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冲着金马影后那座奖杯看这电影的。
母子亲情我不想讨论,再假也是禁止被批判的。
从看到吕丽萍退给房客小方房租的时候我就开始恶心。
作为北漂,我不知道这位房客是受了房东多大的恩惠,要多交房租给房东,理由是:现在房价那么高。。。
这种假模假式到令人发指的情节我再也不想看到,在整个京城的房东都在和中介一起抬高房租房客叫苦连天的时候,我居然看到了有房客死乞白赖自愿多交房租给房东这连梦里都不会出现的情形。
编剧是有真实经历如此梦幻的奇遇还是根本在闭门造车。
我只想说,你想突出女主人公善良,可以,能TM换个情节么?
早恋,叛逆,追求理想,省略不提。
母亲为叫儿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而装作癌症---这应该是九十年代的编剧热衷于的戏码吧??????
我服了编剧。
真的服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首会歌,唱出来青春飞扬,动感十足,就是何同学唱的玩酷队的队歌,虽然应该不是他本人唱的,是哪个歌手唱的,但是很动听另外有一点,就是结局,他,何同学,还真考上了大学,是本科吧,老公说,假如他努力了,也没有考上大学呢?
那结局会有着这么积极的意义吗纵观全片,留给我其他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妇女,为了全家3口人的生活,一个人背负非常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城市中下阶层的生活挺苦。
这幸亏是北京,强大的首都,有国家财政补贴,地铁公交都那么便宜,上学都那么远,否则,车费的承担都很有问题,几天不吃肉,因为肉太贵啊,这家子的生活是不是挺拮据。
还幸亏是有老房子,还能出租.....(当然,如果是拆迁了,那日子就马上10级跳......飞黄腾达了)玩酷,很厉害
电影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众,能触动某一个观众内心某一个柔软的部分,那就是好电影。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儿子青春期的叛逆在某一个瞬间被浓厚的亲情融化的转变,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深最沉的感情。
在此推荐一首内蒙古歌谣《梦中的额吉》。
周末的下午在电影台看到这个片子,只看了后半段,看哭了。
有些大导演爱挖掘“大”题材,大地震啊,复仇啊,名人啊。
所以看见关注和表现小百姓生活,总是觉得很难得。
这是2010年的片子,还能看到狭窄的北京胡同,破旧的平房,掉了墙皮的小屋,月薪一千多要养一家三口的贫民。
一切都提醒着我们,在这个灯红酒绿、却越来越陌生化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里,还有很多人过着这样的日子,清贫,却自尊的,勤劳,也梦想着。
就像姥姥,当年的“小翠花”,所说的,天桥卖艺,也是凭本事挣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我觉得这是老百姓生活的之道的精华。
什么名牌大学,什么资产,什么出人头地?
小老百姓,做自己爱做的、擅长的,规规矩矩挣钱吃饭,过生日有亲人陪着吃碗捞面,就是快乐。
姥姥是这么认为的,她仍为自己和丈夫、父母当年的卖艺生涯而骄傲,说起来时神采飞扬。
年轻的90后儿子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不屑高考的所谓“正途”,他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的哥们儿,有自己的爱人,有自己“想要的”,并且在一步步实现它。
在他看来,跑酷是姥姥说的“一技傍身”,也能挣钱养家,又不仅仅是挣钱养家---这是他热爱的,他的梦想,他的快乐。
而吕丽萍所代表的中年人,挣钱养家的支柱,却不这样认为。
她没文化没学历,是这个大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辛苦受累,还要被那些大小老板欺负,被“有文化”的人看不起。
她太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她坚决想要儿子有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吕丽萍所代表的,是当前中国社会大多数老百姓的观念。
因为其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所以愈要寻求改变;因为自己一代的遗憾,所以更迫切的希望下一代能弥补。
这种观点,在片中也遭受着冲击:上大学也不一定能出人头地,甚至像姥姥说的,大学生也有找不到工作的;一味追求所谓“正途”的家长们,牺牲了孩子的梦想,扼杀了无数青春的热情和爱好,以及那些刚刚萌芽的最纯美的感情。
因为一定要走正道,很多人就失去了快乐。
故事还是以“中和”的方式结束,儿子乖乖备考,居然过了分数线;母子和解。
但是故事里所表达的冲突和焦虑,却仍在我们这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的生活里。
吕丽萍的表演很好,也是本剧最大的泪点。
但是我想,在表达母爱和亲情之外,这个故事想说的还有更多。
当母子大吵,砸碎满屋子东西时,母亲痛苦,儿子也痛苦,他们爱的这样深,却彼此伤的这样痛。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痛。
盼望有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能然每个人都彼此平等,刷马桶的、卖艺的,也不比坐办公室的低贱;没有银子的劳动者,不必要在富商和官员面前低三下四。
盼望有这样伟大的时代,每个人的爱好和热情,能够用最健康的方式发展,不必抵抗重重压力,不必带来深深负疚。
姥姥绝对是个亮点。
老少三代的对手戏都很出彩。
