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有个腻味的地方,就是好人都过于骁勇,坏蛋则为坏而坏,最要命的是黑帮片,正派的一方上窜下跳地维护世界和平,反派则被迫拖着老脸装坏,像成龙老师的片子,看多了憋气,坏蛋无辜到死:谁他妈乐意飞车炸楼杀人火拼了,那不都是你们家神勇无比的成龙给逼得么。
才看罢《媳妇的美好时代》,为憋屈的第三者李若秋老师舒了口气,就又为秦光明老师着起了急,段玉刚是够刚,秦光明就不光明了是吧,为了制造冲突尽让人家光明哥使小手段了,人家是那气急败坏型的么。
《我们的八十年代》是年代戏,大概齐是要说个人和体制冲突,一个颇有血性的工人,在人际关系为王的旧工厂里处处碰壁,使坏的是“踩着人上”旧体制下的普遍心态,把人往“地富反坏右”窄道儿上挤兑的遗毒未肃,个人诉求和体制需要是冲突甚至是斗争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秦光明这个人身上的戏味儿会比单线条的段玉刚更有嚼头,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为了个人发展,在这个搞关系、熬资历的环境里,被迫走到道德方面的反派上去了。
编剧的办法倒省事,直接让他人品刷刷直降,小手段使个没完,虽然完成了“总得有个坏蛋招人恨”的观众期待,但是一个丰富的杯具反派没有了,这本该是个招人恨更招人同情的人物嘛。
秦光明和段玉刚其实就是一体两面,在一个没奔头的腐朽工厂里,段玉刚保持了正直善良,也保存了近乎幼稚的天真,在被别人误会的情急之下,他甚至会自残以证清白,实在是个心智未熟的可爱青年。
而另一个秦光明,则被“把你们都踩死,就轮到我上了”的旧观念成功俘虏,但是无论编剧和观众如何期待,秦光明才会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而段玉刚则出路有限,问题青年到了中年,那些曾经还显得有那么点儿可爱的问题就难看了,所以终究他也只有秦光明的路可走,除非你乐意看到一个混混大叔的熊样儿。
时代总是进步的,即便只是进展到“虽然也很糟糕,但总比过去好了那么一点点”的地步,段玉刚和秦光明不用再像他们的师傅一样,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把一生都耗在里面了。
老师傅的真情是很感人,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即使现如今要做出一个抉择仍然非常艰难,但一个人总有了点儿选择的权力,积极向上的好青年秦光明,就算不靠整人也能上了,一想到此,又为生错了时代的秦光明叹一口气。
剧中关于领导上下级关系的刻画十分真实。
让我不由得思考,自己是秦光明,还是大汪。
我想当官,这点像秦光明;我又没有那么多心机,人也有点懦弱,这点像大汪。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大汪,因为单位领导给我画大饼的样子像极了秦光明拿保全工诱惑大汪当奸细的样子。
但是我也不像秦光明,因为我从没有恶意陷害过别人,也没有为了工作调动不择手段到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从而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人啊,都是有贪念的,谁不想做人上人呢,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羡慕,享受别人得不到的特殊待遇和成功的快感。
看完这部剧,我真的感慨良多。
尤其不知道自己是秦光明还是大汪。
不论是哪种,都挺悲哀的。
所以看完这部剧我很失落和难过。
原来我多年自诩的优秀到头来没有什么价值,最终都是别人权力角逐的牺牲品。
以前都以为自己是“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里的人民,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是代价。
我一集不落的看了。
这个剧比较好的地方是对那个年代还原度高。
无论是工厂生活和生产状态,各种类型的人物,人物关系,还是那个年代不同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价值观,都很贴近真实。
童年的大院生活记忆一下被唤醒了。
在大时代背景下,不同人有不同追求,同时也是不断成长的。
我渐渐老去,越发觉得记录真实很可贵,也被前辈为了生活奋斗的精神感动,希望后人也能看到我们的故事,记得我们这代人如何去面对生活困难,时代的风雨,如何乐观不屈的活着。
