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

無聲,The Silent Forest

主演:陈妍霏,刘子铨,刘冠廷,杨贵媚,太保,张本渝,陈雪甄,金玄彬,范睿修,王士豪,潘亲御,廖钧纬,郑维奕,汪建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无声》剧照

无声 剧照 NO.1无声 剧照 NO.2无声 剧照 NO.3无声 剧照 NO.4无声 剧照 NO.5无声 剧照 NO.6无声 剧照 NO.13无声 剧照 NO.14无声 剧照 NO.15无声 剧照 NO.16无声 剧照 NO.17无声 剧照 NO.18无声 剧照 NO.19无声 剧照 NO.20

《无声》剧情介绍

无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失聪少年张诚准备转到启聪学校就读。聋人的世界,却不比听人的世界宁静。当他发现校车最后一排的「游戏」,融入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瞬间成为恐惧⋯⋯。眼见心仪的女孩贝贝在游戏中遍体鳞伤、学长小光气势狂妄不可质疑,一群同学们又天真无害,张诚忖度着是否该揭开游戏的残忍真相,或加入游戏的行列?当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线越趋模糊,盘根错节的苦痛、无可倾诉的怨怼,种种困惑与不安在无声的校园蔓延。 新锐导演柯贞年的首部长片大胆将真实事件搬上银幕,在直面残酷的同时,不失温柔的眼光。犀利刻画人物之间复杂与纠结的情感,呈现声嘶力竭却仍仿若无声的残忍。贝贝一句「他们只是在玩」轻描淡写,却惊悚、沉痛,更是真实无比的哀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高地厚失踪的上清寺风云传奇怜悯无敌小胖裸爱搬山道人之落天荒越南恐怖故事爱国还是爱我未来警察追击者血腥拼图流血的拳击手扫黑重案组逃离德国超能含片镇魔道谜案缉凶仙班校园杉咲花的休工期关于一个男孩最后的里程蔷薇风暴第六个嫌疑人七色★星露玩具熊回家路切尔西·韩德勒:就是这种感觉恋恋江湖起立,老师好!泡上美女总裁

《无声》长篇影评

 1 ) 我们能为TA们做些什么

一些未成年少女为什么谈性色变,为什么恐惧性,因为她们接触到的性话题(不管是新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关于强暴,侮辱,黄谣……女性作为这些话题中的受害者,很难对性建立起快乐的认知。

贝贝宁肯回启聪学校受欺负,也不愿在听人的世界中孤单,作为听人,我们能为聋哑群体再多做些什么?

 2 ) 《无声》的抗议

又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电影。

不止,还很气,看到无助的女学生无声哭喊,老师视若无睹,校长出现事情只是表面功夫之外,还有张诚面对威胁照做的样子太气人了。

开始很讨厌以及恨小光,后来变为同情他,但这并不能成为加害者的理由呀!总归就是因为老师的不作为,学生才那么猖狂,才有那么多的受害者,最后一幕,细思极恐,担心学弟该不会成为另一个加害者吧……导演的拍摄镜头很有氛围,以及配乐恰到好处(虽然听起来有种阴森的feel),最后那边,镜头从张诚看着奖状开始,随后掉落在地,接着从每一个场景过一遍,最后落到校车上,看着让人心寒,那是每一个被侵害的地方。

还有本片站在聋哑人的角度看外面的世界,面对正常人的不理解以及谩骂和白眼,他们内心应该很痛苦,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要有区别,只不过老天带走了他们的听觉和说话的能力而已,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

更令人窒息的是––真实改编,四个字,现实往往比电影来得更加残酷,好在最后坏人受到了惩罚。

再说回开头出现的那个老师,本以为他是个不想惹麻烦的老师,后来得亏他发现张诚的不对劲之后勇于揭露事情的真相,而不是继续掩盖,得以让这件事有个很好的解决~我有个疑点,片中穿插的何仙姑是代表什么?

代表贝贝和张诚的希望吗?

这部电影都说是台版的《熔炉》,我觉着比他更窒息,更唏嘘。

从老师加害学生,到学生加害学生,进入恶性循环,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3 ) 真实事件改编—现实远比电影更惨痛

看海报和海报下一句话的简介,简介中的游戏打了引号,我就猜是校园暴力,但这事实上,这比校园暴力更令人发指和心痛。

开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我更加触目惊心。

脑子很乱,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根据剧情走的话,逐渐剖析出一系列的问题侧重点,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学校教育、女性权益、性侵害、家庭观爱、家庭教育。

(这是在看的过程中,我感想的分析变化)我很生气,也很无奈。

先想成为老师传播性教育帮助孩子;又想当警察处置坏人;最后,我想成为罗夏以恶制恶,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最终想辞职,离开我现在所处的环境。

气的激动,无以言表,气愤、愤恨又压抑,真实事件更让我无奈。

从开头就展现出了社会对听障人士的歧视,这个王大军老师也是一个引子,同时也是一个好人。

“游戏”第一次发生时,校车上是一个女老师带车,当贝贝去和女老师反映时,女老师不管不顾;当我看到校长也是一个女性时,讽刺!

剧烈的讽刺涌入心头,最后是一个刚上任的男老师着手解决这许多起暴力事件,“girls help girls”呵呵呵呵。

虽然没有着力讲述学校的背景与靠山,但校长不管不问,和自己的利益脱不了干系,看起来事情都明了清晰,但实际上最可恨的恶人根本没有受到惩罚。

而孩子们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电影的细节:贝贝最开始是扎起头发的开朗的女孩;“游戏”之后她披着头发;在事件结束之后,她又扎起了头发;她的内心变化由此反应。

电影最后一直被欺负的男孩的表情与举动,说明这个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这些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可磨灭,而这次能不能好好解决是一个未知数。。。

看完内心很压抑,一口气在心里咽不下去,与《隐入尘烟》《何以为家》的压抑不同,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内心更多的是气愤无奈。

当坏人吧,当惩恶治恶的坏人吧,既为民除害,也可以发泄心中愤怒,不然内心这种无法发泄的气氛与痛苦真的很难平复。

 4 ) 喜丧的无法直视,轮回的沉重之业(续)

书接上文:那天写《喜丧》,简单交代了一下电影的大致剧情和人物。

过年期间比较忙,一直搁置没有写完。

今天抽空来聊一下电影里的人物,再来从人物回到标题来窥探轮回共业的形成。

1、主角老奶奶电影没有交代更多老奶奶的信息,她一共有六个子女,四男两女。

年轻的时候丧偶,丧偶时最大的孩子八岁。

靠乞讨拉扯子女长大成人,生活的年代有些模糊,若按一般逻辑,大约是1930年左右出生。

电影里的老奶奶,拜菩萨,愿望是保佑孩子们平安。

人的一生,根据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实际问题和面对实际问题的实际认知。

譬如说小时候,基本上是吃和玩;大一点的时候,是学习和自由;成年后,是工作和家庭;再大一些的时候,可能就是工作和子女教育。

但归结起来,人到老年时,对生命最大的认知,往往是这一辈子经历的各种事情综合起来,他最大的心愿。

老奶奶拜菩萨的愿望是保佑孩子们平安,也就是反应她这一辈子的追求,就是孩子们平安,也就意味着孩子们平安是她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觉得,老奶奶忽略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她晚年孩子的不孝顺,有她自身教育失败的原因。

这种观点看似符合逻辑,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

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那个年代,在农村,一个寡妇要拉扯六个子女长大,生存下来才是最大的现实问题,其它一切都得排后面。

李白不准备做杠精,去质疑老奶奶靠乞讨如何能养活六个子女。

更不准备去深究到底在乞讨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饥饿而偷过别人东西,或者有没有因为生存问题就委身别的男人换取粮食。

电影里的老奶奶,是一个珍惜生命、富有担当的形象。

例如,老奶奶带着孙子生活,孙子处于叛逆期,一个男孩子叛逆期有的毛病,孙子基本都有。

当老奶奶坐在院子里弯腰洗衣服时,孙子人还没出现在镜头里,就甩过来一件衣服,落在洗衣盆边。

老奶奶微微抬头,没有作声。

过了一会儿,把衣服捡过来洗了。

按如今人们的逻辑和现在生活环境,人们可能要说,这孩子没点规矩,自己衣服要奶奶洗,奶奶都八十岁了,不像话。

即便是奶奶给你洗,你这个态度也太不懂事了点,扔过来,那感觉就像谁欠你似的。

老奶奶应该狠狠教育孙子,教他尊敬长辈,教他自己动手.........老奶奶什么都没说,默默把衣服洗了。

这是很多很多家庭父母长辈的形象——他们没有文化、不懂的说大道理,也不会争辩,他们只是用他们有的、他们能够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孙子的衣服要洗,理论也要洗,不理论还是要洗。

孙子撒气,他小,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他会懂。

我并不需要他回报什么,更不要他懂了以后来我面前哭诉曾经的无知与冒犯,他是我孙子,我能做多少算多少。

这是什么?

