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时间看了是枝裕和2015年的作品《海街日记》,第一印象,对男人而言,这部电影简直功德无量:演员涵盖各阶段美女,成熟女神凌赖瑶,长腿傻白甜美女长泽雅美,还有个中学生少女萝莉。
各种食品的特写。
日本的精致,山川河流海滩,美不胜收。
食色都有了。
故事也非常温暖感人。
姐妹情深啦,生死感悟啦,青春烦恼啦,熟女的烦恼啦.....不在话下。
然而这部电影看完,整体上让人觉得失之煽情。
和当年看《礼仪师奏鸣曲》一样,当年《礼仪师奏鸣曲》拿了最佳外语片奖,然而那部片也是有点煽情过度的,但它选择了一个取巧的题材。
非常出彩。
在我看过的几部是枝裕和里,最精彩的要数《步履不停》,它短小精悍,看上去无甚意义,但却回味悠长,如果以小津和山田洋次为参考,这算是枝裕和最接近大师们的一部作品,而《如父如子》和这部《海街日记》一样,是成功的商业电影。
《步履不停》的精彩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对西方而言,东方女人对自己感情的压抑与释放都是非常惊人的。
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与表现形式,既具世界性,又有东方特色。
父亲年轻时背妻出轨,妻子为了家庭和睦团员,隐忍负重,藏着这个秘密过了几十年,压抑了几十年,直到儿女长大成人,丈夫已垂垂老矣,才曲折隐晦的发泄出来。
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一直没有得到和解。
寥寥几句的对白,张力十足。
婆媳之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是两代男人和女人的不同选择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
儿媳是一个离婚再嫁(并且带着儿子再嫁)的女人,女儿是个有点儿懒散,有点儿贪心的小市民。
还有一个因为救人溺水身亡的未出场的长子。
这其实是一个反映两代冲突的电影,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突中,缓慢的向前发展。
与之相比,山田洋次重拍的《东京家族》更高一筹。
《海街日记》则因为故事设置太过TVB而令表现结果大打折扣,会令人觉得美好的不够真实。
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那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无论生者还是死者,每个人都那么完美、自洽,姐妹一起看月亮,酿梅酒,炸天妇罗做咖喱饭,一起海滩漫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但生活不是美梦,如果我相信它是真实的因而被打动,那怎么解释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并不是每个死亡都像樱花凋谢一样美好而令人惋惜。
未出场的父亲因为善良,不能拒绝而出轨,导致了家庭破裂,而承担起整个家的大姐,也爱上已婚的同事。
不可否认,这种设置和《步履不停》一样巧妙而富有深意,但是枝裕和的导演之路,似乎朝着一个平庸的方向越走越远了。
然而,我还是强烈推荐这部《海街日记》,原因只有一个:实在是太好看啦,大姐凌赖瑶的坚韧,二姐,长-直-雅-美 (sorry,长泽雅美)的单纯,善良,宅女老三,还有小妹妹,每个都不同,每个都是不同年龄段的美。
日本的樱花美景自然不在话下,那间温暖古朴的传统老屋(和《步履不停》中出现的那个家好像)。
事实上,你很少在日本电影里看到,或者,感到肮脏和丑陋,哪怕是像《新宿事件》这种开幕就发生在下水道,以大城市为背景,包含黑帮火拼的血腥电影中。
也是满目整洁。
更无须说那些日本的乡村,真是随意举镜,满目美景,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电影中,镰仓这个海边的小镇,幽静恬然,每天一班,只有一节车厢的火车隆隆开过来,上落一两个乘客,再卡塔卡塔的开走。
阳光洒满了窄窄的铁路满山的绿树和飞舞的樱花。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想法的,我觉得最美的一个场景就是玲坐在自行车后座上,闭着眼在樱花“隧道”穿行的那段,景美人美心情美~同样还很美的就是最后四个人在海边,聊着天,打打闹闹。
还有四个人穿着浴衣在院子里放烟花那段也很美~另外绫濑遥和长泽雅美是之前就觉得很美了,这部影片让我又发现了广濑丝丝的美,特别耐看,而且不管是穿开头的校服,日常的衣服,浴衣,甚至球服,都有一种特别好看的感觉~推荐在平静的心境下看~
看电影之前还在想为什么会叫《海街日记》这个名字,看完之后觉得这四个字恰如其分——这就是一部讲述了海街小镇日常生活的电影。
少女铃在父亲死后搬到了住在海街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家里,跟三个姐姐合住,影片就从这里开始,通过这一家人的活动,展现了充满日常气息的海街的生活。
