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期不错,后面烂尾了,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个荷兰籍德军士兵角色上,刚开场在苏德战场比较英勇,负伤后认识贵人去后方做文职,其实这里就该表现他苟且偷生到最后比较真实了,因为那时候德国即将战败,这种不是特别坚定的骨干份子考虑后半生新的开始有非常真实的动机,法西斯团队里面谨小慎微也不至于敢那么大大咧咧地帮女主,开头就知道法西斯角色没有好下场的政治正确会干扰,没想到结尾搞的还真是为了救女主角死了。
其实写成救了女主角,女主角帮他投降也好,的确烂尾了。
还有战斗场面的确太潦草,攻击滩头前没有炮火准备,第二遇到阻力发现火力点了,呼叫的炮火支援也太少。
后期侧翼包抄部队交火太短暂了,很多对射镜头都没有,这种感觉核心防线没有突击炮配置,没有装甲部队太扯了!
与几部经典电影还是有很大差距,唯一亮点滑翔机迫降及室内近战的紧迫感那段不错。
玩会儿战地5,德英对抗地图,搂几局自我补充!
杀还是不杀,取决人性成熟与否。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二战里头,很多著名的战役。
但是,这次故事并不想讲那些著名的战役,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发生的战役,一样死人,一样让身处其中的所有人深受其害。
又有什么“遗忘”或者“不遗忘”,都是绞肉机下的粉碎。
故事分为三条线,德军、盟军和当地反抗组织。
先说说德国小伙儿。
这位小伙儿在东线,也是出生入死,肠子都打出来了,塞回去继续战斗,也算得上是骁勇善战了。
在当病号期间,这位德国小伙儿遇到了一位军官。
这位军官大概早就看透了这糟糕的一切,在指导了小伙儿一些“人生哲学”后,选择了自杀。
小伙儿伤愈后,回到荷兰做了文职。
此时的荷兰,处于异常敏感的境地。
一方面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一方面还在被德国蹂躏。
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大概是最无辜的,左右为难,想到未来,一身难洗的标签,想到当下,德国已经日暮西山。
说白了,老百姓只不过是当权者的资产。
当身为资产时,或许可以苟安。
但当资产面临有被他人抢占的风险时,谁也不知道当权者会不会拼个鱼死网破。
那些对未来怀有美好愿望的人们,在“当权”和“倒台”面前,其实都没什么两样。
打了败仗的军队,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照样可以挥起屠刀。
黎明前的黑暗,说不定更黑。
只是奈何这年迈的医生,对人性还存在着美好的期待。
这种期待,就像是空中楼阁。
我要自首,但首先得答应我俩条件。
这样的行为,说不出的荒谬。
不知道老外是不是有类似的传统,所以医生才有这个“底气”去与虎谋皮。
以为努力工作就会获得尊重,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大米饭。
故事里头还有盟军。
滑翔机可以了解一下,在以往的电影里头好像没有见识过,二战时期竟然还有这种战术部队。
荷兰糟糕的地形也了解一下,这伙滑翔机战斗小队,整天都在泥泞里跋涉,鞋子估计是超级防水。
这个小队,最终剩下俩。
一人选择了逃兵,一人选择了决不投降。
选择绝不投降的这位,还是大人物的儿子。
可是这残酷的战争,是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格外开恩的。
在最后的战斗里头,这位也是被打得屁滚尿流。
故事最后的战争,拍得相当残酷。
这是个赴死的定局,然而上头下命令了,战士必须往前冲。
那边的德国人,只需要在战壕里头扣动扳机,就可以大把的收割人命。
这样的冲锋,意义何在?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解释成“为了信仰”。
可惜最后,扭转战局的是一帮“平民”,这份牺牲了太多的情报,终于送达到盟军手中。
这让此前的惨烈的牺牲,显得更加苍白。
这场战役,盟军牺牲3000+,德军死亡4000+,平民牺牲2000+,战士们可以得到荣誉,平民大概只是“附加伤害”。
【镜杯阁影评】最近连续看战争片,基本都是二战题材的,这部影片叙述了发生在3个青年男女身上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在空降兵服役的英军将领的儿子,一位是被征召入德军的荷兰小伙,还有一位是荷兰瓦尔赫伦岛市政厅工作的女青年。
三个看似缺少联系的角色,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最后时刻汇合啦。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瓦尔赫伦岛随荷兰全境被占领。
德军迅速将其纳入“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修建碉堡、炮台和雷区,以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
