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的死,导演采用了省略法来拍摄。
从克劳迪骑车告别,直接跳到罗尔娜给克劳迪收拾遗物,罗尔娜的感情变化表达得非常节制,但却有很强烈的冲击力。
“省略"带来一种类似于“惊喜”的效果,瞬间让观众的预期落空,进而达到刺激观众的效果。
罗尔娜将克劳迪的钱还给克劳迪的妈妈,克劳迪亲人对克劳迪的态度极为生疏,甚至是厌恶。
这个细节更增添了对克劳迪的同情,和对罗尔娜的理解。
罗尔娜对克劳迪感情的变化,与罪恶感有关,但也与爱分不开。
这种爱倒不单单是男女的爱情,更多的是一个女人天性中的母爱。
克劳迪像一个粘着罗尔娜的孩子,并且孤苦无依。
这是一部在表现手法上极为节制的影片,其中很多类似”省略法“的运用,带来一种格外的魅力。
冷峻中自有一种激烈的冲突,久久难以释怀。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可谓达内兄弟叱咤影坛的巅峰时期,兄弟二人延续着 20世纪末《罗塞塔》奠定的影像与美学冲击力,先后创作出三部作品(《儿子》《孩子》《罗尔娜的沉默》)全入选戛纳竞赛,均轻松有奖,其中更凭《孩子》摘下他们的第二座金棕榈奖。
回首过去,这三部作品绝对是达内兄弟作品中高水准的代表。
一向秉持着简约直接的纪实风格,在朴素的生活情节里发掘出扣人心弦的叙事魅力与闪亮夺目的人性光辉。
相比起化繁为简的《儿子》和《孩子》,他们在 2008 年的《罗尔娜的沉默》中却有意做出改变,交出了一部职业生涯中情感与情节最为复杂的作品。
故事围绕一个阿尔巴尼亚女移民展开,透过当地人贩子的安排,她来到比利时和一个瘾君子假结婚,以便尽快获得身份。
当假老公不慎吸毒去世后,她如愿获得身份,却又在人贩子集团的贪婪驱使下,再与一个俄国人假结婚,非法赚取金钱,结果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事情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一如既往地,达内的镜头再次瞄准了边缘人群,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女移民,她纠缠于人贩子地下集团,深陷于各种欺骗、敲诈、剥削与利用的关系里。
这并非是达内兄弟初次接触移民题材,早在 90 年代的《一诺千金》便已有所涉猎,这部作品继续深入剖析移民群体在西欧发达国家的生存和道德困境,以手术刀般的冷静精准去审视人性的本质。
▲一心想获得合法身份的女移民从《罗塞塔》开始,达内兄弟两人有心或无意地,向法国电影大师布莱松致敬,透过身体局部的特写来交代情节,比如这部影片开头聚焦在点钞票的手部镜头,连同情节中反复出现假老公让女主角替他保管的一叠钱,还有女主角为尚未出生的孩子到银行存钱。
这些向布莱松的经典之作《金钱》致敬的镜头与情节刻画出物欲横流的生活背景,金钱至上的意识足以主宰着这个边缘群体的行动与情感。
女主角为了尽快获得身份,不惜与一名当地的瘾君子假结婚,平日对其恶习无比厌恶,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是分房而睡,不让他接触到自己的空间。
没想到的是,瘾君子却立定决心戒毒,并让女主角努力助他脱离毒海。
至于两人是否在男人戒毒过程中燃起爱火,导演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透过不落俗套的塑造与刻画,让观众对社会边缘人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不是所有的瘾君子都有家暴的倾向,不是所有的瘾君子都不知悔改。
▲女移民和瘾君子假老公最意想不到的是,导演在剧情进展到一半时竟让瘾君子突然死去,却不交代其中缘由。
上一个画面是女主角和假老公在开心庆祝,下一个镜头却是她去认领尸体。
