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直是[步履不停]的续集,横山家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都出现在本片之中,阿部宽、夏川结衣、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林凌雅,又加上小田切让、大冢宁宁、桥爪功、长泽雅美一帮明星,酱油团队真是华丽([步履不停]里寺岛进还出来送了个外卖……),萌大叔是枝裕和愈发有熊猫相,假以时日必然成为下一个日本大师(放眼望去日本电影界,艺术片后备大师也只有是枝裕和与河濑直美了吧……)。
2、是枝裕和某种意义上被视作小津和成濑的“松竹风格”(尽管成濑有声片基本不在松竹了……)的最佳传人,比起山田洋次来,是枝裕和显然更有资格。
毕竟是枝裕和有着跟小津差不多的“小资产阶级美学”,而并非山田洋次那么底层和庶民;而且不得不说,是枝裕和比山田洋次的活儿精细许多(废话,山田洋次那拍片速度……能有四分之一是用了心的就不错了……)。
是枝裕和自认为学的是成濑,但是成濑标志性的“Naruse Touch”和纠结哀怨并不是是枝裕和的主要风格。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说,是枝裕和尚有创作分期,[步履不停]作为代表作某种意义上也遮蔽了他本身的多样性,例如[无人知晓]显然不是小津而快成今村昌平,或是杨德昌了。
可以参照的是侯孝贤80年代后期的创作,[恋恋风尘]无疑是照着小津拍的,[童年往事]基本也可以确定是受到了小津的重大影响(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他遇见朱天文之后),侯孝贤甚至受邀拍了小津诞辰百年纪念作品[咖啡时光],但侯孝贤无疑是不甚认可小津的“小资产阶级美学”的,小津式的东西还是来自朱天文。
3、在[奇迹]一片中,小津式的笔触处处可见。
最直接的无疑是夏川结衣的那件酒吧,名为Luna——小津的粉丝都知道小津的酒吧十间有九间叫这个名字。
桥爪功做的蛋糕(尤其是关于味道的那三次议论)、YY漂亮女老师、兄弟间蝶泳的承诺、用沾湿的手指测风向、火山灰、蚕豆饭什么的,细节上基本是按照小津的方式在处理。
小田切让那一边,父子关系的处理让人联想到小津早期的一些作品。
还有在熊本县兄弟两人的夜谈,那种180度空间——还用多说么。
小津影片中细节的铺陈尤见功力,不过[奇迹]里,这些细节枝蔓了些,似可略为精简。
4、前田兄弟必然大有前途。
哥哥前田航基这边戏比较重,人长得萌,演技也比较好,很复杂的情绪处理得极为老道,弟弟那边傻乐的情况比较多,戏的情感也比较单一(是枝裕和拍孩子戏就是这样,一头重其余的必然轻到平面化,没那么多篇幅)。
5、身为一部命题作文,是枝裕和做得其实不算合格。
要说怎么合格,必然是拍一个铁路迷(这种人在日本不少呢……),以近似公路片的手法来满足“尽可能地拍火车”的要求。
在这方面李安绝对是第一高手。
然则是枝裕和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新干线列车出现的那一分钟拍到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我成功地被他搞哭了。
于是顺理成章地可以认为前面一百一十分钟都是必须的铺垫——当然不是啊亲,砍二十分钟还是有把握的,然则那一场戏的剪辑真是见功力,就靠静物和人脸的特写能迸发如此的情感强度,是枝裕和不拍小清新真是可惜了。
不过话说回来,是枝裕和长处在于节奏的控制,一直如此。
6、看完之后回味全片,觉得写得最好的地方在于这些孩子们同时可以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转换,他们能顺畅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悲苦。
同样的故事大纲交给好莱坞,拍出来最好也不过是一部[阳光小美女]。
其实这个故事本有[两个小洛特]的架势,但是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什么都没发生。
不用多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要疗愈的,是地震海啸后遗症。
坦然面对,携带着它们成长。
7、配角里面,长泽雅美还是大秀美腿,尽管我不甚认可她演的浅仓南(不过比起和也的崩坏程度来,她还是可以接受的)。
树木希林仍然是毒舌老太太。
宽叔的酱油打得真是越发到位了。
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原田芳雄老爷爷拍完本片不久以后便去世了。
想起[步履不停],心里还是很难过的。
我想如果若干年后写是枝裕和的大师研究文章,原田芳雄还是会记上重重一笔的。
常听人说,日本有一帮“轨道控”导演。
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日本轨道的普及率太高了,拍外景还要特地去避开它,那也真是费事。
《奇迹》是交给JR(日本铁路集团)的一篇命题作文,用以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
是枝裕和完成得相当出色,他没有用固定长镜头,对着窗外风光猛拍一通,而是根据市场调查做出了制作意图。
