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半。
尽管看了多兰的那么多作品,却还是对于这种吵吵吵,撕撕撕和情绪的突然爆发感到头痛。
但带入本片的语境,却又是那么贴切。
开头曲就已经表明了影片的矛盾,我们在受伤后在成就时都想要回家,但家并不是你的港湾。
路易斯离家12年,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想要回家看一看,老了却还是时髦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哥哥,成了小美女的妹妹以及多出来的嫂子。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他会回去吗,这次回家到底是对于自己回忆的再次纪念,还是对家人们的思念。
如果只是家人们,他为何固执的想要回到老房子。
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回去,家人是什么,他们之中很多和你三观不合不理解你,每天坐在一起吃饭却连话都不说一句,这叫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
西方和我们的表达方式确实不同,至少在我们家里,即使是家人之间仍有着无尽的客套和把戏。
他们至少会嘶吼出来发泄出来,不满委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喜欢直接却又害怕直接,就像我很阳光却又无尽的自卑一样。
但我想要的却只是真心。
路易斯和每个家人都有一段私人对话,这也是对每个人的告别,但大多数是他们讲他听,他要说的很多,但看着他们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最后的爆发很爽利,我期待着一次爆发,也许很远也许很近,也许永远都不会来,谁知道呢
他原本是想回去在生命的终点制造一个温馨的假象的。
有一点想验证自己的离开是对的。
却又想诗意回溯自己的过去,成全一个完美的家庭氛围。
一切照着想象中进行。
平稳礼貌充满善意的开场。
一点尴尬,一点安慰。
一点埋怨,一点道歉。
一点真心,一点刻意。
还是想起了一些曾经的美好感受的。
家人一起远郊的春日,青春时恋人的手掌。
却还是只能和自己的朋友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假思索的,坦诚的。
“我怕他们。
”他被母亲拉去小屋里聊天,被刚喷上香水的母亲抱着,风吹帘动,他直勾勾的盯着碎花布的窗帘,他一定被那一刻的温柔打动了,他一定在那一刻没有忍住,想要袒露他的脆弱和恐惧,差一点就说他回来的原因。
人会多少次因为这些温柔的瞬间而心存侥幸的重新相信?
还好他没有开口。
他带着不合时宜的感伤和怀念,一次次的欲言又止。
没有人知道他准备去死。
他在车上和哥哥说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这一路回来的细节。
像倒垃圾一样的描述。
他不假思索的直接进入对话,像朋友似地聊天,以为他们像小时候一样亲密。
他用这些细微的方式,企图表达他的善意和关心。
通过袒露他细枝末节的感受,小心翼翼的示好。
人的悲剧往往都是因为对被理解这件事抱有着侥幸的期盼。
但很明显,他的哥哥已经被长久的愤怒扭曲了心智,他粗暴的问他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屁话?
他装腔拿调的用他的描述方式在反复的羞辱他,来表达他莫名的恨。
温柔往往就是在这种反复被践踏的方式里,被暴力的一遍遍的撕开,再一遍遍的延续下去。
他看着喋喋不休的哥哥,看着窗外的树影,我猜有那么一个时刻他非常想要报复性的说出那句,其实我回来只想告诉你们,我要死了。
但他没有,他没有用这个家惯有的攻击性的方式来对待他们,或者他心底里并不觉得他们会在意他即将到来的死亡。
直到他哥哥给出的那句致命一击,风轻云淡但恶毒的跟他强调了两遍,你的初恋,你的Pierre,上个礼拜过世了。
那一刻我几乎听到了一种东西彻底断裂的声音。
人在施加伤害的时候是有觉知的,而讽刺的是家人往往知道你最深的软肋,你的死穴在哪里。
两次伤害以波的干涉效应蔓延开来,逐渐加速的配乐和墙上的钟摆,一遍一遍的催促着将他逼迫到绝望的死角,让他无法喘息,如芒在背,疼到麻木。
每个人都喃喃自语着自己的不解,需求和痛苦,发泄着自己无处可诉的愤怒,像嗷嗷待哺的婴孩。
黑洞与黑洞彼此靠近,扭曲了所有的光和热。
伤害与失控一次一次的叠加,直至宇宙爆炸。
最后。
他在餐桌上像他母亲期望的那样,给在场的所有人可以亲密的希望,他还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一次体面的收场。
但不出所料,所有的需求都被变态的自我防御机制抵挡了回去,在这个窄窄的屋子里,被无止境的反复的搓揉冲撞。
所有人期待中的本该有的温柔理解都像那只脆弱的鸟,在愚蠢的分辨不清方向的暴力中,撞死了。
全程只有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Catherine,体察到了他可能回来的缘由。
一个长久的处于风暴中心的溺水者,微弱的试探性的问了他一句,“多久?