这种叙事关键点上的留白相当出色,跳跃的情节处理让影片不至于陷入到狗血情节剧的类型窠臼里,也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后半段女主角的行为动机。
无疑,这是达内兄弟最复杂、最戏剧化的一部作品,同样是涉及非法移民问题,这部比《一诺千金》在人物的形象、行动和道德困境方面有更深入的挖掘。
这个女移民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获得了合法身份,在过上幸福生活后,仍忘不了为此前的行为赎罪,这给后半段情节走向提供了一些提示。
导演相当擅长将镜头对准边缘人在获利后的内疚或赎罪行为,从《罗塞塔》的女主角试图自杀,到《单车少年》的男孩在高空坠落后的表现,再到这个女移民的行为转变,都在冷静地勾画出边缘群体走出道德困境的弧线。
▲和人贩子集团密谋尽管情节中暴露出诸多社会问题,导演却无意在这些话题上驻足太久,反而更有兴致去刻画人性难测的本质,这俨然已成为了达内作品的鲜明标签,而这部影片还罕见地触及到女性的困境。
作为一名非法移民,女主角只听命于人贩子集团的摆布,如何伪造家暴证据;同样地,她在所谓的婚姻中也是沉默不语,因为要小心翼翼处理好自己在假老公、真情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沉默的形象暗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她身边都是清一色的男性,无法自主行事。
她在此困境中难以看到希望,却在假老公的戒毒过程中,看到人性里暗淡的火光,从而带给她一丝盼望生机。
导演再次祭出留白手法:究竟她有没有怀上假老公的孩子?
剧本给出了开放的答案,在最后一幕的森林小屋里,她与幻想的孩子共眠的画面有一点猝不及防的超现实童话意味。
从她主动献身与瘾君子赤裸相拥,以助其戒除毒瘾,到她给未出生的孩子开户存钱,再到她主动透露俄国人自己怀孕的事实,这个高超的剧本不动声色刻画出女人幡然醒悟的勇气。
她逐渐摆脱了人贩子、情人、压迫者的牵绊约束,真正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生活。
这也许是母性的力量驱使(腹中未置可否的胎儿),也可能是经历艰难复杂的考验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并没完全湮灭,依然在最阴暗的角落里绽放光芒。
这个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可谓实至名归。
我不能说这片子不好,但这决不代表这片子就真的好到可以拿个最佳编剧?!反正咱又不是评审,咱还没有能去戛纳装B的权力.故事是不错,但情节也太过老套了吧,记得很多年前在一部天朝电视剧中还看到雷同的情节呢.难道当时我们天朝的影视剧创作事业就已经那么超前了?最佳编剧给的也太草率了吧.与此界其他竞赛电影比起来,这个剧本往好了说也就是个中规中矩,难道就是为了几个情节跳跃和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尾?达内兄弟这个帽子带的太大了,(发现现在电影业中称兄道弟的还真不少)脑袋小就别带那么大帽子啊,人家会笑话的在电影剧本上,<提喻纽约>、<三只猴子>、<帕勒莫猎影>都比<罗>强很多,甚至在我看来<狮子笼>都和<罗>有一拼.凭什么<罗>能拔得头筹?笑死我了!这一界的最佳影片给的也让人匪夷所思,实在想不明白那年戛纳到底怎么了?中邪了?能看得出08年的戛纳,想竭尽全力的接近主流和讨好大众好在今年,有人把这种趋势扭了过来.不然真担心再过几年,戛纳的红地毯上出现蜘蛛侠和变形金刚的身影...戛纳de保守派们,请不要再装B了.大家也都别再装了,不要以为能在戛纳获奖都是好东西.累的半天憋出几句无厘头的评价,或者从哪本破烂杂志上抄了来的几句恭维的话,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和那帮戛纳评委有一样的过时,守旧的欣赏能力?都洗洗睡吧
