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那天陪俄罗斯客户到凌晨2点,从烧烤摊转战到KTV包房,啤酒一瓶一瓶直到包房只剩下已到中年的我俩。
沉默,是今晚的啤酒还有笙歌。
其他人都走了,他终于可以把系统里林肯公园的一首首全部唱个遍,还有其他我不知名的重金属摇滚,他点我跟着歌词念。
最后两个天南海北的国际友人在深夜里怀念了一把过去的摇滚岁月。
真是感慨万千。
如同所有的励志电影一样,开头总是落寞。
只是四位主角家住芬兰的小城镇,作为气质鲜明的重金属乐队成员往往遇到的非议误解更多。
明明沉默寡言、明明工作平庸、明明骑着一辆快散架的自行车,但只因长发飘飘一身黑,就遭到了邻居基佬的嘲笑和吸毒的质疑。
四个人在成员家开的屠宰场里面排练了十二年,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放肆的快乐。
直到有天他们遇上了一个美丽的误会,一个或许可以参加挪威重金属音乐会的机会。
然后他们收到邻居的尊敬和崇拜,又在误会澄清后重新受到嘲笑。
鼓手无意间作死,他们最终决定还是去挪威音乐会,期间遇到了很多阻挠,最终还是成功的举行了表演。
相比于其它,重金属摇滚总是偏执,所受非议也更多。
电影喜剧的桥段很克制,往往是用一本正经的中二来体现,最后半小时高潮才开始脑洞大开,笑料与癫狂齐飞。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仅是芬兰和挪威作为重金属乐队的主产地,电影有很多梗让重金属音乐爱好者很有同感;而且电影里的励志并不是他们本身有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是努力从自己蜗居的小天地中出来,不放弃的去尝试去追逐理想。
有时候和现实讲和就是勇敢的去面对。
君不见轻描淡写的十二年,在屠宰场的地下室,一双子承父业的屠鹿手练成了方圆百里最快的吉他手,一个寡言的图书管理员能听riff识曲出口即诗身兼贝斯手设计造型师,鼓手一身机械肌噎死仍能打节奏,主唱狮子吼威慑四方驯鹿减产更能虎口夺食……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别以为北欧发达国家,生活便有多容易,人生不是电影,人生艰难多了。
生活是吉他手父亲摇滚手势上断了的两根指头,是帽子青年最远只去过铁岭的无奈,也是边防女上校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担忧和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的喜悦…… 可生活能打垮你吗?
谁说端屎盆子拖地的人就不能玩摇滚甩头发,谁又说绞肉机带不来音乐的灵感,艺术本就源自生活,谁说没枪头就捅不死人?
反倒是道貌岸然的流行伪君子,西装革履摩丝头,实际上是个会走路的生殖器…… 尽管不懂北欧重金属,但是听完插入直肠的演奏后,确有种菊花一紧喉头痒的感觉,仿佛重燃少年时代摇滚的激情。
电影通过嬉笑打闹的剧情传达的依旧是最简单淳朴的信念,这信念叫做——坚持信念。
他们练了十二年,换了小马哥得说四遍:我等了三年,就是为了等一个机会!摇滚不死,抬棺上路!
