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影片中重点向人们展现了焦裕禄的两次工作经历,一次是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调度科长,为了完成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为了请人才出山,他不惜放下面子让老婆挨家挨户的借白面,而自己家人却吃着窝窝头,他从不为吃的而发愁,他愁的是如何将工作开展好,如何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后因工作安排在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他没有安排专车接送,而是独自一人乘坐客车来到县委政府,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
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
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
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
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教育和发动,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里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我的父亲焦裕禄是一部非常 朴实无华的电影,它将那个年代的艰苦,那个年代人们的热情,勤奋,不怕困难等非常好的品格展现的非常棒。
服化道很贴合那个年代的感觉。
以前焦裕禄只是书本上的好干部,现在感觉经过郭晓东老师的演绎,焦裕禄更加生动真实了。
舍小家为大家,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就是需要这样迎难而上,积极创新求索的人,所以我们中国人,有文化有学识了一定要好好报效建设自己的国家!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意义深刻,在各行各业里,只要认真踏实,总会干出一番成绩,历史会记住有价值的人!
刚看完这部电影的点映,还沉寂在片中焦裕禄精神中。
原来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说,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些伟大的人们,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才深深的体会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和不久前看的《守岛人》一样感人至深。
焦书记不仅是兰考的书记,还为重工业机械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人民的公仆,他还是父亲,儿子,丈夫,每一个角色他都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每一个选择他都选择了人民国家,他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国家社会人民都需要这样纯粹的党员干部!
全片以情动人。
渗透、贯串、充盈着深沉、亲切、滚烫的感情;它把国情、灾情、民情、乡情、亲情、共产党干部与老百姓之情交融一体。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变化很大,但我们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无私奉献、情操高尚、人格伟大;他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百里,造福兰考人民;他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他人虽死而神不朽,精神逾远而弥存。
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几代人!
《我的父亲焦裕禄》这部电影是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口述回忆改编而成的。
整部影片是以家人的视角来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开篇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中,不畏苏联专家设计不符并即将撤走,不畏陈继光出身不好,只看能力。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成功研发出了第一台2.5米双桶提升机。
在之后被调往兰考,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兰考。
无论是在漫天黄沙里考察,亲自尝试想办法解决盐碱地的问题,还是亲自去洪水里仔细检查每一家救人,积劳成疾的疼痛,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你要做一个好人”,这是母亲对焦书记的教育对他有很大的影响,焦书记在教育儿子不要搞身份的特殊化,教会女儿在街边吆喝售卖咸菜,焦书记甚至临终对孩子们的叮嘱也是要眼里有人民的疾苦,这是家风的传承。
在影片中还有许多处感人的地方,我喜欢焦裕禄同志送乡亲们出去过冬吹唢呐的情节,唢呐一响,整个氛围都是悲凉的,无奈的,该电影非常值得观看,了解为我们美好生活做贡献的前辈们,有他们的艰苦奋斗,才有我们的美好生活。
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认真生活。
很饱满的一部电影。
焦裕禄,作为负责任的好干部的同时也是一位好父亲。
在他简短的话语中让我受益良多。
他是一代人的楷模,做到了母亲说的“好人”,是“天上最亮的星”。
对人民认真负责,对子女悉心教导,一生的舍己为人,是兰考百姓心中的父母官!