”“人生有许多动机只属于你一个人,与任何人无关。
这些动机逼你离开,同时也迫使你回来。
”所有痛苦的程度都是极为私密的感受,进而演化成自己的“剧场”,自己开始,自己谢幕。
所有的原谅与和解,也都是和自己达成的。
Louis微笑的看着自己纠正不了的现实,被长期以来的痛苦异化了的家人们,最终放下了自己无力去改变的。
转身,戴上帽子,与过去永久的告别。
看的揪心压抑,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有的人看的很有触动,有的人看的就没有什么感觉,感觉很无聊什么的。
并不是看不懂,只是大家的感触等级不同罢了。
就好比,吃过苦瓜的人,他知道苦的滋味,但是形容不出来,但是他知道。
没吃过苦瓜的人,听过别人说味道是苦的,所以他知道认识苦瓜是苦的,但是他没有感受过这个苦是什么样的味道。
一个知道苦的味道,一个知道苦,无论尝过或未尝过,这个味道是形容不出来的,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明白。
《只是世界尽头》(Juste la fin du Monde)是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推出的第六部电影,由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Jean-Luc Lagarce)的同名戏剧改编,获得今年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尴尬关系。
当时评论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27岁多兰的成熟之作,也有人给他戴上“自恋狂”的帽子,这位在戛纳成名的“天才少年”甚至赌气放出狠话说以后不会再来电影节。
影片内外,都有不少误解,无形中或成就其作品个人化和普世性的完美结合。
梦幻感的慢镜头轻轻滑过,法国一线男女演员悉数登场,镜头聚焦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可以真切地听到他们的呼吸声,看到每一条细纹,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O-Zone乐队的音乐响起,华丽丽地填满各种转换场景的过渡片段……如果视觉语言可以用味觉体验来形容,看完《只是世界尽头》,如同吃了一片上好法国鹅肝,后又咂一口意大利高浓咖啡。
醇郁感极度浓缩,个人体验太过强烈,还未入肚,便已经饱了。
影片演员阵容豪华,包括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 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五个法国影坛重量级大咖,不少人批评多兰矫揉造作,不够自然,但影片注重形式之余,未忽略内容,为追求整体效果而用力过度不足为过。
多兰延续以前艳丽饱满的画风,在一个几乎封闭的空间内,讲述了一个看上去没多少情节但实则暗流涌动的家庭故事——路易三十四岁,是个剧作家,他离乡十几年后,决定回老家告诉自己的亲人:他得了重病,即将死去。
“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拉卡尔斯在剧本开头这么写道。
跟随飞机舱内窗帘细缝,镜头缓缓拉开,人物一个个出来,各种情感在特写镜头里表现得真真切切,家人的关系如同拨洋葱般铺展开来,过去的怨念和对未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有时压抑地令人难以喘息。
母亲玛蒂尔不服老,画了个大浓妆,身着深色绸缎衣裳,迎接自己的儿子,她没心没肺,絮絮叨叨,害怕儿子陪自己的时间太短,不经意间指责起他多年的缺席;妹妹苏珊二十多岁,大大咧咧,有些叛逆,崇拜当了作家的哥哥,但又觉他太过疏远;弟弟安托万是个工人,脾气暴躁,有些自卑,嫉妒路易现在的生活;弟媳克里斯蒂娜老实内向,欣赏他的才华,无趣的谈话中还是可以听得出她抱怨路易对家人的无视。
电影是靠对话串起来的,有些话唠,大家说来说去,天南海北瞎扯,讲一些不怎么有趣的老段子,弟弟安托万歇斯底里,看谁都不顺眼,特别爱损人,大家就这样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消磨时间和精力。
唯有路易特别沉静,他是倾听者,或唯一的“局外人”。
“你为什么回来?