一、默写剧本一个金属萌羞涩大叔,整天骑个自行车带个耳机,三点一线的在琴房,家,工作的地方。
这基本上就是他的平凡的一天。
他的工作也很平凡,是个精神病院的护工。
你想吧,一个爱音乐的青年的精神状况,他基本上都有。
比如:拿着拖把摇摆,被欺负的时候,带上耳机放大音量。
起初的他,就是一枚羞涩的小直男。
同时呢,他还是个内敛害羞的主唱。
面对喜欢的女孩,被道格拉斯三流艺人欺负的时候,却屁都放不出来。
(这一点都不摇滚,更谈不上金属了。
)长发闷骚男,应该是很sheldon的,记得住所有音乐的作者、旋律、歌词等、而且是最操心、最理智的那一种,就是那种几位大哥有事情,我办好便是的那种感觉。
不与人争辩,聪明,文艺,更重要的是,话不多。
但是做出来的 事情,却容易是最出格的。
比如:超速拍专辑封面,唯一一个金属彩妆。
胖队长葬礼上的悼念词还是很感人的。
金发朋克男,有着金属的背景他是一个屠宰场割肉的。
平时割起肉的样子,可能是和芬兰的鬼天气有关,他像极了玩脏金属,死亡金属的家伙。
他带来了整个乐队原创歌曲的创意,尤其是在闷骚男这么严厉的审美评论的基础上,他通过一台绞肉机中带着刀子的肉,打开了自己乐队的原创大门。
胖队长,灵魂人物,有着对未来的憧憬,并且可以感染到其他三个人。
用台词的话说,对梦想执着到可怕的那种感觉。
甚至死过两次,为了梦想,也是进过警察局偷东西的家伙。
只不过,胖队长太疯狂,非要和测速仪较劲。
(这里有个矛盾的地方,一个玩死亡金属的家伙,最后却不敢撞鹿,说明这些人的内心还是非常善良的了。
)其实,整个片子的思路是根据一个简单的结构进行的。
乐队介绍(四个人基本概况)—音乐节邀约—原创歌曲的由来—获得点赞—专辑封面——后备鼓手找到—专辑名字以及logo的由来—去不了音乐节——胖队长之死——放弃音乐——希望点燃——(后面的话,就略显魔幻了)跨境(芬兰挪威)被捕——跳崖——音乐节着陆(警察跟着镇压)——演出成功。
冲突点:狂躁的精神病患者——成为鼓手(只有金属乐可以治愈这个精神病患者)害羞,沉浸在音乐世界——走出自己沉浸的世界,与世界对抗,获得主动性。
(不敢和女生说话,不敢反抗,一紧张害怕就会呕吐。
到后来,亲吻自己的敌人,亲吻自己喜欢的女生,呕吐完之后,大声歌唱。
中间经历了那位精神病患者的开导,你只需要面对自己的恐惧即可。
)演出的邀约,改变了大家对他们的态度——邀约取消,一落千丈(群众会因为你的知名度,由前呼后拥到群起而攻之)金属乐和流行乐的矛盾(尼古拉斯红衣就是个典型代表,浮夸,花心,功力,世俗。
)被打击之后,坠入谷底——重新站起来,燃烧起来金属之魂(看到了乐队的专辑封面,女友的提醒)如何乐队打击(胖子之死,辜负了所有人期望的恐惧,平时压抑的状况)顺从——反叛(跳崖,和警察抗争)二、印象深刻的镜头
人生就是你永远找不到女人的阴蒂
爱音乐就是要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萌大叔前期是一种唯唯诺诺的状态,不real
莫名萌
很棒的金属镜头
很狂野的名字,但是,哈哈哈
村民们的转变
笑点:莫名搞笑,轮到他的啤酒瓶被喝完了
刚到演出现场的时候,停好车,车牌自动掉下来(笑)
狂野1:拿测速仪来拍专辑封面,想拿到封面就要去警察局
K
感悟:有的时候你只需要去直面自己的恐惧
转折点1:得知不好的消息
男主因为紧张,狂吐不止。
(笑:叫人家小浣熊)
黑色安息日的主唱
转折,一张狂野的照片又一次点燃了他的金属梦
直面自己的敌人
带上棺材,去演出
笑
无事可干的边境线炮娘
真的很好笑
笑
阿拉伯人民怎么看
棺材入海,所以他们也这么干了
屁蛋超人
笑
维京金属
官方摇滚精神的诠释
完美演出 呕吐之后
感悟
三、一些感触1. 后半段芬兰挪威边境线,那一段,彻底笑翻2. 高潮部分,呕吐完,然后死嗓开场那一段。
震撼到不行。
3. 电影本身,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喜剧。
摇滚电影的套路,也存在。
(压迫,执着,梦想,反抗。
)对于,阅片量不多的观众或者金属狗而言,这将是一部能够引发高潮的作品。
可是,对于我而言,也就1.2特别出彩。
别的部分并没有给到我太多的惊喜。
4. 每个人人生中都有害怕的事情,比如约一位领导吃饭。
我还是很紧张的,有时候为了避开紧张,就延期吃饭这件事情。