两棵树的爱情——段玉刚VS满晓星在这部戏中,舒婷的《致橡树》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它从开始贯穿到最后,不但具有时代气息,而且具有情节作用,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象征意味。
这首诗是满晓星组织的诗歌朗诵节目内容,也是她和段玉刚爱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道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这样的诗句被一遍一遍满怀深情地念出。
当他们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在厂房里,亲手种下两棵榆树;当他们最后重逢的时候,在这两棵榆树下紧紧相拥。
因此,这首诗的一再出现,反复吟唱,绝非仅仅是一个时代符号,它有着贯穿始终的情节意义。
但仅仅停留在此还远远不够,我个人觉得,对于段玉刚和满晓星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爱情的解读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段玉刚,孤儿,初中学历,是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的一名青工。
为人热情仗义,有担当,技术过硬,拳头也过硬,是青工们的精神领袖。
他的父亲是省劳模,当年和现车间主任一起,自己摸索建立了四车间的生产线,英年早逝。
现任的车间主任是段玉刚的师傅,也是一手养大的人。
对于段玉刚来说,四车间和三盐生产线不仅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还是他的精神家园。
所以,四车间的哥们儿姐们儿就仿佛是他的亲人。
他容不得任何一个外人欺负他们,他尽自己的全力保护他们。
满晓星,天海市市工委书记的独生女儿,大学生。
下到工厂的时候处于实习期。
她同她的父母有着“三年之约”,这三年将在工厂基层工作。
刚到化工厂的时候,她在团委,在那场广场群架事件中与秦光明认识,经秦光明一力邀请,下到四车间,与段玉刚等人相识。
她一直隐瞒着自己父亲的身份,不希望因为这个被特殊对待。
从这两人的个人情况来看,从八十年代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恋爱的可能性显然是比较低的。
他们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社会身份、学历、事业、前途等等各方面的巨大落差。
八十年代初,大学生还是一种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动物。
他们拥有着一马平川的阳关道,展望未来,那几乎有壮怀激烈的资格。
下到工厂这种基层的大学生,比较珍稀。
我记得我父母所在的工厂里,曾经有人的外号叫做“陈大学”,就因为他是凤毛麟角一般的大学生,工人们忍不住善意地调侃他。
而满晓星不但是大学生,而且还是女大学生,还长得很漂亮,说真的,那真是如假包换的金凤凰。
这只凤凰并没有打算在工厂这个草窝里常驻,从她和父母的约定可以知道,她只是来体验生活。
拿她同学的话来说,那简直是一种行为艺术。
更不要说她背后还有显赫的父亲了。
市工委书记,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国企中那些青工们来说,那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你知道有他的存在,但是从骨子里从观念里你就不会认为这存在同你有什么具体关系。
某些时候,我是一个冷静到几乎有些冷酷的现实主义者,所以,开始时,尽管我不讨厌段玉刚,但是我却认为这两人之间要发生恋情真是有些牵强,那几乎是为了童话而童话。
说得更难听些,几乎有点“男版灰姑娘”的意思。
可是,越往后看,我越觉得,爱上段玉刚其实并不是太难的事。
在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在合适的年纪合适的地点遇上段同学,我也会被他所吸引。
因为他非常阳刚,非常阳光——他是一棵树。
段玉刚是一棵树,不是一株草更非一朵花。
