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自己多讨厌抵达目的地。
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终点对我而言意味着死亡。
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式,永远都在中转,保持未连接和不熟悉的状态,我就能活在永恒的自由里。
这是第二次重温。
犹然记得第一次看完《世纪末》,我留的评价是“没有学到《周末时光》的精髓”。
既然如此,那为何要看第二遍呢?!
不害臊地讲,里面的美好肉体和真实的床戏我还是恋恋不忘的,谁不喜欢看两个帅气的男人在床上缠绵呢?!
谁不喜欢呢?!
有Daddy Issue的我,视线根本离不开Ocho好吗?!
呜呜呜爹咪好美。
咳咳,回归正体。
其实这次重温的主要原因是看了一篇影评《请勿回望,请勿善忘》,作者详细地剖析了电影的结构,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我对《世纪末》的剧情大体上还是记得的,但就像《请》里面写到的,电影一些情节的真真假假还是需要揣摩一番,于是看完影评后,我对记忆中的真假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打算再看一遍。
嗯,就是跟《请》写的一样!
20年后俩人再次相遇,聊起20年前的那次相遇,幻想20年间一起的生活。
即使Ocho没有清晰地记起Javi,但在遇到Javi之后,20年前的那颗小火苗也会出于本能的燃烧,告诉自己,我对他就是有感觉。
20年间的变化实在太多了,Javi的电影没有拍完,Ocho也没有要小孩。
Javi有了丈夫还育有一女,Ocho刚结束20年的恋情,重新出发,不停地中转。
Sonia还去世了。
时过境迁,马德里那座城市也许没变多少,但若你再去想“如果那时,如果曾经”,也没多少意义了。
Ocho好勇敢,20年的恋情撒手真得很不容易,不过他也许骨子里就是那样的人,不想抵达终点,只想徘徊在中转站,永远品尝自由。
一直飞翔的鸟会开心吗?
不必猜忌,你眼中的终点可能只是他眼中的中转站,因为他总有勇气重新起飞,重新去爱。
很多观众都会自然而然地将《世纪末》与《周末时光》做比较。
后者带给我的共鸣更大吧,当代社会,陌生的两人的相遇,比20年后的重逢更常见。
更可况,仅仅过了三年,当我再问对方还记不记得我的时候,他只回了句“没兴趣”。
影片里面伍迪艾伦式的对话是一亮点,喜欢!
非常喜欢的韵味悠长的剧情,以下是我自己的揣测。
二十年前,ocho来到巴塞罗那,住到女闺蜜sonia家里,与sonia的男友javi发生一夜情,男友javi爱上了ocho(题外话,sonia跟ocho说,怀疑自己前男友伊莱也爱上了ocho,她总是被某一类人吸引和伤害,好像宿命一般),当陷入爱情的javi看到了ocho翻开的书里面写的一段话“过渡是轻松的,抵达却意味着死亡,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式,永远留在过渡中,永远都在中转,保持失联和陌生,我就能活在永恒的自由里”,javi瞬间了解了ocho的真实感情观,知道ocho是不会为自己停下追求自由的脚步,所以情感的急剧起伏引起了生理性呕吐。
第二天,ocho如期离开。
javi跟女友分手,但仍然是好朋友,多年后,利用sonia提供的卵(冻卵?
),javi跟丈夫得了一个女儿。
二十年后,ocho又一次来到巴塞罗那旅游,头天晚上,javi跟朋友在酒吧时看到了ocho并认出了他,于是javi穿上那件Kiss体恤,在ocho阳台下,在ocho去沙滩时…创造(尾随?
)偶遇的机会,终于莫名的好感让ocho叫住了楼下经过的javi,俩人再次发生一夜情,谈话中ocho也想起了往事,对javi的感情升温,想进一步发展,但javi适时拒绝了,留下失落的ocho,独自“复制喜欢的东西”(javi的话),他陷入幻想中,跟javi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不可避免的平淡,束缚,熟悉的左右手的感觉,让ocho倍感乏力,但他在幻想的阳台谈话里,多次强调自己曾跟一个男人一起过了二十年,自己已经记不起他是谁,那个男人肯定不是javi,可能即便是幻想里,潜意识也固执的认为,javi是会让自己一辈子记住的那个人,因为跟javi在一起时,没有约束,只有激情,只有舒服。
ocho的幻想是他纠结矛盾的体现,一方面,他希望跟ocho不要错过彼此,步入一段稳定关系,但时间久了激情退却,只剩平淡和束缚,感情如何维系?
