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西蒙

Love,亲爱的初恋(台),抱抱我的初恋(港),西蒙和他的出柜日记,爱你的西蒙,爱,赛蒙

主演:尼克·罗宾森,詹妮弗·加纳,乔什·杜哈明,小豪尔赫·兰登伯格,凯瑟琳·兰福德,亚历山德拉·希普,洛根·米勒,凯南·朗斯代尔,特丽莎·贝特曼,托尼·海尔,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爱你,西蒙》剧照

爱你,西蒙 剧照 NO.1爱你,西蒙 剧照 NO.2爱你,西蒙 剧照 NO.3爱你,西蒙 剧照 NO.4爱你,西蒙 剧照 NO.5爱你,西蒙 剧照 NO.6爱你,西蒙 剧照 NO.13爱你,西蒙 剧照 NO.14爱你,西蒙 剧照 NO.15爱你,西蒙 剧照 NO.16爱你,西蒙 剧照 NO.17爱你,西蒙 剧照 NO.18爱你,西蒙 剧照 NO.19爱你,西蒙 剧照 NO.20

《爱你,西蒙》剧情介绍

爱你,西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但是对一个17岁的高中生「赛门」来说这一切却是件超複杂的事:第一、没有人知道他是同性恋;第二、他也搞不清楚自己爱上跟他一样有同样困扰的不具名网友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了解决这两个大麻烦,赛门展开一段爆笑又吓人的解答过程,但他没料到的是,最后得到的答案却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的快乐人生雾中系铃人欲望商店杰瑞和玛姬生活阔绰汤姆与杰瑞遇见福尔摩斯昭和64年后篇幸运钥匙尘埃人吉米·卡尔:最佳金句穆桂英挂帅让开,别改我男主!八卦拳之武林争霸解忧之拯救大作战欢迎来做客走进韩国大师南京东1937难以置信的怪物天才第二季谜案追凶第一季烛阴古城凝视黑夜地雷战传奇之锄奸行动双人床条约丑闻第七季为人父母第四季神秘世界历险记湖中女人弗里蒙特生如夏花数码宝贝大冒险:我们的战争游戏!

《爱你,西蒙》长篇影评

 1 )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爱你,西蒙》讲述了一个身为同性恋的高中生,在自我和外力的双重作用下,最终决定出柜的故事。

和很多聚焦热恋状态的同性片不同,《爱你,西蒙》更多的是聚焦西蒙出柜之前的过程,展现他从深柜到出柜的经历,使得同样身为同性恋的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同时也让异性恋观众感受到同性恋的心理路程,从而更加理解同性恋。

除此之外,电影也告诉我们,即便是兼容并包的美国,也并非完全接纳了同性恋,而是仍然有人对同性恋误解、歧视、侮辱,以及伤害。

看来,直到2018年的今天,同性恋依旧是弱势群体,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平等还任重而道远。

电影中的同性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仍然隐藏自己的身份,还没有勇气出柜的深柜者;第二个阶段是正在考虑出柜的,比如西蒙和布拉姆;第三个阶段是很早就宣布出柜的,比如伊森;无论他们是处于哪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烦恼。

对伊森而言,他处处受到歧视的目光、被同学侮辱;更为重要的是,母亲一直跟爷爷奶奶说他是异性恋,每周都要编造他和女孩约会的经历,这对伊森而言同样是一种侮辱,甚至比同学的侮辱更加残酷,毕竟加害者是他的亲生母亲。

伊森并没有因为出柜而更加轻松,反而承受了他的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受到他的年龄不该受到的伤害,也导致了西蒙、布拉姆这样的男生不敢出柜。

四年以来,西蒙、布拉姆始终处于不敢出柜和渴望出柜的内心挣扎中。

正如布拉姆说的:我有时候觉得自己被困在摩天轮上,前一分钟还在顶端,下一秒就回到了地底。

周而复始,每日如此。

因为生活虽然一切顺心,但是没人知道我是同性恋。

西蒙也是如此,他一直想努力隐藏自己同性恋的事实,因为“向人们宣布自己的属性会很可怕,万一大家不喜欢自己怎么办”。

甚至马丁还可以把西蒙同性恋的身份作为勒索他的筹码,逼迫他去撮合自己和艾比。

而西蒙为了不像伊森那样不受待见,为了不让大家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他宁愿欺骗好友。

这一系列举动都充分体现了同性恋担心自己被歧视、侮辱、伤害的恐惧。

在这个大部分人都是异性恋的学校,西蒙和布拉姆是少有的同类人,所以他们能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因为布拉姆的鼓励,西蒙终于鼓起勇气告诉艾比自己是同性恋;而因为西蒙的鼓励,布拉姆也终于对父亲开诚布公。

西蒙和布拉姆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一部分人)恐同的社会;同时他们也是幸运的,毕竟能够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找到一个和他一样的人。

更为重要的是,歧视、侮辱、伤害西蒙的毕竟是少数,支持、尊重、理解西蒙的是大多数。

“爱你,西蒙”的片名一语双关,不仅意味着布拉姆爱西蒙,也代表人们着爱西蒙,而不是西蒙之前担心的大家会不喜欢他。

因为伊森的处境,同性恋们选择了深柜;而西蒙和布拉姆因为勇敢面对,从而找到真爱,证明了出柜后好的影响大于坏的影响,又有六个人选择了实名表白,相信之后也会有更多的人跟随西蒙和布拉姆的脚步选择出柜,与自己、与世界和解。

西蒙和布拉姆能得到好的结果,是因为他们自立、坚强、勇敢、努力,同时也得益于美国的人权平等、思想开明、文化进步、兼容并包。

当初伊森出柜的时候,尽管同学们的反应有惺惺作态的嫌疑,但至少出发点是好的,和明目张胆的侮辱相比温暖不少。

而对于西蒙,当他说自己是同性恋的时候,朋友理解他;面对西蒙的出柜,家人尊重他。

尽管父亲一时间无法接受事实,最终也与他握手言和;看到同学对西蒙侮辱,老师对西蒙施以帮助、对加害者辱骂和诅咒;当西蒙坐在摩天轮上等待布鲁,同学们给他加油打气,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即便是最刻薄、最自私的马丁,也决定站出来对西蒙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此,西蒙终于不用再隐藏自己,而是正大光明的在人群中生活。