不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讲述日常生活都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因为这类题材本来就不够有戏剧冲突,不容易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力,更不用说在展现的过程中还容易陷入琐碎的呈现,让人觉得没有重点,不知所云,从智力和情感上都不容易抓人。
但是《海街日记》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虽然电影要呈现的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呈现的方式也是平淡地讲述,但其实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非常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
比如少女铃,她搬来和姐姐们住之前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要如何与有着这样复杂的关系的姐姐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正值青春期的她又会有哪些成长和变化……还有大姐幸,在铃搬来之前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铃的到来怎样影响了她的生活和选择等等。
这样的人物设定会吸引人,会让人想要跟着他们走下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会如何选择,如何变化,所以这部电影更多是靠人物的呈现而非情节的发展来推进的。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夸一下演员了,几位演员对角色的演绎都很成功,每个人物都能让人感受到过去的经历带给他们的故事性,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情节和语言特意来告诉观众这是个怎样的人。
除了人物的戏剧性之外,对生活片段的选择性呈现也是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电影整体情节确实没有戏剧冲突,只是很有节奏地讲述一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截取一些比较能凸显人物当下生活状态的对话,大量地重复提及或者呈现人物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和事件,比如做梅子酒,去小店吃饭等等,这些情节成功地营造了非常温馨的日常感,很容易引起共鸣,让人整个过程都可以很投入很舒服地沉浸其中。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电影的拍摄手法,这也算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特色了。
不会对片中人物横加批判,没有在某些地方刻意渲染,这种克制的只讲述但不深究不判断的风格与影片的主题其实非常相称。
电影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大书特书,比如三姐妹和铃还有他们父亲的不那么寻常的关系,大姐与已婚男人的关系,临终关怀等等,但是却都被导演处理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人伦、情与欲、成长的纠结,每个都是讲也讲不完的主题,但又真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奋力挣扎努力逃避不断纠结的所谓“重要选择”其实拉远来看也不过是填充时间的片段罢了,那么千丝万缕复杂深沉但最后都会被时间带走化为回忆,而生活仍将以“日常”的方式继续下去。
还好,《海街日记》里呈现的日常让人觉得,即使会这样一直继续下去,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这部影片从电影名字到演员,从场景到剧情都是我很喜欢的 ,是部有温度的影片。
梅子酒,沙丁鱼吐司,樱花隧道,镰仓的海,烟火,几乎组成了所有的生活片段。
整片台词不多,处处满溢着简单的温暖。
当蝉鸣暂歇,谢谢你感动又让人充满希望。
影片风格淡雅清新,充满了治愈系的味道,用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家人之间的羁绊。
这是一部正如想象的那样细腻温暖的感动电影。
每次看完是枝裕和的片,总有种余韵残留。
这余韵投射在现实的四周,让吃的事物、做的事情都变得鲜活起来,或者说是加深了自己对寻常事物的感知力——感知美的能力,感受食之味的能力、化解忧愁的能力。
像是更改了现实景象的滤镜,以更柔软的形式呈现在了自己眼前,包括前方难以预料的风险,及过往藏在心中的不曾真的消失的伤痕,一并都被磨去了棱角,感觉自己可以继续步履不停下去。
说起来,若单纯看故事简介,似乎难以匹配这明亮的余韵感。
《海街》里的四姐妹,都经历着家庭的残缺和各方面的困扰。
或者说是枝的故事从来不是建立在完整的家庭关系之上。
