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篇影评,甚至对电影本身完全没有什么描述。
这只是来自一个半吊子乐迷的致敬,致那个已逝的年代,那些已故的歌手,和永不停歇的音乐。
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音乐,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种旋律,古典也好,流行也罢,能够让人在听到时触动。
而能够有那么一种旋律和感知存在,无疑是幸运的。
有那么多的选择真是幸运,不过是复古还是新潮,能够接受的就全情投入好好欣赏,不能理解的,至少,保留一颗敬畏的心。
电影作为一个连接故事和音乐的契机,用带音乐的画面冲击了内心深处,每当音乐响起都情不自禁用脚打拍子,尽管只对马赛曲熟悉……无论是祥和还是堕落,安宁或是暴戾,那些对于音乐解读的心境绝对是充满力量的……所以说“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
我不大懂音乐,我不大分得清摇滚乡村及R&B,我连The beatles 里面到底是哪几个成员也不清楚,我不知道谁是Bob dylan,或许我有听过他们脍炙人口的歌,但我真的没有认真地去区分他们,但是看着=这部music never stopped 我一个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American pie中提到Lennon read a book of marx,如果The music never stopped 说的是最后的嬉皮,那么American pie一定是歌唱最后的摇滚的挽歌。
如果按时间顺序American pie 实在The music never stopped 之前。
而American pie一首歌足以唱出这部电影。
这里又足见音乐的伟大之处,本片是一部真实的故事,不知道音乐是不是真的可以唤起人类尘封的记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虽不是爱音乐致死,但是有时候一两首轻快地歌确实会让我心情愉快,而这让我更加感动的除音乐的魅力之外,还是父爱的伟大,以前Henry只会问我你知道我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吗?
我们那时候的歌总是清新的爱情最后男孩和女孩在一起了,,一个听着50年代老歌正派父亲要重新接受唱在嘴边的Making love 和God damn。
我更多的是被这种父爱所打动。
最后冠心病父亲和脑瘤儿子一起听了The grateful dead 的演唱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支乐队,反对战争反对杀戮,但是父子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慢慢长夜双方都不知道自己上一次像这样晚睡是什么时候了“it was the best night ever”,这是Henry在失去儿子20年后终于又找回了儿子,他熟记每一句歌词因为这样他才能和他交流,这样才能让他back to life,这是音乐的力量,Gabriel的惊人的速度在康复,父子之前的感情也在不断增进。
The grateful dead 难道唱的Back to life 吗?
J·K·西蒙斯很适合演这种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强烈的家长或者老师角色。
比如《爆裂鼓手》中的老师和此片中的家长。
这种家长或者老师在中国有很多。
很喜欢这种高清的免费视频,可以在线看,真棒。
希望所有的视频都可以免费、高清、流畅的在线看。
全额退休金,太棒了。
既然有随身听,干嘛还用唱片机?
