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就老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听力减退,对食物的渴望慢慢消失,什么味道都差不多。
而最可怕的,是感官变得迟钝。
心上结着厚厚的茧,什么都明白,什么都觉得不够真切。
考试,恋爱,分手,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买房,职场,中年危机,告别父母……我们害怕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来临,最坏的事情都已经发生,成为过往,我们面前只剩下死亡。
森林里的音乐会,老人坐在木桩上,对着牛群流下眼泪。
树木间的叫喊声嘶哑得近乎哭嚎,将死之人留恋世间的欢愉。
蓝光画质下,衰朽的肉身和粗粝的声线清晰得触目惊心。
配上G Knox的Just,仿佛一生都已被剧透。
生命原本没有意义。
这一点我们接受不了。
所以有了所谓的真善美,所以我们创造出语言音乐和美术。
但是只有触摸和沉默,才最接近生命的真相:欲望。
欲望不理智,也许违背道德,但只有这样我们才活着。
父母知道孩子们什么时候在装睡。
孩子们知道父母有过多少情人。
我们什么都知道。
我们什么都不说。
我一直困惑这部以两个可爱的老头为主角的电影,为什么名字却叫《YOUTH》。
当看到第二遍,Mick眼睛湿润听着布兰妮不留情面的撕破脸和辱骂他的作品时候,Mick激烈的情绪——害怕和愤怒又何尝不是我们年轻人经常面对不理解和被无视时候的冲动。
不论什么年纪,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性格和一直未变的自我认知意识。
当所有的情感、性格和自我意识交织为一个个体的时候,这个个体对整个世界来说、对整个自然来说,不过是千万相似分子中的一部分,所以,当Mick被布兰达打击之后,不再关注自己的“遗作”而是说出“我们和动物、植物都一样”的话来。
因为我们是渺小的,我们的固执、我们的愤怒和歇斯底里的爱、任性或者郁郁不得志时的孤独,到最后看来都不过只是“草率”的“年轻气盛”。
影片中,有一个年轻的演员跟被称为伟大作曲家的巴林哲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说他和很多一流的导演合作过,但是所有人都只记得他曾经演过一个叫做Mr.Q的角色,而那只是一个被200多磅铁片衣服包裹着,脸都看不见的机器人。
年轻人的演员说,我们之所以被人误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有那么一次“草率”。
巴林哲对年轻的演员说“草率,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同时,草率也是一种曲解。
”当我们定义自身的时候,一个概念或者一种态度来诠释自己的全部性格和人生,这样的话,我们不论年纪多大,心理上都是年轻气盛。
看似稳重的主人公巴哲林,也因为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一再拒绝英国女王的邀约,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对自己的认知太过强调和关注,于是就有了一种孤独。
影片里的前半部分,被安排的生活和机械的节奏,互相之间甚至无法听取对方意见的“交流”都是一种孤独。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种各样的故事,可是到最后不过会沦为一个自然界中,什么都不能表达的雕塑。
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但是世界似乎都没有静下心来在听。
正如巴哲林对会悬浮的僧人说“嘿,你是骗不了我的,你根本漂不起来”;就如带着牙套的女孩儿,只有跳舞时从冷冰冰的屏幕中感知自己身体的温度;就如那两个相互深爱却不自知的青年男女或者年轻创作者们吵架时的自说自话。
对,这个世界,太专注自己,就会孤独。
不论年纪多大,“不因为恐惧而追求,而是因为渴望而追求”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所以,因为“年轻气盛”,Mick会选择在假期结束时,不再回归充满规律的生活,而是选择在固执坚持自己理想的状态下死去;所以,巴林哲又会放下一种各种情感牵绊,选择接受英国女王的邀约。
所以如果真的有一部电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即将死去的他会说些什么呢?
“不,他什么都没有说,而是她先开口了,她说'我不该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你身上'”。
也许,他一直是她的渴望,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后悔,都会因为当时的“年轻气盛”,我们不会因为年纪增大而放弃拥有这种“年轻气盛”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都是“青春的”,不论是什么状态和人生境遇,你都时不时处于一种“年轻气盛”之中,所以,医生问巴哲林“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
”巴哲林摇头说不知道,医生回答“青春”。
就如Mick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都没有摆脱“年轻气盛”。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
影片中一小女孩儿对年轻演员的话或许给出了答案,在一个布满各种强调时间流逝的钟表店里,一个小女孩走到年轻演员面前说“我记得你的一部电影”,年轻演员斜视微笑“你也喜欢Mr.Q?”,女孩摇头:“你在里面饰演了一个没见过自己儿子的父亲,他们在餐馆相遇时,儿子已经14岁了……”年轻的演员惊讶,女孩继续:“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段台词,儿子问,你为什么不能做个好的父亲,父亲回答,因为我当时没有准备好”女孩顿了下继续说“那时候,我明白,世界上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所以不用担心”。
年轻的演员眼睛湿润。
PS:我最喜欢的段落有:1.Mick和巴哲林去药店买药,Mick买了各种各样的药,而巴哲林什么都没有买引起了Mick的羡慕嫉妒,当Mick问“你什么都不需要?!
”时候,巴哲林随意拿起身旁的创口贴,Mick又问“你拿创口贴干嘛”,巴哲林无奈回答“跟你保持一致啊”,Mick回答“FUCK!
”2. 巴哲林和Mick在一大片草地上讨论着关于消逝的问题。
3.巴哲林和Mick在树林里偷看另外一对老夫妻做爱,表情惊讶又木讷。
老夫妻高潮时,布满皱纹的女人哭了出来,接了枯树木以及紧接着布满皱纹的女歌手在歌唱。
4。
巴哲林和Mick看环球小姐进入泳池和Mick见到自己的女神布兰妮的一刹那,那种孩子性的可爱。
5.巴哲林指挥自然界的牛群蜜蜂小鸟风声和树木花草成为一曲合唱的时候,我感动哭了。
太美了!