lorna对cloudy的感情,就像亲情无处不在一样,习以为常的时候总是躲避,埋怨,习惯性的照顾对方,再不情愿也拒绝不了,在cloudy把自己的钱交给lorna保管的时候,一切是多么的理所当然,lorna也习以为常,没有去拒绝。
女人终究都是感性的,在一起生活久了,爱情就偷偷地滋生着,在他们没有察觉的时候,慢慢地向亲情过度,变的象长在自己身上的左右手,不会去刻意在乎,却不能失去。
但是,lorna的沉默在于她没有察觉,太多的理想,身边男朋友的浪漫,让她冲昏了头,忘记了自己左右手的重要性。
人大概都是这样吧,往往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发觉一直在身边的才是最重要人。
故事结尾lorna的自言自语让我伤心又惊喜,麻木的生活过久了,终于感情又回来了,希望在转角。
沉默,在爱情的高级交易形式-婚姻里,罗娜需要保守许多个秘密。
克劳迪、费比奥、俄国人、索尔克、费比奥的小弟.....这些男性的角色都由罗娜带出来,然后再一个个甩掉。
与费比奥是显性的交易,交易演化出报复;与索尔克,被推出时是爱情的名义,但被残酷地证明,也不过是一笔事关投资的交易;倒是瘾君子克劳迪,在一笔真正的交易的双方身上,罗娜找到些许信任,不是利用与被利用的与人的感情联系。
让-皮埃尔和吕克让罗纳与陌生的男人在跳舞时谈交易,在车上谈交易,在费比奥在场时毫不顾忌的换衣服,这些场景里,性别是弱化的,甚至是模糊的,这些过程中,所有的物体特写,都是钱。
数钱、取钱、存钱、要钱、藏钱、分钱。
但在拿到法院准予离婚的信件的星期五,罗娜脱去衣服,健实的小腿、大腿,健康的乳房,完全处在理性的功利场景中的罗娜,抱紧了克劳迪。
这是可以抱紧的一刻,小小的颤抖的乳房,有力量,让人感动。
导演的跳拍,让克劳迪死去,这跨越的一部,真正隐藏了罗娜沉默的信息。
最后在逃脱的路上的丛林小木屋里,这些信息回来了。
夜色渐晚,潮湿密林,失去锁的窗户系上了,我总是希望这个夜晚是安全的,因为,既然给了罗娜取暖的火,为何不给她噩梦醒来后的一缕清晨?
爱情是人的本能,人性使人之所以为人。
片子的摄影干净、简洁、极具生活化。
演员的表演很精彩。
尤其是饰演罗尔娜的Arta Dobroshi和饰演克劳迪的Jérémie Renier之间的互动,微妙的感情把握得很准确。
以上是说得清的,说不清的,就是——喜欢——。
放任一个堕落的,无可救药的瘾君子吸食过量毒品死去是一回事,把一个求生欲望强烈,并把自己当作救命稻草的人杀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罗尔娜的改变和爱或是日久生情无关,而是善良和责任。
片中有几个对比很有意思:1. 第一次克劳迪要求罗尔娜把他锁在家里,她根本没理他。
即使是他把门钥匙扔到了街上的卡车里,罗尔娜还是没管,跑去上班了。
第二次是罗尔娜为了救克劳迪,把门钥匙也从窗户里扔掉。
2. 克劳迪毒瘾难耐,躺在罗尔娜的床上以求慰籍,罗尔娜回来之后,嫌弃地把床单扯下来。
晚上克劳迪大声求救,罗尔娜最初把水盆放在了克劳迪面前的地上,有点类似喂动物。
她的身体尽量地躲远。
罗尔娜为了安慰痛苦无助的克劳迪,脱掉衣服,抱住克劳迪。
感受到拥住的是一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她哭了。
3. 罗尔娜帮克劳迪买东西,他递给她5块钱,她找给他3.9,两个人都面无表情两个人一起被配钥匙的从家里放出来。
在修理铺,老板要他们付70欧元的费用,克劳迪笑着说:一人一半?
罗尔娜说:我来付,是我的错。
克劳迪说:也有我的错。
罗尔娜:那还是一人一半吧。
两个人都微笑着。
4. 罗尔娜请克劳迪合作,承认家庭暴力,以便尽快离婚。
克劳迪不愿意。
罗尔娜问:即使是我可以给你5000欧元?
