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刻画得非常真实,没有任何道德包袱,深深地共情了,不管是从frida还是anna的角度。
不管舅父舅母多好,总也还是有顾忌的地方,不管frida心有多大,这样的环境必然造成她敏感的性格。
也许有人对萌萌哒又无辜又天使的anna更为共情,认为frida的举动太恶,但是人性中的嫉妒、厌恶、趋利避害在小孩身上显得更为单纯,动作也更为外放。
小孩子不是傻子,她只是懵懂,但是谁爱谁,更爱谁,充分能感觉到。
对于更强的成人养父母她是无能为力的,甚至只能乞求垂怜,但对于比她弱的anna,人性中的恶就自然发泄出来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她和anna的相处就有着什么“忍辱负重”的成分,小孩,一阵一阵的,恶是直接的,善也是,快乐、悲伤都是。
她或许可以骄傲地说出“我妈妈死了”作为邀请别人玩耍的筹码,但在某一天,她终究会明白,那一刻,只是迟来,但悲伤总是会降临。
她永远也无法放弃对坚定偏爱的寻找,尽管她会发现这样的爱对她来说已经很难存在,也许只能选择独立到心灰意冷。
她的悲剧在母亲身死那一刻就注定了。
家里的亲戚们嘴上说着很爱我,纵容我,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带我走。
仿佛从孤身一人开始,我就是那个谁也不想沾惹的拖油瓶。
我还没有学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悲伤,就要提前学着如何悦纳新的妹妹。
有时我很坏,我炫耀、争宠、妒嫉、放任她不管还弄断了胳膊;有时我试着探出身来融入新的生活,跟妈妈分享一根雪糕、跟爸爸学拆脚踏车零件。
时间过的很快,当我以为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肆无忌惮在父母床上蹦来蹦去时,妹妹差点因为我的玩笑溺在河里。
父亲脱口而出的话显然无心,怪我太敏感,听出了长久以来的积怨和不信任。
成人世界的爱伪装得太好,如果不是意外发生,险些被骗过了。
谁也没有打破这样的沉默,谁也没有主动询问我快不快乐,是不是感受到爱。
就像身体过敏一直痒,母亲说的那句,你不说出来没有人能帮你。
可是能怎么办,我说不出口。
没有人能体会到拨出去一个号码,再也没有回音的失落和难过,也没有人能体会成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旁观者有多么悲哀。
灯泡熄灭时我躲在角落看着母亲哄妹妹,洗澡时我躲在浴缸的水里看着父亲哄妹妹,广场放起歌时我看着妹妹抱紧爸爸的腿他们三个晃啊晃。
长椅的空白根本填不满。
似乎没有留下的理由,似乎没有索爱的借口,似乎局外人终归是局外人。
那一夜,塞满书包准备一场奔逃。
喜欢看孩子的戏;就是没刻意演;就有一种天真的感觉,率直的感觉;可爱的感觉童年时,被切割过亲情的人,重塑的过程必定是痛苦的,因为与血缘相关的信任,是镀金的,而非血缘的则是生锈的。
我们都渴望去爱,却又习惯破坏,似乎毁掉现有的生活,才能让生活重新开始。
总体非常清新的电影,风景迷人,孩子也很可爱。
不过有时候我会怀疑这样的电影,让这么小的孩子,演这一类角色,她该怎样去体会,会不会对她的情感体系构建造成伤害。
*短评写不下。
一个看似无忧无责的孩子被剥夺了正常的生活,进入九三年的陌生乡村。
平静的动荡不安中,Frida在尚未建立新的联系的家庭里娇纵地渴望宠爱,又敏感地承接失落。
影片缓慢的叙事在纷乱的夏日攫取了童年记忆中那些完全空虚或完全感受的部分,“害人”、闯祸后她要为自己的天真无畏付出被排斥的代价,(无论是否衔接在事故之后)孤立的空间里语言的丧失总能轻而易举地使满屏弥漫着静默的悲伤。
与其将这种常常凝滞情绪的慢节奏归咎为不合时宜的沉思,我更倾向于将此视为一种属于孩童的理解复杂境遇的迟钝。
本片的摄影在缓慢叙事的支持下则肩负了唤醒每个人都有的孩童体验的使命。
镜头热衷于准确地捕捉孩子与成人的走位,并且在关键时刻,无论彼此嬉戏、离间或怀揣心事,随着主客观视角的低调切换,由Frida视线、举动所穿引而出的感知总能在画面中被放置好。
例如在与外公外婆一行人分别时,从舅舅怀中挣脱的Frida追向开走的车,最终在画面正中无奈地停下脚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微微摇晃却固定了她这个无助的夏天,仿佛这种离去总结了年仅六岁的她整个人生的意义。
