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疯狂非彼疯狂!
”不算久远的几年前,宁浩的“疯狂系列”可谓引领了华语喜剧片又一新思路。
但这部《疯狂的导演》却非同凡响地将“疯狂”二字冠在了电影这门或艺术或行当的主要从业人——导演的名前。
堪称真实,甚至是赤裸裸地讲述了“做一名导演需要如何的疯狂!
”以及一部电影的诞生,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毅力,耐力和费体力……影片也更像是一本变异体的“导演说明书”:导演,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人类从事的职业,并需要从事它的人类,拥有远大的梦想,无边的想象力,和经得起折磨和折腾的身体……最好你先在洗浴中心谋得一职,以便“以权谋私”!
形式上,《疯狂的导演》略带些“法国新浪潮”时的随便。
天马行空的桥段,加上循环反复的“戏中戏”蒙太奇,像是一首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在反复唱响劳动中快乐与痛苦的感受的同时,更呐喊出一声声追求梦想而难成的无奈。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部电影人自我解嘲和揭短的作品中,也得到了一众明星的共鸣。
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等均“本色”出演,以演员的身份,在戏中戏的戏份中,展现着表演这项职业的独特,以及电影这个行当的魅力。
而片中两位男主角——制片人与导演这对“打不死的小强”搭档,在一路走过寻找投资人,改编剧本,甚至向高利贷借钱等艰辛甚至离谱的历程时,也仿似将观众带离电影的范畴,一幅幅真实与现实的生活画面,让人历历在目。
包括“潜规则”在内的诸多业内黑幕以及生活与创业的艰难,也都清晰地被电影人们自己原汁原味儿地暴露出来。
而在看似法国新浪潮的效仿之外,影片更有些许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范——离开摄影棚,到真实的场景去找灵感和思路,并通过接连不断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反复重来的桥段,逐渐加深影片所要表达的寓意。
与此同时,片中出现的各种日常生活中难见的“物体”——鸵鸟、草泥马(羊驼)等,似乎也在点亮影片制作者们对导演这个职业,对电影这项事业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
但影片似乎又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从外在的海报设计等物料包装,到影片内容的结局设置等等,皆逐渐沦落至俗套的路数当中,并未将“新浪潮”和难得的“现实主义”进行到底。
尤其是影片结尾处的“阿Q式”处理——导演高天终有一日功成名就,在晚辈们面前,尽显大师风范的做法,着实将期待着新与奇的观众们,又狠狠地拉回到现实中来,并告诉我们,这就是一部形式别样、内容有些新意的国产喜剧片罢了!
电影到底是艺术还是商品,这几乎是伴随电影诞生就开始形成的问题。
而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拓展,于是就有所谓文艺片与商业片的区分,前者偏重于艺术价值,后者则诉诸娱乐要求。
当然,二者也不全是界垒分明的,优秀的影片总是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使自己既保持一定的艺术性,同时又具有某种商业价值。
然而,时至今日电影创作氛围却远没有想像的那样和谐,对于大多数青年导演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只能背负着电影梦想挣扎在艺术理念与现实生活之间,并不完善的融资渠道决定了电影制作受制于资金的困扰。
《疯狂的导演》将电影制作人的生存囧境搬上银幕,让我们看到光辉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权利资本是无孔不入的,在社会的任何领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相对而言,电影作为现代工业的结晶,本身就与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无须对之进入回避。
在某种程度上,资本对于电影具有某种催化作用,毕竟任何电影都离不开资本的扶持。
但是,资本从来不是慈善家,对于电影来说资本并不是无偿的援助,它需要投资收益。
正常情况下,在成熟的电影市场里资本与电影的关系是明确的,它只追求最大利润率,因而它需要电影能给自己带来收益。
市场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本的走向,因而对于资本持有者来说,可能有自己的特殊电影嗜好,但这种嗜好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收入为前提。
