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迅雷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页面,冲着这名字,本来想去电影院看的,但后来豆瓣上有位豆油说这部电影去电影院看最多只能算物有所值,想想南京电影院高昂的票价,我决定在电脑里看吧。
可是很奇怪,从4月份上映直到6月份,迅雷一直没有链接,可能这样一部小成本国产电影让人觉得连为了制作枪版进一趟电影院都不值得,就这样一直拖,拖到昨天。
昨天很偶然的机会跟别人谈到林晓凡,他说林晓凡有些表情很像亨利。
我百度了一下,确实,有点神似,特别是鼻子下面这一块。
男孩子长这样的脸型是比较讨巧的。
于是,接着很自然的,我搜索了他演的电影和电视剧。
结果,《扣篮对决》这个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
我这才想起我曾经很想看这部电影。
托迅雷的福,我终于搜索到了,虽然是手机版,看起来极不清晰,但总归能大致欣赏一下了。
看完电影,我的最大感觉是,很真实。
看着这部电影很容易想到自己的中学时代,太像了,不管是和喜欢的女生说话,还是头疼的考试,又或是和几个兄弟出去打篮球……但正因为真实,所以片子的情节感觉就很幼稚:因为打篮球被女生喜欢,并且和校队接下梁子,某次暴力事件以后为了赔偿,参加了阿迪三对三,但因为成绩受到影响,被父亲责骂,状态下滑,然后决赛最关键的时候,父亲到场,一句鼓励,立刻乔丹附体……接下来你肯定以为要拿冠军了,不过导演可能自己也觉得太幼稚了,于是“很聪明”的用一个误判,把冠军给了对方。
我更喜欢这个结局,输了比赛但赢得了很多,这不挺好,何必什么都要皆大欢喜。
新浪上宣传说这是一部拍给90后人看的电影,我觉得不准确,首先主演都是80后,不管是操着一口不知道带着哪儿味道的普通话的麻吉弟弟——周立铭,还是不管演什么都无比夸张搞怪的张一山,还是很好的演出了大嘴木讷老实的林晓凡。
其次,剧情里发生的事我觉得更接近我们80后。
里面那个有钱的纱布教练有句话很搞笑:“你看这孩子还顶嘴,怎么教养的啊。
”别说90后了,就是80后顶嘴也是时常发生吧。
我觉得还是跟我们初中的时候比较相像,那时也比较老实。
《扣篮对决》,所以我们还是接着回来说电影里的篮球。
对于年轻人来说,篮球意味着什么?
个性,团队,挑战,不断突破自我。
篮球是一种心情,篮球是一种体验,篮球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篮球是一种享受。
篮球是圆的,只要开心想怎么玩都行,球场上充满了野性的味道,那种FREE的感觉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奔跑、转身、投篮、得分、汗水、兄弟,这些都是球场上最漂亮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这部电影无疑展现得不错,我觉得可能他们的动作仍然有些呆板,但看着仍然是一种享受,最起码人家初中的时候球打得比咱好。
最后一场决赛给我的印象还不错,有点专业比赛的感觉,突破、上篮、灌篮、盯人防守甚至犯规,虽然水平不是特别高,但在那个年龄来说,又是相当真实有感觉。
前面那位豆油说,不喜欢那两个女的,父亲和两个弱智解说员,我倒不这么认为,激烈的比赛中总要出现几个纱布的角色,不然剧情怎么跌宕起伏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还行的电影,我也想给三星半,但豆瓣上没有,我还是给四星吧,因为期待了这么久,也不算很失望,虽然情节有些幼稚,但很有共鸣,就算是纪念我们逝去的那段美好日子。
写完了,打场篮球去吧。
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一个很搓的电影
不深刻,无明星,国产小成本,都无所谓.仍然可是是好电影!因为现在大制作很多,大明星天天拍戏,高科技大场面也不稀奇,深刻的经典电影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遇到的.只要真实就好!!!!真实的高中生活,篮球\网吧\考试\父母\女孩子\打架\朋友.很真实的高中生活.真实的篮球技术,一直希望看到真人版电影或者电视的<灌篮高手>,但是篮球技术要是拍的不真实,就糟蹋故事了.本片篮球技术贵在真实,比以前同类影片有很大进步(周董的大灌篮基本就不是篮球这项运动) 所以可以给四星
张一山因为《余罪》火了,连这个旧片也给翻了出来。
但他在这个片里只是个二号,甚至是三号。
男主大嘴长得也太……以今天的小鲜肉横行的眼光来看,他与《青春派》的董子健都是不符合选角标准的,毕竟青春片的受众在那。
女主勉强可以,有点像谭松韵。
剧情非常渣,战五渣。
哈哈,倒是把打架这一样国产青春片必备要素贯彻了。
镜头晃来晃去,玩实验电影呢,还多大头特写,电视剧是吧?
