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弗兰西丝·哈》之后导演诺亚·鲍姆巴赫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位话痨风格让人或多或少想起了伍迪艾伦:两人都是纽约布鲁克林人,所以镜头下表现的东西也都很有“纽约特色”。
知识分子,读书座谈会,一方面自视甚高一方面又忧心明天的面包...影片光影很美,甚至不逊于《卡罗尔》。
女主罗拉·科克的侧脸还有那种小心翼翼地笑很好看。
开篇就是进入大学的她,(不是一般大学,而是大名鼎鼎的哥大:“每个人都想让你感觉低人一等”,特蕾西这样对布鲁克抱怨道。
)文学社落选,有好感的男生挽着别的姑娘的手出现(那是个拘谨的男孩,需要一个更平凡的女孩来爱,而不是someone he must keep up with)...各种受挫的情况下,布鲁克的出现就像一颗明星照亮了她乏善可陈的生活。
布鲁克野心勃勃,活力四射,让特雷西倍感新鲜。
有心人应该能注意到导演诺亚·鲍姆巴赫与近年大热的韦斯安德森也颇有关联。
维氏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水中生活》编剧都是处女座的诺亚。
而别墅那场戏(有人觉得比较失败,但我不这么认为。
导演试图使电影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淡淡的诙谐,并且有意在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加入荒诞感来分散注意力)让人想起了《月升王国》里小男孩和小女孩去找“表哥”证婚的一段,镜头推的很多,是为了保证节奏的跳跃感。
布鲁克看到了特雷西那篇尖刻的小说,非常尴尬的冲突。
所以有一起批判特雷西的场景,有女主人提出的十个问题,来充分稀释那种尖刻的冲突。
特雷西对于布鲁克的迷恋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中有两次出现“偷东西”的镜头,一次是布鲁克家里,一次是迪伦的豪宅。
特雷西习惯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把某人或者某种生活方式的一小部分偷偷地据为己有。
没有布鲁克特就不会有那篇《美国情人》的文章,更不会有特雷西的改变。
然而布鲁克对于特雷西的感情却是侧面体现的。
布鲁克看似喋喋不休却能记住特雷西随口说的话。
特雷西回到宿舍看到了妈妈,妈妈说,“布鲁克一直在说你有多聪明多有趣……”然后特雷西一下就痛哭起来,“妈妈,我也经历了分手。
”特雷西靠在妈妈肩头。
"Oh honey..."妈妈以为是个男孩子,然而特雷西没有反驳:有什么必要呢?
反正妈妈也不会懂。
然而一切都变了。
特雷西先改变,然后她的生活也改变了。
她终于得到了一个扣到脸上的派,但也学会分辨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
她还是爱布鲁克。
哪怕她看到了所有她的缺点,她的青春不再,她的心血来潮,她的注定失败...于是她去找她,像个罗密欧一样爬窗户,然后隔着玻璃和布鲁克对视。
此刻两人连名义上的姐妹关系都没有了,剥离了所有外在身份,她们还是在乎彼此。
“对我做过的事我不感觉抱歉。
”(她已经有一部分变成了布鲁克,还记得酒吧里对布鲁克嚷嚷说被伤害了的女人么?
