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的悲剧

The Tragedy of Macbeth,Macbeth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阿历克斯·哈赛尔,博迪·卡维尔,布莱丹·格里森,科里·霍金斯,哈利·米尔林,迈尔斯·安德森,马特·赫尔姆,摩西·英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麦克白的悲剧》剧照

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2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3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4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5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6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3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4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5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6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7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8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9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20

《麦克白的悲剧》剧情介绍

麦克白的悲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以华盛顿饰演的麦克白为主线,他被三个女巫说服,认为自己注定要成为苏格兰国王。他和野心勃勃的妻子麦克白夫人(麦克多蒙德饰)一起,开始把预言变成现实……结果是大量的鲜血、背叛和死亡。格里森饰演国王邓肯,米尔林饰演邓肯的儿子马尔科姆,霍金斯饰演麦克达夫。布鲁诺·德尔邦内尔([醉乡民谣])担任摄影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摔角王豹棚兄弟清醒梦2之疯狂快递一封圣诞信的自白排球少年:陆VS空山河月明阿浪的远方天空之城所有错误的配料灵触约她去看崩世光景美狄亚斯神不要投骰子全民大编剧美国舞男野外圣诞节棋士圣诞多美好为耶稣鸣喇叭,拯救你的灵魂青春突击恶灵苏玛拉九丹美食大战午夜的柳枝悲剧女孩灵魂约定狗血屯江湖往事反恐特战队之猎影二分之一美少年占领大医院

《麦克白的悲剧》长篇影评

 1 ) 戏剧成为电影的魅力

有幸能够在上学期间课程项目组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在这里打卡在爱丁堡的第一次免费IMAX超前点播观影体验。

CINEWORLD裸眼3D体验真的一本满足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故事中,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那里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

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

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手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

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麦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最后二人灭亡(来自维基百科)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完美地将舞台剧融合进了电影的风格中。

黑白摄影凸显陈旧与苍凉、转场细节令人赞叹、光影配合折射人物心理、乌鸦女巫的造型令人惊艳…当然,将舞台剧搬上银幕,两种艺术形式的火花便碰撞出来。

首先是台词,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虽然在电影院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台词经典而恢弘,尤其是屏幕上巨大的“TOMORROW”彰显那“虚无主义者的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 (来自维基百科)如此,黑白的影像更加凸显了麦克白灵魂的虚无;其次是表演,作为观众能够比在观看舞台剧时观察到更多演员的面部细节、欣赏到更多电影特效;舞台布景方面也尤为精彩,演员穿着古代服装但是许多场景却似乎来到了现代,工整的几何构图和场景铺陈令人赏心悦目;最后,也是最大的亮点,即这部电影类似京剧一样,仅用三两人的冲突和对话便给予观众一场战争的体验和压迫感,表现手法真实不造作,观众透过有限的空间和角色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磅礴和屠杀的残酷。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一方面(据说)是科恩兄弟和A24制片的特长(用小表演来展现大场面),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魅力:1.将戏剧背景的设计通过电脑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2.保留戏剧对白的文学性,让观众通过电影细节更深切地体悟文学;3.将戏剧的时空局限性与跨越性融入电影,在无限的电影里体验有限的戏剧带来的无限想象力…非常美妙的体验。

 2 ) 莎翁的知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莎翁的《麦克白》讲述的是一则命运悲剧,究其悲剧成因的主源,无疑为一种性格蒙上了审慎的罪名,三女巫的所谓命运预言,揭示了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一直以来的野望-权力的渴望,且为其野望的实现作了充分的背书。

权力-欲望,无疑是一种极端的属己之物,拥有权力并永远拥有权力,才能让权力一直保持属己的属性,所以在谋杀国王夺得大位后,麦克白患得患失除了所谓“罪行导致的良心煎熬”,更沉浸于属己之物哪一天突然不再属己的巨大恐惧之中,最终在二次听信女巫预言的应验后,决心反抗“命运”,最终命丧剑下,永远拥有变成了永远失去,恰如第一次预言并没有明讲,但暗示的惨淡结局。

那么,对于电影来说,什么是其极端属己之物呢?