该岛控制斯海尔德河口,是通往安特卫普港的咽喉,对德军后勤至关重要。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打通安特卫普港(1944年9月解放),需清除斯海尔德河沿岸德军。
瓦尔赫伦岛成为关键目标。
1944年10月3日,盟军轰炸西卡佩尔堤坝,引发大规模洪水,75%的岛屿被淹,削弱德军机动能力,但导致平民伤亡和农田盐碱化。
解放瓦尔赫伦岛战役(1944年10-11月)被称为“贪婪行动,”由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主导,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英军第4突击队登陆弗利辛恩(Vlissingen),遭遇激烈抵抗。
第二阶段 加拿大第2步兵师和中海突击队从西侧进攻,利用水陆两栖车辆(如“水牛”)穿越被淹区域。
经过一周激战,德军于11月8日投降,约4万人被俘。
盟军伤亡约13,000人(含平民)。
洪水导致数百平民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农业因盐碱化多年未恢复。
安特卫普港于1944年11月28日开放,极大缓解盟军后勤压力,加速西欧解放。
战后荷兰政府耗时数年修复堤坝和基础设施,岛屿直至1950年代才完全恢复。
影片开始,行进的军队和纳粹旗帜被拿下两个场景,让我不由自主的认为,这座城市已经被盟军解放,但是军服让我感觉不对劲,这是其一。
随后镜头转向市长,明显看出那些照片是证明这个市长和德军的“合作无间”,随后市长让秘书通知他老婆收拾东西跑路,这是其二。
再加上军官的军服,这一切都表明,是德军在撤退,不是盟军进驻,在这个节骨眼,居然还有人围观??
还有小男孩那种不长眼的去挑衅???
再重复一边,德军是在撤退,不是溃退,更不是已经投降,这群吃瓜群众怎么那么看不明白?
德军反手给你一梭子,你能怎么办?
指望抵抗组织救你,还是指望盟军给你报仇,更或者指望战后审判?
向上俯瞰军事的博弈,向下探索人性的光辉,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而三个不同身份立场下的人物抉择,三个鲜活生命的情感表达,则避开了生硬俗套的历史描绘……战争是无法驾驭的,是恐怖的噩梦,亦是人类释放的灾难,当凡夫俗子武装成士兵,当伤亡烙印在外观,无法泯灭的,是内心的良知……最后要说的是,战争不是用来美化的,也不是用来遮掩的,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才能创作出令人尊敬的作品。
首先不是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10月初,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因损失惨重而宣告失败,为了打开斯海尔德河口,盟军对德军展开了斯海尔德战役第一次交战东线打t34,铁拳不能在正面战壕,暴露后还和坦克对狙。
铁拳可以放到侧翼。
还有那颗地雷,之后镜头也没有交代踩没踩加拿大的指挥官,草官人命。
火力侦查死了多少人?
撤退还不打烟。
炮兵反应太慢,为剧情而削弱大炮 ,因为要靠偷来的地图,来组织包抄拿下阵地。
侧翼包抄后正面佯攻的部队应该给积极的反应,这种协作感拍出来会很有意思。
然后真实情况德军布防不会光看正面。
正面阵地后藏个重机枪就能防包抄。
还有门一炮未发pak40,在正面有88炮的情况下,德军会放到侧翼配上机枪。
把这种空间关系拍出来,就不是一般的战争片了
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如同高大的荷兰女人一样,荷兰电影自有一种硬朗的韵致。
《黑皮书》如此,《被遗忘的战役》(De slag om de Schelde/The Forgotten Battle)亦如此。
《被遗忘的战役》》是二战电影,根据斯海尔德河战役(Battle of the Schelde)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于2020年12月17日在荷兰上映。
影片讲述1944 年 11 月,在被淹没的泽兰省瓦尔赫伦岛,数千盟军共同抗击德国军队。
为德国人卖命的荷兰男孩、英国滑翔机飞行员、被迫加入反抗军的泽兰女孩,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三人面临重大抉择:他们以及更多人的自由,现在全掌握在他们手上。
影片虽有战争场面,但总体上聚焦于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战争的残酷,凸显人性的复杂。
本片色调很冷,合乎欧洲片的一贯风格;战争场面没有好莱坞电影宏大,但依然惊心动魄。
据统计,在斯海尔德河战役中,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可以肯定,这注定不会是被遗忘的战役。
这个制作水平太拉胯了。
首先,我必须说,这个英军男主可不可以选一个瘦点的人?
也同样送给《长津湖》的几位。
20世纪的人普遍都很瘦非常瘦,尤其是打了好几年仗。
你这男主肥的爬坡都爬不动了,怎么你是临时顶替才知道要拍动作戏吗?
