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故事从前到后,贯穿着希望,可能是旁白视角,对于从开始到结尾都像是在看一个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我们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事情,终究会实现,只是路径各有不同而已,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想的,一定会找到办法,期待我们每个人,都向内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去模仿别人成功的经历,投资大脑建造宫殿,就会轻松拥有想要的生活!
总有一些电影,在看的时候会牵扯出过去经历中的蛛丝马迹,让原本渐渐遥远的回忆点点滴滴地温暖现实的心灵。
然而,等到电影落幕了以后,却已经无法整理出千头万绪的心情,恍如激情的尾巴过后,喘息就在不知不觉间平复,转瞬之前的“刚才已经成为过去。
心情中现实的部分,竟比感动之前,更加的真切。
回想出来的永远只能是不完整的东西。
所以,已经没有办法准确的描述当时在看《天使的孩子》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
只能清楚地记得,在看完了整部电影以后,又一次完全的说不出话来,只想能点起一支香烟,让升腾的烟雾淹没自己的脸,静静地等待内心的澎湃席卷过去,留下没有痕迹的沙滩。
在这以后,曾经很多次在喝茶吃饭的时候,向喜欢电影的朋友推荐这部电影。
在不断的重复当中,留意到自己不断的强调电影里阴冷潮湿的蓝黑色调,不断的讲述一个敏感的男孩看着自己可爱的双胞胎妹妹因为贫穷而死去,不断的诉说那个小男孩在自己的家乡却象异乡人一样的被排斥和苦苦挣扎——每一次,都不会忘记背诵男孩写的那篇叫做《耶稣和天气》的作文,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然后开心的等待坐在对面的朋友说,“这电影听起来不错,找来看看吧”。
然后,还可以故做深沉状地说,《ANGELA’S ASHES》不应该翻译成《天使的孩子》,因为ANGELA是男孩妈妈的名字。
继续微笑。
于是,这电影弥漫着的苦涩的味道里,开始渗透着餐厅的灯火辉煌,渗透着茶水的温暖甜香,渗透着不紧不慢的悠闲和相视一笑的默契。
遥远的年代和别人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个世界最尽头的一盏昏黄的灯光,一转身就可以遗忘。
只有在某些一样阴冷的天气,自己的心情走到边缘,才会看清楚那盏灯光下面,有一个男孩踩着用自行车轮胎皮补过的套鞋,穿过昏暗的弄堂,冲进自己那个什么也没有的家。
他兴奋地踢着家里的积水,弄出很大的水花。
而楼上,他的母亲正因为无望的贫穷,和他的父亲争吵。
贫穷,只会让成年人感到绝望,孩子是不会因此而烦恼的。
就好象在记忆中的童年,家乡的秋天也总是阴雨连绵,打落了一地梧桐树的花蕊,踩上去软软的,很舒服。
拒绝穿着套鞋走过秋天,因为再好看的套鞋也太笨重,配不上新买的美丽衣裙。
在宠爱和纵容里,即使是家里的经济条件最不好的时候,记忆中也完全没有贫穷的滋味。
只是因为太高的期待而痛苦着,一心想要离开那个南方的小城镇,寻找繁华和自由。
——那个时候,永远梦想着辉煌的将来,相比之下,家只是一个太平凡的地方。
也许,在平凡的生活里总有一天会出现奇迹,所以,我们总可以到达那个期待已久的地方。
长大了的男孩,终于可以迎着自由女神像露出笑容,满心的欢喜和更多的期待,一点一点靠近。
那个时候,所有的挣扎和苦难都在灿烂的阳光下被蒸发——他不会回头,更不会看到那个苦难的母亲因为抚养那么多的孩子而燃烧了全部的生命,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焚烧成了灰烬。
那个出场次数不多的母亲,早就淹没在闪亮的孩子背后的阴影里。
ANGELA’S ASHES,ASHES TO ASHES。
电影里,没有“然后”。
生活却有。
只知道家乡守望的父母,仍然因为舍不得车钱,撑着旧雨伞走过这个雨季。
不管给他们钱还是苦心的劝说,都无法改变他们的节俭;就好象他们节俭的生活,也不能改变孩子对于舒适的要求。
然而,那守望的天使仍然尽力地煽动着疲劳的翅膀,只想让自己飞到尽可能高的地方,用昏花的老眼看看远处灯火辉煌的地方,想念着最爱的孩子,生活的好吗?
