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也成为我喜欢它的原因。
这部电影是在五年前上映的,那时我正经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在那无法喘息的痛苦下,做出了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这部电影分了几次才看完,第一次动画部分没看多少就睡着了,因为一开始看到动画部分我是不太喜欢的,形象太老旧,而且真人到漫画太跳脱,动画开始的部分不知所云,所以不太看的进去。
但当我最终把这部电影看完时,才觉得其中动画形象、风格的设定与整部电影如此协调统一,那被动画部分唤起的感觉与电影怀旧的底色呼应,把通篇中那淡淡的回不去的乡愁晕染的刚好。
不能不说音乐,相当出色。
那种庞大的命运感、未来感能很强的带入,又不喧宾夺主,与电影完美统一。
电影中穿插在现实与虚幻中的哲思,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诘问,那别有深意反复出现的“look at us!
”对爱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庞大深刻的命题都get到,对此刻的我们很有意义。
特别在这个根本不追求意义的时代。
喜欢一个作品,终是因为它和你产生的联结。
最触动我的是罗宾怀特谢幕演出时经纪人的助攻辞,能有一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了解我的局限,了解我的弱点,了解我的委屈,即便这些全都成为他利用的砝码,我仍然可以原谅,我仍然会认为我是幸运的。
“这将是你的救赎之路,你所有的恐惧,所有的不幸,过去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你不应该受这样的苦。
”五年前我没有听到这段话,在为那个错误的决定承受了五年的痛苦之后,渐渐学会让自己全然地承受我应该承受的一切。
可是在此时,我想我可以和自己达成某种和解,因为终于了解和接受生而为人的局限,因为此刻我看到的这部电影。
对科技发展走向偏离的一种诘责,演员带来的娱乐被数据化,被标签化,被物化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的精神食粮。
被困在精神世界的女主毅然选择回归现实找寻儿子,但不巧儿子正好又去了精神世界找她,当得知了精神世界形成的模样全在个人的大脑构成后,女主决定在精神世界里江现实世界线重走一遍,这个选择应该是想要说明现实再怎么操蛋还是值得过的吧,不过还是觉得这是部亲情占比重太大的奇幻片。
如其中的一幕:被所迷恋的拖着前行,头脑浑浑噩噩,脚下的冰面留下血痕却不觉,然而这血痕竟也未存在许久,便只是混着碎裂的冰面一道了无痕迹罢了。
//我觉得虽然robin wright虽然好,但是女主的设定难道不是美国甜心型的么?!
这种政治脸怎么称得上是经纪人所说的”天使之颜“?!
//本片在探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同时,最可贵的是将女性的个人史提升至与形而上同样的地位来探讨,这便改变了反乌托邦情节由来已久的一种冷冰冰的”反人性观“,亦即未来世界仅在意人的生殖而对情感进行封存不用,每每都在提示人自身的动物性与无可奈何的生殖。
即使是设定了”可以不通过性生殖便可繁衍“的某种技术,但也因其存在的必要性令人无法不产生莫名的厌恶感。
仿佛不能引起读者的这种厌恶,那么情节对于乌托邦的思考与讽刺便不能成立一样。
但片中的女主角女性未来生活,并不与今天形成天壤之别。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并不希望化学药品会改变人之伦理,或言,影片希望在伦理被科学损毁得一干二净之时,亲情与人伦会依然存在并依然是可贵的,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看《未来学大会》,让人非常感动。
却又说不出里面的什么内容让我感动。
好像就在那里,却又触摸不到。
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总在找一个归宿,我们的归宿是什么呢,我们能感觉到,却又说不出它的具体内容。
它好像不远,也不复杂,更不是遥不可及。
它仿佛就在那,触手可及,却怎么也抓不到,等不来。
想要的归宿感是什么呢,何时才能得到呢,年轻的时候,感觉就在不久的未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能感觉到,却总又描绘不清,有钱,自由自在,不是怎样,总感觉词不达意。
让我想起十几岁的时候,向往自由,自由又是什么呢?