说白了,还是不敢面对呗,如果饭店查好了,时间约上了,话题想好了。
约便是,哪有那么多废话啊。
5. 年轻的时候,一直都有这种态度。
有话就说,有话就写,而且要彻底,因为彻底之后才是美丽的空虚。
年轻的时候,一直很理解这件事情。
闹就闹大的。
我呕吐也好,我唱砸了也好,我义无反顾的触碰法律,去做一出格的事情也好。
只要后果不是很严重,承担的来,那就拿后果说话吧,至少要让生命绽放一次,到老了可以有niubi去吹。
6. 这一帮年轻人的出格之举并不是因为性格本身,而是因为梦想使然,摇滚精神在召唤。
所以,故事就出来了。
是偶然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片子,抱着随便看看的想法下载下来,这样一个阴冷的冬天的下午,没想到它竟然赶走了我的“阴天周末下午抑郁症”,全程像个傻子一样笑,无比舒爽。
我喜欢的元素都有了,金属乐、公路片、反差萌的羞涩小哥哥、每个乐队都有的一个“牛逼的怪人”、蛇精病、各种脱线、黑色幽默,还有北欧壮丽的风景和与世隔绝般的安宁小镇。
能把金属乐弄得这么好玩有趣甚至有点沙雕的,大概也只有在这种据说每个村子都有一支金属乐队的芬兰(北欧)了,才不屑于跟你讲什么态度、大道理,也不会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本来么,让音乐回归音乐,而很多人给它赋予了太多“意义”已然离原点太远了。
而且我想说,其实他们是很多乐队的真实的样子(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很“正常”但又略不“正常”的青年,因为喜欢音乐会玩乐器凑到一起组个队,排练之外日常无聊或日常逗比,内心简单喜欢异想天开,他们并不想操翻一切(纯正的PUNK青年可能不在此列),大部分只是想能把音乐做得跟自己崇拜的大神一样好,能够有机会上更大的舞台去演出,让很多人听到,如果能赚多点钱当然更好——前提是做这个是真的因为喜欢。
突然想到另外一部公路片《契克》,故事主线不同、角色年龄有差,但内在所传达的东西竟然很一致。
那种无所畏,想干什么就去,犯蠢、中二、戳锅漏,都没关系,只是一往无前地去追求内心所向,那哪怕前面是悬崖也要跳下去……这正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所稀缺的,我们总是在权衡利弊、分析损益、害怕走错一步,于是渐渐听不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所以你要说摇滚精神,态度、反抗,有时候真的显得画蛇添足,我倒觉得,大概就是这样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便是最难得可贵。
就像契克,就像这部电影里的乐手们。
很多人可能都觉得极端金属的创作者和爱好者,就应该是冷血残酷天生带有杀戮气质的,其实并不是啊,就像那个看到驯鹿也不会撞上去的鼓手小哥哥,就像精神病院照料病人的主唱和图书馆安利金属乐给妹子的贝司手,内心也是善良和温暖的,最后带着队友的棺材一路去往音乐节,更是满满的爱和感动。
#重金属囧途[电影]#一部颠覆认知的电影,因为不懂重金属,也有误解,这次才算是略知一二。
北欧芬兰的电影第一次看,但维京人的野蛮、淳朴着实让人觉得可爱。
如果说落后的原因,那也不对、这里不穷,或越是富有越是简单。
音乐表达达到自由的极限,那就是摇滚,只有北欧的土地才可生长,事实也是如此,北欧为摇滚圣地。
切割驯鹿肉卡住时,往复的节奏,即为原味摇滚音调,让我对于摇滚开始尊重和略有理解。
剧情前半段很自我,后半段很玄幻,跳崖那一段画面极美,看得出只有北欧这般极为富有的国家,才可如此想象,并且放飞自我,不摔死当然不可能,不过是剧情嘛。
音乐如是一种梦想,爱人如是一种梦想,那都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则为主旨,隐喻为狮子,必须去面对,主人公跳进浣熊栏一顿暴打,也算克服,但很无厘头。
末了,一班人戏剧般登台,俗套成功,抱得美人归,收尾,并无新意。
只是北欧电影的表达方式,太简单,太直接,还是出乎意料。
(文/杨时旸)或许每一个摇滚乐迷都会对这部《重金属囧途》会心一笑,或多或少,这四个呆萌又坚韧的大男孩都会让众多乐迷照见自己的影子,回想起自己的青春。