相濡以沫,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舍得跟javi从此相忘于江湖。
ocho幻想过后,回到现实,看着javi短暂转身而后毫不犹豫的大步离开,令ocho情绪惆怅,他拿起酒杯独自品尝着爱的失落和孤独。
影片似乎讨论的无关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感觉都是适用的,那就是,爱要怎么做才好?
是要平淡有责任的归属感还是追求烟花绽放美好却短暂的瞬间?
这是个薛定谔的猫的问题,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前半段以为又是一部青涩的玩弄自己作者性实则没有灵魂的皮囊作品,但后半段实在打脸,整部作品回味无穷。
整部电影大量的时间长的固定镜头加之几乎没有的配乐和自然的打光让观众去感受同一个画面里人物细节、环境、空气、光影的变化,加之故意减少对白,感觉上过分的克制,而后面那一场跳舞的戏是点睛之笔仿佛给电影注入了灵魂,整场戏是电影里唯一一场长时间的手持镜头、强调光影、优美配乐、啤酒香烟仿佛王家卫附体一般浪漫,加上后面那首诗,仿佛把主人公的情愫完全打入了观众内心里,导演故意模糊了时间的界限,让主人公的情感一点一点表达出来,而旅行的设定更加重了故事诗意的质感。
世纪末这个名字起的很好,到结尾观众才明白20年后的戏份都是一场幻想,影片中偶遇的男人并不是20年前的那个人,只不过是主人公在阳台看到了一个身着相同衣服的男人走过进而对上个世纪末的那个恋人产生了一次浪漫的联想而已,也许20年后已经记不起他的脸,但看见那件同样的衣服还是会睹物思情,最后的烟花仿佛预示着主人公内心里新的一年的到来。
非常感动,看完恍然若失。
好电影总是会提出或解决时间的问题。
时空的交错使得可解读空间非常广,男主角的独白使得电影成为一座迷宫,你想看到的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
第三段twist直接拔高全片,将遇见这个人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展示出来。
即使现在二十年后的重逢带着些许无奈和遗憾,可另一种“如果”就一定会更好吗?
爱的火花是否会在岁月长河中逐渐熄灭呢?
看着眼前人,可以确信的是无论何种可能性,人生轨迹早已被他改变。
二十年前还需要女友作为掩饰,二十年后已经自然地谈论感情生活,是时代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改变。
孤独、自由、死亡都被记在时间的刻度之上。
伴随着
二十年仿佛跨越一个世纪,在世纪末遇见你是注定,在下个世纪与你重逢是缘分。
爱存在,而哪种可能性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二十年后究竟以何种方式面对面呢?
还是没看懂强行有解释的话,那就是二十年前喜欢上了哈维,但是那个时候更喜欢自由就走了,二十年后再遇,发现自己还是喜欢他,但他已经有另外的人生轨迹了,然后踩到鸭子幻想二十年前和他在一起的后来种种,再回到现实,他已经远去,世纪末的邂逅未曾变过,另一种轨迹也未曾拥有。
喝口啤酒,画面很美。
这是一部文艺电影,你看完什么感受就什么感受,不要去在意现实中陪伴的Ocho是matt还是Javi(哈维)。
不过,还是无聊,还是发挥抬抬杠,一起来找找电影的BUG。
首先,电影开始,Ocho和Javi两个人约完炮后,在天台上,各自自我介绍。
Ocho说自己几周前和20年的男友分手,而Javi有一个结婚四年的丈夫,开放性婚姻。
电影30min左右,电影回到了20年前(电影中有铁证,也就是Ocho和Javi相识于20年前)。
并且是千禧年前,假设是1999年好了。
Ocho找到Sonia并且住在sonia家,并且sonia现男友,就是Javi,这里透露Ocho要几个月后去巴黎看女友。
于是哈,Javi和sonia就认识了,才认识几天吧,一起出去逛,看艺术馆,一起喝酒,回来捡到了Kiss字样的体恤。
然后发生一夜情,然后第二天Ocho就走了,然后留言,大致意思是,我喜欢自由,喜欢一直游荡,不喜欢过稳定固定的生活,这段话很奇怪,像是和自己确定关系的男友分手的措辞,可你们不就是一夜情嘛,确定关系了吗?