人们善解人意、西蒙内心强大,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给西蒙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把背景换成恐同严重的地区,结局很可能就没这么美好了。

西蒙在社交网络和家里宣布出柜、坐在摩天轮上等待真爱的情节让我感动,他是靠自己的勇气和魄力捍卫权利、追求自由、得到尊重。

但我希望有一天,同性恋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捍卫权利、追求自由、得到尊重,而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在家里、学校、公司、社会的任何角落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自由、尊重。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也会像西蒙的朋友、同学、家人那样,面对同性恋少一点歧视和侮辱,多一点理解和尊重。

我希望有一天,同性恋不需要宣布出柜,就像异性恋不需要宣布出柜。

或者说不再有“出柜”的说法,告诉人们自己的性取向就像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简单。

同性恋不会遭到歧视,更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性恋和异性恋别无二致。

 2 ) 我和你的初恋,并无不同

如果你要看一部生死离别的爱情电影,一部严肃理性的平权影片,或者一部肆意狂欢的pride宣传片,这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部着眼于美国青少年“出柜”的电影摆脱了以往同性题材电影里或晦涩或隐忍或剑走偏锋的风格,而是动用了美国电影最擅长的创作手段,彻彻底底将这个题材做成了主流价值的家庭欢乐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这并不是说,出柜已经是跟吃饭睡觉一样的轻松的事。

在当今世界,即使是美国,依然有很多的青少年因为自己取向问题而痛苦不堪。

但这不是本片的意图。

我们看过太多悲伤的故事,听过太多无奈的叹息,即使是勇士也有呐喊疲惫的时候。

这就是本片独特的所在,他只是借由一个可爱小基佬的初恋故事告诉你一个简单的真相:我和你的初恋,并没什么不同。

从一开始,Simon Spier就告诉我们,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有爸有妈有妹妹有狗,还有天天厮混在一起的一群好盆友。

Simon并没有选择与众不同,因为他所拥有的一切看似普通他却十分知足。

可是,在这个每个人都被默认为异性恋的世界里,他又不得不与众不同。

(电影还有一段很精彩的反转剧情,为什么异性恋不需要出柜,极其搞笑,但是细细一想,也只能当作揶揄。

)正如Simon所说,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取向有什么问题,但是他必须考虑出柜的后果。

好朋友会不会觉得别扭而疏远他,父母会不会视如异类,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身边的人只是勉强接受,那他现在所拥有的快乐时光也要大打折扣。

看到这里应该会有很多人感同身受,出柜也许不至于生死抉择般剧烈,但要付出的代价却依旧是颠覆性的。

本片对于Simon这个青春期少年对感情憧憬,紧张,兴奋又时而歇斯底里的刻画可谓细致入微非常成功。

同时也抛弃了以往单一,苦恋的叙事风格,采用了略带悬疑的猜想,虽然不是原创,却用的恰到好处。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个题材的市场和创作空间之大。

在Simon的主线同时,还巧妙的加入了几条支线。

比如Leah暗恋Simon,却觉得自己可能配不上而深感卑微。

再比如Nick暗恋Abby却误以为对方心有所属的那种失落。

也许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青春期那种懵懂,羞涩,因爱而怀疑,甚至自卑的感受却是十分类似的。

爱就是爱,不会因为爱上的是同性,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这就是本片要告诉你的。

“就像坐在摩天轮上,上一秒还是世界之巅,下一秒就跌入谷底”。

这句Simon常说的话又何尝不适用于其他同学。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摆脱了以往对gay人群的理想化定义。

片中的Simon既不是坏学生,但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好人。

他看到同是gay的同学被欺负从未挺身直言,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秘密还刻意拆散了好友的姻缘。

也正因为如此Simon才变得更加真实可爱。

一直在妖化和神化两个极端游走的gay群体,终于被常人化。

他们跟其他人一样有着欲望和私心,甚至会有意或无心的伤害身边的人,这跟Martin为了转移大家视线而揭了Simon的老底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影片,反对校园霸凌几乎是必须的。

本片对这部分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

我很同意Simon妈说,有些事,你必须亲自经历才能长大,爸妈不能插手。

值得称赞的是本片出现的2个gay都有着强大的内心,在面对霸凌的时候,没有以往影片的纠结自卑,相反都是迎面回击。

而全校师生虽然在得知Simon被出柜时有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在遇到真实的霸凌时,都是挺身相助。

这也许正是片中所说,都2018年了,真的还有人会在意你喜欢男还是女吗?

是的,都21世纪了,谁还会在意这个?

不得不说美国主流社会民意一直在进步,而社会进步赋予个人的就是更加强大的内心。

你要勇敢的直面你的困难,因为你从不孤独。

有趣的是片中对几个霸凌的处理也很丰满。

两个喜欢模仿别人的男生,对gay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与其说他们是品行恶劣,不如说他们是出于某种嫉妒心理。

也许在他们看来能够大方出柜寻求真爱的人正是对自己唯唯诺诺的赤裸裸比照。

而Martin作为一个主要负面角色,却也有着几个闪光的地方,他细腻,放得开,甚至到最后为了让Simon不难堪谎称自己就是Blue还有点甜。

这样的处理也再一次点回了主题,我们你们他们,真的没有那么大差别。

Simon被迫在全校出了柜,这也许是藏在柜中人最可怕的噩梦。

但是除此,他的历程真的很顺利。

好友理解,家庭关系更是变得更紧密,如果你仔细想象,全片他真正的矛盾只是在他欺骗朋友和寻找线上男友上,而这些,不正是其他人也会经历,苦恼的吗?

你值得拥有你生命里想要的一切,Simon妈妈告诉他。

是的,最后Simon和他的好友继续厮混在一起,只是这次加入了新的一员Blue。

他的生活又重新回到“正常”。

当所有人都出了柜,柜子就不会存在。

本片以出柜的角度,展示的却是一个没有柜子的世界,在抛开所有偏见后,你和我的初恋,又有什么不同呢?

