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面,我就搞砸了。
我本来想在你这位贵族小姐面前做个完美无缺的老师,但是自那以后,没有办法。
不同于其他年轻幼稚的拙劣买家,小心翼翼地朝我那层豆绿的皮干瞪眼,你干脆利落,一刀切出我贫瘠的内里。
多么爽快利落,多么冷漠无情。
可惜你不是男人,并不能叫我爱你。
强大是对弱小的剥削,在幸运的守恒之下,你的到来让我突然变得不幸啊,亲爱的费雅玛。
那我能做什么。
我只能竭力靠近,看你特立独行,茕茕孑立,分出所有来自印度的点心,离我三尺外妩媚娉婷。
我只能让自己迷恋你以显得不那么妒忌,让自己变得惹人怜惜,在别人发现你身上的好处之前,叫别人恨你。
以此残躯。
我要告诉你。
我对这个游泳队的女孩做出的,所有所谓体贴周到的好事情,都为了我自己。
我说她们的快乐是我最大的荣誉,我说她们是我的女孩儿,这些谎话都没有意义。
最重要的人只有我,我渴望全世界的爱慕与关注,只要不被伤害,又力所能及。
可怕的是针对我人格的恶心,我无法归咎于父母、童年或上帝,一旦我说了这些,根本不存在人会诚心诚意地倾听。
我是一切的根源,隔着时间的借口没有一点公信力。
我是虚伪的弱者,毁灭你是我此生此世,最大的幸运。
而正因此,亲爱的费雅玛,我爱你。
片首,她对神父说:我有很多邪念,我要为此忏悔吗。
侧脸,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
片尾,她面对校长的丑陋,仰着头,落泪。
高傲的样子夹杂悲伤。
为了死去的菲奥玛,为了离开的G。
也为了自己的成长。
从她对G身影的追随与捕捉,是的,她至少是迷恋G的。
那是少女面对百无聊赖的校园无意发现的一方有趣角落,至此,痴迷。
那瘦削的身材,艳丽的着饰,诗一样的语言,尖锐的热烈无一不让她深陷。
哪怕被指出那些故事其实只是畅销小说的复印,哪怕被暴露了无休无止的游泳训练的永不前进下偶像的懦弱,哪怕从门缝里看到不堪的真相,她还是庇护的说,“那是G亲身经历的,她无所畏惧并且真诚”“你让G痛苦了....集体的快乐.....”“是她勾引了G”..... 无知且固执。
这才是青春呐。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但是我总觉得情感的路线是这样的:戴喜欢G,G喜欢菲奥玛,而菲奥玛也许是喜欢戴的。
不能不说。
我觉得虽然戴一直在模仿偶像G的行事风格,但是青春期的她又带着自己的一套。
开始时给我的感觉像个痞子王。
后来又觉得她是规则的守护者,虽然很多时候她都想要去摧毁这些条条框框,但是她的软肋是G。
所以,一开始她就是用冷眼打量‘入侵’的菲奥玛,面对后者的贵族味也是‘以牙还牙’。
不得不说。
菲奥玛是个诱惑。
高雅、冷漠、青春热情同时渊博维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不会磨圆棱角去适应,内心有着不能触犯的原则,仿佛一个天使坠入凡间一样来到这所学校(这是否暗示最后她的离开也是必须的)。
面对戴的排斥,一边维持着高傲,一边泪流满面。
面对戴哭出声的责备,沉默在戴的‘我们都想回家’不再反驳。
面对戴主动友好的暗示,说‘我可以为你尝试,但不是承诺’。
面对戴对自己被辱事实的扭曲,悲泣着高喊‘你知道这都是怎么回事的’。
顺便一提,午夜盛宴她看着帮自己认真化妆的戴,那眼神一个纠结+甜蜜。
不可不说。
G出场的时候确实让我眼前一亮。
的确,她在灰色的学校里相当于枯草丛中一颗魅惑的罂粟。
但是,请记住,罂粟。
诗一样美丽的语言。
充满热情煽动力极强的鼓励话语。
随手捏来的冒险经历。
最重要的是不断重复自己的人生严则是‘无谓与真诚’。
于是,她迷惑一群花痴,于是,她控制了少女心。
于是,她满载了安全感。