他们无法看到,那个孩子正架着腿,吐出一口烟,漫不经心的抱怨:父母教会我人生就是向高处飞翔,可是他们自己那么不懂得享受生活,那么需要照顾——背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叫我怎么飞翔?
幸好,他们看不到。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抛去铁皮鼓之类的政治隐喻,个人更感觉这是一条路的故事,这条路上承载了太多这样的家庭的来往,当然也象征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替。
沧浪之水浊兮,父亲找不到工作,一直踩着这条泥泞的路,孩子等不到钱,一样也得踩那片泥泞的路,这条泥路足够有胸怀,有勇气,能够承担这么多家庭孩子们这么多年的失意和悲伤。
而搞到钱之后路上会溅起水花为他们高兴。
同样是这条路,一次次送走父亲和盼到他的归来。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路变宽了,也没那么泥泞了。
孩子要上班了,路上居然有了绿色,希望居然从黑色和灰色中出现了,呜呜。
孩子最终要去美国了,路上留下了同样的孩子继续走。
不管怎么样,自由女神在片中是绿色的,代表了孩子的期望吧;其他感人之处:孩子写的关于讽刺宗教的作文被认可,说明欧洲人对思想是真爱啊;孩子床头,医院床头,教堂当然了,教室里面,桌子上面无所不在的耶稣及圣母像足够讽刺;圣餐时孩子吃到巧克力时吧唧嘴,是因为他平时吃不上啊,同样的还有孩子舔报纸;孩子第一次喝酒后居然和父亲一模一样,哎,说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无可比拟;
所有女孩子一定要看的电影,因为它告诉我们养不起就别生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不了孩子父爱也别生孩子。
如果没有肺痨女人那段戏这部电影我会称为神作,可惜,男人的成长为什么总要以性、以女人的牺牲为标志。
男主的阿姨给她买衣服那段太感人了,只是可惜后面没后续了。
男主十岁时就懂得赚钱干活,而他的妈妈也知道男主挣的钱一部分可以自己用来享受,很难得。
反而他的爸爸一个死要面子的懒鬼!
但男主骂妈妈那一段,如果他妈妈不那样他们又哪里来的住所呢?
他妈妈有时候对儿子的教育,对爸爸的质问很清醒,却又不能真正清醒,舍不得一个烂人一样的爸爸。
尽管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可是小孩子总会在满身缺点的父母身上寻找优点,甚至庇护父母,因为年幼的他们是多么地渴望父爱母爱!
可当他们懂事后,15岁左右,他们会看清父母的为人,他们才会明白和怨恨父母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童年?
一些父母不努力不上进,因为有父母的父母给他们兜底!
而身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爱,他们总会在和其他孩子的对比中,怀疑父母是否爱他们?
父母是否合格?
男主父亲一个喝酒比孩子还重要的男人。
就像那个孩子年幼的父亲,出去打工,却怕这怕那,带不回来一分钱。
跟孩子的交流少得可怜!
就好像孩子的出生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从男人变成父亲的身份转变,依旧让他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依旧我行我素,过着男人时的任性生活。
这样的父母,你说孩子长大如何与他们和解?
就像整部电影的灰暗色调与阴雨连绵的天气一样,剧情让人压抑,一个懦弱无能酗酒又爱面子的父亲,一个坚强总是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母亲,还有几个总是饥肠辘辘吃不饱饭的孩子。
他的父亲没有男人该有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生活环境也一直没能改善。
特别能体会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那么的懂事,小时候你总是羡慕其他小朋友的新衣服新玩具,你的爸爸也很爱你,可是你也只有看着的份,等你慢慢长大赚钱以后,当你改变了糟糕的生活,你才明白你有多么坚强,最后影片主人公看着小时候的自己,我想他一定想给那时候的自己一个拥抱,生活虽让你尝尽了苦涩,但从你长大以后,你便不再指望他人来改善生活了,不再寄希望于父母,你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于自己的手中。
最后,所有的女孩子都该擦亮眼睛,宁可不嫁人,也别嫁给废物。
影片讲述的是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
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的折磨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然而事情并没有顺利进行,生活也没有好转,可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的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爱尔兰地区的电影总是有着一种冷峻清冽的感觉,电影在叙述方面以及场面调度都很合适,也使影片干干净净,毫无拖沓之感,虽并不幸福的家庭,却依旧坚持,感人至深,也使很能表达出那一份悲伤而且顽强的生命历程了。
8/10。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破碎返乡。导演设置了一系列绝妙的对位/展示肮脏:西装革履的爸爸坚持拒绝捡煤渣,逼得妈妈与教会门口乞丐争夺残食,肉体交易抵租金,双胞胎嬉戏于流入房子的积水、舔报纸油渍充饥(瞄了眼泳装模特),与肺痨姑娘恋爱/私吞积蓄是少年过早成熟的悲剧。 @2016-11-27 01:02:57
离开爱尔兰前夜发生了月食 叔叔说这是好运 阿姨说不这象征着厄运 大家站在街上祝他好运 伴随着蒸汽轮船的轰鸣 他终于看见了久违了的自由女神像 以为一切从此都会好起来的..