在时下国内的电影界却远没有成熟影视产业的理性,资本更多的情况下以一种肆无忌惮的大鳄面目出现,既没有成就投资者的理性,也没有对电影产业本身的理解。
《疯狂的导演》就真实地展现了目前电影界内投资方的这一面,作为青年导演(高天)与制片人(张殿伦)不得不为了筹集资金而到处作揖打躬,而各路资方则趾高气扬,颐指气使。
在这种极度扭曲的社会现实面前,高天不得不一步步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顺从各种投资方的意志,将自己的剧本改的面目全非。
极力资本对电影创作的这种随意挤压即不是理性的投资者的态度,也不是电影创作者所需要的资本融入方式。
事实上,这种挤压恰恰显示电影商业化的不成熟与不专业,在投资方看来,电影既不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也不是追求艺术价值的对象,而是自己手中的玩具,或者心血来潮时的消遣。
由此,在当前的电影市场,权力资本更像是一种怪胎,既不追求利润空间,也不关注电影的艺术性,全凭投资者好恶进行运作。
而对于基层导演特别是青年导演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知名度来融资,只能接受这种畸形资本的挤压。
这就造成电影制作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无法创作成熟的商业片,另一方面也没有艺术自主性,无法拍摄体现导演创作理念的文艺片。
而整个创作节奏都跟着资方走,电影最终体现的是投资者的个人趣味。
《疯狂的导演》就是在夸张的外表下真实地反应了当前电影创作的现实状态,也表达了电影人对电影前途的某种担忧与焦虑。
这个圈子的疯狂程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那些名利之争的攻讦与谗枉,那些规则之下的荒谬与残酷,逼的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但影片更多时候不是疯狂似的揭秘,而是……一本正经又歇斯底里的记录。
这种感觉是怪异的,就像影片本身,野心勃勃却在关键时刻草草了事,各种大咖入戏却又走过场糙不可言,取材质朴真实但又想玩出点花样,故事荒诞不经的不够极致缺乏想象,总之,圈子里的这点事儿,得变着法儿的讲出来,但这方法从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和影片中的导演一样,最终是以补救的方式去完成创作,这就让很多情节失去了力量,也让原本该有的深刻浮于表面。
但努力的痕迹也随处可见,这种努力不光在于解决剧组的日常事务,还有与经纪人的较量,与投资人的角力,与高利贷公司的对峙,甚至道具和演员也需要兼顾到,最终,以“戏中戏”的手法让影片得以完成的同时,也因为这眼花缭乱的各种参与,让影片多少增加了观看过程中的一些乐趣。
如果只是这些,或许还不能体现出导演的“疯狂”,他首先做的就是对导演生活的经历进行“拆解”,以一种“放弃治疗”后的状态把这些属于影片的元素组织起来,让一部分人跟着导演四处筹措资金修改剧本应付四面八方涌来的阻力,同时也让另一部分人:王宝强、徐帆、刘桦、焦恩俊和金铭在深山雪林,在东北农村里四处狂奔,或飞天大盗,或流氓无赖,或神经夫妻,让影片内外混合出入。
然而,导演想给予电影的,电影想给予观众的,最终却乱成了粥。
导演也没想解开这个乱局,反而连自己也深陷其中,以致连莫名其妙的鸵鸟和女秘书的大胸也来给故事添乱,到后来干脆就放弃了挣扎,或者说,一开始就是奔着“疯狂”去的,但把持不住的疯狂乱了阵脚也乱了套路,不就是记录吗?
故事里的人物,遇到的事儿确实是圈子里的糟烂事儿,说来至少一半的人都听说过另一半的人甚至都见过,但怎么看怎么不艺术气息,不娱乐精神,不……够充满想象力——这是“记录”的缺陷显露,虽真实,但缺少张力。
好在还有歇斯底里,这是影片除了一本正经之外另一种气质存在,这种气质使得导演对投资或者说商业上的需求更加投入——来自现实题材的再加工;对故事的发展却不管不顾放任自流——戏中戏的展现,即使一本正经的还不够严肃,歇斯底里的还不够彻底,但两种气场混合,还是让人看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最终,以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收尾的影片,字幕——“若干年后,高天成为世界著名导演”安慰了导演的失落,也成全了无数导演奢望却始终无法圆满的幻想。
这才是这个圈子里,最一本正经的歇斯底里。
昨天去万达影城 看了#疯狂的导演#,这部电影立意是想以喜剧的方式表达电影创作面对资金,商业化运作而屡屡违背创作宗旨的辛酸与无奈。
但导演编剧对故事的拿捏能力相当差。
全片情节碎片化,无戏剧冲突高潮。
影片号称爆笑喜剧,但全场无笑点,也无人发笑。
(有的估计是选错电影的苦笑)。
你见过让人笑不出的喜剧吗?