这就是“大局意识”。

不要以为大局意识这样高大尚的词汇就是说国家大事、国际政治,它其实就是身边的小事、日常生活。

李白曾经小时候干农活,到了收割稻子的时候,母亲就分李白以及李白的姐姐分配任务,一人割多少稻子。

因为有了目标,割完就能玩,所以李白总是特别积极——反正割的好不好李白不管,割下来完成了任务就行。

于是,李白憋着一股劲,刷刷刷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尽管割下来的禾苗东倒西歪,大人还得再整理收拾。

姐姐的任务没做完,太阳就要下山了,李白幸灾乐祸嘲笑姐姐要做到天黑。

母亲这个时候就会帮着姐姐做,李白那个气啊:凭什么啊,这是她的活,你为什么帮她,不公平!!!

她干到半夜是她的事,谁叫她这么慢!

母亲从来不会多说什么,李白总是愤愤不平。

直到后来长大了,才明白:母亲的格局,是全家,稻子是家里的。

而李白的视角,是任务。

这就是大局意识。

毫无疑问的,老奶奶是想活着。

可是,当她腿脚不便时,子女照顾她,确实耽误很多事,她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她自杀,是基于一种简单的考虑,即不给子女添麻烦。

不给子女添麻烦,很直接的表现,就是当老奶奶住在女儿家,女婿丢了钱,女儿来问时,她思索了一会,然后说自己拿了。

其实她并没有拿,钱对她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从她借钱给另外一个老人,以及拿钱出来给女儿的孙女买东西就能看出老太太对待钱的态度。

当老奶奶住进牛棚,决定自杀,她做了最后的财产处理:把纳的鞋垫分给子女(这个东西不值钱,但这是老人能够为子女做的东西,鞋垫只是载体,承载着老奶奶一辈子的关爱与付出)。

梳洗打扮,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满头白发的女人。

把自己打扮一番,是她用她的方式对世界告别。

2、大儿子大女儿老奶奶的这两个子女,仅仅出现在电影台词里。

有寄赡养费与安葬费,但从没有露面。

我们无从得知,这两个子女家境如何,在哪工作。

但现实社会,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家庭。

尤其是6、7十年代的青年,远嫁或者离开家乡顶替工作也好,入职了岗位也好,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的人不在少数。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关有钱回来,人不回来的人,不配为人子女,太不懂得感恩了。

关于这一点,李白不下结论,只分析事情。

成家的人,尤其是离家远的人,他的家,有时候早就不是家乡了。

从寄赡养费这件事上来说,大儿子和大女儿,还是有去尽赡养义务的,至于做到何种程度,是不是尽力了,这就只能问他们自己了。

没有来参加母亲葬礼,这一点说不过去。

3、二儿子、三儿子、小儿子二儿子是老师,相对来说是有点文化的人。

但电影里能够看到,二儿子的家庭条件是很差的。

在办理完老奶奶去养老院的相关手续后,一家人跟老奶奶沟通去养老院的问题,二儿子表面上看,是尊重老人的意思,让老人选择,实际上就是读书人的软弱与处理家庭问题的无能。

二儿子说“娘,你看着办”,这并不是在征求老奶奶的意见,而是在踢皮球。

但是二儿子又并非对母亲不管不顾,他确实也在做着照顾老人的事。

老人要什么,他未必不知道,只是现实里的他,确实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管、去给。

譬如老奶奶最后得病,莫名其妙得笑。

这确实会让人受不了,一个本来就乱糟糟的家庭,生活贫困,老母亲夜里还时不时笑出声,正常的人,是会有情绪的。

宽容啊、体谅啊这些词汇,是要放到具体事件里去才有意义的。

先不管二儿子做的对不对,单说事情,最后他把老奶奶的菩萨给摔了,这其实就是非常情绪化的一个举动,他未必就是有意。

就像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最偏激、最恶毒的言语和行动去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三儿子,通过对白我们知道他离开农村到城里,发展的相对好一些。

有房有车,三口之家。

整个电影里,三儿子并没有什么对母亲过分的言行和举动,相反,还是挺体贴和照顾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他条件好,完全可以把自己母亲接来城里住。

是的,条件是有,但,他也有一个家,他想照顾母亲,也并非他自己能够完全做主的。

这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现象,人们总是愿意想当然的觉得,子女照顾母亲,天经地义,谁能力强谁就多分担一些。

可忽略掉社会中无形的枷锁其实限制了很多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譬如说,李白就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女儿愿意照顾母亲,接家里去,但是哥哥弟弟不同意,认为这样做丢人,导致哥哥弟弟照顾母亲不上心,但拥有着照顾的世俗权利,而姐姐妹妹有照顾的心和能力,却要不到世俗的权利。

小儿子没有在电影里出现,老奶奶带着小儿子的儿子,即孙子一起生活。

这个小儿子究竟是死了还是怎样,李白也不记得,小儿媳妇据说在上海,这也是孙子一直对老奶奶不满,想要逃离家乡去寻找自己上海妈妈的原因。

不能简单的认为,女人生了孩子,就会疼爱孩子,疼爱孩子,就会有所表现。

现实生活往往具有复杂性。

孙子的妈妈在上海,重新有家庭没有?

孙子想要去找妈妈,那是天真的认为妈妈那里更好。

如果妈妈嫁了一个不怎么样的男人,并且生活也很普通很一般,那孙子投奔而去,能有什么意义?

4、小女儿老奶奶的小女儿,整个电影里还是很心疼老奶奶的。

老奶奶去小女儿家里住的时候,小女儿交代丈夫“我妈来了买点肉”。

这一方面说明家里不常吃肉,一方面也反应对母亲的尽心。

女人才懂女人的辛苦,小女儿是很懂母亲的,所以才会问母亲“娘,你是不是想死”。

因为小女儿知道母亲其实已经是累赘,哪怕自己接来住,其实也是很难的。

家里睡觉的地方都不够。

百善孝为先,在心不在迹,说得大约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母亲来了,小女儿回家做饭,就要提前收摊。

提前收摊,就少赚钱,所以当他老公跟他算少赚多少钱时,她很鄙视骂老公只知道钱,实际上那个时候,钱已经悄悄在她自己心里发芽了。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我们嘴里说着钱无法衡量爱情亲情,心里却默默在现实面前低头。

小女儿一家的生活并不能算太差劲,但一句“房价涨得十年又白干了”,说出多少现实社会底层百姓的辛酸和无奈。

小女儿说自己老了就自杀,不拖累子女,这是实话,也是无奈的气话。

谁不想活着?

谁又不想被子女珍惜、在乎?