他儿子头发好长,像女人一样。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儿子,包装他之后并把他送回来的地方,使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娶个娇妻,组个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
恐怕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是这样想的吧,我爸就是这样的人。
也许叛逆是因为有代沟吧。
如果意见相同,怎会有反对意见;没反对意见,怎会有争论或者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是叛逆的一种具体表现。
最后一个嬉皮士,又是一部讲伟大父爱的催泪弹,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昨天》,同样伟大的父亲和一个让人不省心“孩子”,伟大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康复走完了最后一程,过去的20年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弥补了对儿子缺失的爱,在走的时候他是幸福的。
在自己葬礼上播放感恩而死的歌曲,真是一个令人声泪俱下的老嬉皮士。
一代精神的延续“我会挺过去”,对于勇敢和坦然的诠释,父亲想尽办法带着儿子去看感恩而死的现场,看到儿子一脸童贞的幸福微笑,此时此刻这位伟大父亲的心结已开。
片中儿子对父亲的失忆,我认为只是儿子对于父亲的抵触情绪而已,一个心中有爱的嬉皮士公拥有一颗敏感而纯真的心,难道不是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跟这个操蛋的世界抗争
《音乐永不停歇》影评很庆幸这样一部片子没有好为人师地普及摇滚常识,也没有煌煌巨论流派纷争,每一首柔情抑或愤怒的曲子架构起断断续续的回忆,它关乎二十年前两代人的政治分歧和音乐隔阂,关乎二十年后父亲的救赎和儿子的“重生”,关乎爱和理解。
父子俩一起去看加里年轻时的梦:死之华乐队摘除脑瘤之后的儿子仅有“金鱼记忆”,唯一能唤醒封存片段的只有那些往日熟悉的旋律。
一如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那个威严而不可忤逆的父亲,老亨利起初始终坚持自己灌输给小加里的主流音乐才是也该是他所爱的。
所以在复健计划初始,加里闻乐兴起,精神抖擞地吹奏长号,然后一脸无辜地扭问父亲曲子的名字,老亨利以为是马赛曲,其实是拥有相同前奏的《All You Need Is Love》,那是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是加里的摇滚启蒙。
鲍勃迪伦:61号公路我时常在想,音乐连同其他喜好,比如颜色和气味,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机制溶入偏好它的血液。
有人喜欢金属,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有人喜欢蓝调,而我喜欢某种高而不亢低而不靡的气质。
最初的动容在那个“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年代,那个宣扬“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年代。
电影中Buffalo Springfield的《For What It's Worth》低吟浅唱,歌词里一直向孩子追问枪声的究竟,这让我想起同样一首反战经典,The Cranberries的《Zombie》,画面里有一颗被缓缓吊起的头颅以及慢慢被带走的孩子。
Children,what's that sound?摇滚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有大而化之的格局,也有具体而微的情怀,共性是有直抒胸臆的真实,不会矫揉造作也容不得委曲求全。
它是一把衡量理想和现实的尺子,只要差距存在,我们就永远需要它。
音乐不止,摇滚不灭。
Gabriel的父亲把儿子房间里的海报撕了个乱七八糟,并怒气冲冲地把他挚爱的音乐全砸了的时候,我想起一些事。
我哥本来就爱看小人书,初中的时候又非常迷武侠小说,据我妈说,他上课不听讲,就是低着头偷偷地在课桌下看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
不务正业,这是我妈的措辞。
我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没收、被老师逮、被家长骂,最严重的一次,是有一天我们家包了饺子等着哥哥放学回来吃,但是他晚点了,像Gabriel一样,没赶上。
这也没什么,饺子放到锅里热一热就好,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吃呗。
但是热了三轮他都没回来,饺子都干得有股恶心的味道,可突然我就听见我妈怒气冲冲地揪着我哥冲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绿皮的厚厚的射雕英雄传,然后把我哥直直地拉到厨房,当着他的面儿把那本小说塞进了火里面。
十几年前那会儿我们家用土灶台,大锅下面的火在保温状态时是虚捂着的,塞进去的时候书没被立即点燃。
但是我妈那天无比生气,于是她操起铁杆把火捅旺,然后又用了特别大的力气去扎那本书,想让它尽快燃起来。
边塞还边训我哥,下次再敢偷着看这些东西,你所有的闲书都是这个下场!
这是我脑子里无比清晰的一个场景,从来没有忘记或者模糊。
我还记得那本书实在太厚以至于小口处的温度根本没那么大本事把它彻底烧完。
当我们把书救出来的时候,上半部分还是绿皮但下半部分全成了松软的灰。
而且那本书是从表哥那里借来的,就这么被母亲烧了。
哥哥是怎么想的我从不知道。
十二三岁的他戴着厚厚的眼镜默默地杵在灶旁,什么都不能做。
看着自己心爱的东西被生生地毁在眼前而无能为力是不是会心痛地说不出话来。
而现在的我再回到那个场景里审视这一幕的时候跟Gabriel的母亲后悔没能留住孩子的心情是一样的。
我有时候希望我是个姐姐,在那个场景里能说一些话去保护那本书,去承认我妈做了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我这么说也许不公平,父母难道不都是为了孩子好么?
