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最后最后,才疏学浅的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松本清张诞辰一百周年的大作。
作为一部130分钟的电影,格调十分缓慢而阴森,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好慢,没有静下心来估计是看不完的。
特别是前六十分钟,寥寥的几句对话,穿梭的场景,我想吸引我的是那种五十年代日本的那种社会风貌和气息;在80分钟左右,其实广末凉子已经推理出事情发生的经过,但是这并不是结束,而恰恰是作者告诉读者故事起源的开始,大概也就是各位在豆瓣上写的“社会派作家”的风格吧。
(再次声明个人才疏学浅)。
那部分开始,就是我推荐的理由,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
战败,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耻辱。
从高高的日本万岁,到最终沦为被占领国。
我想,先不从这场战争是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战败是咎由自取那些道德角度,历史上无论哪个战败的国家,国民都会受到一次极大的挫伤。
沙俄在日俄战争的失败,影响了东亚以及欧洲的政治心理,沙俄不再是一个如此难以战胜的国家,以至于日本这种刚开始发展的亚洲小国(欧洲中心主义下,刚开始明治维新的日本,是个远远比不上中国的小国)都能战胜;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以及割让,给我们课本提供了“最后一课”的课文,也从中看出高傲的高卢鸡低下了高贵的头,成为了怨恨的种子,为以后多年的法德战争埋下了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就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日本从此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阴影……因为战败,所以日本人不能享受儿童时光,要成为服务美军的妓女,风纪问题被抓的永远只是日本人;因为战败,美国人说的都是真理,他们可以横行霸道。
这就是电影中日本人所感觉的旧时代,耻辱的过去(呃……大概现在很多日本人也是这么认为吧,毕竟是一个没有认错的国家和民族)。
所以他们要摆脱,摆脱这种不光彩的过去。
宪一的方法是娶一个出生在新时代,读英文文学的人,在东京从新开始,跟以前有关系的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益五郎,那样的话,只要那个虚构的人死了就可以了;佐知子的方法是,杀掉知道过去的人。
但是这样子可以摆脱得了过去么?
宪一最终的下场跟虚构的人是一样的,死了;而佐知子在所有有着共同过去的人死去后,也失去了拥有的所有——唯一一个朋友,最终自杀了。
但是他们,佐知子口中的新时代最终还是到来了,一个不用被迫出卖自己身体而营生的时代到来了(会有什么别的想法么?
),一个女性可以当政的时代到来了…… 就正如片中最后的画面(估计是7,80年代的感觉,看服饰和汽车,话说那个子弹火车那么早就那么帅,也太夸张了。
)不过,这种不断摆脱过去,却又无从挣脱的心理,大概直到直到现在,还是会有吧。
跑步回来,看到楼下物业公告牌上之前贴的一家做课外辅导的广告别人撕掉了,我很好奇,什么样的人会去撕毁这样的广告呢?
隔壁房东偶尔会回来,时常听他抱怨:“XXX号房的住户,白天老是把楼梯灯关掉,楼梯灯的费是公摊的,你出了钱,不开灯是浪费,反正是国家的。
”大体是因为用水不用自己出钱,所以楼下做小区清洁的阿姨洗衣服,从不心疼用水量,洗完了直接挂在我们楼下晾晒,也懒得把水拧干。
这就苦了住在二楼的我们。
正对我们家阳台下面有一大片积水。
积水来自于清洁阿姨未拧干的衣服晾晒的时候,积蓄下来的。
积水过了几天都在,给蚊子提供了很好的寄生条件。
结果我们家被害惨了,朵朵刚刚能说一些不熟练的句子,其中就有这句:“朵朵给蚊子咬了,要挠挠,要吹吹。
”因为有积水,然后有紧邻小区的垃圾站,蚊子多的离谱,让我们非常苦恼,苦恼到我们一再考虑要不要干脆点,来次大折腾去另租个别的地方的房子。
或者我买个甩干桶给楼下清洁的阿姨?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见不了社会的不公正,无法接纳别人,实质上源自于我们无法接纳自己。
包括无法接纳自己的过去。
红楼梦里贾雨村,是个典型的封建官僚,在红楼梦第三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对他有恩的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在有难时候他不但不伸出援手,还落井下石,放过了强卖英连的薛蟠。
那个提示他的门子最后被他问了个充军发配,就是因为门子是以前葫芦庙的小沙弥,知道他很多落魄时候的事,对于了解自己的人不用有罪他就会铲除,最后在贾府败落之际他落井下石,丝毫不顾念贾府对他的提携帮助。
你或许说人不为己天诅地灭实在是他的人生第一哲学。