一开始,我还以为《奇迹》是山田洋次《家族》的现代版演绎,讲一个家庭的破碎失散,经历一路的颠沛流离,拍出来个铁路片(公路片),最后得以团圆。
结果,是枝裕和认认真真,交出了一部欢乐轻快的儿童片。
其明亮程度,在是枝作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对比2004年的《无人知晓》,导演的心境已经全然不同,对待不幸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
即便是父母离婚造成了兄弟失散,但《奇迹》几乎没有表现父母和两代人的矛盾冲突。
故事以兄弟为中心,金牌配角们也都围绕着小孩。
从他们的生活、学习还有伙伴们,不断扩散开来,一步步走向了见证奇迹、完成许愿的终点。
也有人说,《奇迹》不过是对孩童离家出走的又一次浪漫化演绎。
此话不假,他们得到了老师的配合、外公的帮忙,路途上风光美好。
但是,透过兄弟俩的事后交流,是枝还是没有给出常人期望的大圆满。
在《奇迹》里,观众看到了新干线的通车,孩子们会提起,老人也在讨论。
另一边,电影又讲到了樱岛火山的喷发,太阳塔的去留,轻羹(鹿儿岛的当地甜点)的未来。
在风平浪静的生活里,由于家庭分裂的事实,《奇迹》存有一丝的忧虑。
那是单亲孩子的眼中世界,也是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
面对原田芳雄、树木希林、阿部宽和夏川结衣的家庭组合,《奇迹》必然会让人想起《步履不停》。
跟《步履不停》一样,《奇迹》说的也是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
后来还出现了孩子与花(秋樱),不知名的墓地。
在我看来,两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来自秘密本身。
《步履不停》塞满了秘密,家庭的秘密、父亲的秘密、孩子的秘密……《奇迹》也是如此,兄弟的行动约定是一个秘密,每个孩子内心里深藏着一个秘密。
更有好事者还可以这么回看,《步履不停》的开头结尾都是列车经过,这似乎在提示观众,《奇迹》就在不远处。
影片始终用交叉蒙太奇去表现两兄弟的生活,一个在鹿儿岛,一个在福冈,一南一北。
当相聚和团圆成为一对兄弟的心声,电影并没有想去控诉什么,而是让他们顺利碰面。
当南北两个方向飞驰而来的新干线列车相遇,是枝再次展现了惊人技巧,他剪辑了三十个短镜头——同时也是空镜头,它们是孩子们心头的所有愿望,快速地闪现而过。
而恰恰因为两兄弟的愿望没有被许下,那一瞬间,《奇迹》的境界更是上去了一层。
从这个角度来说,《奇迹》不失为一部得体的成长电影,没有停留于那种心灵鸡汤式的刻奇感动。
抛开JR的主导,《奇迹》依然是一部作者电影。
如果从地域题材入手,它还可以归入九州题材的日本电影。
我一度在想,如果把《奇迹》交给青山真治去拍,他肯定会拍成公路片,如假包换。
只是,哪怕放眼到当代日本导演,他们都不会有是枝这样的舒心和温暖。
【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ef7/10a79f.html】
半个月前看的这部很可爱的电影,整个片子都洋溢着一种快乐的气息,一群孩子们(或者说是两群?
),为了去见一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奇迹”而努力的过程。
最后当然是什么愿望都没达成,但是孩子们好像得到成长了结果。
他们当然明白最终想当棒球手,想画好画,想家人团聚,想当出名的演员,还是要靠自己一点一点慢慢去实现。
说起来我们有多少时候是会发愿“到了什么什么时候我就会变成什么什么样了”或者“一旦什么怎么样了我就要更加努力把自己的目标完成”我们像等待千禧年“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人就都富了”这样的心情去等着自己的奇迹。
我小时候这样期盼一个日子的到来,从小学时“等我上了初中”,到初中时“等我成了年/上了高中”,到高中时“等我上了大学”,直到大学了还有“等我毕业工作了以后”。
其实到最后什么都不会变,生活还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胖子长成胖子也不是只是某一天晚上吃了夜宵吃出来的。
所以我想吹好埙就要每天都得吹,要画好画就得每天的都得画,想要有自己充实就得每天都读书。
前不久朋友来天津,一定要介绍同来的萌姑娘给我。
后来还一再一再叮嘱我要主动,真的是很萌很萌的姑娘,最后我还给搞砸了。
那两天真就感觉自己生平都没有为了一句话或者一个决定这样后悔过。
说实话,自己假装淡定了这么些年,到现在也绷不住。
是的,我也着急了。
镇殿突然问一个姑娘对男生来讲代表了什么,当初糖糖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没想好怎么说。
那天镇殿问的时候我突然知道姑娘对我而言是什么意义了。
我说“姑娘就代表着一个新的世界,跟这个姑娘在一起就代表这进入一段新的生活。
” 而且于我而言,大约我的奇迹就是出现一个姑娘吧。
这个奇迹出现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该去哪个城市落脚,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的,该为了什么目标而努力。
但是人生没有奇迹不是?