)特雷西说,含着眼泪,“但我想跟你一起过感恩节。
”这段关系是彼此成就的。
布鲁克读进去了那篇文章,她知道特雷西是对的——某种程度上来讲。
所以她放弃了开餐馆的梦想,打算去LA闯荡(“至少我在那儿书算读的多的。
”导演又帮纽约文青黑了好莱坞一把...)难怪有人会给这部电影贴上“女权”的标签。
男性主要角色的缺失是的这部电影重点都落在两位女主演身上(正如弗兰西斯哈)导演并不物化女性,而这在好莱坞是多么难得。
女性角色永远为男性服务。
美艳动人,为爱付出——做到这两点几乎已经足够了,再者就是是动作片里又能耍枪又有完美身材的女性角色,以至于查理兹·塞隆 在“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表现已经算是一阵清风了。
然而诺亚关于女性内心的探究深度却是极为罕见的。
两人的关系必然不是爱情,也不能简单定义为友情:他把一种在大城市里女性的孤单疏离感表现得恰到好处。
格蕾塔·葛韦格还是那么又大只又美丽,金光闪闪。
不得不说American Mistress是个好名字,虽然翻译过来有点儿失去味道。
布鲁克就是那样的一个角色。
她身上充满着无限可能,包含着所有金光闪闪美丽有趣的美国梦。
她们在大城市里相遇,看到了对方身上的缺点和闪光点。
他们攀缘对方从彼此身上吸取养分温暖和爱意,然后拯救了彼此。
这就是这部电影对于我的意义。
电影只有84分钟,扣掉开头结尾也就80分钟左右,前79分钟我看得津津乐道,深怕下一秒就要遇到结局了,也一直忍住不去看进度条来隐瞒我的失落感,但是最后还是迎来结尾,失望了。
好可惜,虽然我不知道到底要以怎样一个结尾才算是满分或者优上,但是像这种治愈不管是剧情还是喜剧了,结尾都会让人感觉大石落地,觉得特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是这样草率的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毁了一部电影,但是介于前面真的很精彩,只减一颗星。
接下来说电影,不管是电影的画面还是音乐,让我想到《5 to 7》,我只是说音乐画面而已并不是说剧情,因为这类片讨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质感”,质感这东西很奇妙,对于电影来说你看了以后会觉得心情很好,当然清晰度和光线也是加深质感两大利器,抛开了这些还有画风。
想想《One Day》、《断线》、《Alex of Venice》等,这些电影在画风上就已经能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啥颜色的了,当然用颜色来形容很奇怪,因为画风的取决不也是调色吗,One Day的蓝和断线的暗,一个忧郁一个繁琐,但最终都被治愈,这很奇妙。
(扯了好多。。。
)总之电影不算今年最佳(个人觉得今年最佳是《Jack》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特别顺畅而且会吊着你的胃口,并且一切情节都是按着你想象中的路线走所以内心感觉特别顺畅,跟着妹妹迷失哭泣也随着姐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发怒,能带着你的情绪起伏的电影真的算的是难得的好电影,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也就一小时二十分钟,可我却也在其中明白了一小些道理。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看似挺容易,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看似很难。
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来自于你内心的一个小转变即可,就像翠西说的:“我可能换个发型衣服我就是一个美女了。
”当然我觉得翠西很漂亮。
有想法创意固然好,也别让这些蒙住了你看现实的双眼。
因为就像姐姐克莱尔一样一来大起大落,她找到的解决方法是离开这个城市去下一个城市,她算是聪明的了,而有些人就一直堕落下去了,所以这真的很值得去知道。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除了结尾其余一切都很棒,有喜剧有治愈,结尾的旁白真的是太没有说服力了。
之前忙找房子搬家,忙德语考试,忙申请季申请学校,经常凌晨才睡,六点多起来补作业,就算闲下来了也丝毫不想去任何精力去补充营养,相反只是想要被一些毫无价值的短视频或者无聊小说把自己包起来,让自己觉得很轻松。
但是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空洞无物,就像女主说的是一具“腐尸”。
朋友说他之前就经历过这个阶段,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狭窄,最后形成思维定势,对世界保持一种偏见。
搬了新家之后决心,重新找回之前热忱的灵魂。
布鲁克 说,“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布鲁克是一个美国女主人,热爱一切事物,时常会有创意的想法,但从来不实践,最后只是作了成功朋友的嫁衣,但是又不甘心沉沦拜金主义,所以一直在寻找出路,寻找如何在这个世界不改变自我的生存下去。
这种傲慢或许最后还是会臣服生活,但是又要怎么定义臣服,没钱没事业就只能定义为loser的臣服吗。
这些成功的标签只是消费主义营造的陷阱,布鲁克自带的那种,不知疲倦寻找和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冲动,让我觉得特别热血。
虽然她本人也不是个能一直守住一个想法从头到尾坚持的人,但是各种想法各种尝试就让我觉得很钦佩,因为小菜鸡的我,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发散式思维的能力了。
我刚到德国的状态甚至现在的状态都和崔西一样,想要认识真正的德国,但是每天都是在重复相同的24小时流程,从来没有走进过这个城市的心脏,像一个游子一直漂浮在外,但是这种慢热的性子也不想去打扰其他人,参与他们的生活。
啊好想希望能碰到一个我的布鲁克(实话说,布鲁克真的是那种会给朋友强大勇气和毅力的人,因为看到她一直这么有活力,真的很难不被激励)
她会这样说:每个故事难道不都是关于背叛的吗?