这些有特点的细节处理,让这部自传性的作品在导演兼编剧卡拉·西蒙的手中,具有着重构童年的主观现实的美感。
欧洲三大电影节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视野和包容力,同时也很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人才。
虽然我们常提到“戛纳嫡系导演”,但其实柏林和威尼斯也有自己的常客,而今年柏林终于提拔出亲手栽培的导演,将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了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的《阿尔卡拉斯》,这是她的第二部剧情长片。
正当很多影迷对这位空降的女导演倍感好奇时,其实她早在2017就凭处女作《九三年夏天》入围柏林新生代单元,并一举夺得最佳处女作奖,可谓由柏林一手捧起来的欧洲作者导演。
这部处女作讲述在 1993 年的夏天,女孩弗里达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留下可怜的她无人照顾。
弗里达的舅舅和舅母收留了她,但这也意味着,弗里达必须离开出生成长的大城市,重新适应乡村的生活。
虽然弗里达很快就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可是她还是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这个故事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自传性的青春成长故事通常饱含强烈的主观色彩,再加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真实经历,难免会制造出痛哭流涕、呼天抢地的戏剧情节。
然而,在这部处女作里,导演与自己的回忆及亲身经历保持着清醒的距离,没有沉溺于伤感的情绪气氛,拒绝沦为一部苦情泛滥的成长回忆录。
影片开头第一幕就让观众见识到一位面对母亲去世却不哭的小女孩,透过她的视角,将故事从大城市迁移到大自然,后者可谓卡拉·西蒙最擅长的题材。
在乡村生活的情节里,剧本并不依赖太多戏剧性元素,而是透过小女孩的肢体动作和出其不意的行为决定,使观众观察与揣测她丧母后的情绪,以及她对新家庭的适应程度。
小女孩的乡村陌生体验在一段段琐碎有趣的情景里娓娓道出,观察新家的小猫、参加当地嘉年华巡游表演、穿着夸张服饰和表妹扮演大人。
这些沉浸于喜悦的情节,似乎暗示她渐渐忘却了对母亲去世的痛苦。
然而,后半段的情节却透露并非如此:她有意让表妹在森林里走丢,她舍不得外公外婆离开,追赶他们的车想回到城市,以及一段出其不意在深夜独自离家出走的情节。
这些与她前半段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并刻画出她仍没能纾解丧母悲痛,以及对新家庭充满敌意的复杂情绪。
和成年人不同地,孩童对悲伤的反应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因为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找不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最后一幕的哭与开头的“不哭”遥相呼应,既令人愕然,也令人恍然大悟。
这部处女作超越了常规的自传回忆录叙事,不经意变成一份关于孩童亲历剧变后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的报告,其细腻的观察剖析出孩童在成长的新环境中如何面对感情创伤与各种行为冲动。
不得不赞赏卡拉·西蒙的隐藏叙事关键点的手法,关于女孩母亲去世的事实并不用常见的第三者口吻,或者病榻前的俗套,而是透过间接交代人物关系的对白逐渐道出。
最为关键的是母亲的死因从头到尾没有明确透露,考虑到年代背景,以及她在操场上跌伤流血后被小孩家长及时拉开的情节,推断出是艾滋病。
导演借此来揭示当年社会对这种疾病的歧视,这一点在之后外公外婆到家中做客,提及女儿生前的生活作风态度的对话里得到印证,反应出长辈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与对峙现实。
