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影节看了两部歌舞片,一部是我们都是小僵尸,一部是与我跳舞,一开始对我们都是小僵尸,完全没有一丁点期待的,我只看了一会会,就被自己打脸了,这也太前卫了,这也太好看了!!
5颗星好评!!!!!
一.演员阵容看看导演,不认识,这是导演第一部长篇电影,导演长这样看看演员表,主角小孩一个都不认识,配角倒是星光熠熠,有佐佐木藏之介和菊地凛子,戏份少到一眨眼就能忽略的程度,毕竟这部电影名字叫爸妈死了我们却组了一个乐队么电影背景与简介看了看简介,虽然以前得了奖,但是这是他第一部长篇电影,最开始真的报观望态度看了这部我又去搜了导演的短篇电影叫做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符合导演一贯风格,前卫风格,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又充斥着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美学。
色彩与服化道整场电影,我好像进入了梦幻游乐园,自带滤镜,美轮美奂,绮丽色调之下整个荒诞的剧情,都衬托的很融洽了,突然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风格比较类似的歌舞片结构与节奏全篇分为12个章节来讲述每个人的故事,四个小孩都得到了自己的通关道具分别是炒锅,牛奶,钢琴,以及游戏机,代表着他们各自的人生,全篇多出现8-bit背景音乐以及像素风小动画过场,蒸汽波画风比比皆是四个小孩我全部以A/B/C/D来代称几个孩子的名字,因为看太久名字忘记了1.男孩A:爸妈在公车上,因为司机意外事故,双双死亡2.男孩B:家中起火,父母双双被烧死,只剩下一个铁锅3.女孩C:爸爸畸形热爱女儿,母亲心生嫉妒,钢琴老师替女孩 C杀了其父母4.男孩D:爱家暴的爸爸,被打的妈妈,被高利贷逼死,双双上 吊,组了朋克乐队的哥哥不知所踪背景音乐 朋克乐队一直在叫嚣着唱着草莓牛奶,我的爱,男孩D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会了吉他,哥哥的朋克乐队造型非常到位,将男孩D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苦痛,借着歌曲全部宣泄,喷薄而出高潮几个无家可归的小孩,无处可去,在便利店偷窃 而后躲在垃圾场,捡到了一组乐队的装备,导演让几个孩子通过唱一首歌点题了,当时我看的热血沸腾,但是这部分回看B站MV,其实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突然从哪里跑出来这么多流浪汉呢,而且我咋捡不到一套乐队设备(捂脸),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都是瑕不掩瑜的,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一次看都看不完,一部电影是讲不清楚那么多点的,这部分如果可以简化就更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都是小僵尸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抛出所有色彩华丽的堆叠,冲击性的音乐,这部到底在讲什么没有任何依靠的我们,没有梦想的我们,如同行尸走肉,没有感觉,没有存在感,我们是透明的,即便如此,还是要好好活着,哪怕我们没有梦想爱好,没有所谓的朋友,没有一切华丽的辞藻来描述我们内心深处的一切阴郁导演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混用了相当多种电影手段,描述着关于校园暴力,家庭暴力,逃避,冷漠,大人们的世界,种种元素叠加,造出了一篇孩子的梦境乌托邦,镜头语言美不胜收,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最终的重心生而为人,好好活着,一路打怪升级,人生就是做一场梦,打一场不会停止的游戏,游戏的大BOSS一次又一次回来挑战我们,咬牙不服输的我们we are little zombies 导演说:当我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总是认为你不应该宅在家里玩游戏,你应该出去体验事物,去面对现实世界,这样的想法是很普遍的。
但是现实世界太残酷了,适当地抽离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逃避那些现实是保护自己的生存之道。
即使我们不被大人理解,偶尔的偷懒和松懈也是可以的。
以这种方式前进,就很好了。
朋友阳光、灿烂,但却有一个特殊的小众爱好。
“你怎么那么贱,难道挨打也有快感?
”他解释说:安全的可控制的鞭打可以释放他的焦虑,就好像胆小的女生爱看鬼片、恐怖片,她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会在观影过程中缓解。
丧文化的流行也是同样的道理。
励志的鸡血打多了,难免亢奋或陷入亢奋过后的麻木不仁:感动常在,就是没有转化为行动。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需要这样的警示: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就像一座牢笼,人们被高效、快速的现代社会改造成螺丝钉、齿轮,需要适当的鞭打,迫使我们从另一个维度反思自己的处境和人生的意义。
《变形记》人的异化、金钱对亲情和人性的腐蚀震撼人心,卡夫卡的冷酷和绝望如同无情的水浒一样充满内在的怜悯:人们啊,我爱你们,这样的世界不合理,你们应该、也必须改变。
日本导演长久允的最新力作《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又译《我们是小僵尸》):
父母死了,这些孩子不想哭,跟僵尸一样,只因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请允许我祝你们(殡仪馆)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他们讨厌大人,看不起这个虚伪的世界:
还想用虚假的理想主义欺骗我们?
