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On the Road,浪荡青春(港),浪荡世代(台)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丹尼·摩根,艾莉丝·布拉加,伊丽莎白·莫斯,克尔斯滕·邓斯特,维果·莫腾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巴西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2

《在路上》剧照

在路上 剧照 NO.1在路上 剧照 NO.2在路上 剧照 NO.3在路上 剧照 NO.4在路上 剧照 NO.5在路上 剧照 NO.6在路上 剧照 NO.13在路上 剧照 NO.14在路上 剧照 NO.15在路上 剧照 NO.16在路上 剧照 NO.17在路上 剧照 NO.18在路上 剧照 NO.19在路上 剧照 NO.20

《在路上》剧情介绍

在路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班卓琴缘泰山2黑色树海另一边椰子英雄景雅的女儿Byplayers3:名配角的森林100日致命来信舞台剧第二季交付你也是人类吗?神探默多克第五季初入江湖小淘气尼古拉的假期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别跟狗较劲天下有情之天涯路大唐女法医一盘大棋青年警察:午夜跑者校花的超级保镖之消失的村落红十字星座画上结语逃学威凤圈套2014特别篇下流之宴原来如此深渊鲨难69式夏天携父同游第四季

《在路上》长篇影评

 1 )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老迪安走了,我想。

我几乎无声地说:‘他会一切顺利的。

’接着我们去听了那场讨厌的却又无可奈何的音乐会。

我什么胃口也没有,一直都在想迪安,想他是怎么上了火车,想他要走过3000英里路横跨那可怕的大陆,想他也搞不清为什么来,只是想看看我。

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蚤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

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

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2 ) 燃情岁月消耗殆尽,我们余生都活在往事的灰烬里

当年书架里的《on the road》一举将我吸引。

在路上。

那时候这三个字还没有被用得如现在这么滥,所以足够吸引人。

一切事物,太泛则滥,近几年中国旅游业愈发兴盛,反倒让人提不起兴趣。

书的装帧也是我对它一见钟情的原因,一见钟情,钟的是脸,书的名字与装帧即是它的脸。

素净的白色封面,黑色字体的书名与简要的其他信息,大量留白空间,一切都在向外界表明,这是一本有底气的书,有底气的书无需花哨,它只需要你翻开它简约却不失精致的封面,听它将某段岁月里的不凡往事缓缓讲述,就好。

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一句。

直走我心。

我一生只会喜欢一种人,他们疯狂而骄傲,热烈生活,他们注定是不凡的传奇。

我只爱传奇,平乏循章的生活里需要传奇,我需要他们将我心里最自我最原始最本真的自由之神召唤出来,需要他们点燃我,热烈,热烈,热烈地去活过。

而旅程,只是万千形式中的一种,内心的居无定所与漂泊,才是传奇的共同特质。

因为是传奇,因为不凡,所以找不到定所。

所有寄住之地都只能短暂寄生,无论是一处土地,还是一个人的身边。

想起李亚鹏与王菲离婚时说过一句,我要的是家庭,你却注定是传奇。

一句明了,足矣。

所有人在网络上口耳相传的话都不必听,都是余赘。

结局已合情理,不足以为之惊奇,甚至,有一丝必然之意。

传奇怎么可能会有家庭,一如《on the road》里的迪安,浪子之心潇洒热烈而疯狂,随时随地喷薄而出的激情又岂如普通之人,即使是妻女也无法成为他安定下来的理由,似乎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他安定下来的理由,即使他为此努力,克制自己,但这却显然艰苦难当。

在路上疯狂飞速奔驰的时候,在音乐与嘈杂人群中忘我舞动的时候,与一个又一个人酣畅情欢的时候,已然令人为他热烈燃烧的生命而震撼,人生尽欢,人尽皆知,但几人敢做得如此彻底,活得这么毫无退路,活得这么孤注一掷。