高中时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小说的结局一直没有忘记,渡边彻与绿子通完电话,迷失在另一个城市的电话亭,久久没有离开。
而后是渡边彻的独白:木月照旧17,直子依然21,直到永远。
不记得之前看过的是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女主有一个可爱而充满生命力呼之欲出的形象,她有一个梦想或者说是自我约定:活到30岁就自杀,因为无法忍受苍老下去。
苍老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遥远的词语,死亡也是,到目前我长到二十五岁,所历经过的真正让我难以承受的关于死亡的事件,是我一个十年没见的小学同学,因为白血病,过世在2013年4月的最后一天,永远23,这让我充满遗憾。
其他亲戚的过世,带来的至多也只是短暂的悲伤。
有人拒绝变老,有人根本没有机会去历经,这是悲哀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生老病死体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生感受,能够寿终正寝应该可以算作是一件有造化的事情吧。
不过话说回来,苍老的确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
这可能是我看完电影「年轻气盛」的最大感受了。
最近两年我几乎很少再看这一类节奏慢的欧洲文艺电影了,基本很难消化也通常带些悲观气息,让人不论是观感体验还是精神层面都有些难受。
要不是这部电影海报上年轻女人的漂亮胴体,我可能就略过了。
电影「年轻气盛」的英文片名「Youth」更具象,但你以为说的是少年青年,其实电影讲的是老年,表达的就是苍老这么一回事。
电影基本讲的就是是两个老年人的生活点滴,退休的音乐家和专注拍女性电影的导演是两个有着几十年感情的朋友,他们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两人都已苍老的行将就木,皮肤松弛,满头白发,热衷于一起回忆过往旧事。
不同的是弗雷德基本接受了苍老,拒绝任何形式的采访和演出。
而米克仍然不愿意服老,热衷于筹备自己最后一部电影,并早早的宣称这会是一部优秀的遗作。
之所以觉得电影表现出的人之苍老是那么的可怕,是因为电影中仍还穿插着其他一些年轻人的烦恼,然而他们却又大把的时光去慢慢的自我消解。
就像片中那个年轻貌美的环球小姐被质疑演技,她会骄傲的回应,未来还很长,仍有无限可能。
就像弗雷德的女儿,因为男友的背叛前一秒在浴缸里哭的天昏地暗,后一秒又能轻易地对下一个人产生别样的情愫,就像那个一直苦恼自己演技不被记得的“机器人Q先生”还能去尝试更多。
而苍老如弗雷德与米克的片中的大多数老年人肉配角们,只能每日机械一般的泡温泉泡桑拿,听晚安前的音乐演出。
而弗雷德与米克,每天关注的却是今天尿了吗?
尿了几滴这样的事情。
当电影的最后,米克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标榜自己作为一个女性视角的导演有多么可笑时,意识到自己的苍老带来的停滞不前思想僵化时,只有选择纵身一跃。
「年轻气盛」是一部标准的欧洲文艺电影,细腻琐碎又有点悲天悯人,没有多少大众意义上的趣味性,就不建议观看了。
虽然苍老如此骇人,好在我这么年轻。
我果然是年轻,被影评图片吸引过来了,我相信也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被年轻性感的身材吸引来了,我以为是讲年轻人的爱,但实际正相反,更没想到是一部很好的影片,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茫茫雪山,自然景色的静谧优美,真的让人既感受到自然之美,看到老人松弛的皮肤,满脸的皱纹,老年斑的鲜明对比,赞叹着真的会很恐惧衰老,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耄耋老人形成了视觉冲击,影片叫年轻气盛,其实是从老年角度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效果好的惊人。
最近有两个感到不错的,和政治有点关系的笑话,一个是翻墙看到的,说是假如让中国人知道ISIS暴徒 的阳物可以壮阳,不出两年,Isis就准被灭绝。
另一个便是昨晚看的这部电影,叫做《Youth年轻气盛》,女王的使者邀请这位垂老的音乐家去为女王演奏,老头表达了拒绝,他说,我其实对于君主制没有意见,因为他足够脆弱,只要解决了一个人,世界就大为不一样了。
当然,这两个笑话,其实也不怎么好笑。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大我六岁,隐约大师气度,上部作品叫做《绝美之城》,不知道我给下在哪个文件夹里,一直没有看,这部,也是百无聊奈,也或许是下的文件实在太大,必须看完给清除掉。
于是昨晚也就勉强自己看了下去,结果,感觉很不错。
你要叫我现在给你讲这片子有个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暗喻,我就是想装逼也实在没有这个能力,要叫我说的话,其实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我都未必能准确的给你说出来,也就一个老音乐家和一个老导演在一个疗养院里,絮絮叨叨,谈谈他们的人生,打打岔他们的现状。
然后一堆的问题,对于情人的期待,对于逝者的感情,对于家庭的弥合等等,其实这么说来,这也是一个很老套的电影,再是大师,这把年纪,也是懂得食人间烟火的,也恰好这点人间烟火味,让我喜欢。
描写老境,无非刻画演员的举手投足,更无非他们的闲言碎语,然后拉一点大全景,也多一点大特写,将景色拍的美到心旷神怡,音乐用在恰到好处,所以这样沉闷的电影,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难以坚持,当然对我来说,感觉更好在电影所呈现的那个况味上,这种感觉,犹如喝茶时候的回甘,与人讲出来的都是言不由衷,因为即便是一样的茶叶,一样的水,心情不一样,回甘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办法,每个人感受的最好,都是稍纵即逝,然后又在回味中无限放大的。
剧中的片段,一个年轻的明星,因为演出一个机器人而成为明星,但他感到沮丧,认为在几十斤的金属外壳包裹下,他的表演聊胜于无,所以自己没有得到最有意义的承认,他甚至为自己演出这个机器人感到沮丧。
这天,他与老头闲聊的时候,一个环球小姐跑过来搭讪,哪壶不开提哪壶,她说她特别喜欢他演的那个机器人。
明星很不乐意,他讥讽说,你还看机器人以外的电影吗?
环球小姐说,看啊。
明星说,真人秀可不算。
环球小姐道,我听出来你是讽刺我,但我做环球小姐我喜欢,你演这个机器人你喜欢吗?
