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是很有名很经典的音乐剧。
于是很诚心地看了,但是相较之下更喜欢《芝加哥》,不矫情的说那么多了,这部片子只适合快进地把歌听完,而那些弱智的剧情和模糊不清的重点,都忽略不计吧。
我最喜欢的就是母女两个到服装店试衣服的那段,无论是情绪还是画面都HIGH得一米,让人都想和她们一起跳起来了。
PS 那个又丑又壮的妈妈竟然是约翰屈伏塔。。。
乐坏我了。。
Little Miss Sunshine 真是黑马故事啊,一下激发了好莱坞平民路线的创作激情,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巨大怪兽,警匪对抗,可能已经让老百姓们产生免疫力了。
Hairspray (发胶)是部60年代背景的歌舞喜剧,片名由来是一个类似"Miss Sunshine"的奖项"Miss Teenage Hairspray"(青少年发胶小姐奖)有点Prom Queen毕业舞会评选的意思,获得这个青少年发胶小姐的酷痹殊荣是胖女孩Tracy Turnblad的梦想,为此作为胖女孩的她,要不停的唱啊跳啊,还有每天坚持关注当时巴尔迪摩最潮的派队电视剧集 "The Corny Collins Show"。
最终她的努力向评委和观众证明她的才艺与外表无关,并且感动了评委使其进入大赛,在比赛中她交到了饰演迪士尼原创剧 High School Musical的小帅哥Zac Efron aka Link Larkin 这个舞伴和好朋友,当然也引起了小帅哥女友 Von Tussel 和其邪恶母亲 Velma 的嫉妒。
冲突在所难免,不仅如此,心底善良的Tracy还为同班的黑人学生Seaweed J. Stubbs和他妈Queen Latifah扮演的Maybelle受到的种族歧视进行抗辩。。。
值得一提的是 John Travolta 竟然扮演一个女人婆Edna,她丈夫是 Christopher Walken扮演,SNL范儿的搞笑情节在所难免,另外还有 what i like about you 和 she's the man 的小笑星 Amanda 也有加盟哦。
全力推荐
John Travolta,《断箭》的主演,冷酷狡诈的狠角色跑到这里头顶发带,翘着巨大的臀部,伤心欲绝时也要嚼块巧克力,是10年未出家门的洗衣店绝望肥主妇单凭这一点,也要看看这部《发胶明星梦》,夏天来了,John Travolta会嗲到你冷得鸡皮疙瘩掉满地
Hairspray表面上看起来主要是在说一个胖女孩认真做自己,不顾他人眼光、登上舞台圆梦的故事,然而,只要再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个舞台代表著一种「谁有权力/利发声」的意涵,在片中你不难发觉占有主流位置的,是那些握有资本、权力的白人,他们掌控媒体,并间接主导了该时代的审美观:瘦、装饰的、精致的;而被雇用的劳方似乎只能照著资方所给出的游戏规则活动,无论是无意识的跟随、或者是有自觉意识却又不得不屈从。
举例来说,这可从二个部分来看:审美观、以及节目是否要有「黑人日」的争论。
就审美观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在於女主角的母亲:因过度肥胖而不敢出门、以及一开始对於同样肥胖的女儿想上电视的嗤之以鼻,由於她意识到社会所认定的「美的身体」与自己的身形格格不入,同时也接受了这种强大、以苗条作为主流的价值观,所以对自我感到羞愧。
而「黑人日」背后則涉及种族偏见、甚至是歧视的议题,从每周一次黑人日到杜绝黑人日--白人(资方)拒绝让黑人(劳方)登上舞台!
这种种族歧视与经济權力混杂在一起所产生的社会议题,被Hairspray以一种极度简单的二元对立论述给化解掉了:从肥胖的女主角被白人同学排挤至劣等班(都是黑人同学),到她主动为黑人发起「黑人应与白人同样拥有舞台」的社会运动,最后成功、并因此掳获男主角青睐,以完美大结局收场--一切都是那么地理所当然!