这种隐藏叙事关键点的手法俨然成为卡拉·西蒙的作者标签,将叙事关键点化作平淡生活情节的背景,在私人回忆与经历中书写特殊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反思与审视的姿态。
除此之外,西蒙对小演员的指导功力也让人心悦诚服,这部处女作中的两位女孩都是天然可爱的小天使,表演丝毫不做作;而今年勇夺金熊奖的《阿尔塔拉斯》更是延续了这种优势,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两年多后想再看一遍找了好久,原来是西班牙电影。
弗里达就算妈妈在其实根据过家家时的表现生活也不是很好,这也是她性格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如此敏感的原因。
我看讨论里有说她妈妈死于艾滋,这么看也确实有不少侧面的刻画。
比如别的家长的担心,姥姥餐桌上的话。
她关于妈妈的死可能没什么清晰的认知,毕竟是小孩子。
所以一开始就没什么特别的感触,只是简单地重复姥姥的宗教话语。
后面慢慢有感觉了,问房子的状况,向圣母祈求,这时候感觉她内心里是怀有妈妈能回来的想法的。
中间有个打电话的场景,真知道死亡的概念的话不会因为无法接通而那么失落吧。
舅舅家乡村生活平凡又简直幸福到完美,安娜的性格就是舅舅家夫妻和谐的结果,一开始就接纳弗里达为姐姐,受伤了也没有对弗里达生气,会在弗里达出走时说自己爱她,安娜从来没担心家里多一个孩子后爸妈的爱会变少。
只是这些幸福都是通过弗里达的视角来展现的,其实在侧面写弗里达的内心敏感。
弗里达见证着这些幸福但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自己和这个家庭。
看舅舅拉安娜跳舞那段眼神,快到最后一家三口跳舞的场景,她非常羡慕这种幸福,我感觉弗里达因为父母原因可能就没经历过这种关系。
同时她一直觉得自己是外人,所以面对这种幸福的家庭有点害怕有点害羞无所适从。
弗里达想去融入舅舅家的念头其实就是中间安娜受伤舅舅舅妈吵架后,她开始变得积极听话,在意舅妈的身体健康,只是一次意外让舅舅也生气了。
她担心舅舅家不接纳她成了现实,弗里达那时候居然没有哭,心理真的压抑了太多事情。
关于猫的一个场景也让我印象深刻,安娜问爸爸自己的猫去哪的时候,我感觉弗里达既感受到了舅舅家的爱又认识到了大人们的有些话就是拿来骗小孩子的,可能还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离群感和自私。
这里我甚至觉得影响了后面很多,是离家出走时给安娜玩具的原因,是出走失败的原因,也是对妈妈的死追问那么多的一个原因。
离家出走那天弗里达应该意识到了老家和新家的交替。
不信圣母还有路上的迟疑,她知道妈妈已经不会回来了。
同时安娜的话和这段时间的日子让她也知道这里有人爱她,这里已经成为家了。
之后弗里达问妈妈的事,她其实不知道病毒是什么还是说知道,问医生问妈妈有没有留下什么话,这时候她才彻底确认妈妈已经回不来的事实。
而之后床上打闹的场景就是弗里达确认这里是新家的时候,她在打闹前眼神看了好多次舅舅,看着他把安娜抱起来,然后她也被舅舅这么对待,这才感觉自己融入了这个家庭。
这时候这么久的情绪才终于压抑不住,不只是伤心也不只是幸福,压抑了太久终于能够宣泄出来。
电影对弗里达的刻画太出色了,那种敏感还有装“成熟”,即使没有经历过的人也可以感受到。
其他人物还有关系的刻画非常自然有生气,电影中好多次舅舅舅妈腻在一起的场景。
中间跳舞是舅妈使眼色给舅舅去拉弗里达跳的,还有离家出走那天舅舅直接睡沙发了。
和安娜的亲子场景也非常棒,不知道主演当时有没有娃,效果感觉不能更幸福更完美了。
还有个非常自然的小场景就是她姨顺手拿走了舅舅抽的烟。
看第二遍发现了好多电影细腻的地方。
是情绪,时间还是次数影响了观影体验,第一次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会翻出来重看,但是当时居然只给四星,现在完全找不到扣分的理由。
导语其实早在去年柏林电影节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部片子,初看海报——家人和睦的画面再配上暖色基调,一度以为是个温暖小品式的电影,再看简介,可能还会有煽情环节?
