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说爱情,或者青春有内心的挣扎,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时代的洪流抱歉,这故事太苍白,做成PPT看看那个破时代或许合适太多标签和符号了,一股脑堆一起出来真的好吗似乎就怕大家智商低看不出那个时代有多烂但对剧情没毛用啊就一定要少林寺出走么,对剧情没任何作用,就想让你知道那时候大家看了少林寺就出走?
学校杂皮多,好吧,是比现在多不少,可对剧情对人物的青春有什影响?
真没看出来。
拍马屁的走后门的哪个年代都有,但整得夸张不好,跟剧情无关更不好。
反正乱糟糟的让女主被杂皮强奸男主懊悔我刚看10分钟就在想,遭!
导演这个手法,估计女主要被奸,奸了还得疯。
这样才能控诉时代不是?
把那些时代的破事抽出来做个PPT把,叫狗屎年代!
不朽?
那就坏了!
六个主角里,为什么落得最好结局的人是徐迎春?
因为他梦想最小,破灭的也最快。
影片中,这少年酷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去电影院看重放,平日也模仿着舞动拳脚,对武侠功夫世界十分神往。
赶上分班,被划分到了坏学生行列,以致于再也无法日日见到私慕的女老师,一气之下,理了光头,提着简单行李,赶赴现实中的少林寺。
结果残垣断壁之后,只见到两个放牛晒太阳的老和尚,徐迎春很失落,问方丈主持,电影里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主持和尚说,在电影里。
从此梦想破灭,少年回到了家乡,好好读书,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所以说受过佛祖点化的人就是有福气,而其他五个主角则没这么好运。
男主角,第一叙述人称的鲁小然,一直过着看似平静安逸的生活,超然于同伴们的残酷青春之外,但在得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人生迎来辉煌的下一秒,却眼睁睁目睹心上人被人拖走轮奸,由此心灵遭受重创,电影结尾时已经是一张苍白死人脸。
男二号应该算是梁国庆,狂霸炫酷吊炸天的不良少年,被分班到坏学生班级,一怒老子不干了,带着女朋友翠翠双双退学,在跳舞厅当起了马仔,终日打架。
一日女友被老大强奸,一怒石油浇上老大产业下的商场,点燃,爆炸,轰!
从此只剩下逃亡躲藏的命。
另一小伙伴唐宋予,是个老实壮实的傻孩子,暗恋鲁小然的女友,在情感失意,分班考试又失败的情况下,干脆选择另一种人生,从军当兵。
终于在小伙伴们高考前夕,成功战死沙场,尸体泡在河水里,瞪着眼睛,身上还携带着一封写在烟盒纸上,永远给小伙伴们寄不出去的信。
两个女主角,先后都是被强奸的下场,小公主方紫云因此疯掉,结局进了精神病院,小太妹翠翠赶上时代潮流,被判了流氓罪,入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个男生与两个女生的青春故事。
他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青春期,然后被摧毁、被毁灭,失去了成长的权力。
从电影一开始说要建的大桥,到片尾终于建通了,大桥通往着未来,可主角们已经失去了踏上它的机会。
电影的一开始,充满青春气息、活力、明亮的少男少女,加上荷尔蒙十足的骚乱、打架、挨训的场面,让人会以为又是一部普通的国产青春片,然而影片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力,格局高开高走的让人吃惊,才让你意识到,这片子深得很。
从军的唐宋予给全片的宏观角度扩大了一个维度,战争画面与学校无忧无虑生活的穿插,以及后来唐士兵的死亡,都从人性、情感上让影片在艺术层面骤然立体深刻起来。
后半段残酷的东西很多,奏响了一首激昂的生命、命运的交响曲,给人的冲击几乎是一层接一层的。
在这样的人物命运走向下,唯一不变的永远是背景音里有女播音员毫无感情的在放送政治性宣言或者新闻,让人陡然生起一种厌恶。
这里似乎暗含了导演的一种嘲讽心理,无论如何,导演对政体、时代都是失望的,每个主人翁的收场也显示出这位艺术创作者一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但在电影技术层面,处理得很细,很好,处处可见功夫和心思。
比如电影一开头,头一个画面是下雨中悲伤的男孩,下一个画面是三年前的男孩在拿着冒着热雾的水壶倒开水。
从冷雨到沸水,完成了从现实到回忆的时空转变,热腾腾、人情味、生活味十足的年代画卷随着一个长镜头缓缓拉开序幕,进入了那个喧嚷、热情、躁动又充满信仰的年代。
(实际那一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金钱冲击开始滚滚而来,中国人民信仰开始迷失的一年)——充满怀旧气息的画面,让人一下子走回了久违的八〇年代。
片子有些地方发力过猛,有些地方显得刻意,比如开头云里雾里的几句诗句一样的序,最后才发现其实有点文不对题。
其实明白它想表达的意思,类似毛姆著作《刀锋》里面的那种生命残酷感“一把刀的锋刃是很难越过的”,来表达男主角经历了特别残酷的人生。
但它选用或者说是自创的句子是“一个人究竟要藏着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呢?