那时候想,看电视想看到几点看到几点,不用受家长老师的管制,长大就好了。
长大了呢,似乎是有了那时向往的自由,但似乎又并没有自由。
看似更美好的未来又向我招走,我走呀走呀,却越走越困惑。
曾经的向往的美好归宿似乎不远了,似乎再走那么几步就可以到达。
那应该是人生最惬意的时候,那应该是一种故乡般的感觉的地方。
但一路走啊走,越走越迷茫。
曾经向往的归宿,虽然说不清楚,但在脑海中是那么清晰,而现在却越来越模糊,眼前的路也越来越看不清楚。
年纪慢慢大了,开始回头看了,虽然我还算不上年纪老,但回头看的时候,却也能体会到那份心情,我们是否越来越爱回忆了,是不是因为不敢期待未来了。
能想像得到,一个上年纪的人眼中一生的归宿,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
像歌中唱的“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年轻就老了”,回忆中不管曾经是多么得辛苦或者那时多么期待未来。
但回忆中的时光就是自己一生的归宿。
自己还是孩子时,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场,和父母一起欢笑游戏。
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看着眼前“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可爱而天真的孩子,那就是要想的归宿。
你想要的归宿到底在哪,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是什么时候。
我不知道,我说不清,我只能感觉到它。
它似乎永远只能存在于未来的憧憬与回忆中。
永远是那么美好,让人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放松感,让人幸福得会心地露出微笑,却又带着淡淡的伤感。
说回电影吧,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州动画片,艺术性就是要比美国动画片高。
片中的女主角也便是这样。
他一直在寻找归宿,归宿到底是什么?
年轻时有名气又美丽,中年时与孩子们的快乐时光,还是老年时轻松的时光。
是事业,是亲情,还是爱情。
对年轻时风光与美貌的留恋与追忆,年老时对孩子们的牵挂与追忆。
一路走来,一直在寻找归宿感,却一直未找到。
一生都在不停地转换着角色,奔波。
片中女主角最后找到了归宿,在虚幻的世界里,终于和自己牵挂已久的孩子相逢,而自己的孩子也实现了一生的梦想,一切美好而惬意。
其实,片子也很好了诠释了我们一直寻找的归宿,它让我们迷茫,想要追求,却不知往哪走,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年轻,事业,和孩子的美好时光,还是退休后的安逸生活?
未来永远是迷茫,而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在回忆中的,片中女主角出场时已是中年,曾经风光,年轻,漂亮,万人迷。
那只是追忆,女主角似乎怀念那时光,但曾经是女主角主动放弃了那样的生活。
在扫描的时候,她的经济人在讲过去的故事的时候,也是回忆,从经济人自己的角度来回忆,过往,美好,留恋,让人笑,又让人哭。
我们到底是已经错过了归宿,还是它还在前方?
再之后,影片这转,二十年后,女主角也是六旬的老妇,在动画的世界里,继续是对归宿的寻找,到底是什么呢,上年纪的她,自然是对儿女的牵挂,特别是对失聪失明的儿子的牵挂。
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寻找。
于其说她在寻找她的儿子,更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归宿感。
这世上,他还有亲人吗?
他没有老公,片中也没有介绍她有父母,她的儿子与女儿是她世上唯一的亲人,特别是失聪失明的儿子,更让她的牵挂与依靠。
想想一个老人,无亲无靠,这时,她的孩子就是她的归宿。
片中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虽然现实中都是很苦的,但精神世界里却非常快乐幸福。
也这说明了,我们一直寻找的归宿,只存在于精神世界里,现实是另一样的。
而片尾女主角终于找到了归宿感,也是在精神世界里,特别是他走马灯式了在精神世界里回忆了一生,一切似乎都非常得美好。
一直牵挂的儿子不但长大了,而且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而且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
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家。
一切那么得美好,虽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但心中反倒充满了莫名的伤感,当她轻声地喊出一声亚伦的时候,眼中早已是热泪盈眶。
虽然我不明白我到底在伤心什么,到底在感动什么。
我说不出来。
或许是对人生的无奈。
女主问医生是否还能回到之前来的地方,也就是曾经救过自己的男主那里,可是医生这样回答↓↓↓
医生的意思是说那都是她想象出来的,可是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曾经救过她的那个男人也是她想象出来的吗?
影片没有直接说明,而剧本也说的实在是有些棱模两可,医生说“地方”是想象出来的,可是没有说“人物”是不是想象出来的。
由于剧情最后,女主没有再去见那个男主,那么我们先假设“人物”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男主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个让她回到现实世界的“摧毁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顾下当时的对话↓↓↓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女主之所以能回到现实世界,是因为男主给了她那粒药丸。
如果说,这里面的男主也是想象的,那么想象中的药丸可以发挥效用吗?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男主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她为什么不能再找到男主呢?