面对那些鲜活青春的生命,她觉得自己是王。
一遍遍说着要不要去旅行的话,其实内心是贪恋这样的安逸和苦心经营起来的可控制的现状。
她面对校长的‘你在这呆了很久了’立马噤声,神情颓废如赌桌上没了底牌的老妇。
她面对菲奥玛的洞悉一切只是逃避掩饰。
面对游泳队对参赛的渴望时完全忘记了当初对学生们所说的‘欲望成就了你们的人生’,毫无准备的就露出了本来面目——害怕挑战害怕失败害怕一切不能掌控的未知。
走在街上的她和学校里那个G简直判若两人——靠念念有词来分散注意力抵制内心对社会的恐惧慌张。
面对身后男人的小声议论也是束手无措甚至不能承受男人尚在萌芽中的搭讪落荒而逃。
若只是如此也就罢了。
可恶就可恶在她再也不能维持这种真假间的平衡——梦幻中的公主菲奥玛出现了。
菲奥玛如同她理想中的自己,不,简直就是她所认为与渴望的另一个自己。
所以,她自信同时自作多情兼自欺欺人的相信菲奥玛一定会属于自己的,犹如戴的迷恋一样迷恋自己。
所以。
我有在怀疑,午夜盛餐她是否是个等待猎物的兽。
只是,她是个只会纵情不敢承担的可怜可恨之人。
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神秘与渊博,保全自己所拥有的。
她导演了一切并导致了菲奥玛的死。
也许是我太天真。
或者旁观者终究不能感同身受。
当看到戴从门缝里所看到的一切时,我以为戴从此觉悟了。
没想到一夜未眠的她只是给自己找了既能不摧毁从前又能解释现在的绝妙理由——一切都是菲奥玛的错!
正是对G的太爱让她迷失了理性施加了太多的恨在菲奥玛身上。
终于,狂暴后是面对脆弱生命的惊恐与无知。
当她返回,看到真实时那愕然的表情,再看G凶狠冷毒的目光时。
我只能安慰自己说,孩子,你成长的代价真是昂贵。
也亏导演对得起观众。
没有让戴再次被迷恋说服。
痛哭之后是真相大白天下。
(看到这里真的是呼了口气) 该断的断。
该清理的清理。
G说‘你们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原谅吗’ 她回答‘我从来没想要被原谅’。
那愤世嫉俗的眼神啊。
秒杀。
人生,才刚开始而已。
感动的是,她没有因为G的虚伪而放弃了‘无所畏惧和真诚’。
所以,当她手握香水,把菲奥玛的书贴于心口时。
我原谅她了。
无比想穿越到过去回到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没有飞机没有照相机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人们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走遍地球上所有未知的地域见识到那些井底之蛙无从得知的奥秘学到一些稀奇的小戏法带回一些难得一见的小玩意就如同片中的Miss G一样在Fiamma到来之前Miss G在所有小姑娘心目中就是一不可逾越的丰碑她去过无数她们想都不敢想的地方她读过无数她们听都没有听过的书她迷人之处在于神秘但是当西班牙的贵族Fiamma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Fiamma读过更多的书去过更多的地方懂的更多的小把戏于是Miss G不可救药的爱上了Fiamma这种爱,无关风月只是当一个经历了太多的人太久无法找到一个有资格倾述的对象却恰好遇到一个志同道合者理所应当产生的爱情当最后Fiamma奄奄一息的时候Miss G只是说,你不适合这个世界其实又何尝不是因为在Fiamma面前,Miss G的一切引以为傲的资本顷刻无存所以单反神马的真的不是不归路只有一个人不停的走下去,看下去才真真是不归路因为我始终相信“等到风景都看透,再陪你看细水长流”百分之一百是扯淡!!!