这是一部喜剧,关于一支小镇上的重金属乐队的故事,实际上它更关乎于梦想与现实,险阻与坚持,你看,这些内容不过都是老生常谈,甚或陈词滥调,稍不注意就会沦为令人避之不及的鸡汤,但换一种方式去书写,一切焕然一新。
把主角置于困境,然后逆风翻盘,是这种故事的典型讲述模式,《重金属囧途》也一样,它的优秀之处在于刻意不强调这几个主角在被误解和嘲讽之时的反抗,这些人看起来甚至没什么反抗,不过自顾自地坚持排练,聚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小小世界,他们不沮丧、不气愤,只是在一直继续进行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没有对这些事赋予宏大意义。
明白了吧,这种对于梦想的书写,最怕的就是强制性拔高和不停地提及意义,《重金属囧途》一直只本分地叙述事件,意义自动涌现,反而感人至深。
四个小伙子在北欧的这座小镇上算是绝对的异类,他们留着垂腰长发,穿着皮衣,演奏暴躁的音乐,但平时,他们都是温和的普通人,主唱在一家精神疗养院做清洁工,贝斯手是一个博闻强记的图书馆馆员,吉他手子承父业地在家庭作坊里做驯鹿屠夫,鼓手总在吃东西,热情过头。
这四个人都有着莽夫的外型,实际上都是标准的“社恐患者”,不善言辞,内向又羞赧,这种攻击性极强的音乐有时像是他们的发泄渠道,有时又像是锐器和盾牌,用以维系自己纤弱的内心。
这支排练了12年的乐队,决定自己写歌,机缘巧合之下,他们遇到了一位大型音乐节的承办人,让他们开始燃起勇气想走出小镇。
《重金属囧途》其实埋藏着众多丰富的细节,那些细节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细密观察和深刻理解,它们有时负责担当搞笑,有时也用于自嘲或者嘲讽那些世俗的力量,吉他手的父亲被电锯切割掉了中指和无名指,伸出手就自然变成了金属礼的手势,鼓手一次次超速行驶被摄像头抓拍,最后,干脆用那个摄像头为自己拍下了乐队的定妆照,既挑衅又幽默,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共同奠定了这部喜剧自然生动的底色,而如果拨开这个搞笑、励志故事的表层帷幔,还能拆解出更经典的故事模型。
它的母题其实有关于困局与逃离。
这乐队中的四个成员,生活在这个小镇,周围的人们喝着啤酒、看着无聊的演出,以逗弄这几个玩乐队的年轻人为乐趣,这四个人想借由音乐完成逃亡——从精神上的脱离于当下,而肉身也想借由去往音乐节而奔赴更大的、更包容的、更包容的地方,除此之外,和主唱暗生情愫的花店女孩,那个被关在精神病院却被重金属救赎的男人,都在努力或者不经意间完成着自己的逃亡之旅,逃离于父权的管辖,逃离于病院的监护,说到底,这故事打动人的内核与基底就是对自由本能的回应与追求。
这故事在欢闹和感人之外其实也写尽了荒诞,甚至还捎带着把北欧如今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以及人们对于此的各式反应都用欢脱的手法写了进去,这一切没有喧宾夺主,反倒是应和着故事的推进,顺畅的完成自己的功能。
说到底,这几个主角不过都是青春期比常人更要漫长的男孩,默默守护自己的梦想,面对死亡,追求自由,收获爱情,冲破禁锢,重整旗鼓,直到最终大放异彩。
《重金属囧途》中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所有人都很善良,即便平日里嘲弄他们的那几个年轻人,得知他们可能会去往音乐节演出时也表达出真诚的敬意与羡慕,而花店女孩的父亲,那个警察只不过想让女儿有个安稳的生活,最终也摒弃了偏见,而乐队主唱的小小谎言不过为了维系自尊,更何况最终也兑现诺言,所以说,这仍然是一个大团圆的故事,连意外去世的鼓手的棺材都被队友们搬到了演出现场帮他完成了心愿,这种团圆一点都不甜腻,反而让人心心念念盼望着能快点迎来一场圆满。
与其说这故事写音乐人追梦,不如说写每个人的成长,它告诉每个普通人当面临逆境和陷入偏见时该有的态度。