敢,只是简单一个字,他有资格说出这个字,我们都没有。

当我们无法达到期望的生命状态之时,我们会渴望有人如此,有人能完成自己心里的不敢,尽兴热烈得活着,所以,我们都爱迪安,我们都爱传奇。

而他也必定也有绝望的时候,生命的斑驳万象与过于炽热的燃烧令人绝望。

他曾企图用一把手枪结束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他颤抖着,眼里尽是悲怆的泪水,悲怆深入骨髓。

不只是他,《on the road》里的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绝望,企图自杀,声嘶力竭,黯然泪下,恐怖梦魇,都是绝望。

而文森特梵高先生,亦是以一把手枪,结束了他一望无涯的绝望。

闭上眼,即是天堂。

金色的天地里,死亡都显得那样和美而安宁。

人生亦常有绝望的时刻。

悲观并不等同于消极,悲观的人更会热烈而不悔地活着,消极的人却会萎靡不振地消磨时光。

在望见生命本质的过程里,悲观是一种远见。

只是它总被人用铺天盖地的外物遮掩,浮华空洞的物质世界令人愈发麻木,愈发拥有一种毫无底气的乐观,使人麻木地活在生活深海最表层的泡沫。

影片最后,迪安满含苦涩沉痛的热泪,隐忍的悲伤喷薄而出,极力强忍哭出来的冲动,跟塞尔说话,在塞尔离去后,对着他的背影喃喃呼唤的那几句,塞尔,爱你依旧,塞尔,爱你依旧,令我也不禁热泪盈眶。

这个男人,终究是老了,老得那样让人心酸难止,心疼难当,好像就在刹那之间,所有的燃情岁月已消耗殆尽,我们的余生都已活在了往事的灰烬里。

“我沿着铁路而来,老旧的长途列车,椅子生硬,穿过一道道铁路,受了五天五夜的罪,只为了来见你一面。

”这或许是迪安在悲壮地结束自己传奇岁月之前,做的最后一件疯狂的事。

 3 ) 在路上,不知所向

许巍那首《蓝莲花》早已成为CBD办公室白领最有效的心灵鸡汤,一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就能把朝九晚五的手铐抛去青藏高原。

在我看来,杰克•凯鲁亚克那本垮掉一代的圣经《在路上》也具备着同样功效,属于所有叫嚷着要辍学投奔理想、辞职背包上路却又从不见行动的苦闷心灵。

而对于生命状态已然在路上的人来说,杰克•凯鲁亚克和尼尔•卡萨迪、萨尔和迪恩,等等这些从真实到虚构的青年亚文化偶像,他们的憋闷、无聊、愤怒,他们的流浪、吸毒、性爱,实在是一场无聊到不值一提的破事。

当然,不得不承认,杰克•凯鲁亚克在1957年确实通过这部弥漫着强烈空虚感的《在路上》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让遍及全美的灰狗大巴载着反战的孩子、嬉皮的花童全国串联,让69号公路载上即叫即停随时搭车的“自由与爱”美国梦。

这番乌托邦式的画卷,又被下一代的青年再内心翻涌美化好多遍后,代代相传。

即便远在巴西的少年沃尔夫•塞勒斯也被深深影响着。

于是,当这个总要与车相爱的巴西导演,带着心中神圣的格瓦拉,完成南北向经度穿越的《摩托日记》后;选择了东西向纬度穿越的垮掉派圣经《在路上》。

从地理常识看来,南北向的穿越,从寒带到温带再到热带,所能经历的地貌和植被变化,必定比东西向的纬线穿越更为丰富。

因此,从视觉感受方面,《在路上》并不具备《摩托日记》的景致优势,但是宽阔美国大地的文化之景,却是错不过的。

垮掉派的凯鲁亚克只关注着内心景致,无论是萨尔在东部的纽约家中,还是迪恩在丹佛的二老婆屋里,抑或为赚路费而干苦力的加州棉花田,对苦闷的青年都一个样,他们的风景只有地下酒吧的爵士乐、加入苯丙胺致幻的咖啡,以及床榻上激烈碰撞的异性或同性肉体。

这样的内心风景,显然很难从影像里摸索出一条适合的表达道路,沃尔夫•塞勒斯尝试的勇气可嘉,但显然他还是只能搞砸。

“小伙子,你是准备去哪,还是没目的的乱搭车?