”每个人都问过他,但都没给他时间回答,或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他本来想跟安托万好好聊聊,讲他为什么下午到,讲他在机场喝着咖啡,透过玻璃看日出,但安托万大发雷霆,说自己根本不想听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指责路易太过自我。
这一幕把亲人之间交流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如同两座城堡,相互防备,各自为营。
母亲说,“我不懂你,但我爱你”;弟弟说,“没有你,家人会肯定会更爱我的”。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热烈又残酷,他们无所不谈,却又没说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微妙之处,如同电影名字“只是世界尽头”,有种故作轻松的沉重,充满矛盾,让人无法捉摸。
原剧本其实有些自传性质,“只是世界尽头”,也是拉卡尔斯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1990年他在柏林创作出这部剧时正好34岁,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过世时年仅38岁。
路易或许便是他的影子,经历过同样的孤独、脆弱、沉默和小心翼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故事,不管是欢乐或悲苦,总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很多人成年之后在心理上依旧无法和家庭达成和解。
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多兰,不止一次把子与母的关系搬上荧幕,上部电影《妈咪》和处女座《我杀了我妈妈》都以不同的视角讲了多动症儿子和单亲母亲如何相处的故事。
这次不同,他拍了一部别人的故事,并称这是自己的第一部“成年后”电影。
2008年,多兰的御用女演员——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向他推荐《只是世界尽头》,称这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本,他觉得书很无聊,没有在意,但几年后重读时却被里面人物的语言、情感、沉默、犹豫、神经质和不完美打动。
人和作品也会有误解,幸好时间可以把它打败。
渐入佳境,一开始感觉表演剪辑和音乐都跟不上套,多兰在大撒把驾驶吗?
对话根本听不进去,重要的是最后两场戏,把生离死别在一个拥挤的客厅里拍的催人泪下(亲测泪流满面),这时候又在回想前面的不合理,每个眼神都深有意味。
所有对话的机位,调度,比如对男主的俯拍,和嫂子对话典型多兰的代入感,后调整为第三者的视线,去一下妹妹的房间几句话,一个中二少女就活灵活现了……整片都可以作为情景对话的典范参考。
感觉多兰在驾驭个人鲜明风格的道路上越来越大胆娴熟了,"管你们爱不爱看,这就是小哥的调"的意味。
所以大师之路必走这一步,走不走偏两说。
越是最信赖最有安全感的家人,越是出言无忌,这种状态深得共鸣。
每个人阻拦在自己的牢笼里,成人后都要过自己的生活,曾经的幸福时光,责任与血脉,即使是至亲的家人,有时候也没办法互相帮助。
没看过原著,只是世界尽头,是很无奈的一句安慰吧。
2016年戛纳电影节,“戛纳宠儿”泽维尔·多兰获得“评审团大奖”。
然而他获奖的电影《只是世界尽头》口碑褒贬不一,场刊《银幕》打分仅1.4(满分4分),是本届倒数第二。
《只是世界尽头》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又译为《恰逢世界末日》),一个离家12年的作家在患病即将离世前,回家的故事。
男主角路易斯身上有拉戛尔斯本人的影子,剧作家1995年因艾滋病去世。
拉戛尔斯在剧作中写说:“死亡既是生命的终结,又是对生命的回眸”,“我决定回去看看他们,回头寻踪追影,做一场旅行”。
久别重逢,来告诉你们我的死期。
《只是世界尽头》从上午路易斯回家拍到下午他离家,短短数小时,却经历了重逢、争执、苦痛、分离,背负了太多的时光,还有更沉重的生死。
多兰就聚焦了这一天,除了几段MV式的主角的回忆闪回,没有过分铺陈往事。
白先勇有个短篇小说叫《秋思》,也是这样。
他就写了女主人公华夫人去万公馆打麻将前的那一小段时光,然而小说背后却隐藏着庞大的关于家国、关于爱恨的背景。
作家欧阳子评价说:“然而这个‘袖珍’短篇,却也和别篇一样,具有《台北人》整体的一贯特色,兼具生动的社会写实和深刻的象征含义。
”《秋思》中万夫人妆扮、与人闲聊、赏菊花……中间也穿插回忆未去台北前、丈夫仍健在时候的风光。
李碧华说:“美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永远在心头上的。
”《只是世界尽头》中,只有心头的回忆是美好的。
现实,要么针锋相对,要么怨气沉沉,要么生死永隔。
路易斯回忆中的哥哥安东尼强壮温柔,将孩童的他扛上肩头……而现实里,他作为路易斯离家后仅剩的男性对他充满了敌意,性格变得暴烈。
路易斯回忆中的初恋男友长发飘飘,深夜翻窗与他缠绵,无害的笑容与青春的身体……然而安东尼告诉路易斯:他已经死了。