呵呵。
奇怪的是,这么丧的电影,反而越看越励志,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饱含深情地活着,用诗歌和音乐去战斗,永不妥协:
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如果世界无趣、荒谬、冷漠、自私、无意义,就让我们像扎着两条小辫的长久允导演一样,幽默、自信地活下去,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的赋予:
去年日本新出生91.8万人,连续三年不足100万,创历史新低。
9月8日,安培首相宣布,10月开始,在日本生活的所有日本人、外国人纳税人无论收入多少,生育、幼儿园的费用全免,初中毕业以前,学费、医药费全免,政府每月还给每个孩子发1千多元人民币的“儿童工资”。
为提高生育率,日本真的是拼了。
那么,钱从何来?
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日本再次提高消费税,从目前的8%提高至10%。
换句话说,为了日本的未来,不婚、不生、少生的人必须为愿意多生的人买单。
《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的经典台词,想必会引起广大宅男和不婚不育者的强烈共鸣:
导演2017年有个很火的30分钟短片,叫《就这样,我们把金鱼加入了泳池》(B站可看)。
二者对比会发现导演个人比较喜欢的元素。
僵尸-生死的讨论青春期想要世界毁灭、爆发战争的心情从容器里向上拍摄的视角缺爱家庭的孩子吃微波炉方便食品 一团浆糊的意大利面游戏关卡似的小标题 游戏通关概念的引入 像素游戏音乐主角的独白形式 主角视角的“这个电影的题目、这是我们的电影”等高次元台词快速回放镜头金鱼-放生金鱼欢迎补充
内容很丧,但看完感觉很开心。
四个13岁左右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父母都死了,然后开始闯关游戏。
色彩真的很漂亮,各种视图感觉很棒。
我们是小僵尸的歌词很深入人心。
小光被欺负,桌子上面被课上“死ね”,但如果用发音写就是“shine”,很神奇的重合。
小光的爸爸说,爱就跟钱一样,爱多了一样可以分给很多人,只能爱一个人的只是爱少而已,很荒谬的想法。
女孩被母亲说是无差别恋爱。
小胖子的爸爸说,能自己决定一件事就很厉害了,他自己就没有为自己做过主。
瘦高的小孩,问爱是什么?
爸爸总是揍他,爱是鲜红色,哥哥唱的歌说爱是牛奶,白色的,合在一起就是粉红色。
经常从不同的视角拍摄,从棺材里,从橙汁杯子里,从水池子里。
三个小男孩幻想被女孩子亲也是很可爱了。
孩子的父母都是脸熟的人。
都是为自己而活着,所以自私也很正常。
《爸妈死了,我却不想哭》是台湾译名,而大陆的译名是《我们都是小僵尸》,更为含蓄内敛一点。
以“今天妈妈化成了灰,爸爸也化成了灰,是加在肉酱意大利面上面可以享用的灰“一句话
开头开始了四位主角(光、郁子、竹村、石井)在各自父母葬礼上相遇后开始的一场冒险之旅。
相遇的四位主角这段没有目的,不断前进的旅程就好比小光手中的游戏机,每到一个地方就像通过一个关卡,并且会收获得不同的道具,小光的鱼、石井的炒锅、竹村的贝斯、郁子的钢琴,都代表与原生家庭不可分割的回忆与联系。
游戏开始每个人在各自的回忆独白中都有不同的颜色代表:小光代表的是蓝色,就像他从不离手的掌中游戏机发出的幽幽蓝光,是个会降低自己存在感的小男生。
小光石井代表的是绿色,就像他的厨师妈妈在他练完跆拳道后都会炒的一盘青椒肉丝,按他爸爸的话来说,就是可以自己做选择了的憨憨小男生。
石井竹村代表的是红色,“爱如果有颜色,大概会是红色”,他如是说,也是他会家暴的爸爸所说的“爱是鲜血,是红色的”,就如竹村被打嘴边流下的鲜血。
竹村郁子代表的是白色,就像她的钢琴上的白键,缺少了黑键的合奏是弹不出美妙的音乐的,但郁子即使左手无名指少了一截,也依然可以弹奏好好一首钢琴曲。
郁子他们不断前进来到了一个垃圾废弃厂,用废弃物品组成了各种乐器,成立了“小僵尸乐团”,自编子曲了《We are little zombies》,歌词:爸爸、妈妈、我和你、穿红宝石鞋子的女孩,都不在了电视、广播、手机、蓝天,没有什么是我想看的未来、金钱、勇气、爱,我不明白它们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是活着还是死了无处可眠、无梦可见,公车来了却不是绿灯我们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拜托垃圾场的管理大叔用手机一镜到底拍摄了他们的表演过程,并传到Twitter上,因此一炮走红,受到众多追捧,短暂地改变了他们和管理大叔的人生。
而由此引发的粉丝狂热痴迷导致的网络暴力和前不久的“227”有巧妙的相似之处,这也是全片的高潮所在。
乐队的宣传照也很有意思,因为在垃圾废弃厂拍摄的歌曲表演过程,所以他们的宣传服装也是走垃圾风格,颜色上也是各自的代表色。
乐队宣传照在经历了乐队解散,打晕卡车司机,偷走卡车前往小光父母去世地点附近的草莓园等多重反转,四人组在一片草地里分别,往不同的方向前进,回归“正常生活”。
结尾的分别影片中许多画面都用像素游戏模式来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每一个小故事开始的提示,还有许多画面也是如此,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竹村为了保护被父亲家暴的母亲,而与父亲发生冲突,冲突结果用类似拳皇游戏的效果来显示,有那么一点点好笑。
