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AK47应该读作阿卡47,它被誉为“世界枪王”。
本片即是描述AK47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有一定传记性的战斗年代非战争片。
整体直线叙事不费脑子,马马虎虎7分吧!
因为看完电影搜了一下百度,里面的信息量会比电影更精彩。
通过电影去丰富和扩充更多知识面,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前苏联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对武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在枪支测试中, 能看到把AK47放入水中、埋入沙子中,再拿出来仍能正常射击。
所以它很像是一个门门功课都80分的全能高手,也许某一门不如某学霸, 但是AK47可以在别人遭遇刮风下雨感冒影响成绩的时候,仍旧保持80分的成绩。
比如在越南战场上,美军的M14步枪耐不住当地的雨林环境,枪再好也打不响,反倒是对面的越军, 拿着AK47可以随心所欲开火, 枪再不准也比打不响强。
因此AK47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四大优点——便宜,耐用,简单,可靠。
它不是给特种部队或者高精尖战士使用的高级武器,它的设计初衷就不是干这个的,而是当一个国家遭到外敌入侵、陷入危亡之际时, 可以迅速的生产并发放100万支AK47,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拉起来100万士兵来抵抗外敌……
1.电影中卡拉什尼科夫(以下简称卡拉)自述学习经历是七年级未念完,现实中他本人完成了十年制学校的学习,而且第一份工作就是技术文书,所以在当时的苏联,他至少可以算作一个中等学历知识分子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卡拉在学校所学有限,他后来的设计能力来自于其入伍以后的进修学习,实际上他在当坦克兵的时候就已经有发明创造并被应用。
2.电影中只介绍了卡拉的家在阿尔泰,但实际上他的家庭是苏联在搞集体化时被放逐到西伯利亚的,但他始终对苏联充满感情,并在晚年极力抨击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
3.电影中介绍卡拉了接受斯大林勋章的嘉奖,但他本人从未见过斯大林。
另外提一句影片中上校问卡拉会怎么花费他的奖金,那笔奖金是十五万卢布,基本上可以买十辆旁边那位元帅的轿车。
4.影片似乎在暗示是卡拉自己完成了AK步枪的设计,但大多数观点认为施梅瑟(德国步枪MP44设计者)给过其指导,且AK步枪在定型前卡拉两位上司提出过多项修改意见。
5.影片中卡拉拿出第一支原型,实际上他最初通过预选的是AK46步枪,而后几经改进最后定型才命名为AK47。
但影片淡化了这个细节,AK46只出现了一次。
其后出现的都是AK47。
6.可能有人注意到后面元帅带卡拉去部队讲话时,士兵拿的AK步枪并不完全相同,那是不同的实验型号,跟元帅说的他们是试用部队正好相符。
7.影片中试验场上还出现了另外两款步枪跟AK竞争,但实际上当时还有一款AK步枪的有利竞争者,由于过度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当时无法达到的加工强度标准而落败,就是下面这个怪异的TKB-408,世界上最早的无托步枪
卡拉什尼科夫 被抖音各种推送的片子,看完中规中矩的一部片子,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剧情,平淡无奇。
不得不说抖音那段让所有人激动的片段,我花了差不多1小时35分钟才看到,全片一共1小时44分钟,而最好看的,也就是这几分钟试枪的内容。
当然如果是军事爱好者,或者对枪械很感兴趣的人,我建议是整片看完,可以完整的了解卡拉什尼科夫的成长之路。
毕竟一部电影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精彩,就好比人生精彩的部分可能就一小段时间,没有平淡怎能凸显。
虽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认真从头到尾看,可以发现很多影射苏联当时的政治局势,隐藏了苏联后期的巨大变化。
也非常写实的展现了形式主义,外行管内行,小人物的各种无奈。
让我非常动容的片段也有好几个。
1.受伤的卡拉什尼科夫通过介绍信获得的制造枪械的机会,但上司看不起他,并没有派工人技术人员。
这时,这些工人主动提出帮助卡拉什尼科夫研究机枪,并告诉卡拉什尼科夫,上班没有命令时间,下班他们可以帮忙,原因很简单,为了祖国,这个点的爱国主义,匠人精神,打动了我,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卡拉什尼科夫不会成功,更不会有AK47。
2.同期竞争的对手,那个喜欢跟卡拉什尼科夫打赌谁的枪可以被入选,不论结局,都在鼓励支持提出改进意见。
3.卡拉什尼科夫的妻子,不论现实中是否如此,至少在影片中一直支持卡拉什尼科夫研究枪械去竞争第一。
哪怕一而再面对的失败,卡拉什尼科夫自己都想放弃了,她还是支持他设计,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是需要一个妻子的支持付出。
4.捷格加廖夫将军的胸怀,爱才之心着实让人敬佩,卡拉什尼科夫以为同为设计枪械的发明者,将军会借着职位霸占他的设计,然而并没有,将军看了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直接撤回了自己设计的枪参加比赛,让卡拉什尼科夫参加,这种气度,在那个年代,少之又少,没有将军的支持认可,ak47或许还在,可能也就不叫ak47,改叫其他名字,毕竟一个普通士兵怎能和将军对比?