一个离家12年的人,与家人的关系注定是疏离又亲密的,在这种两极的拉扯里,每个人的痛楚都显而易见。
伤人者亦自伤。
就像电影《八月:奥色治郡》,所有最难听,最伤人的话都被用在了自己本应最亲密的家人身上。
不过,多兰被诟病最多的也正是他拍的路易斯家人的争执,台词日常且繁琐,甚至有人拿《小时代》作比,说他是加拿大的郭敬明。
可能因为没有像《八月:奥色治郡》那样吵架时金句频出。
那个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母亲,十分毒舌,对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而《只是世界尽头》中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可能是安东尼拒绝与路易斯交流后说的那句话:“人们总认为安静的人是好的倾听者,可我不说话是想让人们远离我。
”
但也正是这份对话的日常显出了电影中的他们的口不择言和爱恨交织。
多兰对剧作做了一个改动,在拉戛尔斯的原作中,路易斯是长子,安东尼是他的弟弟。
路易斯的远离家庭,其实是逃避了长子的责任,于是这份责任就落在了安东尼的身上。
他走了,他就把自己留下来的责任全怪罪于他。
电影中兄弟关系的改动,就让许多人不太能理解安东尼对弟弟路易斯如此这般巨大的怨恨。
路易斯的母亲是想要表现出对路易斯的爱的,然而面对12年没有回家的儿子,她所能想出的办法是努力地谈论过往,忽略现在。
她甚至笨拙地跳起她年轻时候跳的健美操,拉上女儿一起。
女儿起先是不愿意的,后来也加入了,这一段就已经算是电影中最明快的一幕了。
然而于事无补。
说到底,路易斯此行回家是“为了宣告,述说,只是述说,我已不可救药,死期将近。
”当妹妹苏珊抱怨他缺席了她的成长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哥哥安东尼和他吵架时,他无法启齿自己的死期。
当面对嫂子卡特琳娜这样才见第一面的外人,他更是无法启齿。
当母亲跳起健美操,紧张的气氛有所缓和,他还是无法启齿。
这样欢快而滑稽的一刻,如此令人绝望的话题。
所以电影中路易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恍神的状态,而这份恍神更是让他显得是这个家中的局外人。
他的心不在焉,又成为家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线……
男主角路易斯的扮演者加斯帕德·尤利尔有一双忧伤的蓝眼睛,这个角色很多时候要归功于多兰对他眼睛的特写。
我觉得电影中演得最好的是嫂子卡特琳娜的扮演者玛丽昂·歌迪亚。
卡特琳娜是这个剑拔弩张家中唯一的润滑剂。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她和路易斯一样,是这个家中的外人。
然而,她又与路易斯是不同的,路易斯选择了从这个家离开,而她是选择进入这个家的。
所以相对其他家庭成员,她最难表现,甚至没有一场爆发的戏,可是玛丽昂·歌迪亚却精准地演绎出了这个人物的刻意亲密与无力疏离。
电影的最后,路易斯离开家前对卡特琳娜以手抵唇,卡特琳娜回以的眼神真正叫人难过。
是的,直到最后,路易斯离去,他也没有能对家人说出他的死期……
很多人说,《只是世界尽头》不如多兰的另一部作品《妈咪》,那部作品精巧、丰厚、有层次感。
确实,相较之下,《只是世界尽头》少了一般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
可,这就是《只是世界尽头》该有的情绪啊。
就那样对峙了、结束了,甚至不像《八月:奥色治郡》,连架都没有能打起来,让人一口气吊起在了那里,却不给你落下来。
要直到你看完之后,巨大的悲伤才真正袭来。
我是在一个晚上看的《只是世界尽头》,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心里十分难过,了无睡意,绝望如同窗外茫茫的黑夜。
虽然2017年才刚刚开了个头,但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今年看得最丧的一部电影了。
我想起我的一个Gay朋友,他一直想跟家里出柜,但是一直也不敢跟家里出柜。
有一天他和我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梦里,他患上了绝症。
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开心,因为觉得这下终于可以有勇气向家人出柜了……而且因为绝症,家人应该相对更能接受自己是Gay这件事吧。
可是,他又说:“我很快就又伤心起来,因为我发现我也并不敢告诉他们我得了绝症。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文|阿嬷离家十二年的同性恋作家路易斯决定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
飞机在天亮之前就落地了,他在机场喝了咖啡、看了机场日出,然后才搭出租车回家。
他想尽量削减这次归来里的突兀成分,就像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会往家里寄明信片,这让他看上去只是出去度假一样。
但当他踏进家门,见到十几年未曾谋面的家人时,僵硬的肢体动作与尴尬的问候话语裹挟而来的陌生感让他明白,一切准备都是徒劳。
