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科幻片”,三个主演各个“身怀绝技”。
洒脱爱自由不羁大玩婚外姐弟恋的妈妈,即使是钢琴主妇也不放弃雌竞,哪怕是和闺女。
海归无传统观念既可以在母女间左右逢源,又很能在学生与家长间长袖善舞的胆大玩火男老师,虽然中文不流利但可身兼语文、数学、体育等多科教学。
患有多动症(看着更像躁郁症),应该与原生家庭问题因素脱不了干系,随时会爆发原地爆炸的问题女孩小学生小晓。
小女孩的演技惊为天人,相当炸裂,未来不可限量,拿奖实至名归!
另一个留下印象的是客串的哥的刘冠廷,依然又稳又可爱。
其实这对母女就是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同一个小晓,并在片尾最终合体(是不是能和解很难说),生活就是这么复杂、无望,那怕你是多动症患者,那怕你是片子里超越真实生活的角色。
另外说下,在东亚现实中,小晓这种患病初愈的小朋友能重返社会的概率基本为零,更不用说还能重回公立重点学校了。
最后的一幕,呈现了家庭里的关系,这个关系表现为小晓的心理疾病。
就像有人说的,孩子只是病着家庭的病。
小晓来到妈妈的钢琴边,妈妈躺在小晓的床上。
母女的位置颠倒了,看上去是妈妈在照顾女儿,其实是女儿在照顾妈妈。
小晓不时表露出想要拯救妈妈、拯救家庭的愿望和努力。
虽然这些她自己可能未必有那么清晰,可能只是下意识的。
妈妈的焦虑非常强烈,就算有了情人,她好像也没有什么好转。
而老师离开时,她割腕的举动,更让人怀疑,她可能原本就是非常焦虑,这也让她无法帮助女儿容纳情绪。
这可能是家庭关系的结果,也可能是原因。
最后母女躺在床上,表现了母女关系的高度融合,在这种高度融合的关系里,谁也无法自如地生存,没有边界,没有办法恰当地表达情绪,只剩下一些原始的肢体语言。
老师也是自恋的,配合了妈妈,想成为一个拯救者。
结果就是他自己反而被关进了笼子。
有人可能提到缺席的父亲,这的确是一个现象,但也可能是一个结果。
女人越是想紧紧抓住男人来缓解焦虑,男人越是想逃离,于是她抓住了女儿。
女儿就是那只妈妈笼子里的鸟,女儿想放走鸟,其实是女儿自己想离开,又离不开。
母亲想要的是班主任,女儿想要的是爸爸。
二者相互独立又矛盾。
从母女开始的争锋相对到最后重归于好得到和解。
女儿将希望寄托于猫头鹰🦉,可那只猫头鹰何尝不是自己呢,她活在一个别人建起的围城,她想脱离围城,可她无能为力,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在化解矛盾后又会产生新的的矛盾,但也同时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
-2024/07/11
小晓 (2023)6.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靳家骅 / 林品彤 陈意涵
小晓
#Thecinemaatselfridges#LEAFF 伦敦东亚电影节,就买了这一场,开始即结束,还是小红书有人推荐,感觉影片的完成度好高,整体非常的规范,内容上也很喜欢,拍的也非常细腻。
以母亲怀抱孩子作为结尾呼应了电视节目考古现场发现的两具骨架,姿势相同的怀抱代表着那从身体孕育出且无法割舍的爱。
角色上,细腻,尤其是母女关系的呈现,母亲的爱与责任,疲惫下的愤怒,沟通障碍的无力,对于孩子病的焦虑,缺少伴侣支持的孤独等多重情绪的交织,而在此对照下女儿面对母亲呈现出的不理解,不配合,察觉母亲出轨后的不信任和对于自己犯错之后的自责等也展现的非常好,在大量情绪堆积出的两次母女高潮戏实在是太暖心了,尤其是结尾处两个角色倒置的处理实在是精彩,而且相对早熟的小学女生的心思,不论是女主小晓还是她的同学所呈现的效果也都非常真实自然,那种心中的嫉妒,对于老师的爱慕呈现,还有叛逆期的表现,两个女主演的都非常好,惊叹。
男主的设计其实也蛮好的,代替父亲的角色暂时的支撑了这个关系,但同时也是呈现了少部分的自我找寻的过程。
视觉上,整体感觉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变焦镜头的使用有点儿问题,浅焦下的角色对话都有被忽略,感觉不是很舒服。
听觉上,超喜欢的部分,其实大量的情绪都是通过声音堆积的,开场的上课时的游戏声和讲课声交织的感觉非常烦躁,但当教室只剩她一位学生的时候其实就能判断影片的主题了,后续大量“ADHD”特性的呈现都是通过声音,小提琴和大提琴呈现出的紧张,还有尖锐的音效声和喊叫声,实在是“心烦”,影片中的钢琴曲是转折的地方,效果也非常好。
最不喜欢的可能是开场戏,泳池戏作为切割其实感觉节点的选择和情绪的表达都不够好,感觉可以做到接近结尾的台风,也可以做到父亲回来。
第一次去这家影院…影厅内安全出口的牌子太亮了……影响观影。
第一次这家影院
LEAFF