所以我还是要坚强又淡定地做我自己,努力生活。
一切都会变好的。
所有的奇迹都是由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题目擅用李宗盛《山丘》的一句歌词,并且不礼貌地做了改动,原文为“还没能晓得,就快要老了……”。
改动后的歌词,恰好用于勾勒影片《奇迹》中的主人公大迫航一在许愿时刻那怅然的神情与姿态。
“当两辆时速260公里的子弹列车第一次迎面交错而过的时候,就会出现奇迹……”带着虔诚的愿望,孩子们分别从博多和鹿儿岛出发,他们奔赴列车即将交汇的所在,赶在列车交会那一刻许下自己的心愿……影片的英文片名为I Wish,然而在那神奇的时刻,航一却放弃了自己的心愿。
为纪念九州新干线开通,JR(日本铁路公司)邀请是枝裕和导演,要求以列车为表现对象,进行命题作文式的故事片创作。
导演提出要以孩子为对象、列车为载体,于是有了《奇迹》。
2011年,是枝裕和导演的《奇迹》在日本上映,后多次在中国艺术院线公映,与《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影片同为中国影迷所乐道。
航一,影片中的主人公,六年级男生,在家庭解体后被迫与弟弟分开,跟着母亲回到鹿儿岛外婆家开始新生活,每天被当地的火山灰折磨,每天都盼着能与父母、弟弟重新生活在一起。
当获知高速行驶的列车交会而过时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让愿望成真,行动力超常的航一拟定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他要赶去许愿。
然而他的愿望并不是让全家团聚,而是让火山大爆发毁灭鹿儿岛——对他来说,火山爆发能带来诸多连锁好事:摆脱火山灰无孔不入的城市、全家团聚重新开始生活……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他孩子各自的愿望都更切实:想跑更快、想做演员、想爸爸戒赌……唯有航一,他的愿望简直暗黑过头了……但这依然是一个孩子的思维,暗黑也是一种纯真。
然而航一还是放弃了他的愿望,他说“比起家人,我选择了世界……”,这最终的和解,与其说是一种达观,不如说是衰老,衰老的速度简直超越了九州新干线的最高时速。
片尾,航一回到家,以一句“那小子还没到识货的时候”,狡黠地把自己划归为外公阵营里的一员,这种顿悟式的成长令人扼腕。
更加可惜的是,导演以最为廉价的形式,粗暴解释了航一顿悟的成因。
《奇迹》高潮段落,面对交错而过的子弹列车,航一扒着防护网犹豫着要不要许愿,突然他的大脑活动状态被导演以幻灯片的形式放送出来——这个段落正是为诸多影迷所赞誉的“超级大闪回”:被咬掉一角的水蓝色冰棒、外婆那令人费解的老年舞蹈手势、颜料板上残存的红黑两色颜料、泡在清水中不断漂摆的亮红色泳裤、咬掉一口的纯白色轻羮、汇集精华味道的焦黄色薯片碎渣、玛宝安详的临终睡态、兄弟二人一路成长的合影、老爸乐队专辑的手绘原创封面……有影迷惊呼——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哪个导演能把生活呈现得如此之美……果真如此吗?