”还说“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都是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的,实际和后面剧情完全不搭边。
这几句在最初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青春爱情片,但实际全片关于爱情的部分很少,只有几个暧昧眼神的来回互动,或者几个缺少激情的吻和拥抱而已。
倒是着重描写了一下文革时期男主角父母受到的迫害,给临别前母亲的镜头十分深刻,让人恍然都觉得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
(开玩笑)但也有可圈可点的人物,比如范主任这个老师角色就塑造的十分出彩。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娘炮、恨不得终日翘着兰花指的丑角形象,但实际在阴柔外面下,可见人物内心一种很坚硬、智慧的东西。
范老师要优等生鲁小然与其他几人划清界限,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读书、一起追求理想的才是朋友!
后来又骂其他几个打架的学生,说“自古以来,能让男子汉大丈夫不顾一切出手战斗的理由只有三个,夺妻之耻,杀父之仇,亡国之恨!
你们呢,就为了包子!
”还有后来因为分班被学生们报复,套上麻袋打了一顿吊在操场整宿,被解救的时候奄奄一息还强撑着的说“变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转而哭丧着脸:“我就是这代价——”演技之生动,不禁要拍手点赞。
白 2016/9/8
4月份影院放映时去晚了,且是大晚场,前20分钟没看,现在补上了,更懂这部电影了,这是一部给懂得欣赏的人看的电影,不懂欣赏,就没必要看这样的影片,否则徒来的疑惑、烦恼和谩骂,都是对这部影片的一种野蛮的伤害。
小然为什么那么不堪?
为什么那么不争?
是谁造成的?
是历史还是现实?
有心人会注意到影片中主人公的童年,在文革的烽火中,他被母亲护着躲在桌子底下的模样,那是一种噤若寒蝉的模样,那恐惧的感觉像打倒的红墨水,渗进了孩子脆弱的心灵四壁,这便是他铸就人格的基调。
该片的多款海报的画面和主题都很独特而又深沉,其中有一幅海报的主题这样写道:“蔷薇盛开,猛虎醒来!
” 其实人人胸中皆有蔷薇,也皆有猛虎,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蔷薇盛开的芬芳,更有虎啸四方的勇气。
还有一款海报的主题是“当韬光养晦变成了习惯,心灵还能否绽放勇敢的光芒”,说得真的很棒。
试想,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在自己弱小的时候,选择韬光养晦,低着头偷偷成长,是没有错的,但是最可怕的是所谓的“韬光养晦”变成了习惯,成了煮青蛙的温水,我们的血液里还有勇敢的因子可唤醒吗?
这影片似乎是一个寓言,说的是过去,更说的是现在,叩问每个人,也叩问我们的国家。
很多人都在诟病小然这个人物为什么不在最后去反击,剧情来个大反转,让小然把坐地虎杀了,但我想本片最高明的地方恰恰是让人物一条道走到了黑,走向如此尴尬绝望的境地,才会引起这么多观者的愤懑和不解,更引起我们很多人关于勇敢的讨论和争议。
这样,不是很好吗?