众所共识的应该是光与影,此处光影对于电影的属己之归属,应该视为一种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属于电影的“本质”特征。

对于戏剧来说,舞台与表演看起来就是归属在戏剧上的极端属己之物,而也可以打上独属于戏剧的“本质”特征标签。

乔尔科恩这版翻拍,与奥逊威尔斯、黑泽明、波兰斯基等众多翻拍相比,更突出上述的电影与戏剧各自很“本质”方面的属己之物的结合:表现主义浓重的光影设计 与 人物时刻都深厚的舞台表演。

此时呼之欲出的问题就是,两者的结合究竟达成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只是达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或作者风格的延续,或者只是巴赞意义上借助场面调度手段达到的一种舞台戏剧片的话,那么两者结合的后果与只有一者充分发挥达成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两者结合如果只能有造句构建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学的、存粹认识与现实的所谓根本矛盾的等等,都根本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麻烦,所以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答案是电影所谓从戏剧而来,通过对故事的孕育,最后超越戏剧达成不朽来说,这种故事的不朽就不是戏剧可以经验的东西,因为舞台和舞台表演是戏剧必然需要的基础,而成为了电影就脱离了戏剧“本质”本身,成为了对电影本质的把握。

这种把握是当然是一种知识和认识的把握,是靠电影对故事的理解、体验和经验留存下来的东西,而依旧是电影的属己之物,也代表了电影本身吸取其他所有艺术而来的综合性来源,其实就是很难脱离其他艺术形式,永恒留存的属己性。

与其永恒属己对照的是,与麦克白听到第一个预言后,被预言激发自己对于权力的贪恋,但权力最后却不属于自己,属于另一个同僚的子嗣,在听完第二个预言后,甚至连麦克白自己的性命与命运,其评判标准都不在自己手中,而需要冥冥之中会“行走的森林”,与并非女人诞下的战士等外在决定。

如此的评判标准不是认识、不是把握、不是理解、甚至都不是经验,而真正超脱了属己之物,落到了相信故事现实能真正深植到生活之中,而不是知道故事现实可以贴合到生活而已,才真正相信电影可能性的信念。

莎士比亚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改编的《麦克白》, 描绘11世纪的苏格兰,原著中的英伦三岛和莎翁彼时的英伦三岛,理所应当应该全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在今世今日,科恩选用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很多黑人演员来重新搬演麦克白的悲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短暂超越莎士比亚“属己”的知识,这种短暂的超越或许不美好、不太现实、甚至充满很多被人误解的硬性教条、充斥着让人看不出的某些智慧,但情感确实真实的,戏剧和电影的“本质”在这争斗,此消彼隐之中,一种实际能看到的真实,从争斗的解蔽里油然而生,而不需要去想,更不需要知识化、或理论化的整全构建。

 3 ) 麦克白的悲剧

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4 ) 电影版的话剧,话剧版的电影

2021美国剧情片《麦克白的悲剧》,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定级R,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7.6,IMDb评分7.4。

电影版的话剧,话剧版的电影。

本片的影像风格让我想到了《灯塔》,太像了,同样是黑白片,同样是4:3画面比例,同样是要构建极具风格化的视觉效果。

本片是我第二次看电影版的莎士比亚《麦克白》,之前是2015年的英国版,彩色,宽屏。

本片是美国版,黑白,方屏。

莎士比亚戏剧非常适合舞台表演,但说实在的,不适合改编为电影。

本片虽然是电影,但是正如我影评开篇的第一句话——“电影版的话剧,话剧版的电影”。

全片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没有真正的外景,是一部摄影棚电影,并没有用电影这一表现形式来给舞台剧注入新活力。