”影片开头,在西部旷野中搭上卡车的萨尔被问到。

垮掉派确实是没有方向的在路上,但塞勒斯竟也听话的跟着他所心爱的主人公,说风拍风说雨拍雨,自嗨着让电影变得毫无方向。

小说中的迪恩是完全能由萨尔第一人称的视野所丰满,他是在路上的客观主角,有着挥霍不尽的精力和强烈的性吸引力,并将在经历中成长的主观主角萨尔巧妙压缩至潜文本中;到了电影中,这个仰视视野倒是建立的漂亮,赤裸的迪恩为来访的萨尔打开了门,漂亮的躯体、鲜活的自由,彻底征服了这个刚逝去父亲的年轻作家,但往后的故事发展中,萨尔和迪恩却被给足了等量齐观的镜头。

关于自由不羁,小说里那种让人不能直接触碰的形象,是需要想象力去塑造的;但电影里,最好还得有能让自由显得可贵的对立物,比如压制,很遗憾,未经压抑而来的发泄,让主角们从头到尾就只是讨厌的不值同情和理解的社会弃儿。

似乎只要是集体吸毒、做爱了就叫做自由,“杜鲁门让我们要为生活节省开支”,恶搞着总统发言,年轻人们自由的偷盗。

穿越美国的在路上之旅,也是叙述者萨尔的文学之旅,为了表现垮掉派的虚无情绪,塞勒斯又直白的将镜头反复对向伴随萨尔的图书封面——《叔本华笺言录》以及普鲁斯特那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

巴西导演显然不具备拉乌.鲁兹(电影版《追忆似水年华》导演)的文学根基和用影像稳抓艺术流的强大能力,只能是肤浅的为人物贴上一些有着时代感的标签。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克尔斯滕•邓斯特两位大牌女明星,分别扮演的迪恩前后两位少女妻子,倒是在保证了影片商业性和影迷基础之上,能达致影片关于自由代价的阐释意图——这么好的两个姑娘,你都忍心自私的这么玩弄,迪恩你不是个混帐东西还能是什么。

于是,当已为人父的迪恩被旧金山的妻子轰出家门后,整个影片的情绪急转直下,忧伤的流浪以及挫败的美国梦袭来。

在路上的心灵,即便注定要损人不利己,也不能妨碍这自私心灵去追逐自由。

 4 ) 莫愁虫肆虐 且把风向观

一九四九年 挥别纽约城 只身闯世界 身无半分文蒙大拿之秋 凉意飕飕起 那间赌场内 找到我父亲父亲啊父亲 你去了何处 从我十岁起 就独自漂流父亲开口说 我儿勿担忧 你父染肺疾 命怕不久矣走过密西比 走过田纳西 走过尼加拉 何处是我家家住梅多拉 家住特拉基 阿巴拉河畔 何处是我家经历饥或饱 尝尽苦与甘 就如那婚姻 亲历才知味上帝眷顾我 如我信仰他 愿你能如我 为他付真心莫愁虫肆虐 且把风向观 跳上旧货车 挥别蒙大拿当夜凄凉雨 父亲溘长逝 路通奥鲁斯 路通伤膝河路通阿拉拉 何处是我家 路通奥荷马 路通艾卡戎路通特查比 路通圣安东 何处是我家 何处是我家

 5 ) 细说迪安为什么抛下生病的赛尔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墨西哥迪安会抛下生病的赛尔(迪安不是第一次抛下赛尔了),其实是不够了解迪安的心理。

迪安是个孤儿,没人教他对与错,什么事都得自己拿主意,亲力亲为。

多年来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因为没人教他什么是责任感,说得更明白点他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迪安没有责任感,这其实是一种病,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从小缺乏教育和关爱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上的缺陷),而且休想用一些言语行为来转化他,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也不会认同自己的错(我家庭也有类似迪安的人)。

