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韩版,不过以前看过一泰国的《鬼肢解》,从制造悬念上来说还是有些类似的,所以对结局并不感到非常意外。
这并不是一个恐怖片或者说是鬼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部精神分裂症的蛮典型的电影.但是有一些镜头还是蛮吓人,如果你的音响效果还可以的话.呵呵
在刚看过盗梦空间和飞跃疯人院的情况下来看这个片子真是一种奇怪的体验。
回过来看,毕竟是梦工场的作品,细节的呼应还是不错的。
例如:1、一开头医生说的话都是有所指的。
“Sometimes we survive by forgetting.”"your life is changed forever by what? a broken valve?"Anna的也是,“if i'm so smart, why can't i remember what happened that night ”2、Anna出院时候kemp说“whom i tell my story to?”(顺便说一下,这人长得很像rachel)3、matt驾船来的时候,alex游走其实是因为matt不可能看见alex而不打招呼,所以anna潜意识的让她闪人。
4、揭发rachel身份的重大举动居然是anna一个人去做的。
而效果不著,鸡同鸭讲,回过去看也较为合理。
5、alex从来没有和父亲、rachel“对话”过。
6、rachel叫她去参加葬礼时说“you should not be late for service”,英语中你和你们不分,所以anna当然能认为这是同时对她和alex说的,悲剧。。
7、Anna提着油壶要杀父虽然有点夸张,但片子也算作了一个铺垫,她自己刚刚拒绝了男友的求爱,却看到父亲和保姆在偷情,难免格外愤怒。
只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没有the others那么强。
一方面因为后者的谜底彻底尘埃落定可以说是在最后一幕,而这部片子做不到这一点。
另一方面,anna梦境和现实的混杂,以及错乱的步骤让人很feel frustrated.首先,还是有很多行为不能合理解释,除非说是因为anna又在做梦。
比如rachel干嘛在杂货店要禁止matt和anna来往,难道她知道matt说了真话会吓坏anna? 又如anna对rachel说你那个社保号码的主人五年前就死了,而rachel无任何表示。
其次,这部片子有点为情节而情节,我如果更聪明一点,就能想到真相么,也不见得吧。
the others看了七八年了,也不记得当时是在哪个阶段看懂的,反正不是最后一刻。
这部片子则不行,因为大胆假设alex也不存在,实在有些挑战,Anna这个小病人的臆想力真是好,不仅从头到尾alex的行为就没点异常,而且她还安排了各种场合都不让不存在的alex不穿帮的办法。
我只能说根据我的水平我很难相信rachel有能耐杀死matt,也很不喜欢三个小孩的灵异事件。
以及很困惑为什么anna跟父亲谈话时抓不住重点(社保号码),不打911电话找一帮警察乌拉乌拉的过来(抓通缉犯阿)。
灵异事件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自从anna晚上看到奇怪生物出现后,观众也不怕了,不就是这个疯女孩在幻想么。
墓地事件也可以被解释为这是一部讲阴鬼托梦的滥片。
这和the others里面“鬼魅”不现形所产生的揪心感是差别很大的。
记得我当时是晚上在学校报告厅看的the others,回去的路上看见大草坪边上远处宿舍楼的点点灯光,还有点恍惚我所处的是否是人间。
再次,anna那个子能杀死rachel再把她扔进垃圾桶么,汗。
后者可是力气大到能把她扛上楼的。
好像还是alex勉强更胜任一点。
最后,谁是uninvited? none is uninvited!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片子未太出名的缘故吧。
结语。
虽然这部电影是三个女人一台戏,我谨向anna的父亲致以问候,poor man. 作为法律人,我强烈建议对精神病院提起诉讼,一是在Anna没有治愈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医生黔驴技穷,“what else do you want from me?” 就让她出院;二是让短期病人与长期且有严重犯罪史的病人合住。
anna的医生的不负责,恰与飞跃疯人院中护士长的负责形成鲜明对比,也间接的证明了飞跃疯人院的主题是多么错误的。
其实,疯人就该当疯人处理,砸死墨菲的酋长逃出去之后,何尝不是社会危险因素。
没看过韩版的,姑且同意豆瓣上的主流评价,用这个题目。
2003年,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安之若素地盛开在韩半岛。
“灵异第六眼”式的叙事法则+唇红齿白的怀春情绪,看得人,欲罢不能。