他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并且在剧集开始的时候某些地方还表现得小流氓有得一拼,但是我必须要承认,他很有魅力。
他的魅力来自于他那完整独立的人格、光明磊落的性格,和——拿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正。
一个好勇斗狠,似乎经常失于冲动,动不动就把“我罩着你”挂在嘴上的人,我说其“三观很正”,似乎有点那啥。
可是,如果你去看了剧就会知道,这竟然一点也不矛盾。
首先,这是一个对工作和工厂有着热爱和执着的人。
不记得是谁说过的,认真工作着的男人最吸引人。
信焉。
其实,无论男女,认真的样子都是最迷人的——那种专注,那种全身心的投入会让一个人身上放射出强烈的光芒,那是一种价值感和尊严感。
这种感觉其实同从事什么具体工作没有多大关系,段玉刚这个化工厂的一线工人在处理险情时和脑科大国手进行手术时的气质是一样的。
然后,段玉刚对师傅有孝,对朋友有义,这一切均出自本心,发于肺腑,行动于呼吸之间。
孝与义这两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说真的,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
即使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已经做不到这两样,但一定会被其吸引。
因为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感,让你面对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会对其产生由衷的信任。
你会觉得,将自己或者自己的事交托到这样一个人手中,很可靠,很安心。
在性格方面,他拥有认准目标勇往直前的个性。
在对大师兄坐牢事件的追查,在对三盐生产线是否合理的事情的追问中,此人从来不曾退缩,从来不曾犹豫。
在某些时候,甚至体现出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开大阖的豪气。
虽然有时候他会失于冲动,但大多数时间,他并没有蛮干。
他有豪情和勇气,但是并不粗糙,相反,很多时候很细心。
在和皮军等人的又一次争斗中,他为了维护满晓星的名誉,一言不发地挨了狠狠地一顿打。
在为晃悠结婚张罗的过程中,更不止一次地表现出他的周到和机变灵活。
在同秦光明等人的交锋中,他总是能抓住问题症结。
这个男人,真真担得起“侠骨柔肠”四个字。
这些特质全都十分难得,拥有一样两样已经让人受益匪浅,但是,就我个人看来,段玉刚身上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有魅力的部分还是他完整独立的人格。
因为人格的完善和纯粹,他的胸膛宽广得跟大海一样,可以容尽天和地,所以,他几乎从不计较小事,挺拔坚强,自尊自信。
他的自信不只是体现在工作方面,更绝不是体现在很能打的身板上面。
令我极度欣赏的是他对待生活和他人的态度。
段玉刚在去到满晓星家,见到那优越得那么明显的家境以后,在得知晓星父亲身份后的表现令人击节赞叹,他不卑不亢。
这种不卑不亢不是一种外显的态度,而是一种心境。
他没有自卑也没有因自卑而用自傲来保护自己,更没有象秦光明一样,想到利用这个关系干点什么。
他甚至也没有因为这个觉得和晓星之间的距离拉大。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在乎。
他惊讶了,并且没有掩饰他的惊讶,但是他并没有在乎。
这个,非有真的赤子之心,不能为也。
另外,丁惠茹一直在追求段玉刚。
这个热烈得几乎有点偏执的女子不止一次向他表白爱意,并且,他们朝夕相处。
这种情况,处理不好真的会很狗血。
可是段玉刚的所作所为让人很舒服——他从来没有给过丁惠茹这方面的幻想,他的拒绝很明确。
同时,他并没有因为这表白而和她相处尴尬。
你会清晰地感觉到,段玉刚心中,没有一丝猥琐,风光霁月,坦荡如山风。
所以我说段玉刚是一棵树,他将他的根系深深地扎进脚下的土壤,他向天空肆意张扬着他的所有叶片,他在阳光里舒展着他的枝条,挺拔潇洒。
无论是风,是雨,是冰雹,都不能动摇他的根基,不能将笑容从他脸上拿走。
爱上一棵这样的树是自然的,跟一棵这样的树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也将是幸福的。
与段玉刚相对,满晓星也是一棵树。
遗憾的是,我不得不说,在这出戏里,演员左小青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我看来,她只算勉强完成了任务。