这次真见识了。
当年周星驰用喜剧电影《喜剧之王》来表达"其实我是演员"的无奈,笑中有泪。
如今疯狂的导演把好创意硬生生做成痴呆导演,唉。
多年前的一部《疯狂的石头》成就了内地小成本电影的传奇,除了单纯搞笑之外,题材和叙事手法上的巧妙创新让观众眼前一亮,开辟了小成本高回报的先河,随后《疯狂的赛车》承其衣钵,又赚得盆满钵满。
“石头”和“赛车”之后,疯狂系列第三部迅速繁衍着,《疯狂的导演》再次精彩来袭,如何用小成本影片再次引起蝴蝶效应成为了影迷和专家的一致期待。
《疯狂的导演》以轻松诙谐的手法讲述了一部电影创作艰辛和荒唐,以荒诞的表现手法,揭露影视圈的残酷现实。
并且通过戏中戏的巧妙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连串另人捧腹的精彩故事。
影片讲述了以一对奇葩的导演和制片人在拍摄电影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奇奇怪怪与匪夷所思的状况为主线,一个怀揣大梦想的无名小导演,因为自己的电影梦拍摄了一部电影,但是拍摄途中出现了资金短缺,不得不暂停一切工作。
为了让梦想能够顺利实现,于是导演与制片人开始了他们的拉赞助之旅。
该影片无论是导演、演员亦或编剧、剪辑来说,都充斥着疯狂系列的影子。
在拉赞助之旅途中,高天、张殿伦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奇葩投资商,发生了一系列无厘头的搞笑囧事。
强有力的制作班底和珠玉在前的例子,也使这部影片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人气。
在观景过程中,娱乐码头整个过程都是愉悦的。
因为像该影片这样以搞笑为本务,真正回归电影的本质的中国电影着实难得。
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以来,娱乐一直是电影的本质要素,甚至是第一要素,但中国的电影制作者们似乎着了魔,一定要把电影里灌入那些故作高深、国家民族大义、政治导向正确,因而很多影片都成了道德的注脚、政治的下脚料,这让观众真正在影院里轻松的笑变成了一件难事,而《疯狂的导演》上演了戏中戏,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正是一次搞笑的本真回归。
电影中的戏中戏与导演、制片人被连续悲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桥段。
今年就有诸多这样题材的影片上映,例如《大片》、《北漂鱼》等。
而《疯狂的导演》故事精彩完整,剧情跌宕起伏,笑点不断,高潮迭起,因此吸引了徐帆、刘桦、王宝强、焦恩俊、金铭等众多明星的加盟,形成众星捧月。
为了导演和制片人的梦想,众星显得更加的疯狂,在皑皑大雪覆盖着的东北丛林中,演绎着“杀马特”意味十足的战争场面。
另外,从中国电影产业回报层面来说,票房成为了唯一的投资回报方式,植入广告在影众的极力排斥之下已并没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疯狂的导演》却别出心裁,里面最大牛的广告植入,就是徐帆、刘桦、王宝强、焦恩俊、金铭等均以现实的明星身份加入。
因此,《疯狂的导演》采用的多线叙事的炫技手法、从复杂的人物关系衍生出笑料密集却又经得起推敲的故事。
对没有“性欲”的冯小刚和只追求画面美的张艺谋等大片导演来说,小成本影片已经成为中国影片的发展趋势。
虽然主线明晰,但是被分割成很多片段,非常支离。