小女儿说这个话的时候,境界还没有母亲高,因为她还没有到老的时候,老奶奶因为历经里岁月风霜,对子女、孩子们的爱是无言的、无求的。

小女儿只是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看不到回报的希望。

5、孙子、孙女外甥媳妇老奶奶的孙子,在上一节李白写得已经比较详细了,就不再重复。

补充一点,这个孙子还是非常真实的,老奶奶去世后,他来到老奶奶最后住的牛棚,坐在老奶奶睡的地方,注视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拿起破碎的镜子。

这个少年也许想起了奶奶曾经的照顾,有很多不舍,有很多话想与奶奶说。

面对即将踏上的未知未来,他迷茫,但又不得不前行。

这就是每一个人的成长。

也许,某天,他回忆起这一切,恐怕也是和奶奶一样,千般情感,化作默默无言。

人生,不就是如此?

老奶奶的孙女,三儿子的女儿。

这个孙女在饭桌上替老奶奶不平,借机挖苦讽刺父亲当年丢下奶奶独自跑到城里。

她还单纯,没有经过社会捶打,所以她的感情也是朴实的、自私的、直接的。

她给奶奶洗头发,祖孙情的画面似乎透着一股暖暖的温馨。

但,也仅限于此。

这就是生活。

若叫孙女天天照顾奶奶,伺候奶奶的吃喝拉撒,不用别的,就假如奶奶老了拉一裤子,她放得开少女那种矜持去直视污臭的粪便吗?

孙女不满意父母的安排,在小城市里过父母认为的无忧生活。

想要去闯荡,去有KTV的城市打工,去自由。

这是所有年轻人试图挣脱父母怀抱的念头,这没有什么对与错,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奶奶的鼓励下,她踏上了她自己想要的旅程,这个旅程的结局,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她做了选择。

外甥媳妇,在电影里一直是很淡很淡,这么年轻,还有个一女儿,却失去了丈夫。

老奶奶是寡妇,自然明白一个女人没有丈夫的艰难。

于是,告诉她再找一个。

外甥媳妇没有否定与肯定,只是哭泣。

这就是生活的常态,面对遭遇和变故,人们沉浸在痛苦里,暂时可能不会有心思去做长久之计,甚至会抵触,但时间会告诉人们,老奶奶这样看似不合时宜的话,其实就是高瞻远瞩。

6、二儿媳妇和三儿媳妇二儿媳妇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女形象,从那被岁月压弯的腰就能直观感受到她生活的艰辛。

她嘴碎、势利、短视,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原则性问题——除了把老奶奶赶去牛棚住。

当老奶奶的孙子因为偷窃被抓,从派出所回来时(那时候都住二儿子家),二儿媳妇一直叨叨叨在骂,说自己要照顾老的还得照顾小的,老奶奶孙子不耐烦,听不下去跑了,这个时候,二儿媳妇赶紧追了出去。

这个情节也特别真实,嘴巴碎,叨叨叨,也可能不喜欢自己这个侄儿,但侄儿跑了,她还得去找回来,担心出事。

这就是生活常态。

家里穷,二儿媳妇也有儿子和媳妇以及孙子孙女(大约是),当她自己的媳妇跟她商量,表示想出去打工,她很反对,理由就是家里活多,媳妇走了,都得她一个人干,忙不过来,还得带孩子。

这也是实话。

可最后她还是同意了让媳妇出去打工,当她弯腰背着包包送媳妇去打工的时候,那农村的泥巴山路,她一步步走得很艰难。

这是一条希望的路、疼痛的路,路的一头叫贫穷,另一头叫希望。

当老奶奶决定自杀,把传家宝给了二儿媳妇时,二儿媳妇那个笑,活脱脱的势利形象,得了好处,脸色马上就变,还凑上来追问“还有没有好的,再给我点”。

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个女人得寸进尺,但又有多少人体验过她的日常生活?

她也是一个人,一个女人。

最后,二儿媳妇累倒了,像是她不照顾婆婆的报应,又像是一个跳不出的轮回圈子。

三儿媳妇,这个女人的形象也是人们身边随处可见的。

生活条件相对不错,对待老奶奶,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赡养她做了,但她心里是完全没有婆婆的。

从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她的心态。

例如,老奶奶来家里住,她准备了拖鞋、被子、碗筷。

但其实这些都属于一次性的,她就是嫌弃老人。

老奶奶走的时候,她把这些老奶奶用过的东西都给当成垃圾扔了。

尤其是洗碗的时候,单独洗老奶奶的碗,在水龙头上涮了一下。

以及老奶奶的毛巾放在沙发上,她用个棍子挑起来丢了。

透着满满的嫌弃。

李白不准备去评论她做的对不对,只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情节,会生气,会认为三儿媳妇过分,试想,换做是你,你会如何做?

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根据电影的信息,三儿子离开山沟,来到城里打拼,然后有了更好的生活。

这个三儿媳妇可能还不是原配。

所以,这个三儿媳妇很大的可能性,是几乎没有与老奶奶有过共同生活的,也就没感情,只有名义上的婆媳关系和义务。

事实上,三儿媳妇是做了很多人心里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比如,把老奶奶用过的被子、拖鞋扔了。

人们指责她这样的行为对老人不尊敬、不合适,有没有可能是人们自己内心站在空泛的道德高地对她进行的审判?

人,要直面自己的内心是很难的。

要认识、承认自己黑暗的一面也是很难的。

首先,三儿媳妇与老奶奶,不存在血缘关系,其次,她们可能并没有一起生活,没有建立感情(老奶奶摔倒前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带着孙子。

摔倒后生活不便才引出养老院、子女轮流照顾等事)。

所以三儿媳和老奶奶之间,更多的是一个城市中年妇女,对一个农村80岁老人的关系。

80岁老人,无法避免的就是身上的“老人味”。

这一点是真的并非谁都能够接受的客观事实。

就像,自己的孩子拉的屎,自己不会嫌弃,但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拉屎,那可能就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

电影里,三儿媳妇给老奶奶准备了鞋子、被子,最后当垃圾扔了,她扔的是自己买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她的态度确实有问题,但也并没有上升到某个不可原谅的高度。

李白自己的奶奶,车祸在床上躺了二十年,李白照顾过,说说真实感受吧。

李白和奶奶的感情很好,早期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就把屎盆端出去倒了,简单用水冲洗,饭菜端到奶奶手里,她自己可以吃。

那个时候奶奶的脑子还是挺清醒的,所以李白也愿意跟奶奶聊天,有时候扶着出来晒晒太阳。

后来,奶奶更老了,也糊涂了,也看不见了,房间里的气味很大,走进去是真的需要捏着鼻子的。

有时候跟她说不要把尿拉在床上,她就说不是她拉的,是家里的狗跑上去拉的。

其实那个时候,家里早就没养狗了。

这也许是奶奶最后的尊严吧,像小孩子撒谎一样,以为自己能瞒过别人,其实别人是不忍心指责。

最后,李白的奶奶已经无法自己吃饭,需要喂。

李白喂的时候,奶奶经常是一边吃一边吐,脖子上衣服里都是汤汁饭渣,看着难受,但也没办法处理。

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日常生活。

如果要每一顿饭都精心伺候,不说我们照顾的人难以做到,就是奶奶自己也经不起折腾。

奶奶吃饭的碗筷,也是单独的。

实际上,它不脏,但是,家里肯定不会有人愿意用。

一个九十岁的老人,没有传染病什么的,可是她用过的东西,就无形中带着一种“老人味”,李白跟奶奶还是有血缘关系的,尚且有这样的心理障碍,所以是理解电影里三儿媳妇对自己婆婆那样的态度的。

这确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正常,但平常。

李白在医院亲眼见过不少老人因为子女照顾不周,躺在病床上躺到身体生疽。

也许,有人会认为,三儿媳妇这样对待老人,将来要遭报应。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她这样赡养长辈,以后她的女儿可能也对她不好。

人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三儿媳妇老了,她女儿也嫌弃她,把她使用的东西当垃圾扔了。

人们更愿意看到:三儿媳妇回想自己曾经如何对待婆婆,然后泪流满面、悔恨,表示自己错了。

以此来教育他人要善待父母。

这,都是人们一厢情愿!