而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如果你从底层一层层通过努力,走到一个这个社会的中间层。
你反而特别厌恶“曾经跟自己一样的人”,甚至于愤怒,施虐,“鸟尽弓藏”。
似乎把人性说的太阴暗了。
“我看不起那些跟曾经的自己一样的底层人”虽然你现在并不是什么多牛B的人,不过任何人任何时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更多的是一种心态,见微知著,如果不反思升华,权力和影响力越大,危害越大。
实际上当你内心突然划过这样一丝念头的时候突然很害怕,觉得自己很陌生。
我妈去小区门口找人来收纸皮,他们说,只有纸皮的话不要。
懒得跑一趟。
“或许纸皮不挣钱吧,浪费他们的效率,但是他们确实在闲着啊。
为什么不抓紧一切时间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我们有好多对他人的不接纳,对他人的“要求”。
什么是爱自己?
什么是不爱自己?
不爱自己也是爱自己?
爱“不爱自己的自己”就是爱自己。
是不是有点绕。
爱不爱自己的自己就是爱自己——这正是我要谈的,爱自己的核心之一:接纳自己。
通俗说是悦纳自己。
时常听说“负能量”这个词,这是个很别拗的字眼。
从物理学上来讲,能量是守恒,转化和流动的。
无所谓正负。
不过,在这个鼓励“正能量”的社会,人们对那些所谓消极的、悲观的、不思进取的情绪念头,经常是躲着走——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自我某一方面被挤压的越来越小——很简单,所有的念头和情绪都是你的,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开心的。
对于心理咨询,很多来访者愿意咨询师多说一点,认为他们掏了钱,如果不听咨询师多讲几句就很吃亏。
其实他们不了解,如果让咨询师把时间都占了,他们只会更吃亏。
实际上,来访者为咨询所付的费用,超过一半是来自于咨询师“提供的接纳”——无言的倾听,同理心的反馈。
心理咨询不能让所有人都开心,难道就应该让不开心的人陷入痛苦的深渊?
心理咨询无法去改变无可改变的事实,就让绝望的人不希图拯救?
心理咨询如果都不能让人开心,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用?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以用美国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作为回答。
她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并不是制造一种廉价的甚至虚幻的开心,恰恰相反,它应当致力于让来访者有更高的内省力,更强的自主感,更符合现实的自尊,更清晰地认识并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面对困境时更强的自我力量以及自我协调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熟依赖的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一种她称之为“平和”的心境。
而那也许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
而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以现实作为基础。
仿佛一个人光着脚走在大地,他脱掉脚上的鞋,不光可能感受到大地的温暖,也可能会饱尝砂石的粗粝。
如果一件事是让人痛的,那么一个真实的人就应该感受到痛,而不是痒,不是无感觉,不是嘻哈大笑。
我相信生命是美好的,我深信这种美好,即使我们身处严峻的时代。
但同时我也深信,这美好是一种复杂而深沉的体验,它同时包含着开心和痛苦,包含着我所体验到的一切真实。
它承载我,如同大地。
如果这种承载带来愉悦,那自然值得享受,而如果这种承载带来痛苦,那自然也就值得深深的哀伤——握着它,体会它的痛感,而不是幻想它变成一种别的什么。
我深信包含着痛苦的生命才是有质感的。
去年在四川灾区,和当地一个学校的校长聊天。
他说地震都过去一年了,老师们情绪还是很不好,教学积极性很低。
他很着急,他跟老师讲:失去的反正都回不来了,要向前看,要乐观,要奋斗。
我对他说,这个思想没错,但这个态度错了。
经历那样的痛苦,每个人都应该体会悲痛。
这是对生命基本的尊重。
用高亢的乐观去展望未来的美好,这是天上的东西;用严肃的沉痛去体味现下的哀伤,这是地上的东西。
而人类终究还是生活在地上的。
我其实很不明白为什么一旦有人不开心了,就会有很多热心人凑过来,使尽浑身解数想让他开心。
甚至连他自己都很着急,觉得自己没用,这么一点破事老是挂在心上,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倒行逆施。
有太多人见不得别人不开心了,他们不但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干脆想成为救世主。
他们对绝症的病人说:“没事啊,你一定会康复的!