吕丽萍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马影后。
没感觉到她多么出彩的演技。
只能说,她演的很好。
一个下岗、生活紧蹙的单身妈妈,面对张扬青春,要自我选择的儿子,她的语言和表达都是贫瘠的。
能做的,只是寻求办法。
何志鹏的酷走表演,真成了一大亮点。
那么恣意的躯体攀爬、跳跃、穿梭,像是魔术般让我应接不暇。
只是影片想表达的太多了。
还是应该突出故事本身何志鹏母子在高考前夕的冲突,以及被衬这种冲突的生活情态母子缺乏沟通、难以沟通、父母的冲突、生活的紧蹙。
现在,整部片子就像是块碎步拼起来的披肩,虽然什么颜色都有,却都蒙蒙不清晰。
吕丽萍的演技真的是没的说,太棒了,盛超非常卖力,吵架的那场捶门的动作声音都是真实的,听的让人心疼。
隔了很久见到他,问起这件事他还说,都半年了,手还在疼。
看第一遍的时候有趣的表演会让你大笑,但之后马上是感动的辛酸经历过高考的我们,体会梦想和亲情在我们青春的岁月里左右平衡-是件残忍的事
还是很耐看的,老北京的味道。
跑酷往里套的比较生硬,不够自然。
吕丽萍真的是撑起了这部片子。
如果不是她来演,而且演得这么自然,这部片子就真的很平凡了。
用平凡来形容,其实这个片子还是有很多正面意义的。
比起很多不知所云的片子要好得多!
其实姥姥的表演也很好!
爱恨纠缠的两代关系——影片《跑酷青春主题分析》影片《跑酷青春》虽然是埋藏在跑酷的包装之下一个简单而老套的故事,影片中的母亲是当代中国大部分母亲的缩影,而恰恰是这种以强制手段“为孩子好”的做法与90后觉醒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影片在于揭示这种尖锐普遍矛盾,最终是亲情跑掉了的青春期的叛逆和任性,击败误会和鸿沟。
影片中何志鹏和母亲的矛盾,这是两代人观念的碰撞,也是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先从片子本身而言,这种家庭争吵其实是上一代教育体制下的悲剧,如果拿《卡拉是条狗》来比喻,影片中的何志鹏可以看做是被高考所束缚在铁笼中“卡拉”,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抉择显得无能为力;而母亲则可以看做是迫于生活无奈被社会无情压榨的小人物“老二”。
导演刻意将何志鹏和母亲置于框架构图之中,何志鹏的出现总是在狭窄闭塞的空间之中,如:窗内、四合院。
他渴望自由,有自己的理想最求,但却被这狭小的空间所束缚,尤其是得知母亲身患绝症后,他被牢牢地禁锢在窗框之中,他努力试着挣脱,却显得徒劳;母亲也常常伴随何志鹏在四合院内,四合院同样可以理解为社会的铁笼,他们被这一切牢牢摁住,他们努力想要冲破牢笼,高考也就成为了打开铁笼的钥匙,母亲的工作地点也是在狭窄黑暗的厕所内,母亲在狭小的空间中亮出了她的身份,即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而厕所内昏黄暗淡的灯光也隐喻了小人物矛盾的内心,以及悲惨的遭遇。
正是小人物内心渴望突破这悲惨遭遇强烈悸动,于是一定要考上大学成了那一辈没考上人的终身信仰,而且他们一直认为这种信仰的值得终身守候的,因为上大学等于好生活,他们之所以没有过上好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考上大学。
片中运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没上大学人的生存现状,比如一个女人在月薪1100的情况下养三口人的生活艰辛,小方一大把年纪了仍带个兔耳罩为逗人乐辛苦排练……生活虽然是困苦的但他们的内心仍然是充满希望的,影片通过音乐来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悸动,何志鹏唱出来青春飞扬,动感十足,就是他们的玩酷队的队歌,在充满活力的音乐中,他对生活还是充满这向往,青春活力的音乐也与惨淡的生活画面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击,也是他内心的强烈冲击。
而当小方在屋内独自一人唱着二人转时,看似荒诞幽默,却把小人的悲剧命运表现的淋漓精致。
是悲惨的现实使以母亲为代表的这类人把高考理解为社会底层的救命稻草。
面对亲情与理想的抉择,何志鹏最终还是踏入了高考的牢笼。
在理想和现实面前,谁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理想,但面对现实的残酷又必须硬生生地放弃理想,影片中的何志鹏正是困在了理想和亲情两难的抉择。
当和母亲争吵后,画面一直处于灰暗的状态,画面的灰暗也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可以说选择高考是被亲情所逼迫的,所以导演采用了灰暗的画面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这也与之前参加跑酷时明亮的画面构成对比,两者既是视觉的强烈对比,更是情感的强烈冲击。
但美中不足的是导演采用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影片为了揭示理想与亲情间的尖锐普遍矛盾,但却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妥协。
影片并没有带给观众多少华丽的镜头,但恰恰被影片的本身所感动。
也能看出导演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我家女儿明年也要高考了,中国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完善到普及大学的程度。
所以,不管她心里是怎么想的,都要为一张《大学通知书》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梦想与追求,这确实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泱泱大国,又有多少考生能真正拿到一张二本以上的大学入门证呢?!