完整代表着圆满,而“圆满”二字这种等同于“The end”般的词语,代表着终结,有终结就有“不圆满”的下个开端。
于是,是枝的电影里,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寻常百姓的生活,总与不大不小的悲与喜相伴。
《步履不停》里,关系疏远的父与子;《GOING MY HOME》里由父亲重病牵扯出的故事;《奇迹》里面分居的夫妻;《如父如子》里被扰乱的2个家庭……到了《海街日记》中,这次以女性视角展现,因父亲的过世,三姐妹结识了素未谋面的妹妹——父亲再婚后的女儿。
日记从这页开始记录起来。
是枝的片总是从平常的生活琐事切入,然后随着谈话、闲聊、八卦,逐渐丰满人物和故事,展露出脆弱的部分,再到结束时的豁然开朗。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好似生活中和人结识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和对方加深羁绊,虽不新奇但是却很亲切。
这份亲切感,让人相信着在镰仓真的住着这4姐妹,上演着海街故事。
让人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虽不见得经历着相同的事情,但一定有着类似的烦恼,经历着相似的,名为“喜与悲”的情绪。
因此,当故事中的人豁然开朗之时,屏幕前的自己也解开了某些束缚。
而这,正是电影不可名状的力量之一吧。
如同一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料理般,一样的场景,不同的导演来拍摄,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看完《海街》,“美”是最直观的感受之一。
是枝镜头里的美,总有种不设防的感觉,看不到处理的痕迹。
比起精心堆砌的华丽感,更似曲径通幽处不经意邂逅到的美景。
于是,四季变迁之美融入在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之中,小铃入学式的樱花,等待成熟时化作梅子酒的梅子树、幸和母亲和解的石板路旁的紫阳花;海的美点缀在镰仓的角落里,被海水冲击上岸的海贝、装载着四姐妹记忆的荚竹鱼套餐的海猫餐厅、有着好吃的小沙丁鱼的山猫亭,那是属于爸爸的味道。
片中印象很深刻的两段,风太载着小铃,骑着单车穿越樱花隧道,被风吹落的樱花花瓣掉落在了小铃带着笑颜的额前,只此一瓣,已美的让人跟着不经微笑;夏天的烟火大会,烟火绽放时,镜头对准着映在海里的或蓝或红的色彩,还有少女和少年们被映亮的侧脸,虽未见烟火,已知晓其美。
是枝的故事总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看似日记式的琐事,跳脱出来,却讲述了很多。
关于生与死、关于父与女、母与女、夫妇、姐妹等。
古旧的东西总让人有安心感,因为历经时间的迁移和洗刷,它依旧记录着过去的模样,似乎从未改变。
改变是新的开端,有时却也令人伤感。
美好的时刻、开心的往昔总愿时间在此定格,永葆当下的模样。
定格在父母安定的儿时、定格在四姐妹围着桌子吃饭斗嘴的每个日常、定格在驶入樱花隧道的那一刻、定格在常开大门有二宫阿姨特制的荚竹鱼的海猫食堂;定格在每个开怀大笑的分秒里;定格在这古旧的似乎永远朝她们敞开大门的老房子中。
然时间的不可逆性,不论我么愿意承认与否。
只愿虽四季变迁、人事变化难以把控,也期盼着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海街的四姐妹,让我们以更从容的方式步履不停。
因为父亲的抛弃,一家人陷入不幸福。
妈妈心灰意冷离开三姐妹,大姐为了守护妹妹大龄未嫁。
父亲的去世,变成故事的拐角。
看到同父异母的妹妹,姐姐们并没有想象中的排斥反感,而是从心底喜欢接纳这个与她们流着同样血液的妹妹。
应该说是时间的力量吧。
让人慢慢接受现实,淡忘怨恨,更冷静下来更客观地思考事情原委,在漫长岁月中,理解、接受慢慢产生。
因此才会有了后面的亲情故事,有了更多的欢乐与互相支撑。
时间是伟大的。
但也是残酷的。
终归,人是在变老。
(这种想法好悲观)
一直很喜欢是枝裕和的作品总能读到细腻、优雅、温暖、乾淨、美景、美食、日常、和谐......这些都是我极喜爱生活美学元素《海街日记》采取了相类似的“日记”手法记录香田家三姐妹在父亲葬礼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琐事。
四姐妹的演绎真的非常出色,如同现实生活中真的姐妹般存在那样自然,可谓超越表演的表演临海的古都镰仓 四季移动变化的光影 火车经过小镇 梅雨落在石阶上樱花盛雪、仲夏烟火、细海沙滩、微风阳光咖喱、梅子酒、沙丁鱼、炸鱼定食、小鱼面包.....家里的柱子上还留着刻画你成长的身高标记在烟火红光映照着青春明媚的脸庞乘着单车飞快行经樱花隧道时你的笑颜在那个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 家人的和谐相处、理解关怀、陪伴与支持 給人安定與希望流光如詩 岁月如歌 温柔隽永 平淡靜好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細緻 明媚 生动 美麗 饱满细腻美好的家庭剧,很温暖,很治愈,年度推荐!