明星无语,旁边的音乐家老头说,环球小姐也是有智慧的。
我也没有必要把这放到价值观的高度,就是觉得人生的智慧,还真的就是存乎一心,什么是愉悦,什么是痛苦。
都未必可以固定下来吧,就好像乐理一样,每个音符都可以是1234567中的任意一个,只是不断的升调或降调而已,但所有微妙的变化,都在其中。
老音乐家这辈子沉迷于各种变化与实验之中,而女儿谴责他对不起他的妻子,说母亲什么都要忍受你,忍受你的各种实验,最后,你不理不顾,最后甚至同性恋,你也要尝试一下,你伤害了她。
老头不语。
但女王的来使一再的劝他去演奏这首名叫《简调》的曲子时候,老头愤怒的说,不去,这是为自己的妻子写的,也只有她一个人可以唱,她死了,谁也不要唱了。
坐在身后的女儿抽泣起来,有时候,有些情绪真得不可言说,说了都觉得自己是矫情,但也真有一个时候,必须要说出来,说出来,天地安静。
音乐家看见一个小孩用小提琴演奏他的曲子,他跑过去说,我就是这个曲子的作者,你不信的话,可以去前台求证。
小孩半信半疑,他说老师讲这只曲子是最适合入门学习的曲子。
老头不语。
小孩继续,说但我很喜欢,不仅是因为这个曲子简单,而且它优美。
老头说当然,这是他刚谈恋爱的时候写的。
接着他帮小孩微微调整了一个动作。
过了些天,他们在游泳池遇到,小孩说,我问过了,你真是作者。
还有,你帮我调整的那个动作,让我拉出来的音色好极了。
老头很得意,他道,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小的调整,而且我观察你是个左撇子。
泳池的不远处,胖得不成人样的马拉多纳(真的马拉多纳)跑了过来,他说,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我也是左撇子。
诸人很讶异,道,全世界都知道你是左撇子啊。
电影中,有一个很长的镜头,是拖着大肚子的马拉多纳用神乎其技的脚法踢一个网球。
最后躺倒在地,大口大口的喘息。
往昔的荣光不复,此刻的孤独却是无比的真实。
好吧,我还是承认我要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当然因为这个海报,这个场景是其中最为香艳的一个时刻。
两个老头并肩躺在泳池了,全裸的环球小姐缓步走进了泳池。
老头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道,这是人生最后所见最好的春光。
你知道,这就是一部抒情的电影,当然抒情也不妨碍我们为着这些动人的春光而憧憬,读川端康成,马尔克斯最后那些羞羞的作品时候,明白过来他们道出的心声便是人类内心的暗处,依旧企盼隐约一丝光亮,哪怕与道德全不符合。
虽然讲的全是一群老头,但片名之所以被叫做《年轻气盛》,我想,电影其实还是讲的是一个如何释怀的故事,因为曾经年轻气盛,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人老时并非一定不惑,但最好,能对一切可以释然。
++++++++++++许亿微信公共号:xuyi_bpz 或请用微信搜索“许亿频道”直接搜索加入。
当女儿把父亲对自己的“亏欠”逐条陈列、毫无顾忌地一口气倒出来的时候,父亲沉默了,苍老的就像一张旧报纸。
这份沉默不止是对女儿“控诉”的默认,更是看透了过去的一切早已遥不可及,更无法弥补!
女儿歇斯底里的控诉也许并不是想改变什么,更多的一种宣泄,直到现在,她还是从心里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怀!
/-What happened?-Daddy , I have to tell you something.It's …Personal. -Tell me, lena.-Julian is an ass.Because…I'm really good in bed.-I know.-What do you mean "you know"?-You're my daughter.And,in all modesty…I was a wonder between the sheets.It's true!/哈哈哈,舐犊情深,可见一斑!
-"YOU ARE MY DAUGHTER"-That's enough父亲的这段对话仿佛能让人看到过去抑或说是思考未来,小时候父亲没能及时给予的“caress, hug, kiss…”在面对“at my age”的父亲的时候,云淡风轻,也没什么不能释怀的。
更重要的是:有些情感,也许人只有老了才明白!
人都有老的时候.王晰人生注定毫无准备,也无法重来!
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让我在年轻气盛的时候静下心去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
(图文版在个人公众号seamouse上,搜索seamouse即可)前年光棍节时看了《绝美之城》后,我已把它奉为21世纪迄今我的个人最佳。
于是索伦蒂诺再拍啥,至少对我而言,也无法逾越他镜头下美艳而萎靡的永恒之城罗马。
因此对《年轻气盛》的观感,与我的朋友文白、钱德勒和安东妮相似,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在绝色风光之下,讲述自怨自艾的虚无鸡汤。
青年得志并让其意大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索伦蒂诺,又一次试图以“看什么都很远”的成功老人视野,替他们追悔青春,并悄声怒斥光之消逝。
只是再怎么重复自己,甚至牺牲绝美之城的飞扬梦幻感,而落入现实逻辑土壤,索伦蒂诺给出画面依然美轮美奂,节奏依然沁人心脾,情绪继续会莫名挑拨内心。
人生最后真是这个样子吗?
还是非得有钱能到瑞士达沃斯去理疗那颗出了毛病的前列腺才会这个样,我不得而知。
反正还会被他直白抛出的几个对立项——年轻与衰老、渴望与恐惧、情感与音乐——所轻易征服。
再说,索伦蒂诺也还是偶尔飞扬了一下,让终于产生自我怀疑的导演Mick在草坡上邂逅了他前述电影中一切由Brenda Morel扮演的女主角,让酒店草坪前的那个喇嘛飞了起来,以对应于这部电影的副部主题“渴望与恐惧”(如果主部主题是“年轻与衰老”的话)。
故事和隐喻懒得深究了,试想如若此片是出自临终前的安东尼奥尼甚至费里尼,我们会不会就不会如此苛刻呢?