本片几乎就是将舞台剧拍成了电影,连实景话剧都称不上,人物以外都是舞台剧式的布景和道具,投资很小,成本很低,很省钱。

主要的成本在于男主女主的片酬。

虽然本片的口碑评分还可以,但我的观感很平淡,没给我带来什么情绪波澜。

莎士比亚华丽的台词放在电影里很别扭,角色们一个个是自言自语式的话痨。

话剧因为观众是远距离观看,所以话剧角色要突出内心独白,而这种形式放在电影特写镜头上就非常别扭,角色唠唠叨叨,成了话痨。

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影帝影后级的重量级演员,但是在表演上没有亮点,在表演上没体现出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掌控能力和强大的台词功底,或者说二位并不适应这种舞台剧式的戏剧改编电影。

2015英国版还算有一点战争戏和动作戏(虽然比重很小),而本片则是标准的剧情片文艺片,只有片尾王子与麦克白决斗算是一点动作戏。

本片让我想到了一些词汇——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做贼心虚,最毒妇人心,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几词汇按照剧情发展排序为——最毒妇人心→做贼心虚→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多行不义必自毙。

每次看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都会惊叹于莎士比亚无穷无尽的华丽修辞,我经常会想莎士比亚是怎么构思出那么变化多样的修辞,不愧于世界戏剧大师,修辞文笔无人能敌。

 5 ) 老年麦克白的欲望

男女主和女巫真是好演员。

女巫太棒了,女巫值一百颗星。

女巫是好演员被以超常的方式放在了超常的位置,光芒四射。

男女主是好演员吧,效果就呵呵。

除了这三位,其他的演员呢,就是你在一部莎剧里能遇到的各种平庸之辈和各种坏演员在这里都能找到,甚至某人一张嘴你就能对号入座:哦,原来他是这一种坏莎剧演员。。。

但是这部还是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想法,所以还是开篇评论。

新想法来自麦克白夫妻的年龄。

男女主演员的年龄都65+了,如果是以前,我会把演员带入3、40岁的角色当中去,但这次看的时候,渐渐接受了如果麦克白夫妇真的是老人,会是什么心态呢?

这种体验大部分来自麦克白夫人的表演。

她第一次出场就非常成熟,成熟到消弭了其他麦克白夫人在得到消息时会有的激动,直接进入了一个决绝的状态,这让我很难把她当作一个三十多岁、内心充满激情和野心的角色来看。

而麦克白本人,一直看到杀班科,我都基本没看到他有什么弑君的欲望……就完全没欲望啊……而且就丹泽华盛顿这张正义的脸,没想到啊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以前我对麦克白夫人的理解其实很肤浅,我总觉得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两人,是渐行渐远的交叉线,也就是麦克白夫人始终陷在弑君的深渊里,不管后来麦克白的罪行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她始终在纠缠弑君这件事,并始终试图把麦克白的精神状况也解释为他承受不了弑君。

这次麦克白夫人的表演突然让我意识到,麦克白夫人始终都了解麦克白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她看到一个被自己打开锁链的具象的暴力,一步步做了什么,而这些事,和做了这些事的暴力本身,是她不能控制的。

麦克白夫人梦游的时候,仿佛牵着一个小孩,这难道不是生死未卜的班科之子?

难道不是无辜被杀的麦克徳夫之子?

麦克白夫人既痛苦又痛悔又不甘痛悔,所以才紧紧抓着弑君这件事不放,因为只有这件事是她能控制的。

这一版的麦克白夫人令我更加悲伤。

麦克白的话,我比较喜欢他后半段的表演,前半段感觉就像被绑住了似的,你是在梦游吗……麦克白本人因为演员看上去并不像奔七的样子,所以老年麦克白的感觉其实一开始并不强烈,但是因为这种整体的表演风格和性冷淡的构图,让人产生一种没有什么欲望的麦克白骤然登上王位,不惜一切代价要紧紧抓住的印象,所谓少年怕得不到,老年怕失去。