 3 ) 幸亏这是一部gay片

这是一部让我愿意忽略缺点而只想支持下的作品。

很多天前写完,那时暗暗期盼的, 是趁着所剩不多的热度,在更闭塞些的地方,说点开明的话。

写得再不好,也尚有可能照亮一两个人。

那该多好,可惜被拖到了今天。

(有一些不指名道姓的剧透)今年还没有哪部同志电影的受关注度与受欢迎度,能有《爱你,西蒙》高。

在国外上映后,一波接一波的好评不断流出。

对电影本身,少不了各式溢美之词。

对它之于同志电影甚至非主流电影的意义,又另有一番情感在。

可以这么说,假如这是一部关于异性恋的青春片,恐怕不会有那么多光芒。

很多电影人都对它爱不释手,纷纷在自己的老家包场,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看到。

譬如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老爸老妈的浪漫史》)、克里斯汀·贝尔(《冰雪奇缘》)。

这当然也少不了马特·波莫(《妙贼警探》)、杰西·泰勒·弗格森(《摩登家庭》)等等。

而导演格里格·伯兰蒂与丈夫罗比·罗杰斯(饰演教练),演员詹妮弗·加纳(饰演西蒙母亲)也前去接力。

没办法,看《爱你,西蒙》,就像是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轻松愉快地享用一份甜品。

偶尔有点黑巧克力的清苦,马上就被高浓度的甜给遮过去。

说白了,这是一部基调轻快的青春片。

17岁的西蒙,生在一个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天天钻研厨艺的可爱妹妹。

在外头,有三个死党。

丽雅、尼克在幼儿园就认识了,艾比这转校生则是几月前结交的。

每天西蒙都会开车载他们上学,一起买冰咖啡,一起吃华夫饼。

距离毕业还有208天,这样的日子仿佛可以一直笑着闹着循环下去。

但既然是生活,就必然有风波。

就跟三个朋友一样,西蒙也面临着情感难题。

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喜欢的是同性。

伪装的面具不是戴不了,只是日子久了,总会幻想着摘下的畅快。

而这就意味着现状的改变。

对他而言,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做好失去的准备,想好弥补破损的办法。

反正毕业在即,拖一天就是一天。

可人生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往往让你措手不及。

西蒙才在小范围出柜,就突然在大范围“被出柜”。

电影用了摩天轮这个形象的比喻。

一时在高处,转眼就在最低处。

但就像其他明丽的青春片,《爱你,西蒙》很快就把这段插曲变作绝地反弹的工具。

而且,在短暂的苦涩过后,持续加大糖分,让所有人都为结局感到狂喜。

回想电影一开始,就有西蒙的独白,“我和你一样,有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

但纵观全片就会明白,这种“普通”,在另一个层面意味着“无风无浪”。

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在他这里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他有着最理想的出柜环境。

家里人哪怕惊诧,却都能包容与理解。

母亲说,“你还是你”。

父亲只是自责,怎么4年了,都没发现儿子有心理负担。

当有人在学校公然羞辱,副校长、老师与陌生同学都出面力挺。

几个死党更不用说,哪怕西蒙为了隐瞒秘密而犯下大错,依然不离不弃。

看这部电影会觉得舒服,会不经意地微笑,是因为它美好得近乎一个童话。

这童话不是强扭的瓜,它只是水到渠成地,让一切美好下去。

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对于心理细微的变化,必须有精妙的洞察。

《爱你,西蒙》依托的原著《西蒙和他的出柜日志》,就有这样的功底。

作者贝琪·艾柏塔利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诊治对象主要是青少年。

而且,她还在一个支持对性别认同存在疑惑的孩子的团体里,当了7年领导。

跟这些孩子的接触,让她对这些隐秘情感、压抑心理都有了切身的理解。

于是在这部小说处女作里,她对西蒙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极其贴切。

就像是面对一只雏鸟,总怕任何不当的声响都会吓到它。

而电影的主创团队完好地抓住了这份细腻与温柔,并通过幽默、反转等可爱的手段,发扬光大。

最终,无论从哪方面看,《爱你,西蒙》本质上都是一部好电影。

放到青春片、爱情片等类型片范畴,那都是堪称技艺娴熟、情感酣畅的范本。

但是,你还是可以迅速找到它的不足。

高甜的“童话”故事,意味着迎合大众的俗套,以及避无可避的失真。

只不过,有个现象很神奇。

《爱你,西蒙》越俗套,就越高明;越失真,就越感人。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

不是说同性恋就有多么特殊化。

而是说,很多看似稀松平常的东西,对这些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人群而言,就是奢侈品。

对此,西蒙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出柜,还因为觉得“不公平”,毕竟只有同性恋才需要这样做。

于是他幻想了一段只有异性恋才需要出柜的场景。

这个设身处地的段落,非常巧妙地四两拨千斤。

那既然是奢侈品,西蒙们的争取必然要困难些,而所得到的,就格外珍贵。

也可以说,电影能有这么慈悲、宽容的处理,也更需要勇气与胸襟。

与此同时,《爱你,西蒙》也跟《断背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电影一样,“去同志化”了。

也就是说,不只是同志,才能在电影当中感受到共振。

须知电影当中的情感、挣扎与价值观,是能够套用到所有人身上的。

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电影还以同志作为主角,那真是了不起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很多优秀的同志电影,尤其是那些知名度较高的,都是文艺的,悲情的。

《断背山》不用说,两件衬衫就能看哭人。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也是,终归有些人,用遗憾逼着你成长。

《每分钟120击》,从时代背景开始就是悲怆的。

中国也有,《霸王别姬》《春光乍泄》《蓝宇》……清一色的伤怀基调。

可这些电影是伟大的。

在平权没有实现的时候,他们用悲鸣,去抚平同类人的孤寂,去呼唤主流社会的关注。

而《爱你,西蒙》不需要去痛哭,去咆哮,去斗争,才能迎来一个平等的机会,一个幸福的可能。

它就像是实现平权后的幸运儿,在同样明媚的青春岁月里,讲述所有人大同小异的悲欢。

让人忽然发现,它有了不一样的光芒。

这是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第一部以青少年同志为主角的电影。

从某种程度上,也宣示着同志角色与同性感情进入到主流叙述中。

有了这些附加的积极意义,《爱你,西蒙》这份甜品,就成了一个象征。

甜,以及大众对甜的接纳度,就成了比甜品更重要的存在。

总而言之,它用最“俗套”的方式“另辟蹊径”。

而这,注定了它能以“黑马”的姿态,走到影迷心中甚至影史当中。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必惊讶甚至需要歌颂这类加了“同志”标签的电影。

因为,它们“普通”得就跟其他电影一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4 ) 匪夷所思

一个17岁的高三毕业生“同志出柜”的故事。

如此敏感的话题,竟然被好莱坞拍成了一部真诚、甜蜜的校园青春喜剧片。

今年三月刚推入了主流商业市场,票房很不错(成本1千七百万美元,全球票房已达6千6百万多)。

对我们刚刚拼完高考的几百万同龄高中毕业生来讲,这真是匪夷所思啊!