整出戏看完,我总觉得,满晓星应该更有深度一些,满晓星应该,也必须是一棵树。
可惜的是,她现在看上去更象一朵花。
满晓星热爱诗歌,从剧情里看,她最爱的应该是舒婷,她是朦胧诗派的拥趸,她自己也写诗,写她爸爸看不懂的朦胧诗。
但是,我觉得,她对诗的热爱并非剧里现在看上去的那种天真柔弱,不谙世事的类型。
让我们回顾故事发生的背景,那是1983年。
从1982年到1984年,朦胧诗派在文坛上的分歧是比较大的,来自正统的批评声音很激烈。
舒婷成名较早,作品被主流的认可度也比较高。
但是,她同样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轮番轰炸,所以才会有我们前面提到的颁奖仪式上的泪下。
满晓星喜欢舒婷,那般喜欢舒婷,还在工友间推广舒婷,将《致橡树》作为诗朗诵的参赛节目,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先锋的。
另外,满晓星和父母有“三年之约”,并且,她踏踏实实地履行她的三年之约。
虽然她并没有打算在工厂扎根,也没有打算在工厂谈恋爱,但是,她同样没有准备敷衍她三年的青春。
她想要的,是真正的生活。
她在工厂中和工友们的相处,绝不仅仅是“没有傲气”那么简单,她真实地生活在他们中间,对工人鲜活的生命力,张扬恣肆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甚至有点神往。
那是人对自由的本能向往——真正的自由。
在生活中有了一点阅历以后,我们慢慢会发现,自由这种状态非常难,太穷太富都会增加它实现的难度。
80年代初的工人世界,物质条件对达到自由状态来说,刚刚好——如果不是象秦光明一般有野心,象大汪一般有很难实现的渴望的话,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基本上就可以不为衣食担忧。
以这个物质基础为底,再拥有世俗的,底层的,劳动人民固有的大智慧和大天真,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自然而然地朝人类一直追求的自由状态靠拢。
吸引满晓星的,是这个。
而她能被这个吸引,那是因为她亦有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啊,书念得越多,越难保持。
说真的,满晓星的赤子之心比段玉刚的还要难得。
她天真,但是她不傻。
她的天真是建立在思想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之上的——她的天真是在于她执着地听从心灵的声音,固执地不受功利世界的影响。
这同她的成长环境也有关系。
毫无疑问,她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虽然,在择偶这件事上,他们之间产生了巨大分歧。
但是,他们平时的相处模式,她父亲同她谈话的内容和方式都不是家长独断式。
那不仅仅是对女儿的娇宠,还因为他们成熟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影响着满晓星,荫庇着满晓星,保护着她的赤子之心。
同时,满晓星在对待工作这件事上,她是严肃认真而努力的。
她把她的诗歌朗诵、团委活动是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的。
虽然,在那个年代,女性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工作中,地位不算太高(其实时至今日仍是这样,女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多数时候,女性从事的工作,哪怕是象满晓星这样的金凤凰,也更多地是装饰性质或者说是无关宏旨的。
可是,满晓星并不打算这样,她是想踏踏实实地做些什么。
并且,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方式和工友们的现实情况有出入的时候,她努力在适应和调整。
这是一种很敬业很专业的态度。
可惜,在这个方面,我们看到的不多。
可惜,左版满晓星给我的感觉,在工厂里,在四车间,不幸——她怎么看都还象是花瓶。
啊,总结一下吧,我觉得左小青的表演,乖的那一个部分太过了,犀利和深刻的那一个部分太少了。
以致于满晓星这个人物有点浮,有点符号化——她身上的特质仿佛是被贴上去的标签,是剧情的设定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她的眼睛里少了一些内容啊!