都要像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用每个家长装病等极端手段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吗?
万一孩子不听话,那家长不是煞费苦心吗?
请问:我们怎样才能让祖国的下一代健康成长、发挥所常呢?!
报纸上说,这是一部烂片,不过有吕丽萍主演,她得了台湾金马奖。
一直觉得吕丽萍给人感觉挺特别,决定找来看看。
要不是奖项所赐,我兴许还不知道这部影片。
幸而很快找到并看完。
觉得不能简单的说烂片吧。
吕丽萍的表演火候很好,但有时还是没有摆脱吕丽萍的影子。
这可能和剧情有关,全片有点散,有些地方作戏太足显得俗套。
说实话吕丽萍为影片增色不少,影片题材比较新颖,新生事物与小人物命运相联系,带来现实的思考。
但没有深入下去,最后变为表现“爱”为主题的母子情。
结局圆满,中间有几个桥段是很精彩的比如母亲争取自己的工作权利,在片场公开教训孩子之后与导演发生口舌,还有老中青三代之间的口舌和家长里短。
这些都很生活化也有普遍性。
跑酷这一运动的价值与全片应有个很好的联系,而片中只是匆匆带过,何为表现青春这一主题?
导演装进太多东西却没有很好利用,希望“烂片”不是我们关注的理由,这类影片能多起来。
老掉牙的俗套剧情,但是味儿十足,国产电影拍到这份上不容易了,从头到尾能吸引观众。
挺好看的,跟前夫看的
出乎意料的好看和感人。一群喜欢跑酷的年轻人面对家庭和学业的选择。有亲情,有友情,有淡淡的爱情,最关键的是有温情。吕丽萍的妈妈角色果然非常出色,和徐帆的地震式爆发比起来,的确要更贴近生活更感人。被感动到哭了。
中规中矩,没有预期中那么酷。盛超长这么大了……
国产片能有这样的表现 相当不错 给吕丽萍加一星
为反对吕丽萍给1分
我们都有梦想过
吕丽萍的确演得不错,但感觉表演的难度和完整度,以及影片的整体质量都不及《唐山大地震》中的徐帆。匪夷所思的一个决定。
我看了…
给四星,为了雷同的青春,为了类似的母亲,为了忽悠的大学,为了吕丽萍的演技,为了看过的国内第一部跑酷电影。。。。总之,靠吕丽萍的演技和特殊的情节,撑起来的一步电影。。。
我脑子抽了看这个。。。比起吕丽萍,我还是更喜欢蒋雯丽。。。
哎。。
妈妈们都不容易,咱还是消停点儿。。。
吕丽萍得奖是应该的
一塌糊涂…中央八套黄金档电视剧随便抽出来的两集缝合的电影,电影频道的传统型烂片。吕丽萍这个随便演演的角色,在同届提名者里张艾嘉汤唯徐帆哪一个都比这个强,凭这种片子这种表演拿金马??史上最水。以前补片的时候看到这是吕丽萍封后之作才看的,今天补标记。
除了吕丽萍的演技之外一无是处的电影。
还是吕丽萍撑起一部片,所有年轻演员都倒了。老太太也很厉害。
真不明白,吕丽萍是怎么拿到金马奖的。这片也太小成本了,剧本也很一般啊,几乎没有让人说这片好的理由啊
演得太电影化了。
硬线条的母子关系探讨,对于心细的人特别催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