多动症的孩子在中国社会或者说校园似乎是很难被接受的群体,老师们美其名曰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家长们美其名曰让孩子在家自己学习效果会更好,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容忍。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担心一个孩子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电影围绕小晓周边的人际关系展开,呈现的结果是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地接纳她,哪怕是最亲的母亲,也会在她病情发作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打骂她,母亲似乎只爱顺从乖巧最好是优秀的小晓;父亲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缺位了,就偶尔打一两个视频电话过来,回家也是为了房子的事情,完全忘记了承诺小晓的礼物;母亲的男朋友/自己的老师看起来似乎对小晓不错,能够跟小晓交流,能够理解小晓,但同时也是让小晓遭受校园霸凌的源头之一,他的出现也会让小晓感到原来的家庭被分裂,最终因为自己事业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抛弃她们母女;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小晓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部分同学故意欺负小晓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看起来唯一的朋友最后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背叛小晓,给了小晓沉重一击,直接崩溃;最后的最后,连小晓平时的精神寄托猫头鹰也不领小晓的情,抓伤了小晓.......整个社会,从最亲近的家人,到日常相处的老师同学,到“唯一的朋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都不能完全地接受包容和爱小晓,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痛,可想而知。
而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动,敏感,就要承受整个社会这么大的敌意吗?
2024-5-15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多动症的孩子和母亲间的故事,感觉挺触动的,但是也很模糊,每个人都很痛苦,但是无法解释这种痛苦,感觉逃离不了但是靠近又会很痛苦。
薇芳的爱的故事是 house and home家庭 ,感觉她虽然骂 小晓 ,也很厌恶 小晓 给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她不会离开 小晓,这是她的爱的故事, 保罗 只是因为她是女儿的老师,所以 薇芳 才会去接近。
薇芳 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是忍让,虽然她看着嘴挺毒,但其他她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的时候都是舍弃自己的利益,面对多动症的女儿,虽然厌恶,但是还是承担了养育的责任。
只是这种关系让彼此都很痛苦。
而不是像孩子的父亲一样一走了之。
薇芳 最想要的是和女儿小晓开心的玩,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保罗 的爱的故事是园艺的故事,因为 薇芳 对她好,一来二去,保罗喜欢上了薇芳,保罗在外面像阳光一样的付出,他很累的,薇芳对他的好,让他很心动。
保罗面对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是逃避,他作为一个讨好者,因为害怕,害怕自己赢了后对方的报复,所以习惯委屈自己的利益逃跑了。
所有保罗和薇芳的关系没有办法持续下去。
小晓 的爱的故事就是希望父亲和母亲还有老师同学多爱自己一点,她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是支配模式,虽然是她能力不够,但是还是挺勇敢的。
小晓 的朋友的反转还是有一点震惊的,以为小晓会交到朋友,没有想到为了得到老师保罗的喜欢所以才去当小晓的朋友。
前面觉得他们挺好的,后面就会有挺心寒的。
写着写着,会想到这是一个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是暂时的,自己才是始终陪伴自己的,如何处理好这段关系。
这部剧中,母亲和女儿的关系能够持续,因为他们彼此需要对方。
两人面对人际冲突,会有支配和忍让的方式持续,母亲感觉已经放弃为自己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是为了女儿才去建立关系。
女儿因为有疾病的缺陷,除非她成年人,感觉在成长阶段,很少有人会和她成为朋友,女儿只有在和母亲相处的时候,虽然被骂,那是唯一给他关爱的人,女儿也向往这份爱,他们会一直吵闹的过下去。