两人的台词功力都很棒,所以经常会不知不觉沉入台词中,也不大计较表演风格这种事了。

然后我最喜欢的一个支线故事,马尔康试探麦克徳夫,又又又又被删掉了,躺平。

不过来说就这两位的话,删掉就删掉吧。

很喜欢乌鸦的运用。

黑白片不黑白片的,就那样吧。

 6 ) 麦克白的悲剧

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7 ) 莎士比亚与奥逊威尔斯

(发表于《陀螺电影》)从奥逊威尔斯到黑泽明,从波兰斯基再到几年前的贾斯汀·库泽尔,莎士比亚的这出“提到名字就会引来厄运”的苏格兰话剧一直饱受世界各大名导的青睐,被多番搬上银幕。

可是,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任何导演能够完全征服这个故事。

就连黑泽明都得另辟蹊径,完全地改动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剔除莎翁原著诗性的话语,才能把这出被排演了几个世纪的经典烙上自己的印记。

而乔尔·科恩的这次改编,则古典和先锋性兼备。

这部电影是他离开了兄弟伊森之后的一次单飞,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这是一次孤立无援的创作。

乔尔还是和一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共同创作着。

《麦克白的悲剧》是一部100%的科恩电影,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部100%的莎士比亚作品。

《麦克白》讲述了忠诚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在一场胜仗后遇见了三个神秘的女巫。

她们寓言麦克白很快就会取代现有的苏格兰国王,自己登上王座。

麦克白不信女巫的话,但是权利的诱惑始终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地盘旋。

在妻子的诱导下,麦克白终于觉得实现女巫的寓言,在庆功宴的夜晚刺杀了醉酒的国王,取而代之。

当上国王后,麦克白因为女巫的预言变得疑神疑鬼,易怒暴躁。

被他杀死的昔日旧友的鬼魂也开始纠缠着他,让他不得安宁。

时日不长,麦克白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君,麦克白夫人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最后,国王的儿子带着亲信旧部从英格兰借兵杀来,杀死了麦克白,夺回了王位。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对人性贪婪丑恶的深入刻画。

对于麦克白和其夫人深陷人性黑暗面,走向自我毁灭的精湛描写,让这部话剧成了一个文学经典,麦克白也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几百年来被无数名角扮演。

苍凉而邪恶,是科恩电影常见的基调;自毁的悲剧主角,也在科恩作品中屡见不鲜。

从《缺席的人》到《老无所依》,甚至到黑色喜剧《冰血暴》,这一个个虚无的谋杀者中都能看出麦克白的影子。

《麦克白的悲剧》不是科恩第一次改编文学经典了。

乔尔和伊森之前已经将《奥德赛》改编成了一部颇具自己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国南方神经喜剧(《逃狱三王》)。

可是这一次,科恩放弃了炫耀自己在剧作和台词方面的强项,反而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莎翁原著的情节和语言。

这一次,科恩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对视听语言的构建上。

科恩的上部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他第一次尝试从胶片摄影转移到电子摄影,而从最后的成片,观众也能看出视觉效果上的些许生涩——有些镜头背景的绿幕过于明显,而另外一些镜头调色则显得过于平庸和偏白。

这次,有了莎翁扎实雄厚的文字作为基石,科恩可以全神贯注地调教和掌控电子摄影。

最后呈现的结果,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迷雾中朦胧的憧憧人影;极度特写下如雕塑般深邃,却又有些扭曲的面孔;20年代表现主义式的几何构图;黑白冲突对立明显的光影...如果说从文本上,科恩是站在莎氏的肩膀上的话;视觉上,《麦克白的悲剧》则是对奥逊威尔斯的一次招魂。

如果有时间和能力细细拉片的话,你甚至可以找出,这个尖锐的高塔是似乎是来自威尔斯的《奥赛罗》;这个倾斜的木屋仿佛是出自《午夜钟声》;投射到人脸上的一道道如锁链般的阴影则让人想起《审判》...这并不是说科恩的新作只是单纯对名家的一次模仿。