生活不是这样的。

很讽刺,生活真的不是这样。

如同,《让子弹飞》里,人们不愿意相信张麻子是张牧之,人们愿意相信他脸上长满了麻子。

三儿媳妇大概率不会面对养老问题,但一定要面对衰老问题。

她对待婆婆的态度,会一丝不差反馈到她身上,但不是通过拖鞋、被子、碗筷。

这,是社会共业,谁都逃不掉的。

她在城里,老奶奶是农村,她对老奶奶做的,是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加上她作为个体而独有的情感,呈现的具体方式。

她女儿向往的KTV,就是新的城市生活、新的生活模式,她的城市就变成了另一种“农村”,以后女儿照顾她的晚年生活,也会是一场新的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具体呈现方式。

两种不同呈现方式里,同样的一个东西,叫做无情。

而这个无情,就是人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特质,也叫做——个业。

总结:共业是沉重的,在和个业纠缠的过程,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人,既要承担共业的影响,又要消解自身的个业。

唯一的道路,叫做向善。

能做多少,尽量去做多少。

发乎情,一切的情,都不会是无端的,客观面对它,止乎礼,这才是真正的选择。

“止”,需要主动去做。

(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慈俭化尘”公众号,里面有更多内容)

 5 ) 华语版《熔炉》!校园性霸凌拒绝無聲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

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

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

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

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熔炉》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

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

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

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

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导演柯贞年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

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

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

“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

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

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

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

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

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

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

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野心不小,圣M心很大

这是一部与《熔炉》《嘉年华》类似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侧重于表达有一边缘群体——聋人——的生存困境,突出“声音”这个感官系统,剧本立意独特,较有原创性,让人耳目一新。

剧情梗概整体的剧本,是主要跟随男主角张诚(刘子铨 Tzu-Chuan Liu)的视角推动的,他作为一名刚转学而来的新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离婚,由母亲作为监护人,但父亲长期不打电话关注),也经历了社会偏见(被底层欺压,老年人都可以欺负聋人,警察宁愿相信老人也不相信聋人),也经历了学校排挤(学习进度慢和被听人学生排挤等),因为这些,他只能前往这个新学校。

不料,遭遇了车站被抢钱包事件。

这时候遇到男主角二号:男老师王大军(刘冠廷饰)。

与社会和家庭做鲜明对比的是,给张诚带来了较好的第一印象,他擅长手语,理解聋人小孩的情感脆弱的一面,懂得安慰人。

他也了解社会,对于警察也采用了比较圆滑的做法,但态度是不愿意妥协的。

他的性格,在警察局的这场戏看出,他对聋人有强烈的同情,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警察和权力有反抗的态度。

他带张诚去了新学校,介绍了晚上的学生舞会,而且能积极和孩子们玩,这个角色可以说立得住。

接着就是舞会上,被小女孩姚贝贝(陈妍菲)天真可爱的外在所吸引,由于青春期基于荷尔蒙的吸引,以及贝贝在课堂上憋气训练的举动,结合贝贝有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们两人之间萌生暧昧或友谊的情愫。

但是和明媚的白天相比,夜晚的学校确实惊悚异常。

张诚发现了这所“充满爱心”的校园背后的阴暗面的一角,开始陷入恐惧之中......大概的剧情就这么展开了,最后揭开了最大的迷局,原来坏小孩的始作俑者——小光(金玄彬)——是虐童癖翁老师的伤害者,这也是剧情片、惊悚片和悬疑片结合的范式。

青年演员大有可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柯贞年 Zhen-Nian Ko,是新一代的台湾地区导演,擅长探讨人性的剧本,同时也是原创剧本作家,在这部电影里,还带了不少实习生。

同样是青年人的一代,刘冠廷带领下的青少年一代演员,也是大有可为。

刘子铨 Tzu-Chuan Liu饰演张诚。

这个角色作为离异又失聪的孩子,但为人上进,为人正义,但比较单纯幼稚,他的表演。

如遭遇老人抢劫被人冤枉后的愤愤不平,去新学校的向往和单纯,偶遇校园暴力的恐惧,贝贝再次被强j时的愤怒等,表演达到剧本要求。

陈姸霏 Buffy Chen饰演贝贝。

作为从小失去父母,曾被家人关在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的小女孩,因为害怕爷爷奶奶失望而独自承受被长期性侵的压力和屈辱,在人前也要表现出一种天真可爱笑容的假象,体现出斯德哥尔摩症的状态,她在被强j、和老师想说又不敢说体现出的内在冲突,外在矛盾的台词中表现出来,表演层次感也很强。

金玄彬(韩国人)饰演的小光,经过韩国电影工业的专业训练,作为大反派和最大受害人角色,不仅要表现阴暗、沉默和深不见底的气质,还要表现出受害人的惊恐和崩溃。

在天台上崩溃的表演也有相当难度,实力很强。

还有老一辈演员的加持,如金马男主太保、金马女主杨贵媚。

杨贵媚在表演校长时,既不刻意丑化角色,但又把校长的虚伪和伪装,用自然流露的方式表演出来,即便是没有台词的部分,她的停顿、表情都无形中透露了线索和角色内心的挣扎。

剧本的多重对照 呼应剧本前提整个剧本有遵循写作规范性,有许多对照。

强化了剧本的前提——成人世界的秩序混乱导致孩子的悲剧。

电影结尾的片段和中断的强j戏出现情节对照,同样有男性的压倒性力量,同样有推搡,同样有“一起玩”,同样有“衣服盖脸”,暗示了张诚的人性中也有成为加害者和从众者的可能,加剧危机感,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后怕的恐惧感。

贝贝从玩一玩到被强就差一步

张诚和贝贝的玩一玩片中的盖脸,盖脸本质来讲就是抹杀人的尊严,同时,也是不想看到受害者的脸,以安抚自己的负疚感,肆无忌惮释放内心恶魔。

而片末的盖脸,表达恶的无止境。

贝贝被盖脸

片末的盖脸片头和片尾被打的老人对照,暗示着底层互相伤害,也暗示了外界对于弱者的极端排斥。

有时候,弱者之间会互相伤害,也会有弱者之间的同情。

张诚打老人

老人被混混欺负这样的对照,让整个电影不单单是顺序的流水线表达,更是一部电影的专业体现。

除了情节对照,也有大量的重复台词。

小光的“一起玩”,和张诚的“一起玩”对照。

贝贝的“告诉老师也没用”多次出现,突出监管者的玩忽职守。

校长的“改变需要时间”多次出现,突出当权者的虚伪。

场面调度上,走廊上的游泳池绘画留下了一丝关于黑暗的线索,喜欢穿着泳衣和去游泳池的贝贝暗示了青春期小女孩的性吸引与天真。

打闹扮演小鬼的一群小孩和化妆舞会里“群魔乱舞”的慢镜头对应,有一层《大开眼界》(库布里克导演)里如真如幻的感觉。

如张诚多次被小车撞倒,让观众理解,也强调了聋人在“听人世界”的不容易。

群魔乱舞的暗示背后真实的人性

库布里克《大开眼界》以上是对本片的赞赏,不过它有野心,试图去剖析解读人性,这对于一名新晋导演兼编剧来说,难度偏大,这不仅需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敏锐的捕捉人性。

剖析人性但又把握不准 圣M心过于泛滥对人性的领会不深,必然导致创作有深度不足,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

本片想深入探讨人性,但对人性的把握不够成熟精准,一切的问题都推到有权力的成年人虐童上去了,似乎想拔高立意又让立意变得通俗。

比如,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小光,他是单亲母亲抚养的孩子,被老师强j了长达两年,这一受承认男性强,侮辱和绝望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喜欢上施虐者,形成了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症。

小光的心理变态他的内心充斥着强烈的矛盾,如对施虐者的爱和恨相互交织,不成熟少年对于自己的肯定和否定相互交织,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其内心强烈的冲突必然引致冲突向外发泄,即他怂恿鼓动别人性虐待骚扰别人,让冲突发泄出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