我就因着自己对外景地和片中人物的兴趣,简单梳理一下一些具体事实吧。
外景地:《年轻气盛》的取景地包括包括坎德施泰德(Kandersteg)、格劳宾登州著名的论坛城市达沃斯以及度假胜地弗利姆斯(Films)一家超大型度假酒店Waldhaus Flims。
另在威尼斯(主人公Fred Ballinger探望妻子)、伦敦(BBC交响音乐厅)和罗马都有少量取景。
其中,全片最大篇幅都置于Waldhaus Flims酒店,于2014年5月集中拍摄。
这家Hotel Waldhaus早于1877年就已落成,已满足19世纪末兴起的阿尔卑斯运动休闲生活,2008年主题建筑修复后,更名为“Waldhaus Flims Mountain Resort & Spa”,强调了山居水疗的卖点。
拥有150间客房、16间大小会议室和6家餐厅。
剧组完工后不久,该酒店就因巨额亏损而在2015年宣布破产,让900名股东蒙受巨大损失。
(这么一来,也就证明了我可没写酒店软文)在资金重组和成功转型为度假物业之前,可能也就别指望能有被包养的外景地采访机会了。
不过,查询官网,属于该酒店的三座主体物业,依然开门迎客。
片中人物:《绝美之城》大获成功后,曾有意大利年轻导演在承认索伦蒂诺才能同时,也发出过抱怨。
声音类似于,“他就是个意大利张艺谋,能获得权贵承认,动用最好的剧组、最好的演员,进入他人永远别想进去的隐秘之地。
”《年轻气盛》继续着索伦蒂诺的权贵资源,拉来好莱坞两老迈克尔.凯恩和哈维.凯特分别扮演作曲指挥家Fred和过气导演Mick,蕾切尔.维茨扮演被抛弃的作曲家女儿Lena,甚至河内简(简.方达)都出来了,成为让两老头在回忆里争风吃醋的大牌巨星Brenda Morel。
只是,好莱坞资源用到这儿也算到头了,电影里还得出现的其他明星、球星甚至女王,就要么请到不至大牌到天边去的真人,要么只好找人扮演。
Jimmy Tree:这个角色,是一位闭关琢磨希特勒角色的加州演员,扮演者是或许能在《阳光小美女》或《黑道家族》里被人勉强记住的保罗.达诺。
只是索伦蒂诺似乎想让他在这里成为强尼戴普。
迭戈.马拉多纳:这角色一出来真把我吓住了,库斯图里卡都只敢规规矩矩跟拍的球王,怎么能为索伦蒂诺呼哧呼哧的亮肥肉和秀球技?
结果证明,这不过是一位特型演员,名叫Roly Serrano的阿根廷人。
帕布罗·查比罗曾在1999年有部黑白名作《半天吊》,我一直没看,但封面那家伙就是这个“假球王”。
曹秀美:女王特使双顾酒店,以封爵起兴,希望Fred这位威尼斯凤凰剧院的著名指挥兼作曲家,能赏脸赴伦敦,与BBC交响乐团,为菲利普亲王生日,呈上女王最爱的《简单乐章》。
无论建议哪位女高音,得来的只是越来越强烈“私人原因”的拒绝回复。
这首曲子是Fred为妻子所作,只能由妻子一人演唱,可爱妻早已成为困于水城威尼斯的一只病兽。
最后,在同自己及妻子达成某种谅解后,Fred还是去了伦敦,站在片尾舞台上的,是韩国著名女高音曹秀美。
1986年,卡拉扬停了她的试唱后,盛赞“上帝赐予的声音”,并立即让其演绎这一年度《弄臣》里的吉尔达。
指挥大师不久离世,曹秀美的成名之路也就推迟到了1990年代。
这首《Simple Song》和整张专辑原声,网易云音乐有,可以免费听。
http://music.163.com/#/song?id=35957377帕洛玛.费丝(Paloma Faith):以过硬床上功夫,抢走Lena老公、也是导演Mike儿子的,就是这位英国流行歌星。
片中的帕洛玛扮演了自己,被艺术家长辈痛斥为不要脸的bitch,且演绎了一段Lena幻想中的性格MV。
古典乐大师所看不起的这个bitch,在今年2月的全英音乐奖上荣获了最佳女歌手。
马克·科兹莱克(Mark Kozelek):4AD名牌“红房子画家”主唱,在此片里也扮演自己,不过已经不是1990年代乐队时期让人惊喜的sadcore风格,而是新世纪选择民谣之路后的深沉感。
环球小姐Madalina Diana Ghenea:她是让泡池中两老人近乎焕发青春的赤裸角色美女,是因为和大众一样,只记得Jimmy扮演的机器人Q,而不受财富阶层真心待见的绣花枕头。
但却反问出一句智慧之词:“您感激自己出演过Q吗?
我非常感激自己参加了环球小姐选举。
”这个美女叫Madalina Diana Ghenea,是精通四门语言的著名内衣模特,可谓胸大脸美又聪慧。
我曾在她家乡罗马尼亚的一家影院里,看过她早前出演过的另一部电影《唐·海明威》,成为裘德·洛和艾米莉亚·克拉克(《权力游戏》里的龙母)父女家中的另一个绣花枕头。
同样出镜了的女王和亲王,我就查不到扮演者了。
片中作曲家口中那首似乎振聋发聩的《简单乐章》,最后被曹秀美吟唱出来。
其作曲是菲利普.格拉斯之后的“后极简主义”作曲家David Lang。
而作曲家兼指挥家的主角,似乎从人生印迹和曲式风格上都有着皮埃尔.布列兹的影子,却不好说以这位艰涩当代古典大师做原型。
毕竟,从女儿与作曲家的赌气对话中,我们得知在威尼斯生活期间,Fred是经常将斯特拉文斯基请到家中吃饭,却不及俄国人十分之一才华。
而布列兹则有着更激进的性格和风格,为此不惜抨击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甚至老师梅西安等现当代作曲大师。
影片后半部分,回到威尼斯的Fred专门去斯特拉文斯基夫妇坟冢前献花。
那是从北码头去玻璃岛路上会途径的公墓岛(Isola di San Michele),阴宅小区里的其他名流住户还包括芭蕾舞推广大师谢尔盖.佳吉列夫以及意象派诗人领袖艾兹拉·庞德。
上岛后,门卫会给你一副阴宅地图,很容易就找到斯特拉文斯基的“住家”。
杨三疯《年轻气盛》影评一、这部电影被我选作2015年度最佳,画面优美、镜头精细、构图考究、配乐多样、个性鲜明,有很多纵观人生的思考。
作为导演《绝美之城》之后作品,大家有微词也有褒奖。
幸好之前并未看过导演作品,没有前后对比未必是坏事。
电影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高级度假酒店里,很多明星、贵族和社会精英都来此地度假调养。
曾经的辉煌,难挡时间杀人,阿尔比斯山的生机美景也难挡酒店里莫名的衰败氛围。
导演就是用这些复杂的情感做文章,本片涉及太多内容几次着手写影评都放弃了,在看了两三遍片子,梳理几条线和各种元素后终有了些头绪。
对于那些能触及内心的东西我总是想试着说点什么,硬着头皮写吧。
二、影片以两位年近古稀的好友指挥家费雷德和著名导演米克的不同视角来展现美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旁高级度假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们。
涉猎各式各样的人群和多种多样的情感,对时间、生命、友情、亲情、家庭、婚姻、成就甚至信仰、演艺圈都有简单而深刻的探讨。
整部电影的主线并不清晰,隐喻和讽刺颇多,由各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桥段组成。
属于群戏,出场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虽作为多年好友和亲家,两位老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方式却截然不同。
米克不服老依然“精力旺盛”,并十分确定自己即将重回导演巅峰;而费雷德却心静如水甘愿平静的生活甚至拒绝授勋和指挥皇家音乐会的机会。
我们可以试着简单的将影片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即年轻与衰老,憧憬与怀念,美丽与老去,未来和过往,活着与死亡,爱与恨,希望与恐惧……当然这些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交织融合,导演让这些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情绪和情感触及着我们的内心。