克劳迪说:我可以去找工作。
索克尔在知道整件事情的经过之后,只是埋怨罗尔娜,白白陪给银行7000欧元。
罗尔娜甘愿为了克劳迪的孩子放弃和深爱的男人已经快要成功了的计划,因为她和索克尔之间是爱情,和克劳迪之间,是生命的延续。
(自译)问:关于《沉默的劳拉》故事、角色、背景、地点,这一切是怎么构思出来的?
Luc Dardenne:最开始是想拍部关于一个女人的电影。
但不知道是谁,在哪,发生了什么。
只知道是个女人。
后来,在2002年,我在布鲁塞尔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兄弟是个瘾君子。
黑手党提供给他一个与阿尔巴尼亚的妓女假结婚的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通过结婚使女方变成比利时公民。
并且利用这一身份,继续再和其他的阿尔及利亚男人结婚。
而他本人结婚时可得到一部分酬劳,其余的需离婚那天才能拿到。
他的姐姐,也就是故事叙述者,提醒他要小心。
因为以前就发生过和阿人结婚的瘾君子,最终死于服毒过量的案子。
警方怀疑一切都是黑手党所为。
谋杀不仅可以封口,也节省了离婚时的开销。
她兄弟最终没有接受协议。
但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后来对它稍作改动:不要妓女,因为我们认为有点老套。
但阿尔巴尼亚女人还不错。
或者即使不是,只要是个移民也可以。
她为了能拿到身份证,进了某个骗婚集团,和比利时瘾君子假结婚。
这个女人是那种为了自己得利不顾他人死活的坏蛋吗?
或者相反,关键时刻她救了瘾君子一命?
她到底打算不打算救他?
……于是,女人的构思逐渐清晰了。
接下来就是处理社会和道德状况。
问:这种状况的哪些东西吸引了你?
Jean-Pierre Dardenne:欺骗。
一个成为帮凶的女人,试图从参与的欺骗中寻找一条逃生之路。
我们很喜欢这种题材。
一开始女人很吸引人,她是秘密的保护者。
随后她必须在保守还是揭露秘密之间做出抉择。
这是我们第一次拍摄关于一个女人的电影,第一次有激情戏和裸体场面。
以前从没做过,这些事,我们想去作,并希望能够成功完成。
问:古典的戏剧结构,通常逐渐推进至重要抉择。
而你们的电影,却总是出现在一开始或开始不久,然后集中刻画角色如何应对结局或者罪行。
JPD: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谋杀,以及之后的相关角色。
本片与《儿子》(那部影片也有谋杀,但凶手不是主人公)的情况相反,我们让男人以服毒过量方式被杀的情节出现在影片中段。
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表现劳拉之后的反应。
一旦谋杀发生,她是否自觉有罪?
是否会将同伙告发?
是否会不接受属于她的那部分报酬?
或者她选择回老家继续做原来的自己?
对于成为这样一起凶案的帮凶,她是否能承受?
即使在男人得救,她仍然没有对他吐露实情的情况下。
总之,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女人,是否可以爱情、生活和幸福的名义,彻底遗忘掉自己做过的一切,所参与的罪行。
我们的很多电影都在关注:实施谋杀,对一个人来说,是否可能。
现实生活中,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大家都很清楚。
但我们却试图让我们的角色处于杀与不杀的抉择困境中!
如果杀了,他们是否会因此自觉有罪。
就本片而言,劳拉的罪行显然非常严重,以至于她自己凭空创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孩子。
幻想死去的男人能以两人亲生骨肉的形式得以复生。
问:为什么你不在画面中表现男人被谋杀,或者劳拉发现他被谋杀?