同时,他采用把别人拉下水的办法,让整个群体的孩子都背负强和被强的罪名,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感。

从这一点,我认为小光的心理动机符合逻辑。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剧情的安排,当小光再次被翁老师强自残,整个电影开始转向了同情小光,其他角色的小演员也开始变成了同情小光的“卫道士”,这种洗白程度和力度,不得说过于刻意。

因过于强调“成人的原罪”,而给与小光过多的同情,而其他因为小光的心理变态而遭受伤害的人,则是非常之不公平。

导演似乎在说小光不是心理变态,实际上他已经是心理变态的人格,这里不应该忽略这个基本事实,与其同情他,不如给他找个心理医生。

为了体现人性的复杂和欺骗性,除了对演员要求颇高以外,对导演的拍摄安排和镜头运用要求更大,但这里显然稍显稚嫩,对引导角色层次感上稍显不足,讲这些情节拼接在一起但欠缺自然,造成了角色的人格分裂,也让故事显得破碎化。

比如在小光收到翁老师短信那一天前,技术所有跟随小光的学生都是相当邪恶的形象。

而当这一天过后,他们仿佛一时间都变成了善良的孩子。

比如,张诚的室友,看到张诚暴怒后一脸迷茫的表情。

如偷拍翁老师强j小光的那两个学生,看上去一脸正义,似乎“小光很可怜”,就可以抹杀其他被他戕害孩子的可怜了似的。

如果说只是性骚扰或者校园暴力就算了,但这可是有一百多起的轮、x虐和虐待的恶性案件,不是圣m就可以完事儿的。

这个人,可是小光的的共犯

这个人,可是小光的的共犯

在这里却成为了一个圣m表这种圣m心我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人即便是又可怜之处,那也应该去未成年人矫正才行,否则被祸害的人怎么办。

甚至连男主角张诚,看到摄像头,他联想到小光长达两年被强的悲惨经历时,他似乎产生了同情,他似乎忘记了小光曾经逼迫自己口j,怂恿众人奸自己的红颜知己的过去,这种“成熟度”让人不能轻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贝贝对小光的态度,这让人不敢相信是一个被长期强的女孩子应该有的态度。

这种圣m心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斯德哥尔摩症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仿佛强j案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

角色钻研不足的王大军老师还有一个角色让人无法理解,即王大军老师,他是教什么学科的,电影里没有做足够交代,但办公桌上慢慢的书本和文具提示他是教学老师,但电影中为什么没有他教学的桥段。

电影里,关于王大军的出场是突兀的。

为什么学校由他来接张诚,莫非是班主任?

但班主任的工作在剧情中没有交代,似乎就是个“摸鱼混日子”的教师。

为什么他突然和张诚找去绝育的贝贝,为什么他和张诚在小树林里面偶遇而不是在教师办公室,这都让王大军和学校格格不入,也和现实格格不入。

王大军的角色内驱力是不足以支撑该角色的。

虽然正义感很强是推动他帮助孩子的重要推力,但似乎他的角色矛盾是很浅的,和校长的冲突也只是出于说理,他不怕丢掉工作,不怕失业变得贫穷?

为什么之前的老师从来不敢出头,偏偏王大军老师这么愿意出头?

难道只是因为正义吗,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人性,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必然要有足够的挣扎,但剧本和镜头里的表现比较欠缺,内驱力过强,外驱力不足,像一个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这是角色的一大硬伤。

而相比《熔炉》中的推动人物,孔刘内心矛盾是复杂的,内心的善良和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母亲的压力产生了强烈冲突,极大丰富了人物,也升华了戏剧张力。

《嘉年华》里的律师,从业数十年,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倾向,这也和本片中的王大军老师初次遭遇事件不同,王大军老师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光靠本人的正义是缺乏说服力的。

角色不能很好的自圆其说,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不合常理的剧情细节 衔接问题爷爷智商掉线。

在男主的百般要求下,爷爷终于同意张诚,让贝贝回去读书,仅仅是因为对张诚这一单纯优质孩子的信任,却全然不顾女儿仍然可能被一群男人强j的风险,甚至不提出任何方案和要去,仅仅是一句话的承诺?

让人出戏。

结果贝贝再次被强了,这里就不说贝贝的智商了,因为小女孩可能真的是没地方可去,只能拥抱黑暗,勉强自圆其说。

不知道爷爷奶奶知道当初自己愚蠢的决定后,会不会给自己两巴掌。

但是很显然,导演安排不需要。

而后,只有王老师和张诚同学的沉痛,爷爷奶奶仿佛再次消失,成为了电影里面的工具人。

张诚智商超常发挥?

在得知张诚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后,贝贝让他不要管自己了。

张诚意识到贝贝可能会做傻事。

但是下面的一幕让人很突兀,他和王老师是怎么知道贝贝去了妇产科,又如何知道贝贝失踪的,这里中间起码应该要有一个和爷爷奶奶的电话镜头交代,但这里没有。

镜头一转,到了贝贝来黑诊所做手术的情节。

因为突兀,不知情还以为是贝贝怀孕了,来做堕胎手术。

但这为陪伴他堕胎的女孩是谁,没有交代。

根据正常情况,应该是找最信任的闺蜜,但在这里似乎没弄明白。

然后,问题来了,王大军老师是如何知道贝贝来的是妇产科,前面没有任何交代,更进一步的让人以为贝贝怀孕了。

张诚的妈妈看到儿子口别人的视频,先不说是谁泄露出来的没有交代,而儿子这么明显被胁迫的镜头,竟然看不出来,直接否定孩子的为人?

不合道理,甚至不为自己的孩子辩驳一句话?

刻意。

虽然剧本里已经有一个设定——人们不相信聋人——但在这里显得不合事实。

你确定,这两个人之间只相隔两年?

我建议直接改剧本,比如张诚被强了五年,更为合理。

被强两年,跟其他孩子的遭遇相比,差别不大,又何来更同情此人?

 7 )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 | 台南启聪学校性侵案

电影看得我非常难过,看完后心情难以平复,所以查阅了电影故事背后的台湾真实事件。

把相关内容转给大家。

让我们好好思考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如何减少或防止霸凌、暴力或网络暴力的发生。

我对电影的短评:影片聚焦于失聪少年人群,但其实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失聪隐射的是整个学校、家属和社会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辅导老师们认为孩子们的暴力行为以及性侵行为只是”玩耍“,这在东亚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

校长为了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对权贵的畏惧,而选择从轻处理事件。

少年施暴者同样也是更早的受害者。

影片也多次反映到,老师、校长、家属最在乎的似乎是他人对自己、学校、孩子的评价,而非伤害本身。

身体伤害是暂时的,但心理伤害可是持久的。

这归根还是得从文化和社会上找根源:东亚社会过度在乎名誉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非从问题上找到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多人们其实都经历或者目睹过身边的暴力、网络暴力事件,但要不从众参与,要不熟视无睹,假装没看到。

这不就是失聪了吗?

影片里的失聪少年其实是我们每个人。

台湾真实事件的相关描述和分析:《高大法學論叢》第13卷第2期(03/2018),頁273-340台南啟聰學校性侵案的法律分析—以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基本權為核心許育典*∕黃宗菁壹、前言校園環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容易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等性平事件的場所,以近幾年的案件為例,2008年,花蓮前某國小體育老師涉性侵該校4名女童。

2009年,新北市一名國中體育老師在校內性侵女學生;同年,中部某高職教師性侵多名女學生,且拍攝不雅照片;同年,台中某國小教師性侵4名男童。

2011年,台南某國立高職一名老師性侵9名女學生;同年,也爆出了國立台南啟聰學校1集體性侵案件(以下簡稱「南聰案」)2,為近年來最為駭人聽聞的校園性平事件,累計有逾百人受害。

而較特別的是,南聰案與以往「教師對學生」的典型侵害類型不同,大多屬於「學生對學生」的侵害案件。

本文將首先於第二章節介紹南聰案的案例事實,以及案發後相關單位後續處理的情形;接著,於第三章以教育基本權的理論建構為基底,嘗試建構出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基本權功能體系;其後於第四章透過該建構出的體系,來檢討南聰案於各該基本權功能的缺失,並針對本案逐一提出具體改善的建議。

貳、台南啟聰學校集體性侵案件一、案例事實2011年9月21日,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和立委聯合召開了「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隱匿不報、見死不救!

