
面对犯罪嫌疑人或者不法分子时,郝万忠是刚正、执着的,但是面对普通人、底层人,郝万忠则表现出了他的温情脉脉甚至是不惜违反常规的一面,这样的“矛盾”凸显出郝万忠这个人物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多元性。
影片的前半部分时主要是通过郝万忠与他的堂哥之间的几场戏对比突出出来,比如一场戏是堂哥的老爸因为醉驾被抓捕,堂哥希望郝万忠求情通融一下,但是郝万忠坚决不同意;而另一场戏里,郝万忠为了殉职同事的遗孀孩子的未来生活,私下找堂哥让他们企业赞助支持住房。
这个坚持与求情之间,便折射出郝万忠的个性特点。
而后半部分时,郝万忠在除夕夜里前往抓犯罪嫌疑人的那一段也被处理的很精彩,既有打击罪犯的刚正,更有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年老孤母时的默默留下的钱财,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戏里基本上郝万忠都没有讲一句话,而通过王景春的精彩表演,把人物内心的正直与温情表现出来,这大概也是王景春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郝万忠与妻子之间的几场戏,则突出了人物在日常生活里的温情面,但也夹杂着他身为丈夫身为父亲的不是很称职的一面,这点就不再拘泥于过往很多传记片的有意回避的家庭矛盾,而更立体的处立起郝万忠这个人物的平凡但真实的生活。
即使是在好莱坞,传记片也是一种较难把握、掌控的类型,华语片因为意识形态、创作理念等缘故,在这方面更是薄弱,但应该说,宁瀛的《警察日记》处理的相当不错,既有选材上的取舍,也有贯穿在始终的人物的丰富个性,再加上王景春的不着痕迹的表演,而使得影片更显得真实感人。
螺丝壳里做道场。题材无感,但完成得不错,镜头语言玩得花,有几处转场朴实无华却很惊艳。王景春也到位了。
不可否认世界上是有部分好警察的,他们可能会得罪同事、可能会得罪外人,他的处理方式可能让别人很不舒服,但是在他心里,家人好像没有安排工作重要。
主旋律还是乱入。差评
非常没有意思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故事平淡无奇,只是警察的本职工作,而且是最普通的工作,竟然被拍成电影歌颂。整个电影都再说这位警察多么清廉,但是我想知道没有关系的人,谁给他拍这电影?!
但摄影师太好了,超过了导演的水平。
简直可以入围我的华语年度十佳了,王景春太赞了演技真好!
原型人物太优秀了,使得导演拍成了一部纪实文学式影像,没有说教,忠实讲述,感人但不抓人。
2017Feb7,去山东高铁上,IPAD(网络视频)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等口碑很好,是生活流的特色,这个觉得一般,命题作文难写啊
后面王景春演的警察荣耀感觉更好,细节情感更多,事件更多。
文艺纪录片,内容主旋律,可惜有点儿散,有点着力不均的感觉。
平凡见证伟大,影片最可取之处在于没有刻意拔高,没有过分煽情,但郝局长的日记很久才出镜,也没有很好的利用。为英年早逝的郝局长加一星。
剧本渣成屎了,无剪辑无节奏。技术不过关,主创太自大。
这也拍得太平了,起承转合分明都没有衔接好嘛
王景春特别适合演警察。
熟悉的乡音啊!!!!
第一次单位组织看电影,那么多警察入场,走在里面也感觉很自豪~人来到世上很不容易,为何不好好做一次人
题材实在无感,所谓作者性的慢镜让原本流水账的剧情更拖沓了
王景春对人物的塑造还是个套路,套路比较深罢了。
王景春演的真心不错,不过这片怎么越看越像公民凯恩啊,编剧忒没创意了,奥胖玩烂的东西还玩。
导演可是跟过贝托鲁奇和安东尼奥尼的,可这部真是乏善可陈,东京电影节影帝也演得很一般,编剧也不行,很多场景都是用省事的方法拍的,主旋律电影其实也能拍得很好看,对比08年也是民警题材并能在CCTV6播放的千钧一发也逊色不少,回头再看看北京三部曲,可能那时还能看到点导演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