希望他们那天都找到一个可以共赢的冲突处理方式。
刚看完,也是刚刚适应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
有很多想感慨的,可能是设想到如果自己遇到相似的事情,该如何是好。
一个长年在外赚钱的父亲,看剧中表达的,资金应该还是给到位的,但是爱,确实没看出来,女儿心心念的望远镜还是老师给的,甚至还想卖房子。
孩子生病,本身母亲就是崩溃无助的,这时候老师出现了,老师也不是圣夫,剧中一开始小晓妈妈就在老师家里给老师收拾,对他的家也非常熟悉,对他除了感谢肯定也有爱,包括分手时候问他到底在乎的是谁,连自己女儿的醋都吃,这也是女人的占有欲,说明相互是有爱的。
只有爱她的时候,才会有讨好的感觉去对待他的女儿,他是想当他的爸爸,照顾小晓和他的妈妈。
特别是小晓说在家里想尝试不吃药,三人拥抱的镜头,这个完全是一家人共同依靠的感觉。
剧中反转最大的是小晓的那个朋友,刚开始跟她关系好,后面主动加入霸凌她的队伍,这也是这部剧中推动人物关系冲突的一个场景。
陈意涵的演技在这部剧中进步很大,特别是演一个疲惫的母亲,爱孩子但是也恨她为什么不听话,在崩溃的边缘直到感觉有病的是自己。
多动症的孩子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是想挑战不吃药,想和大家一样做个正常人,小演员在剧中表演的让然感受到她对自己生病的反抗与无奈。
结尾留白,意犹未尽,可能就这样相爱相杀,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会用他们理解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单独占有,父母看到的和孩子表达的不在同一个纬度;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以成人间的方式表达,吃得好住得好为以后铺路,孩子只能感受到压力与带有期望的爱;亲人间况且不能相互理解,更别说陌生人了。
结果1:小晓推了男生撞墙 。
过程1:同桌女生告诉小晓那个男生欺骗同学,用一个鸡排骗来的游戏通关秘籍再高价卖给同学们。
在(看似)讲理的同桌女生面前扮猪叫。
结果2:小晓在考试期间发作。
过程2:有男生用激光笔捣蛋在先,告诉(认为不是敌人的)同桌无果,还被抓了胳膊。
同学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在 怪孩子眼中是个聪明人,聪明到怪孩子没能意识到自己也是乖孩子眼中需要迎合的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结果3:小晓把保罗老师关了起来。
过程3:保罗充当了一部分父亲的角色。
充当,妈妈没有说透,保罗没有说透,爸爸也没有说透。
小晓需要自己去琢磨。
在聪明的乖孩子的:你妈妈出轨了?
保罗喜欢戴紫色发带的。
的话语的引导下逐步建立自己的判断。
那个出走的雨夜,找到自己的是保罗,不是爸爸,自己脖子上挂的望远镜是保罗送的,不是爸爸送的。
小晓开始混淆两个人一个角色。
保罗的:是不是你向学校告的状?
很耐人寻味。
我觉得倒像是聪明的乖孩子告的状。
聪明人才会迂回,乖孩子只会直接行动:关起来。
结果4:小晓在弹《小蜜蜂?
》(那个爸爸认为她连这个都不会弹的曲子 )过程4:只在电话中出现过几秒的爸爸, 一回家就是一顿责问:房子的归属问题、小晓的教育问题 。
矛头直指妈妈。
最后一反常态,崩溃的是妈妈,淡然的是小晓。
有没有可能多动症只是小晓的一层保护色,那个艰难维系支撑家庭的“问题”。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这个“问题”,一家人还能聊到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保罗老师口中老师与妈妈关系的纽带,也是老师关心小晓的纽带。
身边人能拿多少真心对她不知道,但小晓相给予的是百分百的真心。
每次小晓的“发作”像是“看看我”的信号,对妈妈,对爸爸, 对保罗老师,对同桌。
摩斯密码有人打出来,那个能读懂的肯定是知道摩斯密码的人。
小晓是不幸的,她患有多动症,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在家里被妈妈烦,爸爸又长期在外地工作对家庭不管不问。
然而她也是幸运的,有温柔耐心的男老师,妈妈也是很关心她的,为了照顾她放弃了事业,家庭条件比较富足。
她虽然表面上是问题儿童,欺负同学,很多学生家长都对她意见很大,妈妈也被她折磨得几近崩溃。
其实她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和关心自己的女同学一起去看猫头鹰,会觉得爸爸经常不回家是自己的原因,会忧虑妈妈有外遇的话怎么办,也会尝试向自己欺负过的女生示好……但那些被欺负过的同学也实实在在受到伤害了,如果我是其他学生的家长,我可能也会对学校中存在“小晓”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意见和担忧。
电影情节的一些转变有点突兀。
小晓妈妈和男老师突然分手,那他们之前在一起是因为什么呢?