”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他也许只会握着那个病人的手,试着感受他那种哀伤。
——李松蔚于是生命那繁复而深邃的体验,正因其真切的痛楚,得以在刹那而永恒。
我再讲几个跟接纳有关的例子吧。
有个女孩跟她父亲关系不好,但她特别渴望跟父亲有沟通。
她从青春期就开始和总是批判一切的父亲进行斗争。
她希望两人能够有某种程度的和解,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所以她十分期待着父亲开车带她去大学这件事,因为这是—个两个人可以单独相处几个小时的机会。
但是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却成了一场灾难:她的父亲总是在埋怨路边丑陋的、满是垃圾的小河。
而她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垃圾,相反看到的是一条没有受到污染、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溪。
她找不到任何方式能够回应她的父亲,最后只得沉默。
结果整个旅途就是他们看着自己的车窗外,互不理睬。
后来,她独自一人重游故地,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路两边各有一条河。
“这一次我成了司机”,她十分伤感地说,“而从驾驶员的位置上看到的小河正如我父亲所描述过的那样丑陋而被污染。
”但是当她学会从父亲的窗口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她的父亲早就去世了。
我一直记着这个故事,不时的提醒自己,“从其他人的窗口看。
努力从别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直到我自己的爸爸用着呼吸机躺在ICU的病床上,我跟我爸的主治医生哭诉自己的无助,埋怨说自己的爸爸脾气不好,每次病好了自己不珍惜,让家人受累。
医生突然说:“他是个病人,他有躁狂抑郁症史。
他的脾气他自己控制不了。
”听到这句话,我瞬间看到了自己的恐惧、自私和冷漠。
还有对自己爸爸的不接纳。
爸爸他终究还是离开了。
当我昨天看《万能钥匙》开始的一幕,那个病人听着卡罗琳为他读着美丽的故事,祥和的离开了世界。
想到自己的爸爸离开时痛苦而失望的情景,泪流满面。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一个路牌下争论不休:一个人说这个路牌的颜色是黄的,另一个说是蓝的。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几近动起拳脚。
幸好此时又来了一个人,他带着两个人看了路牌的这一面,又看了路牌的另一面。
于是两人不再争。
原来他们都是对的。
另外,日本电影《零的焦点》,对“一个无法接纳自己的过去”的人的人生痛苦经历,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诠释,强烈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见不了社会的不公正,无法接纳别人,实质上源自于我们无法接纳自己。
接纳、自律、我选择我承担、爱和给予。
是我认为的爱自己。
接下来些一系列文章分别来谈谈。
《零的焦点》,根据松本清张的小说改编。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的日本。
广末凉子扮演的妻子和自己的丈夫结婚只有一周,她的丈夫要返回到工作过几年的金泽去交接工作,一周后返回东京。
但是她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
她动身前往金泽,见到了很多人,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中谷美纪扮演的社长夫人。
故事到1小时半的时候基本谜底就揭晓了,但是凶手因为自己当过美军伴伴女郎的经历,就要杀那么多人灭口,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毕竟,在大庭广众下当伴伴女郎,知道的人应该不少吧,杀几个人根本不解决问题。
更何况,这几个知道内情的人,并没打算要挟或勒索她。
所以杀人动机不是很令人信服。
不过,广末凉子和中谷美纪的演技,使得这部五十年代日本背景的电影还是增色不少。
悲天悯人的创造性思想,在脂翠嫣红的靡靡画卷中徐浮展开。