」記者會,揭發國立台南啟聰學校過去七年,發生了至少128件學生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其中年紀最小的受害者僅國小二年級。

案件發生前後歷任至少三名校長,已知受害學生至少38人、加害學生至少38人,占全校學生數的四分之一;案發的地點遍及學校教室、廁所、宿舍、浴室、樓梯、頂樓、圖書館、校車和教師家,且有超過六成的案件係發生於宿舍內和校車上,甚至有校車隨車員對於校車上集體性侵事件坐視不管的情形發生。

令人遺憾的是,實際上教育部早已於多年前收到有關該校於前述情形的通報,且於2010年12月就組成調查小組進行調查。

然而,2011年3月後仍然不斷發生學生遭到性侵的事件3。

該校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長期坐視性侵事件發生,使學生長期處於危險與受侵害的狀態之中,原該是最安全的校園儼然成為煉獄,引起社會譁然。

二、原因分析本校性平事件的發生持續多年之久,卻直至2011年才因教師及社會團體的揭露而為人所知。

而該起事件的成因,本文將分別從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教師與生活輔導員、學生與家長的層面來做分析探討:(一)國家主管機關與學校首先,在國家主管機關方面,依特殊教育法第47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辦理特殊教育的成效,主管機關應至少每三年辦理一次評鑑,且評鑑項目及結果應予公布,對於評鑑未達標準者應予追蹤輔導。

本案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以下簡稱中辦),然而法律雖有明定,中辦卻自2003年以來,連續九年沒有執行特殊教育法的特教學校評鑑業務,在遭到外界質疑後,中辦卻以「無評鑑標準,故礙難執行」答覆4。

因此,即使特教法賦予主管機關評鑑特教學校義務,但當主管機關怠於執行評鑑,將使得特教法的條文規定形同具文。

而特教學校在缺乏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造成侵害特教生教育基本權的性平事件不斷重演。

其次,在學校方面,本案在遭到揭發前,學校並無加裝監視器,廁所更未依法加裝緊急安全鈴。

而學校在知悉案件發生後,也並未依性平法規定通報,亦未交付調查小組,違反當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1條通報義務及交付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調查的義務。

然而,該校性侵案件數量並未因在校園各處加裝監視器、在身心障礙廁所加裝鎖、在宿舍門口掛鈴鐺或撤換校長而下降,原因在於該校危機不僅僅在硬體設備不足或監督不周,在教育方法及心態也出了差錯,該校一直以來採取「行政極簡主義」的消極態度在處理事件,教職人員性別平等教育概念及危機意識不足,案件發生後也不曾從教育觀點輔導加害者及受害者。

(二)教師與生活輔導員除了國家與學校的責任外,身為第一線的教學人員,尤其是班導師,應是最能及時發覺侵害事件並且通報、加以阻止、最能保護學生的角色。

然而以本案為例,可以發現教師對此等案件發生視而不見的情形相當嚴重。

依該校性平小組調查結果報告書5,以及監察院彈劾報告6,本校許多教師明知案件發生,卻隱匿不為通報。

由此可知,特殊教育的通報系統在實務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此外,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該校生輔員無論是面對學生的自殘,或是校車上發生的性侵事件,常以漫不經心的方式來處理。

另外,有學生表示生輔員常在看電視、打電腦或者睡覺,甚至在房間觀賞A片。

更有學生被生輔員授權可以體罰其他同學,以及生輔員體罰學生的嚴重情形。

由於生輔員既不具備相關特教知識,又未受過適當訓練,對兒童發展及性別議題毫無概念,因此很容易把「管理」當成「管教」。

事實上,不僅於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封閉場域,在當前校園的各式教學或管教(或稱「懲戒」措施),學生人權受到侵害的情形層出不窮7。

(三)學生與家長人本於該校進行性教育演講時發現,許多聽障生的性知識嚴重不足,例如有許多女同學問:「生理期來了該怎麼辦」、「昨天有人又摸我胸部了,怎麼辦」、「結婚以後要不要告訴先生我被性侵過」等問題8。

這才發現一直以來學校、教師及家長,都沒有善盡傳達基本的性知識予這群正在發育中學生的職責。

而本案中也有許多加害學生,其實都曾經、或同時是性平事件的受害者。

根據專家指出,被侵犯的孩子經常不了解自己擁有隱私,也不知道應尊重他人隱私,因此很多時後會轉成「反應性」的加害人。

如果成人忽略這點,總抱持著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往往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期9。

此外,本案有許多加害學生或受害學生的家長不諳手語,有些則不識字,時常造成溝通不良的情形,此種情形在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更加明顯,導致孩童在發育期無法透過家長得到正確的性知識10,再加上教師於此方面教學的不足,導致孩童無法具備保護自我的能力,以及無法判斷如何尊重他人的界限,造成加害及受害情形不斷發生。

三、本案的後續發展(一)教育部成立調查小組112011年6月15日,人本教育基金會向「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檢舉該校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教育部召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決議組成專家調查小組調查。

隨後在該年的9月27日,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作出報告,共完成71案,其中23件性騷擾、20件性侵、4件合意(指非以強制手段與未成年男女發生性交或進行猥褻),另有24件不成立。

並詳列學校及教育部重大缺失,包括:部分案件未依法調查處理性平事件、未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使得資料遺失、未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以致學校再度發生事件、加害人輔導未落實,導致一犯再犯,輔導紀錄卻予以結案、未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二)教育部成立輔導諮詢小組2011年9月,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組成「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負責協助、參與該校諮商輔導。

又該校2012年2月改制附屬大學後,結合台南大學特教資源專業指導與行政資源支持,延續教育部專業輔導諮詢小組既有執行成果基礎下,由該校與所屬大學組成「校園性平專業諮詢小組」持續協助該校改善性平教育知能,依所屬大學及立法委員推薦委員名單組成該校性平事件專業輔導諮詢小組。

然而,該諮詢小組的成員卻表示,該團隊並不具有任何實質且獨立的指揮權限,例如:屢次向校方要求提供安全地圖遭拒,更遭行政機關以「須校長批示同意才給」為由拒絕讓小組調閱相關資料等。

2012年2月22日為該小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教育部不再通知開會,直至7個月後,教育部於2012年9月宣告該小組解散,沒有任何結案報告,也沒有與任何團隊交接12。

(三)監察院提出彈劾案與糾正案1、數名相關人員遭監察院彈劾(監察院101年劾字第13號13)該彈劾報告提及,臺南啟聰學校行政人員及教育從業人員,理應遵守教育基本法,為學生提供安全及良好的教育環境,又依教師法規範教師的義務,應視維護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嚴守職分為優先,落實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等相關防弊機制的規範,才能完善保障兒童及少年的人權。

惟臺南啟聰學校的相關人員卻未依法恪守職責,漠視法定職責與教育少年的責任,已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發展。

另一方面,該彈劾報告更提及,教育部為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應善盡督管學校的責任,惟教育部的中部辦公室主任、科長、視察、督學等官員,長期失於查核及追蹤列管,即便該性侵事件爆發後,仍未積極查明實際情形,且明知臺南啟聰學校未依法處理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而採取放任不管的消極作為,致使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不斷發生,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因此,監察院認為校方及教育部的相關人員均有疏失,最後將16名相關人員予以彈劾,並將全案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

2、數行政機關遭監察院糾正2012年8月16日,監察院提案糾正臺南啟聰學校、教育部、內政部及台南市政府14。

在該調查報告書中,監察院認為,學校在獲悉性平事件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將該視為校園重大事件,並做立即妥善的處理。

