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无所不能,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母爱的伟大之无与伦比相信每个作为孩子的我们都能够有所体会。
在母亲节之际,小编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冷门佳片,相信大家看过本片之后能够对母爱产生新的共鸣。
这部电影的片名叫《我的影子在奔跑》。
电影最早放映是在2013年的柏林电影节。
不知因为何种不可抗力的原因一直拖到今年的1月16日才在国内悄无声息的上映。
最终,本片在国内只拿到了37万元的票房成绩。
这部电影冷门到了什么程度呢,目前豆瓣7.3分,只有936人评价看过。
虽然本片如此的冷门,且被雪藏了5年,但本片所获得的奖项却着实不少。
本片的女主演员为张静初,且整部电影只有这一位明星卡司。
张静初也凭借本片拿到了多项最佳女主奖项的提名。
撇开那些负面的八卦新闻,张静初的演技还是可以让人放心的。
无论是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还是顾长卫导演《孔雀》,张静初的在其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张静初在片中扮演一位名叫田桂芳的母亲。
田桂芳是一位刚刚生下宝宝的母亲,却被丈夫所抛弃,从此田桂芳只能自己带着宝宝修直,母子相依为命。
修直是一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幼儿园上课期间总是倒弄课桌盖影响他人,要么就是躲在柜子里让所有人都找不到,甚至还用放大镜聚光的原理把纸给点燃了。
幼儿园的老师都表示自己无法管教这样的小孩,希望田桂芳能把修直给直接领回家。
通过医院的检查查出原来修直患有一种名叫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病。
这病俗称“天才病”,是自闭症的其中一种。
症状常表现为:人际交往困难、语言交流困难、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兴趣爱好局限特殊、动作协调性差等。
这些病症状态修直几乎每一项都占据了。
田桂芳认为越是这样,越应该让修直在孩子堆里成长,这样才能改善病情让他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为了让修直能够重新回到幼儿园,田桂芳放弃了现在的工作,免费的为幼儿园当保洁阿姨并且与幼儿园的所有同事都保持着最好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幼儿园的老师才不会因为修直的特殊性且难以管教的原因而放弃修直。
在田桂芳的努力下,修直终于从幼儿园毕业而进入了小学。
让人没想到的是,修直上小学的第15天,就被叫家长去学校了。
据说这是小学开办35年以来,学生被叫家长的最快纪录。
田桂芳来到学校看到修直在太阳底下罚站,二话没说跑去老师的办公室大闹了一顿。
她害怕修直在太阳底下中暑,她心疼自己的孩子。
田桂芳后来有了一个爱慕者,修直叫他叫李叔叔。
李叔叔为人和蔼且工作稳定,田桂芳也很希望能与他一起照顾修直。
不料李叔叔因为工作的原因,他想要带着田桂芳一起去天津工作,把修直交给自己的母亲照顾。
田桂芳怎么能忍受别人去照顾修直呢?
她当场就发飙了,撇下李叔叔与李叔叔的母亲扬长而去。
离开了李叔叔的田桂芳只能一边拮据的过日子一边照顾修直。
就这样,田桂芳辛辛苦苦的将修直拉扯到了高中。
到了高中的修直仍然不让田桂芳省心,比如家里停水了,田桂芳让修直去打水。
修直直接打出租去了外婆家打水,来回的车费钱就是68元,就为了打一桶水回家。
之类的例子还有种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即便是这样,田桂芳仍然包容着修直。
电影的最后,修直的父亲突然出现并且表示愿意带着修直出国留学。
出国的前夕,田桂芳含泪送别了修直,电影在这里也慢慢的走向了结局......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本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主线情节,也没有一个电影故事所应该有的起承转合,甚至在剧情安排上也没有大的矛盾冲突。
但令人意外的是,电影看起来却并不乏味,反而作为观众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这可能归功于电影中的大量的素人演员以及极具市井气息的人物台词与故事情结。
再加上全程素颜出镜的张静初也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演技,让自己的人物形象与田桂芳这个角色高度重合。
电影并没有刻意地进行煽情与催泪,也没有通过卖惨的方式去表现母亲的辛勤付出。
相反,虽然修直所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这一特殊的病症,但里面修直与田桂芳之间许多日常的对话与情节几乎是每个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日常生活。
母亲与儿子日常争执的情结甚至可以小到挤牙膏与穿袜子!
