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应该看的。
浪费了我三天一次的观影欲望,再一次降低了我对国产片的期待值。
本次不谈演员表演,只吐槽剧本。
第一,都确定了主角是卧底,反派装逼要单挑抓人?
还什么“这是我的猎物”你开局的牛逼智商哪去了?
第二,反派开头各种有派,一群小弟给你点头哈腰,装的气场真大,像东京市长级别的人物啊,咋地这么个狠人就只调动15宪兵放火车上么?
第三,查到卧底不一枪崩了范伟,非要带到车上当我方辅助么?
是你的鞋拔子脸还是小胡子给你的自信?
你知道你长的像谁不?
我以为你客串过巫师三呢。
第四,教导员眼睁睁看着中单虐泉水,一群辅助不去救,就等着泉水爆炸,泉水顺手还把中单灭了,就一定要让主角死才显得伟大是么?
第五,周也你看过《悬崖之上》的刘浩存了吧,你还不如她,起码她还能推动点故事情节,剧本里你这啥也不是啊。
哪怕你去和弟兄们接头,被内奸盯上,然后你花容失色吓得逃命,弟兄们再去把你救了也显得多几分钟戏份啊(虽然戏份也没啥用)。
一天到晚嚷着女权半边天,要不就砍掉无用女性角色当纯汉子电影,要不就实际行动给女性少安排点花瓶角色,起码学学《拆弹专家2》,虽然倪妮也出戏,起码故事情节需要啊,和《拆1》宋佳一样除了添堵啥用没有,你甚至都没有范伟给小伙的苹果有用啊。
第六,可惜了开头的感觉,开头几分钟像《风声》,还挺期待的。。
这个改编水平啊,其实也就是个两分钟预告片添水添成两小时的半成品。
你真是给抖音2分钟说电影送了新手友好素材啊。
最后说个小优点吧,里面苹果演的不错,水灵,看样挺甜挺脆。
🎬《铁道英雄》九月三日,是一个铭刻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忆,如沉重的划痕,深深划过民族的深处;英雄,似闪耀的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曾几何时,我们的家园被战火蹂躏,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烽火连天中的血与泪,哭声震天,惨绝人寰,成为历史长河中无法磨灭的伤痛。
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希望的光芒却从未熄灭。
无数抗日英雄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用生命谱写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茫茫雪原,临城车站,津浦铁路,列车轰鸣,子弹上膛、强扒火车、飞身杀敌,身怀绝技。
风雪笼罩下的鲁南地区,侵略者肆意横行无恶不作。
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一群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凭借驾风驭雪的英勇之姿,与敌人在火车上激烈搏杀。
他们是刺向侵略者的尖刀, 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今日盛世!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早已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也得到了历史的审判。
铁血山河,有泪有笑;峥嵘历史,有痛有伤。
英雄陨落,星火不散,铁道游击队百炼成钢,动听的歌谣永远流传。
铁道英雄 (2021)5.8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动作 历史 战争 / 杨枫 / 张涵予 范伟
在我的童年经历中,有很多与铁路相关的记忆。
在那个时期,我并不知道铁路对于历史社会的深刻意义,我只是朴素地觉知到,铁路是一个厚重的物理与情感载体,在轰隆而至,轰隆而去的车鸣声中,我们的集体生活被延伸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也被书写了。
因此,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我对铁路题材的影视作品有着相对特殊的感情。
《铁道英雄》在我看来,是这个题材目前来说最有诚意的作品之一。
这种诚意主要体现在,导演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试听手法,把影片的氛围感做得特别到位。
昨天某位朋友看了某个电影之后,给我发信息说让我去看看那部电影。
我说为何?