放在当今社会,还有不少BOSS级别的公众人物鼓吹下级要把功劳让给上司,可笑至极。
5.当卡拉什尼科夫赢了比赛成功之后,他最想的事情,是想回家看看母亲,之后回家营造的氛围,一点不输于试枪,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这个时候被拉出单练,作为结尾,效果不错。
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也有不少,流水账的形式比较明显,在剧情上也有纰漏,背景时间大概在1943前后,二战末期,虽然这个时间段战争已经处于末期,盟军优势已经出现,苏联红军本土作战完成,正全力攻击德国及周边,但影片中后方的军人平民没有丝毫战争的紧张压迫压抑的情绪,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损失七分之一的人口,无数家庭军人都不再变老,而后方竟然载歌载舞,欢乐的不行,显然是不符合实情,不符合当时的局势氛围。
还有就是影射的伏笔了,上一段背景已经说到1943年前后,距离肃反大清洗过去六七年了,二战都要接近尾声,而苏联肃反运动还在进行着,差一点卡拉什尼科夫就被清洗,直接影片结束。
可以想象肃反运动的继续,让快要结束战争的苏联继续损失无数将才杰出人士,苏联解体的进程继续加速。
可惜了苏联当时的精英全部被清洗,干不过美国。
到最后,还是想说说读书的必要性,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虽然没读过书但也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培训,才造就了他的成功,再后来,研究枪械最基本的也需要大学文凭,不然根本进不了研究院,所以努力读书吧少年们!
本身对武器不是太懂,但AK-47的大名还是听过的。
这好像也证明了AK这玩意儿真的做到了家喻户晓。
谁能想到,发明AK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一位门外汉呢。
跨界的杀伤力,极其巨大。
毛头小子凭借着跨界的热情,一路过关斩将,美好的人生向他展开了大门。
在这个过程里头,倒是可以管窥到当年的老毛子,即便是在内部,照样也是太多的狗屁倒灶。
可是,真正的科研,落到实处,除了天赋和热情,更多的还需要专业的知识。
最起码,画个图是应该的吧。
毛头小子不会画,这个不是问题。
上头很快安排了个美貌和才华并重的美女。
不过,毛头小子想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可没那么简单。
总之,毛头小子的事业和爱情,都是一波三折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样磕磕绊绊,毛头小子总算是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
昔日的毛头小子,终成一代大师。
直到现在,AK还活跃在世界舞台。
兵器,本身没有错误,造成太多的杀伐,大多都是人们的贪欲罢了。
卡拉什尼科夫很有名,因为他设计的一把枪,AK47。
这把神枪总共生产了2亿把以上,但凡有战乱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AK47的综合性能相当地稳定,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都能够发挥优异的性能,可谓轻武器之王。
一把轻武器,生产数量以亿计,全球的军人都熟悉它,要知道人类总人口也不过数十亿而已,平均下来几个人头就能分到一把AK47,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
AK47有名,但它的设计者则相对来讲,没有那么有名。
除了武器发烧友外,一般人知道设计者的一般很少。
一个是保密的需要,一个武器作为杀人的工具,一般人也很少接触到它。
这本电影《卡拉什尼科夫》就是叙述这位著名武器设计师的电影,俄国人自己拍的。
俄国人拍的俄国电影与西方人拍的俄国电影,真的是很有大的区别的!