我总是隐隐揣测是不是融入了宋阳自己的亲身经历,反映籍籍无名导演到处筹钱的苦逼故事。
片子两大特色,只看片头的话,真的会误以为这是部大片,歼十,战斗机,特战部队之类,颇有大片风范,还插入了一段默片,另外,沙画运用还算加分。
片中反复出现鸽子,野鸡,羊驼,鸵鸟的影像,说实话,有些不明白导演意欲何为。
太多元素加一起,看得出导演想要博采众长之心,但难免繁杂。
亮点太多等于没亮点。
徐帆的台词一会普通话一会蹩脚方言,听得我起鸡皮疙瘩。
宝宝倒开始说普通话了。
那个很娘的,总是翘着兰花指的男人,并未收放自如,总是感觉还差一点。
杨总的秘书很性感。
全片看完,比对开头的那句“仅以此片献给仍旧有梦想、在奋斗的小强们”,感觉有些强扭的瓜之感,基本达不到励志点,有几个笑点罢了。
想起某部台湾电影,故事讲一群为了电影梦而奋斗的小人物,挣扎在片场与生活间,高潮的段落,小女演员终于得到了上镜机会,演一个贞子式的女鬼,衣服穿好了妆也画好了,却在那一场戏开拍前,因为高烧真的离世了,组里当然没人知道真相。
本能驱使下,死后的小演员还是带着“完美的妆容”来到了片场,于是,镜头里拍摄的是一只真正的女鬼。
每个剧组都有很多的好故事,《疯狂的导演》以原著《大导演》为基础,将演艺圈的生态杂糅于荒诞的故事情节中间,嬉笑怒骂,有些讽刺意味。
不知道多年后的影青们看到这部电影,是否还会寻找到当年那群“要做著名导演”的年轻人身上的热血。
这种电影很原生态,很赤裸裸,很扯很没规矩,谁说中国没有B级片,如果你喜欢,这部就可以算是一部B级片。
狂想曲式的电影,剧情跑线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虐心事儿一个炮仗接着一个炮仗,当牛做马,漏胸漏肉,打架见血,真枪实弹,鸵鸟拉屎,各种生理享受,该有的全有。
《疯狂的导演》开始于一场拍摄不下去的小成本战争片,为了让片子顺利完成,导演和制片人竭尽所能,去寻找救命的投资,期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路龙蛇前来拦路,折腾不在话下。
影片的镜头语言十分大胆,各种动物乱入,拉伸了人物所处生态的荒诞性。
从北极村穿越到城市,从城乡酒吧穿越到澡堂,背后的逻辑在于人物内心的轨迹。
徐帆、焦恩俊、金铭、王宝强等明星大腕领衔主演,使得影片类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枪林弹雨、家庭氛围、都市男女、黑帮警匪、春贼喜剧被杂糅在一起。
艺术与商业能否两全其美?
这是影片自始至终在探讨的问题。
冲突来自于各路影人的生存压力,同白领一样,导演也是要靠干活儿吃饭的。
没有了项目,脱离了剧组,众人就如同酒馆里的醉汉,街头的乞丐。
艺术和梦想在此时完全使不上劲儿,现实中的生门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找钱,把戏拍完。
抱着这样的目的,想出钱的老板们对于影片的要求不管再扯淡离奇,都是“有道理的”。
导演在生存面前开始走上疯狂之路,战争片剧情在东北雪原上产生了离奇的变化。
期间有挣扎,有绝望,都没办法阻止“把片子拍完”这个不可磨灭的使命。
片子终于拍完了。
导演幻想着自己终于熬出苦海,走上国际一线导演的行列。
到了那时候,闪光灯背后的恶心事儿,还算个屁啊。
苦逼的是,电影行业是个万人坑,纵有千人沦落,后人还是会踩着前人的尸体往上冲。
每年艺考期间,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里都杀得一片血淋淋,要是当时校园子里支开幕布,放一下《疯狂的导演》,估计一轮考试,半数以上的人会自动弃权。
这部电影是给什么人看的呢?
