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Донбас,疯狂的边境(港),着魔的国境(台),Donbass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波兰语言: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8
简介: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详细 >
看了半个小时还没看懂
@RUC影协 主观上来说,我一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叙事段落较碎的电影,二对政治电影这一类型不是很感冒,三对东西乌克兰的政治文化矛盾也不甚熟悉…但虞师和马师的分析还是挺有启发性的:“东”的聒噪与“西”的静默、流水的演员与铁打的威权、对媒介的审思(手机、相机的反复出现)、“伪纪录片”
真正的种族歧视
成天喊打喊杀的可以来看看
#71st Cannes#一种关注最佳导演 意识形态先行 荒诞战场记事
3.5 比前作《温柔女子》好,但仍旧令人不喜欢。以戏仿纪录片的搬演形式,来挖掘乌克兰顿巴斯战争里具有黑色喜剧性的部分和残酷现实,通过还原现场来抒发政治诉求,算是近年来“纪录混杂剧情片”里较好的例子。但疑问在于,为什么不拍摄纪录片,通过“真实现实”来更震撼人心呢?比如同题材的纪录片《远方的狗吠声》。《顿巴斯》在结构编排上太繁琐、混乱,搬演效果假而奇怪,野心太大,不够清爽、有力。
解释了顿巴斯的矛盾
骇人的婚礼戏,国家机关的嘴脸,街头的群暴,一切都荒诞得太真实。
7
开场群众演员化妆,以为会是类《野名留史又如何》,后面也确实话痨,但随着场景转换,天啊,不用沉默的历史资料的Loznitsa自编自导起来真aggressive,东乌(俄)占领区(Novorossiya旗帜醒目)人间地狱。本片通过写实/夸张的手法讲述了该区不同人群不同场所的故事(16个,衔接流畅),依然有他纪录片冷峻深邃的风格,但也许因为这不是历史,而是正发生,所以不像纪录片那样含蓄、厚重、审慎,而是犀利、讽刺,尤其婚礼一场戏把该区的诡异魔幻推到高潮。佩服这些有苏联背景的导演,全世界能拍出杀人不眨眼(literally)的就数他们(没想到儒雅的Loznitsa也如此凶残)。他们另一特点是男女老幼平等,杀伤力都可随时拉满。当然,片中乌克兰也不完全无辜。本片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旗帜和歌。
围绕视点运转的机制:穿梭于事件,情节,空间和媒介。属于世界的、此间的、当下的真实世代之可怖
看完这部影片才知道为何普京称乌克兰为“纳粹”。真是惊人直白介入现实的作品。也许唯有在今天的局势下,艺术作品的尖锐性和力量才空前呈现出来。
still no Donbas in Donbas. 必须在either or中选择太难了。
能理解为何波米强烈推荐,努力远离本土意识形态的视角很难得。重点不是控诉法西斯,而是对占领区新zf的批判,拍摄避难所、“征用”货车两段已有明确指向,但不及爆炸式的结尾。导演在角色选择上花了心思,让影片开头的剧场演员再次出现引起观众亲切感,使得迅疾的屠杀更震撼,反衬作秀当局的暴虐残忍。但殴打示众者那场戏里我和波米有不太一样的观点,认为导演更多是表现仇恨在这座城市漫延的无奈和悲凉,冰冷的旁观视角中也蕴含了一份对民众的同情。
东乌和西乌,我相信都或多或少存在上面这些乱像。但是过分的去黑化其中一方,就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了。这不是要讲明白一些事的态度,是为了误导更多人。
“苏联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躺盘
在今天看这部电影,极其魔幻,虽然不是很了解背景,但战乱就像一场闹剧,不可思议。
不太喜欢这种为政治服务的电影,起码也拍的隐晦点吧汗,黑的太直白了。
在如今的俄乌冲突时期看这部电影,真是特别应景,也让人对乌克兰的平民担忧和同情。不管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最倒霉的就是那些因为战争而死伤、被迫离开家园流亡国外的平民们。引用一下别的影迷的评论,写的很好:“影片展示了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政局的动荡,政府的无力,顿涅茨克独立后军管状态下军队的强取豪夺、无法无天,民众的苦难和被政府引导的乌合之众的狂暴。影片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战争状态下,最倒霉的是民众,最狂热的依然是民众。今天,顿巴斯的炮声隆隆依旧,今天,依旧有无数愚民盼望着和这国那国干一仗。看了此片,观众会明白,战争一旦爆发,输赢无法确定,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大家肯定会品尝到影片中顿巴斯居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