看完了是枝裕和的新片《海街日记》,很难不把它和森淳一的《小森林》系列对比一番。
《小森林》分“冬春”和“夏秋”篇,讲来自日本东北部乡村“小森”的女孩市子在城市生活受挫后回到家乡,在母亲留下的木屋里一人独自生活,经历夏秋冬春四季的生活细节。
《小森林》并无情节,以上前因后果也只不过作为布景板存在。
镜头所捕捉的是市子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季节变迁,拣取其中最美好清新的片段进行组合,作为明信片日记一般呈现在嘈杂都市生活的观众眼前。
《小森林》是纯粹的视觉展览,几乎没有电影手法的运用,更缺乏艺术作品的目的性。
这四集“故事”更像一套四季食谱,经过明显的加工筛选,为呈现自然之美与其背后返璞归真的情怀,距真实的乡村生活甚远。
《海街日记》也采取了相类似的“日记”手法来记录滨海小镇镰仓的香田家三姐妹在父亲葬礼后接纳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四姐妹一同生活的家庭琐事。
与《小森林》系列相比,是枝裕和的镜头语言更为丰富,关注的焦点更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而非明信片一般的静态风貌。
这四姐妹因为一场葬礼走到一起,各有美丽之处。
其中有两个片段更是达到了日式审美的巅峰:一是夏季花火大会结束,细妹小铃穿着大姐香田幸送给她的外婆的和服,回到家发现三姐妹全都穿上了传统的夏日和服等着她在后院梅子树下放烟火。
小小的花火照亮了四个人的脸,镜头从房内越过榻榻米,穿透拉窗与走廊,照进如同被框进画里的傍晚庭院,鲜活生动。
二是小铃坐在青梅竹马的小男友自行车后座穿越空荡的“樱花隧道”,两人笑得毫无顾忌,路两侧盛开的樱花灿烂如雪,乐声轻抚,小铃年轻的脸明亮如星,春风拂面阳光如蜜。
花火与樱花都是短暂易逝的物事,短暂处格外灿烂,属日式“物哀”悲情审美的典型。
《海街日记》中也的确出现了两次葬礼,然而这些审美符号的出现并没有让电影带上丝毫的黑暗底色,四姐妹从初见到最后的海滩剪影,彼此之间简直毫无矛盾嫌隙,包括父亲这个最难启齿的话题,都在日常生活的甜美和谐中被一一化解。
无论青梅酿酒,还是海猫小饭馆的关张,生活的种种烦恼不如意都无法影响香田家姐妹的日常,一切来得毫不费力,美得透明不似人间。
电影里唯一的“不和谐”声音来自老太太树木希林饰演的姨妈,她提醒大姐要谨慎考虑收养小铃的决定,也在四姐妹那不靠谱的妈妈回家来时给争吵的双方当和事佬。
说实话,我觉得这老太太是整部电影里最有人味的角色,她算计、她有阴暗面,她也和蔼可亲,她真实。
缺乏阴暗底色这点是我觉得《海街日记》最大的失算,这种剧情单一化,只选取四姐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展示的手法与《小森林》系列中以自然纯朴情怀为唯一出发点,刻意回避乡村生活的艰苦一面是一样的。
看完翻翻背景,果然二者都是漫画改编的作品,从人物塑造到大结构都二维化得厉害,简直耽美。
想到这一层,便为是枝裕和这部日记深深遗憾——要知道,他大概是日本当代最接近小津的导演了,2008年的《步履不停》不仅拍出了小津的画面氛围,更拍出了小津式的日本家庭生活的精髓——细节边角并非完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深深阻挡了人与人的交流理解,但真正的美则超越那些磕磕绊绊的细小障碍,那是时间流淌中慢慢析出的人间至爱,不是毫无理由的暖男和圣母。
小津对细节的信任,对镜头的冷静处理,都是因为他相信字里行间见真情,无需粉饰,更无需为观众进行二维化的筛选。
是枝裕和在《海街日记》里所表达的美在观看时固然动人,但这是空洞的美,脱离了泥土的滋育和泥泞大地的沉重,在本质上与《小森林》系列的乡村明信片如出一辙。
这完全不是小津风味,更距日本经典文学作品《细雪》中所描述的四姐妹生活十万八千。
这是真正的日记流水帐,只记录了美的表皮,降格到“养眼”的层次。
我对表层化的是枝裕和,甚为失望。
《海街日记》,看着是枝裕和在变成另一个山田洋次,无论从题材还是情感的处理上都呈现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大步迈向国民导演之列,而且相比前辈而言有所进化。
对于我来说,除了电影带来的是全身心的愉悦之外,是枝导演的这种变化更令人欣喜,一个字,幸せ!