田桂芳会因为修直挤牙膏没有好好地从下至上挤,亦或是修直出门太急而穿上了鸳鸯袜而对修直进行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啰嗦与教育。
而修直也会因为田桂芳在没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打扫了他的房间而对着妈妈发脾气。
电影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与修直的内心独白去模拟修直的视角,带着我们通过修直的视角去感受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
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交替穿插,也更加容易让置身事外的观众理解到修直的内心世界,修直眼中的田桂芳。
当然,电影也不是没有不足的地方。
电影中对体现修直擅长数学物理的一面展现地过于片面与死板,比如修直的很多台词直接使用的科普书上的常识说明。
对于修直如何成为理科天才的过程也缺乏铺垫,稍显突兀,仿佛修直从小就直接变的那么厉害一样。
不过,即便电影还有些细小的缺点与不足,我还是想给大家推荐这一部影片。
田桂芳作为一名单亲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任劳任怨,丢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甩掉了自己的男友,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一切,都源于田桂芳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母爱。
我想,作为母亲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吧!
田桂芳说:修直,我突然发觉你长大了,长高了。
修直回答到: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在于我们观影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感同身受以及所产生的共鸣。
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何尝又不是爱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呢?
大家小时候多少都会有因为自己的好奇或者不懂事,从而给母亲的工作造成困扰;也会因为被误会早恋而与母亲产生矛盾。
我们都会有过因为忘记带伞被雨淋湿而被母亲责备;都会有过母亲给你收拾房间没得到你的允许而责备母亲。
田桂芳或许并不是一位完美的母亲,我们的母亲也一样并不完美。
就是这样不完美的母亲总是会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不完美的我们去变的更加完美。
最终,我们都会因为母亲对我们的细心地照顾以及正确的教育,让我们健康成长,长大成人。
今天是母亲节,除了安利这部电影,我们作为子女的需要学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给予母亲我们应该要做到的关爱与关怀。
我们可以给妈妈一个爱的拥抱,送给母亲一个小小的母亲节礼物并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人在外地的朋友给母亲打上一个电话送上祝福也是好的。
最后,小编我给所有已经成为了母亲的小伙伴们真挚地说上一句:母亲节快乐!
首发于暴走看啥片儿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吃麦子的马
影片讲述了妈妈陪伴一位轻症孤独症儿童成长的故事,没有煽情故事,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却不失温馨,让人有欲望一直看下去,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好像吃毛豆,不是满口留香,却越吃越想吃。
本片以修直的成长为时间线,伴随着他17岁时的话外音,很真实,很青涩,丝毫不加修饰。
如果不是里边的几个我认识的演员,像张静初、王同辉,我会以为这就是个纪录片。
后来也看了豆瓣影评,原来导演方刚亮就是要保持这种原汁原味的拍摄手法,说是全部由手持和跟拍镜头组成,保留真实感,甚至对演员要求素颜出镜。
在以修直为视角的世界里,人物都伴随着五彩斑斓的光环,应该是通过这种梦幻的手法展现这些孩子的童真。
记得曾看到过说,孤独症的孩子习惯性把自己关在自己世界里,他们很孤独,很敏感,却不会与外界交流,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一切,所以说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但他们非常纯真,影片以修直视角展现的画面,也让观众比较贴切的感受到这些星星孩子的世界,五彩的美好,可又充满嘈杂,封闭的,可能随时都不安全,需要安全一角把自己保护起来…修直冷了,会把自己藏到装满棉被的柜子里,做手术逃走又藏入厨房的铁柜子中,只要是小的封闭空间,他都喜欢呆在里边。
正像17岁的修直所说,田桂芳非常了解他,总能找到他藏匿的地方。
田桂芳是修直的妈妈,在修直眼里,妈妈叫田桂芳,田桂芳是他安全的符号,又是自己的好朋友,是很了解他的人!