竹村父子PK再比如把地铁来来往往只顾低头看手机的人比做是缓慢行走的僵尸,整个车站成了僵尸车站。
僵尸车站最后,引用电影中的台词,我们都是活着的僵尸
从面无表情,没有感情的僵尸,生入到“活着”在电影中的含义,对于电影传递的信息,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种解读方式。
对我来说,任天堂的诱惑远远大于电影表达的人生~这种RPG类型的游戏曾经是我的最爱……好吧好吧,说回电影。
电影中对于人的面部表情的戏份确实不太多,四个主角种小眼镜和背锅胖的可能稍微多些,高小偷和板着脸姐的是最少的。
尽管对于表情的刻画没那么多,电影表达的内容中蕴含了很多隐喻,四个不同家庭,有截然不同的情感含义。
小眼睛家缺乏关爱,背锅胖家缺乏男性勇气,高小偷家充斥暴力,板着脸姐遭遇性侵。
社会中有很多与主人公们相似的家庭,充斥那么多的不幸……那么为什么喜欢小日本的影视作品呢?
因为小日本很善于用诸多不公平和不幸来展现坚强,坚强的面对,坚强的活着。
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那么只要遇到不幸就要放弃吗?
放弃你就能获得解脱吗?
显然,不是的。
放弃,你将变成一缕烟尘从烟囱升起。
不放弃呢?
不放弃你就不会这样吗?
不是的,郭德纲老师曾说过“你一定能活到死……”哈哈是的,这是每个生命都将会经历的过程。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怎样选择呢?
努力的或者,勇敢的面对~就算不知道将来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要放弃,千万不要放弃~这就是喜欢小日本影视的原因。
给予希望和指引,虽然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序2017年,一部名为《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的短片分别在圣丹斯电影节和西宁first影展上斩获短片类大奖。
在导演长久允的镜头下,四个生活在埼玉县的无聊少女,陷入了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存在本身深深的焦虑之中。
相较于那些刻意追求怀旧情怀或是烂俗的强戏剧冲突的青春片,导演创作的核心,始终是围绕着这四个少女的,她们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称自己为僵尸,向往爱情却又倾向于一种毁灭式的关系,被彼此的闺蜜情束缚却又胆怯于走出习惯的舒适圈。
强烈浓重的色彩搭配着手持摄影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的旁白的使用,使影片始终带有一种后现代的解构意味。
反思存在本身,不回避个体在大时代下的恐慌,即使是尚未成年的孩童,他们依然会有自身精神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但可惜的是,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是被选择性忽视的。
时隔两年,长久允带着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我们是小僵尸》重回大众视野,该片在今年的圣丹斯影展上获得了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的评审团特别奖。
某种程度上,本片就是《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在形式探索和主题上的一次继承和延续,无论从视觉元素,亦或是对于青少年焦虑身份的设定,都能看到前作短片的影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片是导演对于过往的一种自我重复,其在故事当中大胆的突破传统伦理的限制边界,将更多的关注给予到个人,同时在破除一切既有观念的同时,也没有再次陷入虚无之中,而是赞扬生命本体的一种存在力量,这是前作没有的,也是本片能够如此令人震撼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解构到创造——谈原生家庭的罪与罚自布莱希特发明“间离效果”之后,其从戏剧到电影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延伸,足以证明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创作方法拥有的魅力。
不再拘泥于故事本身,而是作为一个在场的缺席式的存在,始终游离于所处的环境之中。
片中,四位十三岁少年的父母分别死于交通事故,瓦斯爆炸,自杀以及他杀之中,在既往的情节剧中,孩子常会悲痛欲绝,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而这也是传统的伦理纲常约束和教化我们要做的。
但如果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大于爱呢?