“要做一个看得见受苦人眼里的眼泪的人”是他临终前对子女最后的教导,他依旧放心不下兰考,放心不下兰考的百姓。
我的父亲焦裕禄我这一辈子,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利所奋斗,我所坚持的目标,是为国为民,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
又何必在意我身,我心。
古有岳飞精忠报国守家园,曾也有焦裕禄精忠报国离家郎,未能尽孝愧父母。
我心依旧,为国为民。
不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我身上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依旧如此,坚守吾心。
要做,就做天上那颗闪亮的星星。
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在全国上映,引发了观影狂潮。
最开始很多单位组织员工去看影片,后来大家自觉购票观影,影片的成本只有130万,最后的票房却过亿了,在那个时代堪称奇迹,而李雪健也凭借本片拿到了金鸡奖和百花奖双影帝,他饰演的焦裕禄也称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2011年,李雪健拍摄了电影《杨善洲》,杨善洲是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他放弃进省城的机会,带领当地百姓植树造林,是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和焦裕禄一样,是新时代的英雄。
李雪健为了拍好本片来到杨善洲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杨善洲怎么走路、怎么说话、甚至口袋里有几支钢笔他都了然于胸,他想把用这部电影影响新时达的年轻人,然而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杨善洲》在北京票房惨淡,有一家影院,8个放映室,只有一个放映室在中午吃法事件安排了一场放映,里面只有2个观众,其中一个就是李雪健的爱人。
另一个影院,终于在晚上7点半安排了一场,结果只有3个观众,其中一个是李雪健的儿子。
从爱人和儿子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李雪健彻夜难眠,几乎要哭出来。
他不明白,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的英雄人物,为何20年前大家奉为经典,20年后却无人问津呢?
更让他寒心的是,同时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3》票房却突破了10亿,为何宣传美国先进科技的“广告片”却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呢?
其实李雪健的困惑是有时代背景的,1990年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商业电影,每年的票房收入不足10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焦裕禄》这样的电影就解了大家心灵的渴。
可到了2011年中国的年度票房已经突破了110亿,好莱坞商业大片凭借炫目的画面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此消彼长,《杨善洲》这样的电影自然就受到了冷落。
今年已是2021年,去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票仓,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也被本土电影打得节节败退,那么像《焦裕禄》《杨善洲》这样的主旋律影片能否重新赢得观众的心呢?
8月6日,一部“新版《焦裕禄》”悄悄登陆了各大影院,这就是由郭晓冬主演的《我的父亲焦裕禄》。
本片上映后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首先它的点映口碑高达9.6分,是今年院线电影中的第一名,喜的是本片虽然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但是却带给了观众最纯粹的感动,它的点映口碑高达9.6分,是今年评分最高的影片,很多观众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片的编剧高满堂还在《人民日报》上发文畅谈自己创作剧本时的心路历程。
而赵薇在看完影片后,也对老同学郭晓冬的表演给出了高度评价。
可另一方面,本片的票房却怎一个惨字了得。
影片上映9天,票房刚刚突破1200万,目前的拍片量不到0.1%,我看了一下,这部影片遭遇了和《杨善洲》相同的尴尬,只有少数电影院给它安排了一场排片,而且时间都集中在中午一点到下午4点。
焦裕禄的故事大家太过熟悉,以至于有些麻木,加上现在的观众去影院的目的是娱乐的而不是受教育的,而影院也投其所好来进行拍片,使得《我的父亲焦裕禄》这样的电影注定叫好不叫座。
然而让我欣慰的是,我看的那一场虽然人不多,但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的,观影时大家都很专心,观影结束后,我能感到他们还沉浸在那种情绪之中,很多人的眼眶已经湿润。
可以负责任的说,《我的父亲焦裕禄》绝对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在新时代下拍出了新的精神内涵,唯一不变的是那种充沛的情感,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新版焦裕禄最大的特点从片名就能看出来,“我的父亲焦裕禄”,本片是从女儿焦守云的第三人称视角来切入到焦裕禄的故事的,每个故事之间都会有女儿的旁白,这使得影片既有那种纪录片呈现的那种冷静,又有亲情片的温情。
而焦守云本人也参与了创作,她给了编剧厚厚一沓资料和一本书,内容几乎都来自于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而剧组还去了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当年在洛阳和兰考工作过程的地方进行实地采访,获取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焦裕禄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他在哈工大进修过,也曾担任过洛阳矿山机器厂的车间主任。
1962年他调到河南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村民除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在苦干475天后,积劳成疾,因啊肝癌去世,享年42岁。
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已经在中国传诵了几十年,还怎么拍出新意呢?