尽管不是自己的文本,导演本人的作者印记在各种细节和对原著的改动中清晰可见。

比如,原著中著名的女巫三姐妹,在影片中由一个演员饰演。

一开场,皱纹深邃面目狰狞的女巫扭曲着自己的身体,蹲坐在沙漠之中。

原文三姐妹来回的盘算和谋划从演员一人口中说出,声音忽高忽低,表情风云变幻。

邪恶神秘的三女巫在科恩的镜头下,成了一个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患者。

对畸形异类和癫狂人物的偏爱一直是科恩的特色,莎士比亚的女巫也被重构成了科恩的小丑。

表演风格上,科恩也延续着自己一贯的风格。

虽然麦克白的别称就是“苏格兰戏剧”,但科恩并没有要求主演们试图模仿苏格兰口音,而是保持自己的原本口音。

因此,苏格兰将军(丹泽尔·华盛顿饰演)和其夫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都操着一口现代的美国口音。

不符史实的口音并不会让观众出戏,反而可以产生一种布莱希特式的离间效应,强调了影片本身的舞台性和戏剧性。

当莎翁的文本不再以观众熟悉的英式抑扬顿挫的发音被念出,而是被华盛顿附以流畅而粘稠的美式黑人口音,这种对文本节奏和侧重的重组仿佛也赋予了文本新的内涵和引意。

在华盛顿的演绎下,麦克白不再是以往的野心勃勃却备受良心拷问,挣扎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反英雄;而是在军旅生涯之间耗尽一生,年迈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去夺取权利的悲剧人物。

在一场很能彰显科恩风格的戏里,由黑人演员饰演的麦克德夫之子问母亲,自己流亡的父亲是否是个叛徒。

这场戏的语言风格在黑人口语和莎士比亚的诗词之间来回切换,在体现了科恩式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同时,其语言的现代性和亲切感也迅速拉近了观众和这两个边缘角色的距离,让他们不久之后宿命性的灭亡更加悲壮沉重。

每次莎士比亚被重新改编,创作者都会试图赋予其新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比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内外百老汇就上演了无数映射特朗普的莎剧改编——特朗普可以是麦克白,也可以是李尔王。

但是,科恩却没有这么做。

他的视角和手法是极度古典的,如果不认识这些演员,你完全可以以为这是一部和奥逊威尔斯同期的电影,毕竟充斥着全片的表现主义光影和构图比起2021年,更像是1941年的产物(当然,电子摄影偶尔还是会“露怯”,比起胶片的颗粒感显得过于光滑)。

但是正是这种古典,让本片有了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普世性。

《麦克白的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原著一样,尽管有着极其精确的时代背景,却是一部跨越了时代的艺术作品。

莎翁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隽永的诗意,科恩的影像也会如此。

 8 ) 《麦克白的悲剧》简略拉片笔记

风格感很强的一部影片。

开头有两个相同景别、相同机位的俯拍镜头,分别拍摄国王和麦克白的单人画面,并且下个镜头接的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上飞着一两只鸟的仰拍空镜。

用相同机位分别拍二人,预示着他们二人的地位有一天都将相同——麦克白将会夺取王位;同时俯拍的角度有着一种对于他们最终都将走向灭亡宿命的悲悯之感,悲壮而悲凉。

人在所谓预言、所谓命运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片画面的灰白色调带着一种肃杀感、疏离感。

当麦克白见到女巫后的那个晚上,他和班柯在帐篷里得知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已成真。