所谓“超级大闪回”,其实是导演以蒙太奇手段为观众呈现出的主角的思维过程,这一切,都是哥哥对所留恋之物的幻灯片切换。
是枝裕和在其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里谈到“成长”:“虽然开心,却夹杂着悲伤,虽然悲伤,但牛奶依然美味,体验到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又该叫什么……”。
《奇迹》的“闪回幻灯片”里,每一个物象都充满着伤逝,对物的迷恋因为记忆拥有者的贪婪而煽动起观众的同情,因为观众对生活之物从来都有情感投射,人们的眼泪是出于条件反射,而不是真正体验,体验是需要时间作为证据的。
设若删掉这一连串的闪回组接画面,无论是许愿之前老夫妇的送行,还是其后经过的墓地,都足以让孩子们带着观众领略“死亡”或“逝去”,每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片段,都是一段充分的时间,观众已经跟随角色感知到了一切。
那一连串直白的幻灯片,无异于数到令人心烦的蛇足。
许愿过后,两车交会处只剩下空荡荡的铁道防护网,插在铁网间隙的许愿旗孤零零随风飘荡,这一刻,愿望已经埋葬,视觉上已经完成了孩子们的成长:玛宝没能复活,莲登依然掉队,画画还需一笔笔努力,演员之路依然充满宿敌……这一切已足够,观众不需要那一连串的幻灯片也一定能明白孩子的成长。
电影中,比画面更有力的是声音。
两车交错而过的令人窒息的噪音,应该比最具感伤文艺标签的吉他声更可信,可惜导演摒弃了环境真实音效,代之以伤感的吉他配乐。
影片前半段两次出现过的普通列车的交错,彼时尚有车轨的呻吟,以及被气流裹挟而起的火山灰,你甚至可以听到火山灰摩擦在空气里那发涩的声音,那才是令哥哥产生毁灭冲动的世界,真正由时间构成的生活——不堪,却又长在你的血管里割舍不掉。
哥哥航一,在影片里始终显现为十足的成年人思维模式,他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和批评,早有一份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味道。
赶早上学时,他突然驻足于山路上,凝望不远处的樱岛火山,发出了对整个世界的诘问“明明火山在喷发,为何大家都不当回事儿?
”这样一个敏感易怒的人,一个敢于训导老爸如何跟妻子沟通的人,一个嫌弃同龄人掉队的人,凭什么能这么快就“比起家人选择了世界”?
这一句催人泪下的台词,用儿童天真的主宰者视角,遮蔽了他不可信的大爱。
作为影片戏份最重的主角,他的顿悟令我不寒而栗——若如此就与世界和解,那未来将会怎样度过?
佛教有“根器”一说,指的是众生接受佛法的素质。
众生皆有根器,根器的高下,决定了其接受佛法的程度。
按此逻辑,哥哥在两车相交的那一刻得以顿悟,是根器使然。
但是,这句“比起家人,我还是选择了世界”,完败给了弟弟回家后问老爸的那句话——“啥叫世界?
”,这才是孩子应有的不解与提问,对于老爸不靠谱的回答,弟弟也给予了孩子应有的一笑置之,这是“菩提本无树”的境界。
懂生活的观众,也许喜欢弟弟多一些吧。
弟弟的笑以及迷惑是在分寸之内的,而哥哥的所谓顿悟,都是蒙太奇强加给观众的,在那一连串的蒙太奇里,是枝裕和作弊了——他无限放大了列车交错的时间,那是虚假的浓缩过的时间,而不是他本应继承发扬的完整时空中的时间。
电影界认为,是枝裕和是继承小津和成濑的不二人选。
他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变化曾解释说:”……母亲去世时,我感到:啊,我再也不是谁的儿子了。
而三年后,我成了一位父亲,世界观确实发生了变化。
”是枝裕和导演早先曾批评电视和电影的幼稚化,他说“不可能有任何人都懂的作品……一味追求‘易懂’巴结观众,是对交流的过度自信,导致了电视和电影的幼稚化,进而脱离现实……”。
为了解释航一的选择,“超级大闪回”是不应属于是枝裕和作品的“易懂”段落。
是枝裕和曾拍摄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也曾多次公开表达过自己创作理念曾深受侯孝贤影响。
巧的是,作为电影前辈,侯孝贤和杨德昌各自都拍摄过儿童视角的影片,前者有《冬冬的假期》,后者有《一一》。