对于他的归来,家人表现的比他还要手足无措,这种手足无措是混杂了喜悦、窘迫、疑惑、责难、躲避以及爱意的复杂情感。
就像两两对望的断崖,中间横亘着物理时空造就的遮蔽彼此真实内心的荒芜。
他们深知彼此的亲密关系,只是现在,这是一种亟待重新确认的亲密。
路易斯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逐一确认这种亲密,告诉他们自己死期将至。
当然,他也许并没有这种意识,他可能也不需要确认什么,这只是我看电影时生发的一种私人感受。
在电影里,路易斯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一次单独对话,对于路易斯的归来,每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
憋仄空间产生的压迫感,无休止争吵制造的躁郁,角色之间渴望亲近彼此又抗拒深入的别扭,焦灼感从始至终都弥漫着整部《只是世界尽头》。
妹妹苏珊妮对于哥哥的记忆是模糊的,他没有参与她的成长,她也一点不了解他。
但就像每一个囿于小城的年轻人一样,路易斯于她而言,代表着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缺乏戏剧性的小镇日常、无聊的家庭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她时刻关注着路易斯,他发表的文章,期待着他每一次寄回家的明信片,透过只言片语去探索那个充满着想象的空间。
想着总有一天,她也会离开,去到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至于路易斯为什么回来?
她相信他说的,也许只是一次怀旧旅行,一次为写作寻找灵感的短途回归。
哥哥的妻子凯瑟琳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路易斯踏进家门之前,她几乎不认识他,丈夫安托万也避免提起他。
路易斯于她而言就像客人一样,她不打算去不了解他,同时像丈夫一样认定,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兴趣。
她不会去想路易斯为什么会回来,也拒绝充当兄弟之间的情感媒介,这不是她的角色该做的。
哥哥安托万是焦灼氛围的引燃者,他总是刻薄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做一些不合时宜的粗俗比喻,路易斯的归来让他变成了一头狂躁的兽,他时刻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姿势,拒绝路易斯进入他的内心。
在他这种强势的自我保护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自卑与孤独,内心渴望冒险的他同妹妹苏珊妮一样,想要逃离无聊的小镇生活。
但不管什么缘由,他没能像路易斯一样离开。
因为没有离开,所以索性拒绝外面的一切,因为它们只会让自己更困惑,证明自己人生的失败。
他不想知道路易斯为什么要回来,他用自卫的姿势来抵抗路易斯对亲密的确认。
至于母亲,她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所想,她知道苏珊妮想要离开,她也明白安托万的自卑,她甚至预感到路易斯这次离开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能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但她无法改变眼前的任何事,她只能拜托路易斯好好对待他的兄妹,多和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路易斯和每个人都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但这些对话最后通向的又都是无解。
在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说着我不了解你,但又害怕深入对方的生活;每一个角色都渴望亲密,但又无力负担这种亲密。
于是,当母亲说完“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之后,也要加上一句“把这句写下来,写进你的一部戏剧”来消解亲密可能产生的负荷。
“下次回来,我们会准备的更好点。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假期结束,不是世界尽头。
你可以带着埋怨坐回电脑桌前,Louis面对的却是真正的尽头:死亡。
飞机上,坐在我后面的孩子捂住我眼睛的瞬间黑暗,彷佛是一次次的练习。
孩子母亲不厌其烦地道歉,可是她却不知这孩子的嬉闹和阔别十二年的家人来比,一点也不烦人。
Louis不知道为什么要回来。
告知家人有这个必要?
我都怀疑Louis寄出的明信片是不是家人的一种负担,一种想视而不见却又不得不见的定时提醒,提醒着这世界上还有一个有关系的存在。
为了防止气氛僵掉,每个人穷言尽语,掩饰着各自的不安。
焦虑,愤怒,激动等拉扯本已紧张的关系;眼泪,笑声都是那么不自然。
我为什么要回来?
我紧张到浑身冷汗。
抽几口烟,那是仅有的平静时刻。
可我依旧冷汗不止,再强烈的阳光都觉得冷。
十二年了,Louis的回来自然让大家局促。
为什么?
家人之间也要问为什么吗?