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

作者是位资深的电视剧编剧和制片,这是他导演的第三部影院电影。

 5 ) Love, Simon——因俗气而伟大

还挺喜欢看同性题材电影,《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单身男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断背山》等都看了很多遍,看完很感动,但是也很憋屈,为啥同性题材的电影就不能基调欢快点,给个好结局呢?

这部《爱你,西蒙》就深得我心,为啥不能给我们的小gay们一个美好的结局呢?

同样是谈恋爱,同性恋就不能开开心心谈恋爱了吗?

非常佩服电影里Simon的勇气,他出柜很不容易(而且很丢人),可是他还是做到了!

给人往学校的公开论坛上发一句“我就是gay,Blue我要在某时某地等你来哦”,这要多大勇气!

男主宣布出柜这段话简直不能再认同。

“向世界宣布自己真正是个怎样的人本就很困难,因为万一这个世界不喜欢你怎么办?

所以我们都尽可能保守自己的秘密。

”哪怕对是最亲近的人,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毫无保留。

真希望自己也能拥有Simon一样的勇气,对世界坦然说出“哦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一个泪点很低的人,几乎每次一个人看电影我都会哭,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Blue把邮箱注销的时候,Simon和他爸妈谈话的时候,Simon在摩天轮上的时候,我都哭成傻子。

让你体会到同性恋的痛苦,但也让你体会到家人的爱和朋友的支持。

同性恋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并不能代表整个人,即使出柜了,我还是那个我。

All in all,可可爱爱又解压的电影,非常适合我这种喜爱大团圆结局的腐女。

虽然俗气,但是俗的可爱,虽然结局仓促,但也算是圆满。

Ps:男主眼袋好深,但是好帅!

————分界线——————在看完这电影以后的几天,我去小组里求相似的电影推荐,但是发现几乎没几个是类似的电影,我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说这部电影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让观众意识到,即使是同性恋也可以作为普普通通的校园青春恋爱片。

它有甜蜜,有焦灼,有迷茫,它的结局可以是美好的。

主人公的二三心事和我们差不多,主人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并不会因为他是同性恋就特殊。

它让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平等。

这部电影没有其他同志电影的露骨/痛苦/遗憾,它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它的俗气,它俗成一部普普通通的青春爱情电影,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此类电影!

 6 ) Gay版猜老公游戏,我们依旧玩得乐此不疲

Simon无敌可爱!

Simon无敌可爱!!

Simon无敌可爱!!!

对比书,电影其实改编了非常多,很多主要角色设定和人物关系(包括Bram,Leah还有妹妹)都有很大的改动,但故事的核心没有变。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没有出柜的可爱小基佬Simon,有一天在学校的秘密论坛上发现居然有自己的同类,自然而然与之成为网友,然后展开了一段网恋。

网恋之后当然想发展到现实,奈何对方太胆怯,小Simon只能从蛛丝马迹来推理对方的真实身份,自己玩起了找老公的游戏。

老公候选人 No.1: Bram

影片中,Bram是足球队成员,拥有着运动型男孩典型的阳光和帅气。

Simon的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Bram,甚至已经脑补了自己和他的一万字小黄文。

然而,满怀期待地去Bram家参加party的时候,居然撞破了他和一个女生的约炮现场。

一腔真心错付直男,顿时心塞。

老公候选人 No.2: Lyle

Lyle在Waffle House兼职服务生。

Simon被迫撮合Martin和Abby时,帅气的小哥哥从天而降化解了心塞。

关键这小哥哥在几百人的生物课上,还能记得Simon的存在,这不是有意思是什么?

并且,从其发短信的时间点等等蛛丝马迹中,Simon怀疑他就是Blue,这个兴奋啊。

可惜,正当Simon准备勇敢相认时,才发现Lyle也是想通过自己追Abby。

我天!

你看上的人看上了你的闺蜜,真惨。

可是讲真,Joey Pollari这一脸受样(已出柜,在American Crime里也演过小Gay),要说喜欢Nick都比喜欢Abby靠谱吧。

老公候选人 No.3: Cal

Cal是Simon所在的剧团成员。

个人觉得Cal倒挺可爱的。

记得书里大部分时间,Simon都以为他是Blue,并且Cal是个双性恋,对Simon其实很有好感。

在Simon的性向人尽皆知后,还想和Simon约会呢。

所以说,Simon无敌可爱!

可惜电影里没给他多少镜头,这个角色变得挺可有可无,不痛不痒地放点迷雾弹,傻子都知道他不是Blue。

老公候选人 No.4: M…Martin…?

Martin曾在摩天轮前,揭露自己就是Blue……对不起,他就是来搞笑的……真正的老公其实又回到了最初的猜测——Bram。

看到最后,好像无论谁是Blue,Simon都可以接受(只要不是Martin……),这也是我对电影不满意的一点——爱情喜剧没有让我感受到爱。

另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是,电影里的Bram实在太渣了吧?

一边在网上聊骚一边在现实中泡妹子。

知道自己是Gay了还去泡女孩?