在影片《一一》里,洋洋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而选择拍摄别人的背影,在他的照片中,每一张都有落寞的疏离,那是因为观察者的不解而得以永存的时间定格,是再生于完整时空中的想象的真实。
然而,拍了厚厚一打照片的洋洋还是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他在送别婆婆时说——他想告诉新出生的弟弟“我觉得我已经老了……”,注意,这里是他“觉得”,话语中还有天真。
而《奇迹》则是让我们“觉得”航一老了。
因此,我才会把《山丘》的歌词从“快要”换成“已经”。
因为更适合歌词原文的,其实是另一部儿童片,出自一位更坚守个人创作理念的导演之手的,《一一》。
在看是枝裕和的《云没有回答》时候,也正巧看了他的这部电影。
和大多数是枝裕和电影一样,这部也是温情题材电影。
这部电影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面对父母离异,两个孩子各自跟随父母。
虽然弟弟龙之介还小,却以“照顾爸爸”的理由留在了痴迷于音乐的父亲身边,哥哥航一则跟随了他的妈妈。
兄弟俩并没有因此感情暗淡,每天通过电话保持联络,互相询问近况。
在本该快乐的童年,他们时常会带上成年人的“忧虑”。
但另一些时候,即使是早熟的哥哥,也依然会想着火山喷发的心愿。
九州新干线的开通为兄弟俩见面制造了契机,航一认为在看到列车汇合的地方许愿便可实现。
在短暂的相遇期间,不管他们曾许下的愿望如何,奇迹是否存在,但生活仍在继续,快乐也会延续,航一和龙之介最终还是要步入各自的轨道,这次相聚只是他们人生的列车短暂的相遇罢了。
成长和家庭,总是让人要感叹一百遍的话题。
哥哥有点压抑沉闷的新生活,和弟弟有点颠沛的有意思的新生活。
你看他们在晚上放着烟火嘴里叫着Hanabi开心的样子,但是弟弟还是那么在意爸爸是不是能写出新歌,不放心自己种的菜,那么担心家里能不能一直有饭吃还要顾着哥哥和妈妈是不是能够开心。
但是毕竟父亲和母亲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宁愿分开也不愿勉强四个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以为弟弟是和爸爸一样理想主义的,哥哥和妈妈一样是现实主义的,但实际上弟弟比哥哥懂事得多,也更加明白现实。
哥哥为了家人团聚而许下的火山爆发的愿望,就算知道所谓奇迹是假的,也不忍心再喊出口了。
火车和火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只有哥哥的世界一片寂静。
放弃梦想的瞬间是残忍长大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
兄弟两个人的愿望啊,都是为了别人。
身边的人能够幸福的活着。
我小时候也这么想。
《奇跡》轻羹略淡,童年微甜。
生活不按期待运作已经很久,为何最近才想起祈祷奇迹降临?
因为火山灰太扰人,家庭团聚的愿望郁结于心,迟迟不喷发,反而让生活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无论如何擦拭或搓洗,心情就是明朗不起来;因为新干线刚贯通,双向疾驰的列车擦肩而过,碰撞出流光,传言在那一瞬间大声地喊出愿望,呐喊就会让奇迹发生,即使听起来不可思议。
孩子不让大人知晓,大人不说孩子幼稚,一群人在路上,一群人在家里,彼此都在开心地享受这场追逐奇迹的短途旅程,后来我们才明白,有些梦,或许真的要奇迹出现才能实现,而有些愿,不需要奇迹发生也可以成真——爱,是促成这一切的关键。
即使奇迹未如期而至,有家人的无声守护,伙伴的一路陪同,火山爆发的愿望不要了,家庭不团聚也没关系,我明白,一家人,即使不能生活在一起,爱一定不会缺席,仍能无视距离触及彼此。
那轻羹,朦胧的甜,回味让人着迷,像你的微笑,是爱的味道。
片子将近结尾时,哥哥航一对弟弟龙之介说:“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
”我便顿悟,喔,是枝裕和这部电影不是在说亲情,这......不正是在探讨有关信念和世界观么?
