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剧透】【迷妹の碎碎念】【卡抽真棒!
】【求老天赐我一个Nat Wolff】从还未踏入“青春”,到现在自己站在“青春”的尾巴上——青春片好像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毕竟 谁不喜欢看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带着对一切的好奇与不屑,探索世界,探索彼此(...)呢?
从前的编剧们也还循规蹈矩,剧情无非是学校里那些简简单单的暗恋与撕b嘛。
随着观众的喜好越来越多样,各种非典型青春片一个个涌了上来:从重口味的春假,血肉之躯,不善之举,到披着反乌托邦外壳的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
当然还有 星运里的错(与《纸镇》原著出自同一作者John Green),一反青春电影之常态,恋爱谈着谈着,男主,竟然死了。
......觉得就是曾经的一片净土,好莱坞青春片,如今也被生活所迫转起了型......所以,当一遍一遍的刷着纸镇各个版本的预告片时,我想,这应该是好久不见的好莱坞青春电影了吧!
男主Quentin从小暗恋邻居Margo,她性感而疯狂。
Margo和学校里最帅的男生约会,姐妹团也全是金发碧眼大胸长腿。
他们开着红色敞篷去学校,是所有人都羡慕的cool kids。
结局不是很容易猜吗,Q和Margo一定会在一起啊。
就像王子与灰姑娘一样,不过性别反过来而已。
但我还是太天真了。
没这么简单的。
最后的结局让我觉得这部青春片值得五星,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追寻爱情的故事。
不是公主与青蛙,也不是灰姑娘与王子。
男女主角想要追寻的东西,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本性”。
就像Margo说的:“You have to get lost before you find yourself.” 哪怕是踏上寻找Margo之路的Q,他要寻找的,其实是那个和Margo在一起时的自己。
想不到还有谁比Cara Delevingne更适合演Margo。
还有谁配的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疯狂与美丽?
Cara拿下了这个角色,无疑给她的演艺事业开了个好头(真的要放弃modeling了啊啊><)。
连Nat也说,“我恐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听说过Cara Delevingne的人。
但试镜那天她走进来,我当下就觉得,这个女孩就应该是Margo!
尽管那时我并不认识Cara。
”Nat自己。
天。
他出演的每一部电影都能用最温柔的方式惊艳到我.....哪怕是演《帕罗奥图》里那个瘦弱的小痞子,他的眼也是星辰与大海。
Nat的路越走越顺(即将上映的《实习生》,与安妮海瑟薇,罗伯特德尼罗合作),我一边希望他快红,同时 又不想太多的人喜欢他...真是矛盾...哦还有,纸镇的片尾曲是Nat Wolff自己的歌.....总之,真的很精彩。
大大超出预期。
希望国内也可以上映!
【但希望你们都不要爱上Nat Wolff!
你们爱cara就好了 行吗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上奇迹,倘若你把那些概率稍大一些的当做奇迹,那么每个人都能碰上一两次。
小镇男孩昆丁的奇迹就是住在从小就暗恋的玩伴玛戈的对街。
玛戈是一个女神般的存在,一个喜欢神秘事物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女生。
直到在高中毕业的前夕,女神在一个他称之为“生命中最长的一天”的晚上爬到他窗前邀请他作为同谋展开她的针对前男友和闺蜜的午夜报复行动。
优柔寡断畏手畏脚的昆丁在报复行动中体会到了冒险的乐趣。
女神带他俯瞰夜里自己居住了十几年的城镇,并告诉他这是一个纸镇,自己像是一个纸片女孩。
冒险之夜过后,女神离家出走了。
像以前一样,留下了一点线索。
她的父母放弃了寻找。
于是昆丁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开着车走上了寻找女神的路。
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都值得一看。
没有任何人生导师的说教,读者在阅读和观影的过程里和故事的人物一起经历了一次探索和思考。
原著的情节比电影多了很多。
关于人的弦的比喻也很有意思。
文字读起来也流畅,没有过多的生词,适合做一般的读物,而且读起来会忘了时间,想一口气看完那种感觉。
冒险之夜的路上女神问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昆丁说上大学,以后当个医生,然后结婚,30岁之前生孩子。
然后你就会感到快乐吗?
女神反问他。
正像很多时候那些我们羡慕的活得自由自在的人对我们的反问。
等我忙完这一段时间,我就去健身了。
等我有钱了,我就环游世界,等我拿到PR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
那时你就快乐了吗?