前两天看过一本法国人等西欧国家拍的俄国潜艇事故片《库尔斯克》,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实在太重了。
库尔斯克号潜艇爆炸沉没是一个悲剧,也是俄国海军力量无可奈何衰弱的象征。
由于经费的短缺,设备没有得到了应有的保养甚至短缺,给海军官兵带来了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风险。
库尔斯克的沉没就是俄国国力绝对衰退过程中偶然发生的悲剧。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就跟战乱地区人们缺衣少穿,孩子们自然营养不良一样。
这个结果的发生并不是俄国的政治制度。
要知道苏联解体的时候,俄国人是一心想要融入西方世界,只不过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叶利钦时代,俄国人过得怎么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是亲眼目睹的。
不是普京拯救了俄国,而是俄国人选择了普京!
既然如此,俄国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也就愿意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所以,作为悲剧事件的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如果让俄国导演来拍,虽然会也悲情,但绝对不会这么黑化!
说回卡拉什尼科夫。
看完电影有两个意外:一是卡拉什尼科夫学历如此之低,而年纪轻轻想发明一把好武器的信念是如此之强。
学历低,说明人家起点低,没有多少文化。
但是架不住小伙子天赋高。
正如电影里设计组的组长对卡拉什尼科夫说,上帝把手放在了你的额头。
信念强,明明从前线受伤回来,可以回家休息。
结果卡氏中途中从火车上跳下来,找了一个火车工务段,通过工人们的帮助,硬是手工制造了一把能够代表他设计理念的自动步枪。
最后他还跑到阿拉木图,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设计师之路。
二是苏联人给科研人员的待遇真心不高。
看着卡氏设计过程,有一种看到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科研人员研发二弹一星的即视感。
卡氏一直就是一个中士,直到最后才从士兵晋升到军官。
在一个所有待遇物资都得依赖级别的国家和年代,能够坚持下来,真的就是对于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俄国人拍的主旋律电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上个世纪的后半期,苏联人是老师,我们是学生。
有一些精髓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在艰苦奋斗的主旋律电影常常不受年青人的待见,其实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看,有一些电影还是挺好看的,至少符合我的三观。
最后,俄国姑娘年轻的时候真的挺好看。
虽然不知道电影里卡拉什尼科夫爱情是不是真的,但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希望我们喜爱的人物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家庭,不是很自然的么?