他试图缓和着这次聚会,就像精心打扮的妹妹Suzanne。
可那不是她,那也不是他。
他听了妈妈的话,鼓励妹妹,和哥哥聊天。
可是谁又理解了谁?
哥哥Antoine不想听,也不想说。
Louis告诉他机场日出的那杯咖啡,Antoine问为什么要告诉他。
买烟剩下的车程里,只听得见车轮声。
我的回来是人之常情,不是吗?
人到临死,想做一次告别:告别亲人,告别过去。
导演Dolan的几场回忆拍的唯美动人。
我怀念老房子,怀念单人床,怀念和哥哥的嬉戏。
新房子大是大了,也空了。
过去,在家人眼中,是不值得一提的。
只是,我回来了。
十二年的空白,让他们只能去搜索记忆片段,与我交流。
是我的到来唤起了他们或多或少不开心的回忆。
也许,是我的自私吧。
可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能满足一下临死前的愿望吗?
当Antoine用编造的理由让Louis赶快离开,Louis尊重了他的决定。
开始Louis还有些挣扎,后来想想也是对的。
他们需要知道真相吗?
或许未来的一通陌生电话或者一封信,就像那些他写的明信片,足以通知他的死亡。
Antoine这么做,兴许也是不希望知道弟弟十二年到访的真正目的,想让这场尴尬提前结束。
对,他们见了,十二年后。
一顿饭的时间已经很多了。
一年一张的明信片突然变成了几个小时的面对面,着实有些过量了。
电影开篇的那首《Home Is Where It Hurts》一语中的。
我离开时,夕阳很明亮。
那是导演的一种充满希望式的表达。
在回忆里跌跌撞撞,还不如一场明亮的结局。
解脱,我解脱,母亲解脱,哥哥解脱,妹妹解脱,嫂子也解脱了。
世界尽头何足畏惧?
就像那只鸟,在夕阳里躺着用掉最后几口气,什么也不想,多好。
可惜的是,Louis是这个家里唯一“活着”的人。
ps. 只是观影零碎感受的记录85,有点沉重。
全片就落泪了两次,第一次落泪开头的第一首歌,第二次落泪母亲喷香水与男主拥抱。
接下来的时长里都沉浸在男主与家庭里的每个人之间的矛盾。
苏珊和安东爱路易,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怕自己太卑微,不够格与路易说话,怕路易讨厌自己过分热情过分亲昵。
拧巴式的爱,明明很在意却非说自己不在意。
路易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原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准许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思念的权利,像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一般,给予他的哥哥他的妹妹某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放心地去表达自己对路易的爱。
最后的结局,似乎安东的妻子在问出“多久”亦或是对路易说“不要和我说”的时候就已经猜到路易回来是为了什么。
在全家人因即将与路易分开,安东疯狂式地想要帮路易想要让自己赶紧与路易分开,因为他怕自己会越来越想念这个弟弟。
🤫,我走了,像那只在房间里横飞的鸟儿一样,在不断的挣扎中无声无息地躺落在地,慢慢地死去。
My home has no doorMy home has no roofMy home has no windowsIt ain't water proofMy home has no handlesMy home has no keysIf you're here to rob meThere's nothing to stealHome is not a harborHome is where it hurts聽到這樣的開場歌曲,你就會知道,這個家對主角是一個傷心地。
因為同是遊子,感受特別深。
時隔12年未回家,偶爾寄寄讓妹妹覺得好像不是很重要連郵差都可以看到內容的明信片,內容簡短扼要,就是一兩句話。
從機場回到家,再從家裡離開,短短約4-5個小時,每個人的情緒起伏之大。
男主彷彿是龍捲風過境,回到家掀起一陣颶風,擾亂每個人的內心,撥弄完後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為什麼一部看似很平淡的電影卻讓我如此心痛,難過的情緒難以排解,每個畫面都令人溢滿淚水)
故事沒有說明男主為什麼在22歲時離開了家;我看不懂哥哥不叫做Louis如果是長子都要叫Louis的話為什麼哥哥不是這個名字?
我不懂為什麼媽媽口中美好的星期日在男主的回憶中只有他跟爸媽而沒有哥哥。
為什麼爸爸不在了?
為什麼男主會回憶起長髮的男友?
為什麼男主要請大嫂保密?
最後死去的小鳥又代表什麼意思?