勇敢,说说可以,大多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勇敢是一种极其高贵的品质,俗世间多的是避重就轻、趋利避害的芸芸众生,真正勇敢的人,心中都是有着理想的革命蓝图的,他们最终都会成为革命者,可是现在我们似乎并不需要,也不提倡去做革命者,我们只能做改良运动的参与者,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真相。
这个电影能让人想到一些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问题,已经是不可多见,更是难能可贵了。
当然,这部电影的叙事是不同于常规情节剧那样线性推进,而是跳跃着,带着情绪穿行,但每一个停留的时间,都用心去表现了,都是历史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至少本片装扮的这个小姑娘是可信动人的。
阅读是一种高贵的本能,不是所有人都有的,就像很多名著,比如《红楼梦》,认真读过,又有能力读懂的人,其实并不多。
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是需要阅读的,因为它所表现的现实是从历史中逶迤而来的。
看得懂,就会满心触动而心旷神怡,看不懂,就会如坠雾中而轻慢待之。
第一次见到闫然导演时,感觉他是一个很腼腆的人。
话不多,声音也低沉。
当时距他的第四部电影《不朽的时光》上映已没有多少时日了,而他也并不是很乐观。
毕竟艺术片在中国很难有市场,这是一个谁都要去面对的客观现实。
后来去了他的剪辑工作室,看了《不朽的时光》,被这部影片的诚意所打动。
几乎可以看到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琢,主题也非常深刻。
有些表达过于晦涩,我便问导演。
而他只是笑笑,并没有告诉我答案,让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后来我在各种场合看了太多遍这部电影,每次看都有新的理解,却从来都没有枯燥过。
可能冥冥中有一种缘分,就这样的和闫然结交上了,就这样的我们整个公司都不遗余力的在为闫然的《不朽的时光》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虽然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我知道也许无力回天的。
可是这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个有魔力的电影,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你的关注,让你不知不觉中就愿意把所有的热忱的生命状态拿出来面对这件事情。
到后来我总说,虽然没有参与到电影的前期创作,但也感觉它像我自己的孩子,当看到别人很不负责任很草率的来对待我的孩子的时候,我会出奇的愤怒。
以至于过程中不顺利的时候,我也没有克制的发过几次火、失落的一个人跑去阳台抽闷烟、甚至有时热泪盈眶。
虽然闫然导演年长于我,虽然结识的时间也不长。
而我感觉有一种很深很深的友谊诞生,坚不可摧。
短暂的过程中,我们在一起开了二十多场会,打过无数次电话,喝过好几场大酒。
闫然是个极其感性的人,有时眼神中泛着忧郁沉默不语、有时也会对这个荒诞的社会发表极其刻薄的评论、有时又极富有渲染力的去讲述他年轻时的所见所闻。
我说你真的是个很好的导演,因为在讲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不自觉的挖出内心中最细腻最柔软的感情。
闫然导演说话的时候用词非常讲究,都是出口成章,哪怕带着脏字也感觉是文绉绉的。
“乏善可陈”和“善莫大焉”是他最爱用的形容词,还有他总爱用历史典故来比喻他遇到的所有境况。
有时听着听着就会听入神,感觉前世就认识他,说的很多话在哪里也听过。
有次喝酒,他说了自己的一个癖好,我的印象无比的深刻。
他说他经常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准备好酒菜,等待着晚上8点的时刻来临,然后放上90年代时期的春晚,直到看到12点多春晚闭幕,好像自己就给自己过了一个年。
我听完除了感觉到好玩,也体会到了一种深深的能够打动我的情怀。
他还说了很多这些年在电影圈的所见所闻,为了创作《不朽的时光》所付出的艰辛,他说的时候总是云淡风轻,但我知道这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蕴含着苍凉。
后来才知道,闫然在当电影导演前的人生,是如此的光辉和灿烂,是让大多数人无比羡慕的。
而当他走进了艺术这条道路,便也走上了孤独这条路。
因为这个圈子总是逐利的,没有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一切的话语权……太孤独太悲壮。
可是他仍旧在坚守着这份孤独悲壮,也并不是只为了名利。
而我见过或者听说过太多在这个圈子里势利或者浮夸的嘴脸,能像闫然的这种低调且宠辱不惊的人很少,真的让人敬佩。
为了这个电影,我们整个团队花费了很多精力,可我总感觉做的还是不够。
“一个并不商业的电影如何进入公众的视野呢?
一个有情怀的艺术电影如何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呢?