片中的黑人,都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个性友善、乐观、具有才华」的特性,而女主角从「发现」到接纳,无疑地是一种黑白种族大和解的价值意象,不仅让人想问,事情真有你想做就一定会成功、而不用考虑到拥有多少发展的资本、权力、社会观感;另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差异真有那么壁垒分明、而内部单一且同质化吗?
你可以发现,那些边缘价值(肥胖、黑皮肤)逐渐搭上同一阵线,发出多元并存的呼声,力抗极有可能消灭他者的主流价值(瘦、白皮肤、白种人优先),然而这种努力在Hairspray里看起来却如呼吸一般简单、甚至不证自明,如果说,六○年代的美国社会仍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的观点,那么,为什么Hairspray所呈现出的,始终是一种再和谐不过的社会气氛呢?
就连价值观也是,好像那些社会公义是不理自明的、拥有排除异己心态的人才是少数,而且最终必定没有好下场!
这个社会,真的有如Hairspray所呈现的那样简单吗?
排除掉本剧过於简单的叙事逻辑(或许这亦是作为舞台剧之不可避免,但在Hairspray却显得太过简单而不够深刻,所有人物性格都可被化约为一种善/恶对立,有些人物毫无性格,例如Zac Efron所饰演的男角,根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花瓶!
),本片让我较为欣赏的,是音乐、舞蹈与服装设计视觉上的表现,扣除掉对於思考深度的要求,Hairspray仍不失为一部唱舞俱佳的娱乐性电影,它沾到了社会议题,可惜的是却反省性不足,就将它作为我对本片的小小期许吧。
这个电影十分的有意思,我好象特别钟情与这种百老汇歌舞改编的歌舞电影,音乐,造型,服装,用色,都十分的有舞台特色。
歌曲十分经典和好听,虽然以前没有听过,但是一听就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很多动人的旋律,那时候的制作人肯定费了更多的心机了。
John Travolta的造型非常颠覆啊,就是为了看一下他的肥婆造型,也应该看下这台剧,里面的表演很到位,就算脸上身上全是装的假肉,但是还是用表情和身体表达出了人物。
舞蹈还是很厉害的, John Travolta全身假肥肉跳的也那么好,真服了。
我喜欢的有那个“go mom go go go""without love“什么什么的那个,还有“new girl in town”两种版本,很有意思。
导演的编排还是很流畅,叙述起来让人很不费劲就能理解,舞台剧就是这样。
故事也很好懂,肥胖歧视,种族歧视,这些都很容易懂。
服装设计也很漂亮,把那时候的经典造型和现在的流行联系起来了。
尤其是头发。
很喜欢这个电影。
《发胶》是一部氛围轻松的歌舞片,讨论的却是不轻松的话题。
故事背景是1962年的美国巴尔的摩,那时正是美国有色人种“寒冬”。
开头的报纸上赫然印着“巴内特藐视美国政府,禁止黑人入读大学”的字眼。
当时的审美是金发碧眼的“芭比娃娃”以及西装革履的“花花公子”。
当然,都是白人。
电影中的巴尔的摩很现实。
随美国各处大流,黑人可以在巴尔的摩生存,但是依旧在社会各处被歧视。
在学校,被任课老师以各种理由留堂,集中到一间教室;黑人聚居地出租车司机都不敢轻易前往;地方电视的舞蹈节目每个月只有一天会让黑人上场;胖胖的女主以及那些不符合大众审美的人被嘲讽…… 但是电影中的巴尔的摩也很理想。
胖胖的女主会因为舞蹈被选上参加节目,甚至成为受大家欢迎的“明星”;男主一个纯白人思考方式的青少年会迅速爱上女主;最后结局会让黑人女主持的女儿获胜…… 这部电影其实算是爽文,女主一伙最后“击败”了反派,迎来了大团圆结局。
但是编剧和导演功力十足,把这部电影拍得让人看完有种理应如此的感觉。
但是故事情节放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实现的。
反派只有女配的妈妈,一个当时典型审美下的完美大美人,做的事却各种不光彩。
和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故事充斥着理想化的东西,像是个乌托邦,在这里众生平等,所有人都在载歌载舞。