没有选择用突然的爆发去震撼观众,而是让他们慢慢的去意识。
JPD:对我们来说,如果能回到劳拉身上,通过她来让观众发现克劳迪的死会更有意思。
劳拉得知死讯的情节也被省略了。
这种省略使得在某一时间点上可以在女人身体里创造出一个孩子出来。
理论上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当初开始编写故事的时候,我们已经认为不要表现克劳迪的消失。
但还没想到让她觉得自己怀孕。
我认为只有让男人的死不出现在画面中,我们才能让“怀孕”成为可能。
如果呈现出来,那劳拉就不能会觉得自己怀孕了。
因为他已经消失了,从影片中消失了。
他骑着车走了,就这么简单。
LD:我也认为不显示死亡会让影片变得更趋于内心。
无论是对于劳拉还是对于观众。
更多在劳拉的头脑、内心和身体里,也存在于观众的想象当中。
不显示它,可以让观众更充分地认同劳拉,认同于她的内心世界。
问:这种方式也更震撼!
JPD:是的。
就像我兄弟说的。
因为他消失了,他的死亡对观众而言就成了秘密。
我们不知道怎样发生的,但是想象的比看到的,效果更好!
问:你们经常和非职业或缺乏表演经验的演员合作,但你们却与Jérémie Renier合作了三次。
关系不一般吗?
LD:他和我们一起进电影圈,一起拍过两部电影,都失败了。
之后一起拍了一些舞台剧。
但当我们的电影真正有人看,被人评论,始于The Promise。
JPD:我们同时进电影圈,也都四十多岁。
他有个十五岁的儿子。
我们之间能够形成某种默契和信任。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希望和他一起再拍电影。
当然,他是个出色的演员。
每次同我们工作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他就能将我们之间的理解传递给其他演员。
帮助他们进入状况。
他有着超过了演员的范畴的特质。
对我们而言,这很宝贵,也很了不起。
问:与你们最近的电影不同,沉默的劳拉是用35毫米拍摄的。
也设置非常多的固定机位。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风格?
LD:因为我们认为需要观察分析这个女人。
而不是像《罗塞塔》那样,模拟她在镜头前的活动。
需要一点点距离,一个更稳定的机位,去观察这个神秘的、脑袋瓜里非常复杂的女人。
他对某个人说着真话,对另一个却不是。
她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所以我们观察她。
有时出于同情,有时带些憎恨,有时又非常理解。
总之,我们观察她。
我们会问自己,她到底是谁?
问:这是一部政治影片吗?
JPD:这部影片说的是现在,说的是以他们各自名义的男人和女人,准备谋杀某人。
我们也谈及了有些卑微的生命价值。
你能说这也是政治。
但我们从不将其看做是政治影片。
我们想要讲述一关于现代人的故事。
在欧洲,有许多导演都将作品定位在同一个领域:移民。
目前欧洲生活中的最混乱的一面。
这不是审判。
电影最适合表现这样的题材。
大学时候,常常想出一些奇怪的点子,悄悄的实现。
例如在图书馆找和自己同名的作者写的书,并看完。
还好,我的名字虽然并不奇怪,但同名作者还真是少,记得大学毕业那年好容易找到一本同名作者写的书,关于某个完全不懂的行业,但翻遍图书馆都找不到。
后来,还找到了一本书,叫做《LORNA DOONE》,好容易找到的一个还是英文版,费劲八力看完了,但后来全忘了。
今天,我又翻到了这部电影,片名和我的英文名字一样,《Le Silence De Lorna》,想看看,不知什么时候能买得到。
平和的叙事,轻声的音乐,可是道出的故事却那么伤人。
一个单身的姑娘来到比利时定居,与一个瘾君子假结婚,她的初衷也许是不纯的,但是蛇头与男友却要逼迫她谋害丈夫,于心不忍,但男人最后还是被害死了,罗尔娜的内心极其愧疚,但是为了更美好的新生活,她只有妥协,拿到比利时身份证后与一位俄罗斯人假结婚,生活正一步一步进入正轨,但是又发现自己怀孕了,孩子是那个瘾君子的,也许处于内疚,她想保住孩子,可是天不从人愿,蛇头与男友都逼迫她打掉孩子,甚至遣返她回家乡,迫于无奈,她只能逃亡。
生活竟是如此赤裸裸的残酷,没有任何温情,没有任何余地。
“The man who has a conscience suffers whilst acknowledging his sin. That is his punishment.”一个有良知的人,哪怕他对所犯之罪供认不讳,心灵也永远无法安宁。
这就是他的罪与罚。
——《罪与罚》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以及她真的能承受这种代价吗,她真的能自欺到忘记发生过的事情,或选择对其视而不见吗?