影片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披着重金属外壳的励志片 通过恶趣味的形式增加了笑料 减弱了消极的情绪 受映群众老少皆宜 无论是否喜欢重金属 都可以看得捧腹大笑电影并没有将重点放在了音乐上 更多的是讲述金属乐对主角们对改变和他们对自己热爱的音乐作出的努力 影片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乐团刚刚成立四人的乐团合影 在鼓手出现意外离开后 剩下的三人正是从这张照片上得到了力量坚持下了自己的梦想 第二段是主唱在每一次表演的时候都会呕吐🤮 第一次在酒吧 第二次是在音乐节 由于受众的群体不一样 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 良好的气氛和狂热的观众是会带给表演人力量的总体而言 影片的可看性和有趣程度对观众相当友好 在节奏推进和反转上也不错 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手动金属礼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这部电影,实在是太好看了,不光我这么说,好多看过的人都称它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在今年的欧盟影展上也是重点抢票对象。
它就是《重金属囧途》。
《重金属囧途》
看到这个片名是不是觉得不是金属党的自己被抛弃了,先不要皱眉,这绝对是一部老少咸宜的沙雕励志喜剧片。
重金属看不懂,囧途都明白吧,这就够了,影片虽然很套路,但能先把你笑出泪,最后又热血到让你哭出声。
并且,请带上你从前对“重金属”的那些偏见和刻板印象,你将会发现他们看上去就是你想的那样,甚至更加脏脏的、垮垮的、拽拽的,但看完,你会“真香”。
影片讲述了芬兰小镇4个重金属青年的故事,他们分别是主唱图罗、鼓手扬克、贝斯帕西和吉他手洛特福纳。
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他们无法被忽视的外形,两个黑长直,两个金发朋克,皮衣从来不换,上面一堆铆钉。
其次是他们的爱好,一支练习了12年的地下乐队,没有名字,没有演出,没有原创,只是因为热爱重金属,所以从小就在一起训练。
主唱的黑嗓十分惊人,玩到High处四人一起甩头发画面也非常美轮美奂。
再次是他们的现状,虽然玩的音乐是硬核,但他们的真实生活除了长发飘飘,都没什么出格的,甚至要对个别人提出过于本分的批评。
比如拉风的主唱图罗只是一个疗养院清洁员,性格很怂很面,每天被街上的小混混骂“基佬”从不反驳,被疗养院的同事各种使唤毫无怨言,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被情敌各种嘲讽也绝不吭声。
再说贝斯手帕西,他是一个图书管理员,聪明得有点不正常,对听过的歌过耳不忘,面对来店询问贾斯汀·比伯专辑的妹子,他总是在赞赏别人“完美的选择”之后,拿出一张“乌拉圭硬核金属”递给客人……客人???
接下来是吉他手洛特福纳,子承父业,是一个驯鹿屠夫,每天面对着一群待宰的驯鹿,在血浆和碎肉机巨大的轰响中度日。
最后是鼓手扬克,被图罗称为乐队最硬的硬汉,天不怕地不怕,但因太过投入,曾两次突然倒地休克,直接死过去,醒来后爬起来继续干。
他也是乐队中对走出地下,走向舞台兴致最高的人。
就是这么几个人,12年来都在洛特福纳家屠宰场的地下室训练,可能是屠宰场可以盖过他们巨大的动静,但还是每天可以听到来自洛特福纳父亲的吐槽:你们的表演让驯鹿都想自杀。
这位父亲还贡献了不少车技很好的“人生格言”,我就不说出来了,大家看看图就好了▽
被老婆直怼:你没有。
哈哈哈哈哈在这样被各种嫌弃的生活中,4人每天正常工作,没事撩撩头发,靠着重金属乐吊命,也用音乐来屏蔽来自外界的一些不友好的声音。
但他们也突然觉得这样不行,要有一些动作了,于是开始写原创歌曲。
他们让吉他手先弹一段riff(即兴演奏重复段),这当然难不倒经验丰富的洛特福纳,很溜地弹了一首又一首,但全被贝斯手这个人肉曲库识别出了年份、乐队与歌名。
吉他手直接摔吉他走人,但灵感这东西,说来就来。
一天吉他手在屠宰场工作,不小心将一只插着刀的驯鹿送进了碎肉机,不料机器卡壳,发出有节奏的金属声,常年泡在音乐里的孩子的敏感和优势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他大惊,这就是我们的riff啊!
