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尘埃
خاکستر و خاک,阿公带我回家,Khakestar-o-khak,Terre et Cenders,Earth and Ashes,Soil and Ashes
导演:阿提克·拉希米
主演:Abdul Ghani
类型:电影地区:阿富汗,法国语言:达里语,普什图语年份:2004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亚国家阿富汗陷入连绵的战火之中。国家饱受摧残,人民流离失所。无情的轰炸摧毁了老人达斯塔戈(阿卜·拉贾尼 Abdul Ghani 饰)所在的村庄和家园,他的亲人几乎全部遇难,只有5岁的孙子亚辛(贾温·马德·何马翁 Jawan Mard Homayoun 饰)幸免于难,却也被爆炸声震聋了双耳。老人..详细 >
为什么我要在睡前看一部这么绝望的电影。
惟愿世界和平
尘土中奔跑着的儿媳的背影真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没有尽头的荒漠,和伤痛
声音被坦克偷走了;奶奶、叔叔、妈妈被爷爷藏到了地下,不然他们都会变成哑巴;“我们就像波浪,在死亡的海洋上浮浮沉沉。”
满目疮痍,满眼荒凉
Turning a novella into feature film is quite hard indeed. Great visualisation, but no point adding so much more and making it far too lon
太沉重了,比一千个噩耗还沉重。
“杀人什么时候成了犯法的事了?”一句话道出了阿富汗的情况。本片难得的是,这是一部阿富汗人拍的阿富汗的电影,阿富汗不再成为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带有明显刻板印象的背景板了。在这里,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谁先来。活着比死去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加痛苦
一个杯具的国度
很久没有专门来评价一部电影。老人和小孩因为战争创伤应激到各有各的神颠可以理解。导演功底太差了,这个片子应该是反战片吧,非要用晦涩难懂的手法来表述,主创也像低能神金。也许导演是被西方收纳的难民,但是整个片子都是俯首向西方价值体系投诚。对于从小在黑白电视,就看小兵张嘎,地道战,长大逛历史博物馆,我们是从老人到小孩骨子里都刻着对家国保卫意识的民族。这部电影,如果是中国导演拍成这样会被骂道退圈,我相信00后的小孩会逐步把这个片子分数降低道它该有的水平。戛纳就像是一个西方人的紧箍咒,猪肉章而已。
一个战乱不断的国家,苟且而掘强的活着,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看过
伤痛,要不就是化成眼泪,从你的眼中流出;要不就是化为利刃从你的口中吐出来;要不然就是变成不定时炸弹,哪天突然爆炸
长达70分钟的等车,其中孙子也太能闹腾了,很烦人。好几个镜头是公公幻想儿媳裸体,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用了一个下午 了解了阿富汗 伊拉克到伊朗 这5-60年的故事,再打开这部片子 真的是泪目。战争面前 人民渺小如尘埃 真的不敢想象同一个地球 不同的土地上竟然经历着那样的事情。让人太绝望了。
店主说“这就是人生”,可为什么他们要过这种“人生”?这明明是被偷走的人生。
战争无情如烈火,百姓微小似尘埃。
毫无成本的片子,浪费时间的片子。这是从看电影角度说。如果从人物痛苦来说,实在是无与伦比的痛苦,绝望的痛苦,痛彻心扉且麻木的痛苦。只是这么痛苦,只能用无奈和麻木表演了。
3.5 场景很单一的情况下,中段大多剧情进展都很慢,全靠细节来维持这类苦难电影的质感和驱动力。失去听力的下一代意味着封闭住的心智,或许也不必再忍受炮火的轰鸣。但他追寻的“声音”全是来自死者的,再也没有来自生者世界的声响。多么哀恸的设想。结局没有觅得儿子,或许是被矿场的谎言遮蔽,或许是被苦难冲垮,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没把之前蓄积的那口气提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