很美妙。
影片由两条主线牵引:第一条是费雷德拒绝、松动、接受、最终指挥皇家音乐会的一系列心理、情感历程。
实际上情感受挫的女儿对费雷德过往对待家庭、母亲和自己的方式颇有微词,女儿简单的把婚姻失败的愤恨发泄到他身上,但费雷德并没有正面教导和安慰女儿,只是安静的承受女儿的发泄,夜里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女儿,默默的陪伴。
随着女儿慢慢走出阴影,也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对母亲是怎样的爱,自己想要的爱是什么,从而引申出费雷德诠释事业、生活和家庭的内核。
费雷德无视女王特使的邀请,对电梯里主动示好的宗教女士微微一笑,嘲笑每天打坐最终飞翔的喇嘛,教孩子改善小提琴演奏技法,独自一人用内心去感受和指挥自然界天然的交响乐,拒绝出版商出自己的传记等,都在说明费雷德愿放下过往的成就,平静的做一位老人,选择爱与希望。
保持着虽不年轻但亦不衰老;虽不气盛但也非衰败的心态。
第二条是米克依然踌躇满志的在度假酒店与年轻人筹备自己电影“遗作”的剧本,最后女主角反水,投资被砍,米克带着挫败感结束生命。
米克时刻不忘自己曾经在电影界的辉煌,却早已看不懂现今的世界和电影圈。
米克和人交流的方式很直白缺乏幽默感,不是教导就是教训,导致他处事方式简单粗暴。
他时刻注意酒店里时常出现的妓女渴望性却无力,教训甩了费雷德女儿的儿子却受到儿子新女友的反击,给当红小生说戏和角色,怀念与各种女星的过往,坚信与简方达的坚定情感,其实他被妻子甩、有个混蛋儿子、后期的电影作品每况愈下,只能在那些视他为偶像的年轻编剧们身上刷到存在感,表面上背叛他的老牌女星(简方达饰演)实则是在挽留米克最后的尊严,但他不理解老女星的用意,最终剧组解散,米克永远逝去。
米克不甘心做一名普通老人,他不承认自己已拍不出优秀电影的现实(这里我不想提陈凯歌)。
幻象里草地上出现每一个被他捧红的女星,是对米克过往的告别,迷失在自己辉煌里不能全身而退的他,最终选择恨与恐惧。
虽不年轻但仍气盛;虽渴望成功但畏惧失败会让人失掉尊严。
电影副线和桥段很多。
如费雷德女儿的情感历程,如当红小生如何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的过程,球王马拉多纳“臃肿”的现今生活,被众人低估的环球小姐,玩体感游戏的度假酒店按摩年轻女孩(让我想起《回首愚生》里的马尾辫姑娘),那对婚姻名存实亡餐厅零交流最后去树林野战的老夫妻,那位夜晚独自坐在酒店大堂的被“母亲”陪同的年轻妓女……貌似让电影本身散乱不具体,但正是这些多种情感让酒店这个小小世界里有了复杂的情绪。
三、米克以为自己依然年轻气盛所以内心里看过去的辉煌很近,实则那些已离他越来越远,他渴望成功,但一次次失败让他恐惧未来,所以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让我想起仍在NBA场上勉强为之的科比,虽坚强不服输但身体的衰老已不能支撑他继续赢得胜利,一意孤行的他再那样下去也会在球场上失去尊严,过往精彩的比赛虽历历在目但回头望时光却已很远很远,体会生命的流逝才是时间赋予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费雷德拒绝女王邀请、不出版回忆录都是不愿再荣耀加身的表现,平静的享受老年不去想念工作。
这更像马刺队,邓肯、吉诺比利、帕克打着团队篮球,岁月减慢了他们的速度衰弱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用经验用团队弥补衰老,不强求不孤行,享受岁月给予篮球的魅力,这使他们依然成为赛场上的强者。
这才是对时间、生命、衰老最好的诠释,衰老不意味着失去活力。
相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这些人生交织,便组成人类世界。
回头看,记忆模糊,那些曾经特别为子女做的事情,长大后他们都已不再记得。
巨大的努力不会换来足够的回报,这难免让人失落,但看着他们依然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就足够了,毕竟父母终将成为孩子们的回忆。
生命中我们都曾做出过草率的决定,人们也不会提前准备好所有事情。
但过错或者失败,不过是你人生的点缀,放弃一些必定得到一些,只要生命继续就要憧憬未来。
年轻时荷尔蒙迸发和无数女明星睡过是生活,老年时面对赤裸的环球小姐插科打诨也是种生活,奇怪的是这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时间和生命的蔓延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人生里。
任何一种情感都不会被生命忽视,年老时你怀念的曾经,正是年轻时他憧憬的未来。
放下即是拿起,打坐亦是起飞。
未来很近,因为憧憬;过去很远,因为怀念。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年轻时欠下的债看着一个个平静的镜头,随着一个个迟暮的老人井然有序的步伐,随着安详的人们一动不动泡在水里,大家的心便随着裸着的中年妇女一起在水面漂浮,一种发自心内的安定随之而起,一种忘掉一切的安详感也从心底而来。
影片的人物们都是社会的佼佼者,不,不能说是佼佼者,而是世界的艺术家,球星、影星、指挥家、编剧、导演、攀岩者,每个人都饱受过生活的洗礼,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无数非凡的故事,而他们本身又是一群对生活极其敏感的人,一个与世隔绝的瑞士度假酒店把这群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不同的目的他们来到此处,看起来一方面所有人都安定和祥,一方面又都心事重重,不管怎样,他们都开始了一段被他人介入同时也介入他人生活。
电影的缓慢的节奏,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给人一种很隐忍的冲动,就好像你能预料到一样,每一次爆发,妇人的耳光,希特勒的拍桌子,僧人的漂浮等等,平静的瞬间仅有的几次爆发,都被处理得如此自然,大家似乎都在等待这一刻,他来得比预想中稍微慢了一拍,但你知道他会来,正如大家在等弗雷德出场指挥时的感觉一样。
用身体感受世界牙套按摩女在片中出现多次,要么在按摩,要么在跳舞,随着音乐的节拍,跳的舞也越来越妖娆,而一切的解在于她在片中的最后一句:I don’t have much to say.(我没什么话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说话,不会说话,不喜欢说话成了一个人的罪过,成了一个人的弱点。
的确,不说话的人大多对这个世界要求很少,他们索取的欲望甚至常常都不足以让他们开口,所以也就不必麻烦。
而牙套妹,就是这么一个格格不入的不说话之人,她感知世界的方式十分简单,用触觉感受他人,用舞蹈感知自我。
片中有好几个镜头顺着她细腻的手在弗莱德老迈的身体上一下,又一下的揉下去,我不知你感受到了什么,但我真是太享受这几个镜头了,那种润滑倒心底去的放松,那种放空一切的安详,我的心仿佛都在被温柔抚摸一般,这种感觉好似小时候不小心撞到东西后,弄疼了自己之后,母亲的温柔抚摸,只不过这一次,年长者变成了被抚摸人,年轻人却成了抚摸者,治愈的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所以人们到底为什么害怕触摸呢?