总能知道他在哪里,他要干什么奇怪的事…而孩子本身的价值观是体会不到正确与错误,也体会不到给大人带来多少无奈的忧愁的,从影片修直的叙述,很明显的感受到,田桂芳给孩子带来的是满满的安全感!
那一起来看看,这样的安全感是当妈妈的,需要怎样的付出吧——孩子总在幼儿园“捣乱”不断被劝退,她就不停的去赔礼道歉,最后,为了不让孩子到新幼儿园陌生环境难适应,妈妈辞掉白领工作在幼儿园免费做保洁,全天候想方设法陪伴修直,以防再有奇葩事件发生,又让幼儿园乱套。
不仅如此,还买各种小礼物给幼儿园老师,以至于对修直捣乱行为,可以少埋怨;田桂芳挺年轻的,不乏追求者,为了孩子也放弃组建新家庭的机会;在生活中,修直可以在幼儿园搞“破坏”,那在家里一定更甚了,更自由自在,又一次在田桂芳策划案上画几何图形,直接导致田桂芳下岗…每一个孤独症孩子的人生,都需要一个强大经受住磨难的妈妈(或爸爸),现在随着人类发展,不知为什么这类孩子越来越多,希望人们对他们多一些善意,让他们受苦受难的父母可以多一丝温暖!
张静初非常不错的一部影片!
这不是影评,算观后感吧正好母亲节看的这部电影,蛮有趣的。
《我的影子在奔跑》,2013年的电影,今年一月份在大陆公开上映。
之前似乎只在2013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映过。
我觉得近几年,至少在电影市场有了不少好的变化。
一方面,一些过去的国产好电影,得到了公开上映的机会。
像《中邪》等等。
这类电影是可以代表中国电影人的追求和理想的。
《中邪》只有41万票房,可能是因为喜欢看恐怖片的,基本在上映前看过了。
但上映对于自学成才的导演和制作团队来说,总比不上映要好。
另一方面,对于国外引进电影,也有大量的好片子被引进。
而不单纯盯着所谓的“美国大片”。
它们或许可能在票房方面不会太给力,但是上映总比没有要好吧。
电影里两个人物,母亲和儿子。
两个人两种性格,一个感性、一个理性。
母亲的形象非常传统,为了孩子牺牲一切,而自己慢慢跟不上时代。
儿子的形象是进步的,崇尚理性的。
电影基本就是儿子从小到高中毕业的成长史。
电影里儿子的独白一直在说妈妈的各种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理性对感性的批评。
但是这些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根源在于妈妈爱他。
这种爱的确会被很多年轻人理解成约束。
其实电影里的儿子也是这样。
比如妈妈进来打扫卫生,他认为妈妈会理乱自己的空间,给自己添麻烦。
电影最后,是儿子理解了母亲的这种爱。
它的确会妨碍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但是孩子长大了,理解了。
所以电影最后可以理解成感性和理性需要找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需要一方多拿出一些宽容和理解。
而这或许是年轻人需要做的。
张静初,在演年轻时期的妈妈,我个人感觉很到位。
但是当演到40多岁的时候,就会跳戏了,总感觉张静初饰演的40岁的人,不真。
电影有一个有待商榷,就是张静初有一段小小的“激情戏”。
当然认真说,也不算激情,时间很短,也只拍了一个接吻的镜头。
但问题是,完全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去表达这段戏。
这段激情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众聚焦。
想表达妈妈为了孩子,把自己的感情生活都牺牲了。
但是当镜头里出现直接的激情镜头时,观众聚焦就从妈妈,变成了张静初。
也就是在观众眼里,那个男演员亲的不是“妈妈”而是张静初了。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自闭症患者修直在妈妈的精心照料, 使得自己的的成绩得以发挥 ,并且在料理自我生活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的故事 。
母爱贯穿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使得整部电影非常的温馨。
一个孩子成长 ,母亲必定参与其中。
而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 ,母亲更是付出了很多。
电影中的修直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意味着这名母亲的付出有多么的强大。
片中有一个片段 令我印象深刻 ,田桂芳的男朋友好心想把修直托付给他的母亲,可被田桂芳知道后却大发雷霆,并说我的孩子我要带 !