”是我这些天总在思考的问题。
想着想着就熬到了电影开画的这一天,当我看到首日排片并不理想的时候,我有很强的失落感。
跟导演简单打了个电话,他说票房如何他并不在乎,尽力了就好。
可我多少还是自责的,为何不能再多出三头六臂,再去为电影多做一点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电影也获得了它应有的口碑,在豆瓣、时光、猫眼等平台都得到了国产电影第一梯队应有的高分;贾樟柯、管虎、陆川、黄渤、王千源、倪大红、许晴、黄奕、贾乃亮等大腕们也纷纷给这个电影发来了祝福;即便是以往极为苛刻的影评人们,也给出了这个电影非常高的评价……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电影更是如此。
我们总也过了那个最极端的年纪,懂得要顺应一切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刻意。
2016年4月15日,今天是电影上映的第一天,《不朽的时光》最后终究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可就像一首很俗的歌的歌词一样,“只要为你再活一天我愿意”。
此刻,我们仍旧坚守着在为电影的每一天而做着努力,而电影本身也像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沐浴在朝阳中的婴儿一样,用自己独有的姿态在世人面前怒放,不迎合也不卑亢,不欢喜也不忧伤。
写到这,我的耳边响起了久石让的《太阳照常升起》的旋律,脑海中也浮现了疯妈周韵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身影,她一遍一遍的对着火车痴喊:“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
他一笑,天就亮了……”阿辽莎,别害怕。
天就亮了!
人在面对重大挫折后会有两种极端状态,一是疯癫的没有了底线,二是懦弱的放弃勇敢。
童年挫折对于成年后的影响也是这两个方向,只是变得隐性,没有完全幸免的任何人。
男主就属于第二种,童年跟父母下乡,由于历史时段认识了几个经历并行的少年,被时代怂恿进一个同命运而互相簇拥的小群体。
表面上是好孩子,优等生,其实,从小就在不同环境中辗转而失了安全感,又经历白色恐怖般的阶段,非自然丧母,让他早就放弃了抗争,做乖孩子是他恪守的信条。
不是发自上进,而是因为懦弱和顺从。
面对爱人被带走,其实不用那把横在脖子上的刀子,也不用丑陋的流氓的猛言恶语,他是绝对动不了半步的,因为他从小,就习惯了顺从,早就丢了勇敢。
而国庆恰恰相反,从小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做人生猛,是因为他内心的挣扎让他早就无所谓了一切。
好像勇敢坚强,其实是对一切标准的不信任导致疯狂的自我保护,也终将变成破坏欲。
喜欢少林寺的兄弟则停在了童年里,不敢前行,喜欢上少林寺也是因为潜意识里的抗争得到了影视的具象化,他身上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特质,又有削发为僧追求理想的不顾一切,又有浑浑噩噩后知后觉的懦弱,仔细看,在太多事里,他是逃避的,能不牵扯就冷眼旁观,事后再归队。
阿兵哥和少林寺有点相像,只是表现不同,这也许源自基因里的不屈服。
阿兵哥和主角喜欢同一个女生,但看着金童玉女般的一对儿自知一切枉然,于是在学校分班这种形式化的把自己和金童玉女区隔开后,看淡了一切,随心而动,入伍从军,奔赴战场。
在战场上他一定是勇敢坚强的,因为他内心充满的抗争无力感可以得到最大的释放。
但他也一定会倒在战场上,因为他所珍惜的泡影早已粉碎。
入伍的那一天,他就已然成了一名死士。
我到很想说说那个官二代。
其实,他也并非那么恶到极致。
试想,当年万元户就是大爷,几百台电视电扇收音机差不多几万快了,而且其父亲说过这不是第一笔买卖。
要想平他那种境界的事儿,一定是找势力而不是找打手。
换句话说,他完全应该去碰虎哥,碰国庆没有意义,既镇不住人也跨不过坎儿。
记得中间有个画面,官二代说这是给国庆钱帮妈妈看病第七次了,而那时候想讲条件完全是因为卖了白条,东窗即将事发,他需要个心腹保镖的局,后边国庆带人去打架,带的人还不是官二代自己找的。
那为什么一次次的给国庆大笔的款子给母亲看病?