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Blue是谁,但他依然选择在Simon最脆弱的时候完全消失。

渣男不管是泡男人还是泡女人,都是一样的套路,一样的自私,各位兄弟姐妹要睁大眼睛看看啊!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有三点启发。

一是每个人都应该出柜,无论是弯是直。

为什么异性恋就是标准,同性恋就该呆在柜子里。

二是“I'm supposed to decide when and where and who knows and how I want to say it"。

这句话,想献给所有的长舌怪们。

这里的“It”,我想不仅仅指的是出柜,所有与我隐私相关的事情,都不应该由任何人透露。

三是关于家庭。

对于父母来说,任何关于我的小事,在他们看来都是大事。

这可能也印证了所谓“爱是甜蜜的负担”吧。

虽然Simon可爱到我想抱着他打滚,但打三星是因为我觉得这剧情就值三星,我不想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关于同性的电影,就打出一个鼓励性评分。

《Love, Simon》标志着同性题材的电影终于登上了商业电影的舞台,进入了主流市场,所以我更想公平地从一部普通电影的角度来看待它。

我希望有一天,不再有所谓的同性电影,少数派电影,外语电影(伟大的英语国家认为非英语就是外语呵呵呵),无论是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得到一视同仁的评价,不因为ZZZQ被过誉,也不因为题材小众而被忽略。

电影本是造梦艺术,可就算是在梦中实现平权,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7 ) 好烂的片子,为什么好尬吹的……

看完了真是觉得好无聊啊,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尬吹一波好片。

男主莫名其妙的交换几封邮件之后就至死不渝的爱上对方了吗?

这么几封邮件我觉得是可以和任何同在gay圈的人都能进行的正常交流呀,这样一来男主仿佛可以爱上任何一个gay。

况且跟爸爸的交流里也提到有gay间的facebook,Simon已经4年是gay了难道以前没有试图过跟别的gay交流吗?

非要好朋友告诉他一篇gay写的帖子然后他就跟发件人天雷勾地火了?

收写邮件的时候他也是表现的莫名在意,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就神魂颠倒?

美国这么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家对gay有这么恐惧吗?

男主怕被Martin告密做的是什么智障事啊?

他凭什么可以把朋友的生活弄的一团糟?

喜欢了他多年的异性好友也是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宽容……要是我爱了整个少年时代的异性是个gay …… 头秃头秃 不是因为他是gay,而是这么多年错付的心意,那么快就可以轻易放下吗……为了大团圆的结局剧情也是完全不讲道理啊……不过话说回来,整个剧情发展都不讲道理……后来男主勇敢的出了个柜上个摩天轮kiss大家就为他鼓掌了吗?

观众这么捧场的吗?

整个剧情的发展我都觉得好智障啊,能打零星的话我就这么做了另外让我感觉恶心的还有Martin,Walf House里让Abby喊的那几嗓子鸡汤真是让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Abby还觉得interesting ? Excuse me ? 总之,一切发展或是转变都很突兀反转也丝毫没什么逻辑,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Brandon是个gay不清醒的时候还能和女人kiss,看来也没有那么坚定是gay吧?

最后突然跳出来说我就是Bleu OK fine,导演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整部剧仿佛就是男主自己不知道为啥莫名4年才出轨,出柜的契机是莫名一个Blue 男主对Blue莫名的爱,男主的朋友莫名的宽容,男主的家人超级无敌好。

所以整个片子就是外界对我没什么压力是我自己不愿意出柜,出柜了之后一切都没有改变,世界都是如此美好。

Ok fine Très bien.....最后,感谢陪我看的室友,陪我看的时候是第二遍看了,这种片子还能陪我看一遍,着实室友情深了

 8 ) 献给所有青春的蓬勃

本文可见于深焦: 谁在阻止我出柜?

风影电影纪: 出柜!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青春的蓬勃

LGBTQ题材的理解隔阂与创作困境众所周知,LGBTQ题材的大多数影片长期以来接收着类似“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或是“假如换成异性恋就极为普通”的评价。

就2017年而言:强调LGBTQ身份意识的作品如《每分钟120击》自然免不了被如此评价的命运;而被誉为超越“同志”标签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对不少观众也缺乏说服力;即便是《普通女人》也无法以“平凡”逾越理解的结界。

这种隔阂似乎正在走向(或说终将)消除,但目前却依然使得不少相关电影的评论区像是LGBTQ群体的封闭式狂欢。

其中暗含的文化困境是如此错综复杂而难以梳理。

一部十分“同志”的电影的受众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而一部尽力剔除“同志”色彩的同志片又难免暗含了对同志所处客观社会环境的忽视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背叛。

当然,一部尽善尽美讨所有人欢心的同志电影并不存在也没必要存在,但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去求得电影艺术与社会效益的最大程度共振已越来越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

Love, Simon似乎在打破这层屏障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一方面,我们绝对无法将影片中人物的同志身份直接剔除——因为这本就是人物行为的根基;另一方面,我们又不会因为主人公的身份而产生距离感——影片借力青春片类型使得Simon和他的伙伴在观众面前如此亲近而真实。

青春童话何以真实?

毫无疑问,Love, Simon的故事本身是一个当代童话:生活优越的美式中产环境下的出柜故事。

然而,影片正是将这一童话的“轻巧”拍出了真实感。

影片的核心挖掘在于“出柜”这一条线面前主人公的浮动心理。

这种“柜中”而“将出未出”最终“走出”的过程获得了颇为细腻的呈现。

最开始,性取向的秘密只是Simon“正常”生活中的一颗豌豆:他不会对它有过多的注意,更不必说为了它去冒险撼动所处的“完美”世界——但他常常能透过重重柔软呵护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这一状态中Simon有诸多关于自我心态的思考:或许是仍对性取向不确定,或许是对“出”这一行为本身的质疑,或许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影片就这样在一种青春期轻盈但又封闭的“不确定”中展开,而这种美好外壳中微妙的残缺与异动便成为细腻的真实感之基。

Blue的出现为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微小出口——这仅仅是极其谨慎的一条缝,然而正是这私密的一条缝打开了交流与互动的可能。