戴眼镜的妓女关于戴眼镜的妓女,片中没有提供太多可以分析的空间。
第一次出现,是与妈妈一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与米克之后的早晨,亲吻了妈妈之后独自离开,我推测是妈妈得了某种病需要在这个酒店疗养,但因为没钱所以她做上了妓女,米克应该后来给了她一笔不小数目的钱,这笔钱足够把妈妈留在这个地方疗养,自己便又启程奔赴他方。
这个妓女给我的感觉是她应该涉世未深,所以各种表现都十分羞涩,特别在最后与米克一起散步那一段,她始终低着头,一个以出卖自己身体为生的人在一个男人搂了她的腰之后居然羞涩得手都不知该往哪放。
如果让我大胆猜测一下,这个女生从小就被家庭所牵绊,不得已干上了这一行,虽然床上很有经验,从未有过情感经历,所以当米克花一大笔钱索求的不是她的身体,而仅仅是她的陪伴的时候,她被吓到了,说不定,她恋爱了。
沉默不言的夫妇这对夫妇一共有4个镜头,前两个镜头两人沉默不语,低头吃饭,从动作和穿着来看,都是出身贵族,而第三个镜头妇人突然站起来给了丈夫一个耳光,照例,谁都没说话,丈夫挨完耳光后继续喝着汤,好像这巴掌是他应得的,并且早就预料到迟早会挨的一样,这明显是犯错之人的举动,并且犯什么错大家心知肚明,因为自己社会地位或是尊贵出身所带来的骄傲(pride)而不能把情感大方释放出来,不能像平常人那样撕逼,所以只用沉默来表达愤怒。
而总算到了第四幕,两个最不应该的人,在最不应该的年纪,在最不应该的地方打起了野战。。。
解放?
移情?
释怀?
这些都不在妇人响彻整个树林的叫唤声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
演希特勒的金发小哥这小哥是来为新的角色(希特勒)做准备的,在酒店他基本只做一件事,就是观察,所以影片中有大量他的特写,他唯一的苦恼就是世人只记住他演过Mr Q,一个使他成名但又令他无比痛恨的角色,当世界小姐问他是否为出演过这个角色而感到高兴时,他哑口无言,一方面这是他所有成就的根基所在,一方面这又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矛盾的态度显然无法用简单的情绪来诉说。
当他以一身希特勒行头出场的时候,当他拍下桌子的那一掌,当他对着小女孩敬纳粹礼的时候,他想通了,他要演绎desire,而不是毫无意义的horror,他以前没有想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没准备好怎么演希特勒,没准备好是不是要演。
但在小女孩所讲,反正永远都不会准备好,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
于是他要回归自己,追随内心,跟他看的诺瓦利斯诗句一样。
I’m always going home.I’m always going to my father’s house.”弗雷德所爱的人弗雷德一生大概爱过三个人,一个是吉尔达布莱克,未曾得到过的初恋,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他的妻子,不用多说,the only one who can sing Simple song.另一个只是推测,正是影片中名字出现多次的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影片中出现过他的线索是据女儿描述他曾请他来家里作客,仰慕他的才华,据好莱坞演员说:you hang out with SV for a while.这里的hang out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可以翻译成鬼混。
再者,最后在去看他妻子之前,他首先就去看了一下斯特拉文斯基与他妻子的墓地,说明交情应该非常不简单,我想他应该是真的爱这个作曲家的,并且他女儿也说他曾经向一个男人表白,这个男的想必肯定不会是其他人。
而这个人教会他的,是不要做一个智者,因为智者品味太差, 所以弗雷德说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智者,而是与那位导演米克一样,成为了情绪的人,只不过他认为情绪是被夸大了的,不真实的。
在那位导演死前说下“emotion is all we’ve got.”后,弗雷德,这个从来不说情话,从不浪漫的人,总算踏上了威尼斯,向自己的妻子,同时也向斯特拉文斯基告白。
米克死后,弗雷德坐在木桩上,不远处一个人跳伞下来,说“ I don’t think this was where I was supposed to land(这不是我应该着陆的地方)“,本来正要哭泣的弗雷德突然强扭出一道微笑,这种微笑只有过来人看年轻人犯蠢时才看得到。
傻瓜,你怎么知道你会落在哪。
我在想未来很明显,这个角色演的就是马拉多纳,早已走过人生辉煌的他如今靠年轻时的成就依然闻名于世,与年轻时强壮矫健来比,已过暮年的马拉多纳早已变成步履蹒跚,走几步甚至需要呼吸机的大胖子,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待他的,只有病痛与衰老的折磨,空虚与人入中年的困惑在他脸上一览无遗。
这个毫无未来可言的昔日球星,当看到年轻人在球场上飒爽的英姿而被问到在想什么时,他毅然回答到:“在想未来。
”那么对他而言,未来是什么?