其实他的初衷在意的是他的妹妹。
一群傻大幼稚的半成年人,一对儿父母认同的青梅竹马,妹妹男朋友的书生气质和懦弱他是看在眼里的,而如果能用可控的钞票护住一个有国庆的这个团体,把妹妹放在其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全感,同时又多了一对儿本该死心塌地的狗腿子,所以他才那么富有同情心。
而之后对翠翠的表现一方面来自家途颓败后的精神崩溃,另一方面是翠翠谈离开时的不合时宜(虎哥的痞话其实官二代是怕的),被背叛的歇斯底里和荷尔蒙爆表,加上从小的肆无忌惮借着酒性就崩了底线也是理所当然。
最后主角去见国庆也是合情合理,因为他真的在意国庆,青梅竹马的遭遇让他也真的怕了。
警察的出现也是合理,老警察都知道严守的秘密会在何时浮出水面,他只需埋伏起来静观其变。
只是这样的简单去对于两个孩子来说,过于残忍。
在我看来本片逻辑是很缜密的。
没有反人类的大好结局,也没有意淫浸没在拍脑门的快感。
这是个好的剧本,很真实,镜头有些也很美,让人驻足流连。
但整体过于五光十色的灰,花了观感,想说的话太多,但由于篇幅,太多的痛哭咆哮的不作为让观者有些许索然无味。
处处点到为止也许是导演的性格使然,但结果上很难让观者有所得到。
这是拍给情怀的片子,对一代人记忆的祭奠。
导演魄力很大,只是过于在意所有的光点,而没有做到该放大的放大,该舍弃的舍弃。
还有,这类片子就别用整形脸了,太出戏。
中国是个有故事的国家,岁月里我们有太多的财富被隐晦在阴影里。
这样的片子不是很多,而是太少。
希望之后能更多看到。
感谢原作者 转载自 正午阳光。
身为80后,电影中的一切似乎有点熟悉又有点遥远,橘色柔和的光线,绿色的军装,矮小有点破旧的教室,热闹的街市,都在昭示着我们那个年代,而电影中的角色,似乎能能从身边的人,或听过的故事中找到相似的影子。
只是,阳光虽温暖,但实则是让人感伤的悲剧,而让人悲伤的地方在于,大家都没有做错什么,在那个环境中,大家都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不过谁能逃脱命运?
哪个特殊的年代种下的种子,结出的命运之花。
电影精妙之处在于,各自鲜明的角色形象,被无形大网连接在一起的人生。
电影中僧人的三次出现,每一次都似脱离电影之外的出现,直到最后的闭眼离去,也是暗示了从革命开始到现在的一个轮回。
过去的已经过去,新的轮回即将开始。
挺感谢这样的电影的,可以让你感慨,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啊!
BTW:最败笔的恐怕就是男主角鲁小然了,无论何时都是自带琼瑶脸,很让人出戏啊!!
另外就是紫阳大哥,你的发型是不是太超越了。。。
影片有着浓烈的古典审美意识,貌似和现今拼颜值的青春电影格格不入,但它可贵在于它的真实,而不是虚无缥缈。
电影很能够唤起那些生于60、70年代生人的记忆,尽管一切看起来沉闷和保守,封闭和灰冷,但人生并不如戏,影片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个年代存在的真实情感。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小镇中结合,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家父因文革错过高考。
77年高考恢复,叔叔当年考上曲师大,却因是“可教子女”被人顶替,次年考上山大。
而对于我来说,五十年前(真的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这场灾难留下的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只有在爷爷饭后闲谈时才能对当时的历史窥知一二。
电影描述的就是一群84届高考生不朽的时光。
影片的很多细节都有强烈的时代代入感。
有父母辈的女排情怀、手摇式炸桶爆米花、有卡桑德拉大桥和我也能哼上一段的《牧羊曲》。
电影整体节奏感明显,中期散伙饭是第一个转折,紧接着四个场景决定六个少年的命运。
林翠翠带着一种赴刑场的感觉搂着国庆说,我们的晚餐才刚刚开始。
唐宋予走出饭店听到小女孩唐诗背诵,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少林寺里,老和尚向徐迎春解答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现实。
桥上,紫云对拿着烟花的小然说,好灿烂。
小然回:还有比这更灿烂的。
是什么?未来!