青春的封闭空间通过社交网络这一渠道缓缓打开,在展现Simon在交流中逐渐积累的愉悦同时,也零碎地勾画出Blue漂浮的形象。

这一勾画的过程,也是通过一众配角与Simon的关系展现变化丰富性与真实感的过程。

当这一切细腻庞杂的青春思绪都已经铺垫完成,Simon的出柜即便看似突如其来惊天动地,实际上又已经水到渠成。

生活的惯性还在机械地维系着,却又因为“出柜”这件小事而逐渐变得不同。

在阴差阳错中他终于选择揭开那一层蒙在眼前的纱,在摩天轮的人生起伏中寻找未曾谋面的Blue。

无论结局是圆满还是残酷,青春的那一步关键的跳跃都已经完成。

多面的青春群像青春片的魅力除了与观众最为直接的记忆追溯与联结之外,更在于青春视角下人物属性的模糊。

一切直截的判定都处于悬置状态之中,多数人物因而具备了朦胧的流动感。

Love, Simon便凭借青春片的如此优势构建出了多面的人物关系与生动的联结。

出柜因而成为青春期众多普通而又被无限放大的烦恼之一。

影片中最为突出的配角毫无疑问是Martin这位直男。

不似当今网络舆论环境盛行的对“直男”一词的片面矮化,在调侃刻板印象中的直男同时,影片也着力勾画出Martin略显古怪却又难以完全否定的自私、真诚与勇敢。

Martin在一开始威胁Simon追求女生时便已说明:他的需求并非“改造”自己,而是让她喜欢的女生喜欢上现在的自己。

相形之下,Simon的第一反应却是以“高端审美”对Martin进行外部改造——这甚至可以看作Simon压抑自身性取向(因而面对他人也采取“改造”态度)的潜意识外化。

Martin在全片所做的令人嫌弃、“愤恨”之举数不胜数,甚至自私到侵犯了Simon的私人自主。

他在松饼店与Abby一起尴尬的高喊,他球场上在全校面前对Abby的表白,他最终在摩天轮下希望“搭救”Simon的“告白”……这些行为或许愚蠢、自负,但又洋溢着青春特有的释放感与勇气。

客观来说,Martin同样是Simon出柜不可忽视的促进因素。

与Martin相对应的则是一众对Simon表示关怀的人。

对于他们而言,所谓的“理解”只是一个预设的“正确”立场,并没有太多真实深入的交流。

Simon的父亲就是如此众多“局外人”中的一个。

他的关心绝非虚假,但这样的“关心”空有“真心”却不“真实”,因为它难以抵达青春期Simon变幻的心灵深处。

他时不时和他开自己早已预设好(儿子是异性恋)的老套荤段子,他自以为自己制作的结婚纪念日视频很动人;甚至在Simon出柜后,他还疑惑“是哪个女朋友让他变弯”……这一切的一切,都出于他完美无缺的“成功”人生给他带来的思维定式:生活必将如“我”想的这样。

而和蔼可亲的副校长,即便他的办公室再“开放”(open door),即便他日日游荡于学生的人流之中试图增进了解,Simon不被注意的心思在貌似多元实则依然缺乏疏解渠道的环境之中也不会自动向他表达。

一起成长的好友与Simon的关系则更为复杂。

即便共同生活十余年,他们都无法看穿各自“心里的宇宙”(《大佛普拉斯》)。

反而是刚刚来到他们生活圈中的Abby,因为她自身生活经历的不稳定,因为她对Simon并没有十二年的既定印象,让Simon有更强的倾诉欲——这足以见得,童话一般宁静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了Simon多大的束缚。

为了维护自己的秘密,Simon甚至选择欺骗十多年的好友,甚至违心地捆绑或是出卖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除了Simon最为直接的自我保护,是否也是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拒绝与反抗?

无论是Simon还是他的好友,他们都陷在了那种岁月静好的幻境之中,这恰恰突出了出柜的意义:它是带有意外冲撞性质的事件。

它使得Simon在人群中获得了新生,既与朋友达成更为紧密的联结,又进一步丰满自我的相对独立性。

影片的真实感就这样通过多面向的事件与人物构建了出来。

哪怕存在部分的符号化倾向,观众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内心的转变,那是一种跨越年龄的对人的可能性的认同,一种跃入汪洋般开阔的“青春”力量。

走出“歌厅”的Simon影片中,Simon与朋友们排练鲍勃·福斯的《歌厅》舞蹈。

初看难免觉得:鲍勃·福斯诡谲而怪诞的《歌厅》与影片气质并不相符,而实际上《歌厅》的政治影射与Simon的生活状态却存在契合。

一方面,歌厅中的主人公内含市井生活中恣肆的生命力与纯粹的情感,鲍勃福斯在其中寄托了无限温情;但另一方面,歌厅是二战前夕德国中上层阶级醉生梦死的场所。

即便现实的世界中,纳粹党已经逐步扩张,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已被煽动得越燃越旺,歌厅里的人们也沉醉于幻梦中不愿醒来。

鲍勃福斯用极端庞杂的碎片式剪辑与丰富机位的镜头,将歌厅中流动的梦幻感与潜藏的悲剧感融合一体。

而Simon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衣食无忧的美式中产家庭,开明和善的校领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大可以继续过着柜中野兽的生活——毕竟这已足够完美,足够舒适。

然而细细想来,所有美满的设定并非不存在裂痕,比如:为什么一个如此多元文化的中学校园,在Simon之前出柜的男生却只有Ethan一人?

为什么如此高知的中产父母能够与孩子一起看成人的电影片段却对Simon一人的性取向长时未察觉?

这一切看似矛盾的情境就如此平淡地存在于影片之中,并毫不突兀地成为影片主人公试图突破的一部分。

恰恰是因为它们看上去不合逻辑,反而刺激我们从更深层去思索Simon迟迟没有出柜的原因:这真的不过是Simon自己的心理作用吗?

环境到底对Simon产生了怎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恰恰是因为这不符合观众想象中合理的剧作准轴,反而更贴近了生活光鲜外表下的重重困境。

轻歌曼舞却又暗藏裂隙的笔法就此缔造出了Simon所处的“歌厅”。

而“歌厅”之中的状态,既是青春的过程之一,又是青春选择突破的舒适场景。

“出柜”也因此过渡到了更为宽广的青春意义:它应该是对既定生活规范的冲击与突破,既是对外部力量的抵抗,又是自主的内化与成长。

它应该不断地追求生命的丰富延展,去向更多同样昂扬的人们敞开怀抱。

它走出社会规范的束缚,也走出狭窄的“自己”,走向多彩流动的真实。

最终,Simon走出“歌厅”,走出“柜子”,走向奔流的生命。

而 Love, Simon,绝对同志特征的“出柜”题材又进一步拓宽视野,成为献给一切蓬勃青春的灿烂诗篇。

文/寒枝雀静 4.21 初稿 4.23 修改

 9 ) 这是我渴望的勇敢

这是一场真实的幻梦Simon的母亲告诉他:我想看到的,还是那个原来的你。

Simon的父亲说:你依然是我的骄傲。

多少次渴望张口而不敢说出的秘密,被无数的眼光围观,生生的吞回心底。

而在电影里,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我记得有一次我欲言又止,眼泪打转。

但是那句话始终说不出口,我抬头看着爸妈,她们怒目而视。

想起几年前,我爸关于同志群体态度的言论,硬生生的憋回了肚子里。

“出柜”这个行为,仿佛在我们的世界里,成了一种恐惧和禁忌。

所以看电影的过程里,我跟着Simon笑,但是笑着笑着,却早就已经泪流满面。

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过着一个高中生该过的日子。

他有他的迷茫,他的无助,他在被迫出柜后,有着不知所措和心酸。

可是他的父母,即便是泪流满面还是说着我们会毫无保留的去爱你,他的朋友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疏远。