满晓星立志要成为一棵树,她也做成了一棵树。
家变之后,经过短暂沉沦,她再度神采飞扬,她甚至可以为渐渐老去的妈妈撑开一把伞。
她的转变固然有段玉刚,有工友们的激励,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她骨子里就是一棵树——她的父亲一直以来都并没有打算让她做一朵花。
虽然他们父女之间的戏份不算太多,但那短暂的几场,可以看出满纪中在对待女儿这个问题上,是独到睿智的。
满晓星是一棵树,一棵被精心培育,有着关于成为树的自觉意识,并且最后终于长成了的一棵树。
这棵树同样脚踏大地,向天空和阳光张开全身的毛孔,用整个身心自由地呼吸。
她善良、坚韧、内敛、自省、自尊、独立、冷静并且宽容。
这是两棵树的爱情。
这是一定会幸福下去的两棵树的爱情。
凌晨两点半,我敲字敲到神思有些恍惚。
今夜据说有大雷雨,可是现在还没有到。
七个小时以后,沪上将有日全食,不知道太阳会不会如期而至。
呵,我不是天文爱好者,我不会象历史上的某个天文学家一样,乘着波音飞机,固执地追逐月影,在全食奇景里久久流连。
我只是觉着,日食这种天象会提醒我们仰望天空,会意识到宇宙的浩瀚,时间的绵延,人类的渺小——那些困扰我们的琐事和烦恼就更为渺小——我们的心可以更宽更广更辽远。
在这样一个夜里,或者说凌晨,我写下这段“两棵树的爱情”,我希望——我希望我和我的女儿,和我所有的女性朋友们都能够做成一棵树,而不是一朵花一株草。
满晓星说的不错,喜欢和爱是不同的,朋友是相互欣赏对方的某些方面,某些共同点,但爱是双方自觉的并肩的朝着一个方向走,而且在谁也不屈服谁的前提下。
当她用这些话拒绝了段玉刚提出的做其女朋友的要求,我觉得这部戏真的可以往下看了, 后面绝对是有戏的,但是又不用肥皂剧那样的落入俗套,不像都市清纯偶像剧那么的矫揉造作。
后来晓星和玉刚走得越来越近,她说爱情就是无法规定和把握的。
两个人的语言风格,大了说是知识分子和工人间的风格,书面和白话的风格,编剧把握的很好。
《致橡树》用段玉刚的话说,是木棉树和橡树并排戳着。
不同语言间的对撞,改变不了的是共同的仗义的个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共鸣吧。
那么的年代留下那么多单纯的印记。
有很多讲义气,够意思的朋友,有真诚不带功利和杂质的爱情。
那个时候的女大学生这个词,可不像现在这样复杂。
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是阅读北岛,舒婷,是理想主义和世界大同盛行的时代,现在是阅读卫慧棉棉,是犬儒和功利实用主义的时代。
不读书的段玉刚虽然有些痞,却是很有道义的,这体现在他对人,对师傅,对工厂和对爱情上。
这部戏寄托着很多久远的关于朴素时代的怀念,那也是我成长的时代和印记。
这部戏就像主题歌《温暖时光》一样温暖人的心灵。
那时候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阳光拂过我的脸庞 你温暖臂膀像大树一样 多少风雨为我阻挡 那时候生活中也总有迷惘 而你始终在我身旁 你柔软目光让我心坚强 多少日子因你而芬芳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 你是否还记得我模样 你我生命中那最纯真时光 无可挽回却永生难忘
那个年代的爱那个年代的责任那个年代的兄弟之情我们在拍那个年代的情感我们在看那个年代的表达我们是在回顾那个年代的纯真还是在感慨这个年代的冷漠突然听到 周启生的我们的八十年代突然看到 他对现在这个年代歌坛的评价突然觉得 爱 初的好歌 是老的好 朋友 还是小的好...
从看到33集合大结局的时候,忍不住肚子疼,去厕所里从导演的拍摄角度遐想了一下本剧大结局,也许……小丁被撞死了,大师兄才会从深圳毅然决然的回来,才会为了四车间把事实出来,才会把秦光明送进监狱里……才会使四车间的设备进行完善……没有那么多的也许但是事实小丁的死引来了什么呢?
大师兄是回来了……一个不确定惩戒坏人的结果出现了?
而坏人当着众人的面连”狼狈不堪“都说不上的”理直气壮“的走掉了……这个坏人既没有认罪,也没有提供相对于生产设备改装的有效建议……不明白导演这导的是哪出?
最后结局确实收尾的很圆满,四车间设备完善,玉刚与晓星和好如初……如果小丁没有死呢?
小丁去深圳找到大师兄……两个人解开心结……大师兄决定说出真相 追查到底……总结:不知道小丁被安排吃盒饭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个故事开始于1983年,这一年之前的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年之后的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对国企、大锅饭、个体经济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或导向。
这一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这一年,文坛对朦胧诗派的批评如火如荼,舒婷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奖颁奖仪式上只说得一句话就忍不住泪下:“在中国,写诗为什么这样难?