帐篷外面由杂草和残枝的影子构成凌乱的线条,正对应着此时心绪紊乱不宁的麦克白的心境。

麦克白夫人的出场:在一个纵深的走廊里,她从远处的光区出现,一边读着麦克白写来告知她女巫预言的信,一边朝着镜头的方向走来。

她先从光区走到暗区,随后又从长长的黑暗中走到镜头前的近景,露出庐山真面目。

这意味着她是处于黑暗中、被黑暗吞噬的那个人;她走到镜头前时是中近景,显出了她的强势。

她手中那燃烧的信纸,亦是她心中燃烧着对权力的欲望,她比麦克白更加冷漠阴狠。

麦克白夫人在走廊里说服麦克白刺杀国王时,麦克白脸上的光影形成了阴阳脸的效果——麦克白正在逐步丢掉原本的善良和良知,走向麦克白夫人的黑暗。

麦克白家里的建筑都高耸着而呈四四方方的方块状,没有任何装饰,光滑而冰冷的质感。

麦克白杀死国王后,众人齐聚一堂,麦克白夫人晕倒后众人离开,只剩两个王子仍留在原地。

此时再次运用了一个俯拍镜头拍摄两个恐慌想要分开逃命的王子,他们在这个俯拍的远景镜头中占据画面极小的部分,如同两只弱小的待宰的羔羊。

同时建筑的影子将原本方正的墙壁分割成不规则的形状,增加了不稳定感,暗示着此时境况的混乱,正义和真相已被颠覆和掩盖。

四周的四堵墙构成了一个封闭狭窄的空间,画面中的王子和其他人都犹如困兽一般被此时的境况钳制着。

但是两个王子仍站在光亮中,也许暗示着还有希望。

全片的置景舞台感十足,起到了一种间离效果,和灰白色调相得益彰,加重了那种疏离感。

片中多次采用俯拍镜头。

如影片开头分别拍麦克白和国王的单人镜头;麦克白刺杀国王后等场景。

这些俯拍镜头带有着一种上帝俯视人们必经的宿命一般的悲悯感。

 9 ) 欲望写就一场典雅的悲剧

8.4分 乔尔科恩单挑大梁,改编了一部如此特色鲜明的莎士比亚,竟也没有让我失望。

台词并不如想象中难懂,很多时候未必需得听出每一句的意蕴,只看出表层了解大意便足以投入故事感受其魅力了。

剧作五星,当然这是莎士比亚的功劳。

而在这诸多的人物甚至都没有交代什么背景的前提下,竟毫不纷乱,科恩的功力真是了得。

看得出来他绝对是下足了功夫,一如自己的风格强调着宿命与人性,极简主义和黑白风格用得和谐,庄重肃穆,气势恢宏。

几场室内戏极具表现力,留白恰到好处,光影变换让人如醉如痴。

算是将一场舞台剧完美复刻到大荧幕,尽管没有太大创意。

角色演绎也没得嘲,全组都在合格线上,科恩嫂极出彩,开始的狠毒与野心,以及最后的负罪与挣扎诠释得近乎完美;华盛顿的表演同样登峰造极,表演的层次完全不逊于影帝大热威尔史密斯,比起后者又多了几分厚重。

最终预言一一兑现,移动的森林攻占了王宫,麦克白夫人自杀,只剩麦克白自己还在对抗欲望写就的宿命,两次一对一的战斗,第一次不费吹灰之力,第二次面对预言中“不是女人生下的孩子”,鏖战许久,在即将胜利的一刻却为了捡起王冠而走神,错失良机,刀光剑影间被砍下了头颅。

两次战斗都极富美感,设计感和表现力,没有乌泱泱的大场面大特效下的不知所云,而是极有力量却简约庄重的一场悲剧落幕,精彩。

这种电影不给四星实在说不过去了。

 10 ) 布景和机位和用光的胜利

喜欢科恩兄弟很多年,他们每一部电影几乎都不会令人失望。

拍够了犯罪和黑幽的传统,他们转向对美国西部精神的反思,拍出来《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实在是令人叫绝。