佐知子(玛丽)是上过女子大学的知识分子,在空袭中父母都死了,于是从大学退了学,为了给患肺病的弟弟挣治疗费而做事,在离开前只和将校级的军官上过床。
田沼久子(艾美)父母肺病死了,哥哥在战争中死去。
牡丹应与艳色同盛。
佐知子和久子留待相依为命,无法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沦为美军的潘潘女郎。
鹈原宪一化名益三郎,与这两名女子有了接触。
渐渐地,宪一和久子成为情侣。
然而宪一为了向上爬不顾一切,在经人介绍认识了美丽贤淑的闺阁女子祯子之后,互相倾慕不久即完婚。
婚后不久,宪一受命前往位于金泽的分公司办事,却并未在预定日期回返。
祯子无法继续等待,遂起身前往金泽。
在这一过程中,祯子发现自己对丈夫并不了解,鹈原似乎隐藏着无数的秘密。
佐知子摆脱了潘潘女郎的身份,化作社长室田仪作的夫人,她对于自己屈辱且沉痛不堪的历史,与其说是无奈辛酸和追魂般的避之唯恐不及,不如说是伤口结疤之后的百般造作和掩饰。
得到成功之后百无聊赖的失望眼眸。
她的艳丽充斥着悲观的怨毒,她的规格浸润着恣肆的情绪汪洋。
权力和欲望的失衡促使她将写下遗书伪装自杀的宪一推向金刚崖壁,编撰了室田仪作夫人高蹈杳杳的姿态,却毁弃了久子的真纯幸福,将无望的悲风化作伤势的留痕于顷刻之间倾覆。
久子跳崖自缢。
狂暴的风雪席卷着希望的幻灭,将人的命途人的终极封存的痛打入一脉穷图匕现。
伴随着呼啸的风,佐知子怨毒哀伤的眼神中充满了绝对的淋漓悲苦,她呼喊着姐妹的名字,看到那张字迹依旧清晰的母子证,心潮澎湃之际遁入危险倥偬的空寂。
佐知子用威士忌中的氰化钾杀了宪一的哥哥宗太郎。
承担着民族和历史的悲哀苦痛,佐知子的觉知灵照成了杀手党般的与世隔绝。
她的布满血迹印痕的殷红面孔带有对于历史存疑的种种罪孽的假设,而心灵的枷锁让她最终化作一道炽热耻辱的火焰,片刻之间化为乌有。
在外国游船上发现了佐知子的遗体。
一部戏的节奏,不在乎快慢,而在乎是否熨帖人物的情境,是否简静而克制的描述一己的性情悲欢。
佐知子和久子的悲伤,在于战争给人带来的淋漓悲怆,曾经她们夜月踏琳琅,也有着风华和梦想。
佐知子最后告诉祯子,其实宪一最希望的是和她一起好好的生活。
要求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去承担爱的苦痛并敢去面对未来是否显得自作多情?
影片结尾的画像是佐知子弟弟为其画的现代画像,主体的凄离凌厉也已渐渐淡出观者的视野,而其身世浮沉就像历史渗出的绝望泉源一般,经久不息。
原来几年前看过,今天又看一次,仿佛第一次看。
佐知子的丈夫为什么要顶罪还自杀呢?
时代的悲剧。
还有那个弟弟刚出现是,感觉怪怪的,其实啥也不是。
一个是从黑暗中走来,一个是家境优渥。
日本电影,不管故事怎么样,氛围总是渲染的可以,音乐也好听。
在这样的氛围下,雪景是那么美。
久子长得真像山口百惠呀。
昨天11点开始我看了《零的焦点》,这是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接触松本清张是日剧女人阶梯,那个利用女人使劲向上爬的可恨又可悲的男人,把我这个只是怀着轻松心情看日剧的人搞得很忐忑。
而最被中国人知道这个人的应该是电影《砂器》,很遗憾我只看过片段,那时候太小,爸爸在放碟片,没有完整看,但故事大致内容我是知道的,就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慢慢爬上音乐家位子的男子,把知道自己悲惨过去对自己有恩的养父杀害的故事。
而这次我看零的焦点,是为了广末凉子姐姐,漂漂的哎呀不好,拉回来,总算说到我看的零的焦点了,这个突然发现和砂器剧情有那么一点点像呢。
不过主角成一个男的,变成一个女的,知道主角过去的人从一个人变成两个。
人,总是对自己的阴暗过去害怕着呢,因为过去就像拍死的蚊子一样一样,活不过来了,不能改变了。
无论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人,过去就像一面墙,驻在心里的墙,给人们的心里各种各样的阴影。
这面墙砂器里的主人公是曾得过麻风病的乞丐的儿子,而零的焦点是做过美国帮帮女郎(军妓)的女主角佐知子,性别的不同,导致2个故事的基调的色彩,节奏都有所不同。
佐知子终于得到了光鲜的身份,成为了社长夫人,终于又能力好好保护自己生病的弟弟,对于来之不易的现在更是拼命想守护住,当知道自己过去的人来到自己的生活中,那恐惧是无法遏制的,孰不知没有人想暴露自己的过去,真正不肯放过自己的正是自己本身。
不断地害怕让这个女人对四人痛下杀手。
“啊,终于没有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了。
安心了。
”真的有这种感受吗?