在经过贝斯手的审核之后,确认这是一段原创的riff,于是主唱图罗将他的糟心日常填成了歌词。
第一首原创很快出了demo,大家都很兴奋,正商量着要把它送去谁的手里,有一天,屠宰场来了一个来买鹿血的外国人,他是挪威北部最大的金属音乐节“北诅咒”的主办人。
好死不死他们还得罪了这位主办人,鼓手扬克当即猛追,递上了乐队的demo,希望可以获得一个在音乐节上的演出机会。
这件事就这么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就变成了乐队要出国演出了,而实际上主办人的电话迟迟没有打来。
但因为这件事,他们成了全村的希望,周围的人对图罗的态度开始大改观——小混混们开始向他致敬,同事变得轻声细语,情敌尤尼对他也有所忌惮,就连市长也为他们颁发了小锦旗,他们还获得了在当地著名酒吧表演的机会。
图罗陷入到了这种虚幻的美好之中,他只能将这个谎越撒越大,他告诉伙伴们,他们不光被邀请了,还是主舞台。
几人越想越兴奋,他们拿出所有积蓄买了一辆“死亡货车”。
这辆车杀死了三只大型动物和一个人,被埋进过沼泽,在瑞典一起银行抢劫案被使用过,一个马戏团小丑曾在副驾驶自杀。
简直没有比这更重金属的车了!
当然他们还差一个乐队名字,最后定为又污又脏的“插爆直肠”,由贝斯手从别人对他们的骂声中提炼出来。
关于他们的风格,贝斯手还有一段非常不明觉厉的贯口——交响,后启示录,驯鹿磨盘,反基督教,极端异教芬诺斯堪的纳维亚金属!
最后他们还需要一张乐队的封面照。
于是他们来到了经常被拍的公路测速摄像头前,由鼓手扬克将车高速开过,在经过摄像头的一瞬间所有人摆出造型,照片直达警察局。
不得不说,这个操作又沙雕又流弊,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并且最终照片的效果简直一流。
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登台演出了。
挪威音乐节前哨站——当地酒吧。
当天晚上人满为患,各种大爷大妈和小年轻们。
主唱图罗对此一直有所犹豫,他没什么自信,也不愿面对,但他想改变。
因为听了一个关于非洲人从狮子嘴里直接抢食物的故事,受到“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狮子”这句话的激励,他还专门跑到动物园从凶残狼獾的嘴里抢了一大块肉。
狮子咆哮了!
终于,他们站上了舞台,灯光、舞美,吉他响起,贝斯进,鼓进,主唱没进去,哇地一声吐了一地,以及前排市长一身。
人生第一次登台,垮了。
音乐节主办人的电话也打来了,没位置给他们了。
大家灰心丧气,主唱更是要退团,扬克为了挽救局面,立了一个“死也要去挪威”的flag,然后就真的死了。
他独闯警察局,偷回了被扣押的货车和乐队封面照,路过测速摄像头时太过兴奋,为了躲避一头鹿,出了车祸,一点没带犹豫地死了。
他的死让乐队濒临解散,但图罗在被喜欢的女孩一顿训斥后,内心的狮子再次咆哮,他抓来了疗养院会打鼓的病人,开走了情敌的奔驰车,接上了两个剩下的同伴,挖出了扬克的棺材。
一路开去挪威,一路啼笑皆非。
警察局长给挪威边境打电话,希望堵截他们这帮“恐怖分子”,不料前面还有一群阿拉伯人开着车,谁更像“恐怖分子”?