当小光对着镜头冷静的讲述着自己对于父母死亡事实的想法时,观众在其中感受不到痛苦或是悲伤,是什么让小光丧失了表达情绪的能力。
就如他本人所说,哭是孩子想要获得父母关注的方式,但当他发现自己无法获得任何关注时,他的选择就是拒绝表达,因为那是无用的。
堆在家里满墙的电子游戏,冷冻柜里塞满的速食意大利面,小光就这样被一点点隔绝在了家庭之外,也让他无法感受到任何的爱。
而除了小光之外的三人,父母死于瓦斯爆炸的石井,在其与父亲的一次对话时,父亲很自然的说着自己和母亲结婚完全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有了石井,还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懦弱没有的父亲。
父母自杀的竹村,父亲一直有家暴的倾向,而母亲和弟弟妹妹由于生活的拮据,每天的吃穿都是问题。
父母遭杀害的郁子,其父亲的恋童癖从他跟郁子说长大跟爸爸结婚就能看出,而母亲将女儿视为荡妇,也能看出其母女关系的不和谐。
令人震惊的是,指使凶手杀死郁子父母的,就是郁子自己,这种带有强烈自毁倾向的家庭关系,让悲剧最终酿成了。
四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孤独,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重伤,孤立无援的他们,仿佛待宰的羔羊,无力反抗,只能逆来顺受的迎接这一切,而这种绝望从父母双亡时开始有了转机在小光等人的讲述当中,他们将生活的本质视为一场游戏,他们评论着周遭的大人,表达着对于生活的不解,渲染着一种近乎于存在主义的焦虑,而自己遭遇的一切,不能让他们感到喜悦或是悲伤,因为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观众能够借由导演精巧的视听感受到一种被强化的对抗关系,以及主人公四人在这个社会当中不被关注的边缘位置。
比如作为被观察的主体,所有去看这四个主人公镜头,都不是来自于某个大人或是同学,而是诸如水塘里的鱼,推入焚化炉的棺材,以及水杯的杯底等等。
那些与他们发生关系的他者,都将这几个孩子视为异物,比如当小光的亲戚看到郁子等人时,在大楼外的后景处出现了一条鱼缸里的金鱼,透过玻璃去看这几个孩子,他们的形象是被固化的,他们是不能被理解的,在鱼缸里到处乱撞的鱼,而没有任何个体性可言。
再如欺凌小光的同学,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并不是小光,而是藏有小光的柜子,在他们看来,小光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他们的玩具。
正如大多数欺凌发生的原因一样,他们不把被欺凌者当做和他们平等的人,而是自己的玩物,一个可供随意蹂躏的一文不值的垃圾。
包括那个给小光等人当乐队经纪人的青年,他唯一一次正视过小光他们,是透过自己拍摄的MV,而这种观看又是一次对他们的消费,是带有利益和目的性的,而没有去在意这几个孩子本身。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的发泄怨气和陷入混沌,那本片在主题上其实与导演的前作短片就没有差别了。
真正让笔者惊喜的,是导演在破除和批判一切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新的话语,而这种生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主人公们归于某一种世俗的道德之中,而是让他们追随本心,在感受自己生命的流动的同时,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去追求一种自由。
小光在片中不断被家人指点,为什么在葬礼上不哭,在父母死后,他甚至没有一个属于一家三口的时间去告别,他抗拒被世俗化的亲人们对自己的约束和制约,他想要去到父母发生事故的地方,不是因为被要求或是指使,而是发自本心的想要去看。
有趣的是,当小光真正到达事故地点时,他却选择只是草草的在车经过的时候看一眼,而没有下车好好去看。
一切的行为都发乎于他自身。
爱不应该是被绑架的某种道德约束,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孝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必须共生在一起。
如此的亲密关系只会导致彼此的相互折磨和伤害。
就如年初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一样,即使父亲再怎么恶毒,弟弟再怎么混账,作为一家人的姐姐都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这不是家应该有的状态。
当小光等人来到父母去世前本来计划去的野草莓林时,小光等三个男孩从郁子身上,共同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形象,那个母亲不是具象化的某个人的母亲,而是一个象征“母性”的存在。
这一刻,三个男孩纷纷流下了泪水,那是全片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四个伙伴,在他们彼此身上找到了一种归属和认同感。
郁子作为母亲的形象,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一种存在,在原生家庭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刻,他们的选择不是走向自毁,而是在结识的几位好友身上,重新创造一种羁绊和纽带关系。
从形式到内容——视与听构成的现实启示延续导演在短片中的创作手法,其手持摄影, 特殊视角,以及视觉符号上的拼贴都在本片中得到了更为极致的呈现。
当带有浓重怀旧色彩的像素游戏画面与九十年代兴起的手持摄影和MV质感的影像相碰撞,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
像素游戏质感的画面,字幕以及音效始终贯穿于全片,这让整个故事在虚构之上又多了一种游戏的荒诞感。
这种夸张的处理正外化了年轻人们无处安放,急于逃离的内心,当记忆中的物件成为了游戏通过取得的成就,这场冒险之旅被赋予了一种找寻和自我审视的意味。