我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是因为以小见大。
从选择角色上就可以看出这片子从剧本到剪辑全面的拉胯。
整部影片2个小时出头,到1小时24分钟才进入主题,前面全部是对3个人物各自境遇的描写。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你如果用平行叙事,你就最好有足够的剪辑能力和足够激烈的影像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因为观众坐在这不是为了看你扯淡的。
好比《西游记》70%的故事是讲师徒4人各自的故事,那你就别叫西游记,你叫那些年我们各自安好。
拍摄水平极其拉胯,可以说花大钱的部分导演都觉得不值得拍。
那些铁丝网、战壕、坦克、大炮,随便拍拍就好了,我最想拍的就是人脸。
again!
没什么不好,《雁南飞》就没有战争场面,那你他妈花这些钱干嘛?
坦克租了,布景搭了,爆破爆了。
然后,我就是不拍。
你他妈要是觉得拍战争场面丢人,降低了您文艺片导演的气质,你就别接战争片啊。
花这么多钱,我看到的就是一个肥硕的军服都要撑开的士兵在一滩烂泥地里缓慢的翻滚。
有这功夫,我看熊猫好不好?
剪辑真的是……我终于找到比中国电影还不如剪辑。
你知道电影的核心是什么吗?
剪辑。
没有剪辑的叫什么?
叫直播。
一群士兵从坑底爬上坑道,我是眼看着他们爬的这个费劲,其中不少胖子。
你剪掉他不行吗?
不,我们有斯坦尼康,我们要记录真实。
真实有这么多胖子吗?
德国人撤了,德国人又回来了,中间什么事都没发生。
大哥这是电影,不是新闻。
你必须要发生点什么,OK?
这是一个很强的信息点,你如果不利用就不要出现啊。
完全就是胡他妈剪。
就这个素材找中国人来剪都可以剪成起码是一部电影。
这种导演Netflix都敢用,这简直是谋财害命。
一部战争影片,假如没有一些超越战争的东西,那就差劲的影片,这部电影还不错。
一个德兵一个英兵还有一个荷兰人 三条线交织出一场关键战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并且最后影响了战局。没有伟光正,没有大英雄,没有宁死不屈,没有非黑即白,只有战争时真实而复杂的人性和抉择。这样的战争片才是有深度的。
最后三分之一,尽管是成熟常见的技巧,情感共鸣明显增强。欧洲人似乎给自己的历史主动增添了两笔沉重的伤痕。被永远地书写和反思下去。
感觉沉闷看不下去。美英加三国诺曼底登陆后推进到荷兰。
落入混乱战争的人们。没有英雄主义,却挺真实的。
斯海尔德战役,荷兰解放第一枪也是荷兰历史最贵的电影,可以看得出来花了钱。三条线叙事当交汇时颇有力量。当然无法苛求荷兰弹丸小国拍出战争大片,但依然可圈可点,几位年轻演员也表现不错。
9/10。RAF的伞兵滑翔机铺天盖地,可太帅了。
冲着比较逼真的受伤看的。不过导演讲故事的方式太散乱,几乎没有主线,不太行
后半段一直祈祷:让这个活吧……
荷兰的电影,战争的场面很成熟了,机位调度都有大片水准。在二战的历史上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其实无论大小规模,对于普通人来讲,都只是人类争端与政治衍生的炮灰,一行行冰冷单薄的数据。没有英雄,没有奇迹。战事爆发,平民百姓的生死也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当死亡成为日常,恐惧惊慌愤怒都消失了,行刑前连喊都喊不出来。一点点侥幸都被不留,透过后窗看到父亲绝望的身影。
故事线多,没有平衡的很好
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过于磨叽,毫无节奏
散乱,40分钟都没有看进去。
让人震撼的不是战场得惨烈和死伤的悲剧绝,而是最后杀掉了自己人的德国士兵中弹后脸上留下的泪,那种关于人性的哭诉是我们的战争片没有的动情。战争一定不是非黑即白的,敌军也并不全都是坏蛋,重要的是你从哪个视角去诠释战争给人类而不是给我方带来的伤害。
没有英雄,没有逃避,很写实的反战电影
没啥意思,没什么大场面
中规中矩
还挺典型的西线小清新二战电影。优点是线索多,部分场景有诗意的哀伤之美,倒是反映了一定程度上德战区黎明前的各色生态,当然缺点是各色人物多少还是浅薄了,基本也就是是一种观念符号。
三星半,0.5星是送的鼓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