”这一年,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直播,自此奠定华人过年的新民俗。
在那场晚会上,还有一首歌被唱响:“年轻的朋友们 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 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 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 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 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再过二十年 我们重相会 伟大的祖国 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
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
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但愿到那时 我们再相会 举杯赞英雄 光荣属于谁 为祖国 为四化 流过多少汗 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 啊 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 笑扬眉 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呵,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
当时的青年们意气风发地唱着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二十年是多么遥远的事。
可是,现在回首去看,二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那一挥以前的事。
当是时,有一群人,挺胸膛,笑扬眉,年轻得如同再度焕发青春的共和国一般。
他们相会于天海化工厂三盐组四车间。
俺这个细节控通过谷歌得知,“三盐”是三盐基性硫酸铅的简称,一种白色粉末,熔点820℃。
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酸和热的乙酸铵。
潮湿遇光易变色且自行分解。
是用于塑料工业的稳定剂和着色剂。
2006年的市场参考价差不多是1万元/吨。
俺这个细节控还进一步从情节中考据出,故事是从1983年的秋天开始的。
因为当时正值严打。
而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是在那年8月25日发出的。
另外,剧中人物秀才闻安,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在黑板报上写下:“庆祝建国三十四周年”。
那个秋天,一个叫满晓星的大学实习生正在空地上组织团委活动:他们在跳舞,16步。
那是一种迪斯科广场集体舞。
在80年代初广为流行,后来又出现了32步、64步。
不瞒大家说,曾经我企图学习32步,半天的时间下来,发现它的难度绝对超过任何数学题,遂放弃。
现如今,这样的集体舞在年轻人当中早被雨打风吹去,可是,它演变成了一种中老年人的健身方式。
仔细留意就会发现,社区里的广场上时不时还缭绕着它的余韵。
一个叫皮军的青工走过广场,嘲讽那些跳舞的人,言语中辱及一个名叫丁惠茹的女子。
与此同时,一个叫段玉刚的青工正在四车间里和一帮哥们儿划拳打赌,赌注是该四车间这个月的困难补助。
他的二师兄,车间副主任秦光明打着熟练至极的官腔在“规劝”他们。
皮军对丁惠茹的侮辱终于发展成了撕扯,然后,段玉刚等闻讯而来,打架。
这,是男女主角的初相遇。
算不上多么美好吧——混战中,段玉刚将满晓星的手臂拉扯得脱了臼,还没发现。
不顾而去。
秦光明及时出现,带着满晓星赶去医院。
这个头发梳得一纹不乱,白衬衫上还有着崭新褶痕的车间副主任文质彬彬,细心周到,体贴入微,让人如沐春风。
当然,他的春风只吹向部分人。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呶,也许,它和时下很多题材有些不同。
故事中的人和事有着属于那个时代自身的气息,他们按照一些和近日颇有出入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生活着。
它跟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日子似乎有一些距离。
可是啊,在看到第二集的时候,我就觉出亲切感来了。
我是工厂子弟,我的父亲二十岁出头就在一家化工厂工作,一直干到退休。
我在工厂这个环境里足足生活了十八年。
前年冬天,我还回到那里去看过。
那厂房、宿舍区、花园以及那些看着我从小长到大的叔叔阿姨们一样一样都那么熟悉。
所以,这出戏的某些东西一开始就触动了我。
在这故事的最初,段玉刚似乎仅仅是个好勇斗狠的刺儿头,可是我并不讨厌他——因为俺爹年轻的时候也是一枚这样的刺儿头。
那个年代的工人,真的有着睥睨天下的主人翁气质:工厂是国家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
领导,不过是分工不同。
一个正式工人是绝对不会被随随便便开除的。
他们的血性、热情以及正义感可以无所顾忌,往往也真的是以无所顾忌的方式展现出来。
俺爹反正是不止一次对着领导大拍桌子。
当然,他后来也为这些付出了代价——比如升迁不利等等。
但是,俺爹貌似是从来不曾后悔过。
我想,一定会有一些人,如同我一般,在这出戏里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甚至是故人重逢的亲切感。
有人把这个叫做“怀旧题材”。
可是,说真的,我不这么看。
我认为,旧日的时光当然是它的特点之一,但绝非唯一。
这个故事里的青春、激情、血性还有痛苦与妥协都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这个东东还没有灭绝,这些就会永远存在,不过是外显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随着剧情的深入,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晚上在故事里渐行渐远,我从那种外显的亲切里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那些人物啊,他们在一出戏里张扬着永不落幕的青春。
静夜里,我听到那些灵魂在歌唱,那调子高亢喜悦,然后,几个转折,又见迷离忧伤。
我喜欢他们。
所以,“我有话说”,我的话,将从人开始——亦将以人为结束。
当是时,有一群人,挺胸膛,笑扬眉,年轻得如同再度焕发青春的共和国一般。
看过所有的文章,感慨太多,感想也太多,评论不少,分析没有,彼此之间也没有讨论。
盛放是谁?