我有很多困惑,但這並不影響我去感受這部電影。
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鮮明。
多藍在演繹母子之間的情感之細膩。
先從不熟悉的妹妹開始說起吧。
非常坦率、崇拜男主,愛著哥哥。
藉由媽媽的口中來認識這個哥哥,一聽到哥哥回來她是最開心的,在房間內她直接跟哥哥抱怨對他的不滿,都沒回家,寄著不太重要的明信片,但哥哥到底什麼時候要回來?
而她是否能夠去找哥哥?
與大哥和媽媽對罵的場景真的非常精彩,這大概就是多藍最會的地方。
一聽到哥哥馬上又要回去了,立馬哭了起來。
離別,如果不要參雜不捨,是否能夠減少大部分的淚水。
如父親般存在的大哥,背負最重的責任,嘴賤的極致,握緊的拳頭是他快潰堤的12年壓抑。
潑冷水、嘲諷、放冷箭、愛大小聲,大哥的情緒從一開始不斷亂回嘴愛碎碎念到車內的不樂,甚至到最後哭泣著對媽媽及妹妹怒吼說好人都弟弟當就好了之只想揍弟弟一拳。
你就會明白哥哥是一個多麼壓抑的人,且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壓力。
他愛著弟弟、也恨著弟弟。
所以他無法忍受弟弟在車內跟他說他在機場等待著時間,一個人在機場的咖啡廳很舒服這樣的話。
"難道家人就這麼令你難以面對跟不想面對嗎?
我們守在這個小鎮到底算什麼?
對,我是沒去過機場,我喜歡城市但我守在這個家,因為你自私的離開了又長年不回來,我能離開嗎?
我有這個權利奔向自由嗎?
我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權,就因為你這個自私的弟弟,我只能在這裡,就算我熱愛城市但我連機場都沒去過。
"
這一段真的是讓人鼻酸哪!
"兒子喜歡搬家不讓媽媽知道。
"看不到媽媽的表情,但從他的口氣裡可以聽見悲傷,參雜著可悲感。
"我不瞭解你,但媽媽愛你。
"這裡的擁抱,讓男主有了兒子的感覺,可以跟媽媽撒嬌、示弱,媽媽會全盤接受他的一切。
這句話,口氣很平淡,但是愛,排山倒海湧現,淹沒了男主,也淹沒了我。
所以男主的眼眶中溢滿了淚水,媽媽說他這樣像極了他爸爸。
"下一次我們會準備好。
"最後離別的擁抱,媽媽對兒子說抱歉,說他下一次會準備好,這是個多麼令人悲傷的一句話,無奈的媽媽,心疼兩個兒子,都很愛,但必須安撫的是大兒子,所以只能跟男主說抱歉,轉身平撫大兒子。
為什麼大家一副被困在這個家一樣,所以媽媽希望男主可以多push哥哥跟妹妹去外面,感覺大家因為男主的離開,而變得不敢離開這個家,變得綁手綁腳。
我最喜歡最後大家吵架的場面還有男主的告白。
"我有事情要跟大家說,我會常回來,比之前更常回來,我會寫信而不是明信片,妹妹可以常來看我,周末可以來找我,哥喜歡城市,週末也都可以來找我。
......還有,我要走了。
"這樣的告白及告別,讓人太心酸了。
一聽到他要走了,哥哥一怒之下就拉著男主說要送她去機場,媽媽及妹妹則阻止著大哥,哭著要男主吃完晚餐再走,妹妹也可以載她去機場,但哥哥不知到哪來的理由說男主晚上有約,然後媽媽就問了男主說你到底怎麼了,男主很緩慢的回答說他有約。
妹妹哭到不行,滿臉的淚水讓我心疼得也滿臉淚水,因為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多希望男主可以多待一下,這麼久沒見面,整整12年,誰知道他下次再回來會是什麼時候?
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
所以妹妹和大哥拉扯著男主,不願意被剝奪。
這裡是全片的高潮。
每個人都悲傷。
每個人都難過。
每個人都受傷了,大哥跟媽媽去後院抽菸、妹妹衝回地下室的房間、大嫂驚慌的看著一切而回到廚房、男主戴上帽子轉身離開了這個家。
回歸到男主,令人心痛的男主。
每個人都在抽菸,男主只有在告白前,在庭院裡抽了唯一的一根菸,那象徵著決心,可他的神情太過悲傷,讓我覺得難受。
他的神情裡,有道不盡無奈及悲傷,他也愛家人,只是這個家令人太想逃離了!