然而,臺南啟聰學校於卻未依法設置監視器及緊急求救等校園安全設施,導師忽視該校極重度身心障礙女學生的求救訊息,致該受侵害的學生遭受多次性侵害,學校均未發覺並給予援助保護,且該校所成立性平會的成員不符性別比例,在處理程序中,亦未依法召開性平會、調查小組未依法由性平會成立、成員沒有具性侵害事件調查專業素養的專家學者。

又教育部對於該校的違失狀況未能即時導正並協助改善,長期未依法查核及追蹤,嚴重影響學生權益。

另一方面,針對內政部的糾正內容,監察院指出,內政部於2010年所頒布的「性侵害案件開結案評估指標」規定內容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致使社工人員處理案件時,未落實於法定24小時內進行調查處理及4日內提出調查報告的規定。

又台南市政府處理台南啟聰學校案件時,將個案委由社工督導決行,兒卻欠缺再行判斷的機制,致生不少誤判案情情事,且未依法即時對於被害人及加害人進行治療、輔導,導致受害學生身心受創嚴重。

綜上所述,由於上述行政機關未為妥善處理該性侵案件,且處理過程中多有疏漏,遂後監察院依法提案糾正上述所提及的行政機關。

(四)數名相關人員被付懲戒與懲處1、監察院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152013年8月16日,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作出懲戒結果(102年度鑑字第12576號),共16人被付懲戒。

本次懲戒無人遭撤職,其中6人不受懲戒,包含所有遭付懲戒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行政人員;另有2人記過2次,3人記過1次,以及5人降1級改敘(包含兩名前校長)。

2、主管機關教育部做出懲處16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公佈懲處結果,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共7人遭行政懲處,其中辦公室主任記小過2次,相關業務的科長、督學也被記過與申誡。

在學校方面,教師及行政人員共15人、教師助理員及住宿生管理員9人,共計24人,依其失職行為情節輕重,分別記1大過到申誡1次不等行政懲處,其中現任校長記大過1次,兩位前任校長分別記過與申誡。

且本次懲處的官員中並無人辭職負責。

(五)我國初次國家人權報告專項說明本案總統府於2012年4月20日,依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40條規定17,提交我國首次針對該公約的執行報告。

其中第316項針對本案作出以下報告:「原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發生集體性侵害、性騷擾事件,從2009年8月起持續有案件通報中,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疑似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75件,確認發生26件性侵害案、24件性騷擾案,此為嚴重侵害人權之案件。

這所招收高中至幼稚園年齡、不同障礙類別學生的住宿型特教學校,突顯出封閉式機構化特教學校,剝奪特殊教育學生社會融合,和其他學生一樣享有教育品質的問題,而且缺乏專業師資與設備,同時是教育人權未能受到保障的案件,政府應持續檢討改進,特別應針對校方是否調查處理性平事件、妥善保管調查檔案資料、落實檢討校園整體安全、徹底改善校園空間、確實執行懲處輔導措施、行為人輔導及加強教師性別平等教育相關專業知能等,並對此事件的行為人,安排行為人諮商輔導以防止再犯。

且就特殊教育學校部分,如何回歸特殊教育的定位、落實特教學校定期評鑑機制、逐年啟動特教學生重安置機制,以落實學生的受教人權,並加以檢討。

」(六)國家賠償訴訟的進度與判決結果(見附表2-1)182007年,人本教育基金會代理受害學生A及家長向學校提出國家賠償,南聰案開始進入國賠的訴訟中。

2011年初,終於傳來好消息,A生國賠案二審宣判勝訴定讞,台灣第一起「生對生」性侵事件打贏國賠的案例。

然而,在此同時該校發生的事件從原本所知的七、八件,一下子暴增到三、四十件,隨著調查小組的不斷推進,一件件曾經被刻意掩蓋的案例被徹底暴露在陽光下。

2012年3月的第一次國賠協調會中,國立台南啟聰學校竟然否認有通報或管理疏失,並否認性平調查認定的事實,其中5件申請國賠案中,學校對3件拒絕賠償,其他最高只願賠25萬。

直至第5次國賠協調會議時,最後達成三件協議,分別為110萬、130萬及150萬,並已撥付賠償金額予請求權人完畢。

至於向疏失人員代位求償部分,截至2014年5月底為止,該校已召開11次「國家賠償事件後續向相關人員求償審議會議」,以釐清求償對象及其過失責任。

另外,國賠協議不成立者計2案,其中一案(C生國賠案)業於2014年3月由地方法院判決賠償140萬元,另一案(L生國賠案)目前仍於司法訴訟程序中19。

 8 ) 无声的力量更大

日光之下无新事。

看看世界已经犯罪堕落到了极致,当代大陆小学生到大学生每个人都说我草这个口头语,外国人都说fuck 。

从这个口头语来看,强奸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了默认的文化。

世界人类已经把罪恶当成了文化,都觉得没啥大不了,都觉得出轨正常,何况特殊无声的人呢,这个电影就是通过人物鲜明对比,扣动人心,让人觉醒,让人认识到罪恶已经铺天盖地,深入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

开头通过小偷的污蔑,后面通过爱情和强暴的对比,一步一步推动电影发展。

不错的高分电影。

贝贝家愚昧,家长让她拜八仙为干女儿,被强暴后只能靠何仙姑来安慰。

学校怕担责不敢爆出来。

校车的跟车老师放任不管,只有一个新老师知道后在努力可是很多无奈和力量薄弱,校长问话后承认的学生一百多人,一层套一层,因为是聋哑人,宁可被别的聋哑人继续强暴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受歧视。

终于知道大陆为何学校限制手机限制上网等很多东西,因为不限制的话就会学的更坏,学坏很容易一刻钟就会,学好要多年。

还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问题,家庭的问题,这个电影抓住了典型特殊的启聪学校事件,反映了社会的堕落罪恶日益膨胀这一一般情况。

中间小光成为坏人原因也是因为他被别人大人暴力侵害多年,造成了小光的自残与报复,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男主也开始同情小光,对老师说,也是影片中唯一发出了一句声音:“我们不是坏人”在这个碰撞的多方压力环境下,随着对贝贝的爱情和对小光的同理,而放下了敌意。

可是结尾又有一个男孩要把校服盖再一个人头上,是谁?

事情没有本质解决,无非又落入了循环。

 9 ) 只要是这类题材的都值得满分

普通的学校都有那么的暴力与侵犯 更何况残障人士 与性有关的题材作品少之又少 新闻也是不了了之 能压则压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类事件 关注青少年的性教育 关注聋哑学校和残疾学校 而不是打着老师的名号做禽兽不如的事情 被害与受害人绝大部分的原因来自家庭的冷漠疏忽 还是那句话 没条件别生 腐烂黑暗的不仅只有学校 整个社会亦是如此 这仅仅是被曝光的个例 一想到这就深深的感觉窒息又无能为力 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呼吁和宣传 大陆目前是没有希望看到这类题材的影视了 只能寄托给日韩台湾 多拍点让更多人看到吧 特别能感同身受贝贝的隐忍 离开了学校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 在学校里被侵犯只要忍一忍就可以了 因为他们除了侵犯她平时对自己很好 让她感觉自己有朋友 有陪伴 而被侵犯只是他们在和她玩“游戏” 不想让自己的爷爷奶奶担心 也不想失去“贞洁” 在一次次的众目睽睽下被侵犯后还依旧能积极阳光的生活 因为已经习惯 更因为校长的无视不作为 不觉得自己被侵犯 还把他们当成了不可背叛出卖的朋友 甚至为了保护男主能够说出“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欺负我”的话 她始终善良更能够理解小光 但不会原谅 被老师从小连续侵犯到长大 从一开始的抗拒变成最后的“喜欢” 电影中能看出来老师对他很“好” 在他割腕时会去医院看望他 不难看出之前也对他如此 一巴掌给一颗糖的感觉 渐渐的被迫依赖上了这种感觉 尽管他很恨老师 他的心理已经扭曲了 已经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 而最可怕的就是被害者会出现斯德哥尔摩效应 大部分受害人在长期处于被侵犯虐待的时候施暴人给予的恩惠与关怀却让被害人感觉到温暖与爱 从而会庇护施暴人 这就是小光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还是不肯对别人说出真相 这种心理疾病一生也无法痊愈 而那个禽兽老师 却还能靠着坚硬的靠山安然无恙逍遥法外 但是那个老师之前经历的事情我们也能想象的到 这才是最悲哀的 呼应了最后结尾的小男孩的举动 继续一个残酷的恶循环 无始无终 和熔炉很像却又不同 这部电影没有拍的更残酷 多了一丝人性的温情 你们可以说男主怂 可以说他也是施暴者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站出来了 在那么多人中只有他挺身而出告诉了唯一值得托付的老师 感恩的是老师也不负众望站出来 而这部片子里唯一正义的却是男主和男老师 与其他冷眼旁观的女老师和女校长的反差确实很讽刺 也很现实 现实就是确实有很多女性面对同性的遭遇可以视而不见 多给残障人士一些关爱吧 他们光是活着就已经很努力了 我们的捐款也能真正的帮助到他们而不是落到那些人的钱包里 这个世界很烂但总有正义的人 你可以选择沉默但别忘了他们争取到的光也会落在你身上希望越来越多被侵犯的人能不被封建的思想束缚勇敢发声 更希望这种罪恶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能慢慢变少 或许现在的中国做不到对性教育的完美普及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觉醒 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10 ) 沉默