编剧高满堂说:“你给我100个情节,不如给我两个细节。
”影片就是靠很多细节打动观众的。
片中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车间主任,当时苏联专家撤退,他带着工人夜以继日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
期间焦裕禄一直睡车间的一条长板凳,他为啥不睡床上,因为他怕睡得时间长耽误了进度。
而而那条长凳的宽度只能侧躺,人一翻身就滚到地上醒来,醒来就接着能干活儿了。
就是靠着这股拼劲儿,焦裕禄带着大家完成了不可能的奇迹。
后来地委书记找到焦裕禄,要调他去兰考县,那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县,1962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地委书记说:“兰考县36万人,有20万人在外逃荒。
”而焦裕禄只淡淡说了两个字:“我去。
”焦裕禄在兰考县当书记,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他曾经说:“什么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就是一个卒子,什么事都得往前拱,拱到第一个!
”在兰考县期间,他不仅身先士卒奋战在一线,还提拔了陈继光这样被打倒的大学生。
影片中他当着所有人的面高呼:“没有人敢用陈继光,我用,我焦裕禄承担全部责任!
”可是焦裕禄却毫无怨言,将一生奉献给了这块贫瘠的土地,即使身患肝癌,他依然奋战在第一线,1964年病逝的时候,42岁的他对组织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兰考县已经从荒沙变成了绿洲,而焦裕禄的铜像一直矗立在他奋斗过的那块光荣之地上。
后来他不幸染了肝癌,自知时日不多,就回乡看老母亲,可老娘对他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
你要是个好人,天上那颗星就是亮的。
”而在患病期间,两个细节直接让人破防。
焦裕禄有一张藤椅,肝癌严重的时候,他用一个硬东西的一头顶在藤椅上,一头顶着肝部来止痛,时间长了,那个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
而在肝癌晚期的时候,医生要给他打止疼针被他拒绝了,他说兰考那么穷,不要在我身上浪费钱。
他和医生要来一支烟,观众都以为他是用吸烟来缓解疼痛,其实他是拿烟头烫自己,用这种疼痛来转移肝癌的痛苦。
看到这些细节,我已经泣不成声,我难过的点在于,这不是艺术的创作,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临终前,焦裕禄对组织提了一个简单的要求,把自己埋在兰考的沙堆上,他要在九泉之下看着兰考人民把三害治理好。
而他叮嘱自己的儿女:“们长大了要做一个好人,眼睛里要看得见受苦人的眼泪。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兰考县已经从杀敌变成了绿洲,焦裕禄的铜像就矗立在那里成为兰考人民的精神象征,而他当年亲手栽种的泡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人民亲切的称之为“焦桐”。
影片中焦裕禄的扮演者是演员郭晓冬,他和焦裕禄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山东人,都是农村出身,而且都是光荣的共产党员。
开拍前,郭晓冬特意拜访了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从她口述中了解了焦裕禄生前的点点滴滴。
郭晓冬为了从外形上更接近焦裕禄,他用一个月节食减肥,180个头的他从81公斤瘦到了64公斤,简直是瘦脱相了。
郭晓冬说:“这个不值得我去炫耀,但我只是想说,我的功课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个演员,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对得起焦裕禄这个名字!