当昔日的好友久子被自己也逼走的时候,这个女人终于崩溃了。
在满是玻璃的黑暗房间里,她失声痛哭,大声的吼叫着自己没有杀人,没有杀人,但是遗憾的是,结果已经造成了。
灯亮了,手上脸上都是鲜血佐知子已经被自己的过去所吞没了。
这时厚重的记忆大门打开了,在空袭中失去了父母,原来在女子学校的她,笑着看着焚毁的家对生病的弟弟说,“从这刻起,我是妈妈,我也是爸爸”还只是个少女的她笑的多么让人心疼。
生活所迫,做了那种工作,给不识字的久子唱歌,多么温柔的声音啊。
为了迎接全新的时代,她全力支持第一位女市长竞选,看不惯的人们拿石头砸了竞选支援中心,报纸上也满是对女人竞选市长不利的报道,伙伴们甚至是候选人本身都消沉了,是谁大力鼓励大家,使大家振作起来?
是佐知子。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杀人犯,我真的做不完全的恨,或者说,我更多对她的感情是同情,是感动,她是一个底层人物,但她慢慢爬起来了,她爬的越高,过去在她心里的墙堆积的越高,带来更大的阴影。
这个阴影被人揭开重现光明之下,带来的恐惧可想而知,她做出的有逆人道的事情,这是错误的,但试想又能怎么办呢?
卸尽浮华,真实的自己早已经早已千疮百孔。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现代的东京画廊,佐知子弟弟给佐知子画的肖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原来也只是一个美丽平凡的女人啊。
刚刚看过《零的焦点》原著小说,借这个电影来谈下文学、电影、剧本和改编剧本。
我试着用三个公式来总结它们。
剧本公式先说剧本公式。
剧本是个特殊的品类,属于商业化作品。
剧本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
其中:人物 + 情节 = 故事公式中"-->" 表示因果关系。
剧本的商业性体现在——最终目标为观众的情绪。
剧本的作者性体现在——整个剧作根基于作者想表达的主题。
完全相同的故事(人物+情节),会因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讲述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情绪。
没有主题的故事很难达到情绪目的。
主题依赖认知深度,故事依赖艺术创造力,引起情绪依赖共情能力。
这是剧作者的三个核心能力。
再看电影公式,就比较简单。
只是在剧本创作流程中,插入了影视化表现。
电影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影视化表现 --> 情绪可见,电影中引起情绪的是影视化后的剧本。
目前,影视化约等于视听外化,因此剧本的故事是要适合视听外化的。
最后说文学公式。
文字比具象的视听更抽象,因此形式也更丰富(散文、诗歌等),我们只考虑和影视关联密切的剧情类小说。
文学小说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文学化表现 --> 情绪可见,小说和电影的核心区别在于表现形式,文学化表现 vs 影视化表现,各有千秋。
对于即使相同的主题和故事,小说和电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原著剧本与改编剧本利用三个公式就很好理解了。
原著剧本是以影视化表现为目的的,所以在写作时设计故事(人物+情节)就在遵循这个约束。
因此小说改编剧本,从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直接开始影视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为文学化表现设计的),所以需要改编步骤:第一步. 提取小说中想保留的部分,比如主题,人物,情节。
第二步. 以第一步结果为辅助,完全重走剧本创作流程(剧本公式):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
第二步切忌直接搬用小说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而要用第一步中提取的结果,进行再创作。