他说,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有一些电影,你就是觉得没有电影感,像网剧电影剧拿到电影院里去放了。
我跟他说,所谓电影的电影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电影的「氛围感」,这种氛围感不仅仅是灯光美术所创造出来的声话效果,而更多的是:1、人的氛围。
2、时空的氛围,即影像的氛围。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电影的电影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用电影语言说话,而不是演员的嘴巴说话。
这一点,《铁道英雄》是做到了的。
导演从始至终都对于影片的叙述主体 ①铁道 ②英雄 做了充分有效的叙述与铺垫。
出片名前,老人,孩子,推车,早点… 热气与寒气交织,日常与战火缠绵。
他几乎是采取了不置一词的方式,把战争年代的紧张氛围刻画得熨帖而恰当。
这种刻画具体来说,又是主要通过对于我国北方寒冬凛冽的气候描写,来对战争年代普通人心里的仇恨与愤怒进行了有力的呼应与书写的。
没错,冬天与积雪,在影片中既是一个叙事表征,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描写。
战火带给那个年代、那些生命的伤害和侵犯,正是这样一种低温与无情的感受。
而且这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剧组走访了多位烈士的家属以及地方文史专家之后,对当年的故事进行了解和求证之后艺术处理后的结果。
同时,影片在美术置景上也力图还原20世纪30年代中国北方城市工业时期的风格,不可谓不用心。
铁路,还有那些潜伏在暗处的铁道队队员们,对于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来说,其实就是「春天」,是「希望」。
在影片中,张涵予饰演老洪。
他是我认为中生代男演员中最有质感的之一。
他是非常善于拿捏人物的精气神的。
就如他自己所说,在《铁道英雄》中,他是用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方式来对老洪这个人物进行打磨塑造的:「老洪他是一个很出色的工段长。
所以说对铁路了如指掌。
这个片子里的人都不是什么大人物,都是平凡的人物。
这些人常年在铁道里打游击,他们掌握了怎么样快速地上火车,在什么速度下往下跳,怎么把车门打开,怎么断定某节车厢里就有武器,这里面大家是有配合的。
我们一直在揣摩,怎么样把这些职业的东西表现出来。
」
除此之外,范伟、俞灏明、魏晨也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范伟的发挥很稳定,他身上一直有一种中国底层黑色幽默的劲儿,让人汗毛直立。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俞灏明和魏晨。
《八佰》之中,二人就有较为大的进步,在《铁道英雄》再次演绎此类战士型人物,客观来说,不能说多么精彩与无敌,但是那种真正属于英雄与战士的精神,二人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
不得不说,作为选秀出身的「小鲜肉」,他们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身上的铮铮铁骨,成为了该类电影的中流砥柱。
各种艰辛不为人知,但是绝对是谈不上容易二字的。
北方的铁路我没有去过,南方的铁路也很少飘雪至此。
但是那种沉默着向前昂扬的火车姿态与铁道精神,在我心里如出一辙。
《铁道英雄》我安利给了我的父亲,我想他们跟我一样,对于铁路这种相比飞机磁悬浮而言更为古老的交通工具,内心深处有着更加紧密的依恋。
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铁路不仅仅意味着运输,不仅仅意味着战事的胜利,它还意味着远方,有着无限可能的远方。
我说的惊喜,主要指导演,忽然冒出来一个叫杨枫的导演,集编剧导演摄影剪辑于一身。
名头多了点,但都做得好!
到今天还都不太了解此人。
影片并非《铁道游击队》的重拍,而是同题材的再挖掘,重新架构了人物和故事,往类型电影的方向靠拢,强调了悬疑、惊险。
故事设置没有大的惊喜,但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一次主旋律电影的突破,可视为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结合的范例,尤其入党宣誓一场,不显突兀,在寒冬的窗玻璃上画了一枚清晰的党徽是出人意料的设计。
导演对这部片子有100%的诚意,很执着,有要求,电影整体完成度很高。
张涵予依然保持着惯有的表演状态,矜持,深沉,绷着脸,低着喉,张扬着属于自认的“魅力”。
演员银幕形象长久的套路,不能被突破,可能是其个人的“坚守”,永远是一个面相,一个声音,他真的应该改一改,变一变了。
范伟的表演依然没有减分,虽然也有属于范伟自己而不是属于剧本的动作设计,如腿跛,但由于表演动作幅度的收敛,剥离了范伟常犯的夸张、慢半拍的毛病,使得一个暗藏敌寇,老谋深算的形象了然于银幕。
配角和小护士的选角都还准确,没有跳出来的。
又是飞驰的火车,又是漫天飞雪,老城再现,车站复原,虽然有CG、后期和特效的帮助,现场拍摄难度依然很大。
CG量大,完成度很高,但很多地方也是出了偏差,飞驰的火车伴着的是慢舞的雪花,肯定是出了问题。
色调处理上乘。
调色唐强,也是《南方往事》的调色师,非常棒!