在墨西哥他抛下赛尔就是因为他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的事必须优先处理,而赛尔的病他没放在心上,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同感冒一样躺几天就好。

还有迪安走的时候顺便带走桌上的钱是因为回去的路上车要加油,他需要油费,而他觉得赛尔病好以后自然会找到地方搞到钱的。

这就是迪安的想法,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是赛尔的病好不了呢……影片最后赛尔没让迪安上车是因为他不想再与迪安有什么实质化的交集了。

试想你朋友在你最危难的时候弃你而去,顺便还把你推向窘迫的境地,以后再见面时你会怎么做呢?

现实很残酷,人要学会成长才能把有些人有些事看得更清楚。

 6 ) 永远在路上

两年前的夏天,我跟rocketegg说,走吗?

走吧。

去哪?

不知道。

大理吧?

走。

于是上午决定,中午买票,下午收拾东西,晚上就出发了。

一个从信阳,一个从淄博。

坐了一天多的绿皮车,到昆明中转时已经是半夜,我在路边大排档一个人点了50块钱的串,第一次喝到风花雪月。

刷手机刚好是衣戈猜想发《二舅》视频的那天,我吞咽着肉和酒,眼泪就掉下来了 。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一个月,算上路费也只花了一千块左右,现在看像个奇迹。

人民路上有我的好心情,我曾经无数次向他人提起大理,我怀念的仅仅是个地名吗。

或许多年以后我傍晚六点下班喝几瓶啤酒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在这个人生节点看这部电影会给我带来什么。

起码我现在知道哪怕只迈出了一步,也算是在路上。

 7 ) 吸一口烟,看一眼夕阳,转身上路

这个镜头,1950 New York那个剪影,萨尔与Terry背身告别的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三个画面。

至于其他...有目的地吗?

还是就只是走?

不论结果如何,在路上的彼时才是精神和灵魂。

还是杂乱的记点琐碎吧。

葬礼之后故事开始,独白原著第一段,再熟悉不过的开头。

迪安登场,不太符合我读书时脑中自己画的那个形象,不是长头发,也不够邋遢,声音也不像。

整部电影的大部分,说话的语气、语速、状态都不够像我期待的迪安,过于冷静,几乎没有怎么表现出老布尔李所说的“神经质般的不负责任和暴力”的迪安。

要说有,大概只有在雪天从车窗探出头来那一段让我觉得,哦,这才是迪安。

选角、表演、导演,都有点失望。

"I even told him we can take the sexsuality out of it, just...be with me, man, hold me, just call me."卡洛这段独白,神情忧伤的让人心疼。

这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

(有点悲哀,竟然不是迪安或萨尔)其实Tom Sturridge演迪安也许会很合适。

现在只能说可惜了。

邓克尔居然是个胖子...也和我想象的不一样。

迪安在印第安纳过桥的那段拍的够精准。

迪安说,岁数越大,烦心事就越多。

所以年轻时不好好生活,一辈子就都浪费了。

最后一场戏,萨尔敲打书的最后一段。

人人影视的字幕严重的错误。

老迪安莫里亚蒂指的是迪安的父亲,根本不是老年的迪安。

字幕升起时的音乐,那句唱词,father father where have you been,想到迪安的一生,听得让人心碎。

--说实话,我不知道要怎么拍这部电影自己才会喜欢。

详尽的展现每一次旅程是不现实的,篇幅太长,且现于影像会太重复。

但显然像这样拍是我不喜欢的。

导演对每一次穿越都有所交代,但只选取了一些段落。

可奇怪的是,对一些关键情节(比如在旧金山萨尔被迪安抛弃,比如去墨西哥前的丹佛和过境——丹佛这么一个重要的符号居然只出现了一次),甚至是体现全书灵魂的段落(比如芝加哥之旅),导演都选择了忽略。

这样做不但会让没看过书的人初看时一头雾水,而且也完全展现不出迪安和萨尔们除了狂放不羁混蛋之外的那一面追求自由燃烧生命的精神(书中的迪安可是略带有上帝光芒的)——这才是在路上让人为之着迷的精髓。