他们躲过一劫,却被追兵赶下了悬崖,大难不死停在了一大块岩石上。
后有追兵,前是悬崖,无路可走,但他们突然听到音乐的召唤,棺材先跳进了大海,几人纷纷加入。
再次大难不死,被冲到了一个岛上,遇到一群在玩维京cosplay的奇葩,他们用船将乐队送到了音乐节。
遇到了主办人,图罗向他争取演出机会,但面对一个躁狂症病人,一口棺材,他还能说什么呢?
终于登了台,主唱又是一泻千里,比上次还狠……
还好这次心态调整得及时,黑嗓一开,棺材率先跳水,现场沸腾了。
最终警察们还是扑了上去,虽然被逮捕了,但人们在为他们欢呼,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无怨无悔的笑。
人生就是这样,闹点笑话再直面它然后爬起来似乎更值得赞颂,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励志吧,因为那需要超越自己的勇气,真正做到的没有几个,乐队虽然中二、无知,但梦想这件事,先了解完阻碍就不会有力气去实现了。
图罗说:有时候,最好是事后思考,要敢于搞砸。
疗养院的另一病人说:拉在自己身上总比便秘好。
这是一支被边缘化的小众乐队,但他们照进现实,就是一开始弱小怯懦的我们自己。
手动金属礼。
-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灵魂照片这是一部即使不懂重金属音乐也值得看的电影。
首先本人是一个对于音乐剧完全不感兴趣的人,起初看到重金属,音乐剧,芬兰语,我的兴趣度就已经下降到了极点,然后我还是拿起炸鸡,和一罐82年的冰镇可乐,准备用批判的眼睛去看这部电影,才发现这一部非常好看的励志搞笑的电影。
宣传海报首先进入剧情:芬兰乡下金属乐队4人组,一起排练12年,竟然没有一场原创歌曲,长发主唱骑着28小破自行车,被村里人嘲笑成基佬,他是一名疗养院的员工,长发吉他手家里是开屠宰场的,明显是一个富二代,鬼脸贝斯手长发男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有些博学多才,长发鼓手吃货男,就是混吃混吃。。。
4个人在一起创作终于创作出了第一首原创歌曲,想要参加音乐节,正好一位挪威音乐节主创来到 屠宰场买鹿血,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可以去音乐节的机会,
然而因为一些意外,导致长发鼓手身亡,长发主唱在女友的鼓励下,偷了汽车,拖着长发鼓手的棺材,抢了疗养院的秃子老黑鼓手,带着剩下的2个兄弟飞奔挪威音乐节
在经历了与偷渡边防军对决,跳崖,维京人COS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后,终于来到了音乐节
5个人同时登场(长发鼓手连人带棺材一起)由于长发主唱的紧张,再次以核弹喷射呕吐作为开场,把场音乐节带向了高潮,最后演唱结束,全员在发烧友们的欢呼声中被警察抓走,脸上露出了开心笑容这是一部非常欢快诙谐幽默的励志音乐电影,片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那就是与其便秘,不如失禁来的痛快,主角们中二,又有理想有梦想,我不懂重金属音乐但是我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什么是我理解的重金属音乐,没有国界,没有死亡,伟大的友情,疯狂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人生能有几回博,此时不搏何时搏。
希望看过此片的人,能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是音乐还是任何其他事情,当你决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本片评分8分,强烈推荐观看
作为一个金属党,大学开始感觉跟周围人格格不入,目前又在求职,每天焦虑,天天听丧丧的后摇。
感觉累的简直不行了却没一点进步,就像电影里那个台词,生活就像阴帝,围着转也不确定找到了。