对于一部关于“九州新干线”的命题电影,是枝裕和无疑是以满分交上了答卷。
这部电影有和《无人知晓》相似的儿童题材,也有和《步履不停》相似的亲情情愫。
而在《无人知晓》和《步履不停》中也出现过较少的有轨列车片段(《无在结尾高潮处出现,《步》在开场出现》)。
因此,三部电影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和延续。
然后每部都体现出是枝裕和所要阐释的不同主题-《无人知晓》是快要窒息的绝望后浪迹的杂生,《步履不停》是貌合神离的亲情观的挽救与释怀,而《奇迹》则是不同价值观分离之时的妥协和坚持。
故事是以经常飘浮着火山灰的鹿儿岛和远在另一端的福冈展开双线叙事的。
鹿儿岛这边,哥哥航一跟随着妈妈,外公和外婆过着平淡的生活,在超市收银的妈妈想着怎样用物质的充裕让这个平凡的家庭生活的更好,外婆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外公。
外公念念不忘他的“轻羹”,轻羹大概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食物。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食物似乎已经过数次改良已与从前大为不同,而外公在他的几个老伙伴面前总坚持着轻羹最传统的做法,却似乎也得不到他人的坚持。
航一还有两个小伙伴,一个暗恋着邻班的老师幸子,一个想打棒球后来在路上捡到一条叫弹子的流浪小狗。
而航一想着是让远在福冈的爸爸和弟弟龙之介能和家人重聚。
福冈的弟弟龙之介跟随着玩乐队的爸爸。
他的爸爸似乎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浪子,因此福冈的生活与鹿儿岛截然不同,龙之介似乎更能接受并享受着与爸爸在一起漂泊而精彩的日子。
“安分”还是“折腾”,“物质”还是“精神”,这也是爸爸和妈妈为何分离的关键原因。
龙之介也有几个好伙伴,他们也有着各自的梦想,比如惠美相当演员。
然而龙之介并未像哥哥的梦想那样:让家人重聚。
他似乎觉得重聚后会因为世界观的不同而两败俱伤。
九州新干线的开通,连接了鹿儿岛和福冈。
鹿儿岛依然像往日般,火山的喷发让这座小城充满火山灰。
航一问外公为什么这里这么多火山灰还要住人?
爷爷说你看这说明这里的山还活着。
航一大概理会不了爷爷的意思。
九州新干线的速度是一个奇迹,开往鹿儿岛和福冈方向列车汇合处的熊本也是奇迹,航一认为在看到列车汇合的地方许愿便可实现。
因此航一召集自己的伙伴还有福冈的弟弟一起去熊平许愿。
航一的愿望竟是:希望火山爆发摧毁鹿儿岛,这样他的家就可以搬到福冈了。
逃课前往熊平后,七个小伙伴终于见到了列车汇合处,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然而此刻的航一却没有开口。
之后他对弟弟说没有许下那个愿望,他说: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
我在想,究竟是为什么,让哥哥航一放弃了家庭重聚的愿望。
回放之前的剧情。
航一给爸爸打电话时爸爸“逍遥骑士”般的态度让他怅然若失;弟弟对家庭重聚的不以为然以及对爸爸的支持和对妈妈的疏离;去看汇合处前的那夜,航一递给龙之介爷爷精心做好的“轻羹”,航一问弟弟好吃吗,弟弟说吃不出味道。
航一“意味深长”地说,“一开始觉得味道很淡,但是越吃越香。
” 这不就是精神生活的惯性吧?
对于世界观的不同,家庭生活无法继续,分别后,大家好像相安无事,不是么?
熊平之旅似乎让航一,龙之介以及其他孩子仿佛受到一次精神洗礼。
即使幸子以嫁做他人,小狗弹子不能复活,即使惠美去东京发展演艺事业将是一次艰难之旅。
这不正是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世界得到了真挚的表达么?
世界是什么?
航一妈妈希望有一个平和而殷实的家庭,龙之介爸爸希望他的乐队成为福冈最红的,爷爷希望他最传统做法的轻羹得到大家的赏识以及延续。
说到这里,大家好像相安无事,只需要互相理解和关怀。
是枝裕和抛给观众的是一个比以往更为深刻的主题,即使从表面上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儿童片,与《无人知晓》的“儿童片”不同的是,是枝裕和抛弃了以往片中的窒息,悲情,纠结,《奇迹》更带给观众予满满的释怀和温情,以及积极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没有把喜欢利用空间建筑来烘托或暗示情绪和推进叙事的手法带到这部电影里,片中的人物比前几部都要多出很多,这已经让是枝裕和无法将叙事节奏放得太慢,因此,这部电影里的镜头多以较为平常的短镜头以及中近景为多。
作为一部以叙事制胜的影片,镜头语言已显得 次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汇合时小朋友大声喊出自己愿望前,画面上闪回了一系列意象化的电影符号,比如:轻羹,蚕豆苗,幸子老师的车铃,小狗弹子等。
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电影里有这么多符号!