评论还不错,加点分析更好。
《致橡树》反复出现,其意义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角色层面上平行处理人物情节关系与(生命)意义关系;二是在结构层面上处理文本叙事与价值标记。
八十年代的时候我还小,但我很向往那些曾经的岁月,我觉得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和现在人比显得很单纯,那时候的工厂真的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吗?
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工作场景:哪有什么兄弟姐妹啊?
那简直是一个隐含着无数硝烟和陷阱的战场,你来了或者走了,你活着或者死了,没有人会惋惜或者记得你!
所以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敢说敢做,去关心集体,也能感受集体的温暖,哪里像现在,所有的人都麻木不仁,在一起的时候真的像一堆木头一样,唯一的区别只是官职的不同!
我喜欢剧中阳光帅气的玉刚,心灵手巧的美女小丁,美丽清纯的晓星,为官正气的侯厂长,善良耿直的严主任,能说会道的老兄弟,憨厚老实的晃悠。。。。
,甚至于从某个角度上我也能理解秦光明,毕竟人人都想向上爬嘛,但他的名字叫光明是不是太讽刺了一点!
对于剧情,我希望看到的是丁慧茹没有死,她最终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大师兄幸福地结婚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她香消玉殒呢?
我怀疑导演的观念是否有问题,她的那点事情放到现在算什么啊?
在那个年代却背了个“破鞋”的骂名,被人歧视,最终含恨而去,这样的结局对她来说公平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我喜欢这首诗!!
几年后再次看这部电视剧,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逻辑推进还算合理,人物性格鲜明,也不失真。就是结尾有些潦草。
纯真的年代啊,那时候的人,可能没有那么有钱,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工人们可能一直在一起工作着
很怀旧,很喜欢
当年的热血正直豪气干云,现在已经烟消云散!一切都得给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和物质文化让道…夏雨演技确实很不错,把一个粗中有细,直爽能干,热情仗义,忍辱负重的工人形象都演出来了,其他演员,尤其是小丁,秦光明,等群像都有了,可惜啊…以前的电视剧拍的很认真,选角儿啊,也有故事,有层次,有人物…挺对得起观众的。
当时还挺带劲的
小舞台,大人生。
坏人当道,好人难做;孰黑孰白,生活可鉴。
蛮喜欢女二的。但结局有点悲惨,莫名其妙就死了。
真羡慕那个年代的爱情和友情。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还可以
把一个坏人演那么生动干嘛呢夏雨的角色被压在五行山下了都
演技不好说,但故事很美。
高三刷掉的爱情故事 单纯得令人向往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夏雨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左小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齐襄
看过《小时代》吗?这简直是《小时代之工人师傅版》里面的人莫名其妙的吵架,然后莫名其妙的和好,女主突然爱男主然后又突然消失不爱了。叙事毫无章法,剧情“曲折离奇”,人物疯疯癫癫。我很想多打一星对国产电视剧不那么严苛,想了好久只能是我爸是标准的八十年代的工人师傅,看这点上就多给一星吧
工人旧事
大爱夏雨 女主角不给力
愣头青类型的现在不爱看了
没有看小说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