我所说的真实不是故事的真实性,而是电影里面对人性的一种描写,实在是太真实了。
有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我们会用谎言来美化自己,然后我们会编制更多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谎言,最后我们被谎言麻痹,被谎言所带来的甜美所诱惑。
一旦这个谎言被戳破我们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会害怕谎言被完全揭穿,然后我们会怨恨那个戳破了我们谎言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我们的懦弱。
如果说第一次和这部电影之间有任何联系的话,应该是几年前偶然间看到了这张图片:
影片中的西班牙公主在阅读书籍 第一眼看到就惊为天人,可能这种描述并不够深入。
美人如此之多,不同类型的美姿媚态更是数不胜数,但截至彼时,在我二十多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如此气质的美人在读书,也是第一次看到在读书的人可以这样美且气质静雅。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张图出自这部名为《裂缝》的电影,找寻过猜测过它的出处,可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答案。
曾经以为图中背景是类似于故宫里的古旧木质建筑之类的地方,可图中美人却是西洋脸孔,猜测过是不是出自类似于19或20世纪外国公使夫人之类的人物传记之类的电影,于是跑去看了《公爵夫人》;她手中的书籍和沉心读书的表情也让我带着期待看了《朗读者》;还有一个不那么直接的推测,从小我就很喜欢《傲慢与偏见》这部名著,伊丽莎白更是我心中的女神之一,达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我的理想型,不过也正因如此,根据原著拍出的电影我都没有看,因为担心不符合心中的预期,但想着没准儿这位美人就是伊丽莎白呢,然后乖乖去看了《傲慢与偏见》的电影。
当然,以上三部及其他在此没有提及的电影,都没有这位美人的身影。
失望吗,有的。
但收获也更多。
如果不是因为惊艳于这幅图及因此激发而出的好奇心,可能我会少看好几部好电影,至少是推迟几年。
但是你知道,很多电影都是有“最佳赏味期”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阶段,即便是看同一部电影,体会到的感觉和获得的启发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终于在今天,偶然间,在豆瓣点进了电影《裂缝》的主页,谢天谢地,让我找到了这张图,打算把她设置为手机桌面图片,赏心悦目max。
最后想说呢,殊途同归是可以用来描述很多事情的过程的。
如果能够从起点直线地走到终点,当然效率最佳,这很好。
但如果不小心绕了远路,也可以好好享受更多的风景呀。
既然G害怕社会生活,连买点日常的食物都畏畏缩缩的,她身上一套又一套时髦的衣衫从何而来,片头的tomboy造型,进礼拜堂那一身修身的包臀裙,细节到发饰,头巾,带东方原素的睡袍,再到烟熏妆容,这一样一样难道是淘宝上邮来的?
原著没看过,也不知道对人物的造型描写如何,只是这片子的美指显然做错了功课。
『kiss her thenkill her』不能不说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女性电影,在本次影评中,我禁止使用女权的字眼,不是因为我憎恶或拥护女权,想多辩驳几句,以前可能是的,毕竟已经凌晨1点,现在我是太累了。
我只是说,只是因为女权是相对男权而言的,而这部电影,抱歉,我没有看到什么男性。
噢,那两个蠢货配角除外。
我究竟该怎么以文字之身付出自己的审美呢?除了构思小说以外,我并不愿意在什么写作中动大脑筋。
但我决定分为两部分,一为电影本身的美学元素(画面,视听,感觉等)二为电影以外关于我这边一直延续着的关于同性关系在写作方面美学思想中的审思先说二2我可能又要重复一遍那种浑话:同性更易发现同性的美与力,爱与恶。
希望不要有人想拿异性做什么对比,也很抱歉,这里不涉及男性的语境。
可能那样比也有点意思,我过去也比较过了,但这儿不,这儿不是。
关于两性所能产生的美学关系,“同中之异”比“异中之同”,此时我认为,前者大于后者,并更为艰巨。
由于女性在人类始祖的流传和地位,她具有母性,神性。
而女性与女性之间,将被这两种甚至更多种微妙性所连接,然后冲撞出胜于乱伦的罪恶,爱为起点,死亡和诗歌为终点,不存在快感和胜利,只是女性的欲望语言,呻吟的手势和动作。
女性与女性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暴力,只有香水的收编和一声感谢。
她们极其美,美极了,甚至可以打破语法说,噢,她们真是极其美极了!在月光森林的湖水中,女性犹如天使游泳而仰天长眠,在爱和邪念尚未发生以前,戴爱她,她将自己的欺骗伪装为环球女神。
而自从奥菲娜出现,她开始走向本质的男性,我无意贬低男性,因此决定矫正这一说法:她开始走向异性。
异性并不意味着男性,而是差异于女性的性态,我想叫做:驾驭性。
在三位女性之间,可以看到戴对她的强烈欣赏,也可以看到她对奥菲娜的强烈欣赏,更可以看到戴对奥菲娜的强烈憎恨,不,情感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程度:强烈。
而女性与男性之间可以产生这种强烈吗?