就像有人评论说的,这样的选择让人怀疑导演对这本书的理解。

作为中央车站和摩托日记的导演,这样的选择很让人失望。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对结尾的修改。

影视作品毕竟是对原著的改编,所以情节改动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去墨西哥的车上没有斯坦。

但结尾最后那一次见面,这么重要的结尾,也变了,彻底的变了,让整个故事的意味都变了——电影的结尾看上去就好像是发达了的萨尔嫌弃、抛弃了依然漂泊穷困的迪安,不留一句话的无情上了车,留迪安一人念着“依然爱你”孤独的望着远去的车。

可这哪里是凯鲁亚克的结尾?

萨尔和迪安哪里是这样的离别?

这不是On The Road。

-最后。

我想象过萨尔敲完最后一个字后电影会怎么结束出字幕。

在我的想象里,会奏起忧伤的爵士,慢镜闪回过去在路上的那些点滴,欢笑或眼神。

最终,曲终,画面定格在萨尔和迪安并行向前。

画面淡出,一行字浮起:To Neil Cassadee and Jack Kerouac

 8 ) 活在路上 死于途中

我徜徉在他们身后,就如我一直以来跟随着那些吸引我的人身后一样。

只有那些疯狂的人才能引起我的兴趣。

那些人疯狂的生活,疯狂的表达,同时对一切事物心怀渴望,他们毫无倦意,不屑于陈词滥调,只是燃烧,燃烧,如子夜的烟花般绚烂。

在路上 on the road 我们所崇敬的很多经典,其实我们已经无法完全的,真正的理解。

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产生这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

你可能了解 可能知道,但是 毕竟没有也无法经历,无法经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

但是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就是因为就算我们不能回到作者所在的世界,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字,这些声音,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曾经感受到的一切。

关于书:我一直认为有两种需求不能委屈自己,一种是吃,一种是 书。

不食,身无以立;无书,立身何用?

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但是满足物质需求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精神需求。

就好像我每次都喜欢在床上看书的时候,手边放着一堆零食。

高中时,在书店看到一本书。

它现在躺在我家里书架上,应该已经落满了灰,封面褪了色。

为了不辜负书价 我断断续续看了一遍。

最后只记得三个字:在路上。

我至今也说不清杰克 凯鲁亚克到底想说什么,或者他根本什么都不想说。

我只是和他一样喜欢这个三个字,这就够了。

关于电影:虽然我的确读过原著,但是基本上和没读过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可以说是以半陌生的感觉来看这部片子。

还好,它没有让我失望。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长达数年的故事线,碎片化的画面感,众生相式的人物设定,几乎原作所有的特点都在说着一句话:不要把我拍出来。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拿到版权的弗朗西斯 科波拉没有操刀的原因。

不过还好沃尔特 塞勒斯最后拿到了这个本子,虽然不说惊喜,可至少不愧对本子本身。

镜头,剪辑,配音等等基本无话可说,一方面是因为能做到的基本都做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半吊子都不到的水平实在不好意思说什么。

还是说点能说的吧。

臃肿的背包,长到几乎没有尽头的石子路,在泛着金色的阳光下行驶的破烂的皮卡,一瓶劣质的酒在陌生的手和嘴之间传递,粗鄙甚至粗俗的话语与嬉笑夹杂着酒精与烟草的味道在空中弥漫,角落里粗糙的嗓子,哼着一首不知名的歌谣。

片子的开头正是是我心中最经典的“在路上”。

虽然片子中更多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想到“垮掉的一代”能想到的都是“性 毒品 酗酒 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 同性恋 爵士乐”。