但是当父母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可曾想到过公平?
Gabriel的父亲不是非得要孩子喜欢他的喜欢但却不能接受孩子的喜欢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打架抽烟喝酒当混混,不要想课本以外的任何可能分散你学习注意力的爱好、乐趣或是想法,丁点儿都不要。
家长的想法很简单却很霸道,受教育完了以后一定要“娶个娇妻,组建家庭,有份体面的工作”。
跟Gabriel的父亲的说法如出一辙。
一定要听我们的,因为你个小毛孩你懂个屁。
他们眼中的不务正业形形色色总结起来,都是阻止你人生辉煌的绊脚石。
只要影响到学业的,小说、篮球、收音机……那都是需要踹得远远的绝对不能碰。
后来我哥爱上了篮球,恨不得死到篮球上也愿意的那一种。
砸坏了好多副眼镜,堆砌了一房间的杂志,一有时间就冲出去打球。
当然,他们说,又影响了学习。
再之后的冲突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亲近的人若不支持你爱做的事,那你有多大的成就感就会有多大的挫败感。
达人所愿,讨好的不是他人就是自己,从来不能并行。
如果每个人都像男主角这样只有短暂性记忆的话,伤害值和刺痛度是不是就可以降到最低了?
没脑子的日子过得很快,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Henry听儿子欣喜若狂地描述Bob Dylan的Desolation Road和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一切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的那滴眼泪,在他试着聆听儿子内心的声音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他愿意尊重儿子的道路并谢谢儿子给他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儿子反问了一句:“谢什么?
”到这里,所有的一切辛酸和懊悔涌上来,因为Gabriel并不记得这场对话了。
遗忘才是那个最大的杀手,什么伤害遗憾喜悦激动全部失色。
还有西莉亚来道别时Gabriel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还会记得我见过你,但初次见面我一定还会很高兴的。
”甚至他与前女友20年后再相见,塔玛拉在几分钟内含着泪水第二遍向他解释照片上她的那些家人时,每一帧就只剩下了心疼。
是否忘了,才能去除一切苦痛?
是否忘了,才敢对自己的唯一的热情抱有恒久不变的坦诚?
是否忘了,才能在那些记忆的碎片里找到片刻的温情?
可是整部电影讲述的却是寻找丢失的记忆,在老人的努力下修复幸存的亲情,而且他成功了。
这迟来的20年后的释怀来的这么艰辛,怎么能忘。
我不敢说如果没有烧书,没有阻止哥哥打篮球的话他就能变成优秀的作家或者运动员什么的,我不是为了谴责父母,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事情可以反过来变成鼓励那现在可能就不是电话里长久的相对无言。
我只是羡慕Gabriel在脑瘤手术后有限的记忆容量里,总算存储到父亲的理解和爱。
我只是希望我们自己将来可以不要变成固执的独断的“过来人”。
我也希望哥哥依然能疯狂地写文章,疯狂地打篮球,疯狂地去做他想做的事。
父子两人穿得花花绿绿的并勾肩搭背地高唱着”I will be fine. I will get by. I will survive.”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都是幸存者。
毕竟我们都没有放弃沟通。
“You know,i don't know if i'll remember meeting you.So,uh...I have great pleasure of meeting you again”这里是泪点,谢谢原著,导演,编剧。
FIRST TIME TO FORGET.FIRST TIME TO REMEMBER.也是第一次在这里写评论。
和电影一样,当一部电影真的走进你的生命,你知道这实属不易。
开始剧情平淡到让人想起无数部类似的电影。
像是要对付剧名的绵延不绝。
直到GABRIEL站在病床上吹起了号,那个时刻你突然明白这终是一个走进音乐的生命。
这也是音乐的神奇之处。
当你走进它,一切人都变得平等起来,无论是巨星还是乐迷或是个所谓门外汉。
也正是此刻,剧情带着一个停留的记忆,让你开始好奇,他是谁。
和他自己一样。
平淡里流转着光怪陆离的变化。
HENRY激烈的辩白,却融化在了GABRIEL茫然的眼神里。