不,不能。
男性缺乏这种制造强烈的能力,他们可能擅长暴力,但他们不擅长凝视,而这种凝视,是每一位女性的天赋人权。
意味深长,捍卫女性的情人,在烟雾中寻找病态的爱觉。
罪恶一步步来临,我说,不是钟声响了,是时间到了。
同性之间的爱具有神性,神圣性,母性,具有所有性质的极致。
我无法想象一个男性如何遍吻一个女性的躯体而出现至美的美感,而两位女性之间却能。
细腻,男性也可以细腻。
可以,是可以。
但别忘了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跟女性的爱抚相比,那一位黝黑的男性不存在手这个部位,那是爪子。
对,男性被禁止登上人类终极性爱艺术的舞台,只有女性之间可以。
男性之间也可以,但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或者说,我的兴趣在于男性的母亲,在于生命的原始,欲望,激情,罪恶。
男性与女性的吸引来自狡黠,女性与女性的吸引来自优秀。
1很遗憾两次可以设定的接吻,不,一定要轻盈,而不是激吻。
电影都没有出现,第一次是奥菲娜第一次游泳上来哮喘发作不能喘气的时候,我认为她应该吻上去,这是她。
第二次是在奥菲娜被殴打之后即将窒息而死的时候,我认为戴应该吻上去,这是戴。
戴和她都没有在疾病和死亡的关头以相反的身份和心理吻奥菲娜,我认为这是电影可以改进的地方。
如果想赢得我这样被激情控制的读者,明显唯美的太多了却不够狠。
而狠是至高的唯美,就像解剖维纳斯,就像中世纪的恋尸美学。
她穿着玫红色纱衣匀速走动时胸部或者乳房弹跳的韵律,每到窒息,让人忍不住想亲吻,并且闭上眼睛。
或者干脆从她乳房的上下移动中听到了我女神的歌声,芭蕾舞者的香汗,一切自由流动的红色液体,比如女性梦里的精液,无人知晓的蓝。
她在波光粼粼湖水上的俯拍,好像一副银色的油画。
“除了空气 我们让其他一切阻力消失”气喘和肺病,天才与噩运的象征。
啊呀,女人唯美的嫉妒心。
以及许多具有艺术美学意义的女性游戏画面,不多列举,请直接沐浴裸体抚摸着自己观影。
最后,戴的离去,去往奥菲娜的故乡,这是说明,女性之间的兽性,不,兽性因太粗糙而不足以形容女性的恶,应该用女性之间的魔性。
女性之爱也分正义与非正义,疾病或爱情。
戴明白了她的病态,戴取得了女性的尊严。
可以说,这部电影中,戴象征着某种意义正义的男性,而她则是非正义的男性,奥菲娜虽然美丽却是一个极其虚弱的代表,就是女性本质的化身:美丽,聪明,出色。
而她的结局也代表了人类中女性的结局:被同类的爱折磨至死。
异性是无法实现的,异性会让她快乐。
而同性会让她痛苦至死,暂且只谈美学,那么,程度上,女性又胜一筹。
至于电影的那位邪恶女教师:一支待射的箭,涂满同性的精液。
人们尽可以以邪恶的欲望恶魔完全把她否决,而我还忍不住多想一点。
为什么戴这个猎物,她没有下手。
而奥菲娜却被选中。
因为戴对她具有男性的崇拜和盲目,戴这个猎物明显不够意思,书也看不大懂。
而奥菲娜就不一样了,奥菲娜是攥紧她谎言的天使,她本来就爱奥菲娜这个天使,而奥菲娜竟又多了与她的秘密和不堪这种联系,她的邪欲彻底被激起,她向奥菲娜的肉体进攻,默念着自己的幻想,被戴看在眼里。
也可以说,比起戴这个伪男性假小子这个我权且叫做男性的化身,奥菲娜这个女性更能 诱发 女性(同性)的激情和不理智甚至暴虐失心疯。
奥菲娜是受害者,她是凶手,而戴是男性好正义的代表,电影以她为赎罪的苗头然而我不否认戴是影片的退缩点,是回归人性。
所以就得到解释了吗?不,一无解释。
这部电影和《时时刻刻》至少需要看三遍,以及我下一部小说的创作,有了思路。
就是那么一个小镇的女人,但她看起来...