不,不是这样的,我想。
但我绝不会说出口,我只能对她表示赞同。
赞同她,是件多有趣的事啊。
霓虹炫酷的字体,和影片基调完全搭配《小妇人》最终获最佳服装设计奖。
让导演格蕾塔葛韦格,又一次进入到了大众视野。
这个女人曾经通过《伯德小姐》成为奥斯卡九十二年里第五个获得提名的女导演,也是很给女同志们长脸了。
作为影片的主角,崔茜显然是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标准三好学生。
影片最一开始,崔茜进入寝室,开灯。
室友大喊我在睡觉,把灯关掉,崔茜就立刻把灯关掉。
弱弱地跟一句:“我是你的室友。
”
妥协人格同学A要去野生动物园,说道各位同学送给自己的礼物时,到崔茜这里忽然停顿,没错,她忘记了崔茜的名字,当然,还有她送的跟踪装置。
注意,跟踪。
主人公在影片中做的大部分的事不正是跟踪与偷窥吗。
谈到新生会,崔茜从没想过还可以不参加,但是在过来人姿态的室友面前她理所当然地怂了下去。
崔茜就是这样,所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这样,永远心思缜密,永远被人忽略,永远渴望延续自己优秀正面的状态,却无时无刻不想向反面的人格靠拢。
只有在做自己擅长的事的时候才会拥有所谓的“独立人格。
”这就是为什么崔茜见到那个星光璀璨百老汇下来的布鲁克会感到格外好奇与亲切。
崔茜即将碎一地的人际关系布鲁克就是美国情人,一头卷曲的金发,在出租车上抽烟,酒吧里热舞。
她过着一种与崔茜完全对立的生活,曾经有一个能让自己变成富婆的未婚夫,有一个不共戴天的仇人,以及无数个被学生时期的自己欺负过的潜在的女同学。
她敢爱敢恨,可以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蜗居城市一隅,去恳求自己仇敌的谅解。
她的性格与崔茜正好形成了镜面效应,可以说是美国梦的正反面。
多了一份随心所欲,少了一份循规蹈矩,这就是布鲁克。
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崔茜的性格逐渐发生改变,她无意中在向布鲁克靠拢,她以为布鲁克不仅为自己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而且认为如果自己变成布鲁克,是不是可能写出不一样的作品。
在效仿布鲁克的同时,她也发现了布鲁克坚硬外壳下的脆弱性,比如真正站在别墅的多媒体舞台上就没有了在酒吧里的肆意洒脱,她也会窘迫,也会表达混乱,有的时候也会需要自己去拯救。
布鲁克陷入语言窘迫布鲁克陷入债务危机,开餐馆无望时候父亲打来一通电话,说自己是不会再与崔茜母亲结婚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布鲁克无助地踱步,流泪,他对父亲说:“别就这样退出了,我们卡迪纳斯加的人总是这样。
回头就做别的事情了,坚持住啊!