其实是害怕穿帮露陷。
虽然叫《扣篮对决》,但打球的篇幅还是太多,多也就算了,问题是拍得不好看。
刚刚在电影频道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这小家伙最近上镜很高,前段时间也是电影频道播出的《男孩都想有辆车》的主角也是他,表演来说还是不错的,就是实在太瘦了……,对了,女主角比单车那部好多了,单车那个高中女生简直就是一个悲剧,那眼袋和鱼尾纹……废话多了,回到电影,国产小制作也算不错了的,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的抄袭之作,从剧情,角色,镜头完全的抄袭了好莱坞的Friday Night Lights,连结局都是一样,这就算了,更搞的是整部电影的配乐也是完全的照抄了Friday Night Lights,这也是电影一开始我就条件反射的想到了Friday Night Lights这部电影的原因,当结尾对手捧起奖杯音乐响起的那霎那我差点崩溃了:导演啊,你能不能抄出点自己的特色啊,我不反对抄袭,但是你也不能拷贝啊!
整部电影想说的一个道理也是copy一样的,当然,增加了些中国特色的元素(可有可无的),就是F里面最后一场比赛,教练对队员们说的那段话,想知道的就自己去看下Friday Night Lights吧,我就不剧透了。
好莱坞励志片的流水线上看了一大箩筐,这部绝对算得上是精彩之作了,我们不一定是被胜利所感动,我们更被失败所打动,联想到如火如荼的奥运会,联想到埃蒙斯,联想到埃蒙斯和妻子的相拥还有他接受采访微笑着说:我享受这场GAME,就足够了……尽己所能,输了又如何。
PS:音乐关键词:explosions in the sky
或许你觉得这样一部电影没有给你什么或许你觉得这样一部电影只能算是一部“国产烂片”、“抄袭力作”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是电影。
电影的意义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表达艺术价值。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表达了他想表达的内容,承载了孩子的青春。
记得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在上大学。
而如今的我已经毕业。
看完这部电影,我听到了啜泣。
发自内心的啜泣。
我从没有在自己有过的文字中表达过对篮球的喜爱和狂热。
而这部电影给我的是对和孩子们一样大小年纪时,对篮球的冲动。
记得那时,我们文科班的男生,可以用篮球证明我们的男生虽少,可是我们数一数二记得那个时候,我们逃语文和英语课去打篮球,去占球场。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一个小小的文科班,用篮球,近乎击败校队。
他们训练,他们研究战术,他们坚持不懈,单纯的年纪。
淡出的草根,没有教练,没有组织。
那个时候,心中也有一个“小小”。
每天除了学习,篮球。
就只剩下心中那个小小,那个没人知道的小小。
拿着班级的钥匙,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小小第二个。
只为了在上课前在教室,和小小一起默默地多呆20分钟。
尽管可能不说话,尽管可能大家都是默默地,静静地。
早起,可能仅仅是为了给“小小”的杯子倒一杯热水。
冬天,“小小”生病了,去医务室看“小小”,给她买食堂的午饭,送到医务室前将午饭放在怀里,仅仅是为了,害怕生病的小小吃到的午饭不够热……记得,那个小小,很喜欢篮球。
或许,是那不懈的努力,坚持的奋斗,使我激动,使我振作。
将电影的配乐放在nano里,在低潮的时候,可以让你想起之前的骄傲。
或许,电影中的坚强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忆,那个年龄的感悟。
PS:由于发自内心,语言表达很差,不喜欢者请绕行,勿喷,感谢。
如果我还是一个中学生,那么我绝对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就像看灌篮高手样了。
可是现在看到这样子的电影,看个开头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子的了。
尽管这样子,我还是把电影给看完了。
我看了之前为此而做的宣传,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篮球电影”,这显然是在自吹自擂。
最后那个灌篮有点假。
我只想说的是,为后应该会有更加精彩的关于篮球的电影出现的。
似乎这与篮球无关 却又息息相关懂篮球的人都知道,街头篮球作为一种当今时尚,其表演的成分多于实用性,而在此片中,三个毛头小子,大嘴,猴子,杰森却用街头篮球打进了决赛,且不论其球技如何,单纯从真实性上考虑,就可以对此片一票否决,不知道导演抑或编剧是不是一篮球白痴,三个矮矮的瘦瘦的做着各种花哨运球动作的小屁孩居然能够打得风生水起,哈哈这不由得让人觉得充满喜剧效果,篮球就永远是巨人的天下,谁能相信这三个小孩能够打进阿迪杯三对三篮球赛的决赛,单凭这点此片毫无真实性可言!