我认为是一种哲学文化影响了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就像日本的“物衰”文化,反正就是一种衰,就是要让她倒霉。
所以这就是答案,女主靠男主回到了现实世界,可是因为导演不高兴,就给女主安排了这样一个绝望,醒来后更加绝望的梦境。
女儿Sarah成了新世界的嬉皮士,当吸进带有儿子的乌谢尔综合征胶囊时便有了翅膀,飞机在一旁爆炸,与爱人交合长出细密的树藤。
这是表达情感部分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前面通过渐弱的声音刻画儿子日渐丧失的听力,两人很久未合体,但母子的连接却愈强,最后成为同一人。
也探讨了电影的未来,外面不断变幻,打开笼门是没有色彩的工作者:总吃抑郁药物的编剧、酗酒成瘾的前俄罗斯分镜大师、不能按时完成人物的动画师、爱上自己电脑角色的白痴,他们总有缺点,效率低下,没有色彩不够光鲜,但这是人的真实处所在,而不是电脑数据的尽善尽美,这与罗宾在真人部分所坚持的观点一样,也是她被人诟病的只有“人”存在的缺点。
还有反乌托邦,两大阶层,丰富的精神世界外是自我欺瞒的行尸走肉与极少数的控制身体的人成对立,前者毕生无法成为后者,而后者改变只需要小小的一瓶致幻剂。
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整体悲悯但并不绝望,动画部分我很喜欢,怪诞无厘头,因为一切事物的呈现仅仅是罗宾本人的精神状态,所以一切又解释的通。
但观点表达也存在这种断断续续,而且不太喜欢的地方结尾,仅仅把落脚点放在了儿子身上(可能因为儿子象征的自由?
我没看太懂,但我太喜欢这个风格了,5⭐加满🤪最后,我非常吃“早在没见你之前就爱你”的设定2333就像是杜拉斯的小说,残缺的、充满直觉的,望他们能再相见。
标题是我突然想起来《大佛普拉斯》的片尾曲。
顺便吐槽一下以色列电影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全程英语、全部在美国拍的。
虽然The Congress的片名翻译成了《未来学大会》,不过是一部妥妥的反乌托邦了。
第一次看以色列电影,女主看着面熟,结果电影就抖出来她是《阿甘正传》中的珍妮,只是岁月留下了痕迹,也算是和女主演艺生涯的对照吧。
前半部分演员表演,后半部分变为动画的奇幻世界,再短暂拉回现实,最后复归奇幻。
这样在真人演员拍摄、平面风格动画来回之间穿插(反复横跳)的风格,是电影的一种大胆尝试。
前半部分讲述女主Robin Right早已过气,面对miramout影业(对,就是用来黑派拉蒙的)要求将她扫描、数字化的要求,她一开始拒绝。
因为这样作为一名演员,能够演什么、怎么演的选择权就丧失。
之后,因为她儿子Aaron,一个痴迷于飞行器和放风筝的骚年,病情不断恶化,她最终妥协,前往麦拉蒙扫描。
这里迎来了前半段的一个小高潮——女主站在由闪光灯和相机包围的半球形框架,身穿一件,呃,秋衣,开始扫描各种情绪的外在体现。
听着她的经纪人讲述,她从微笑到开怀大笑,到慕然、最后大哭。
这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完全是因为经纪人的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娓娓道来,不愧是体察人心的行家啊。
每次的情绪变化,360°笼罩的闪关灯便会如亿万之眼眸眨动一般,泛着光茫。
这是演员的一个囚笼,又通向某种意义上的解放——从此之后,实体的演员这一职业消亡了,代之以永葆青春的数字化的演员。
演员不需要再用心地投入表演、创作作品中去了,而是由动画师来构建人物的模型,演员本人躺着数钱就可以了。
如果这还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影片后半段开始切换成动画风格。
女主开着2013年的跑车,前往阿拉巴马参加麦拉蒙的未来学大会。
吸入一安甑的液体,从后面看应该是致幻剂之后,世界随之变成五彩缤纷、奇幻瑰丽的平面化动画——高速公路变成蜿蜒的彩虹,两侧的原野成了起伏翻滚的海洋,长鲸从一侧跃起飞过头顶到另一侧入水,女主的跑车也变成了驰骋的摩托艇。
未来学大会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导致了女主和动画师迪兰初次相遇。
动画师在二十年内一直负责用数字化的怀特创作电影,他要揣摩演员的一颦一笑,久而久之,虽素昧平生却爱上了女主怀特。
后来,反对麦拉蒙推出大规模致幻剂使用的反对派冲突中,女主吸入过量而无法治疗,而不得不速冻二十年。