一件小事就足以证明 他俨然就是修直的影子 ,可以说 孩子就是他的全部 ,如此看来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名是极为贴切的 。
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的用修直的视角来讲述这个爱而不伤的世界,这部电影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并且给予更多修直这样的孩子关怀与理解。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自闭症患儿修直,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使得自己的数学天才得以发挥,并且在料理自我生活上也取得很大进步的事情。
母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
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母亲要牺牲好多;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其母亲的付出会更多。
片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成了单亲家庭。
为了上幼儿园,田桂芳要停职留薪,要讨好所有幼儿园的同事。
孩子走到哪里,田桂芳就跟到哪里。
影片中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忙碌着、奔波着。
这部影片没有口号式的豪言壮语来调动情绪,没有急剧的起承转合来吸引眼球,没有宿命式的悲剧剧情来搏人泪点。
田桂芳的遭遇放到任何人身上都是个悲剧。
事实上,在此过程中的种种艰辛不言而喻,包括因为儿子的天赋异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为了儿子放弃了一段于她生活现状而言不可多得的情感等等,但是影片并没有在这些情节上大肆渲染这些不如意带给她的失落,无奈与痛苦,相反则是悄然带过,似水无痕,轻描淡写的背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来回味母爱的坚强。
这种电影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让社会更多人对该类群体有新的认识,给予更多“修直”以社会层面的关怀与理解。
标签:Home/2018-06-14我的评分:8.0如果不是看了简介,从头至尾,我都没觉得小孩子有什么病症,那只不过是更调皮一些罢了。
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世界的确不一样。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是一个数学文盲,但这与“她是一位优秀的妈妈”没有丝毫关系,相反,这位普普通通的妈妈非常可爱与伟大。
岁月沉淀后的张静初比初出茅庐的《孔雀》里的张静初多了烟火味。
“外婆又说不再管你了哦。
”“她不会的。
”“你又知道。
”“她是我妈。
”这是我听过田桂芳最没有道理和逻辑的话,可奇怪的是,她说的是对的。
修直割扁桃体那天这么形容田桂芳: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后来,那样的印象给到我,会让我觉得疼。
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跟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他没说的话是,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人会像她,我疼如她疼,我乐如她乐。
我有时候疑惑,妈妈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每一个妈妈都是超人,洗的干净所有的白衬衫、做的出菜单上所有我喜欢的菜、治得好换季时候的感冒发烧,打的死所有蜘蛛小强。
可是妈妈在没成为妈妈的时候,也只是一个哭包小姑娘呀。
为母则强,是因为一个小崽子的全心依靠。
修直长到十七岁,妈妈就是修直的天。
妈妈常常哭,可是她超厉害的,为了修直给幼儿园做免费劳力,讨好上至院长下至做饭大妈的所有人;为了修直大吼学校老师;为了修直蹬掉男朋友;为了修直长出钢筋铁臂变得无所畏惧。
可是修直十七岁了,要离开妈妈去美国读书了。
田桂芳送修直到机场,边回去边想:修直,你长大了,要飞了。
可是我,好像还没准备好。
唔,原来所有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也还是有软肋的呀。
那个小小软软的小崽子,是她们身上最柔软的器官,是要背负一生的沉重包袱,她们背了一生。
甘之如饴。
张静初饰演的田桂芳,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母亲的一贯形象,但却依旧有着一样做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她的儿子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田桂芳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修直眼里,妈妈是一个爱哭的数学学痴,但他知道世上最了解他的就是田桂芳。
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与众不同的行为有妈妈的陪伴,为了让儿子在幼儿园学习,她停职照顾修直。
在修直高中期间,田桂芳误以为修直谈恋爱,扇了一巴掌,让修直躲到警局,在知道缘由后,田桂芳道了歉,修直为了不让妈妈哭,原谅了她,说明他很爱妈妈。
在十七岁,修直的父亲来了,发现了他的数学本领,要带他出国,那天下着雨,如同田贵芳的心情,她知道修直长大了。
前几年有李连杰 文章 演艺的《海洋天堂》,同样都是关爱 孤独症,心理障碍。
公益性影片,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在逐渐的重视!