故事全程围绕X侵、校园暴力、成人的不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所展开,在这里面,恶看不到起点,而结局的隐喻也告诉了观众恶也看不到终点。

整个故事节奏很快,加上画面表达的直白以及配乐的“阴森森”,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舒适的压抑感,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素媛》时候的难以呼吸。

特别是当看到“老师”和“校长”不作为,还能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辩解的时候道德底线与良知,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存在的吗?!

火大!!

恶,是会传染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可以为恶辩护。

这些旁观的沉默者都是加害者,他们的罪,并不比真正的加害者要轻。

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边界变得模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恶的“遗传”,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无声》短评

与普通学校里的性侵不同,这种特殊学校的孩子是畸零人,他们彼此报团获取安全感,所以如果查处性侵的代价是让他们脱离这个集体,恐惧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就像把我们流放到月球生活,如果这样,很多人宁可吞下黑暗。小光和老师在天台上的对话让故事提升很多,一个被侵害的人对于施害者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尤其在这样独特的封闭环境中,对于自己的厌恶与怀疑,对于施害者的憎恨和依赖,旁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这也是他们绝望无法释放的根本原因。刘冠廷和小光演技真是绝赞。

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手语的“一起来玩”,看着好诡异,好害怕。

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找不到恶的源头,也看不见恶的终点。

11分钟前
  • 外苏
  • 推荐

导演功底太差了,四个人物平均着力变成了平均无力,导演想探讨的东西太多,却什么都是蜻蜓点水。故事像真空了一样,社会舆论、媒体、公检法没有一样推动事件发展。导演对重点段落也毫无设计,划水拍完了事,潦潦草草,索然无味。

16分钟前
  • 辛波卡
  • 较差

两星半。收尾真是大可不必,那是操控情绪的手法,一开始没有用,最后再用显得格局甚小。作为故事本身,在改编上长短处都很明显,作为现在的叙事来说,它的原因是一直在流动的,也就是剧作上的敌人实际不停的变化,整个主角写法上没有《熔炉》那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般的存在,表演上也在和杨贵媚试验的两场重点对抗戏中输得很厉害。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尝试一下倒叙去讲故事,后面的案子先放在表面,一层一层去掉回到贝贝的游戏,这样更能明确罪的转移并不能免去罪的本身,但也会失去自然的冲击力,不过自然的冲击力又要靠名场面的加强,《熔炉》有挥之不去的厕所名场面,普通的来说哪怕的校长办公室的陈设都做得十分厉害,而这部电影却没有这样的东西。私心觉得这样的题材表现得有力很难,看起来容易的都是那些天生的新闻层面的因素。

20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最后的镜头才细思恐极形成了闭环。

2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拍的我有些干涩,小光说老师回来有些开心的点,还有最小的男孩那条线 ,其实是可以展开的。还有对作恶之人的同情,不应高于应有的教惩。

23分钟前
  • dino.
  • 较差

是精神分析还是社会调查?摄影机所处的位置应截然不同。应该做出取舍,或者至少有区分,可惜导演除了常规正反打和让镜头推近人物情绪饱满的脸,并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方式。

2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我並沒有這麼欣賞這部電影不管是跟同樣沒有很喜歡的熔爐比 還是跟嘉年華比他跟這兩部在我心中都不在同一個水準最主要原因是無聲在劇情推進中不斷讓我有混亂感呈現出什麼元素都想加點進去的貪(浪費了劉冠廷)不過一眾小演員表現極度出色尤其是小光那場頂樓戲傻眼了怎麼這麼有感染力讓人鼻頭一酸

33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还行

教育任重道远,没有责任心最好不要做老师,你耽误的是别人的余生

36分钟前
  • 还行

2020年11月21日同Elise观影于电影中心。有些学生坏到一个点,真的很恶心。我想到我遇到的一些学生,来到这间学校只为了一个目的----打篮球,忽略自己的学业也就罢了,还把不好的风气传染给其他同学。我观影的时候一直在反省自己对他们太宽容,已经让他们得寸进尺,自己也丧失了底线。频繁联系家长真的是一个好方法,再坏的学生,家长可能都会认为他是纯真无辜的。既然这样,那就让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面目。老师,真的有义务要保护大多数老实听话的孩子,不要被坏人欺负,不要受坏风气影响。

41分钟前
  • yokohama
  • 推荐

男主一点少年的血性都没有,追老头挺来劲,答应女孩父亲保护她,结果怂得像个狗蛋。看着真气。

43分钟前
  • .
  • 较差

3.5

45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在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揭示后,并未有适当的心理、剧情铺陈与延伸,导致无法调动观众同理心,几场隐晦的戏份处理得也很粗糙尴尬,但贝贝看何仙姑的那段还是很好。勇气可嘉,但现在这样的题材不单是需要勇气就足够,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直视,让更多的恶不再成为可能。 ps:贝贝好像mini版的春夏

49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推荐

诚然叙事和节奏是有点乱,感觉刘冠廷老师查到真相后有点无头苍蝇式的原地踏步。加害者最终被揭露为最初的受害者其实挺震撼的(感觉可以从画外视角直接交待真相,两次传阅手机视频的情节有些笨),或许可以把三个少年各自视角的故事写成三段式。从听障人士视角出发的音效真是出色(开头夜晚宿舍楼奇怪的声音,海鲜市场助听器掉落后瞬间沉寂,最后呜咽到干嚎的少年)。贝贝和小光表演出彩,三位家长着墨和篇幅恰到好处。最后,女导演处女作这样的完成度很可以啊,让人心凉的结尾也很可以。

51分钟前
  • matchbox
  • 推荐

我就不信無聲勝有聲

56分钟前
  • 鳴弟
  • 很差

4.5/5,影片实在是压到人喘不过气,它每一个让你不舒服的点,都是因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无法指责导演和编剧,因为他们只是在描述世界。

57分钟前
  • 李慕白
  • 推荐

“话题先于电影”电影本身很烂“你跟他们一起欺负我就没事了”(什么傻逼编剧能想出的臆想台词)一个社会问题剧搞你妈的悬疑啊,这种技法在描写人的心灵世界上是有帮助的吗?太烂了实在太烂了。拍的是一群残疾人不是智障啊?为什么要把观众当智障?

1小时前
  • 花不果
  • 较差

愤怒的种子

1小时前
  • 海边的青蛙青
  • 还行

罪恶会传染,恐怖会蔓延。可惜总感觉着力位置不对。

1小时前
  • ibeliev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