但似乎柏林电影节并没有挑过这类影片。
于是,怀着期待和一丝怀疑,我在今年的二月份,也就是知道这部电影的一年以后,才得以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而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就彻底打消了我之前的质疑,相反,它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看到的那类电影。
正文九三年的夏天,小女主弗里达失去了她的母亲。
烟花绽放的夜晚,同伴问她:“你为什么不哭呢?
”随后,跟随弗里达的视角,我们得知她将要搬走,与舅舅一家生活。
对于小女主的丧母之痛,导演一带而过,没有着眼于此,并且将这些信息隐藏在平淡的画面之下,在开场8分钟之后就转入了与舅舅一家的新生活,这样的设定有别于大部分同题材电影,同时也是为什么说影片带来了不少惊喜。
接着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平淡的日常,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的叙事过于散漫,但我以为,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细节,才使得影片有血有肉,更显真实。
而让我真正觉得导演细致入微的是,在失去母亲之后,镜头中的弗里达会有迷茫无助的眼神,也会有天真烂漫的笑容,也会与舅母因为小事赌气。
这才是一个丰满的、真实的人物,而非一众所谓“催泪弹”中毫无生气的面具化人物。
简介中说影片是导演的自传,在弗里达与表妹玩过家家的情节中,小女主扮演了妈妈的角色,其中的对话可好像是对弗里达母亲的模仿,在镜头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烂漫,但通过这种再现,表达的,应该还有着导演对于母亲的怀念。
外公外婆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影片截止现在最快乐的弗里达,然后还有小女主撒娇的一面。
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玩着游戏,但随着外婆的一句话,一直不曾露面的成人世界的烦恼不合时宜地插了进来,不过影片并未就此急转直下,从此带上悲剧色彩,相反,弗里达新生活仍然简单美好。
不过,在这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弗里达与表妹捉迷藏的时候扔下表妹不管,欺骗舅母,害得表妹手臂受伤,还让舅母着急半天。
还有那通去往天国的电话,看到弗里达满怀期待的拿起电话,放下时的失落与迷茫,以及对于圣母未能实现她送给母亲礼物的愿望时,弗里达的怒火与失望,此时此刻,屏幕前的观众也不禁有些被弗里达的心情所感染。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弗里达赌气离家出走时,刚刚走到路口就原路返回了,面对舅舅舅母的着急寻找和看到她回来时的苦笑不得的表情时,她说:“我明天再走,今天太黑了。
”影片接近结尾时,弗里达突然问起舅母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怎么死的,此刻我们才得知,她的母亲死于艾滋病。
然而这一切好像又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失去母亲的痛苦也不再那样真实,原来的迷茫无助也在日渐融入新家庭的生活中慢慢化解。
结尾处玩闹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哭,舅母问她,是受伤了吗?
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
搬走的时候她没有哭,外公外婆走的时候她也没有哭,面对同同龄人的冷落她也没有哭,可现在,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想大哭一场,好像这场大哭,将之前一切的烦恼都哭了出来,从而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真正重新开始,与新家庭一起生活下去。
在我看来,结尾这样的处理,完全是神来之笔。
文章开头说,这是我一直想要看到的电影,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我爱这样平淡真实的剧本,散漫悠闲的叙事,还有影片恰到好处的跟随视角和微微摇晃的手持摄影,如同摄影师醉酒到微醺状态。