只有反派,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曾经黑人在美国是奴隶,如今种族问题依然存在,但早已今非昔比。
6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轰轰烈烈,在那个反叛的年代里,上演着无数的运动,影响至今。
曾经同性恋被看做精神病和性障碍,有精神科医生“治疗”这种所谓的性向疾病,如今,不会再有医生“治疗”同性恋,在某些国家同性恋可以结婚。
曾经,在古代,我国的唐朝,女人以胖为美。
今天,胖被认为是难看的,女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减肥,即使多数女人身体健康身材匀称。
曾经,在1988年,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拍摄了关于种族斗争的影片《发胶》,2007年,也就是现在,《发胶》的新版本上映。
曾经,里基•莱克(Ricki Lake)还是个胖女孩的时候主演了《发胶》,19年后,她再次参演了新版的《发胶》,但是我认不出她在新版的出演的角色,因为她变瘦了不少,现在的体态丰满匀称。
她是电视节目“大家说”的主持人。
曾经,杰里•斯蒂勒(Jerry Stiller)在1988年出演了《发胶》中父亲一角,19年后,他在新版《发胶》中出演平基先生,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只卖给“有品质的女孩有品质的衣服”。
曾经,迪文(Divine)是约翰•沃特斯的电影“女”神, 19年后,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新版《发胶》中重新演绎了《发胶》中母亲一角。
新版《发胶》和1988年的《发胶》相比少了锐气,综合了改编自约翰•沃特斯《发胶》的百老汇歌舞剧中的元素,票房成功,但在我眼中,是一出非常失败的喜剧。
约翰•沃特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锐气另人乍舌,被誉为垃圾电影大师。
他的电影是非常自然的,愤世嫉俗,不遵循通常的电影语言,把他的所思所想自然呈现,尖锐的嘲讽现实中的一切。
新版《发胶》导演亚当•山克曼 (Adam Shankman)擅长拍摄轻松喜剧,经他演绎的《发胶》是对旧版《发胶》的反叛,旧版《发胶》之所以用发胶来命名就是对60年代群体的嘲讽,60年代夸张的发型和60年代夸张的人们是一致的,虽然60年代群体反叛精神值得怀念和发扬,但是并不发自内心而是随潮流而动的反叛不过一出做作的戏,带来的只会是失败。
约翰•沃特斯做为同性恋曾经受到群体歧视,但他的反抗并不是愤怒吼叫,而是把现实中的荒谬荒谬地呈现在胶片中幕布上。
他把黑人运动的荒谬表现出来,因为这一切本身是非常荒谬的,人类这种生物内部会因为肤色的不同相互歧视,还要为了平等而奋斗,这简直是太荒谬了,外星人一定早把地球上人类的故事当做最好笑的事情拍成了喜剧,还要做些关于地球生物群体内排斥性的研究。
而亚当•山克曼翻拍的《发胶》却把这一切变成另一番意味:逆时代潮流而动是必定失败的。
力度没了,独特视角没了,卷进了群体浪潮,赶时髦而做。
说是时髦,早已是旧事,赶时髦这种事一般都是落后于先锋,流俗,缺乏独立见解,却讨好,体现在票房上。
把两部电影比较一下,有些细节是非常有趣的,约翰•沃特斯电影中的颜色是饱和鲜艳的,现在,很多电影中色彩都是这样的。
新版色彩柔和,没赶这个时髦。
约翰•沃特斯电影中出现过几次爱吃糖的可爱姑娘,爱吃糖到病态。
新版《发胶》中爱吃糖的姑娘也很可爱,长相甜美,总是吮着棒棒糖,这个角色再次重复了电影中将棒棒糖搞成性联想的陈词滥调,姑娘和黑人少年跳舞那段黑人飞吻后拿掉了她口中的棒棒糖手指贴在姑娘唇上。
有一点,新版的点子挺好,就是最后在选秀中获胜的是黑人小姑娘,而不是为黑人运动代言的白人姑娘获胜。
新版中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母亲一角是一位因为肥胖而自卑的女人,善良胆小。
他在一些细微之处捕捉了迪文的神态和气质,我想他捕捉的是真实的现实中的迪文的影子,迪文曾经创造的角色都是非常自信夸张邪谑的角色,夸张的表情背后难以捕捉的属于他本人的善良脆弱在新版中由母亲一角体现出来。