(实际上我一直都在爆吹这部西部短篇集)。

所以当听说乔尔•科恩拍了莎翁名作《麦克白的悲剧》,心里还是很有期待。

麦克白的故事,单是电影就拍了好多版本,我期待科恩能颠覆一些东西,搞出点新的意思出来,否则实在没有再拍的必要。

然而这一次是真的失望了。

这部黑白电影到头来将所有创造力都放到了视觉上,每个镜头都极其考究,最后电影成了一部视觉景观。

说“视觉”又有点大了,具体说电影的用心之处在于布景、机位和用光。

这些东西不多说,看下面图就好。

问题在于视觉的精致和刻意变成了某种沉重的压力,就此掩盖了剧情的铺陈和演员的表演。

当然科恩可能本来也心不在此,剧情和台词都忠实原作,演员表演舞台剧味道浓烈。

看得出来登泽尔•华盛顿努力在演一个没有登泽尔•华盛顿味道的麦克白,但一不小心身体语言和口音还是泄露了秘密——这个麦克白还是那个登泽尔•华盛顿。

结果就是,视觉上的花俏不仅没有掩盖,反而是放大了这些短板,让电影仅仅成为一本矫情画面的教科书——这是《麦克白的悲剧》的悲剧。

但不管怎么说,图还是可以看一下的,当作基本的视觉养成吧:

《麦克白的悲剧》短评

Why, are we rly gon rave abt somethin‘ Orson had already done so well 70 yrs ago? Acting's AWFUL😑WORST MACBETH EVER MADE

6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很差

3.7分。虽然故事是根据莎翁名剧而改编,但在形式上确实玩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没有在历史质感上下功夫,也没有对大场面做出过多的要求,甚至可以说,除了几个主要角色外,没有任何大场面,全是舞台化的戏剧表演方式。但这种参照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加上极简建筑撺掇成的场景,有着浓厚的神秘质感,仿佛将人置于悬浮未知的空间。而几处远景场面的低调打光,也拍出了很不错的影像质感,这和《爱尔兰人》、《罗马》都是很不一样的黑白摄影风格。可以是,即使是为了美学上的享受,本片也值得一看。

7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四大悲剧的基调在于人物,你会发觉悲惨皆与权利有关!在莎士比亚的幻想中,所创造的神迹应该是与科恩有一些重叠的。换句话说,鄙人自己用形而上的价值观片面感受到在美术中,搭起了一座画等号的桥。首先黑白增加了麦克白与夫人疯狂的欲望扩张,却又好似无论怎样放肆,也都在笼子里表达命中注定,加强了戏剧的样子。另外极简的美术形式,无论户外还是室内,放大内心魔鬼的无处不在。这就是科恩厉害的地方!无论在舞台还是影像,把故事中人物内心的假象与思考,变成实体人物,无论魔鬼还是天使,都是虚幻的。自然就达成鄙人心中所说的共识桥梁。也就更贴合一副好似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的样子,把心结做成了人!但这一切却只因为它们作为电影的一些关联,而源于戏剧,莎翁的戏,就好似他手中的那支鹅毛笔,远比写出来的文字,癫狂与潇洒太多!

9分钟前
  • 邵禹升
  • 推荐

此处的黑白影像让我想到芬奇的《曼克》,太过于清晰了,以至于所谓的复古不过是套层滤镜,虽然实际处理肯定复杂多了。但这个经典到现在以至于“陈旧”的剧本,完全没有迸发出一点儿新鲜的气质。我越看越觉得,奥逊版好啊,黑泽版也好啊,你这科恩版我咋评价啊?当然你一部《麦克白》影视作品当然可以看科恩版,只是与我过高的预期相比,我看到的这装旧酒的瓶子也不咋新,还故意做了个复古包装。

14分钟前
  • John Smith
  • 较差

题材多匮乏才又来折腾麦克白啊?!摄影什么的都很棒,黑白影像和“悲剧”也很搭,可是故事太家喻户晓了,实在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了。倒是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丝·麦克多蒙德演技很过人。

16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摄影太突出了

18分钟前
  • 阿高等到了
  • 还行

戏剧总有一种魔力,会把电影拽入平庸的深渊。科恩找到了表现主义这把钥匙,打开了那扇联通两个世界的门。我看完震撼得只想问:“科恩,兄dei!考虑把莎士比亚都拍一遍嘛?”