不,他不在想未来,或者说不在想他的未来,他的未来比望远镜里的景色更近,更加可以预料,没什么好想的,他在想的是他的过去,或者说,别人的未来。
陪我走完最后一程对于美国导演米克来说,到底什么是一切?
他的电影?
Brenda?
还是他的初恋吉尔达布莱克?
编了一辈子故事的米克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想起了自己的故事,想起了那个儿童时期与初恋一起牵手走过公园,这段不能对老友直接诉说对回忆,被他以当我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来描述,学自行车的隐喻实在不能更妙,学自行车的好处在于,只要你学会了,便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哪怕你都忘了你会骑,只要一坐上去,那熟悉的平衡感就会从身体里重新激发出来。
对于米克来说,吉尔达布莱克开启了他人生的窗,可能也是唯一的窗,他所有的情感都从这里而来,他拍的50多位女性角色灵感也都从这里而来,哪怕他已经到了甚至记不住吉尔达布莱克这个人的年纪,他的情感, 他的情绪,他的爱还是能瞬间激发出来。
他记不住任何之前的童年时光,因为他的人生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于是,在死前,他不想留什么遗言,正如世界上大部分的生命一样,而是想重温那个儿时开启他人生的时刻,也是他一生最美的时刻,与心爱的女孩再走一段路。
所以当他与那位戴眼镜的妓女走在空灵的长廊时,他看起来像当年一样的紧张,但这一次,他比当年更进了一步,他不仅牵了女孩的手,他也搂了女孩的腰,对他来说,或许这就是圆满。
年轻时欠下的债影片的人物大多是步入老年的长者,但却取名Youth,着实耐人寻味。
年轻时向这个世界索取太多的人,到了老年要将这笔债连本带利还给这个世界,以空虚的方式,以孤独的方式,年轻时得到的越多,老了便越是要饱受这种滋味,或许变老并不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而是有一天,你坐在窗台上,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
正如英国老戏骨迈克尔·凯恩说的,他能清楚地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我曾经接受过一个剧本,读完之后退给导演,告诉他:这个角色太小了。
后来导演又把剧本寄给我说,我不是让你演那个恋人,我是让你演那个父亲。
”好多曾经轻而易举的事在那天以后再也做不了,所有的人生追求已经远远度过了巅峰,再继续追求将注定无功而返,那么唯一还值得思考的问题,便是在这场衰老的战役中,如何体面的、留有尊严的举起白旗,退出战场,把曾经的辉煌尽可能保留,靠着无数段年轻的回忆,继续苟延残喘的活在这个世上。
人类社会始终是并且还会持续是一个带有偏见的社会,世界小姐就是应该胸大无脑,好莱坞演员就是应该放荡不羁,天才就是应该有人格缺陷,人就是飘不起来。
这就跟设定人物性格一样,而人远远比他的性格,比他的职业,比他的职业要复杂得多,片面而武断的总结一个人体现的只是根深蒂固的嫉妒,是,再怎么优秀的人也是人,也有弱点,但是别傻了,首先,那绝不会都是你想的那样,其次,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以前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给某事情找个主题,看电影尤其如此,但看完这部电影,我不仅找不到主题,反而觉得找主题这种事情太傻了,这部影片涵盖的主题实在太多太多,友情,亲情,爱情,婚姻,理想,衰老,含蓄而深沉的爱,疯狂而诱人的性,那么你人生的主题是什么?
还记得登山者的话么,他有一次登山,在山顶居然发现了一个床头柜!
我的天,这难道不是惊喜么!
山顶怎么会有床头柜?!
于是你肯定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打开一看,卧槽!
空的!
一下子惊喜又没了,它就是这样,它给你一点意外,当你因为这点意外的出现而去期待更大的惊喜时,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这不是人生,而是生活。
最有感触的一段台词,是编剧们躺在草地上讨论他们电影《生命中最后一日》结尾的台词:他奄奄一息躺在床上 咕哝着对她说:“我真该花时间好好对待你,珍惜我们的爱,而不是把一生都浪费在卖保险的野心上”或许他跟她说了很平常的话,比如:“照顾好自己”。
不我们得把他肉体的痛苦延续到最后,不如就说:“现在吗啡也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了”。
也许他最后说了些无关紧要的事呢,或许他会说:“我想知道25年前你给我的那个钥匙圈去哪了,像马蹄铁似的那个”。
不,他临死前什么也没说,开口说话的是她,布兰达,她说:“我因为你浪费了太多时间,麦克,我失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未曾料,米克临死前说的话是:我现在想明白了一些事,弗莱德,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中间不美不丑的,只能说可爱。
你说过,情感都是被夸大了的,那是扯淡,情感就是我们的一切。
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弗莱德?
我要重新开始筹备一部新电影。
说完之后,米克便走向阳台借着凳子一跃而下。
弗莱德懂他,坐在椅子上不说话,身体颤抖。
这我看来,我甚至觉得不是一部老年人的题材,它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生活意义的写实。
弗莱德年轻时一心扑在音乐上,作为大音乐家,隐退江湖不问世事,拒绝女王的邀请。
原因在于他闻名于世的“simple songs”是为妻子所作,妻子再也无法歌唱,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她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
多年来说过的唯一浪漫的话却对女王的特使说了。
米克,一流导演,捧红过50个女明星。
他带年轻的编剧们上山,让以为年轻的女编剧透过望远镜看对面,说:“看见对面的山了吗”?
“看到了,看起来非常近”。
“没错,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
然后米克把望远镜反过来让她看身边的伙伴,说:“当你老了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只能向前,从来没有回头路。
已经发生的就是唯一发生的。
而那些回忆再清晰也离你无比遥远,远到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够着,只有未发生,才是触手可及。
两位老人曾经都喜欢过一个女孩——吉尔达,弗莱德不止一遍的想,如果曾经跟吉尔达上过床会怎样,米克表示他也十分想知道,弗莱德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看着米克说:“骗子”!