问题:影片中有一个段落未能完成剪辑,即最后一次袭击。
之前的故事是:范伟送出情报,暴露身份,张涵予获知日军要运输重要军械物资,他要带领小分队袭击日军货车。
这一场戏一共三条线索:张涵予和小分队袭击线,范伟和日军少佐对峙线,日军铁路沿线防控线。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场戏。
虽然三条线中的前两条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主要线索,但由于日军少佐反复强调这次运输要做好铁路沿线的警备防范,所以,日军在铁路沿线的防备也成了这场戏的主要线索。
把这场戏剪好的方式为,三条线交叉剪辑,一个时间里三个空间发生的事件不断切换,这种切换随着事件推进的紧张度而加速,越来越快……但是,导演对这场戏采用了平行叙事,一条线有了结果再说另一条线:范伟与少佐周旋,直至被击中,之后再给张涵予戏,张涵予的戏结束再给日军铁路沿线守军冲上去的戏。
戏被剪成了“线”状,不是我所期待的“块”状;时间呈现的逻辑也是错的。
导演本可以在影片接近大结局前营造强烈的紧张感,通过情节和剪辑相结合的方式把影片推向最后的大结局,结尾,牺牲,英雄壮举。
但目前仅仅依靠的是故事自身的推进,少了属于电影的力量,可惜。
剧作方面最大的败笔是小护士,这个人物可能是剧作后期添加进去的——总得有个女人吧!
这个人物添加感很强,总是飘忽不定,需要她出场了,就顺手拈来,不需要了,就不见踪影。
影片中,小护士与张涵予的三次见面都颇为偶然,小巷内撞车,打针时藏暗号烟,张涵予受伤被救助。
由于故事阶段小护士的前史做得不扎实,现在小护士所做的事都如空穴来风,可信度不高,非常突兀。
戏不多,但女演员演得认真,也完成了角色塑造,。
火车在飞驰,张涵予在火车车厢顶上疾走,他的标志性的大沿帽扣在头顶,稳如泰山,这实在不符常理,人站在火车顶上,如遇十级大风,那个帽子早该飞走了吧?
片名起得不好,我以为是《铁道游击队》的重拍版,如果不是朋友邀看包场,可能不会去影院看了。
打刘德华的幌子也不太好,观影中,以为被抹得面目全非的铁路工人中藏着他,但实际没有,他就唱了一首片尾曲,有人让我对今年的几部电影做个比较,我说:《铁道英雄》比《长津湖》好,比《金刚川》好,把《悬崖之上》甩了十条大街(一共十八条)。
这些片子的毛病都过于明确,但《铁道英雄》整体完成度之高,把片子本身的瑕疵遮过去了,这是导演的本事。
那几部片子没遮过去,露的太多。
那些个大导们怎么地就在不知名的小导演“杨枫”面前露了怯?
其实就是电影态度,其实那些个拍烂了、派砸了的都可以拍得更好,但他们实在是不想那么做。
《悬崖之上》有个重场,戏挺长,张译在夜晚的风雪中被特务们追赶,张译就这么走着,跑着,被追赶着,他就是不会择机躲进遍布的院门、小巷、拐角、广告牌,而是执着地前行。
张译没能把特务们甩掉十条大街,特务们都紧随其后,紧接着就出了事。
不是特务们追不上,也不是张译不愿意躲藏,是导演,他不让。
就《铁道英雄》而言,不敢说杨枫把张艺谋甩了十八条大街,说甩了十条,那是客气的。
杨枫没有犯张艺谋的错误,不是智商的问题,能力的问题,是态度,电影态度。
成名的大导们已经不会再去认真地做点什么,拍点什么,早已没了诚意,他们在玩,玩电影。
好在,还有杨枫们,还有《铁道英雄》。
冬日,挺冷,中国电影有了一次惊喜。
这部剧演员演技很到位,虽然前面有些地方拖沓,但整体来说有很多让人感动且印象深刻的地方,场景虽有点压抑,但是非常还原,评分不高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好的主题那么好的演技评分却如此低,再看看那些根本上不了台面的鲜肉剧,反而评分很高,真的没有办法理解!
铁道游击队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的抗战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我们的胜利确确实实是用血肉换来的,本来就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却还有汉奸的存在,导致无辜的人牺牲,而今天,这样的汉奸也很多,警钟长鸣吧!