二十年后,女主苏醒,只有迪兰来到她身旁。
这个世界已经全面的数字化,不再局限于阿拉巴马。
人们通过不同的安甑药剂能成为自己想要的任何人,纽约大都会的摩天大楼顶上开着硕大的花朵,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有耶稣、有观世音也有维纳斯,人们终于选择了全面拥抱致幻剂。
迪兰带怀特重新认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帮助她找回儿子的感觉,同时也一诉衷肠,于是他们相爱了。
他们吸入药水,胳膊巨大化成了翅膀,飞往夕阳下的原野,他们水乳交融、繁华簇拥。
但女主想要找到儿子,不知道儿子是否也进入了这个迷幻剂构成的天堂。
迪兰虽然痛苦,但用了四十年的等待换来的爱人面前,他奉上了走出这个世界的唯一办法——一颗胶囊。
在女主选择吞下前,他让女主答应他,永远不要去寻找现实中的他。
他们一别,便是永诀。
女主不能通过再吸入安甑的方式重新找到迪兰。
人们吸入想要的形象的药剂、对外释放信息素,让其他人看到他想要成为的样子,所以每次的形象都是对潜意识的重新投射。
进入了这个迷幻的世界,就再也找不到现实中的人。
女主吞下胶囊醒来,发现真实的世界中所有人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全都沉浸在迷幻剂的作用中。
这样的景象触目惊心。
她找到了当年的医生,却得知了儿子在六个月前去了那个迷幻世界。
她意识到,从此再也找不到儿子了。
Aaron在那个世界里不再有失明和失聪,而是以自己想要的样子活着。
她选择回到迷幻世界中去,变成自己的儿子,度过儿子的一生。
最后电影在动画版的Aaron放着风筝、回头远望中结束。
和前半部分开头何其相似,也是影片回归亲情基调。
不论现实还是虚幻,女主都惦念着儿子。
影片中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不过我重点想讨论的是这部电影的意义。
对于一个全民嗑药、全民幻想的未来图景,对于我明显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反乌托邦。
不同于黑客帝国里,每个人生活在母体安排的世界中,这个幻想的世界里,人们仍然在和”真的人“交互,只是每个人都将以自己幻想中的方式呈现在其他人面前。
娱乐主义可能带来演员的数字化、私人定制化,每个人都能根据喜好定制自己想要的演员、想要的演出,乃至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生活和演出的界限无线模糊。
人们会为了沉溺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放弃“真实”生活吗?
中年女演员Robin因为步入中年,将要过气,在经纪人劝说下签署一份合约,扫描一份自己的三维形象,成为一个数字演员。
也就是将自己的形象卖给了公司,自己不能再出席在任何舞台荧幕上,不能再参与任何表演。
考虑到儿子的糟糕情况,Robin签下了这份合约。
二十年后,Robin受邀去了封闭动画区参与未来学大会。
(从进入动画区开始,我的思维就已经跟不上了)在动画区里每个人都是动画形象(这一切是致幻剂造成的)之后女主又与公司签订了一份新合约,数字时代已经过去,公司将大地区发行一种新型致幻剂,喝下后可变成任何样子。
这一举措,导致了不同意这一方案的反叛军登场,交战后,女主逃到地下昏迷。
被解救后,说女主吸入太多致幻剂,被冷冻了20年。
之后在醒来时,发现全世界几乎都成了动画区。
在动画区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但女主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儿子,在帮助下,服用药物,回到了现实世界。
在现实世界大家都衣衫褴褛(有点类似 头号玩家),然后女主坐上了风筝热气球来到了天上,见到了儿子的医生,询问后得知,女主儿子一直在等她,但在前几个月服了致幻剂去了动画区,最后女主也服用了致幻剂回到了动画区。
太难懂了。
1. 我认为女主从头到尾都是在动画区,在进入之前,门卫就说过离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原路返回。
之后的一切都是进入了一层层更深的幻想,驱动幻想一层层更深入的就是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的心。
2. 在诊断儿子病情时,医生说她儿子的病很神奇,这部分应该怎么理解?