即便是冲突,那也在他的自我认同之后,完美的解决。

这便是我遥不可及的美梦,即便他的呈现如此的真实。

我没有Simon勇敢,甚至这一篇影评在我的朋友圈都要发出两个版本给两个分组。

我的秘密始终深藏心底。

看电影时坐我旁边的,是一个les小姐姐,看到中途我们满脸泪水的相视一笑。

影片结束,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没有走,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她对我说:这或许很难,但是当你挺过去了,便是很美好的事情。

是啊,我想有一天,我的父母可以告诉我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毫无保留的爱着我,我可以和所爱的人在阳光下拥吻,就像万千情侣一样,得到的是祝福,而不是惊奇的目光。

电影的最后,Simon终于找到了他的Mr. Blue,那个梦终究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而这个故事,本身却又那么的简单。

看完电影出来,墨尔本的风吹着我有些发怵。

抬头看见了很多星星,世界突然宁静。

我何时可以变得勇敢呢?

向世界宣布你是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毕竟这个世界,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你。

但是,每个人,都值得去拥有一个完美的love story。

 10 ) “为什么异性恋是默认属性?”

《爱你,西蒙》讲述了高中生西蒙与同样被性取向这个秘密困扰的匿名同学Blue在网上互发邮件来倾诉心事、鼓励对方,西蒙渐渐爱上了这个灵魂依靠Blue。

一天他们的邮件截图意外被曝光,西蒙的秘密公布于众,这件事加速了西蒙出柜的进程,此外家人、朋友的包容与真诚让西蒙如释重负,开始勇敢地做自己。

在故事的最后,Blue也在西蒙的勇敢鼓舞下当众接受了西蒙的爱意。

电影的色调似乎正如电影海报那般以红色为主,大多场景都能找到红色的影子,西蒙的外套、车,Abby的大多数衣服(当然,或许这正是Abby的特征之一,尽管她有悲伤的故事,但是她给周围人的表现一直是较为热情、阳光的)、学校排练室的椅子、电影结尾的背景等等。

红色总是能烘托出西蒙激动澎湃的内心,尤其是作为一个正在犹豫是否出柜的少年。

其实,与其说是红色,不如说是彩色,大多数场景的色调偏暖,却也有明丽的冷色调场景,但色彩大多是五彩缤纷的,特别是在校园里的场景,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律动的青春,一切都是那样的有活力。

这点不同于均为蓝色调的《阿黛尔的生活》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影片的拍摄手法以西蒙的内心场景设置悬念,便于展现人物情感变化,增强真实感。

比如,由于西蒙与Blue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的现实身份,西蒙通过谈话内容猜想对方是谁,第一次,西蒙通过万圣节橙子味限量奥利奥,将Bram猜想成Blue,之后电影在读Blue的邮件内容时都将画面变成Bram在打字的场景,但随即在party上因为西蒙撞见Bram与女同学激情的场面,于是否定了这个猜想。

第二次、第三次猜想,电影均是这种手法。

这种巧妙的设计无疑将西蒙的内心世界直接却又不直白地呈现了出来,同时让观众身临其境,观众的心可以很好地被电影情节牵引。

Mratin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不过他的出场并不令人喜欢,他利用西蒙怕出柜的心理,将西蒙和Blue的邮件截图作为把柄要挟西蒙帮助他接近Abby。

在向Abby当众表白失败后,他为了转移热度将截图公开发表在社交网站上,让西蒙被动出柜,不过在结尾也正是Martin让西蒙多坐了几圈摩天轮,才让西蒙等到了Blue,开始了这段美好的恋爱,给西蒙和Blue的出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西蒙受Martin要挟而欺骗喜欢Abby的好友Nick并设计撮合Martin与Abby、Leah与Nick来看,这显然是一个无比错误且自私的决定,也正因此,随着西蒙被曝是gay而一切败露后,西蒙同时遭遇了好友们的冷落。

但可以看出,出柜是一件极其困扰并让西蒙恐惧的事。

正如西蒙深思的那个问题: Why is straight the default?Maybe it's because it doesn't seem fair that only gay people have to come out.为什么异性恋才是默认属性?

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也正因此,才让西蒙无比痛苦,“只有同性恋才需要出柜,这似乎很不公平”,西蒙怕gay这一身份一旦坦露,似乎在别人眼里,自己便不再是自己,他怕一切不再“照旧”,但是这个“照旧”仅仅只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不真实的自己。

幸运的是,“你就是你”这句妈妈与西蒙的敞开心扉之语和父亲未能早点察觉而让西蒙独自承受的自责感以及朋友们的包容谅解为西蒙勇敢做自己铺垫了一层坚定而厚实的勇气。

最终,西蒙公开发帖 亲自公布了自己的取向以及对Blue的爱意,Blue也大胆地接受了这份爱意。

《爱你,西蒙》这个翻译可以说是电影 Love, Simon 原名的直译,相比于“西蒙和他的出柜日记”“亲爱的初恋”等翻译虽没有那么直白,却如英文原名那般更加深刻。

影片中,双方匿名互发邮件时,西蒙的署名是Love, Jacques,而在最后的公开帖中,西蒙公开信的署名变成了Love, Simon。

这是大胆、自信承认自己身份的开始,也是正式表白,总而言之,西蒙最后真正学会了如何战胜这份世俗社会给予的恐惧,当然,这份恐惧也源于他的内心。

这不仅是西蒙,更是gay群体中大多人的真实经历。

如果说《爱你,西蒙》体现的是gay群体如何公开身份,而Call Me By Your Name 所强调的并不是世俗的眼光与束缚,而是接纳自己,也并没有简单地用异性恋、同性恋来划分情感。

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从相识到相恋。

这仅仅不过是两个男孩儿产生情愫的夏日往事。

尽管以分别而告终,Elio在结尾那个悲伤的长镜头至今在我的脑海里难以抹去,正如Elio的父亲所说:“不要因为痛苦便扼杀掉一切,与痛苦随之而来的,是切实经历过的快乐。

”父亲也表达过“我曾有过和你类似的感触,却从没体会过像你们这样的情感,总有些事让我犹豫或是阻碍着我”,或许我们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让我们“分清了”什么是异性恋,什么是同性恋,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基于此,我们逃避了太多,甚至精疲力尽,感情枯竭。

“为什么异性恋是默认属性?