这可比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空气玩偶》中过分堆积的电影符号设置的巧妙多了。
这也说明电影符号的出现必须与剧中人物设置的多少和叙事内容信息量的大小成关联。
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这是载满愿望的誓词。
整包薯片里最好吃的渣底部分,体温计上的40.1度是来自医务室美丽的女老师大方传授的经验,颜料盘上残余的用来画火山喷发的色彩,整整齐齐叠好的小学制服,浴缸里泡着的红色泳裤,天空中鳞片般的云朵,外婆努力做着的“波浪”的舞蹈动作,看似粗暴却藏着温情的男老师在肩上留下了有力的拍打,亲爱的小狗逝去了却还栩栩如生地伸着爪子,肩膀上的火山灰,幸福一家的背影,外公做的被咬了一口的轻羹,幸子老师的车铃铛,热心的站台大叔短胖的手指,风中摇曳的秋樱......孩子们迎着两车交会时的巨大响声奋力而诚挚地喊出了自己的愿望(正中我哭点),而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却呆滞地什么都没说.......是啊,生活多么美好,自己怎么能自私地要求那个残酷的愿望被实现呢?
嗯,所以,“还是决定将眼光放到世界,不只限于家里”。
家里的事,究竟会怎样,还是顺其自然吧。
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看不下去,可是我却看得不亦乐乎。
真是太喜欢日本文化,尤其在教育方面。
看到这些超级gen gi超级礼貌的小孩,落落大方地和人打交道,大声说着“非常感谢”,认认真真地鞠躬,然后转身飞奔了起来。
每次看到他们背着自己大大的书包奔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大人似地商讨路线和对策,而且周围的大人也尊重他们,与他们以大人的方式进行交谈,我就很感动。
感谢是枝裕和,他的《步履不停》,《无人知晓》,和这部《奇迹》,对我而言,都不是电影,而是微缩纪录片,记录了日本最平凡家庭的平凡时光。
而这平凡之下,其实隐藏着悲哀。
可悲哀之中,却还存在着生的希望啊。
努力地生活下去吧,努力地走下去吧,就算再悲哀,时光也会将其冲淡;就算再平淡,也总有美好欢乐的存在啊。
所谓奇迹,大概就是用尽全力生活着的每一天。
“我走了”“一路顺风”“我回来了”“欢迎回来”俯仰间,皆为奇迹。
PS:JR真是财大气粗啊!
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时候的广告片就已经拍的宏大温馨,还专门出资为此拍了一部电影!
不过JR也不仅是商人,也还是很懂艺术的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将平凡的生活,雕琢成触动人心的艺术,而导演是枝裕和无疑是这门艺术的魔术师。
他擅长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人性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将那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重新打磨出光芒。
他的电影,就像一杯温热的茶,初尝平淡,细品却满是回味。
在他的镜头下,寻常的故事总能娓娓道来,让观众沉醉其中,仿佛窥见了自己内心深处未曾察觉的涟漪。
这一次,他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许愿”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离异家庭的兄弟,哥哥跟着温柔善良的母亲,弟弟跟着个性张扬的父亲。
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迥异的性格,但不变的是,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如影随形。
哥哥的愿望是希望火山爆发,他天真地认为只有这样母亲才会离开鹿儿岛,搬回大阪,一家人就能重新团聚。
他还不懂大人的世界,不懂那些在纠缠中分开的人,又怎能在一场灾难后重新走到一起。
他的愿望背后,是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对父母重归于好的天真幻想。
他生活在母亲的家庭里,那里充满了尊重与爱。
感性的母亲给了他足够的爱,温暖的外婆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可爱的爷爷给了同等的尊重和支持,他们给了他细微入至的关怀,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也让他渴望一个更圆满的家庭,一个还有爸爸和弟弟的家庭。
于是,他试图用火山爆发这个看似荒谬的方式,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与哥哥不同,弟弟的愿望则更“自私”——他想成为蒙面骑士,或者驾驶超级跑车。
他清楚哥哥会许什么愿望,但他选择了尊重自己的内心。
他生活在父亲的家庭里,那里充满了个性与随性。
父亲对人生的态度消极颓丧,但这反而让弟弟更早地学会了独立。
他会自己准备上学的东西,记得扔垃圾袋,懂得安慰哭泣的母亲,甚至敢于和父亲平等地对话,索要坐火车的钱。