《我的影子在奔跑》讲述一位母亲与自闭症孩子朋友般的相濡以沫,当小修直无法自控,在幼儿园正常的上课时,当老师说出他们无法照看修直时,可以看出一位母亲 田桂坊(张静初饰)坚强的无奈与落寞同样又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执着。
当修直藏进衣柜里,田桂坊抱着小修直时,小修直那空洞的眼神时,我的心是刺痛的。
无论多艰难,田桂坊都没有放弃过她的孩子。
因为她们懂彼此的世界。
虽然修直在某些方面是有缺陷的,但同样他在某方面是突出的!
这或许就是上帝为我们关闭了一扇门,同样开启了另一扇窗吧。
当小修直渐渐的长大要离开她时,田桂坊老了,她说她还没有准备好。
这不难看出她的不安,与17年的陪伴的不舍。
这不仅是讲述了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问题,也是讲述了社会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群体缺乏的包容与爱。
每个人的心理都不是完全健康的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只是或大或小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罢了。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这样的那样的问题,或许当我们看待别人是异类的同时,我们何曾不是在那些异类眼中的异类呢?
现在国人的很多东西逐渐的缺失,包括影人,有的时候一部这样的影片会直入人的心灵,那种感觉是主流影片所无法带来的!
推荐
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所有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
绝大多数导演无法兼顾商业和艺术,只能选择其一,这也导致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从来都不成正比。
作为一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上映当天只有0.3%的排片,票房只有3.3万。
电影上映3天后排片就降至0%,也就是排片不到0.04%,四舍五入为0%。
直到上映三个月后排片一直是0%,最终票房只有36万。
《我的影子在奔跑》早在2013年就参加柏林电影节,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映。
这是一部聚焦自闭症儿童的电影,同题材的电影已经有太多太多。
《我的影子在奔跑》没有为了获得高票房而请流量明星,没有小鲜肉,没有策划营销活动,而是踏踏实实讲故事,非常朴实。
电影围绕修直和单亲妈妈田桂芳(张静初 饰)的母子生活展开。
上幼儿园的时候,修直会躲在柜子里,导致老师和妈妈到处找不到他。
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会玩弹珠,甚至走出教室玩电灯泡,把电灯泡当成放大镜来引燃纸张。
他用镜子反射阳光来逗猫咪,做手术的时候做到一半就跑了。
他把工人的油漆打翻,在地上扔香蕉皮,把花盆从高空扔下,点燃老师的裙子、打碎老师的眼镜……这一切都源于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这是一种高功能孤独症,症状是躁动不安、注意力分散、身体协调性差。
但是修直的智力没有问题,反而在数学、物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
导演和编剧没有让修直卖惨,没有把它的身世和经历拍得惨绝人寰;也没有消费母爱,没有拍田桂芳为了儿子而卖血之类情节。
没有编造戏剧冲突很强烈的情节,譬如修直遭到人们的歧视、通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凭借聪明的头脑发家致富之类的老套剧情通通都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生活的琐碎推进剧情,从而让电影显得很真实。
电影没有煽情的桥段,而是非常克制地叙述,表面上剧情很平淡,显得不够“好看”,实际上一旦一部电影去掉了那些花哨的技法,剩下的才是最真挚的情感。
电影没有套路和煽情,有的只是真诚和写实。
有的只是幼儿园劝退修直,但田桂芳愿意给幼儿园免费做保姆,只为能随时照顾修直。
有的只是医生到处寻找修直让他继续做完手术,田桂芳却帮修直一起躲起来。
就像修直说的: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和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最让我感动的是田桂芳为了修直,两次放弃更好的生活,呕心沥血,不求回报。
田桂芳刚生下修直的时候,丈夫让田桂芳跟他一起去外地发展,却不愿意带修直一起走。
为了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丈夫、放弃了成为贵妇人的机会。
后来,田桂芳遇到了李叔叔,当李叔叔想要把修直送到天津上学,好让自己和田桂芳安心在一起的时候,田桂芳放弃了李叔叔、放弃了人生的第二春、放弃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陪伴修直长大。
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田桂芳已经和李叔叔发生了关系,说明她已经有和李叔叔组成家庭的打算。
但在爱情和儿子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儿子。
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修直饱受疾病折磨,无法照顾自己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田桂芳是一个数学文盲,对数学一窍不通。
但是没有数学概念,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却很了解修直,也只有田桂芳了解修直。
蚂蚁有独特的认路方法,人要靠记忆才能认路,但田桂芳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修直。
当航班取消后,修直去寻找田桂芳,最终在幼儿园找到了她,这一幕让人非常感动,也许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修直,你长大了,你怎么忽然长这么高了?