仅仅是因为两个寂寞的内心吗?
爸爸的突然离开:虽然这个男人对家庭确实很不负责,但他直接离家出走也太离谱了。
女同学态度的转变,是因为知道了小晓妈妈的外遇对象是自己暗恋的男老师?
还有电影结尾处小晓和妈妈的关系转变……我其实更愿意看到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女孩在妈妈和其他人的爱中逐渐治愈的故事,这其中男老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妈妈,虽然她会崩溃会抱怨,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她终究还是最爱小晓的那个人。
然而这种情节可能都只发生在童话故事里吧。
看了几篇评论,感觉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你们是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或许才能真正看懂影片里的母亲和孩子遇到的生活危机。
首先,我感觉最不容易的无疑是妈妈,老公甩手不管了,妈妈一个人扶养一个ADHD,就是地狱模式。
钢琴是她过去人生模式的一个象征,但是那个过去的文艺范的她已经死得透透的了。
她每天要和孩子做“斗争”,普通的管教手段是无效的,孩子也不会听,也做不到。
这还是孩子在吃着药的情况,不吃药这孩子估计都上不了五年级。
这五年下来,妈妈的耐性早就透支了,她在深渊里爬一段,滑下去,爬一段滑下去,越陷越深。
这个妈妈应该是有抑郁症的,只是她还在用爱和理智在拖着孩子往前挪。
有一个段落就是妈妈陪女儿玩到早上,还不让女儿睡觉,这绝对是编剧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妈妈已经丧失理智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大家一起不过了,相爱相杀。
这样的妈妈已经是做的不错的了,不能拿保罗的耐性来要求妈妈,他才来多久啊。
他能一个人带小晓多久而不疯?
小晓呢,其实也挺可怜,首先是多动症给她带来的后果,随着她越长大,越能感知了。
小时候她不懂事,没感觉,长大了,就感觉出各种异样了。
电影里主要表现的是被孤立没朋友,因为五年级了,人开始进入社会化的过程了,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其实学业上的失败何尝不是一直困扰着她呢。
其次是家庭不完整带来的伤害,摊上这么一个爸爸也是够这对母女倒霉的。
你从她半夜弹钢琴和望远镜两件事情上,你可以知道。
她是很在乎爸爸的。
但是爸爸走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跟她打个招呼,太差劲了。
我宁愿相信这是编剧的艺术加工。
保罗简直就是一个天使降临到他们家,又帅又超级耐心。
我觉得对他的刻画不太真实。
况且一个天使也拯救不了陷入泥潭中的家庭。
只能说带来些许的安慰和片刻的快乐吧。
而且还扰动了母女之间本来比较规律的关系,变成三体问题了,把有些问题复杂化了。
大家有兴趣去看看央视前几年曾经拍过一部关于注意力缺陷的纪录片,就理解这种病对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持续的伤害了。
#Thecinemaatselfridges #LEAFF 长评-无法割舍的爱。感觉影片的完成度好高,内容上很喜欢,以母亲怀抱孩子作为结尾呼应了电视节目考古现场发现的两具骨架,姿势相同的怀抱代表着那从身体孕育出且无法割舍的爱。角色呈现细腻,尤其是母女关系的呈现,母亲的爱与责任,疲惫下的愤怒,沟通障碍的无力,对于孩子病的焦虑,缺少伴侣支持的孤独等多重情绪的交织,而在此对照下女儿面对母亲呈现出的不理解,不配合,察觉母亲出轨后的不信任和对于自己犯错之后的自责等也展现的非常好,在大量情绪堆积出的两次母女高潮戏实在是很暖心,尤其是结尾处两个角色倒置的处理实在是精彩。视觉整体感觉中规中矩,听觉是超喜欢的部分,其实大量的情绪都是通过声音堆积的,心烦的音效到钢琴曲的转折效果非常好。最不喜欢的可能是开场戏。
永远不要低估小孩,他们能做很多你以为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影视剧里,关于特殊人群,特殊家庭,他们的 折磨、无助、绝望、呐喊、痛苦、坚强,能表现出的不足万分之一。你看到的是零星片语,而对他们来说,那些零星片语,就是他们的每一秒,每个动作,每个应激。然后,在每一次崩塌之后,还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加蓝,继续战斗。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爱,本就是件好难的事情。