在30实现那些买车买房娶妻生子设想的小伙伴,我们称之为人生赢家。
吃着别人贩卖的焦虑,着急着成长,然后好躺在这上面心安理得地做个庸人,放荡地八卦别人,放肆地增肥自己。
这几天俞敏洪因为说了句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的话被喷成了筛子。
反过来说,封建社会更是长远的堕落啊,你看女性被男性塑造得畸形成什么样了,比如裹脚。
要说我们现在堕落倒不至于,但这一代要像抗战的先辈那样有男子气概,那就呵呵了,看现在流行的都是些啥玩意,是男是女都分不清。
也难怪这几年见过感觉自己是双性恋的小伙伴那么多。
这种自我混乱你要怪在女性头上,那是不对的。
你觉得是因为男人追求女人,而女人追求物质,所以整个社会就物质了。
社会不一样了。
多少人认同没钱就没办法结婚呢?
国外都很难出现一个女生会一时兴起跟一无所有的男生跑去登记结婚这种事情,何况国内物质生活这么充裕。
穷人不要结婚,谈恋爱就好了。
万一生个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教育的投入可不是开玩笑的。
人艰不拆。
活不明白的人,总是那么贪得无厌,想要好名声,又想要荣华富贵,又想要和最喜欢的人在一起,还要长得好看又有才华,这世上有多少人能那么幸运呢。
我在一篇电影评论里面写,逃离当下的生活,哪怕只是那么一瞬间。
我们跑出来,或多或少也是厌倦国内这样的氛围。
我把这一瞬间,延长了好多年。
总有些人发些“原来真的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的话,其实你知道这压根不是常态。
旅行那么难得,就像蛋糕上点缀的樱桃,整个蛋糕都是樱桃了那不如直接吃樱桃算了。
吃多了还会拉肚子。
有些人过着你羡慕的生活,但不代表这些人就过得怎么样好,也不代表这是你想要的生活,生而为人,各有各烦恼,各有各追求。
很多时候只有自己体会过才知道真实的是什么样的。
别人看到的是光鲜亮丽的朋友圈,内心千疮百孔,灵魂七零八落,别人未必看得到。
经常有小伙伴来找我聊天,诉说自己当下的困境,有的想继续读书,有的想PR,我要是读书了就怎么样,我要是拥有他们那些条件我就能怎么样,实际上是什么样?
读书了之后呢,读完又找不到专业的工作,然后去打咖啡啊,去工地搬砖啊,去柜台做销售做客服啊,这些打心里不认同的在国内压根看不上的工作,读这么多年书就是为了去做本来不用读这么多书就能做的工作。
多少人为了移民而读书,土澳的政策跟肛门一样,说缩就缩,继续读书续命吧,再读个NAATI凑分数,不行再去北领地,去塔斯,走州担,去偏远地区工作。
然后呢?
小伙伴说,我搞基啊,不能让家人知道,所以要留下来。
我觉得这个倒是情有可原。
你看,我们的社会对待同性恋不是更为苛刻吗?
甚至要到永远逃离的地步。
电影的最后小镇男孩终于找到了他的女神,而女神来到纸镇不只是想逃离,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找个安静的地方读书和思考。
他明白了,女神不是什么奇迹,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而他自己的冒险,是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是在他自己未继续的人生,是自己认同的生活。
晚上我竟梦见了我的少年时代,躁动的午后,雨将下未下,沉闷的空气,教室里积灰的吊扇,废弃的无人教室,人影散乱的操场,荒草丛生的角落,人声鼎沸的校园……仿佛一切都在等待那雨落下的一瞬,世界重回于宁静。
那是我的青春,定格的某一个moment,它将永远是那番青涩模样,像挂在墙上老旧的素描。
青春仿佛是一个醒来之后还记得很久的梦。
就像paper town,存在于我的生命地图里,每次翻阅,它一直在那里,然而我再也无法企及。
Alin20 NOV 2018奥克兰
呃~~~其实是想说丑!
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请不要少于140字
多久没有那样肆无忌惮地疯狂过了?