”在读剧本时,有些情节他是无法理解的,比如焦裕禄在患癌时拒绝打止疼针,他说:“都疼成这样了,你为啥不打一针呢,我过不了我自己这一关。
”为了走近焦裕禄,他做了5个月的功课,阅读了大量焦裕禄的文章,还在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调查走访,了解到当年兰考县就是穷到一针止疼针都需要计较。
在开拍后,郭晓冬从来都是素颜上阵,就是为了呈现真实感,即使化妆也是让自己看起来更脏一点,在片场他让自己被太阳宝少,不让自己喝水,甚至不让自己吃饱,就是因为焦裕禄当年就是这个状态。
而在拍摄焦裕禄病重的戏份时,郭晓冬强迫自己几天不睡觉,就是为了找到那种命若悬丝的状态。
这种坚持最终让他成功塑造了焦裕禄这个人物,他的表演不敢说比得上李雪健,但至少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和观众的期待。
最后我想说,焦裕禄的精神永不过时,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反而更加弥足珍贵,遗憾的是10年过去了,我们的电影市场已经从100亿发展到了600亿,但却依然没有给这样的电影足够的票房空间。
记得当年《百鸟朝凤》的制片人用下跪来为影片争取排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别再让李雪健流泪,新版焦裕禄不该被时代冷落。
影片展现了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像,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所闪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个璀璨夺目的闪光点,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焦裕禄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公而忘私,不搞特殊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员作风建设的好教材。
这样的影片确实得让那些党员干部多看几遍,以焦裕禄为镜子,响应习主席的号召!!!
《我的父亲焦裕禄》以焦裕禄同志二女儿焦守云的口述为基础,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党员干部,影片从“一名党员”“一位干部”“一个亲人”三个不同的角度,从焦裕禄“洛矿建初功”“兰考战三害”“博山生死别”三个时期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竭尽一生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推出这部电影,是要通过影片的生动表达和深刻诠释,为焦裕禄精神注入时代内涵,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为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从小就听着焦裕禄的名字长大,从老一辈口中听过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治理兰考风沙、盐碱、旱涝灾害的感人功绩。
这次观影过程中,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我对家乡人民曾遭受的苦难有了感同身受的共情,对焦裕禄书记忧民之苦,亲民爱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满怀钦佩之情。
虽然没有成长在兰考,但我嫁到了兰考,每次回去都会看到兰考的新变化:主干道裕禄大道繁华热闹,县委党校门前的泡桐林枝繁叶茂,百姓安居乐业。
身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要把‘为人民服务’植根心底落实于行动,才能无愧于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
《我的父亲焦裕禄》多亏这片是自己来看的,太感人了~让我不顾一切的哭一哭吧~~~
7.25点映,身边观影的人群大半头发花白,左边的阿姨看了半场的手机,右边的爷爷开场五分钟开始打呼噜。拍的很一般,意识很正确,故事生硬的被分割成三个,按理说是我不喜欢的类型,偏偏最后却掉了眼泪
音乐太过分了,其他的都还行的,尤其郭晓东演技哦,可能对干部更有教育意义!我全程想着我那也是一心为别人的老父亲觉得做他的亲人太惨,然后百度了下子女履历,咸吃萝卜淡操心
参加活动看了点映,按理这类电影应该很难坐住,但这部还不太一样,故事性比较强,针对一个事件集中描写,并且郭晓冬的演技也很能抓住观众眼球,所以总体还是很惊喜的。
主旋律拍的不错,音乐略突兀。
作为献礼片很僵硬,作为传记电影也不出彩,全片高光时刻,是焦裕禄回老家看望妈妈的片段,台词叠旁白双音轨,还有雪地里的告别。电影是演员成就的,不仅是郭晓东的出色,还有大量的群演。片尾许多黑白照片展示了当年的兰考,对比电影还挺还原的。神烦乱用背景音乐乱煽情。