”她想到了自己,创意很多,梦想很虚,一事无成。
永远在奔赴梦想的路上,不撞南墙,不回头。
背景色调的变化“在一瞬间,她的迷人突然变成了边缘性歇斯底里。
人们可以感到她即将面对的失败,她闻上去有腐臭的味道,她的青春已死,所做的只是拖着腐臭的尸体奔波。
不知为何,我成了那个抬棺材的人。
”人见人爱的美国情人看起来无限光鲜,她奔赴向一个个虚幻的梦想,最终回到原地,但是她有原则,她的原则是不破坏别人的幸福,不让别人发掘自己丰满的羽翼下流血伤口,即便它已腐烂。
满屏的drama感最终崔茜放弃了进入文学社的机会,准备自己成立一个新的文学社,与那个“只选自己人”的文学社做对抗,这时,她的性格里已经有了“美国情人”精神的一部分,同时,也没有丢失自己原有的那一份真诚与热忱。
两种特质在崔茜身上融合,也就表现为崔茜与布鲁克最终的和解。
最后的牛仔,浪漫到无可救药,失败到难以置信只能说,缺少了格雷塔的鲍氏喜剧是没有灵魂的。
格雷塔作为一名演员,她无疑是成功的,优秀的,甚至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作为导演,格雷塔亦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伯德小姐和小妇人中就可以看出,但是距离导演风格的最终形成,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一对才华都要溢出屏幕了
记得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大意是有时候坐着车驰骋在路上,希望这是一段不会停止的旅程。
可是每段旅程,终究是会有着属于它的终点。
到了终点之后呢?
只会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
我向来是厌烦道别的,因为我知道,道别不会有什么卵用,只是让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罢了。
而情绪的失控是我最不愿接触到的,我不愿做情绪的奴隶。
还记得高三那年毕业,我选择默默消失在同学彼此的寒暄与拥抱之中。
从此未参加过高中班级聚会,了解到同学的近况,也只是通过挂着的QQ而已。
从中我了解到,他们有人恋爱,有人失恋,有人考研,有人工作,而最近也有人即将步入婚姻······我不想参与别人的人生,我只想做个旁观者,看着这一切就好。
一年半之前的大学毕业,也是如此。
考研的失利,让我选择了妥协,调剂到了原本的学校。
一同考研的朋友,大都去工作了。
还记得他们酩酊大醉,痛哭流涕之时,我独自默默一人在收拾行李,寄存在学弟宿舍。
有时候不是冷漠,只是清楚自己,需要保持理性。
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没有谁能够陪你走到最后,包括父母在内。
我害怕感情,更害怕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为我有着太多的担忧,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烦恼。
我觉得没人会喜欢听,也没人会喜欢这样一个抱怨的人。
因为那毕竟是自己的事,何苦麻烦别人。
成长是什么呢?
你会遇到一些人,一段时间之后,你会离开他们,后来你又会再遇到新的人。
相遇,离别,本是最正常不过的。
放空自己,遵循自己内心去做吧。
也许不够完美,但是,那也很美啊!
这个故事本身就够好看!
加上纽约情怀&加上greta对演纽约客太驾轻就熟,和看弗兰西斯哈一样简单明快,除了最后tracy被针对,心理阴影hhh很能理解tracy,可能因为是抑郁质占多的人。
就算是迷恋greta也带着凝视和旁观,因为心知greta的迷人也许是短暂的。
有段评价说的真的蛮好,tracy总是自视甚高,18岁就觉得30岁的人生传出腐败气味。
看到tracy被所有人针对还蛮难过的,感觉她没犯错。
可能清高的副作用就是共情缺失和钝感吧。
看过弗兰西斯哈之后再看美国情人的会不会都会有后遗症,觉得greta本来很笨拙,演出来的都市女性有点生硬。
那段tracy和男同学对话也蛮经典,清高的还有一大副作用就是单身。
仍感到这部片子主角不是greta,而是tracy。
greta是被观察的客体,是外表吸引人内核却的确有种“腐烂”气息的白羊座hhh如果说弗兰西斯哈是单纯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失败者,那美国情人就是戴上了一层滤镜,在tracy这样小有才华清高自卑交错同时善于思考的人眼中,这样的生活。
身份的焦虑最近特别喜欢一句话:各自有各自的眼泪。
在纪录片《浮生一日》里,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上传了自己普通一天的片段。
组合起来,平平淡淡,喜悦和悲伤都显得那么内敛。
只是影片结尾,外面雷电交加,一位女孩儿坐在车里有点委屈的责备自己这一天太过平常。
不过她又说,好像在意识到今天什么都没发生那一刻,就真的发生了一些什么。
这个略显矫情的结尾让这部片段都十分真实,然整体非常玄幻的影片更显得不可触摸——我们就只是看到了a slice of others' life,你又怎会知道各自的眼泪究竟为什么而流呢?