但是我心中的,却仍是这最简单的,最字面意思的“在路上”。

晨雾与晚霜,大雨和星辰,我和路上的风一起,将天堂带至丹佛。

只是因为那里有个叫做迪安的混小子。

这混小子 是我哥们。

“赛尔,你终于来了。

”不得不说,无论是赛尔,还是迪安,亦或是卡洛,都可以算的上合格的表现了角色本身的特质。

不过我印象最深却是克尔斯滕 邓斯特扮演的那个吉卜赛式的年轻母亲。

她身上有一种以我这个年纪和我目前的阅历无法解释的美。

不清新脱俗,不娇柔可人,不妩媚妖娆,只是美,就像夏日南加州黄昏的阳光,模糊但是暖人。

她与赛尔分别的那场戏,镜头在蓝天白云草地与路中不断的在两人中间进行近远景切换,最后停留在邓斯特低头后那一丝淡到近乎没有的微笑以及赛尔远处的背影上。

再见,再难见。

关于故事:片中跨年狂欢举杯庆祝新年的场景,总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群大院子弟在王朔的带领下,举杯共饮:四海之内皆兄弟。

片子以极短的篇幅交代了南美之行,并在此分离了似乎永远不会分开的赛尔和迪安,然后又在纽约让两人相遇,最后归结于赛尔的呓语和打字机“嗒嗒嗒”的打字声中。

似乎戛然而止,又似乎余音绕梁。

但至少我知道,迪安 还在路上。

或许,应该会死在路上。

  在美国,夕阳西下,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天空,想象大片的荒野,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到西海岸,道路没有尽头。

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天空,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

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

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地老去,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另:很喜欢片尾模仿老式打字机打印出来的稿件式的字幕形式。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么Via Via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Via Via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9 ) 随便说说

一直没敢看这部片子,因为原著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可能有天我也会老去,也许到了那天我会对老杰克不屑一顾,是我现在深爱着的老杰克啊,可我甚至不知道到时候我究竟会不会想起这时候,他给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贯穿整个青年的沉思和灵感。

我觉得本作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体现出在路上的感觉,那辆哈得孙汽车飞驰在西部时仅仅给了几个镜头就完了。

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里,纽约、丹佛、旧金山,大概导演更想拍出“垮掉的一代”的生活状态吧。

我觉得片中的迪安语速有些慢,这让我有些不满意。

也许是受原著影响,凯鲁亚克在书中把迪安形容为“一阵风”,而且凯鲁亚克把整本书写出了很快的速度感,所以我会觉得这部电影的一切都是慢的。

威廉巴勒斯和艾伦金斯堡在剧中的选角我是认为挺好的,金斯堡看久了竟然有些迷人。

黄昏时塞尔在一个没人的农场小房子旁,拿着一根短小的笔头在小本子上写字。

这绝对是我心中的最佳镜头了。

开头和片尾的那首歌很好听啊,看电影前就听了一遍又一遍,在电影中成功收获了歌词。

从开头可以看出来是根据未删节本拍的,“我初次遇见迪安是在我父亲去世后不久”。

从书的角度来说我觉删节的版本删节挺好,让书变得更精简更密集更切题。

电影改编、删掉了很大部分,这也难免,因为这部书实在太难拍电影了。

电影保留了大多数我差不多可以背下来的金句,还有几个经典桥段。

整体感觉电影叙述过于平淡,人物塑造挺成功,除了迪安像个慢悠悠的普通人。

最后的告别场景很好,仍然有些小遗憾,因为没有看到原著中萨尔在车上看到迪安“在一月的纽约披着一件虫蛀的棉袄,转了个弯,直奔前程”。

不够疯狂。

无法随着电影剧烈心跳。

 10 ) 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the evening star must be drooping and shedding her sparkler dims on the prairie, which is just before the coming of complete night that blesses the earth, darkens all rivers, cups the peaks and folds the final shore in, and nobody, nobody knows 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anybody besides the forlorn rags of growing old,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I even think of Old Dean Moriarty the father we never found, 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在路上》短评

其实想不到真的能拍成电影,虽然和我对原作的印象感觉很不一样。然后我也不喜欢Hedlund,不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在路上》现有字幕渣得离奇像是机器翻译。电影不太喜欢,零散琐碎,太平实缺少诗性自省,演员不入戏,美丽的克里斯汀·邓斯特居然不是主角,和《逍遥骑士》《午夜牛郎》等不在一个档次。沃尔特·塞勒斯虽有《中央车站》《摩托日记》,但对《在路上》小说理解有问题。这个小说应该在四十年前就拍出来啊