卡氏的爱情
说起重武器,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东西。
你可以说导弹,也可以说电磁炮,当然还可以说核弹等等。
这些大型武器一定程度上有着等级门槛。
一般的国家很难拥有比较全面的武器系统,但是轻武器就不一样了。
一个小国家可以没有导弹,但是一定不能没有枪械。
而在众多枪械中,有一种枪械可以单独拥有枪王的美誉。
而且是不接受任何反驳的拥有,因为人们在事实面前永远是心服口服的。
虽然很多人没有真正意义上接触过枪械,但是在射击游戏中,有一种枪械是非常受欢迎的,那就是AK-47。
这里需要纠正很多人的错误读音。
“AK”并不是英文发音,而是俄语发音。
它的正确读法应该是“阿卡”。
这就跟俄系战斗机序列中的“T”读作“特”是一样的。
扯远了,说说这把枪械。
迄今为止,AK-47已经生产了2亿支,这个产量远远的领先后来者M-16的800多万。
在这个产量之下,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倒在它的枪口之下,且这个数字以每年40多万的数字增长。
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广泛的一种轻型武器。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主要说的就是这款经典自动步枪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
二战时候的坦克手负伤后,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战友因为波波沙卡壳而丧命。
此后的他,发誓要生产出来一种自动武器,这种自动武器需要克服种种不利的外界环境然后在战场上给战士们以坚实的后盾。
养伤期间的卡拉什尼科夫从火车站的维修车间一个小工作室开始做起,后来逐渐的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在他研究的步枪不断地失败之际,最终AK-47不断成型。
不过很遗憾,当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之后,战争却结束了。
壮志未酬的卡拉什尼科夫心灰意冷,不过好在苏联的一纸命令,研究没有中断。
最终,他研究的AK-47第一代原型机就此诞生。
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荣耀加身。
一代枪王最终诞生。
本片耗时并不长,因此,如果是介绍这种自动步枪的话,时间有点太短了,而熟悉很多主旋律电影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平庸之处。
还是那句话,电影虽然平庸,好歹将一个故事讲述得非常清楚。
时间就是这么多,这款全世界知名的步枪很明显并没有在片中扮演太多浓重的角色。
但是就深度发掘卡拉什尼科夫这个人的角度来看。
本片也是点到为止,并没有给这个人增加太多描写刻画,这就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电影对于人物的全方位刻画了。
俄罗斯电影的特点,尤其是这种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其实和我们国产电影差不多的。
强调人物攻击多于这个人物本身的自我性格描绘。
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我们往往太看重这个人物的历史意义了,而忽视了人物本身作为一个自然人应有的情感以及性格。
这样不是很好,起码人物的形象并不全面。
但是对于卡拉什尼科夫这样具有着传奇色彩的人来说,这样的刻画是没问题的。
而我们需要在电影之外知道的是,卡拉什尼科夫的经典作品AK-47为什么能被称为枪王之王。
片中显然对于这一点描绘的不是很清楚。
因为这属于传记式电影,人物的形象远远的高于人物的作品本身。
从1947年被发明出来至今,这款经典的枪械已经献身于地球上很多有战乱的地方。
自他诞生后的每一次战乱中,这款枪械成功地跻身为双方都非常喜欢的轻武器。
北约成员国们保有量最多的经典步枪M-16的诞生就是为了制衡AK-47。
但正是因为有了M-16的对比,AK-47才变得更加的经典,最终被奉为枪王之王。
M-16虽然是一款可靠性非常高的武器,但是实际作用却不如AK-47.因为可靠性需要保养和零部件的支持。
本身过于高昂的维护代价已经远远的高于了可靠性这一点的价值。
而AK-47就不同了。
不论是外界环境多么的恶劣,由于零部件的简单维护起来方便。
实战中的AK-47比起来M-16优势尽显。
有人曾经做出这样一种实验,将一把枪管弯曲了的AK-47重新用石头砸正,组合起来依旧能继续开火。
怎么样?
你让M-16试试看。
正因为拆卸方便,使用简单。
自发明之日起,这款经典的自动步枪已经衍生出来了十几个版本。