这部影片没男主角,也不乏女同与裸露镜头,导演甚至在宣传时打出“儿童性残忍”的旗号。
综观全片,它描绘人性的阴暗面、书写了梦想与勇气,并且,在风景的衬托与人物的表现下,让影片里的世界美到令人窒息。
主演Eva Green,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中就让人惊艳一把,这里更是将Miss G那摄人心魄的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可惜,在Miss G那看似坚强激荡的美的背后,深深掩饰着她的茫然、懦弱、残忍、保守与自恋。
Miss G初出场时,简直就是我理想中的女性典范:充满梦想与冒险精神,明晰自己的欲望,穿戴时尚(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时尚)而抢眼,善用激昂诗意的语句激发一群缺乏斗志、满怀幻想的少女们的心……她是这所寄宿学校女孩们的偶像,她活在她们的崇拜与憧憬里,她变态的享受这一切虚荣。
然而,随着西班牙贵族少女Fiamma的出现,裂缝产生。
Miss G那神话般的形象被打破,原来她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她所说的冒险故事都是靠多年积累的华丽阅读经验;她摆出一副魅力女性的模样,却连去商店买食物,被男人关注两眼,都吓得不知所措……这样的Miss G,一方面受不了女孩们对她幻想的一点点破灭,一方面又被Fiamma这样一个真正美丽、独特的女性所吸引。
爱与恨的激烈交缠中,她变得无计可施,于是利用女孩们的争斗,害死了Fiamma。
当然,Miss G在失去所有的崇拜后,最后也彻底崩溃。
这是一部阐述人性的影片。
如果说,Miss G代表我们的虚荣、自恋、怯弱、伪装、自以为是,那么少女Fiamma则是我们的真、善、美。
在两者交错的纠葛下,历经内心的激荡与沉浮,到底哪一方暂领先锋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看到这样阴暗的自己,能不能从中警醒。
扪心自问,我常在空间里写爱、写信任、写和平、写活出真我、写内心的宁静与激情,自以为经历不少反思不少,但很多时候何尝不是过于理想主义与教条主义?
难道某一方面不也充当着活在虚幻世界、渴望他人艳羡的Miss G?当陷落于自以为的困境时,还不是照样会回到从前的模式,产生同样的念头,怯于用全新的方式去处理?
可幸的是,终于能在内心深处看到她了,终于能在实践中碰触到她了。
我想,待到什么时候能微笑与她打声招呼:“HELLO我内在的Miss G你又出现了哦,不过此刻,你也可以安静离开了。
”那时,才得真正的自由吧^-^
《裂缝》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英国电影,是女导演乔丹-斯科特的首部电影长片。
乔丹-斯科特本身并不出名,但却有个名头吓人的父亲雷德利-斯科特。
只要常看电影的人,一定看过雷德利的作品,也至少会被其中的一部给迷倒。
雷德利比较出名的作品包括1979年的《异形》、1982年的《银翼杀手》、1989年的《黑雨》、1991年的《末路狂花》.、2000年的《角斗士》、2007年的《美国黑帮》。
《裂缝》是根据女作家谢拉-科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中的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的一所中学女子寄宿学校。
故事内容围绕在女教师G小姐和她所带领的潜水队上头。
G小姐是一个外表美艳、性格奔放的女子,手上总夹着一根烟、不时在夜里摇醒女孩们到湖边游泳,常常向女孩们讲述自己独自到印度等神奇国度冒险的经历。
G小姐是全校女孩所崇拜的对象,她所带领的潜水队也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在光鲜的表面下,隐藏的是无比的丑陋。
G小姐也曾经是这所女子学校的学生,有偷窃偷窥的恶习,凡是她喜欢的东西都要占为己有。
G小姐一生不曾离开过学校,连到镇上买面包都要反复练习,才有勇气面对学校之外的陌生人。
G小姐向女孩们讲述的冒险故事,全都是从小说中引用而来,她是自己塑造出来的虚假人物。
但女孩们不知道成人的世界很虚假--G小姐是她们内心的向往,是她们精神的支柱。
菲亚娜是一名转学生,是她打破了G小姐的梦幻世界。