Orlando 到 New York ,1200英里的距离,一路上只能停车四次,每次停车不超过6分钟…… 穿过平原,穿过江河,迎着晨曦,迎着晚霞,五个年轻的高中生,一边赶路,一边笑闹。
海市蜃楼也好,纸上城镇也罢,总要抵达后,才知道什么是追寻的意义。
而追寻的意义,或许就是漫漫旅途中的未抵达吧。
因为未能抵达,才会看清眼前珍惜当下。
才会明白旅行之于人类的意义,不是到达目的地,而是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全片唯一值得称赞的片段,大概就是Q一行五人的纸镇之旅吧。
不管初衷为何,也着实能算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旅行了。
在毕业季这个微妙的时期,谈及毕业旅行这个微妙的话题,总是有些措手不及的慌张感的。
这一步还没能踏实落下,下一步就要向前迈开了。
几年的时间弹指就过,还没来得及伤感,就已经被紧张和茫然淹没。
黄金屋没找着,颜如玉也没见到,万卷书是未完成的日程表,万里路是空落落的手账本。
虽说没有虚度光阴,也实在未能好好珍惜。
我现在的状态,倒是和Q有些相似。
不过他的茫然来自Margo,我的茫然来自于已知的未知。
我俩还有一点相似,就是那三五损友。
我很庆幸,从初中开始,就结识了足以一生相伴的朋友。
兜兜转转已经十年,期间有过争执吵闹,有过和好决裂。
一起三年模拟五年高考,一起教室厕所食堂操场。
你有了喜欢的男同学,我就做那诸葛亮,凭着自己小学时期几朵桃花的底气为你出谋划策;我遇到生活上的困扰,你一秒变成老妈子,用自家那本难念的经絮絮叨叨地开解起我来。
曾经的你一脸向往地要做金融女强人职场白骨精,我挽着你夸张大喊富婆求包养;以前我图样图森破地想在新闻界闯出一片天,你握着我的手说好啊好啊以后替你打杂…… 转眼间,我们就要各自东西,很多承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嘿,是时候来一场旅行了。
John Green在一个TED Talk里解释了Paper Town是每个地图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在自己画的地图上虚构出来一个小镇,这样当别人抄袭自己的制图的时候就可以有证据告他们.比如最后Margo去的那个叫Algo的地方之前先有一个地图公司化出来,后来人们经常去到地图所指的那里,期待见到一个叫Algo的城镇,但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人们开始在那里建起来加油站,便利店,餐馆,商店...久而久之真的出现了一个叫Algo的地方.而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地图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给你自己画了地图,于是照着自己的地图去行事.Personal Map, 在这个地图并不会说出来where we will go,但却说出了where we might go. The way that we choose -- sort of, our personal cartographic enterprise, also shapes the map of our lives, and that in turn shapes our lives.关于电影,Cute最后给自己说的那句话,she is not a miracle, she is just a girl.就像personal map,他从第一眼见到Margo开始就在给自己洗脑,自己有多么的爱她,而越来越远的两个人也让他觉得Margo更加神秘更加不可思议,而当他意识到了因为陪他去找Margo这一路road trip的这些朋友其实才是他生命中更加有意义的部分, 也意识到Margo is not a miracle."放低期待,勇敢付出,你不一定会得到同样炙热的感情回馈,但你一定会有一份潇潇洒洒的美好关系."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用Paper Town的字面意思,在对某地正式命名之前的“空白”称呼;针对个人,年轻就是如此纸张般的空白和迷茫。
经小说改编,所以感觉文艺气息颇为浓郁,只是模式上,前半部的惊悚片加上后半部的公路片,不伦不类。
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往往通过旁白来铺垫,没什么难以理解,也缺乏技巧和匠心。
在我看来,很是平淡。
电影看到一半多的时候,尤其是关于毕业舞会的情节,我竟然想到了那部《美国派》,看来美国电影一旦太正经了,还是有点令人不适的。
另,女主角扮演者的名模身份,对于大多追求时尚的女性而言,是个绝佳的商业卖点,毕竟女人的钱就是好赚。
然而,T型台上的气质和演员完全没有契合之处,后者更有内涵和深度,换个有演技的年轻人,从影片角度可能更合适。
只是,这部电影,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娱乐性,都乏善可陈。
人往往倾向于通过表面去评价他人,却不愿甚至觉得没有必要去深入了解他人内心,这是人的本能。
就像所有人都称赞Margo的朋友美丽的面容,却忽视了她聪明的头脑,然而她最希望的是别人能够透过外表发现她内心不一样的有趣的思想。
Margo也是如此,所有人眼中她都是无法替代的miracle,俗气点来说,就是女神般的存在。
可从未有人发现她内心的脆弱和迷惘。
She is just a girl.影片中一个小细节很触动我,在大厦顶楼,俯瞰整个城市,Margo说一切事物近距离接触都变得不美好,昆汀反驳,你不是。
多么浪漫含蓄的告白。
如果多一点点理解,你会发现最迷人之处绝不会是完美的外表,而是真实,尽管有瑕疵的灵魂。
电影让我感觉比书浪漫, 浪漫的点在于两个地方:1.大半夜的两人去报复别人, Q开着车,风吹着Margo的头发,公路上很安静, 在漆黑的夜里两人高空中跳舞。
2.几个好朋友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去的路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车坏了然后一群人在路边等,彼此聊着之前发生的故事, 然后Radar 和他女朋友情不自禁在星空下发生了关系。
Ben 被他心目中的女神邀请去做她高中舞会的date。
Q一个人在驾驶座上想着Margo. 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浪漫。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借着爱情这条主线,突出了友情这条副线。
Lacey对Margo的友情, Ben, Radar, Q三个人之间的友情。
整个电影让我觉得青春真美好啊。
最后的结局也是我喜欢的。
两个人最终会分道扬镳也是因为在有些事情的看法上两人不在同一各频道上,那么就尊重彼此的选择,没有谁有义务要去妥协谁。
只是我会比较倾向于不要向Margo那样不吭一声离家出走, 寻找诗和远方, 倘若能在爸妈的支持下一片和谐的氛围我会觉得更好。
不过也的确是很难, 就跟大龄未婚未育就是大逆不道一样,怎么可能获得爸妈的支持呢?