在过往的记忆碎片当中,究竟什么是自己真正在意的,又有什么只是一种假象。
游戏感的滑稽之下,影片探讨的主题依旧是深刻的,在游戏中,会存在一个大boss,但是生活中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终极目标在等着我。
固执的寻找一个答案,只会陷入无尽的虚无之中,只有在这重复之中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并且用能动的力量去生成一种价值,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尝试的方向。
这似乎与从尼采延续到德勒兹的哲学主张有着微妙的关联,破除同一的价值,去寻找和创造,去获得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
当影片的结尾,几个孩子走在旷野之上,摄影机逐渐升高俯拍往前走的他们,在这一刻他们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不再给自己设限或是活在某种规范当中,而是真正去创造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躁动不安的青春在导演的镜头下被无限的放大,大广角下畸变的镜头,导演将角色置于画面的两极,仿佛这就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境遇,被隔绝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系都只是一种假象。
用色彩区分的四人讲述,充分的体现了他们自身的性格和个人经历。
忧郁的蓝色一如孤独的小光,被父母忽视,始终无法得到关爱,直至最后陷入到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当中。
安全的绿色,在石井这里,产生了一种反讽的效果,青椒肉丝的绿,是家庭的味道,而危险的瓦斯爆炸,却是与绿色所象征的安全截然想法的。
家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既危险,又令人想要靠近,但到头来,在石井身上留下的,只有感受不到味觉的舌头。
当白与红调和,便有了粉红色,牛奶与血,家庭对于竹村来说,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又不能否认,牛奶的醇香,又带有一丝家庭的温暖,可这温暖顷刻之间就与暴怒的红一起被染了色。
而用白色象征的郁子,对自己的家庭来说,象征着毁灭,而对于小光等人,则是救赎和希望的代表。
这种色彩带来的双重意味,伴随在全片之中,导演用颜色来暗喻着危机四伏的社会,也同样用不加修饰的自然光线代表着某种释放和解脱。
从短片到长片——对青春的二度阐释在《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的结尾,四位少女回到了KTV的包厢之中,借由她们厌恶的共同好友南沙织的《十七岁》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在该片近三十分钟的影像当中,青春被诠释为一首无意义的歌,一如后现代主义对于过往构成价值的否定,四位少女几乎完全否定了他们生活的当下。
而在《我们是小僵尸》当中则不然,不再只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在祛除既定的对于家族羁绊和社会规训教育逃离的同时,四个人在彼此之间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羁绊的可能性。
一如《小偷家族》当中,讨论的原生家庭与重组的无血缘家庭的关系一样,并非一味地去否定,而是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
当然,本片建立的基础是极端的,父母双亡的设定已经在开始就破除了对于几个主人公冒险路上最大的反对力量。
青春绝不仅是伸手不见的虚无和黑暗,反对的力量永远存在,问题在于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境去面对这一切,是单纯的否定,然后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还是像小僵尸中一样,通过组乐队,结交新朋友,甚至违背长辈之愿望踏上自己想走的路,如果是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尾声《我们是小僵尸》于笔者而言,彷如一把开启电影秘密的钥匙,观影过程中的种种思绪,不再只是基于影像本身带给我的,而是一种源于自己思想活动中与影像之间的一种互动。
阅片之时,我们是不是也在用既定的一套价值去将截然不同的影像归类呢?
也许在视觉符号,主题表达当中,很多影片是有重复的部分,但差异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剥开这些表层的视听,或是情节上设置的矛盾以及人物上的塑造,去探究导演真正想要在影像当中inception给我们是是什么,一种观念如何借由具象化的影像投射到银幕之上,这或许是我这一阶段会持续思考的。
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一部电影。
电影被很好的分割成了几个部分,看起来不累,闯关式的观影体验让人开心不少,即使是在描述一个悲如人间失格般的故事,也可以用荒诞不经的形式讲述。
前半部分的回忆大概是符合大部分人的胃口。
事实证明,没谁生来就是小僵尸。
缺爱,家暴,性骚扰,语言家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从童年就可见一斑。
后半部分的电影,我只能吹爆了。
大人们都是骗子啊,成人的世界最虚伪了,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些,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长大了,再也听不懂小朋友了。
人生很艰难,有时候就想这样一了百了,但是,未来这东西,谁也说不准,为什么在开局就认输呢?