很多时候,人会想当然地低估罪与罚的拷问,但犯下的罪会压垮一个良心未泯的人,自我惩罚进而成为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
至少对罗尔娜而言是这样。
一、沉默的罗尔娜罗尔娜,一个通过假结婚取得比利时公民身份的阿尔巴尼亚女人。
她在比利时做着一份洗衣工的辛苦工作,争分夺秒地奔忙在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中。
她是瘾君子克洛迪名义上的妻子;是从事非法交易、甚至犯下杀人恶行的出租车司机法比奥的挣钱工具;是索科尔的女友。
她背负着如此多重的身份,缄默、顺从地生活着。
挣钱、攒钱、取得身份、办理贷款,生活中最大的希望是和男友在比利时开一家小餐馆。
她几乎屏蔽了所有情绪感受(劳累、孤独、疑虑、愧疚),像个机器人一样朝着设定好的目标,不假思索地前进。
为了实现想要的生活,她可以忍受日复一日的辛劳,单调乏味的重复,挑战法律的非法交易,以及和男友长期分离的孤独,但她还能承受更多吗?
比如纵容恶的发生,间接地杀死一个无辜的,甚至是善良的人。
二、消失的克洛迪克洛迪无业、贫穷,深陷毒品的泥沼。
他像是从社会网络中分离出来的多余的人,他几乎没有任何的人际关系可言。
也是在他死后,我们才知道他的母亲和兄弟,而他们对克洛迪有的也只是陌生和冷漠。
在法比奥的生意盘算中,杀掉克洛迪是最稳妥最经济的选项,因为不会有人在意一个“一无是处”的底层人。
但他没想到的是,克洛迪却有所有人都没有的东西。
“钱”是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元素。
影片开场的第一场戏便是罗尔娜在银行预约办理贷款业务,随后“钱”出现在罗尔娜和所有人的往来中。
它成了影片中人与人往来的必需品,也是见面的理由。
能挣多少钱,能分多少钱,能存多少钱,每个人都在仔细地计算着。
只有在克洛迪这里,“钱”丧失了它诱人的魔力,这或许是让罗尔娜为之震撼的一点。
当金钱冰冷的力量褪去,在与克洛迪的关系中,罗尔娜感受到了不曾设想过的温情。
达内兄弟处理“克洛迪之死”的方式非常值得讨论。
影片在克洛迪之死前,导演们向我们展现了近乎无情的罗尔娜,观众很难移情于她。
我们会评判罗尔娜,但不会选择去理解她,也很难和她感同身受,我们与角色之间始终隔着一层。
但达内通过对“克洛迪之死”的创造性处理,得以将我们置于罗尔娜的位置。
影片省略了克洛迪的死亡过程,直接展现了罗尔娜收拾衣物去看克洛迪的遗体。
而在这场戏之前,可谓是本片最温暖美好的一场戏,罗尔娜和骑着自行车的克洛迪在街道上像孩子般嬉笑追逐。
这场戏的轻松愉快,毒品戒断几乎成功的克洛迪,罗尔娜难得的欢笑,让观众有机会窥见罗尔娜柔软、纯真的一面,为观众共情人物提供了可能的通道。
就在一切似乎都在变好之时,克洛迪突然死亡,不管是对于罗尔娜还是观众而言,这都是太过出其不意的沉重一击。
因为我们深知罗尔娜和克洛迪间温暖的情感关系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冷漠世界里是多么难能可贵。
借此,我们和罗尔娜共享同一种悲痛与心碎,也为罗尔娜的转变埋下种子。
因为一个人拥有过温情和爱的人,就有了抵抗黑暗的超能力。
三、想象中的孩子罗尔娜租下一处店铺,和男友索科尔兴高采烈地通话,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在登上店铺内的一处楼梯时,罗尔娜突发肚痛,瘫坐在楼梯上,随后在医院初步诊断为怀孕。
一个人以为可以将过往的罪抛之脑后,却倒在了攀登未来的阶梯上,不得不说,达内的视听语言有心了。