约翰•特拉沃尔塔也怪不容易的,要贴上一套肥胖胶皮还要舞步轻盈在结尾歌舞一场。
他和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的戏让我想到年老的约翰•沃特斯,可惜迪文88年去世了,要不他俩是多好的一对。
复出的米歇尔•菲弗 (Michelle Pfeiffer)的冷傲美艳和88年版本中演同一角色的Deborah Harry模样有点像,神态气质也很相似。
约翰•沃特斯又在自己的影片中过了一把跑龙套的瘾,88年的版本他演的是一位精神病医生,2007年版本中他客串了一个暴露狂。
约翰•沃特斯是在巴尔的摩的两种文化的交叉下长大的,他那时候和很多白人少年一样,背着父母收听电台里的黑人音乐节目,喜欢看电视节目“巴迪•迪恩秀”。
在约翰•沃特斯看来,他1988年创作的《发胶》实际上是在通过一个白人的视角去看待取消种族隔离运动的:“我相信这会是一部引起共鸣的影片,有趣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一些社会问题,绝不会唠唠叨叨地讲大道理。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从来没有过胖女孩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巴迪•迪恩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创造特蕾西这个角色的原因。
对于我来说,像特蕾西这样的女孩,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人,她的梦想是在‘柯尼•科林斯电视秀’跳舞--代表着每一个受到歧视的人的愿望。
”如今,无论黑人还是胖姑娘,都可以成为明星,虽然比率还是小些。
TOM专稿 请勿转载
2007年最好看的歌舞片!
喜欢《红磨房》、《芝加哥》之类影片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影片比前两者更轻松简单。
故事看似就是一个励志题材:喜欢唱歌跳舞的小胖妹一直梦想着能上当地的歌舞秀节目,但制作人对她的身材大加打击。
而且在这个60年代的城市中,黑人还是得不到可以表演的机会。
在小胖妹的努力下,黑人得到了歌舞大赛的冠军,而她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歌舞片么,故事其实并不重要,关键看歌舞编排和表演者。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都看起来赏心悦目,尤其是那段“The Nicest Kids in Town”,非常养眼而且富于煽动性。
初出茅庐的妮琪•布朗斯基歌舞表演都轻松自如,长相又非常可爱,尽显胖妹魅力。
众多名角也都献声献舞,尤其是反串胖妈的约翰•屈伏塔,着实让人“又惊又喜”。
总之,除了结尾部分稍嫌平庸,这是一部相当让人过瘾的歌舞片。
Querer es Poder,这是西语中有志者事竟成的说法。
但字面上的意思是“有想法就能够实现”。
比起前一种翻译,本片更适用于后者,我也更喜欢第二种意思。
可以说在带有偏见的社会,“志”这个字不再是单单的指一个人的想法和愿望,而是有了特别的限定。
究竟怎么样的愿望才能算作“志”?
究竟怎么样的“志”才被“允许”实现?
恐怕人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尺度。
但是如果超出了大家心中所谓的“尺度量程”,惹来的恐怕只有嘲笑、挖苦和阻碍。
五短身材,相貌平平,亦非出身豪门的特蕾西,她的愿望就是成为歌舞秀的演员。
这在大众眼里便是超出了“量程”,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如果你不漂亮,别想当演员;如果你不高,别想打篮球;如果你没有学位,别想有什么发明…这是大众定下的“量程”,也是作茧自缚的“门限”。
成功固然艰难,但是因为人言可畏而退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敢于挑战世俗本身就是件挺了不起的事,如果成功了,更是来之不易的成就。
在这一点上,特蕾西可以说是鼓舞的力量。
“她成功了,我也要试试!