更忌讳搬用文学表现来作为影视表现。
对影视改编而言,小说只有主题和故事是有用的,文学性表现力不但无益,可能还有害。
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难改编,而二三流文学作品(但有好故事)却常见改成伟大电影。
零的焦点用上面的分析方法,我们很容易看懂《零的焦点》的改编思路:完全保留小说主题,微调(增删)人物,相应微调情节。
犬童一心的影视化表现能力显著弱于松本清张的文学表现能力,所以一流原著通俗小说,改编成二流电影就无可奈何了。
他和她重逢的那一刻,和煦的阳光,明朗的笑容,仿佛天使重新回到人间,这个时刻将永远铭记在她的脑海中,直道她惊觉这一切某中意义上其实只是幻像而心如死灰向死而生的那一刻。。。。。。
这是一场短暂爱情的开始,也是一场大悲剧结局部分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另一场更大悲剧的结束,而这场更大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日本这个国家自己。。。。。。
纪念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
第一次接触社会派推理小说,明显感到与金田一和小五朗等注重推理悬疑的本格派不同,社会派把故事融入大的时代背景,更有真实感,也通过故事对历史和人性进行反思。
这个版本的零的焦点虽系翻拍,但拍得相当不错。
画面很有质感,故事也设置得很好,虽有还是有些bug,但有那么一些市川昆的金田一系列的感觉。
看到都是评价是伤痛和悲剧,但我却被安慰平静到了_(:з」∠)_,虽然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人民尤其是女性被推着没有更多选择地去生活,在所有人口中的新时代到来的时候,宪一有了新生活的选择,(虽然是渣男,祯子最后明白自己是和丈夫心意相通,是真正的夫妻了。
田沼为佐知子的人生献身,佐知子的丈夫居然也是出乎意料的为佐知子的‘清白’自首自尽。
而佐知子也推动了第一位日本女市长的诞生,实现了她从做潘潘女郎时的志愿。
单从所求得所梦来讲,最后能跳出桎梏,朝闻道夕可死的梦想实现,这个结果真的很喜欢。
有格調,有力量。后面有點瑣碎。
剧情太过拖沓沉闷,演了大半年,其实也没多大的事基本上不能看
广末凉子真的很有人妻的风味。
除了广末就无任何亮点了
很一般,太过平淡,有老片的样子
????
这是伦理片,推理谈不上,片子较冗长。
小日本诠释推理悬疑依旧抽丝剥茧,渐入佳境,原著小说本就张力十足,此番新改编,胜在演员选择精准。中谷美紀的气场忒强大了,强大到部分特写镜头堪比女鬼!相形之下广末凉子显得更小女人了,木村多江亦完美呈现底层零教育背景、善良质朴的女人。而大部分画面阴霾、漫天雪花与战后日本大背景相呼应。
虽然开始略显沉闷,但是随着剧情一点点揭开,让人忍不住猜想。三个主角选的都很合适。
看不下去了,冲着广末凉子和中谷美纪去的,闷死了,男人莫名其妙的失踪,莫名死了两个人,看了一小时,后面一小时我看你怎么再编下去!
木村多江不着痕迹的表演,确实要比中谷美纪的用力过猛要强很多。佐知子这个角色被中谷演绎得太舞台剧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拍的有点作,过于强调镜头美感和反转的drama感,甚至伏笔都埋得很作--想要小心翼翼娓娓道来却总是一不小心就露出了小聪明。底子是宏大叙事,却过分地被局限在了小情小爱上
有点烦这种日式人性戏剧矛盾冲突,仿佛让我回到了儿时看W悲剧时候的感受。运镜和剪辑倒是融合了希区柯克和日本电影的风格。
广末凉子已经是熟女形象了。
三个女人都没感觉,直接迷上被我当了万年路人甲的西岛大叔。。。。。。。。。。。P。S。多出的一星给,仿佛又让我看到了优希的中谷姐姐。。。。P。P。S。为什么犬童大人电影里的配乐以及讲故事的方式一次比一次更让我喜欢呢。。。。
比较沉闷
中谷美纪太棒了
故事本身没什么意思
剧情是不错的,但是作为推理电影来说,推理性太低了...看了开头几乎都要可以猜到结局了
小题大做!不过里面的服装真好看~
和你约定好去看的北国,那宛若处女般神圣的北国啊,在我的身体里,缓缓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