在《美国情人》这部剧情电影里,角色的眼泪与我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联系。
起先最打动我的是一段有关“你有没有想过要跟我在一起”的对话。
男孩儿说,我想要一个可以爱的而不是整天要追赶的人。
女孩回应,我确实有时候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都聪明。
没想到男孩憋了一会,转身过来附和道,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希望可以直接快进到成名的那一天。
不知道自打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功成名就的故事就开始漫天纷飞。
现在的世界比起以前单一阶级制度的旧社会,真不好说是更好还是更坏。
“美国情人”自己就在影片结尾即将逃离纽约的时候说,真希望我们都生活在封建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地位是不会变的。
穷就一辈子穷,贵就一辈子贵,大家相安无事,好自为之。
而现在,因为存在不止一条成功的路径,且有诸多草根一族的成名范例,我们虽不至于整天妄想一夜成名,却也都渐渐迷失在一条条看似可以通到罗马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身份焦虑对我们最大的异化来自于这个吊诡的情形:拥有身份的人都显得这是自己生来应得的,并且很难会突然失去,从而自己让自己的身份牢不可破。
没有身份的人一方面看在眼里,却又无法停止相信努力就可以达到。
最后有两种结果,真的得到了理想身份的人会不敢相信(比如赢了一座奥斯卡);最终依旧没有得到的人则可能会逃避、遁世或者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这种异化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青少年群体。
《美国情人》里,女孩儿和男孩儿都是大一的新学生,被一个小小的文学社团所拒绝都能生发出如此多的波浪,足可见其威力所在。
然而这部电影的核心却终究还是“美国情人”自己。
“美国情人”作为一位已经30好几,看起来有个性、聪明且时髦的都市女性,却实际上“一事无成”。
她好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说话果断、显得很有思想,在别人面前虽没有故意好为人师,却总有一种经历满满、自信洒脱的形象。
如此这般,涉世未深的女孩儿对“美国情人”生发崇拜是自然而然。
但后来,女孩儿和美国情人的相处过程,就变成了消解这种某种程度上“虚假”身份的过程:她实际上没多少钱、情感生活一团糟、关键时刻嘴巴也会变笨、餐馆半天也开不起来。
不过,相比片中其他明显的“拥有身份却不拥有生活”的角色,“美国情人”是特殊的。
她好像拥有身份,也拥有生活(只是缺钱)。
不过影片最后,她仍然还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好在我们对生活还有热情,否则我都不知道我们该怎么活下去。
生活的艰难在于它并不是一道习题,一道死的习题,有着相对的正确答案。
生活更像是电脑病毒,高级的那种,会随着你的反馈而变化。
当你刚觉得你可能走上正轨的时候,它突然就祭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分身,让你措手不及。
恐怖的是,你分明还是能感到这分身就是你原来面对的那个生活,只是你忽略了这一面而已。
渐渐地,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加重了焦虑。
片尾并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答案——如果这还是真实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答案。
无常是对人生最好的解释。
女孩儿放弃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社团资格,选择打算自立门户。
这究竟是特立独行,还是走向毁灭,我们无从知晓。
“美国情人”准备逃离纽约,去LA试探机会。
临走之前,两人见面,女孩挽留,说起码一起过个感恩节。
然后旁白再次响起女孩儿笔下“美国情人”系列短篇小说的最终章:“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
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
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
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也许女孩儿的确是火柴,而“美国情人”注定要是篝火。
但并非谁就一定比谁好。