20分钟前
  • 呼风唤雨的小孩
  • 力荐

就是我看不懂,但是我很震撼的那种电影,光影美学非常上乘

25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这是我继2010版麦克白之后看的第二差麦克白!十分平平无奇,这种差劲甚至比2010版差得出其不意还让人生气。如果说10那版太差是导演的锅,那这版真的全怪华盛顿!画面一般般也就罢了,丹泽尔眼里也毫无恐惧与欲望的起伏,全程像个提线木偶……麦克白夫人不差,但在众夫人里也完全称不上最好。求求科恩直接放弃经典剧目吧,靠剧本优势撑的导演碰这种人尽皆知的内容实在下头。在各路导演铆足了劲搞创作的本子上给你来个中规中矩真的有必要么?进错考场了吧……画面想走极简黑白构成感走得还不极致,除了零星几个画面之外堪称简陋,表演还撑不起来…另外服化道也很一般,但这已经是不值一提的失望了。

30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欢迎来看老年人活动中心排演的莎翁剧。

3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莎翁剧还是留在舞台就好...

34分钟前
  • meatwm
  • 很差

目前看过的最精简的一版《麦克白》,以这个角度它的美式风格非常强烈,连同现代戏剧式的布景打光,已经尽力在避免两位演员自身气质(表演上大差不差,实际上并没有很多发挥空间)上与角色的距离感。在保障简约风格的同时保留了大段经典对白,仿佛演技签名,说实话作为了解莎翁的导读故事比作为一部独立作品要成功。

36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这就是那种明明质量很高但是你却喜欢不起来的电影,一是受不了如此之多的黑人出现在莎翁剧里,厌恶这种无处不在,不知所云的政治正确;二是受不了丹泽尔·华盛顿这张正义满满的脸,他演不了麦克白这种正邪两面派的角色;三是感觉看了一场舞台剧,而不是一场电影,虽然太多的画面美轮美奂#2022奥斯卡阅片倒计时#

39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麦克白是一个阴郁的故事,这次乔尔科恩用电影语言重新翻译了它。7分给到极度风格化的摄影,黑白明暗对照,布景和打光突出的犀利线条。转场换景的调度,既有电影艺术提供的光影质感,又有舞台剧艺术的庄严,但男女主的表演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4分钟前
  • 渡渡鸟饲养员
  • 推荐

视听非常精彩,别的没了。

45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在华盛顿的landmark,一场坐了六个人,台词很难懂而且没字幕,坚持了二十几分钟退场了,应该是我艺术感不够欣赏,布景,画面感觉都很糟糕,感觉是为了营造剧场氛围而为之,一星为个人感受,同行的朋友美国人,人文专业博士学位,也表示台词表演和舞台远逊于预期,看到有人说没听懂或者听懂了不到50%仍然给五星的,还是要祝贺你喜欢电影的布局和场景设计。

47分钟前
  • Skiptomylou
  • 很差

3.5 气质拿捏到位,原剧作中,麦克白行凶后深夜里传来敲门声,这种似真亦幻的心理惊悚是灵魂。电影则在行凶场景后不断突出节奏近似叩击的声音,如钟声、水滴声和靴子踩在地上的声音,这是人物内心的外化,配合表现主义光影太准了。喜欢三女巫出场第一幕,一女巫先出现,随后两女巫倒影在水中,噢噢噢,真好!

48分钟前
  • occludere
  • 推荐

创新是有的,极为罕见地把边缘角色罗斯塑造成了一个阴谋家,继而给几场重要的戏(班柯儿子的出逃、麦克白夫人的死)增添了暧昧性。服化道上极简甚至还有表现主义的影子,转场的效率极高。麦克白拍到今天太多珠玉在前了,但这一版我看下来还是挺畅快的,大科恩这次单飞还算可以。

50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麦克白变成麦克黑,罗密欧也不远了

53分钟前
  • 落跑大鱼
  • 较差

3.5 Joel Coen并不在乎麦克白,只在乎如何把舞台布景变为电影布景。

57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