艺考生,从业者,所有为梦想而疯狂的人。
踏踏实实做事儿,早晚有混出来的一天。
文/满囤儿每个国家或地区,电影产业都有各自独特的创作环境。
对于新人导演而言,想顺利地拍出处女作,便也就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
这些难题和当地的人际环境、文化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拍电影的过程往往会比拍出来的电影更具有戏剧性。
鉴于此,喜欢把自己筹备&拍摄电影的过程拍成电影的导演,全球皆有。
《疯狂的导演》也是一个导演把筹资金的过程拍成了电影。
所不同的是,影片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将成片光彩和筹拍的黑暗鲜明地对比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头耀星光的台前木偶们原来如此悲凉,因为他们身后的提线之手竟然是如此丑陋不堪。
影片分成戏内和戏外的双线并行。
戏外是一个年轻导演,和他同样年轻的制片哥们儿,为了落实投资而四处求爷。
戏内是一场盛大的明星聚会。
徐帆、刘桦、王宝强、金铭、焦恩俊等大家所喜爱的大明星悉数登场,演出了一场“洋鬼子进村”的闹剧。
影片最大的可看性,正来自于这双线并行的对照,产生了极强的荒诞效果。
以往我们看电影,要不就是看到电影的成片。
各大明星帅气地出场、劲酷地打架、浪漫地谈情、疯癫地搞笑。
当观众得到这些体验之后,便会对明星们产生崇拜之情,认为他们原本就是这么光鲜,永远都是这样头耀星光。
我们看到那些讲拍电影的电影,也往往只是看到年轻导演四处碰壁,受尽奚落,苦不堪言。
仿佛他们就是要用生命来实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影片的最后也大多采用浪漫化的结尾,让一切阻碍烟消云散,让天才的作品横空出世。
让观众不得不认为,这不过是编导借用了自己的经历,技巧化地编撰戏剧性,来逗大家一乐罢了。
只有将两条线结合起来。
我们才看到了电影业,尤其是内地电影业最可怕的地方钱与权的等号关系。
任你导演是多么专业的学院背景,任你请来的演员是多么有名气的大腕,只要我出钱,我就可以随意动你们。
想让你们怎么改剧本,就得怎么改剧本,随便改出的剧本,大腕儿们还就得照着演。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疯狂的导演》中最黑色幽默的一面。
这边是苦逼导演为了拉到投资,忍受着投资人各种各样的指手画脚。
剧本在一次又一次的会面后,早已经面目全非。
各种闲杂人等参与了进来,各种烂片元素逐一浮现。
这些都是笑点。
可是这荒诞的笑点,在戏中戏中被那些我们喜爱的明星认认真真地履行着,便黑色得有点儿令人心痛了。
徐帆、王宝强、刘桦,德艺双馨的戏骨;金铭、焦恩俊,一代人曾经的梦中情人,都像提线木偶一般,在东北的雪地里敬业地演着这出烂片。
一字一句,每个抬手每次迈步,这些明星们都不敢违背投资人的意愿。
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戏中戏的片子,是如何从一个还蛮不错的创意,一步步地滑向了一部烂片。
即便是年轻有为专业功力扎实的导演,热情高涨冲劲儿十足的制片,以及那些有演技有名气的大腕儿演员,都不足以扭转这个下滑的趋势。
看过《疯狂的导演》,观众是不是也有点儿要疯狂的意思啦。
作为总被烂片折磨90分钟的观众,是不是开始为这些总被老板折磨90天的新导演捉急呢?
如果说,影视圈是名利场,那么在这个名利场的背后,则是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看来,表面光鲜的职业总是有金钱、性和色的包围,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像想像中的那么高端。
至少在影视圈,对于很多的新导演与制作人来说,拉赞助之旅,就像是一场又一场奇遇,会遭到不同的待遇,同样也会看到世间的冷暖。
《疯狂的导演》就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怀揣大梦想的无名小导演,因为自己的电影梦拍摄了一部电影,但是拍摄途中出现了资金短缺,不得不暂停一切工作。
为了让梦想能够顺利实现,于是导演与制片人开始了拉赞助。
而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奇葩投资商后,发生了一系列无厘头的搞笑囧事。
虽然故事非常的搞笑,但背后是无尽的伤痛,电影本身就是想通过这样荒诞的表现手法,来批判和揭露这种黑暗,也许讽刺了我们现如今的影视圈,为什么出品了那么多的作品,却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佳作,而是出来会总会遭到吐糟和观众的不接受。
也许这是影视圈最需要思考的,而在拍片的过程中,有各方势利的干涉,自然而然的,最后出来的结果也与当初的梦想背道而驰。
该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实与虚的相结合,导演和制片人与投资商的聊天中,不经意间插入影片的画面,而徐帆、刘桦、王宝强等人主演的角色也开始了他们被安排下的表演。
氛围很轻松,语言很诙谐,只是一面是冰一面是火,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现实,而这种轻松的结合,虚与实的相互切换,也让剧情跌宕起伏,笑点不断。
而地域又限制了东北,所以很多的正宗东北话,也是笑点之一。
雪地场景拍的相当漂亮,而老外们的玩CS,则让这部戏有了更多的笑点,而他们之间的撞碰,则令人捧腹。
故事有针对性的对选角和故事的设置有了更多的表现,也是在批判那些投资商们,只为自己的利益去改戏,而不是为了艺术愿意投资。
个人觉得,也可以多一点潜规则的东西,只是演员的选择上,更多的讲究大牌,点到为止,而投资商指定演员,也没有过多的有潜规则的戏,也许是故事的一个回避。
现实主义的体裁并不少见,但大多数都显得有些生硬,《疯狂的导演》则让这样的现实体裁更加的幽默化,戏剧化,将无厘头与认真拍戏巧妙的结实起来,也将导演与制作人之间的矛盾,还有投资商与剧本角色之间的细腻关系风趣的揉和在一起,既让人觉得有意思,又没有太张扬,既让人看到了演员的认真努力,又让人见识了投资商的奇葩和无语,既让人看到了导演和制片人的艰辛,也让人读懂了影视圈的残酷现实。
原本以为豆瓣们只给3.6分是诋毁人家导演的功力,当我在百度视频上看完枪版的以后,我真心说一句:你们都太厚道了-如果你还是花了钱看这部电影的话,我简直要说你们简直是菩萨心肠啊!