在和俄罗斯人的假结婚中,罗尔娜试图保住肚中的孩子。
这一行为激怒了只想确保交易万无一失的法比奥,后者执意让罗尔娜打掉孩子。
在医院得知罗尔娜并没有怀孕后,担心被告发的法比奥又坚持要送罗尔娜回阿尔巴尼亚。
索科尔此时展露出的自私、冷漠和无情更是让罗尔娜心灰意冷,她已不再相信任何人,却对自己已经怀孕一事笃定无疑。
在被强制送回阿尔巴尼亚的路程中,罗尔娜感知到自己即将被谋杀的命运。
第一次,她不再顺从,勇敢反抗,用石块击昏司机后一路逃到森林深处一所废弃的木屋里。
她捡拾树枝,生火取暖,锁紧门窗,和自己想象中的孩子喃喃自语。
她慢慢睡去,等待她的是未知的明天。
所有人都对自己犯下的罪视若无睹,只有罗尔娜选择背负起了她的罪与罚。
所有的愧疚和良知一如那个想象中的孩子,克洛迪的孩子,将在她的身体里久久无法散去。
比较闷.
长镜头一直跟着主角 主角始终出在急促的动作之中 充满焦虑和不安的氛围 人物精简 故事清晰突出 没有空镜和单独的全景 很写实的摄影风格 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 张力存在于故事和人物性格之间 不配乐不煽情 但深刻动人
女性不要总想着拯救别人。
真沉默
同骑着自行车的丈夫在街头玩笑追逐是全片罗尔娜为数不多(仅有?)展开的笑颜,在转瞬即逝的美好之后生存的境况急转直下,跳跃的叙事使故事更添残酷。
假的婚姻,假的家暴,假的借口,lorna生活在虚伪的条框中,直到她拥有了孩子的幻想,只不过这也是假的。达内兄弟的手持跟拍、跳剪,让简单的故事生动
白开水一样的白描,简单的人性光辉,淡淡的哀愁和坚强
文明世界下的黑暗角落。人性的扭曲和回归与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的生存本能在普通到不能普通的镜头间交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但影片结尾的氛围还是让我有些吃惊。而罗尔娜的心理转变,至少对我来说,虽说是说得通的,但也并不是有完全的说服力。
沉实、跳跃法
没感觉出多好看。
还是达内兄弟一贯的边缘题材,毒品、偷渡客。罗尔娜并没有沉默,相反做为犯罪团伙的一份子相当激进,甚至为了养育并不存在的孩子叛出组织。这个悲情人物正是劳苦大众的指代,真正保持沉默而又不该沉默的,才是本片批判的对象。
喜欢的风格
无聊。
安静又不沉闷的好片子
达内兄弟最爱的底层人民故事,但是看多了有些疲倦。影片最温馨的一幕莫过于单车后面的小追逐。
1. 居然是达内兄弟的作品。2. 女主角不必裸的。3. 这个女人活的好清冷,虽然都是男人帮助他得到身份,然后在用比利时身份跟俄罗斯人结婚赚钱,但她从中没有体会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只有那个瘾君子对他是真心依赖,女人就是这么简单,可以为了一点点爱的曙光,赴汤蹈火。
伦理责任的道成肉身
坐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第一次在大荧幕上感受欧洲电影那可以称之为“真实”的胶片质感,电影内容尚可一看,观影感受却愉悦非常,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艺术影院。
达内兄弟的电影始终清冷,手持镜头跟得住也放得开,好比真实的生活不温不火时缓时急。本来故事的推进使得人物渐渐清澈丰满,只是结尾突然跳脱,使真实感顿失,斧凿刻意,匠气陡增。
写实的电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