更是因为,影片那克制的外壳和柔软的内心。
另外,这些电影,在某些方面与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请君一赏——(排名分先后)《佛里达乐园》:一墙之隔,隔开的不仅是迪士尼乐园与佛里达乐园,还有成人世界的烦恼与悲伤。
《契克》:每个人心中都一个契克,酷到没边,随心而活,愿五十年后,他们再相见。
《小大人》:无论成人的世界有多复杂,也不能够影响我与你之间的感情。
《少年收容所》:可以看做美国独立电影的一个代表,而且你应该看到最后一个镜头。
最后,我想以这样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文章——为你祝福,可爱的小儿郎,赤裸着双足,黝黑的面庞,你两腿卷起裤角,边走边吹着欢快的口哨。
——惠蒂尔
首先是自己观影时的感受和一些童年碎片的回溯。
看的时候在憋眼泪,回宿舍和奶奶通话然后大哭。
我完全能理解弗里达的“恶魔”特质,甚至回到她的年纪、面对同样的人与事,我大概会做出一样的行为。
因为骤然处于陌生的处境,用漠然和出格的恶意掩饰自己的无措和不安全感。
影片中独自靠车窗的画面不止一次出现,看向窗外,眼睛中没有流动的情绪。
小女孩不光要爱,还贪得无厌地索取全部的偏爱和所有的关注(戴老师:她在试探底线在哪里,边际在哪里,你们能给我什么)。
我的童年没有安娜这样的小天使,既“分走第一位的爱”又天真无私地去爱我,但我承认直到十来岁我依然排斥甚至憎恨过表亲的诞生。
我也曾在浴缸里憋气,在床上乱蹦,和爸爸玩踩脚游戏,好像爬过树但没成功,扔掉好心递给我的梳子或是其他,没敢离家出走但旅游时候喜欢一置气就甩掉所有人,开心的时候爱全世界,不开心的时候觉得世上没人爱我。
最让我动容的两处是给妈妈打电话和结尾,恰恰都是我没做过的。
前者让我想起小时候总以为电话听筒除了声音还能传递更多,比如呼吸的轻气和吹在耳畔的柔软触感,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游戏,告别时要向对方耳朵挠痒痒,后来没人陪我玩了,家里的座机也渐渐被弃置。
而结尾,是我从未问出口却在后来被多次并无恶意地反问的。
因此弗里达其实远比我勇敢也比我坦然,遑论她所面临的生活坍塌远比我惨烈。
妈妈的艾滋病是看电影时就有的猜测(回想弗里达化妆的场景,叙述实在很自然而流畅),但直到老师总结时才意识到宠爱她的城里亲戚们事实上也抛弃了她。
我的六岁有缺憾但依然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动荡的搬家也没有他人的白眼。
但我从未问出口、甚至从未主动提及那个重帐后的禁忌话题。
很多年后死亡再临至亲,我依旧惶恐无助,好像长进只是视线游移向远方和埋头钉在手机上。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我的死亡羞耻和尴尬来自哪里,是文化的忌讳还是家庭氛围的沉闷,但好像都不是。
弗里达用平静的疑问和快乐中的大哭接受了死亡,也许她尚未理解死亡的更深意味,也无法条分缕析自己的悲喜骤变,但在情感深处她跑出了横空铺盖的翳影,和舅舅、舅妈真实的爱达成了和解。
接下来是戴锦华老师导赏后,一些我之前未曾注意的点。
女孩和解与蜕变的影响便是,导演可以没有自我辩护和自我美化地揭开真实生命历程起点的伤疤,在处女作的个人化讲述中跳出自怜的窠臼。
而我没有,我至今陷入在这罗网中,可能也正因如此,才期求在电影中放任自我情感的泛滥——我这就是过度自怜嘛。
甚至上面随意的记录里也充满着这样的怨艾。
这是我听完导赏惊觉与反思的地方。
戴老师举的例子是小安娜失踪的详细刻画和弗里达离家出走的快速切过,很漂亮的详略安排。
再比如“没有人爱我”悲痛指控中可能蕴含的自我倾斜意味也迅速被安娜天使的“我爱你”消解。
想来也正是因为弗里达并非不被爱的呈现,与导演冷静的、克制的表达,才让我能够如此共情,从弗里达淡淡的神情中找寻自我投射的落点吧。
倘若是白莲花入泥淖,撇清自身干系呈现原生家庭罪行,那是另一个故事了,在九三年的加泰罗尼亚就落入俗套。
此外记录一点,对于外公外婆寥寥的刻画暗示西班牙历史,导演的另一个好处,从自己出发看到他人,电影不只是自我认知图像的千变万化,每个人都是历史的间接承载者。
木头人是一个全世界小朋友倍受喜欢的游戏。
当我在沉浸游戏中,那个喊木头人的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哭,我仰起头发现了烟花,他告诉我“你死了”。
是,我在这个游戏里“死”了,你却真真切切的“死”了!