其实说起来,是枝裕和的上一部作品《如父如子》,喜欢是喜欢,但有遗憾的地方在于始终觉得电影有些取巧,结局是用非常时髦的偶像剧的处理方式,以非常细小的巧合做为情节上的切入点,呈现戏剧化的情感转变,让父子关系停留在一个和谐的节点上,并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海街日记》是枝裕和则舍弃了这种曾经让自己大获商业成功的戏剧化的情感处理与展现方式,继承(回归)山田洋次式家庭剧,用一张白纸慢慢展开的方式来展现家庭内部的结构与日常情感互动,而在叙事、摄影与细节的构想创意方面,相比山田更是青出于蓝,剧情进展的起承转合痕迹更浅、细节上在轻描淡写之间,有诸多会令人感到豁然开朗,瞬间提升观影体验的亮点。
而这,从日常生活中通过摄影、情节的编排、细节的捕捉让你得到一种超乎于日常的奇妙体验,其实一直也是是枝裕和作为导演而言最厉害的一种才能。
总体看完,真觉得是枝裕和在拍一个更好的山田洋次电影,相当了解当下的时代,对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力,更会借力整体的氛围而不是依赖演员用力的表演。
除了山田,也会有人拿是枝比作小津、成濑、市川(细雪)、大林(姐妹坡),毫无疑问,你能看到有很多继承自优秀前辈们的地方,这就像是至亲的血液流淌在血管中一样,但更多的感觉还是无论是枝还是电影,都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是仅属于这个时代所赠与的至宝。
看的时候不禁会想,甚至还有点起鸡皮疙瘩,啊~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是枝裕和似乎在成为山田洋次之后另一个日本的国民级导演,他拍的是我理解最好也是最喜欢的那一类故事,而且更加轻巧更能让人全身心的投入这个故事。
所以,如果能见到是枝裕和,我真想跟他说:そのまま、ぜひ続けてください。
同学推荐的电影,在看电影之前也不知道是根据漫画拍的。
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电影中没有过多的矛盾与冲突,更多的是家人之间的羁绊。
电影看完整个人很平静,却又感觉很温暖。
在镰仓生活的三姐妹,幸、佳乃、千佳。
收到了15年前销声匿迹的父亲的去世通知。
葬礼在山形县被举行,去祭拜的三个人,在那里和父亲与其他女人生的同父异母妹妹铃见面了。
铃的家人都不在了,但她却坚强且毅然准备振奋。
看到了那个样子的幸,对铃提出邀请到镰仓和她们在一起生活。
就这样开始了在镰仓的生活。
海街日记记录着平淡的生活。
沉稳的大姐、有点小狂野的二姐、古怪的三姐,少女的小妹。
街角的餐馆、火车站、海边、老家、樱花树下,一处一处都是风景。
梅酒、白饭鱼、咖喱饭,无一不是老街的味道。
电影拍的很美,典型的日本镜头,平淡却不乏味,这就是海街日记。
亲情是永远的话题,小玲与香田家三姐妹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而她的母亲,做了第三者,破坏了她们的家庭。
父亲的去逝让小玲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亲人,唯有与她们生活。
生活是一个融入的过程,一个成为真正的亲人的过程。
整个片子真的没有过多波动的部分。
很喜欢结局,四姐妹在海边踩着海浪,就这样笑着在海街生活下去。
家庭本来就不是个特别的约束,而以血缘关系求亲近更是可笑。
三场葬礼之间,被高度提纯化的姐妹情意。淡若静水的镰仓海边,一场场生命灿烂上演,又哀而不伤的凋谢,这也是姐妹们频繁面对周围人逝去而锻炼出的樱花品格,璀璨而衰,难受是肯定的,接受也是必须的,而且,身边不又多了一个宝物妹妹吗?