予子啊,你再这么演谁都像杨子荣,观众可就不买账了啊。
写在前面因为很幸运的获得了点映的参与机会,主办方也鼓励大家能够多在各平台发表一些观后感,便觉得有义务写点什么。
通常看完一部电影我都是直接打分,然后找两个喜欢的短评点个赞,所以正儿八经地写影评这事儿着实不擅长,望看官海涵。
电影的叙事框架,说好听点,是一套非常成熟且被多次证明行之有效的体系,难听点呢,就是毫无新意。
但千篇一律的叙事框架不妨碍去讲述一个好故事,并不是每个电影都需要欧亨利式的结局或者层峦叠嶂的反转。
作为一部主旋律历史片,我们作为后来者去回顾前人的伟大事迹,尤其是以微小群体的视角去切入,其实只要用心去讲好这个故事就足够了。
很可惜,「用心」二字对于电影主创团队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了,一个好的故事,「起承转合」是基本要素,可惜我宁愿本片没有「转」这个环节。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故事的转折在杨子荣的暴露开始。
这里本该是观众最为揪心的地方,虽然说有主角光环护体,但万一被抓住严刑拷打折磨一番呢(参考「悬崖之上」里的张译)?
然而,日本队长作为一只精明的老狐狸,突然变成了中二的狐尼克,非要秉着「这是我的猎物,我要亲自猎杀」的原则去守株待兔,还非常敬业地 cosplay 了座山雕,那你可不就得败给杨子荣么?
导演为什么不能让日本队长桑多带几个日本子呢?
安排杨子荣死里逃生也可以啊,这不比 1v1 纯爷们隔空斗枪刺激啊?
我不理解。
紧接着快乐男声登场了,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宣传的时候魏晨可是仅次于张、范二人的男三号。
也不是演的不好,至少不出戏吧,但给我的感觉,就俩字,「牵强」。
尤其是最后一场戏,作为资深的潜伏暗杀游戏爱好者的我,实在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趴在铁路中央进行伏击,你是狙击手啊,随后在机枪扫射中站起来又是几个意思,史泰龙灵魂附体吗。
都 2021 年了,真有人觉得这样很帅(部分魏晨粉丝可能除外)吗?
我觉得困惑。
至于小护士,在她说出「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这句台词之前,我都觉得挺好。
这种男人片里需要一个点缀,而且她完成的挺好,比悬崖之上里那位一直刻意瞪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恨不得所有观众做梦都梦到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大眼睛女演员要好。
很朴素,不做作。
但这句台词实在是太破功了,这当然不是她的责任,除非是她提出来的奇思妙想。
同样的,2021 年了,观众的审美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个阶段了,一句「保重」可能来得更为贴切一些。
这种仪式感过于浓重的台词,真的不适合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角色,教委说出来或许更让人接受一些。
但整体来说,是可以的。
我觉得 OK。
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山东的一个工厂,除了老王和干儿子,居然没几个山东口音的,更离谱的是麻匪兄弟帮清一水儿的北京腔,啊?
导演不会是担心山东话出戏吧?
那为什么老王和干儿子要用山东口音呢,我个人更倾向于是范伟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他觉得这个角色,作为给德国人都干过活的老人,他就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那难道其他厂子里的,就都是北京来的?
好家伙,你们几个操着儿化音的,还天天聚在一起,这抓内鬼岂不是第一个被盯上?
也就是欺负日本子分不清中国口音吧。
想起来「1942」里,所有角色几乎都是河南口音,所以观众才会更有代入感,更能切身体会剧中角色的悲欢,因为首先你这个角色他立住了,让人信服了。
记得片中搓澡大爷还是谁,说了一句「guan」,也就是「好」,河南话里「中」的意思。
这就是地道的山东话,因为我有山东朋友给我讲过,所以听到这个我当时还挺惊喜的。
但这也更衬托了其他部分的「不用心」。
我觉得很不 OK。
至于结尾的大决战,没什么好说的。
教科书级别的反面例子,杂乱无章,毫无说服力。
导演应该是没少看日剧,把日本角色的中二与执拗可以说是照抄了一份过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是接受日本队长一定要脱了军服去 1v1 真男人单挑的。
但……想起来玩「荒野大表哥」,开篇就要抢火车,西部点子王非常缜密地布置了每一个人的任务和动作时间点。
抢火车并不是跳上去朝 boss 开两枪就可以了,这一点一部电影制作团队居然不如一个游戏团队。
总之本应是全片高潮的大决战,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最大败笔。
一个字,「俗」。
再说两点剧情之外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看到张涵予就想到杨子荣,还是对东北情有独钟,能把山东临城拍得这么像林海雪原。
山东的朋友会不会看完电影惊讶于自己的家乡居然有这么厚的雪。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拙劣的偷懒行为。
东北的雪景天然的有一种氛围感,略带神秘、悲壮又暗藏杀机,而且上了雪景,连电影配色都容易了。
哪怕是真的发生在哈尔滨的「悬崖之上」,印象中也有不同色调的场景,有审讯室,有舞会,有餐厅,有医院,都是不一样的画面。
本片呢?