我被外公外婆送到舅舅家,那天晚上我跟舅舅的女儿安娜,介绍了爱我的亲人们送给我洋娃娃们,安娜这些是你不能碰的,因为那是我的爱。
生菜我拿到舅妈面前,她告诉我这个卷心菜,我跑出去发现安娜拿着生菜回来了,我夺过来告诉舅妈这个是我重新在菜园摘回来了,尽管安娜一直在强调这个生菜是她摘回来的。
我带安娜去树林里玩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留下她独自回到家,舅妈问我你去哪了,我说不知道。
随之我去找过你却没有发现你。
我在河里游泳引诱你下水,没想到你扑一头扎进水里了,我瞬间也吓到了。
外婆送的给我们的礼物—睡衣,我就是喜欢你粉色那个,因为这个我把牛奶故意撒到外婆衣服上,也同事一样她能理解我的不快乐,能带我回去。
外婆走了那晚,我背着洋娃娃们,自己系好了鞋带,在客厅拿水果的时候,你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我说我要离开这个没人喜欢我的地方,你回答我“我喜欢你呀”后来我安静下来了,我问了舅妈我的妈妈去世的事情,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我接受了蓝睡衣,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爱,我终于可以不在敏感下去,坚强下去了。
面对妈妈去世,以及大人们将她过继给舅舅的决定,她沉默着接受,临行前夕还和平常一样做着游戏,朋友问她“你为什么不哭?
”她没有回答,只是望着夜空里绽放的烟花出神,仿佛某种仪式一般。
望着车外挥手的外公外婆和追着车跟她道别的朋友,她紧紧抱着娃娃,表情平静的好像外人一样,不过她清楚地知道遥远之外有一段新的生活等待着她——九三年夏天。
新的环境,舅舅、舅妈、表妹妹将成为新爸爸、新妈妈、新妹妹,还有适应养鸡的邻居大叔、卖肉的胖大婶、社区医生、新朋友的妈妈以及他们夹带可怜、提防的目光……一切突如其来又无力改变。
毕竟世界上的规则都是大人订的,就好像牛奶,不喜欢喝也不能躲掉。
弗里达不喜欢从妹妹手里分爱的感觉,以前的她被宠爱着,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系。
在这里却不自觉要靠显摆玩偶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
可是不担心缺爱的人是不需要努力证明的。
努力掩饰不开心的样子也许可以骗得过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见到新家庭亲密的舞蹈,甚至看到山野里的小牛依偎着大牛,弗里达都觉得既嫉妒又伤心。
打不通妈妈的电话,只能把给妈妈的香烟、衣服以及思念交给石龛上的圣母像,让她转递给妈妈。
新的一家其实完全不差,对弗里达有着十分包容的爱。
弗里达对猫过敏他们就把养了好久的猫送走,妹妹有份儿的弗里达也都有,无论是新爸爸脚背上的舞蹈还是新妈妈的被窝。
然而消除间隙与隔阂并不容易。
把妹妹藏在树洞、害妹妹淹水、因为睡衣颜色与妹妹不同大闹、离家出走未遂……这些因为嫉妒和误会引发的事故给弗里达贴上“危险”、“缺少家教”的标签。
这样的弗里达的确不是乖小孩的样子,可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通过挣扎来辨识自己在世界中的力量,何况是失去母亲正不断试探身边是否有爱的孩子。
“你干嘛?
”“我要回家。
”“为什么?