未来,只有经历了才知道。
僵尸也是有感情的,对吧Beyond the Film说点题外话电影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它是一个艺术品,是导演尽情发挥自己的地方,除了导演需要表达的意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应该成为电影这一艺术品的一部分,它是电影的进一步升华,更加弥足珍贵。
长久允是运用色彩的高手。
但他又不像韦斯安德森,前者对色彩的把控建立在不打搅观众的基础上,是一种处于comfort-zone的色调。
而长久允,无节制地考验着观众的脑灰质,炽热的红色,纯粹的蓝色,失焦的白色以及抽离的绿色,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主打色。
Game机的像素质感,黑白色的置换,高饱和的色像,8bit的电子合成模式,这些容易显示出情绪的色调和主角们的“冷淡”形成了一种冲击,一种漫不经心又摄人心魂的复调。
四个小孩,各自都失去了父母,然后在一场葬礼上相遇。
被驱逐之人,他们都不受命运爱戴。
如果被雨淋了,是不会有人为他们哭泣的。
长久允丰富的变换镜头和不同角度的摄制,会在一些不该暴露情绪的时刻散发着人文关怀,悲伤,暴怒,狂笑,没有很激烈,但一直苦味回旋。
阿光说,生活太蠢了,我哭不出来(Life is too stupid to cry over)。
这样的冲突性,在电影里随处可见。
有的父母被谋杀了,有的父母在去看草莓园的路上被车撞死,死法都不平静,但在葬礼上,他们都像那个记不清母亲丧仪日期的默尔索一样,疏离的,冷漠的,生命的凋亡和重生,与他们无关,它只是一场完全没必要付诸太多情感的自然事件。
在长久允的镜头下,他们就这样冷酷地活着,死亡带来的动荡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像以往一样行走着,穿过热浪,穿过摩天大楼,延着泳池边缘低头走着。
只是走着,不承受生命的重量,那些令人疲倦的情感反应,变得很抽象,无非是现实世界的衍生品,虚无缥缈。
我不确定长久允选用这些强烈的、甚至略带鬼畜的色觉系是否是为了一种结构,在蓬勃的生命力下,炙热的阳光,昆虫,大海,热腾腾的速食意面,导演构造的这些元素,无时不刻召唤着个体的感知力,而四个小孩“漠不关心”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结构里,显得怪诞,蛮荒,落寞,和整个世界格格不入。
对于这样的生存态度,电影的前半段进行了精妙的铺陈,当生命中的痛楚,孤独得不到回应,父母的爱缺位,同学的嘲笑上位,他们便沦为旁观者,生命的第三者,情感的任何构建对他们都是伤害。
他们并未被塑造成反抗现实世界的斗士,“反抗”的意味并不明显,在这层意义上说,他们的确很EMO,不是喧嚣着要干翻世界,而是斯多葛学派式的,以抽离的姿态,不吵不闹,开始了具有逃离指向的大冒险。
时间在这个夏天被分解了,稀释了,摄像机跟随着他们去hotel打机,因为太累了一觉就是48小时后,然后他们在路上闲逛着,进食着,你跟着他们一起坠落,坠落。
蔓越莓式的滤镜和光怪陆离的蓝紫光交错轰炸着,他们是漫长时间隧道的光粒子,是丁达尔现象下漂浮的尘埃,他们抵触着世界,世界也拒绝着他们,但他们又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体。
你说你不太懂他们的心,不晓得为什么从他们明亮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波纹,这个世界的投射。
那支叫“丧青献世”的乐队,诞生在垃圾场,被流放的情感,被延长过的疼痛,阿光面无表情唱着“那些花不插在花瓶里”,他奔跑着,在相对论的逻辑里,扭转那些黑暗的过去,手持镜头赋予了主角动荡的客观肢体行为,机械式的情绪,动与静,电子波段,这是一种被夺去精神的生命形式,但你能说四个小僵尸真的毫无情感吗?
或者,那群容易陷入集体高潮的现代人看起来比较有人性吗?