“男儿青史写志向,孝在忠里酬亲尝。百磨千炼万里路,爱一轮红日好朝阳。”“做个好人,如此一生,虽平凡,也光荣。”年度感动之作——《我的父亲焦裕禄》 一把破藤椅承载奉献精神,一台提升机运载民族尊严,两张钞票镌刻父子深情,一幅规划图书写家国情怀。梦里几回家园望,雨水伴着泪水尝。风沙暴雨作吾乡,换得碧湖好朝阳。做人就要做个好人,要做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如此一生,虽平凡,也光荣。焦裕禄书记千古流芳,焦裕禄精神万古长青! 《我的父亲焦裕禄》年度感动之作,不说教,不煽情,但无形地引发震撼的共鸣和深切的触动。焦裕禄书记真正的人民好公仆,《我的父亲焦裕禄》真正的中国好电影。
书本上只看过焦裕禄在工厂的事迹,没有了解过其与贫困县的过往,片尾放出兰考县如今的画面时还是有所触动的。不过男主的台词功底还需加强,剧情安排上有些跳了,也没有突出标题中的“父亲”,反倒是短短一段作为儿子的戏份更令人印象深刻。
惊讶于这是一部诞生于2021年前后的电影……摄影啦叙事手法啦都太out了吧……
原兰考县委**焦裕禄同志,在那个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在一个2017年才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兰考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努力破除三害,目的仅仅让县里的老百姓有一口吃的,如今兰考县已经成为泡桐之乡,园林城市,这些都来源于焦裕禄**当年的坚持,一个曾经在贫瘠的土地奉献生命的人。
影片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口述改编 讲述了焦裕禄同志平凡而光荣的一生 工作中焦裕禄一心 心系百姓 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 多次杀伐果断的决断展现了其魄力与魅力生活中焦裕禄舍小家为大家 在影片后半部分几场家庭戏是泪点担当 提现了女儿视角我的父亲这一特点
这个“我的父亲”的说法根本立不住,说是根据女儿的口述改编,但其实影片中这个女儿是跟父亲交集最少的,基本不到记事的年纪,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别的地方生活,直到影片的三分之二左右,焦裕禄才和他们全家一起住,这个女儿也说“父亲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我不知怎么称呼他”,女儿在影片中的出现少之又少,更别说以她成为一种叙述视角了。虽然一直在用一个中年女性的声音旁白,但其实是一个权威的全知视角伪装成的,根据女儿的口述,为什么大部分时间没有她的在场?比起90版那个代表性的模范人物传记片,新的一版几乎没有展现出新的侧面,作为父亲好像也只是一个强调原则、不以公谋私的严厉父亲,这都跟以前一样,既然拍了早年的洛阳时期,用了更帅的演员,拍青年成长或者爱情也好——关于他如何成为一个忍受痛苦又饱含理想信念的人。香烟自虐病痛叙事
前面看他为了打动这个【右翼】分子让家里借钱买白面包饺子 到后来拉着妻子跳舞 我以为他就是个只会工作把家里人放一边那种高伟光形象的领导 到后面满屏的亲情溢出来 我才发现这个让后世一直被人夸赞的好领导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不知道这电影美化了多大内容 但起码是有诚意的。
很感人,但太堆砌一个个感人的或者想让我们受教的点了,作为电影来说,可看性就没那么高了。
从焦裕禄女儿对父亲回忆为原点的展开,使《我的父亲焦裕禄》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更加贴近生活化的走进了焦裕禄。在这部电影中焦裕禄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他同时也是一位好丈夫、 好父亲与好儿子,不同角度的展现,使焦裕禄的形象被回归到了朴素的生活,又从生活的点滴中凝聚起了焦裕禄信仰的不凡,将毕生奉献给人民的无私,不论时代更迭,永远璀璨生辉。
在那个年代确实难得。
这种剧情片 一般都是群众演员演得好 另外就是人物故事本身就很感人。参加过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矿山机器工业制造、最后去兰考当书记防风固沙搞农业。国家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42岁人就没了。每个好guan都会有坏人来迫害,水清则无鱼也是一个大难题啊。焦裕禄可能是课本里的一个名字 ,现在搬到大荧幕上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英雄。
我始终认为伟大的人物根本不需要艺术形象的加工,真实的记录更为打动人心,就好比焦裕禄逝世的高潮,导演安排的是层层递进的眼泪助攻,而在于我看来却是反复叠加的消耗。焦裕禄很伟大,电影拍得一般。
唉
要做一个好人~焦裕禄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