而那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遥不可及。
米克捧红的女明星之一布兰达,也是米克最后一部电影《生命中最后一天》的女主角,她选择向前,选择更好的机会,临时变卦拒绝出演米克的电影。
米克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生命中最后一天》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布兰达的拒绝意味着这部电影再也拍不出来了。
她牵着妓女走了一段路,试图尽可能的感受一些青春的回忆——米克曾经对弗莱德说,我老了以后再也想不起来以前发生的事,我的父母,我的童年,而唯一记得的,就是自己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记忆——后来弗莱德才得知,米克将自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跟吉尔达牵手的事情比喻成学会骑自行车。
牵上妓女的手也暗示着他已经接受,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再感受一次与吉尔达的回忆。
波澜不惊,送走年轻编剧,并告诉他们,无非就是延迟拍摄而已,不要抱怨布兰达,布兰达是墙头草,我们都是,如果想要在这片丛林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得这样,好的剧本才是我们的热情所在,我们都是群众演员罢了。
说完这些,送走年轻的编剧们,米克就看见了他这一生捧红的所有女演员,她们在他眼前出演一个个经典镜头。
那一刻他明白,不仅仅是他成就了她们,她们也成就了他。
最后他看到了布兰达放弃他的电影选择出演的墨西哥老婆婆的形象。
那一刻他彻底释怀了。
他理解布兰达,他接受,他明白,他的最后一部“遗作”只能靠他自己完成。
弗莱德跟医生谈话时,说:“我慢慢老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老的”。
村上曾经有句话也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而医生说:“你知道这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吗?
青春”!
也是这次谈话,弗莱德才得知关于吉尔达,米克从来没有骗过他,他个吉尔达最亲密的举动就是小时候的牵手——被他称作“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
所以弗莱德开始释怀,十年都未去看望妻子的他,先去墓地看望了特斯拉文斯基(俄罗斯大音乐家)与妻子维拉的墓——他们葬在一起,互相依偎,再去看望了妻子。
也暗示这弗莱德坦然接受,他也想自己以后与妻子葬在一起。
坦然面对了这一切,他接受了女王的邀请,最后一次表演了“simple songs”。
弗莱德最后在痴呆的妻子面前回忆了两人甜蜜的年轻时光:“他们不知道,我们当时已经在一起了,我们顶住了所有的疲惫、痛苦和艰难,他们肯定从来不知道,你和我,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将彼此视为‘a simple song’”。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青春、友谊、爱情、婚姻、儿女、事业、未来、过去,人生这个复杂的舞台上,充满了情绪,emotion,米克死前说,emotion is all we got.导演将这些情绪缓缓道来,不过分渲染死亡的悲痛,不煽情逝去的青春,在你面前所有都遥不可及,可是在外面,在外面有的是青春啊。
保持青春的热情,接受一切即将到来的情绪,待老去时,不致于叹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可共同敬一杯酒,敬永远遥不可及的回忆。
PS.插个题外话,弗莱德说聪明的人没有品味,所以我这一生都在避免成为聪明人。
抖得一手好机灵。
“原谅我【Julian】;但我是真的理解不了 … 【Lena】的美貌绝对够的上梦中情人,而这个女人,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你他妈到底看上他什么了?”“她床上功夫一流!”—————关于电影中那位全裸的“环球小姐” … 也就是定格在海报上的那一帧,俩老头当时的情绪是真实的,因为导演并没有告诉他俩她会全裸出镜 ~【15】 ————— 🔴 2015【34】 🔵 意大利【6】【5月【➊】】【2022 ▲ 226】【≈ 124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原来就这么个隔靴搔痒啊
不喜欢,但独特,有些体验只能从不喜欢但独特的事情上获得,所以还是持乐观态度比较健康
我就是没get到这两小时到底在说个什么玩意儿
比《绝美之成》更容易消化,但仅此而已.....
你一直朝衰老走,爱只是年轻。
这节奏看得心里总会……咯噔一下
资料馆。 为什么索伦蒂诺那么年轻却能拍这么老的灵魂。因《绝美之城》在先,这部显得逊色,没认出简方达,迈克尔凯恩老了真帅。
色彩、光影、构图都是上佳,关于老年人生活的主题一向难拍,该片却文艺且富有情调,既有对岁月逝去的无线缅怀,又有对生命此消彼长的哲学思辨,结尾停留在一曲悠扬的音乐会中,令人意犹未尽。
作
每一处都像是结尾:一部试图总在结束自己的电影,而最终感叹的并非对年轻的慨叹,而是发觉每一种未来必然包含过去,每一种老迈必然蕴含年轻,这一年轻和过去被无尽想象,总是内在于自己。年轻意味着情绪,遂用年轻气盛,只能表达而不能蕴藏,年迈则由情绪积淀为情感,难以表达却毋庸理解。
重看补标,比《绝美之城》《上帝之手》好一些,仅此而已,索伦蒂诺这种恋尸癖是怎么火起来的。
濑户和内海老了之后。而且发财了。
马克思后背纹身,牙套辫子妹按摩师,离婚理由关乎床技,打赌隔壁桌老夫妇会否交谈,旋转舞台艺妓妆泡泡表演,草坡上散落的众女主角,人要么美要么丑中间的多说算可爱。特别喜欢这类:看的时候意识流会变得分外活跃,很多细节日后不经意间会回想起,然后耗费大量脑细胞纠结究竟出自哪部片的电影。
“My desire, so pure, so impossible, so immoral... But it doesn’t matter because that’s what makes us alive.”
【B-】主题其实相当简单,用如此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实在太形式。个人认为这类片子基本还是需要创作者从个人经历中体验总结,一位中年导演对垂暮之年的心理状态推测并不不扎实,不过几场关键的戏还是挺感染人。
一点非常非常高级的......艺术鸡汤,花了大力气整出小觉悟,活在费里尼的阴影下真是惨呐
好棒的卡司,好棒的演技,但是看过了费老师再来看这个真是平庸啊……某些笑话还挺好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说教意味浓重,而且确实不够简洁。所谓高潮段落全部女主角现身草坪那场戏能更low一点吗?(我猜这个是[深喉]那个导演的梗)一看这位老兄就是个拍烂片的……
就是容易被衰老的东西打动,不论是老人家还是老欧洲。
emm 绝美之城导演的片子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