片中的女主角看上去怎么像一个成熟了的女人而去装扮的青春少女啊?
现实中的女孩是不会喜欢比自己小,比自己幼稚的小孩吧,呵呵怎么看怎么觉得女主角是在摧残幼苗!
此片唯一能让我共鸣的,就只有那一份已然逝去的东西,曾经的年少青涩,80后的人看属于90后的片子,不得不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青涩岁月,岁月就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月月的朝前流逝,永远不会打住!
而我们,却什么也没剩下,可怜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似乎无激情可言的社会,只能从一些片子里找寻自己曾经的影子
俗套的故事,囧囧的高中男生女生。
几乎是看完前十分钟就能把故事结尾猜的一干二净(神奇的是我连最后一球进球无效都猜到了),也许年轻都是拿来输的吧。
本片唯一值得称赞的是,让我回忆了下高中的暑假!
1 张一山真是个大活宝,此电影里还是一副“刘星”做派,新一代美猴王非他莫属。
2 李威那种人常打球的人估计都见过,超恶心,一副自以为是巨星的欠扁嘴脸,动不动就“你不行”“不打滚蛋”,满嘴的垃圾话。
3 有个动作超鄙视:运着球突然把球往对手头上砸一下反弹回来过人。
这简直就是下三滥的街球招式,没事找抽型。
可怜的张一山在片中这招被砸了两次,满脸的有苦说不出的表情。
4 那个小mm长得很清纯,不过在片中的形象还是让我觉得“很傻很天真”。
5 打球要合理!
冲动是魔鬼!
6 千万别被裁判影响了心情,千万别和裁判瞎啵啵。
这种惨痛的教训太多了。
7 蜂鸟队没拿冠军让这个电影没落俗套---他们收获的远远比一个“冠军”多的多。
另外,那帮人即使拿冠军也让我鄙视。
8 整体剧情比较幼稚,但还算真实,至少比大灌篮真实太多,而且导演的寓意也比较明显:篮球让人成长,让人收获友谊和亲情。
球场上只有篮球,认真是起码的前提,与篮球无关的事此时此刻都要抛到九霄云外。
不防守不传球的人特别被人鄙视,篮球的对抗性,集体性和智谋性赋予了它丰富内涵和魅力。
球场下不仅仅是篮球,篮球精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适用:认真,激情,努力拼搏,敢于挑战,尊重队友和对手,团队精神,永不放弃,胜不骄败不馁,享受过程。
“I LOVE THIS GAME",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说出了多少心声。
多少年过去以后,也许我仍然会无比怀念打球的那段时光。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漫画中的人物 无论外形性格特点技能 想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近一点的match都很难哇 ==
冲着麻吉弟弟去的 还行嘛 关于篮球的电影能吸引我一半多的时间不容易了
就那样吧。。。
艾玛,真心无力吐槽。。。。
激烈但不激动。
虽然取得了些进步,但中国的体育电影还有待发展
好假啊...这么多大哥是怎么看出真实来的能不能指点一下...
学不来美国就不要学
大陆青春励志片 凑合
青春期的叛逆,生活的进展,就这样
初中看过!第十放映室好像还播过点评(回忆起了有段时间很迷周立铭的岁月..)
张一山 当年这片子的口号是要填补上中国没有青少年电影的缺憾,,,,,这实在是
比那些什么大灌篮,篮球火好太多了
尽管青涩,但是喜欢
去年华语论坛看的,今年大学生电影节又来放,儿童励志片…音乐和剪辑比较赞,电吉他的背景声是我所喜爱的,导演有很nice的节奏感
演员们都很好啊,男主真想那么个高中生,男主爸爸的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霸道专治也很到位,青春题材还排出了点家庭何解的味道,就是戳中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篮球少年学生时代的痛点,就特么5分了
小无聊。
回忆
略SB
拍的很烂,但是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