菲亚娜是一个西班牙贵族的女儿,外表出众、性格早熟、且见多识广,G小姐的外貌和举止在菲亚娜看来都不值一哂,毕竟相较于菲亚娜往来过的贵族女性,G小姐的一切再普通不过,更何况G小姐的那些偷窃行为和连篇谎言,很早就被菲亚娜给识破了。
然而G小姐对菲亚娜却是青眼有加,G小姐偷看了菲亚娜的家书,知道菲亚娜因为早恋而被父亲放逐到这所学校。
G小姐觉得菲亚娜跟自己是同一类人,是可以和自己牵手相伴的对象。
G小姐对菲亚娜的过度关注很快就引起潜水队女孩们的嫉妒,尤其是潜水队的队长迪,各种冷嘲热讽和排挤行为纷纷出现。
不过菲亚娜并不在意,她一心只想早些离开这所学校,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因此当潜水队员偷偷将菲亚娜赶出学校时,菲亚娜没有反抗,而是大踏步地离开校门。
可惜菲亚娜最后还是狼狈地被送回学校。
菲亚娜终于认清父亲不会让自己回家的事实,因此放下身段尝试与其他女孩们成为朋友,还一起偷偷办了场狂欢酒会。
菲亚娜在酒会中喝得烂醉,G小姐恰好在此时来到宿舍察看。
为了不被学校发现女孩们喝酒的实情,G小姐将菲亚娜带回自己房间,并对菲亚娜进行猥亵。
这一切都被站在门口的潜水队队长迪看到了。
隔天早上菲亚娜威胁要告发G小姐的行为,迪则是出于嫉妒,对其他队员说菲亚娜勾引G小姐。
结果事情一发不可收拾,迪为了保护G小姐,因此带领着潜水队员追打菲亚娜,致使菲亚娜哮喘发作。
在所有人赶忙去寻求师长的救助时,G小姐到了菲亚娜身边,G小姐按住菲亚娜手,让她无法够着一旁的哮喘吸入剂,于是菲亚娜就这样死在G小姐怀里。
第一个赶回来的是迪,她亲眼目睹了G小姐害死菲亚娜的行径,惊吓地看着G小姐的眼睛久久无法动弹。
迪在哭泣良久后,鼓起勇气将事实告诉了其他女孩,当晚这些女孩就敲开G小姐的房门,一一解下象征团队情谊的红腰带,抛掷在G小姐的脚边。
迪还去到校长面前说出事实,然而校长却警告她不得造谣生事。
校长很了解G小姐的本性与为人,但为了保护学校的名誉,多年来包庇着G小姐,最终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即使到了这一刻,校长考虑的还是学校的名誉。
最后,G小姐被赶出了学校,迪则是留下一封信,独自去旅行,她的第一站就是菲亚娜的故乡。
由于《裂缝》的主题是未成年孩子的邪恶与罪行,因此有人将之与奥地利导演哈内克的《白丝带》相提并论。
但两片在格局和手法上有很大的差距,相比之下,《裂缝》就显得主题模糊、手法简略。
平心而论,《裂缝》的叙事节奏很平顺,但冲突性和批判性不是很明显。
三个主要人物:G小姐、菲亚娜和迪,一个是玩弄人心的成人、一个是无辜却高傲的女孩、一个是在善与恶之间拉锯的半大人。
在人性中,不光是恶能激发恶,高高在上的善也足以激发恶,但导演在处理迪这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上,并没有着力刻画她在善与恶之间的摇摆过度,总是让迪站在一旁以怨毒的眼神看着G小姐与菲亚娜之间的牵扯,将之塑造成一个完全受嫉妒驱使、行为幼稚的角色,而迪的一切作为也被简化成一般女孩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挟怨报复。
结果,菲亚娜最终的死亡,变成是G小姐一人犯下的邪恶,对迪及其他少女来说,只是玩闹过头引发的意外事件。
说到未成年少女因为无知而犯下杀人罪案的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彼得-杰克逊33岁时所执导的新西兰电影《梦幻天堂》,凯特-温丝蕾出演该片时只有十七岁。
在《梦幻天堂》中,两个爱做梦幻想的高中女孩,由相知到相爱,最后因为双方父母强制将其分开,两人竟走上弑母的道路。
在片中,彼得-杰克逊采用了充满梦幻的手法来描绘两个女孩爱幻想、脱离现实的性格,因此到最后惨剧发生时,让人强烈感受到其中的恐怖和悲哀色彩,前后的冲突性表露无遗。
当然《梦幻天堂》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自然也增添了这部影片的冲击效应。
与此相比,《裂缝》过度依赖饰演G小姐的Eva Green的演技和魅力,反而弱化了影片所要凸显的未成年人主题。
将小说改编为电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导演必须在忠于原著和个人观点之间做取舍。
