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主要是我对题材和形式都没有什么感想。3.5
★★★☆
开篇的6分钟室内长镜头很有趣,主要的出场人物就这样串联了起来。奇妙的是,你有时候分不清影片里是荒诞还是现实,又或者这两者本身就没有任何差别。“我们去偷车吧,这比你写这些东西更真诚!”即便是幽默,也会自带一种悲壮的气息。但他们是该庆幸的,因为这些东西现在可以出现电影里,或许也只会出现在电影里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它依然真实而滑稽地上演着。
他不是自视清高,对严肃真实的古典文学尊崇,对颂歌和规训予以轻嘲,他周转于平凡的艺术生活里,苦恼创作上的塞阻与禁言,与此同时经历着一件件沉重的事情。“籍籍无名,却仍然坚持自我,你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吗?”出走的多甫拉托夫无疑获得了写作力量,列宁格勒那段郁闷的日子何尝不是一次力量的蓄积。
20/12/3
一个时代
如同那个冬天的节日般煎熬。“丧”的人注定无法加入你们的赞美,他只是在描写世界本身,想不到竟然有现实意义。多甫拉托夫是冷静的观察者,践行着思考的英雄主义。加入二战的影子、死亡的冲击都不过是平淡中的一点波澜,回到的还是不断前进但又似乎卡壳的时间本身,最终还是无法妥协,最终还是没有买到娃娃,那短暂又漫长的几天被氤氲围绕,一如他的梦境,真实又荒诞,挣扎着醒过来,你看到的还是当下的困顿。
最梦幻的外表下掩藏着最深沉的愁绪。平静地记叙直至列宁格勒的撒旦阳光终于吞没了这一代做梦者,于无形中散布的巨大绝望感导致落幕时的抽泣不止。
电影还好。但2022年的今天我没什么想法。
我与本片差了一整个俄国文学。
苏联著名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的传记电影,他与苏联当局的审查制度做抗争的过程浓缩在这部电影。尽管最后他还是以“失败”姿态离开祖国,但这不影响他的伟大被苏联人民所熟知。
生活清贫,偶尔才华横溢。
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抗,如何维持尊严与理想的故事。氛围营造相当成功,长镜头造就的克制缓慢的影片节奏和大面积的白色色调画面,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权力对个人生活的钳制和几近窒息的环境,又以穿插其中的爵士乐和苏联文学笑话“消解”忧郁气质,把握精妙。(7.5/10)
沉浸在理想光晕下的《多甫拉托夫》无法从宏大命运里看见自身的存在价值。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严冬时期的艰难以及渺小个体的无力感被镜头放大拉长塑造成了一种永恒式的时代精神,男主角就这样做梦般的游荡在整个柔和而又苦涩的世界里。这或许是作者私人的感受,他想要观众更多地缅怀而非认识那些终生不得志的艺术家。
俄国电影的声音系统总是需要充分的形式感予以支撑。因此本片一方面有着肃穆中旁白的通畅感,另一方面却立不起任何一个落到实处的室内多人物对话场景的听觉空间,倒不如更个体中心些。索科洛夫/塔氏都有此觉悟,而能做群像的那几位,实际上听觉系统已经部分好莱坞化了
要是不接上海电影节的剪辑项目,怕是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关注到这个导演,粗略屡了《纸兵》和《电子云层下》真的觉得是一个有大师气质的导演,以后一定细细拉片。这个片子室内调度和景深控制很精致。创作或艺术道路不得意时总是用大器晚成的前人来安慰自己,这怕是所有艺术从业者的通病。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
七十年代的列宁格勒总是雾蒙蒙的,没有出路,知识分子穷管穷,还是有沙龙和同道人,暗探用洛丽塔来钓鱼,第一次知道多甫拉托夫。
文人之间懒散的柔光处理 人冷心凉的对现实妥协的社会环境里有时候毫无景深可言 又高又大又黑(?)的多甫拉托夫在人群中踱步徘徊 没有大剧情 没有大起伏 那群人的挣扎却很棘眼 有诗意
这个布洛茨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