且最终成为很多国家轻武器得到首选,虽然很多时候,这款经典步枪多出现在反派一方,但是更多的国家自己的军队也进行了武装。
之所以说这款步枪的作用,还是因为这款步枪实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自身的意义。
在20世纪,这款步枪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然后再去看这部电影,就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但是电影本身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信息内,必须有所取舍。
即便是如此,即便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卡拉什尼科夫这个人,这也是一种成功。
起码纠正了我们的发音。
……你好,再见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AK,关于阿卡的记忆最早就是来源于cs1.5里的土匪专用b41,直到现在,CSgo的世界里AK也仍然是最经典最受欢迎的武器之一,在吃鸡里面很多人喜欢用416,我独爱ak。
这部电影很早之前就想看了,真的看完后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故事都忠于老卡的人生经历,整体的感觉其实有点像苏联版无问西东。
专注力max的老卡从火车上跳下去的那一刻开始就改变了整个世界武器史、世界阵营博弈中的单兵力量的天平,甚至改变了二战后反恐战争的力量天平。
虽然如此,武器永远是政治家的工具,杀人的其实并不是枪,而是背后的操纵者。
这部电影展现在大众眼前的其实是一个设计师对于产品的执着,对于理想的追随。
抛却作品带来的光环,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无法回去的家、温暖对待爱人的丈夫、友善的朋友。
老卡的性格固然坚毅,在AK成功的时候他的心无波澜便可见一斑,但在妻子的孕腹之下所展现的才是真正打动我的老卡。
但是(聪明人都喜欢说但是),这部电影的男主情感过于扁平,似乎一开始的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正如他在遇到女绘图员的时候俩人似乎都知道他们会爱彼此一样。
正应了无问西东中所说的“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你还会选择走这一遭吗”。
当然了,这部电影虽然在情感上有这样的踪迹但却没有升华,既没有将老卡致力于保卫祖国的初心体现出来,也没有体现出与无问相似的情感和主题。
导致电影就像是一部爽片。
在故事线上,电影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讲述他的第一把枪,等AK出世时电影都快结束了(我想看到老卡的名字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等AK47),而且AK来的太过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男主情绪在急于测试AK这里是最好的,也算是爽片的高潮点了,这就像是等了一夜最终昙花一现。
总的来说,毕竟是传记,从第一把枪开始并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重心略有失衡和主题升华不够到位。
白描好像是主旋律
据说当时的卫国战争很残酷的,平均每个士兵的生命都可以按分来计算了。
男主角开始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拿去参加评比结果却输掉了。
但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女主角,她是一位单亲妈妈。
在评比的前一天晚上男主角送她回家,半路上她说想跳舞。
但却被大魔王截胡了,男主角感觉放在公文包里的Ak已经按耐不住了。
好在最终大魔王被男主角的杀气镇住了,大魔王知趣的离开了。
虽然男主角这次没有获奖,但是也让上司注意到了他的才华。
于是还是重用了男主角,虽然中途有一个小插曲。
有内卫怀疑男主角是奸细,因为男主角的哥哥出事了。
但是男主角主动交代了自己的问题,说明自己早在1935年的时候已经和家里人划清界限了。
最终男主角的Ak真的研制了出来,他获得了大奖。
女主角为了奖励他,告诉他快要当爸爸了。
男主角也升官了,获得了足够含金量的勋章。
还受到元帅的亲自接见。
特许可以度假回家看老娘了。
影片出自天才发明家拉什尼科夫的个人传记,他自幼喜欢动手捣鼓枪械,他在影片中也多次回忆起自己儿童时代制作枪械的过程。
图一 制造火药枪中故事背景发生在1949年战争时期,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坦克兵,而苏联正跟着德国发生战争。