3. 扫描形象后,突然就二十年,我感觉有点跳脱,是从这里就开始进入幻想了吗?
4. 回到现实世界时,要去天上用了一个他儿子标志的红色风筝是什么寓意?
5. 最后女主再次回到动画区,是采用了她儿子视角吗,还是说这次她选择成为她儿子?
13年的电影却预言了23年演员的忧虑——AI可以替代演员吗?
演员是否只是一个纯粹的工具?
如果是,那么一段代码很显然是最好的演员。
人绝非是一件工具,特别是关于艺术上表演,我们在演员身上共鸣、挖掘与回应自己的情感,这无法在一件工具上的得到回馈,非人的工具永远不具备人的情感与我们共同的本质,即便它可以拙劣的模仿,但它无法抹去它的冰冷。
这是表演艺术的自杀,程序仅仅能运用现有的资源,它无法迈出旧有的界限,这里不会有新的和更深入的东西了。
罗宾怀特前四十分钟的表演,就是对真人演员为什么需要存在的证明。
片中的大制片厂代表陈述了一大堆演员的缺点。
对于他这种把演员当做工具的人当然这么想,一个工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任意的使用。
可他不知道演员的个性、私生活混乱、不守规矩正是他们活力的体现。
如在《论自由》所说:“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
”演员的活力、个性、独特的情绪正是他能够成就一切伟大表演的根源,混乱与艺术成就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
抹杀前者,后者也无法存在。
电影的后半段,更进一步,抹杀演员仅仅是一个小切口,逐渐地电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现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未来人类研制出一种化学药剂,可以任意改变人的感觉,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体验,改变自己形象和身份。
而这是人类这个种族的集体自杀。
人类变成了僵尸。
这个诱惑是巨大的——每个人可以轻易获得任何感受。
就如同吸毒一样,准确说这就是吸毒。
人真正欲求的不仅仅是体验而已。
人们希望真正去做一件事,仅仅给予读书的愉悦体验是不够的,人们希望真正去读书。
这种虚假的体验把我们变成一个纯粹的受体,人不再是一个能动主体,可以真正去行动、创造。
我们只是被动的体验、感受,我们变成了快乐的奴隶,快乐不再是我们从事有意义行为的副产品,而是成为人的全部,它控制了人,人的自我就此消融在了快乐中。
就像它扼杀了表演艺术一样,在这个集体幻觉中,不存在任何比人造的事物更深刻的东西,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创新,人类的文明也不会再继续前进,那个神奇的化学药剂就是人类的安乐死。
【未来学大会】罗宾主演(阿甘正传中的Janny)豆瓣评分7.6,我会给更高的分数。
我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生的真相,却常常自我麻痹。
慢慢的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离开万能幻觉世界是需要勇气的,同样,离开现实太久,我们会与本来的自己失去联系,无法回到现实,即使找到,也是幻想出的现实。
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已经不具备分辨的能力,我们的遭遇,遇到的人事物,也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不断的加工,以主观世界幻想,成为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可能我有点投射了,整部电影看得我很压抑,但同样也说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压抑来自于电影最后仍是在主角的梦境中,也就映射为人生有些东西终究无法探究真相的绝望感,可能也有能理解主角选择的无奈让我能感知我们身上有同样的东西。
又似在胡言乱语,写了这么多有兴致看完的朋友,也真的感谢你~anyway,电影不错,喜欢想点东西的人会喜欢看。
数字化演员时代。这个要比谢克纳的“人类表演学”要深刻得多。
我能说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第一部看到忍不住想睡觉的电影吗???? 哲学思想?乌托邦?... no,. 我只看到了 boring,boring,boring!!!