猎奇,嗜血,喜新厌旧,热情,喜怒哀乐,这些被认可过的情绪tag,全是流水线上的产物,无可辩驳。
而小僵尸的情感,无法被这个世界归类,就如新世界的不速之客,异教徒,有着自己的情绪系统,不想哭就不哭,不想笑就不笑。
那些极端、凌厉的视觉效果,某种程度上,涵摄了被夸大,被脸谱化,被鼓吹的道德律令和被模具化的抓马人生,跟小僵尸的人生比起来,那些在脸书和YouTuBe的键盘侠、包装丧尸乐队的经纪公司,在地铁站低头看手机的族群、热衷人肉搜索的“正义使者”,后者的人生才更失控吧。
乐队从一夜爆红到临时解散,看吧,又是跳脱现代社会框架的举动,小僵尸们变得无人问津,不会再有人想起他们,那些被消费过度的欢腾像一堆无用的热情,情绪垃圾,投这个世界所好,所以不会被排斥,但并无法长久,必须一直update,这个世界的荣耀和生机需要这些去支撑。
不容易被煽动的小僵尸们,继续行走着,进食着,奔跑着,经受着时间的试验,可能凭着直觉,可能凭着那颗难以被察觉的心。
外面的世界还是一如既往,人们托付着彼此的感情,交换着友情、爱情,无时不刻释放着无处安放的悲和喜,他们像古老的列队兵,像城墙下拿着冷兵器的士兵,都是时代的容器,在狭小的空间里,生长着仇恨和感恩,看起来很坚定,使命感很足,但其实都很脆弱,脱离了“依赖关系”就会崩溃。
而小僵尸是独立的个体,稀缺品,他们太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生活太蠢了”,这种话,早已成为世界零部件的成年人怎么说的出口?
到底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假,你看着绚烂的色彩,看着小僵尸又看看他们周围说着“人话”的成年人们,你不确定了,好像那些缺乏勇气、一头热就喜欢随波逐流的大人们才像是真正的僵尸呢,被抽离掉灵魂的固定器皿。
长久允说,电影是阿光的imagination。
电影回到了葬礼上那令人不安的悼语,镜头定格在阿光的脸上。
世界就这样展现在他的面前,关于生和死的谜语,找不到答案,像迷宫般,将会缠绕在每个人,包括他的一生里,迷宫的关卡里,暗藏着太多玄机。
冷漠又真实地活着,在梦里的游戏现场,阿光给自己假设了这样的处境和状态。
而最后,他说自己想哭了,梦里看似与他无关的命运在现实里却与他相连着。
在梦中有一次,当乐队走红后阿光接受采访,被问到想要怎么处理凶手,他说想要杀死对方。
像个大人活着,接受“宿命”的参透。
长久允讲述的故事,似乎还在未完待续着。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闲聊电影要说最近最火的日剧,当属《轮到你了》。
《轮到你了》也在昨天迎来了大结局,你有猜到凶手是谁了吗。
除了日剧一直很火外,日影也是一年要出几部爆款。
像去年的《摄影机不要停》,剧组几十个人拼了老命,用一镜到底拍了一出戏中戏中戏。
让无数影迷惊呼。
电影原来还可以这么玩!
今年如果说有哪部日影能称得上爆款的话。
那无疑是这部了。
《我们是小僵尸》导演:长久允类型:剧情/音乐片长:120min
千万别被片名骗了,这根本不是一部僵尸片。
这部电影由日本新锐导演长久允的首部剧情长片,在柏林电影节和圣丹斯影展上大放异彩,好评如潮。
影片讲述四个父母去世的孩子在葬礼上相遇。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哭不出来,没有感情,就像僵尸一样。
有着相同境遇的四人组成联盟。
随后,四人决定组建乐队,名字就叫“我们是小僵尸”。
他们拍摄的演出视频意外在网络走红,紧接着签了经纪公司,开始巡演。
他们中的一个小孩父母是因为公交车发生意外而逝世。
就在这个时候,这辆公交车司机被网友人肉了出来,最终导致司机自杀。
这件事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一次巡演上宣布乐队解散。
人们也很快忘了他们。
主线剧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反正挺无厘头的。
影片设定为游戏通关的模式,每一关对应一个小剧情。
这样的设定明显隐喻着: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不管你经历什么,都只是其中的一关而已。
两个小时的观影,完全是一场狂欢。
导演运用了跟拍、俯拍、特写、长镜头、主观镜头、超现实镜头、黑白色彩等等,几乎每一关变换一种风格,镜头语言多到简直眼花缭乱,同时搭配快速的剪辑和绚丽的色调,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
根本没有多余的思考时间,完全被导演带进影片里,跟着几个孩子不断的通关。
看完电影其实有点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它,但我个人是很喜欢的,应该是我最近看的最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电影的风格当然可以有很多的词来形容,比如:脑洞大开、无厘头、形式新颖、惊艳、迷幻、荒诞等等。
但是感觉又没有一个词能够具体概括这部电影。
那只能说这是导演个人风格的体现,虽然这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用色极其丰富绚丽,简直可以用花里胡哨来形容,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