这部片子,不论从剧情、表演都是狗血的一塌糊涂。
我有种感觉,这是一部会列入史上最烂电影的奇葩片子!
首先,思想弱!
别以为无厘头电影很好拍。
星爷的经典无厘头片子里,是有破有立,表面的滑稽可笑,骨子里的严肃高贵。
貌似否定一切,挑战一切的道貌岸然,本质却是对真性情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少林足球、功夫、逃学威龙、大话西游,哪一个不是有血有泪有情有义??!!
而疯狂的导演,你看的是什么?
是导演在嘲弄别人的浅薄无知庸俗,标榜自己的严肃高雅小资,而这写所谓的品味实在太单薄了。
尤其不能接受的是影片结尾所谓的小导演成为了名导演,想成为斯皮尔伯格也不必如此的急功近利吧?!
对生活的理解流于肤浅,翻来覆去就是一个情节-投资方掏钱但有条件,导演为了拿钱不得不改剧本。
这个由必要演吗?
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导演的剧本确实是好剧本,而不是玩什么CS真人版这么一个过时过气的狗血底本,投资方有资格改吗?
弱国无外交,同样,弱导演无尊严!
这部电影的导演,心态严重不成熟,急功近利,盲目批判,我敢说,如果他还是这样下去,估计今后他的片子是没有人会再上当的了!
比较可惜的是,王宝强、刘烨这样的演员居然也参演这样的片子,是不是最近手头紧啊?
拿自己的艺术生命开玩笑,真是饮鸩止渴之举!
如果勉强要找出这部片子的亮点,就是几句时髦的网络用语而已!
1、元芳,你怎么看?
2、潜规则!
3、拍板砖,胸口碎大石4、CS真人版我真是仁慈啊!
真心的告诫各位:千万别去影院看,真真的,百度影音上已经有枪版的了,看看就可以了!
你们整个钱也不易!
如果谁还去花钱请女朋友看,回头你女朋友跟你急可别说哥们没警告过你啊!!!
凑出来的电影吧。
我就没见过这么差的电影……
什么鸟蛋?导演是怎么搞到投资的?还他妈喜剧?草
导演牛逼,烂片也能请这么多牛人
这是电影?。。。
其实还可以把,比如对电影投资与制作方关系的揶揄,对各种潜规则的嘲讽,还有片尾有点摇滚范儿的主题曲
这样的片子就是纯粹浪费时间。
看了十分钟看不下去了。
不仅导演疯了,观众看完也不正常了- -
只有混过,才真实知道其中的不容易。
看了2分钟开头,往后倒了1分钟快进,这个电影我3分钟看完了,我觉得和那些看了130的人看到的一样嘿嘿。。。
有一种电影叫浪费时间
个人感觉不行!
四处找投资拍电影的年轻导演(给一颗心都嫌给多了)(20131016)
不管怎么说,这种题材国内不多,滋味怪也看完了。
创意不错,故事没讲好
无话可说
拉长了的微电影
虽然还没看,但它敢起"疯狂的。。。。"名字,就必须一星
看沙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