高考结束是影片第二转折,命运把他们推向各自的战场,又直面了每个人的结局。
有的人迈出第一步时结局已然决定,他们对时代缺乏足够的敬畏;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走不出时代的枷锁,他们为缺乏忏悔的父辈买单。
小然的父亲为小镇修建通往市里的桥,小然借助高考,修建通往未来的桥,但最后在现实的桥上各自离散。
电影本身而言,镜头取景、光线运用、幽而不暗的色调堪称完美。
故事结构不够紧凑,父子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但却似乎能从一些生硬的台词和结构外的段落看出导演曾经暗含的野心。
或许是敏感的题材和自欺欺人的审查制度硬生生让导演把一部历史剧拍成青春片了吧。
7.5分。
我觉得这片子还不错,硬伤就是前半部分叙事有点混乱,可能是删减的有点严重,不怎么去电影院的60.70后更有感觉。
挑战尺度就是这样。
总之是个好片子,比我想象的尺度要小很多,文革和越战成了一个噱头。
83严打的社会环境也没敢说只用了最后一个镜头隐喻了一下,也许是说了被删了。
片子小毛病有,整体是好的。
高考越战和烧房子那个很震撼人的,同样的三个人被这个社会分裂为三个不同的人生,人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受害人。
他们是被坑的一代人。
83严打那些年轻人的结局都是被枪毙。
严格的户籍制度下他逃不了。
自首也是死。
男主将一辈子活在内疚之下。
发自内心的觉得是个好片子,敢做这种片子的导演和公司值得尊敬!
他们在帮我们这个社会扩大话语空间。
总的来说,《不朽的时光》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还是贩卖青春岁月。
从商业片角度看雕琢痕迹略重,以文艺片来评价又过于平庸。
大概给高分的都经常看商业片或者泡沫剧,给低分的是文艺片粉丝吧。
其实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很多了,对比下来《不朽的时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大概剧情依然是老套路,导致一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所以坦白说,结尾我确实看明白了,讲的很清楚,也契合了电影的中心思想……但是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走到最后结局的,这个过程我基本看的一团糟。
看得出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似乎他并没有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讲述六个人物的故事的能力,几个主角人物的形象也过于单薄。
大构架和小细节都用力过猛,反而过犹不及……好吧,好在结局比较清楚,导演用心地把故事讲完了,在泡沫横飞的电影市场能静下心来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是胜利。
我被气的要死,那个叫什么然的完蛋玩意!
录取名单里有个“六盘水医学院”。
幸好还有我们有一个唯一过得好一点的徐迎春,他没有大起大落,他有的是敢于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决心,也有在梦想破灭后继续脚踏实地生活的勇气,他的身上有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缩影,也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榜样。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不朽的时光》是一部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的小镇中相结合的作品,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演员确实比较青春,较之用中年明星来演青春片还是有进步!镜头很棒。
只剩下导演心里那点翻来覆去的情怀,俗不可耐,就当老艺术家回顾展了
油条去到少林寺真是笑得肚子疼,这大概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梦想破灭了就回归到了现实。不得不说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时光太残酷,残酷到不朽也残酷到不可磨灭!其实我觉得国庆和小然在一起就挺好的!
青春就要义无反顾
没意思,没什么共鸣的地方。
哪有什么不朽,不过是人们还没忘记罢了
青春中最佳的电影!审核厚恩!
属于六十年代人的青春不朽的时光,天灾人祸社会动荡,命运每一秒都在改变,然而世事无常往事如烟。
我很惊奇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片子?能得到大腕管虎,陆川,许晴等的追捧推荐,怀着好奇的心看了一遍,不想竟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高考分班,文革批斗,焚书,战争等,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不朽的时光,青春不朽!
应该是被剪过,不然太松散。为什么演员表里没有鲁小然的扮演者
彻头彻尾的悲剧
挺好看的,这种叙事方式很喜欢。也喜欢那个时代的事情,中国在不断变好。演员也很出色,尤其是国庆那一对。
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好好的题材拍得这么散!
1.我们曾经都年轻过,这确实是一段不朽的时光。2.青春并不只是荷尔蒙纷飞。3.以闪回的方式触及文革,但只是蜻蜓点水。4.一些镜头很美。5.我出生在一九八零年代,却对此没有什么记忆了。
主角太娘,一味的讲情怀,哪个年代的情怀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看过血色浪漫后,对这样的片子基本无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