人都不是圣贤,而人生又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
各自的眼泪,别人未必懂。
但我们能懂的,就是各自真的都有各自的眼泪。
Mistress America给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的感觉,not just simply entertain the audiences,然后再端一碗鸡汤趁热喝。
Anyway,it's so dramatic.每个人物都塑造得特别真实,鲜活,还有,意想不到。
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演员的表演特别到位。
u think she is shiny.No,shes not.Shes totally a mess.u think u r alike her.No,she pretended.人本是纠结的个体。
剧中的Tony之前说tracy小说不好后来在和tracy独处时,tracy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能直接说我小说写得好呢,tony却说shi..Im jealous最后大家一起评判她小说时,都说写得不好,tony也附和了一句Ive told u.我们总是涌向人群密集的地方。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tracy问tony,你有没有想过和我在一起,tony说他想过,但是他爱Nicolette,He says he wanna love not keep up with我不知道tracy心里面怎么想的。
其实这里面我最惊讶地就是tracy这个角色。
前半段感觉她很温和,被动,总是向往着赞同着猜测着后半段却又特别主动,坚持,seems so sure.她告诉tony,她只是换了个表达方式罢了。
她其实一直都很明白Brook是不可能成功的。
她是爱brook的,但她却没有告诉她,她喜欢和她一起生活,做梦。
她取材于brook,把她写成了尖酸刻薄无所事事疯狂而又绝望的拜金女。
并至始至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肯退让。
她是个小偷。
她给别人戴绿帽。
她反问brook,你是不是特喜欢我在一边崇拜着你,是不是特别喜欢给别人大讲特讲。
可她最后到处寻找,热泪盈眶。
她还是爱着brook的,想念着有着brook的纽约。
我们并不能笃定她一切都是假装的。
她的确是有向往过,迷茫过,她曾经在brook住的公寓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得眺望河对面,曼哈顿高楼永不间断的灯光,在想是谁住在那里,我只想走进这些大楼,爬上楼梯,然后进入梦乡。
我现在也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在一幢临时商业公寓的五楼。
这就是我们的城堡,堡垒。
但在窗外,我能听见凿岩机轰轰作响的声音,它正将这城市瓦解。
在纽约,街坊邻里变化之快,就像天气一样,或者应该反过来说。
但我没能警告Meadow,在我注意到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并且tracy的转变是看得到的,从一开始的笑着附和,努力变得受欢迎,参加各种活动,小心翼翼生怕惹到人到不留余地地评价tony小说,推销餐厅时头头是到。
特别是多次申请文学社,终于被录了后,却扔掉了公文包,自己创立了社团并邀请了Tony和Nicolette加入。
I think she was inspired by brook,but she was clearer than her,so she jumped put of it,and however,she liked it and missed it so she didnt tell anything.也许这挺自私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她写下这个小说有什么错,不管内容好坏与否。
纽约啊纽约,so many things that i want to find out每每让人失望又向往so crazy so cool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那浪漫的牛仔一样最后romantic变成dramaticwe have to face all the problems,after all.Finance,betrayal,breaking up....all this shit.Brook在说,她多么希望她们还待在封建社会,社会地位永远不会改变,农民还是农民,帝王还是帝王。
接着她说but...拿出了她的SAT成绩单,说她要去读大学了。
our life is always filled with trying,fail,and fighting.最后引用一个评论:你以为你看透了生活本质,生活说who the fuck are you?