电影也没有让人失望,当男主告诉女主自己12年的人生规划(读医学院、当医生、结婚、生子)时,女主立马做出惊叹的表情;的确,整部电影告诉我们的也是不要做一个anxious person, 每个人都应该去画出属于自己的paper town,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我们会失去一些,但我们需要通过这一过程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本片剧情可以用平淡如水来形容,但感性的东西都深藏在寻常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让人陷入,事后想起,却也值得回味再三。
就像男主穿越1200英里苦苦寻觅的,也不过只是最符合心中理想的一个幻影罢了。
纵然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结局,但又能怎样呢?
倾诉爱情?
抱头痛哭?
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那是童话故事里的美好意愿,现实生活中也不过是一句带着疏离味道的“你是否愿意在这里陪我”,然后发现她并不是那个生活在脑海中的洒脱女子,也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会为前程忧愁和焦虑的凡人而已。
宛如一瞬间从天堂幻灭到尘世,但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啊,她的美好不过是都是你用意念进行的加持,像纸镇一样虚幻而不堪一击。
不过毕竟是真地追逐过了,有的人尚且还没有这样的勇气呢。
人生最值得歌颂的境界不正是求而不得又苦苦寻觅的那份痴吗?
况乎还有三两知己相随,恣意青春,潇洒而行,即便是乏味的公路旅行也多了很多洋洋洒洒的快乐。
那种说走就走的勇气,不用压抑的冲动,让日薄西山的老衲真是羡慕的紧呢。
可以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不用计较付出,不用在乎后果,虽然有些莽撞,但却不会让人忍心去责备,年轻真好啊。
关于探讨青春的电影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感触。就电影本身,将追求异性过程拔高成对青春迷茫的破解已经是常见的手法,演员互动也相对低龄。但结尾处男主拒绝谬斯邀请以自己新的感悟回归生活却也比一味强调翻天覆地改变的青春片实在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花点时间看看也不错,简单直白、男帅女美。
美国青春片。。。
有个个性点的朋友 会丰富你的回忆的
飞机上看的,还不错
奇迹看似遥不可及,奇迹一直在身边。
年少时的样子,过程中也有结果,而结果可能只是一个过程。时间线拉长后,特别的你也只是一个点而已。只是当初以为就是宇宙了
男主两个小伙伴很可爱。原来和星运里的错是同一个作者。怪不得有“mi casa es su casa”和那个男主这两个彩蛋。
好无聊无趣的青春成长美片!女主真心丑~五官凑在一起真是犹如车祸现场,特别是眉毛跟头发的颜色不一样增添了车祸惨级程度
看到最后有种深深的感伤
12.4 重看,记得上次重看是出国前,现在则是回来大一结束的第一年。他们说不要爱一个人想象她是完美的。或许那些“myth&#34;都是通向更多冒险,美好的引子吧..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冲动的,今晚再次登上我的火车。记得这部里很多的ost陪伴我在悉尼度过的初期时刻。找回那种很久没有的主体性,电影是我的灵魂。我爱你们。
新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比上一部差了点~
怎么好好的一个青春片出现了非现实元素
相当有个性的小清新。虽然是“星云里的错”的原班人马,但营造出来的却是另一种青春片的极端。为酷极了的女主加一星。
一个字叫作,两个字叫中二。。。
#paper towns#已然到了看校园片会感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20150726
故事一般般,主要为了Cara看看,结果出场总共也就半小时,还被弹幕骂丑,我真是………
追逐小姐姐的颜值来到了这里,结果发现这部电影真的是个很清纯很好看的电影。这就是青春。全世界人民的青春很有可能都很无聊,不是都像电影那样,那么丰富多彩。而且街区不一定是那么那么美好,但是我对这个结局很满意,青春就是这样。
别人国家的年轻演员在拍什么…国内那是在拍什么屎…节奏舒缓的公路片(?),适合秋天午后。
男主演技看不下去 cara的美音还比较惊喜 但确实是本没啥意思的片
宣传毁了这部电影 看了预告谁能想到这是部teenage boy drama 尿点有多长?我从来没看过一部电影拍了完整的两泡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