只有主题,没有故事。这个剧本本身是不及格的,写了三个人但都有些符号化。人物在故事中没有一个人在推动。同样的导演的叙事能力夜糟糕,节奏磕磕绊绊拖泥带水。演员们表演都不错哈,小孩子的确有点天才的意思。但是给影后也是有点勉强,反而陈意涵在女配单元也输得莫名其妙。
男教师美好得像在一群恶魔中盘旋的天使
好拧巴啊,想展现的也太多了吧,但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多动症,其他的都像是发疯前的助推。妈妈和老师在这部片中其实是在次位的,小晓的生活才是最麻烦的循环,多动症引发同学厌恶,又因为没有朋友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校园霸凌更加严重。家庭的问题也是个循环,在女儿和母亲之间循环。但不管怎么,当看到这部片无论如何都无法共情小晓,即使道德要求我应该这样,但我也做不到,可能这就是母亲这个角色的处境,这么想倒是有点意思。
小晓也挺神经的🤣
陈意涵游泳的几场戏 我总是会晃眼想起「听说」。小女生演技确实炸裂 戏里有些桥段也着实犀利 但如果有被小朋友们欺负经历的人都无法共情 那本子做得应该是还不够好
自从做了老师,就越来越看不了有“叛逆”小孩的电影了,因为白天上班面对一群五花八门的烦人未成年人,电影里再看到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登堂入室的男老師讓人覺得荒謬,非常失真僵硬的一個男性角色。男老師對小曉非常片面且一廂情願地關心,互相困住的母女,霸凌的同伴。但這個片讓人覺得舒適的點是秉持尊重地討論女性、母女的處境,沒有過多凝視和符號。
可以对照《老狐狸》中青少年的表演。
md,越看越压抑。
这就是那种典型的融入很多个人经历/体悟但又没有经过编剧技巧雕琢使得让观众云里雾里的电影。
#GH60 生猛“有害”但深刻立体的女性形象是华语电影一直较为缺失的东西,《小晓》的创作者在对待影片的主人公时一点都不心软,所有的爱与憎都是紧密扣连、时刻反转的,观众甚至无法——或者不需要——站在任何一个立场去同情,抑或指摘。以往我们看到的影片总 是能感受到导演很强烈的需要观众去认同某个对象与价值的推力,但《小晓》好像意不在此。所以,患有ADHD的女儿可以拥有混世魔王的面孔,照护女儿的全职母亲也可以不再维持摇摇欲坠的圣母尊容,不是所有讲述这类型的影片都要楚楚可怜乞摇上帝(观众)的怜爱,有的时候不做一个大众印象中的完美弱势是一件十分冒险的事,但所幸创作者把持住了展现这对复杂母女关系的尺度。但好像万事总难全,影片对于班导师陈保罗的塑造却是有一种没来由的圣愚之感。
要不是因为这是刘俊谦第一部台湾电影,我都不一定会看,但包括刘俊谦演的保罗老师在内,这部片子中每个人物每个角色每个关系都让人无法理解,刘俊谦的保罗老师全片在学校中都是一个圣母形象,倒是很想看最后他被小晓林品彤出卖后的反应;陈意涵和女儿的关系为什么剑拔弩张到这样极端的情形?我也是看不懂;陈意涵明明是还未离婚,为何就能够这样近乎是公然勾搭女儿的老师了?小晓是多动症没错,可是最后告发老师和母亲有染,这样的心理怎么解释?实在很难喜欢这样的电影,大概是我看不懂吧
有点像母女对调的《瀑布》,演病患的又拿下了影后,忘记哪个导演说表演奖不应该颁给童星,因为童星不懂表演只会呈现,那这部就是最好的反驳。连看三部霸凌片,这部在角色塑造上的不落俗套一下就脱颖而出,陈意涵的表演同样精彩,大人小孩飙戏难得一见,太喜欢长镜头那场了。台风天是一种更安心的社会停摆,舒服到想钻进银幕中的世界。
虽然知道小晓变成这样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但全片看下来,她也不具备什么美好的品质,实在让人喜欢和可怜不起来。
建立於某種階級基礎之上的「怪人電影」,敬佩它對惡意的態度:怪人並不抗拒惡,只是他們在對待惡方面比起「正常人」更加直率與真誠。劉俊謙飾演的「聖愚」教師(偽善的另一種表現?)成了編導重點批判對象。
金马奖史上最年轻影后拿得倒没什么毛病,只是文本欠缺深层雕琢,比起最近类似的《年少日记》能看出差距,母女的相爱相杀关系描述相对扎实,但男老师就不太行,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动机不够丰满,也可能是演员问题,男主跟刘冠廷对调一下没准更好。
很细微的情感与压抑地发泄,其实大家精神都不太正常,保罗想来有这样的执念也是跟童年青春期经历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