”毕竟,Querer es Poder!
本片像其它歌舞片一样是不知疲倦的欢乐!
如果说世界上有“永动机”的话,那它另一个称呼肯定叫活蹦乱跳、魅力四射的“歌舞剧”。
片中主角--胖女孩特蕾西就像是一个簇新的弹力球。
落下弹起,饱满的激情仿佛只有歌唱才能一抒她体内澎湃的活力。
那方舞姿利落、这方青春逼人,能与之相比的只有春天的原野。
给我天空,不为其它,我唱啊跳啊,喷薄!
成长!
喜欢Nikki Blonsky的表演,当然也喜欢其他众星的演出。
[By Vincentspring]
《发胶》中所讲述的故事起源于1988年,电影人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和新线公司联合拍摄的同名经典邪典喜剧影片。
与他之前制作的几部影片非常相似,比如说《粉红火鸟》和《菠萝脂》(Polyester),原版的《发胶》也是由沃特斯自编自导并自己担任了制片人,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成为观众心目中无法磨灭的记忆。
当时,故事的主角特蕾西·特布莱德由还是新人的里基·莱克(Ricki Lake)饰演,迪文(原名为格伦·米尔斯坦德)成了她那可爱的妈妈埃德娜,至于特蕾西的父亲威尔伯,则由表演经验非常丰富的杰里·斯蒂勒(Jerry Stiller)饰演,讲述了一个除了沃特斯别人无法模仿、独特的故事,他说:“在巴尔的摩贫民区的一个小公寓中,我躺在床上创作了这个故事。
我曾经看过地方的电视舞蹈节目‘巴迪·迪安秀’,很快就被吸引住了,那个时候的我和所有的白人小孩一样,总是在暗地里听黑人音乐,我们能够收听到三个黑人电台。
”杰里·斯蒂勒表示赞同:“约翰·沃特斯就是在巴尔的摩的两种文化的交叉下长大的,所以说也只有像他那种独特而疯狂的人格才能制作出这样一个故事,也算是对生活的一种展望。
”斯蒂勒将在新版的《发胶》中客串饰演平基先生,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只卖给“有品质的女孩有品质的衣服”。
斯蒂勒还表示,是他的两个孩子艾米和本促使他接拍了1988年的原著的:“沃特斯的幽默感是没有界限、没有约束的,这正是他作为一名电影人优秀的地方,他想象中的1962年的巴尔的摩的样子,可能与实际中会有一些出入,但你不能否认的是,这种做法只会带来不可思议的趣味性。
”在约翰·沃特斯看来,他1988年创作的《发胶》实际上是在通过一个白人的视角--也就是少女特蕾西·特布莱德的双眼,去看待取消种族隔离运动的:“我相信这会是一部引起共鸣的影片,有趣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一些社会问题,绝不会唠唠叨叨地讲大道理。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从来没有过胖女孩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巴迪·迪恩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创造特蕾西这个角色的原因。
对于我来说,像特蕾西这样的女孩,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人,她的梦想是在‘柯尼·科林斯电视秀’跳舞--代表着每一个受到歧视的人的愿望。
”蕾西·特布莱德的梦想并没有随着约翰·沃特斯1988年的影片的结束而结束,2002年,新线公司重新改编了喜剧《发胶》,以《发胶:音乐喜剧》之名,让这个故事以全新的面貌震惊了百老汇。
舞台剧版本由马克·奥唐纳(Mark O'Donnell)和马斯·米汉(Thomas Meehan)共同编剧,马克·沙依曼(Marc Shaiman)作曲,沙依曼和斯科特·威特曼(Scott Wittman)合作填词……《发胶:音乐喜剧》最终获得了13项托尼奖的提名,并斩获了其中的8个,包括最佳音乐喜剧、最佳男女主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声音乐等等。
音乐剧版的《发胶》在百老汇的尼尔·西蒙大剧院持续吸引着观众,它那通俗易记的可惜、可爱的角色、大众化的主题,很快就风靡北美,得到了所有年龄的观众的喜爱。