我不明白他當年離開家的原因,或許有更多的故事,但我只能就我知道的劇情去理解他的感受。
這一趟回家,就是要跟家告別。
告別這一切。
我的立場:如果家裡這麼吵鬧,誰還會想回家?
這大概是我18歲最大的心願,就是趕快畢業去台北念書逃離這個總是在爭吵的家,不想再聽到媽媽的哭泣以及爸爸的怒吼。
因為太心有戚戚焉了,所以哭慘了!
理解每個人,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男主。
我曾針對《媽咪》寫過一篇影評叫做「家人,就是讓你很難去愛又不得不愛的人」家,對我而言太沉重,太多不開心的回憶,我也不喜歡回家。
但,我今天時隔半年為了朋友婚禮,正在回家的高鐵上。
每一场室内戏都充满张力,但碍于节奏上沉溺于细节不能自拔,群戏没有整体视角可能是个硬伤。过往的回溯提供的信息太少,有一种强行撕逼的感觉。最擅长拍这种戏的应该是李安0 0.
舞台剧味儿太浓了,全片除了两段MV,和最后的焦糖色调色,基本是大头对话,虽然用强对比加强视觉,演的也不差,但整个看上去不像电影啊。故事讲绝症男回家找个寄托,反被哥狂喷,依然是多兰的糟烂家庭创伤戏。卡洛的角色太强势了,谁也喷不过他,这导致剧情深不下去(对喷就是讲哲学),均衡性也打破了
1. 多兰又进步了。西方的戏剧冲突,东方的细腻只是我们的固有成见。多兰就没有这些个障碍,用起来得心应手。2. 他对音乐,声音,光影,特写等的运用完全为情绪氛围,电影的推进服务,把观影者吸的牢牢的。3. 本片太考验演员演技,这几位都是优秀的。
太难看了!吵会架,放会MV电影就结束了!大量的面部特写+情绪化剪辑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情绪的涌动,反而导致了全片无比的空洞。记得多兰拍完这部后真的被媒体给骂哭了,但场刊1分出头不冤啊。
好致郁的一部多兰,看完难受。
画面好看,然后就是丧。一直揣摩剧情,以为爸爸会是剧情的转折,结果最后还是吵到平静。其实没太看懂,但是有些片段还是被打动。和母亲在仓库里的互相拥抱,阳光下抽烟时崩溃,汗津津的夏天,暴晒也无法解答的家庭。sigh。
blahblahblah
维系亲密的不是获得,是付出;支撑家庭的不是喜爱,是讨厌。多兰持续表达对家庭强烈的厌恶和一丝带着奶味的依赖。餐桌的两头是彼此完全曲解的两个世界,而镜头却贴近每一个人的表情,让人心生抗拒,几近控诉地道出家庭给人带来的尴尬、聒噪、虚伪和无效的沟通。我不认为这是多兰最差的作品。
∑临场感 疏离感 尴尬癌 🎵不怕不怕(゚Д゚≡゚д゚)!?
死亡是一种假象,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你可知,亲密有时不过是徒增负担。记得初见海报,幼手捂住双眼,周围是大片的黑暗,终被过去的记忆所奴役,走不动,也回不去。十二年,为什么还要回来,不经历者永远不会明白。当世上本该最亲密的人只能在焦躁埋怨局促想念中掩饰,离开吧,解脱吧。夕阳正暖,心越冰凉。终于落泪,这是不能广荐的电影。
电影天才,还是早熟的那种。佳片。
想拉黑...这么多肆无忌惮的大特写,看得人犯晕
很真实的感觉,让我理解了男主的欲言又止。
多兰已经彻底把电影当成MV在拍了,全片都是夸张的光源光比,人物自带夜店妆发,大半篇幅都是人脸特写,也没什么情节,就是絮絮叨叨莫名其妙吵架拌嘴泪流满面,还有若干诸如郭美美名曲不怕不怕等DJ段落,演员个个走神经质路线,反正我是欣赏不来。(要伤仲永了吗难道
我多么想念卡索维茨
放映结束后,我留下对多兰说,我今天真的很失落,这大概是我来到美国来后最失落的一天。但我还是出门来看这部电影了。然后他给了我一个特别紧的拥抱。
对自己的才华的过度自赏。
魁北克郭敬明。
清晨日出,沉默独处,世界片隅,独自起舞。不想被关注,假装不在乎,习惯了形同陌路,羞耻于推心置腹。一张餐桌的距离,却隔了一座冰川,又或许,欠了一捧迟迟不开的花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