如果改编的原著是一部文学小说,则难度就又更大些,因为大部分的文学小说都比较强调内心的挣扎与冲突,而这部分的发挥极端仰赖演员的演技,不完全在导演的掌控范围内。
精准地诠释原著但又不失个人角度、放手让演员发挥但又不让演员的个人特色影响电影的节奏与平衡,需要导演在电影开拍前就有很明确的想法,以及非常好的拿捏经验与技巧。
在拍摄《理性与感性》时,导演李安就曾为演员个人特色和主观意见太强而困扰,毕竟演员自身对知名小说也有自己的诠释。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经典电影的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人。
在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电影中,我个人特别喜欢的是《乱世佳人》、《沉默的羔羊》、以及《朗读者》,导演都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同时让演员的演技充分发挥。
假如我是Fiamma,作为这个学校阅历最多的人,我要带着MISS G和姑娘们去环游世界,去看真的大象和鳄鱼,去最热闹的地方经历最疯狂的午夜盛宴。
我要和她们一起摧毁这个学校和一切的条条框框。
MISS G有这样的外表,该去邂逅和她一样美的男人,而不是封闭在这里意淫学生家长和强奸女孩。
该有人和她一起去到西班牙,亲眼去看明信片上的建筑去吃最新鲜的甜点。
跳水队的女孩子们既然能有在冬夜裸泳的勇气和热情,只需有一个人牵引她们跨出第一步,她们自己就可以把青春的能量和激情释放到外面的世界去。
让我觉得难受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MISS G,至少我遇到过,不过是没有电影里极端。
她们把过去没有得到的和未来不太可能经历的东西统统化为谎言,自我渲染,然后去寻求听众,死死地拽住他们。
如果另外一个真正拥有她们幻想的一切的人出现时,她们或是崇拜或是嫉妒,唯独不敢直视真实的自己。
到底这有什么意义。
心理投射精神寄托损耗一个人的精力,日思夜想,最后的结果是肯定的,我们永远不能变成别人。
也成为不了幻想中的自己,一切都不会发生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
不如像Di那样,带一张地图乘一条小船,放下错乱的情绪冲破一切束缚,从自己出发。
"Girls, we are angels, eagles! To dive is to fly. Set yourself free of the shackles of conformity. Let nothing hold you back except the air itself. You ar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The rules no longer apply. "MISS G自己没有做到,但是她讲出来了。
女孩就该这样活。
7分,喜欢这种古典风格的片子,某些镜头异常漂亮。
和我想象中大相径庭!
❤
这注定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一颗嫉妒的心足以把一个女人的理性吞噬,让她从女神变成魔鬼。
太可怕的女人了
小团体真可怕。。看的中途跳出这个环境想的话,会觉得。。何必喃。。
一个蕾丝边脑残女教师因爱成恨杀死一名优秀女学生关于人性的故事!
Beauty Desire Women
关于自私,胆怯与白日梦。这角色非EVA莫属。
Eva演的有点过,电影胜在美
欲望与盲从
原来是你。。。。
Fiamma..
漂亮的语言背后 隐藏着一颗魔鬼般的心 珍爱生命 远离魔鬼 人间有风险 降落需谨慎 还是觉得宣扬人性丑恶的片不看为好 让人反胃
夜晚游泳的那段挺美的,Miss G 猥亵醉酒的菲奥玛那段如果能拍完整就好了。。
复杂……
风味绝佳,伊娃与20实际30年代英国教会的表情如此吻合(且不管后来《黑暗阴影》毁三观),G小姐的悲剧性极有看点且令人彷徨,在种种关于孤儿的影片中,残缺的美感无出其右
看不懂讲什么,,进入主题极慢。。。某对艺术片实在无法入戏
无聊
变态的迷恋看得我太难受了。那个西班牙女孩还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