”“长大了,就当然长高了。
”“我突然间发觉,你长高了、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田桂芳和修直的对话表面上很普通,但内核非常感人。
是啊,田桂芳就这样十七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含辛茹苦,只为把自闭症的儿子抚养成人,这不正是所有母亲的真实写照吗?
煽情的电影太多,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缺点在于修直“天才”的人设,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
并非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甚至智力缺陷的自闭症患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误以为自闭症全都是天才。
除了自闭症儿童的主题,《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
电影关于青春,关于叛逆,也关于成长。
修直上课的时候奇思妙想,他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宇宙,田桂芳没有打击儿子的积极性,只是说不要影响上课。
修直给女同学补课,甚至关系暧昧,田桂芳刚开始有所怀疑,后来也与儿子进行了沟通。
修直的生父终于找到母女二人,想要送修直出国深造,田桂芳尽管依依不舍,为了儿子的前途也忍痛放下了私心。
电影没有打架、堕胎、三角恋的恶俗桥段,而是真正探讨十七岁的青年会发生的经历、会思考的问题、会做出的举动,显得十分真实。
毕竟你的学生时代不一定会打架、堕胎、三角恋,但一定会像修直那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绪,有过怦然心动的一瞬间,也有过是否去异国他乡上学的考虑。
诸如《遇见你真好》纵火、《致青春》车祸、《小时代》拜金、《同桌的你》示威游行不是我们的青春,《我的影子在奔跑》孩子与家长对抗、理想与现实对抗、自我与世界对抗才是我们的青春。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丰富的社会隐喻。
因为身体的缺陷,修直与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修直可以换做任何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物,可以是女性、同性恋、黑人、残疾人、穷人、犹太人等等。
把修直换成女性,就是《盲山》;把修直换成同性恋,就是《喜宴》;把修直换成犹太人,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把修直换成黑人,就是《为奴十二年》;把修直换成哑女、鱼人、同性恋和黑人,就是《水形物语》……《我的影子在奔跑》是弱势群体在生活的打击下勇敢面对、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故事。
这是修直的故事,也许也是我们的故事。
当然,修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妈妈。
张静初在本片贡献了优异的演技,使得田桂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当丈夫想要抛下修直,带田桂芳远走高飞的时候,田桂芳毫不犹豫选择了儿子。
张静初眼神中夹杂着爱意和母性,奉献和牺牲,让人无比感动。
当田桂芳拒绝李叔叔,说“我不需要别人照顾修直,我田桂芳可以照顾修直”的时候,张静初言语间流露的自信和力量,坚强和气魄,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张静初最近几年出演的商业大片《富春山居图》《快手枪手快枪手》《冲天火》《侠盗联盟》虽然都是大制作,但口碑都不佳。
《我的影子在奔跑》可能是张静初票房最低的电影,但却是她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让我想起《孔雀》《天水围的夜与雾》,那个兼具美貌与演技的张静初又回来了。
。打扰了
自闭症在电影里面一般都是天才人设,有必要吗,不是天才,就不招人怜爱了
“我的影子”是谁的影子?自闭症儿童没有自我,中国的儿童没有自我。标题是我的影子在跑,可剧中显示的全是大人,尤其母亲的角色,用铺展到孩子人生的方式展现母亲,最终结果是既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母亲。自说自话罢了。自闭症儿童自有自我,不是这样展现的。