还有那句,我们都要面对的狮子。
一部电影给我的启发太多了。
我四年前就打算看这部电影,现在才看,是非常正确的。
我好喜欢,在我需要的时候看了这个电影,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找回了一部分灵魂。
除了几个笑点,全片我都是WTF这种感觉,这片太神经病了。
前半段极简但有单纯气质,后半段开始脱缰野马,反而没啥意思。各种动机和设定如同儿戏,但可惜没有形成有趣的观感,只是偶有(冷)笑料。
金属被黑/夸的最惨的一次,笑点从头到尾,主唱呆萌 死嗓开口跪,爱好黑长直bass 博学多闻:交响,后启示录,驯鹿磨具,反基督,极端战争异教分诺斯坎迪亚金属” 。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狮子”。哲学老爸高举的指头(“生活就像阴蒂”),绞肉机里的驯鹿,失禁比便秘强,超速拍宣传照,维京cos,棺材跳水,难得看到“冷”芬兰出这么精分的片子。虽然没有交代地点,前后改编自芬兰民谣的【Kuusamo】还有驯鹿,想必是库萨莫Kuusamo了,那里有很美的奥兰卡国家公园OULANKA NATIONAL PARK。配乐大部分出自Stratovarius的贝斯Lauri Porra棒棒哒。2019.5.25 8/10
是真的很搞笑,哈哈哈。被捉奸在床不是忙着解释而是问要不要加入,边境长官有战争瘾,前面说一大堆找你们来的原因,最后一句说因为离得近,还有维京人的交通工具居然真的是船,哈哈哈
看恶心了…
很真诚的电影,感动
本金属狗觉得不少地方十分尴尬,片子本身也乏善可陈,不过某种程度上有成为邪典片的潜质。
说死就死 可爱
有点失望 以为是公路片 除了音乐一无是处 那个涂脸的感觉像we bare bear里的白熊
89年阿基·考里斯马基拍出了作品序列中最好的喜剧作品《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在这部电影中,摇滚音乐演奏者们反倒大多缄口不言,无可窥见有那些所谓标志性的反叛段落,甚至大部分的场景流露出困窘与乏味,但就是在这样的一路前行中,电影反倒是拥有了无尽的韵味与政治暗含空间。当看过那部电影之后,在看本片,就会完全体会得到导演在拍摄此类电影的套路与无能,首先借助重金属风格自然的为电影确立了一种看起来高大上的外表;然后依靠环境设置与人物塑造,制造了主角们独特的弱势地位,以博取人物同情;在借助风景片与奇异化段落,增加吸引力;最后共同铸造了这部作品的最终面貌——空有噱头,实为无聊鸡汤的电影。最为讽刺的是,电影的麦格芬,那首自己的作品,在片中只有一次展示其魅力的机会,还要依靠众多电影技术手段烘托情绪,而非音乐本身。
芬兰农村傻小伙+带着棺材road trip,阿基都要被气笑了
#2018欧盟影展深圳站#北欧人民的幽默很脱线,道理我都懂,但还是觉得很尬啊。。有种被硬戳笑点的感觉,因此不得不发出一些礼貌性的笑声。虽然这么说可能不太好,但真的不是北欧版《缝纫机乐队》吗?男主角受挫低沉时遭到女主一顿痛骂后重燃斗志,我又穿越到了无数平庸滥俗励志剧里了。音乐还挺不错的,多加了一分。但不得不提的是贝斯手的人设和气质都太赞了!忧郁王子+高智商Nerd气质,报金属乐队名时简直是Sheldon附体。主角要是他我会多加一颗星啊,想看他的个人电影!“我玩摇滚是因为我害羞”,这句话还是相当可爱且戳中的。
还想这乐队只有一首歌怎么收场,结果让警察拉闸结束了,哈哈哈。好单纯蠢萌的金属乐队,比国内那些泡妞滥交一夜情做渣男的所谓摇滚电影好一万倍。
#2018歐盟影展#這是一部即使對重金屬音樂不太了解,但看完後絕對會喜歡上的電影,全程笑到快斷氣,挖朋友墳並把棺材帶到演唱會現場,路遇一群cosplay北歐精靈的小孩等橋段真的太帶感了。
沙雕
居然只有一首歌
人云亦云
欧盟影展上非常high的一部芬兰喜剧,北欧人民幽默起来连他们自己都害怕,情节一本正经,各种脱线式的笑料就来了,和平静的故事形成强烈的反差,影片中间看得观众一度想鼓掌。
一群北欧大傻子 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