一时之间,《蔷花,红莲》被捧上了“韩国第一恐怖电影”的宝座。
好莱坞,岂能放过。
于是,继中田秀夫的《午夜凶铃》之后,梦工厂再度用万能的绿油油(100万刀勒死),揽下了《蔷花,红莲》的改编权。
关于《不请自来》的剧情,我们可以套用当下时髦的句式:《不请自来》没告诉你的,荣格和拉康告诉了你。
于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人格面具”Persona和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Theory of Mirror Image,在这部电影之中,牵物引类。
正如拉康所言,“欲望是对他人的欲望的欲望。
‘自我’是在‘他者’那里实现其自我。
”影片的主人公安娜,身体力行地实现了这句话。
起先,她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姐姐的身上(邪);后来,她又将自身的欲望影射在男友的怀里(正);最后,这两股欲望合并成她对于“后妈”的欲望。
她,完全地成为了欲望的俘虏。
前前后后,她一个个地将他人的“人格面具”,戴在了自己的脸上。
正如荣格所言,“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那么,这些晦涩的理论分析,《不请自来》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很简单,影片随处的可见的“镜子”和“窥视镜头”,润物细无声地利用电影特有的属性,影射了这些原本只能书写在文稿纸上的哲学命题。
巧妙的是,导演在影片的开头处就跟观众玩了个“镜中游戏”。
回到家的安娜,快活地躺在床上,镜子在画面的深处,靠墙;紧接着,下个镜头就是越轴拍摄,观众通过镜子看到了安娜。
这里,导演通过镜子,将观众看电影时不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安娜的欲望,进行了勾芡。
相对应的:影片最后,当安娜通过“窥视镜头”看到父亲与“后妈”偷情的场面,安娜的欲望投影,一览无遗。
观众,再次透过这些“窥视镜头”,与安娜一道,沦为欲望的参与者。
此外,安娜在凝视自身影子的时候,见到姐姐艾里克斯;安娜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责备自己;安娜在镜中凝视自己的“后妈”;都是“镜像理论”绝好的影像表达。
关于真相,安娜其实早就知晓的。
她,以一种“选择失忆”的方式对那晚失手错杀母亲与姐姐的真相,进行逃避。
就连,知道真相的男友,一起杀害。
类同《蔷花,红莲》的叙事结构,虽然《不请自来》稀释了少女怀春的淡淡哀愁,但是浓墨重彩地将影片赋予了“个人人格”的抒映。
草蛇灰线的应用,相比《蔷花,红莲》,平分秋色。
与此同时,《蔷花,红莲》浸润在影像深处的东方式含蓄,在这部《不请自来》中变成了美式传统惊悚片或恐怖片特有的“愈演愈高潮”。
反传统的是,导演将整部影片的基调对准了人格的“降格”。
开头时,安娜离开心理治疗中心时的俯拍镜头(类似希区柯克电影常见的超高俯拍镜头);结尾时,安娜手握利刃的超低机位。
一高、一低,所有的话语在这样的镜头面前,顿感苍白。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影片的高潮戏:当安娜的父亲将艾里克斯的死亡,怒吼地告诉安娜。
安娜一步步,逼视逐步后退的姐姐,直到…她在落地窗中看到了自己(过曝,正反打)。
随着交响曲的奏鸣(貌似莫扎特的《安魂曲》,望高手指正),影片的最强音,终于出现。
至此,安娜的“人格独立——人格分裂——人格重组”,得以通过影像,完成表述。
因为,她在影片最后骄傲地说道:“我做了我没做完的事。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完全地从错杀母亲与姐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完全臆想的世界。
至于“吓人”方面,《不请自来》运用了当下时髦的“张力式”配乐,进行诠释。
“弦乐——静音——强音”,抑扬顿挫之间,充分地调动着观众的心理预期。
无论如何,荣格的“人格面具”也好,拉康的“镜像理论”也罢,《不请自来》只是再次验证了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的话,“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如此而已。
另外,这还只是盖德兄弟的处女长片之作。
早知就不随便点开评论了,看到《红莲蔷薇》后就知道剧情了,然后全程就在关注着姐姐,女主从精神病医院出来,爸爸和继母都没直接跟姐姐对话,然后就知道了姐姐是不存在的人了,但是带着这个设定看下去也不是很出戏,大概也能猜到是因为女主的失误导致姐姐和母亲去世,但归根结底是因为撞见父亲和保姆有一腿后,导致悲剧发生。
所以在女主内心深处就对继母有仇恨,姐姐是她恨意的反应,自己是想要逃避的真相!