另外,《发胶:音乐喜剧》正打算扩张一下海外的市场,2007年7月在日本停留两周之后,将于10月份去伦敦公演。
1988年版本中特蕾西·特布莱德的饰演者里基·莱克表示,约翰·沃特斯拍摄的影片更像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也间接影射着莱克本身的遭遇,她回忆道:“我和沃特斯一样,将会在新版影片中客串一个角色,当我来到片场时,那种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我的意思是,我们拍摄原著的时间可是19年前,每当想到我现在的年龄足以做新版特蕾西的妈妈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要我说,这样一个故事,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着它难以抵抗的魅力:只要你相信自我,梦想总可以成真--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能够出演1988年的《发胶》,是我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将永远感谢沃特斯在人群中发现了我,把我从卑微带向成功,最终使我成了一个明星……现在,尼基·布朗斯基(Nikki Blonsky)穿上了那双曾让我变成公主的水晶鞋,只要她愿意,就能得到和我拥有的一切。
”让我们回到2007年,首先要说明的是,新版本的故事并非是1988年的重拍版,也不是2002年音乐舞台剧的电影版,而是综合了两位“先辈”特点的新故事。
2004年秋天,新线公司召集了制片人克雷格·扎丹(Craig Zadan)和尼尔·梅隆(Neil Meron),他们都是音乐类型片中的经验丰富的老手,曾经为获得奥斯卡的《芝加哥》做过制片--好莱坞34年来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音乐电影。
梅隆说:“三个版本的《发胶》拥有着相同的基因和血统,它们能够彼此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因为不同的艺术敏感性而相互独立。
新版的影片不但利用了原著的一些建筑结构,还注入了那种百老汇音乐剧独有的能量和趣味性,它们就好像是三胞胎,并不完全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可是却来自于同一个家庭。
”获奖情况:第57届百老汇托尼奖中摘得了8个奖项,包括最佳音乐、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
获三项金球奖提名。
另有17项提名和10项获奖。
傻白甜主义,混合了六十年代平权运动的元素也无法解救的幼稚与毫无深度的乐观,太乐观的精神了,闹得人难受。
我不懂,我不知道应该看什么,虽说有我喜欢的约翰特拉沃塔and克里斯托弗。
除了阵容耀眼外,情节简直就是适合高中生的片儿。
哦卖糕的! Jonh Travolta vs Michelle Pfeiffer !!
这女主就是Glee女主的发福版吧···
还不及《歌舞青春》~看一半睡着了~
2007-11-10,waste of time.
你们太残忍了,把John Travolta弄成了这样。。。。。。。。。
泡沫剧
天哪!!!John Travolta 你怎么……
welcome to 60th~
超级无聊
天~这是我硬盘里面存哦好多年的电影!
女人太迷人了。。。
欢乐
看過的青春系歌舞片中最好的一部,歌曲首首動聽,卻沒搶去故事的精彩,種族對抗也處理得算柔軟。John Travolta反串的胖媽媽是影片最大亮點,將他的喜劇天賦和動人歌喉展現得淋漓盡致。Zac Efron的表演還是那麼膚淺,除了一張臉可看之外,他還剩什麽,歌舞是不錯,難道拍一輩子歌舞片?
颜色美 歌曲美 演员美(除了胖妞和她“老妈”)。最狗屎的是,老妈怎么可能是John Trovolta!!!!!!!!!!!!!!!!
选演员的人疯了是吗?有一个顺眼的吗?
弱智儿童片
爱死你了!James Marsden!太Q了!John Travolta真是过足了饰演能唱能跳的中年家庭妇女的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