很像是日本市民生活的一种窗口性展示,瞥见含蓄蕴藉的亲友之情就好像看到了整个国度的和睦与温情,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平和到了低头细语间,你看不到今村昌平的戾气,也看不到北野武那宁静中的狂野,饮食的大篇幅从一个侧面映衬了这个民族的细腻与对琐碎的某种迷恋,风格如一曲淡雅的海边歌谣。
#Cannes2015#是枝裕和把他拿手的日本家庭戏推到了一种极致,在依然隽永淡然温柔的手法和镜头下,没有父母的四个姐妹在镰仓海边组成了如梦幻般美好亲密的家庭,对待父母一代的怨愤之情和各自的个人问题消解在了甜蜜无边姐妹情感中。无比丰富的日本普通人生活细节与如画似卷的帧帧风景,美不胜收。
日系风格强烈 日本电影现在只能炮制小清新治愈系似乎观众就会买帐,风格化太单一并不是好事
请告诉四姐妹: 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非常美好,四姐妹都有各自完整的性格和情感,和其他的配角一起搭建出一个丰满的人际关系群落。梅子、樱花、烟火这些意象也用得恰到好处。结尾海滩漫步拍得很棒,“过了50年我们都是老太婆”,赞。
get不到日本這種類型的電影,總給我一種假積極強顏歡笑的感覺。
是枝裕和以前作品中透露出的是生活背后的道理,是一种静默、平和的消解。而这部作品则是更直接表达出生活的本真,喧嚣与静谧交织,是一种和谐的共融。相较于之前的静、隐忍和释然,这部《海街日记》则显得更轻盈,更灵动,更具活力,同时也把一切沉重、执念和思考遮盖消弭于银幕之下。这里的绫濑遥好看得让人沉心静气,是一种素雅的、恬静的、干净无瑕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美,纯洁善良,瘦弱却坚强,永远笑意盈盈,像姐姐也像母亲。
蓝光版。明晃晃白得刺眼的色调。夏天的滋味。虽有余味,但过于散,略做作,台湾腔国语配音。
電影的結構是鬆散的,它一點也不緊湊,不像平常的家庭電影要帶出誰是誰非,而是透過四姐妹的軼事輕輕透出她們對家的想法。父親早在姐妹小時離家,而母親也因而受到打擊,認為位於鐮倉的老家是一座囚禁她的監獄。面對父母分別的離開,大姐幸擔當起照顧頭家的責任,而對父親的記憶也只有幸記得比較清楚。
好像一直在炫麻酱的美好身材
忍不住找出我十年前泡的梅酒,喝一杯。
3.4 前半段看的時候還有觸動,家庭關係的複雜,幾個姐妹性格介紹以及關係的展開都很見功力。但邊角細碎加上演員念白,看起來總有種日劇恍惚感,但段與段間連續性又是好的。四個女生同框很美好,漂亮,舒服,但後段就感覺缺少了什麼真實,表演痕跡略重。感嘆那個老房子啊⋯小妹太像小秦了!!
镰仓古都,湘南海岸,樱花隧道,海猫食堂,青梅子酒,花火大会,清新的画风,同住一屋檐下貌美如花的四姐妹,这样恬淡闲适的生活,教人羡慕!真的好想和这四位大美人做姐妹一起生活,好羡慕被三位好姐姐幸福簇拥的小铃~!一开场便是长泽雅美的大美腿(¯┍¯),古灵精怪的夏帆惹人喜爱,心事重重又不失灵动活泼的广濑铃妹妹好可爱!妹妹竟然会踢球太帅啦!!!四姐妹的生活和情事各自展开,但这种像《罗马》一样平淡如水的生活流电影实乃难以打动我心(连结尾的海滩也彷如《罗马》)。剪辑零散琐碎,情节矫情理想化,小铃的烦恼也没真正揭露出来,不如期望中好看,剧照比正片好看。
很暖。
室外场景过曝得太多,室内完美。
剧情实在太无聊了
絮絮叨叨的日本电影,偶遇一两部是惊喜,整部电影都是小清新就有点受不了了。
这是日本电影描摹生活的一种典型方式,特别恬淡平和,也有矛盾、悲伤、无奈,但永远没有惊涛骇浪,一切波澜都能在时间的流淌中渐渐消失于无形。充满乡村传统社区的人情味,充满东方文化的特色。我不禁觉得小津安二郎的传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