以孩子的视角,将贫穷表现的深入骨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不会体会到舔食报纸上薯条残渣时的饥饿;不会体会到没有鞋子穿,被伙伴嘲笑的心酸;不会体会醉酒父亲大喊大叫回家时的恐惧与无奈…
比一般贫穷之人更困苦的童年的是爱尔兰天主教贫穷之人的童年。但是,唯一能战胜贫穷、屈辱的,是生存的尊严。很难用简短的话来评价或总结,我只知道这几个人的人生将会不断地启发我,让人怜悯、警醒、忏悔和爱。
电影故事一般,还没小说好看。但是消愁解闷,音乐不错,颜都很正!
主要表达两个意思:一,被酒瘾控制的男人,别指望他能对家庭负责。尤其是在一个贫穷家庭里,恶性循环会愈演愈烈。二,爱自己,才能爱万物。另外,这不是一部童年题材的电影(被海报误导)。小孩子遭遇太多不好的事,似乎长大以后处境会变好。现实是,成年之后会有更多不好的事等着他。
人生的苦难从不在大张旗鼓的歌颂里,梦想开出的花,却终将灿烂盛放
就是感觉画面脏
The Hopes of a Mother. The Dreams of a Father. The Fate of a Child.
潮湿 肮脏 阴冷 贫穷 疾病 苦涩的日子
很少见到欧美电影会关注贫困问题。原因很明白,有钱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才能吸引到观众。贫穷痛苦的日常生活,虽然也许会有些同情的眼泪,可怎么能吸引到更多观众去花钱到影院看呢?
不及《童年的许诺》
连绵不绝的巷子让我回到那个泥泞的童年,每到下雨天,那个充满恶臭垃圾堆的胡同泥泞不堪,每每踮着脚尖踩着泥巴而过一定要咒骂着一切,下雨、泥巴、垃圾至今扔是我对那里最深的记忆。
@2024-06-03 20:23:02
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
勉强两分。看睡着了。爱尔兰底层男孩无主题的成长流水账,这一家人都没什么性格特征,所经历的事也平平无奇无甚看点。老妈就是一直生孩子(然后孩子突兀的死掉),偶尔抱怨生活局促,但她最主要的形象是抽着烟好像心里啥事也没有;老爹酗酒,但也会讲些乱七八糟的故事给孩子们听,他没法稳定工作养活家人,但不知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个家还没散,我看不懂。小男主就是一会跟姥姥打交道,一会在学校上上课,宗教在这两边都有很明显的存在,比如姥姥抱怨他父母的信仰不同,老师总是严厉可也会用耶稣的故事帮他解围。总之全片就是这些鸡毛蒜皮、没有矛盾、没有趣味,也不会令我联想起往日的小事的堆砌。摄影的表现还可以,在帕克标志性的调色上,拍外景时很自信,当然这家人的陈设有时未免太齐整了不符合经济状况。片头从美国回爱尔兰,片尾又去美国的循环
这么高分?流水账,废物一样的父亲还有看似不那么废物的宗教……
好恐怖的生活
你不会失去母亲的爱,直到她入土安息”的时候,弗兰克泪目。夜景摄影真的好美。集体观赏月食+1。
同样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反讽,全家正因美国梦而破碎返乡爱尔兰。孩子们的命运如此这般凄惨模样,就连天使亲吻过的灵魂也惨叫把他们送来把他们送走;自由人的一生比神还要精彩。事实上,上帝都是用来祈祷身处于困镜的社会阶层里的人。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and God will forgive you ,itself the truth be worth but you must believe and forgive you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