和sonia摊牌了吗?
和炮友分别,搞得是恋人一样。。。。
问题又来了,男主1999年和Javi一夜情后,同年又和巴黎的女友分手了,并且同年(1999年)找到了一起过了20年的男友matt,之前和Javi一夜情后就说自己不喜欢稳定的生活,so和另外一个男人过了20年的稳定生活,才矫情发作,才分手????
Javi也是,1999年后,一夜情后,Ocho留下莫名其妙的话,然后伤心的吐了。
难道不是觉得Ocho这个人是神经病吗,不就是一夜情吗,有没有确定关系。
至于说这些话?
而且自己留了KISS体恤20年,想念这个人20年???
有人说,matt就是Javi,matt口中过的20年男友就是Javi。
问题更大,电影中,Ocho记性没有那么坏,还记得Sonia以及Sonia的样貌(看Javi的女儿的照片说和Sonia很像),还记得20年前KISS体恤,20年前恐艾事情,20年前Javi照顾自己,Sonia爱唱歌等等(这些都不是20年前那些片段里面的,是回到现实中,在天台上两人再次聊天说的)。
所以Ocho只记得1999年的事情,和Javi相处20年反而不记得,不记得共同的女儿的存在,20年了不记得Javi的菊花和几把啥样,现在20年后,再做爱,就一点印象就没有了?
如果javi真的要帮ocho找回记忆,干嘛要走,还表示,不能成为朋友,既然都跟他打炮,天台聊天找回记忆,不能晚上再留下来,继续攻克,帮他找记忆?
然后第三段开启,ocho踩到了小鸭子,开始幻想自己的夫夫生活,和女儿。
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javi给他看女儿照片,他都没记忆,一个小鸭子就起来了,请问男主是怎样的失忆呢。
20年前千禧年交替之际偶然的相遇,20年后本世纪10年代的终结之际的再次相遇,很多的人与事已经改变,但偶然与必然依旧缔造着昨天,今天,甚至是明天的结局。
或许当初的另一种选择会是另一种结局,或许某次的意外又是一种结局,或许... 或许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生活。
世纪末,看着这片名,加之简介感觉就是一部十足的文艺片,果不其然,片中多次交叉的叙事线,无背景音乐,多处长镜头,听着略感深邃的台词,都注定了这部影片会有多种解读。
影片开头的20分钟里,我试着以某种模式,或者某种思维去理清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可是似乎所有的尝试都是无力的挣扎,加之后面的时间线变化,使得我完全迷失。
或许电影是想说现在比较流行的平行宇宙?
或许是对一段爱恋不同结局的猜想?
又或者是一段延续了20年的相遇外加一段猜想?
完全猜不透,这种未知让我感到迷茫与一丝某明的恐慌。
后来看到导演对一位影迷的答复——“任何解读都正确”,我瞬间豁然开朗。
上面的多种猜测都是有可能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充斥着无数种可能性的,这就是生活的神奇之处,电影在反应生活片段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不是上个世纪末Ocho的病倒,Javi就不会有机会照顾Ocho,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见面,又或者他俩就不可能幸福地生活着...20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维度,一个人能有多少个20年?
5个?
4个?