不难看出,导演试图用绚丽的色彩来掩盖或者衬托出孩子内心的空虚、感情的冷漠和对未来的迷茫。
影片是彩色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灰暗的,枯寂的。
影片的最后,四个孩子在草地上向不同的方向逐渐走远。
象征着他们走向各自不同的人生。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故事上都如此的高反差,但还是全程冷漠脸,好无聊啊。
有一种新潮的感觉,就像第一次看化物语一样。
音乐总是走在电影前面的,十多年前就有了8-bit的音乐,现在才出了8-bit电影。同为广告导演电影出道,长久允的风格看到了很多大林宣彦的影子。电影整体剧情非常好的与8-bit game融合,完成度非常高。
放飞的想象里有各种日式迷影段落,恍惚间看到了岩井桑,又看到了很多匠气的行为艺术。喜欢“shine”和“丧尸人”,色彩斑斓的丧还是挺新鲜的。
意大利面干酪粉和骨灰的区别,章鱼的智力与三岁小孩相当,牛奶和爱都会过期;校园暴凌三噩梦,散band烈焰剪影舞;拍照只为替代当下体验,并不为回忆而取得相片;不表现感情并不代表没有感情,丧亲局外人小分队的8-bit卡夫卡《城堡》行;乐队成名一段有点跑偏,不过整体花里胡哨挺开心
#资料馆留影#无论画面色彩构图,还是叙事基调和节奏,都是近些年难得一见的大胆创新,比起前作《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长久允在呈现年少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上显得愈加游刃有余,而有些片段会想起《告白》的生猛片段,却比单纯讲述阴暗世界的故事多了些童真与希望。本片并未满足分析不幸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而是延伸至社会与世界的荒诞残酷,让孩子开始早熟,让他们不再纯真并且开始愤世嫉俗,直至对人生产生怀疑,用游戏的段落串联起影片剧情,很贴合当下少年的生活,那个对人生选“Yes”or“No”的设置简直神奇,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生并不是那么美好。而看过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或者做些改变呢?无论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ps片中的几首插曲很动听。
美国常见的小朋友的嘴炮类型的日本本土化,美国讲得是小孩子更有欲望,日本人讲的是完全没有任何欲望,又借鉴了游戏文化做了很不错的包装,但给我一种始终无法深入的感觉,同样是花哨的镜头和场面,中岛哲也对于情感之把控,如何去芜存菁行之有效,这个电影长时间都像被困在一个碗中,偶有闪光之处,仍旧是台词所指。中间的两首歌,没有特别突出,反而最后一首歌好听。整个电影来说,再短一点就好。
@ Cinematheque | 吵死了。游戏广告MV综艺etc大串联,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电影。只能给这片前半也就是一个小时的专注,后半段过于生硬和扯淡了。当然,什么都是可以剥削的。要么倡议残忍无趣的大人不要搞出更多僵尸?只觉得看了两小时无病呻吟。顺便日式发音唱英文歌真的好难听,斯马那一
对这样的影片的好恶是没有中间值的。我喜欢导演肆意挥洒个人风格的自由劲头,但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形式下的最终呈现,拖沓、神经、故作颓丧,最害怕的就是霓虹金大喊大叫了。小女孩的气质很厉害。
抱歉,我的心中有寺山修司。
烦死了这帮精致的颓废,但比鸡汤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
纯粹视听污染
#SIFF22#游戏闯关,像素字幕,结合了浓浓的日式怪诞黑暗风,形式和手法新颖有创意。章节式的碎片化叙事,把13岁少年的叛逆,脑袋里奇奇怪怪的想法,冲破约束的自由灵魂,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抗议写成了一首反叛之歌也是自我的歌。世界就是巨大的棺材,人人都是被操控的丢了灵魂的小僵尸,把“人生来孤独的”概念诠释得活灵活现,生动又有趣。Lonly和Zombie很押韵啊,我们是僵尸又是活着的啊。
还,有,谁!!!用真心预测导演将是日本未来十年最值得期待的选手!!!
这是发展成的一类纯粹的电影,观众从这么多的图像里面持续获得身份认同的快感。
节奏太慢了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感觉和不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感觉很像。
内涵与形式一样眼花缭乱
6/16@影城 电影不够广告来凑,电通立了大功。整体视觉和音乐都讨喜,日影特别擅长在残酷里慢煲温情,结尾讨巧又笨拙。没有认出永濑正敏该喜或悲233。
废话连篇,欣赏不来。主要依赖台词和语言来推动剧情和传达信息,完全就丧失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