除了白雪就是清一色的灰蒙蒙,当然,还有入党宣誓时的光芒万丈。
这些也罢,毕竟和老谋子比配色有些不公平。
但是,片尾的彩色信号弹是什么鬼?
这是人能用出来的色彩?
浓浓的廉价感,再配上鬼子大冲锋的画面,说是末日丧尸片也不为过吧。
一个字,「烂」。
再有就是配乐。
这么说吧,要不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旋律太好听太动人,本片的配乐也是一个「烂」字。
忘记是哪个片段了,本来是烘托悲伤气氛的古典乐,突然画风一转,就成了另一种风格完全不搭边的音乐,没有过度,没有铺垫,给人的听感非常差。
小人物故事的配乐本身是要难一些的,不像宏达叙事,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的曲子。
这方面的标杆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敦刻尔克」,这个标准似乎太高了,那就放低一点,还是「悬崖之上」,虽然没有印象特别深的片段,但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不至于差评的。
只能说艺术性这方面,老谋子确实独一档。
最后,给三星是对范伟老师以及干儿子小演员——在我看来相比于同片其他人——非常卓越的演技的赞许与尊重,以及对这次点映的主办方的感谢,毕竟他们应该是不太希望有差评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觉得片子就值一星,抛开这些因素,本片在我心中仍然是一部三到四星的作品。
但是,张涵予啊,你不能演谁都像杨子荣吧,或者说你不能演谁都是你自己吧。
这样透支观众对你的认可与期待,是会反噬的。
就比如我现在看沈腾就有些审美疲劳。
不是说杨子荣不好,但是看腻了,所以减分。
以上。
希望还是有更多好看的国产的故事片涌现,真的,别总是盯着一块骨头嚼了,没味儿了都。
本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既是根据经典小说的改编,又是对真实历史故事的经典重现。
从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者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坚决保家卫国,坚决与来犯之敌斗争到底的决心与毅力。
跟之前普通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不同,本片真正的作战场景非常少,场面也谈不上特别壮观,更多则是表现小人物,面对家仇国恨,愿意奉献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片中每一场截获敌人军列的场景都充满着各种紧张与刺激,但铁道游击队员们总能凭借一次次精心的部署以及巧妙的配合,加之过硬的心理素质与本领,完成险境重重的任务。
致敬那个年代下的铁道英雄们!
另外,范伟在其中的表演实在太绝了,绝对称得上是千面影帝。
百无聊赖的在家里通过电视机看完这部影片,既然不想写论文,那就来写影评。
作为一部表现曾经确切发生过的事件的影片,铁道英雄对历史的强调让我有些意外:开头的老旧录像、结尾的历史致敬。
导演似乎想通过此举表明,他的艺术创作是对历史的某种艺术化的影像还原。
然而,稍有了解这一题材的观众,对于这一经典的红色故事,以及依据这一故事的众多影像展开并不陌生。
就连本片最后的歌曲,也是旧有影像的在阴影。
因此,铁道英雄这部电影,似乎成为围绕红色故事展开的一系列影像的历史的一部分,当然,是最新的一部分。
(截至2023年) 因此,对于历史的艺术展现,以及对于艺术的历史展开,成为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所主要思考的。
毫无疑问,这是两条毫无交集的线索——前者聚焦于客观事实,后者则围绕故事脉络。
很显然的,这两条线索不得不在本片中进行交织,理所当然的,本片并没有处理好这两条线索。
考虑到其中的困难,似乎应当对导演的尝试报以理解。
然而从受众的角度看,线索交织的混乱似乎让人提不起兴趣。
首先说人物,一点特色都没有,除了张涵予和范伟谁都没记住,啊对,还有个锥子哥。