或许更少,无法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20年,人确实改变很多:原本可能非常喜欢小孩的,会变得没那么喜欢了;原本接受婚姻,会变得更喜欢单身的自由;原本攻读经济学,后来跑去做了诗人;原本打算推出自己的记录片,最后却又放弃。
不变的可能就是对 那个人的情愫。
改变使得生活本身更加不可预测与多变,同样使得电影本身更加的不可猜测,加之两位主角横跨20年的羁绊,使之于我而言更有魅力。
或许,是一个不确定的词,在爱乐之城中或许的生活是如此的绚丽夺目,让人心生向往,但或许,在真实的反衬下又透露出一丝的遗憾。
永远都希望在中转站中,而不是终点,或许就是想在这一切未知的或许中生活。
没有偶然只有绝对的必然,或许是我们生活在一切有既定规则社会下的最真实写照,现在似乎进入了一种更为高级的非黑即白。
但或许是时候该稍微放下,去生活而不是更好的生存。
评论家Gary Saul Morson曾经写过一篇长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大致内容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不是用着一个又一个崇高的理论去探索生活,而是仅仅用着生活上的琐事以及未知的可能性去感受生活。
也许导演真正的意图无法得知,但又何必纠结。
20世纪末相遇,20年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21世纪10年代的结束是结合还是分开,也许只能用或许来解释,一切都有待去感受,世纪末不是终点仅仅只是又一个中转站。
电影分级:R(美标没有分级,个人感觉R级,有裸露场面) 电影版本: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原声 字幕:中英字幕 时长:1小时24分钟(84分钟)
2019年一部阿根廷同志电影拍摄制作完毕,陆续参加各类独立性质电影节,期间收获一众影迷,更在一些影展上获得最佳国际剧情片奖。
2020年2月这部影片在腐国上映,故事内容与巴塞罗那古城建筑相互融合,产生的化学效应叫人回味无穷,它就是《Fin de siglo/世纪末》,作为一部处女座影片,能有这般收获,其中的付出只有电影人自己知道。
影片取名《世纪末》,刚开始看时并不能明白其意,只是被从游客角度出发的视角所吸引,跟随镜头里的角色游览城市的风景,但随着剧情的进展,一切慢慢有了头绪。
世纪末,很多人都被“世界末日论”所困扰,就连大小电台也针对这一话题频出科学报道,可见,在那个阶段,一种焦虑躁动的情绪隐隐的掌控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这部电影的关系,就在于,影片男主Javi与Ocho在世纪末交谈中,所展现出对此的情绪状态。
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
当然,这不是关键,有心的观众把它看作是一个时间的分界线,它串联起主人公分开又相遇的时空,年份的数字在变,周遭的一切也在变,但初次相遇与再度相逢时,悸动的心理状态依旧保持新鲜,是时间拉开了距离,也把固有的情感变化,隔档在“熟悉”的范畴之外,身体本能的喜好在历经变迁中才会仍旧朝着眷念的味道探寻。
这正契合了影片中段,Ocho离开后留在床上的那本《Close to the Knives》里所引用的话“I’m getting closer to the coast and realize how much I hate arriving at a destination. Transition is always a relief. Destination means death to me. If I could figure out a way to remain forever in transition, in the disconnected and unfamiliar, I could remain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freedom”。
把它看作是Ocho的真实写照也未尝不可:随着我开始靠岸,我意识到自己有多恨抵达目的地,旅途中转永远是轻松的,抵达对于我却意味着死亡。
如果我能找到一种方法,永远在中转,保持失联和不熟悉的状态,我就能留在永恒的自由里。
导演将影片做了三段式剪辑,从【现在时】跳回曾经的【过去时】,去缅怀“似曾相识”的感情之下双方共同经历的时光;然后再从【现在时】切换到【未来时】,以构想两人一同生活后所可能面对的种种。
前一个切换手法直接,没有做任何过渡就开始引入画面,后一个切换看似平缓,却要让观众带着满满的疑惑来看完,如果不再次推敲,可能会落入“没看懂”的境地。
这算是导演和观众玩的一个小游戏,就在“开冰箱”的刹那,完成了切换的过程。
飞鱼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拍的更加深邃一些,若是借鉴《穆赫兰道》的手法,整部影片会显得更加高级,当然这里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
整部影片以“情”为主线,虽然有大尺度的片段,但都是服务于剧情,撇开“同性”的外壳,其所构成的感情世界伦理观在各类群体里都会存在。
但这部影片,确实引发了LGBT群体内部关于“如果那时选择了你,现在的我们会怎样?