[ 配乐蛮棒的,有几个地方的剪辑看了好多遍(◍′˘‵◍) ]
没想到我也开始喜欢这种尴尬的喜剧了,笑得停不下来。
优点是台词真的写得很好,Tracy的独白、Brooke的絮叨、两人自说自话、群戏间快速切换、尴尬碰撞、歇斯底里,都很喜欢,忍不住一直反复回放。
这可能要成为我最想读的剧本了。
话唠片成功的重点是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台词堆砌实际都是服务角色塑造,并且给观众带来欢乐,让人回味无穷。
这部编剧真的很擅长细节描写,能仔仔细细戳到心肝儿那种,有几处印象很深刻。
1. T在故事里写,She could see the whole world with painful accuracy, but couldn’t see herself or her fate. And because I was in love with her, I decided I couldn’t see it either. 你眼瞎看不清自己的命运,我喜欢你那我也眼瞎好了。
2. 在别墅拉投资被问到T是做什么的,B说Tracy is spiritual guidance and waitress. 你以为我没听进去,但我全都听进去了,然后还要牵手手。
3. 小说被发现后大吵一架,T回到宿舍和妈妈哭诉刚刚分手了。
4. B要去LA,T说It's going to be hard for me not to look at New York and think of you somewhere in it. 有点“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的意思。
5. 结尾一段话。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 The world was changing, and her kind didn’t have anywhere to go. Being a beacon of hope for lesser people is a lonely business. 我本来觉得本片可惜的是,Brooke这个角色塑造得似乎并没有结尾文字中描述的那么...“伟岸”?
但转念一想结尾的文字其实是T的故事选段,T的视角T的独白,一切都make sense了。
最后,不排除以上的一切可能是我的百合眼自带滤镜加戏太多。
本文发于《环球银幕》,谢绝转载。
————————————————————————————————————————————三年前惊艳的《弗朗西斯·哈》之后,诺亚·鲍姆巴赫又用《美国女主人》带你再看一次活色生香的纽约女人。
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年长同性偶像的女孩都能很轻易地自我代入影片里的女主角翠西。
从乡下初到纽约大都市上大学的十八岁年轻女孩,用一部屏幕破裂的第三代Iphone,父母离异,聪明而才华横溢,却与身周的环境格格不入,内心里瞧不起所有人,但又敏感自卑。
翠西的母亲即将再婚,结婚对象的女儿身在纽约,母亲说,给布蕾克打电话吧。
于是布蕾克踩着光芒出现在时代广场。
翠西迷恋并且崇拜布蕾克,跟随她四处游走,模仿她说话,学她喝酒。
但她并不是看不到布蕾克的虚荣脆弱和自我矛盾的挣扎,她在自己的小说里准确预言了布蕾克餐馆计划的失败。
当故事发展到四个人驱车去康州寻找布蕾克的前男友后,电影一度几乎变成了一部神经喜剧,表演和剧本都显得夸张得略微过火,然而漂亮的节奏感以及布努埃尔一样的奇妙荒诞感又让这种夸张恰到好处。
最后影片还是回到了翠西身上,回到鲍姆巴赫电影里被重复的母题,青春与成长。
曼哈顿,永远是曼哈顿,鲍姆巴赫无疑是伍迪·艾伦精神上的继承者,聪明刻薄,精确得残忍却又温情脉脉。
《美国女主人》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无比鲜活,充满戏剧张力,他们焦虑、独特、自恋、缺乏安全感、不停地说话和争论,你一边嘲笑他们,一边又为他们的命运而揪心。
《美国女主人》会轻易让人联想到《蓝色茉莉》,但是更年轻,躁动,更像是一出闹剧,因此也充满希望。
片中饰演布蕾克的女演员格蕾塔·葛韦格便是三年前的弗兰西斯·哈,同时也是两部影片的联合编剧。
她参与创作的故事里似乎总有自传的影子,影片里翠西在第一次与布蕾克亲密接触以后上网搜寻她的消息,有一个镜头是布蕾克的各种照片——也许那就是身为编剧和主演的格蕾塔真实的生活。