”“这里没有人爱我。
”“我爱你。
”弗里达和妹妹的对话一定在弗里达心中点起来一束光。
而持久的爱也终会融化所有怀疑与不确定。
当弗里达第一次问起关于妈妈去世的话题,就是她足够有爱敢于面对妈妈去世这一事实的时候。
新妈妈真诚的回答也卸下了弗里达心中的最后的遗憾。
外婆给她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圣餐时的画像、妈妈的旧衣服、作为与妈妈联络中介的圣像,影片中那些晦暗、闪烁不清、刻意隐匿的妈妈的痕迹带来的压抑感一下子散开去。
结尾处,与家人嬉戏打闹的弗里达突然莫名大哭起来,长久压抑、隐藏的悲伤终于找到了出口。
内心充实的人才敢承认失去,被爱的人才敢在人前哭出声音,因为确信会有人来安慰,会有人来拭去眼泪。
于是此刻的感动不再只是因为弗里达的故事,而是为自己于儿时便藏在心底的委屈与孤独,突然想给自己一个拥抱,感谢自己一路勇敢地走过伤痛,无论多么焦虑、彷徨的时刻都善意地相信温暖一直在。
影片的表演痕迹很淡,甚至有一种家庭纪录片的真实感。
据说是导演的自传叙事片,对内心情感表达含蓄到位,果然充分体现了女导演的细腻,很能产生共鸣的一部佳作。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女孩弗里达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留下可怜的小姑娘无人照顾。
7分。“去成人化”叙事让我有点意外,果然去成人化之后,一些情节和细节有些膈应,可能因为我早就习惯用成人的视角看待了。儿童的细腻和矛盾、懵懂,片子里确实表现得很棒。
「弗里达是幸运的。在母亲去世后,她被舅舅一家所收养。一个正常家庭的温暖将他从破碎的环境中拯救出来。这部电影也是导演自己的经历作为脚本。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被救赎的故事。她在原生家庭的所有缺点显露无疑。一个挑食的孩子:不喝牛奶。一个没有基本生活常识的孩子:不认识莴苣。一个没有是非观的孩子:他将舅舅家的小妹妹藏在了树林里,结果让小妹妹受伤。第二次,让小妹妹差点掉在水里淹死: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由于姥姥姥爷的溺爱。他撒谎说舅舅一家总让她干活,与小妹妹争夺那件粉色的睡衣,甚至要离家出走。」没有经历过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的人,或许永远也不会明白弗里达的冷漠、嫉妒和不善言辞,但是我能懂。
虽非烂作 儿童电影向来难脱俗作
在欢乐时刻嚎啕大哭的最后一幕
最后一哭,真是好。
第一次认识到死亡、体验到悲伤的过程,痛很真实,琐碎但细腻的作品
外表坚硬内心脆弱的女孩,不喜欢喝牛奶,不喜欢蓝色的睡裙,不喜欢带着妹妹玩,可是妹妹说爱她,新爸爸新妈妈耐心的照顾她,于是在93年的这个夏天,她第一次大哭,第一次把坚硬外壳下的柔软展现了出来。
有点意思。
大概把我的童年录像翻出来就是90年代夏天了…童言无忌,搞笑的是:小女孩离家出走因为天太黑,折返回家,气呼呼说第二天天亮些再出走……
文艺片都有这样的特性 就是不能完整地去讲故事 画面静默而漆黑的画面很多 转场生硬也罢最怕突然的响声把我嚇了一跳 病毒感染令弗里达失去了亲妈 突如其来的这场意外她根本没时间接受便被舅舅家接走 极度渴望爱的她时常在舅舅舅妈面前表现乖巧博取关爱 但舅舅舅妈无法把爱全部给予她 毕竟她还有个表妹安娜 断断续续地 弗里达终于感受到舅舅舅妈对她的爱 在一场温馨的家庭打闹中 她终究留下了得来不易的眼泪 是呀 孩子哪懂那么多世故 只要有爱 生活开心就够了
导演细腻的捕捉,以及真实感受的传达做的很棒。整个故事温柔而伤感,不是煽情。[B]
一直似像沒事人,最後玩耍中釋放壓力,哭了,哭是一種本能的自癒。
视听稳定,但女孩妒女孩的心理还是太常规太造戏。我设想过完全用主观镜头去拍这种回忆。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女孩弗里达(莱娅·阿蒂加斯 Laia Artigas 饰)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留下可怜的小姑娘无人照顾。弗里达的舅舅埃斯特维(大卫·维达古尔 David Verdaguer 饰)和舅... 展开
【B】导演的私家录像,失去母亲的伤痛,和寄人篱下的敏感,都被捕捉得细致入微。就私人影像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吧。
导演水平太差
与时俱进,平遥第一天就来个加泰罗尼亚电影,听到Bone Dia,才确定是加语。那就扯淡些,把母亲过世后,小女孩在亲戚家度过的这个夏天,当作加区脱离西班牙独立的日子吧。
那个夏天,她长大了。成长的过程中发觉被爱时才意识到自己曾错过了多少,孩童的世界里没有丝毫掩饰,心中的酸楚通过眼眶奔涌而出。结尾的哭泣如同佛罗里达乐园一样,故事虽悲,却给人以生活的力量,缺点也只是在人物背景和文本结构上相较前者少很多,想要表达的也仅仅是已然长大成人的导演对童年生活的思念。
[2018年5月23号北电标放观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