至此,剧情线条明晰起来。
关乎曾经,关乎当下。
关乎父亲,关乎儿子。
关乎相同的音乐,也关乎各自不同的旋律。
当GABRIEL停在时光里,回旋不出的时候,HENRY用一盒自己的曾经,换了一盒儿子的曾经。
近乎激烈的变化,随着记忆一并呈现。
HENRY等不及记下的赢票热线,病床上的一个可能被收走的电话,以及请回了那个曾经拒之门外的女孩。
而他要的只是“一次交流”。
就像他说的IT'S NOT JUST FOR GABRIEL.BECAUSE IT'S THE ONLY WAY I CAN TALK TO GABRIEL.直至父亲用生命换来了GABRIEL一次当下的记忆。
GABRIEL在最后的疯狂寻找那么措不及防。
当那些误解和错误都消融在同一段音乐里,他们在剧里会心一笑。
曾经,记忆消解的猝不及防。
而当下,记忆回来的也猝不及防。
带着了解和一段无记忆的记得。
当你走进记忆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不经意间的画景早就切换成当年,包括环绕的那群音符。
围着你,一直在。
GABRIEL最后的疯狂寻找,就像《回忆积木小屋》里的那一次潜游,一层层的潜进回忆里去,去看那用一生堆砌起来的笑或是泪。
有如一切电影的未完待续,他们走出墓园。
海面之上的那一层回忆,原来还只是冰山一角。
人靠记忆活着,记忆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
于是当一个人的记忆停留在二十年前,是否意味着这二十年他从未活过。
最终化作一缕幽魂为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在生命的终点与孩子达成了和解,那是他最大的执念。
the dead grew up on the road, traveling from place to place, taking one road after another. And the thing is, on the road, you never really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or what's gonna happen when you arrive, so you just experience the ride. And then every single day is a different adventure. You know, the journey is the destination.最近正好在看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好像背景联系上了
泪流满面...看The Dead的晚上,父亲和儿子紧紧拥抱,互道Good Night,父亲离开,给了一个父亲走去门口的长长的镜头,我一直在担心,担心那个外形壮伟的背影会突然倒下来。
没有。
但我在那时突然意识到这个不同寻常的长镜头和之前用力的拥抱的意蕴。
那个背影是释然,没有遗憾,轻松,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他不会要死了吧。
”果然,下一个镜头便切换到穿着黑衣的母亲垂头抚摸白色的空空的床,一脸哀恸。
“Dad come every day at 10 a.m.”可是他cant come any more。
pro把父亲的贴纸撕下来,这个男人为儿子做过的一切都戛然而止。
发自心底地哭了好几次,真的感到心痛。
三星半
那些和音乐相关的回忆
ber棒!
故事如音乐般缓缓流淌,偶有波澜
I will get by
这片子里的音乐平庸滥俗。
看的我一阵一阵的起鸡皮疙瘩,这就是鲍勃迪伦和感恩之死的金曲回放嘛,你回忆里面的那首歌是什么呢?
超级幼稚又自以为是能博取观众的电影,如果每个人都像你那么弱智,这电影才感情好,尼玛那演技没有更做作了。
ost
7.3,1用音乐来讲父子的代沟与和解,男人的沟通实在是太难了。2情节稍温吞,感恩而死演唱会那段可以处理的更煽情更燃。3等我老了如果儿子听嘻哈黑炮我会不会也是一样要抓狂?
谢谢你懂我所爱的音乐..
to the golden times & all that music
3.5.。其实没怎么说啥。。。还好吧,这孩子又胡子造型。。
记忆在1968年定格,那是属于Grateful Dead、Bob Dylan、Rolling Stones的年代,属于Rock & Roll的年代,属于Hippy的年代!
不是我喜欢的电影,连音乐也不喜欢
对父子类的片完全没有抵抗力
可能是心情不好,看的不怎么有感脚
“最后一个嬉皮”,Grateful Dead变得如此感人,太好的电影,哭了8次,太好了……
跟菜菜一起看的
至于嘛至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