图二 卡拉什尼科夫驾驶的坦克受伤休养的卡拉什尼科夫,在玛泰车站偶然下车,来到火车机务段,准备在那里研制枪械。
而起初安德烈并不愿意,通过一翻波折后,拿到了巴萨洛夫的信,才开始在机务段里研制枪械的。
图三 巴萨洛夫的信下面是步枪草图。
图四 步枪草图在机务段靠着同志们的帮助,从草图到零件,从无到有,这热闹的造枪过程,跟你们在学校里,大家加班加点一起完成项目设计是一样的。
图五 机务段的伙伴
图六 步枪部分零件
图七 热闹的制造中进过一系列的加工,成功打造出第一把步枪,可以说设计精良。
图八 步枪样品又在列别捷夫那折腾一会,由列别捷夫安排带到在靶场,成绩得到的不错的评价。
图九 靶场试枪
图十 打后验靶而步枪要达到量产,就需要参加苏联全国武器设计比赛,所以就将样品展示给库巴特将军。
图十一 库巴特将军
图十二 将军试枪中试枪结束后,库巴特将军也觉得不错,特派卡拉什尼科夫作为军区的代表,前去参加联盟比赛,也因此成为苏联的科学家。
到了枪械研究所,发现自己没有图纸,也不会画图,也正因为如此,才邂逅女主叶卡捷琳娜的,军官让女主帮忙绘图。
图十三 叶卡捷琳娜绘图(一)
图十四 叶卡捷琳娜绘图(二)两人的感情在剧情里有一段时间讲述,但是感情发展的还是不太明显,前一刻还跟跳舞的军官好上,下一刻就迷恋上男主了,剧情后半段也有点拖沓,花时间讲感情,却没有很好的描述出来。
图十五 卡拉什尼科夫给糖在第一次比赛结束后,结果是失败了,而第二次机枪枪械比赛过程也是一笔带过的,而结果是所有的轻机枪样品都不能批准生产。
图十六 机枪草图
图十七 机枪样品
图十八 机枪比赛现场当1949年赢得与德国的战争后,战争结束,大家都以为这枪械比赛即将告一段落。
图十九 带有萧条感的靶场
图二十 男主和AK-47样品在此时上校的喜讯就来了,上级发来报文,要求研究所持续不断的给军方提供先进的射击武器,第三场竞赛也在此开始。
图二十一 军方的报文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部门,并在AK-47上做了设计,也就是现在的AKM。
图二十二 AKM草图
图二十三 卡拉什尼科夫的部门(一)
图二十四 卡拉什尼科夫的部门(二)
图二十五 AKM样品(一)
图二十六 AKM样品(二)而到了测试环节,则是捷格加廖夫将军在测试,年少不服气的卡拉什尼科夫索性就在空场地测试验枪。
图二十七 验枪(一)
图二十八 验枪(二)
图二十九 验靶在第三次枪械比赛中,有侵水,有侵沙,最终赢得自动步枪比赛一等奖。
图三十 AKM侵水图
图三十一 侵水后正常工作
图三十二 侵沙图
图三十三 侵沙后正常工作这就是是著名的AK-47发名人卡拉什尼科夫的传记。
谁能想到世界著名的枪械发明家,没上过学,如他自己所说,最高学历不到七年级。
图三十四 谨以此论献给所有影迷朋友
不知道这是不是俄罗斯特色 作为ak之父的自转它既没有突出ak的特点威力大 也没有着重描写主人公是怎么克服困难造出ak的 凭空就出来ak的模型了 这部片子我就记住一点最后将军给主人公的俄罗斯熊抱 蛮有俄罗斯特点的 话说回来俄罗斯本来就是只熊 不知道这部电影是不是不是知名导演拍的过 最后竟然字数不够 句点来凑吧。。。。。。。。。。。。。。。。。。。。。。。。。。。。。。。。。。。。。。。。。。。。。。。。。。。。
AK47发明者的故事,枪械迷都会失望的。标准的主旋律电影,甄选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桥段,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大无畏主义。高级的战史题材主题通常会让人讨厌战争,低级的只会塑造英雄,无聊透顶。
感觉像看PPT
AK-47的前世今生
ak47 ak74 ak105 ak.........
还可以 只是剧情少了些跌宕起伏
没拍出效果
诚意很足,但内容不足。设计枪支就是在厂里带着一帮人走来走去。这个套路拍得也挺俗但是人物都挺可爱的。啊好想知道内务部要是和党卫军打一仗会是什么效果啊。
呃,和看百度简介差不多,没有什么亮点,平平无奇,甚至有些东西没讲清楚还得自己查
his toy,no history。
男主演技不行
就是AK之父的一部浓缩史,妥妥人生赢家,套用老话,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气馁!
顶着AK-47诞生史的噱头拍了个又无聊又俗套还没有重点的流水账,感兴趣的还是去找纪录片看吧。
俄罗斯电影通病——容易跑题!
29岁设计出AK47,就是99分天才加一分汗水呀,汗水好演天才怎么演?摄影好看就行了。
无味传记片,只能说没用视听营造出冲击力
开始有点《T34》的感觉,之后从火车修理厂到参选竞标的过程就有点玄幻色彩了。
不玩吃鸡游戏的我都知道AK47。
很精彩的故事,剧情流畅但却也生硬。
白开水
战争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