不是原著党,但这种改编太俗套了。深刻的没整出来,自娱自乐了一部母子情深戏,所以对于这个主题,科不科幻其实无所谓。
[想看2014-01-02] 2013戛纳双周。女主角用本名出演且cue本人的职业生涯这件事还是蛮厉害的,有点想看看莱姆的原作。对未来反乌托邦的描述也太套路了点(反乌托邦故事里,看到抵抗军就想笑),加上对影视行业特别套路且说教的自反……当然真人进入动画的那个时刻实在是美妙,动画与真人的对比也相当棒,但是其实缺少一层两重世界穿透性的互动(就是动画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空间里怎么对应),这一点上[盗梦空间]和[头号玩家]都做到了。虽然确实是好片但实在打不出五星。
影片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原著的风格迥然不同,导演无意于用形象消费盛行的景观社会来讽刺唯心主义者设想的乌托邦社会,而是紧扣母子关系,用一针一线缝制起娱乐工业的改革和人类文明的异变。从某种角度上说,看似割离的后半段其实也是关于未来娱乐——尤其是电影的“超量”发展,即实现从制作虚拟化到影像精神化,我们不知道40年后电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像影片中那样在每个人的脑中上演吗?通过迷幻药真正而直接的实现欲望的投射?自由选择的同时会失去“自我”吗?《未来学大会》通过另类的方式探究未来世界的娱乐方式,通过诡谲的动画展示反乌托邦社会的存在形式,令人向往又恐惧万分。结尾,母亲通过自由选择经历了二十年不曾谋面的孩子的一生,在人类即将消亡的精神居所内证明了“自我”的意义。
演员被CGI化,未来被数字取代,用一部反乌托邦设定下的半动画来探讨哲学与未来非常有野心,也很烧脑得去看看原著。
对现代数码的嘲讽,真实与迷幻的未来世界,哲学的思维,心理学的梦境!简直是和2001一般划时代的电影!不过我看不懂。
摄影机运动在场是最大的失败之笔 第三部分犹如力竭投射 Robin 和 Barker 那个拥抱显得信心缺失
致幻剂是人类精神最后的堡垒?飞艇是现实与虚妄交融的集控站,不仅在其功能,更在其形象表达。动画化的未来世界,消瘦了人类实质的肌体,却让繁花与哲人成为生活之中心,不在乎现实的得失,享乐在互动的高等灵魂层面。回到现实如直面遗憾的过去,谎言洞破,这转折真叫我悲悯。亲历一遍,爱更无憾。
巨大的想象力(十分新鲜庞大的新世界观,讲解吃力)
真人部分漫不经心,动画部分力挽狂澜。
想起了尼采对于“最后的人类”的描述,挺哲思的故事,挺精彩的结局。逃避另一个世界总是有代价,人总是趋于向内沉沦,甚至用假象还原真实。女儿从致幻剂反抗军变成了环保主义者,真是唏嘘。做戏和情感层面并不充分,有点搭空架子了,略可惜
3.5,节奏缓慢,能量密度低。优点就是梦境与现实的书写让人深入其中无法分割。包括演员的部分真实经历和电影,动画和真人的无缝衔接,灵魂可以贯穿不同次元。调侃阿汤哥部分到位。
#豆瓣春日影展# 非常创新,颠覆的乌托邦类型电影。影片有很多含蓄的隐喻,虚拟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权利、自由、恐怖主义、资本主义、生命延长……前半部分是电影业的未来启示录,罗宾的形象、她的所有情绪被扫描进了电脑,从她签约之日起,她就被禁止表演,再也不能表现她的才华;后半部分动画是离奇怪诞、充满想象力,迷幻的世界,大多数人否定真相,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7.5/10)
勋章3
虽然对这个隽永的调性不置可否,但剧情的飞跃和主题的广袤震撼到我了,准备看原著
对红风筝这个意向的重复——耗尽一个太平凡不过,甚至尚未被升华的东西。这就像逼一个没什么才华的童星去营业,连伤仲永都不如。结果,自以为是浪漫的变成了最煽情不过的东西,展示着导演自身可怜的高度——那不可越过铁栅栏的高度。画风也太丑了。从动漫 - 现实,仅有一瞬的力量,但它马上就黯淡了、熄灭了。
前半段对娱乐行业批判到一半不挖了,后半段设想VR技术和致幻剂结合的未来,讽刺得很有意思,也探讨了主观意志与现实的哲学命题,但这个故事讲得是真糟糕。瞎了这么好的卡司。
赝品从没有隐藏真相,它隐藏的是没有真相。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