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难道垮掉的一代就是从这里开始吗?文艺青年忙着自杀、二逼青年忙着打炮、普通青年忙着总结人生,呃。。。起码大家都很专注。

13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还行

这么多大牌齐打酱油,结果还没预告片剪得好看。所幸,结局感动了我。

16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原著党去死一死好吗,他们就像怎么要都要不够的中年女人,没有什么是能够满足他们的,当然,我说的是电影。给我的感受时是片尾街头重逢那场戏两个月后还能回忆起细节来,电影结束后会问,咦?怎么就结束了?殊不知已经两个小时了。四星。

18分钟前
  • 狂接舆
  • 推荐

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就味道变了。。。还是看小说吧。。

20分钟前
  • 白暖暖
  • 还行

不是原著党,但真心觉得这改编很一般,主要是完全没了那个时代的感觉,从角色到景色都太过现代。只能当公路片看看,一路风景很美,尤其最后的墨西哥公路,真的是片中最养眼看着最让人心情舒畅的片段。不过最让我震惊的是,Nucky大佬居然客串了一个猥琐的中年Gay啊! (12)

23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还行

男主长了张我最嫌弃的脸 看原著时候幻想的sal应该是个根正苗红的少年嘛 JK本人年轻时候就很帅 男模般神圣的身材才配得上the beat generation 总之 这部电影 一点都不够垮 我去过城市之光 去过北滩 我那么爱上世纪美国的文化 那么浓烈的 燃烧的 炽热的 发光的 导演拍的简直是 清水挂面 失望 差评

27分钟前
  • 郁弗
  • 较差

这种一流文学改编的片子,很难回答好一个问题:“书都有了,拍电影干蛋?”于是精力放在风格、剪辑和配乐上是极度明智的。

30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还行

影片试图把小说里文字背后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展现出来,但是很失败。作为一部电影,人物的塑造流于表面,没有展现出人物心理变化的动机和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失去了小说的灵魂。

33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还行

What is love? A passion that burns, a secret that dooms, memories that linger? In search of humanity and dark truth, we are always on the road.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比我预期的好太多,大概读过几十页的原著,也就当没读过好了,电影一点也不让人失望。公路片一贯令人神往的风景,又文艺片独有的情调,结尾Dean泛着泪光的眼神直击心坎,不得不说选角真是出色,加内特在水准之上不说,Sam Riley初见便爱上,KS终于得到了释放。所谓的垮掉的一代,闪着光啊。

41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小说看完才一年左右,早已什么都不记得了。电影刚看完,只记得风骚的克里斯汀。

42分钟前
  • 托尔
  • 还行

想说的太多反而不知道说啥了....加内特我真没看错你TAT 至于KS,如果你丢掉对她的所有偏见,她确实把Marylou诠释的相当好=) 唉..远方啊...远方

46分钟前
  • 大星
  • 推荐

在路上果然是在路上,整部片除了从头到尾的各种在路上,就没剩下什么别的东西了。

4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看见Stewart的名字觉得被拍成烂片的可能性大增//果不其然

52分钟前
  • 积木
  • 较差

拍《摩托车日记》的塞勒斯哪去了?!明星众多反倒容易散,表演和剧情都偏平淡,缺乏原著的high和野性。

54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又臭又长,这是想表达个什么?不过话说回来,我总觉得如果我以及所有我经历的青春,都是一场电影,我总觉得自己更像一个旁观者。(看到一半才发现这是Ian Curtis演的,我操)

55分钟前
  • Dean42
  • 较差

三观超正的主流青年杰克·凯鲁亚克,对的,就是这样,不叛逆嘛。

60分钟前
  • rivert
  • 还行

电影跟小说比太恶心了。。

1小时前
  • Acidflowersky.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