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更懂,所以能够放手接受现实,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对父母的复合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每一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梦想,但当真正许愿的那一刻,他们却忘记了那些虚幻的幻想,只剩下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那个希望成为女演员的高个子女孩,最终许愿是为了圆母亲的遗憾;那个渴望娶美丽女老师的男孩,愿望变成了希望爸爸不再赌博;那个希望成为棒球手的孩子,愿望变成了让去世的狗狗复活;而弟弟的愿望,也从驾驶超级跑车,变成了希望爸爸能写出更好的音乐作品,希望爸爸的乐队能够成功;至于哥哥,他因为意识到火山爆发的恶果,而放弃了许愿,面对急驰而过的火车他选择了沉默。
如果家人团聚的代价是别人的牺牲,那么这个愿望,不许也罢。
哥哥成为了这些孩子中第一个“长大”的人。
最先成长的孩子,总是最痛苦的那一个,因为他们懂得了放弃,而不是索取。
而那些帮助孩子们许愿的大人,无论是帮忙撒谎生病的女老师,拖住母亲寻找的爷爷,愿意拿出买吉他一半钱的爸爸,尽责的警察,还是收留他们一晚的陌生爷爷奶奶,他们帮助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单纯的寻梦路程,更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曾实现的渴望。
大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束缚和权衡,而孩子们的世界,却是纯粹和简单的。
他们用清澈的眼眸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用最真挚的心愿去触摸生活的温度。
如果天塌下来的时候需要一些人去撑着,那就让孩子们放手奔跑吧。
让他们在奔跑中,去追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他们在奔跑中,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他们在奔跑中,去学会成长,学会爱,学会放弃。
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他用温柔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梦想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那些被生活磨平的棱角,重新闪耀出光芒。
这是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大人的电影。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像孩子们一样,保持内心的纯粹,去追逐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烟火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微光。
公众号:三横兰
整体是悠扬的日剧范,形式活泼,可以看作全篇剧作都为那段两辆子弹头即将相遇,却故意拉长叙事时间的特写串联蒙太奇服务,反之也亦然。
小小的温暖的奇迹。。兄弟俩演得真好。。。麻酱老师又打酱油了。。。真想吃那个轻羹啊。。。。
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阳光、向上、生活、野外、童真。后半部分比较精彩,前半部分再缩减一半就更好了,两个小时有点多,可以100分钟的。
阻挡我们行动的只是信念还不够深刻,欲望还不够强烈。奇迹也许就是一个去实现的过程吧。
充满童趣的可爱故事。我们当然知道新干线列车相遇时许愿没有任何用处,但孩子们就是愿意相信这种不切实际的奇迹,并愿意想尽办去熊本等待列车相遇时许愿,这大概就是童年的美好之处吧!
叙事不太清楚。什么是地下音乐,就是还需要努力
http://www.cngba.com/thread-19790931-1-1.html
两列火车相遇前,突然世界静下来,荧幕上出现的是生活中那些被忽视却最美好的细节:怒放的野花,蓬勃的树苗,肩上的尘土,手里的种子。然后呼啦啦的,大家冲着呼啸的火车喊出愿望,我鼻子一下就酸了。太美好了。想见的人,就坐上下一趟列车去见他。第一次在影院看是枝裕和,好!
太科幻
奇迹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相信。。就是枝裕和的水平来说,中规中矩,无功无过
越来越受不了日本这种隽永到无穷尽,以至于到128分钟的片子
看了想活下去的片子!是枝裕和的就应该在影院看
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得慢慢的品,但是这次有点冗长了
小田切让就是顺眼
是枝裕和的戀童癖情結。無波折的劇情 樸實平淡的對話 温馨的生活細節。「姍姍來遲的春光 讓人深吸一口氣。我逐漸成長 沒有人可以親近。」如此平靜的把這樣一個難過的故事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 但沒有一個人流淚 甚至連埋怨都沒有。被拋棄眞的很可怕。
这也能拍个片?
#日本电影周#它好会克制温情的泛滥,转身用一个笑话就移开了。于是始终保持了轻盈的调子和可供玩味的对白。他们不得不敲开那对老夫妇的大门,却像真正的孙子孙女那样被对待,简直像日落时遇到真的樱桃小丸子一样,充满了暧昧舒展的美好。
哥哥,今天比昨天冷,柔软都变成海,对你的爱,比海更深。
呼啸而过的童年,你不知趟过的是深是浅,一起逃过的课,一起冒过的险,糖果上的静谧,跑过的快乐和忧伤,只有害怕没有恐惧,那个夏天过后,我再也没有真正的开心过,她没有回去和他在一起,也没有和他在一起,但这又有什么呢。
有小津《早安》的影子,非常温暖。看到一半,才觉察出这该不会是新干线的宣传片吧。的确如此,是我见过最最好看的宣传片了。(以及弟弟关于不能让小田切君见到惠美妈妈那段真是太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