这部被雪藏了五年的片子成了年初的最大惊喜 没有俗气廉价的煽情 而是用一种轻盈诙谐的方式去呈现自闭症儿童的视角 剧本和表演都特别好 真实细腻 令人信服
母亲节看还是挺应景的。张静初还是很好,其他非职业演员有点让人出戏。
很感人啊!妈妈这么无私的付出与牺牲,换来了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一生一次,遇上就是幸运的,不管是母子,父女,父子,母女。
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智商极高、但是情商较低的表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艾斯伯格综合症小孩儿修直的成长历程。妈妈田桂芳为了要照顾孩子修直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在幼儿园照顾孩子。她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幼儿园老师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她花费了整个青春陪伴孩子,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也就是电影的开始,修直一路奔跑的逃出了爸爸即将带他离去的机场,回到了那个“数学文盲”的妈妈身边。他不理解人类的感情,但是他知道他的妈妈是田桂芳、他爱他的妈妈。
我妈妈一个人带我很辛苦,她会冒雨去接我,我常常惹祸,她从不放弃我。or田桂芳是数学白痴,但她知道我自己会在脑海里播放电视片的秘密,这件事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很奇怪。
自闭症、天才,可张口闭口叫妈妈田桂芳、数学白痴,再天才也很讨厌,那旁白也是毫无感情,整个流水帐
方刚亮好有意思,老在那慢条斯理的拍各种任务电影,但拍的又那么好看,我感觉他肯定不是一位满嘴火车和愤怒的青年,应该对生活细心观察,上学路上的马燕,严肃认真的修直,都带着儿童的天真
主题太自我表述,在抓共鸣的位置差一些,但是确实表达了一类人的处境,孩子母亲太可爱了根本不是表演是差劲的表现倒扣分。如果换个女演员,可以表达得更好一些。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出是自闭症孩子,太不突出了,那个孩子关键时刻还能说对东西。整个都应该重拍!!!
方刚亮的牛逼之处在于把一个本来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拍得特别有童话感。张静初饰演的母亲和小修直、大修直感觉不像母子,像是前世的情人谈恋爱一样,充满了超现实感,她陪着他一起疯、一起玩,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世界。这种电影不像国产片,如果是好莱坞电影,大家比较好接受,当然这也代表了国产片进步
题材值得鼓励,但是叙事太弱,只能算中规中矩。
感觉还不够克制。
关于自闭症的孩子,怎么样成长的的故事。可能是孩子的视角吧,觉得成长是一种奇幻的冒险旅程。而看到的母亲(张静初饰演)却是在不断试图保护他,经历可能很多的,但像孩子一样转眼就忘记的话,那些心酸和尴尬,其实没多少。张静初这个演技很棒,以后更看好她。
平行影像周,是个好题材,但手法有点俗套啊,素人演员念台词念的让人很尬,琐碎但没有深度。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要求的表演风格,可惜了这么好的角色,张静初却没有演出感情来,除了小时候的修直,所有演员都是在闹着玩。
想看的时候发现,场次特别少,幸好科室组织一起看。就像纪录片一样,似乎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却又在各种细节上打动人心,展现出了AS小朋友的特别一面以及与长长人与之相处的难处,在两者重叠的世界里,包容接纳尊重再加上一点点幽默感,能让影子奔跑的更加轻松自如~~~慨叹好电影被雪藏如此之久~~~
被掩埋的一部国产家庭类型电影,异常的轻盈,视角新奇,表达克制有力,这就是国产电影应该做的
用一个自闭症孩子成长的视角来看待普通人的世界,母子生活细节煽情点到为止不刻意,自然而真实,张静初演活了这个对生活倔强不妥协,对儿子温柔愿倾听的单亲妈妈,褪去了商业化元素,增添了不少烟火气,在浮躁纷华的电影圈还有看到这样的电影,的确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