”或许,情感本没有任何默认值,默认值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假想出来的“规则”,当然,制造并履行这些规则的人也包括很多压抑自己天性的人。

《爱你,西蒙》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高中阶段,这必然是一个至关重要,也是青少年认识自己的阶段,我想这样一部电影也必然会给大多青少年带来一些有意义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爱你,西蒙 (2018)8.32018 / 美国 / 喜剧 爱情 同性 / 格里格·伯兰蒂 / 尼克·罗宾森 詹妮弗·加纳

《爱你,西蒙》短评

尽管主人公Simon的心理状态和出柜前后的情感发展在这部电影里是模糊不清的,但这部电影创作立意本就是一部手册,它并不是拍给LGBT看的,而是指导非LGBT的人应该怎么做的。

6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西蒙被出柜之后,一直没有哭,和爸妈没沟通没哭,朋友误会离他而去没有哭,别人当众羞辱嘲笑他也没有哭……甚至还把妹妹弄哭了他都没哭。但在布鲁表示不再和他通信要消失并拒绝接受他邮件后,他终于哭了。说到底,爱让我们脆弱,爱让我们坚强。

8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一群上层社区乌托邦里的帅哥靓女,有着完美的父母衣食无忧的生活,看似出柜焦虑,实则骄傲得很。完全一部拍给直男直女YY美好同性恋世界的电影。还有Blue居然不是金发四分卫?!到影片结束都不知道这个结尾是开玩笑还是怎么

11分钟前
  • sss
  • 较差

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同志电影。经得起推敲的剧情,清新不落俗套的桥段,律动的电子音,从网恋到被动出柜一切都那么自然。当然主演的精彩表演才是关键。还是我之前认为的,拍gay片老美全球第一。当然这和他们宽松的环境有关。PS:国情不同,请在校gay不要随便在校园贴吧公开出柜。记得保护自己。

12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沉浸于轻快可爱的青春氛围,又能被某些情节戳得哭泣。无论是主角在情感上的寻觅与认同,还是身边群体的关爱与包容,或是赋予了你心动与勇气的那位Blue,一切都太纯真美好。同志不像以往那样被写成“异类”,而是强调出柜后“你依旧是那个自己”。Nick Robinson太可爱啦!

14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推荐

what the heck is this

19分钟前
  • Catete
  • 较差

排练《歌厅》的舞台剧,列侬和洋子的装扮,电台司令的海报以及叫比伯的狗。

22分钟前
  • 张大水
  • 推荐

它来得太迟了,LGBT青春片主流制作的尝试,早个五年就该来了。错失了成为一代新经典的机会,现在就只能算是个贴切“后出柜时代”的小品。用轻量化的方式处理话题,精致的包装下又满溢真实、平和的表达,再怎么夸都不为过,比《🐦小姐》更值一个奥斯卡BP提名❤。

2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C+ / 开头以为会流于中产甜腻刻板宣教,没想到如此轻巧灵动细腻真实。每个人物都有充沛的青春动感。在丰满政治正确的同时又融入略带反讽的笔调显得诙谐自如。而作为青春片更重要的一点是:再“完美”的生活都需要突破。即便其他社会思考各方面都非常好莱坞,也愿意为之鼓掌欢呼泪流满面。

3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选择题:西蒙和雅克,哪个是布拉姆(布鲁)的备胎? A.西蒙 B.雅克 C.哪个 D.以上都是

33分钟前
  • 硬搞
  • 较差

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叫好?!暹罗之恋,十年前的泰国做这种少年情事都比这个好!我就不拿每分钟120击说事儿了!杰克苏。

35分钟前
  • 秋木猹
  • 较差

“小时候你无忧无虑的,为什么现在连呼吸都不敢了?” 好奇怪,我父母也曾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很久没有看这样一部有如此强烈情感联结点的电影了,第一段的会心一笑,第二段的如鲠在喉,或许我们都经历过,但愿大家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第三段吧。

36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提及了确认自己是gay的过程,重点是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了相互支持吐露心声、相互鼓励、到被迫宣布出柜的过程,还有不停的试探谁是那个blue。

3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这股做作劲儿差一点就赶上CMBYN了

38分钟前
  • TOYSTORY
  • 较差

这故事也太弱了

42分钟前
  • Idokil
  • 较差

既然拿来和CMBYN相提并论,起码在水平上要稍微接近一点吧。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人都没见过就爱上了,也不知道为啥非要在被出柜的时候众叛亲离?这受压迫的感觉,营造得也太刻意了。

43分钟前
  • 不羁的天空
  • 还行

It's not a perfectly normal life! It's Fucking DREAM life 好吗!!有理解你的父母,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完美的家庭,超酷的朋友,优秀的爱人,你他妈的还拥有了我梦想中的房间!!!啊啊啊啊!!!反人类啊啊啊啊啊啊!!恨你,赛蒙!!!!!!!!!!!

45分钟前
  • 徐斌
  • 推荐

剧情简单傻白甜到换成bg会被骂死吧

46分钟前
  • 栗子侠
  • 还行

讨论“被出柜”的话题,题材看起来有些cheesy,不过完成度很好,所有的俗套都被精巧地避开。出不出柜,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以何种方式出柜,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去奇观化,何其难。

49分钟前
  • Tilda Li
  • 推荐

重色轻友的逻辑竟然能让朋友们理解主角操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我无法理解。

51分钟前
  • 春垓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