观看完影片的感受比观看的过程中还要觉得恐怖,这种“后怕”的效果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回味性,此类型的影片还有《孤儿》、《继父》、《觉醒》等。
对于“精神分裂”类型的悬疑惊悚影片,往往都是在结尾的短短几分钟颠倒整个影片的逻辑,《不请自来》也同样,影片开头揭示出主角anna为精神分裂症刚刚恢复过来,回到了家中,却因为一年前母亲的意外身亡牵扯出自己回忆,此时便与妹妹alex调查“继母”的真实身份。
影片中穿插着anna的幻想与噩梦,不但可以作为影片的惊悚点,而且为影片的结尾留下伏笔。
在一切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节奏的加快也让观众减少了对影片悬疑部分的疑虑,顺势将真正的凶手锁定为anna的继母,可是在结局“邪恶”的继母被妹妹alex杀死时事情本来的面目才显现而出,原来anna的分裂症并没有好,而且在不断恶化。
alex其实早在一年前便与母亲一同意外身亡,而anna幻想出的alex则是自己分裂出的角色,她不但杀死了自己的前男友,还将自己住院时的病友影射到了继母身上。
影片篇幅较小,但平铺直叙,节奏十分明快,并且也同样有着十分出彩的结尾,大爱此类悬疑惊悚片。
看了开头几分钟我就意识到是韩国那部《蔷花与红莲》的翻版,仍然决定继续开完它。
区别:母亲与妹妹的死因韩版:妹妹被困倒地衣柜,继母本想施救,但正巧姐姐一句恶言相向,继母气氛之下决定沉默来报复姐姐,结果妹妹死了。
美版:姐姐盛汽油要烧死爸爸和情妇,但屋里的汽油未关严实,留了出来,妹妹又不小心打翻了姐姐留在屋里的蜡烛,直接导致屋里的母亲和妹妹被烧死,姐姐目睹了一切。
共同点:姐姐精神分裂出了一个妹妹。
在片中我格外注意了,父亲、继母、matt等人均与妹妹没有对话等任何交流,是幻想出来的人最好的证明。
总体觉得电影的海报与内容本身不是很相符,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灵异片或外星人入侵之类的主题。
我觉得安娜其实好了 当她出精神病院后 是因为爸爸跟护士偷情 才导致她的愤怒 但不小心烧死了妈妈和姐姐 所以当她出院了 她要完成未完成的事情 杀了护士 回到家中安娜装成一个精神病未愈 策划了一切 (在精神病院 她对门就是杀了三个孩子的保姆 还有珍珠项链 她自编自导自演 完成杀人后 被警察抓了 一样可以安然回到精神病院 最后一幕 安娜在精神病院里 对着保姆门做出的微笑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不错的创意不错的结尾,虽然看的时候就觉得事情应该不是如此简单,但是种种猜测之后,终究还是没能猜到结尾。
不得不承认,人的大脑实在是太强大了。
假如说你的大脑告诉你这是真的,那么你也许永远也不可能不知道那是假的。
你现在的生活是真的吗?
也许仅仅是你的大脑告诉你这是真的。
精神分裂,怎么说好呢?
难道仅仅是大脑自身不能有效的达到信息沟通所造成的双重人格吗?
还是仅仅是大脑自己混乱的信息所产生的一些幻觉?
无以名状,遇到这种事真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啊。
我看美版《不请自来》比韩版《蔷花红莲》要早,但美版的我几乎看过一个星期就忘了,《蔷花红莲》却成了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美版《不请自来》和韩版《蔷花红莲》描述的影片本质与内涵是不一样的,韩版《蔷花红莲》展现了一个 恐怖、光怪陆离 、悲惨凄美的故事。
无论是姐姐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妹妹的死亡而愧疚发疯精神分裂陷入了迷离、失真的奇幻世界,还是妹妹因为姐姐与继母争吵负气离去,导致苦苦哀求却得不到回应,都有一种无限惋惜的感觉,也有很深的现实意味。
而美版《不请自来》则是一个俗到不能俗的故事,影片借着精神分裂人格分裂的设定桥段,这点看似与韩国原版相同,但实际上是为传统的美国式“杀人狂”套路内核铺垫设定,尤其是女主角最后杀了后妈,满身是血的站在镜子前那一幕,典型的美式“杀人狂”桥段,俗到了极点。
还有最后女主在医院对医生说的话“我做了我未做完的事”一边说还一边扣下照片上继母的头,更是应证了这一点。
《不请自来》这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仅仅是以人格分裂作为铺垫桥段进行,我真搞不懂美国电影人,2009年按理说这种杀人狂套路都玩了几十年了,70年代的《月光心慌慌》到09年《不请自来》30年了,还玩不腻吗?
这点上他就没有学到韩版的精髓
看过韩版的就觉得这个没意思了
给十岁小孩看的恐怖片。真是被海报和没见识的豆瓣评价给骗了。这种烂片还需要那么多编剧来写是来凑热闹的吗。
最后Anna给父亲一个“吻”,影片充满了性的暗示。有个镜头,父亲好像直接穿过的ALex的身体。Alex这个人物隔离性很明显,一眼就能识破是个幻想人物。
i finished what i started
20140930 大公司的质感就是好点~
好吧,反正没看过所谓韩版,还马马虎虎啦
想象力啊....
还行,剧情有些老套,又是一个精神病人思维广
父亲的演员太丑 姐妹俩太不相像 妹妹脸太方而姐姐脸是鹅蛋 Kemp演的太做作 韩国版比较好 就是文根英演的像个傻子
翻拍与原版《蔷花红莲》各有千秋,前者更注重心理、悬疑,最后的反转则是典型的美式风格;后者在氛围营造上相当不错。本作其实与《美少女特攻队》的玩法更相似。
可能是大半夜看的,所以有点吓到自己
结局不错
导演两兄弟拍完这部就从电影界蒸发了吗
看了结尾以后加成4星
就是臆想么…
精神分裂,选择性失忆。已经不是新话题了。
完全没有了韩版的味道。
比韩版好,但也就值3星了。
又是人格分裂
with 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