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本来以为是孤独文青融不进集体的女大和玩得开大十岁的继姐成为朋友,两个女孩子的故事日常。可是没想到最后演变成了...布鲁克马上要开餐馆啦,临门一脚出轨现男友,于是本来看现男友面子的投资方纷纷撤资,两姐妹就找人算了一卦去找已经结婚的前男友要资金。女大对一同被文学社拒绝的男生心生好感,不顾他有女友且女朋友就在房子了就公开强吻男生。把布鲁克写进成一本小说的糟糕主人公,讽刺她注定失败。两人我都没好感,布鲁克大喊大叫——和前男友、现男友、前男友的妻子,女大的情敌,女大,自私又不坚定。莫名其妙地演讲博得好感,前男友白送布鲁克一大笔钱——完全不顾妻子想法,布鲁克又自以为有骨气地拒绝。不合时宜地吵架又莫名其妙和好。凑一起看小说一个人要翻其它人纷纷“nono”(还没看完)很好笑。
“有时候我的确感觉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好更聪明,倒不包括:科学和数学,或者东南西北。但其他事情基本都是这样,如果我能想通相貌方面的问题,我还同时会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看上去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有关于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的孤独故事,用有点点无厘头的喜剧形式讲述故事,通过同化自己,年轻的一辈改变着自己,重新认知自己,结尾的处理方法有些合家欢了一点,对于孤独感有所削弱,配乐略多了一点。里面的几个女演员长的真的好看呢。
【8】2015年标了想看,今天终于在飞机上看了~看到最后描述Brooke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失败者,竟然有点泪目,可能我也是这个类别的哈哈
在玻璃盒子里生活的纽约人啊。电影的能量全都聚集在格蕾塔·葛韦格身上,她周围的陪衬到最后让人觉得有提线木偶一般的观感,而第二女主更多起到的是串联故事的作用,她更像是一个游离在故事情境中的画外旁白,而不是有机的角色。可能这些布置正是为了要突出这个世界的拧巴和荒诞吧,虚荣就是纯真,讥诮就是智识,而进步就是失败。
喜欢!永远做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挺棒的。Be kind,and fearless.
文艺小品
非常喜欢前半段,后半段有点玩脱了。格雷塔棒呆了。
a continuation and maturation of frances ha. I feel the all romance, I adore the all failure. most importantly, i love Greta's sensitive, unapologetic, uncompromising writing.
看不下去
喜欢!Noah Baumbach 把各种不着四六的琐碎与词段跳接一起,玩出各种superficial life philosophy 味道。在Dylan 家那段群戏的节奏和聚焦对象的转承也忒出彩了。
absolutely loved it. entering real world is about finding a place in society, an identity. || 别墅戏中表现出来的每个人对生活不同的理解很有意思。导演的洞察力愈加精准,对浪漫乐观主义的赞颂继续,然而如何从人生真相走到乐观结局,还是含糊带过了。处理好这个问题能再上一个台阶
片长不够,对话来凑。
空洞又急躁
last cowgirlall romance and failure
上一部是reality 这一部是inspiration
从头尬到尾,就靠几句漂亮台词吸睛了。
非常失望,很讨厌这个电影。别墅那场戏不让我感到荒诞,只觉得神经和莫名其妙。不管导演和演员怎样有意表现一个光彩夺目的Brooke,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完全定格在酒吧里中学时被她伤害过的人十几年后终于鼓起勇气对她喊出的控诉里——在所有那些glamour背后是非常可怕的黑洞,而更可怕的是,这种人自身是完全意识不到也不会承认这点的。这一切既不浪漫,也不文艺,而只是充斥着一种庸俗的自大。
看似废话连篇情节琐碎,却将女人的心理刻画得很精彩。每个人心里都是暗黑无边,同时每个心里的角落,都有着一比柔软与良善。
All romance and fai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