造型也挺无语的,一帮农民里就张涵予是上海滩跑过来的,大冬天的大家都戴个狗皮帽子他非得整个带延的,一看导演就不是北方人,北方冬天带那个帽子我们俗称傻逼。
还有那个脸,那真是是从出生到这么大一次也没洗过啊,没必要吧,稍微埋汰点就行吧。
再说故事,这是最致命的,我完全就没看懂你要讲什么事,整个电影啥事都有但是啥都没说明白,按理来说一个队伍的成长过程最简单来说,从啥也不行-任务失败(受到了损失)-改正自己的不足-委以重任且表现出超过之前的地方,这样才算一个很基本的故事框架,你这是啥玩意,东一句西一句的,结合历史结合的也不完整,历史上的高岗茂一是中国长大的,所以知道怎么抓中国人,他找的几个人假扮地下党敲门,敢开门就杀,这也是我们为啥必须弄死高岗茂一。
到你这成了一个小汉奸的办法了,他一个打铁的,而且看样子三十岁都不到,能想出这办法吗。
还有范伟,到最后消息都硬送了,日本鬼子不让你出去都不行。
还有那个鬼子头子,大家要一起抓老洪,他给你来个不行,那是我的猎物,我超你妈导演你是不是二次元看多了,你给那打仗呢还是写校园小说呢。
最后希望这些中国的fw导演,不会写故事,就不要硬写,弄这些垃圾浪费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虽然影片感觉拍的很一般,但不影响致敬英雄们。
尤其是象老王这样的,看起来是个很普通的小人物,甚至还要背负汉奸的名声,却毅然决然的投身其中,用他平实的生活智慧,磨灭着心底的喷薄情感去跟小日们套近乎,从而获取各种宝贵的情报。
哪怕最后暴露后,也没有放弃希望,奋力去抗争,小人物有大格局,说的就是老王他们吧。
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谢谢你们~~
前面铺垫太长……导致略微影响后面情节的紧张刺激感。
不能满意 角色没几个能立住 以及 去你m的个人英雄主义 :)。。
很有诚意. 像 智取威虎山,但是 比 智取威虎山 差远了!!!
拍得好!张涵予真爷们!
拍得不错~
张涵予一出来像纽约黑帮,一说话是丰台大哥。最有感情的地方用了最糟糕的配乐,只能说华语电影不能没有范伟,以他为主线这个故事会好太多。
给英雄和当年的精神打三星,给老戏骨加一颗星,情节是硬伤,没法给五星了。
故事讲得很无聊,节奏也有问题,一大票角色除了范伟都很无趣,浪费了出色的服化道和美术。不过依然比成龙那部同题材的抗日神剧好太多太多。
通篇雪景将冷峻肃杀的氛围感拉满,审美方面无可挑剔,只是比较费烟。张涵予还是一贯的硬汉形象,但除了范伟的角色贡献部分惊喜外其他人设都趋于脸谱化。故事前期铺陈缓慢,文戏又没拍的多精彩剧本逻辑硬伤还一箩筐,尤其是女主线的安插全都出于巧合,好在反派智商还算在线。后期决战同样墨迹,明明是殊死决斗却不下狠手,这边小刀划脸、铲子拍头,那边唠嗑送行酒,悲壮情绪的营造过于刻意。
开场拿腔拿调、遮遮掩掩,进了真刀真枪的主线就彻底露怯,剧作内里是千疮百孔,动作场面全无行动逻辑,个别人物甚至中途从天而降,邪魅的反派也是外强中干。明显是华谊兄弟在《八佰》之后表忠心的电影,毕竟战前动员戏直接拍了入D誓词;可是要这么整,还真不如丁晟放飞自我的那部《铁道飞虎》,全程摆烂搞欢乐喜剧人竞演,也不失为一种失心疯的主旋律风格。
做不到悬疑刺激,那就老实做成爽片。
范伟开大太帅了,雪花手绘非常感人,不过决战略沉闷,整体节奏有些过于压抑平缓。
范伟的演技真的是棒啊,评分这么低不应该啊
张涵予穿的那是风衣吗?加一星给范伟
“从前有个老王头,家里招了贼,贼跟老王头说,老王头,老王头,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吧,老王头说,我讲你奶奶个腿!”
不看完这部电影,反而是对他的尊重,我虽然想看看重拍之后是否会有奇迹,但看着看着就知道无力回天。#20220122
致敬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抗日英雄们。
范伟果然是影帝 另外这个服化道 牛逼
浪费了如此精良的电影质感啊,美术、布景、道具都太有感觉了,可惜剧情故事跟不上,如果能把剧情再打磨好点,绝对上乘之作!
范伟表演真的强,不愧是影帝,把一个卧底表演的入木三分,开始有多恨他,在知道真相后就有多爱他,在他最后骂“我说你奶奶个腿”,让我拍手称快,太过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