”等话题的思考,而影片优秀的剪辑也在于,给角色一次面对未来的机会,即使当下无法圆满,看看未来是不是就能够性事和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呢。
看完全片,飞鱼发现,这部处女作与2011年英国上映的《Weekend/周末时光》有几分相似。
第一,题材一致,两部影片都是描写的同志群体(这里以男同为主),通过性事引出故事主线;第二,双男主的搭配,没有其他主要角色纠葛,正面反映主角的情感活动;
第三,主角双方相处时间短,《周末时光》就两天,《世纪末》算上“曾经”的桥段,也不会超过一周。
若将海报的基调,角色扮相,影片结束前的画面考虑在内,这两部作品就有的一拼咯。
当然不同的地方也有圈点,如剪辑方式、表现手法,以及最后可能有的结局。
话说回来,优秀的作品就该有供于他人借鉴参考的地方,不是吗!!!
很奇怪,在看短评和长评时,大家倾向于认为这片子里的故事都是男主Ocho的幻想,或者干脆就是平行空间,两位男主在同一个时间但不同的空间相遇的故事。
而我自己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想来捋清这故事,通过对话碎片拼凑完整的事件。
首先故事开始的时间,应该是1999年,因为Javi有跟Ocho说要拍一个有关于即将要来到的2000年末日焦虑相关的电影,所以2000年还没到。
同时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后来的几年里在全世界爆发,所以在当时,恐艾的焦虑感依旧笼罩着全球,这也使后续人物行动更加合理。
故事最开始,男主Ocho去到了朋友Sonia 的家,这时候的男主Ocho是有女朋友的,而Sonia的现任男友是Javi,所以两位男主在故事最开始都是‘柜中人’。
男主Ocho在城里闲逛的时,被一个陌生男子勾引进小树林里,但当时的男主还未出柜,所以走到半路打了退堂鼓,自己跑到一旁独自打飞机,但最后还是被陌生人给口了。
而当时全球范围内都压抑在恐艾的情绪之中,所以男主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性活动感觉到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最后大病一场。
不过这也恰好促成了男二Javi照顾男主Ocho的机会,两人的故事线正式拉开。
在两人相处大概几天后,某个晚上,两人不再压抑对彼此的情欲,两人接吻、相拥,还打了飞机,可是第二天,男主Ocho就离开了,两人故事线断掉了。
在男主Ocho离开的二十年里所发生的事情,电影中没有画面表现,但是通过对白我们可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Ocho去了美国纽约,与某男子相恋二十年后分手;Javi在跟Ocho发生关系后,很快地就向Sonia出柜,Sonia表示不介意,且愿意继续与Javi做朋友,甚至留下了卵子,最后也去往了美国,不过她大概在美国第十四年左右,因为意外死亡;Javi在Sonia死后没多久,遇到对的人结婚,并用Sonia留下的卵子生下了女儿。
以上大概就是男主二人分开后的二十年里,发生的所有的事。
两人分开二十年后,男主Ocho偶遇Javi,但开始两人都没记起对方,因为说到底,二十年前,两人也不过是相处了几天而已,两人之间更多是欲火纠缠,并没有更深入了解彼此。
所以,二十年后再见面,记不起彼此很正常。
在两人想起旧事后,Jvai有表示在这二十年里曾想要找机会与Ocho发展,但是无果。
而当Ocho请Javi留下过夜时,这很明显Ocho也是想要再续前缘,但是被Javi以不想破坏婚姻为由拒绝。
就在Javi走后,插入了一段男主的幻想。
在盗梦空间里,陀螺停止意味着现实,而陀螺转动意味着梦境,而在这个电影里,冰箱就是那个陀螺,只放了几瓶啤酒的冰箱意味着现实,而装满了生活食品的冰箱意味着男主的幻想,而这一点绝对是导演故意设计的。
导演在片头,故意拍摄了男主打开冰箱,冰箱里面空空的,只有几瓶啤酒,而这就是现实的参照,在男主幻想开始和结束时,导演都给了冰箱镜头,就是在提醒观众入梦和出梦,切割幻想与现实。
(如图)
男主角为什么会突然间开始幻想?
我觉得,这幻想实际上是在影射男主角理想中的美好。
自己的朋友Sonia没有死,她还在街上卖唱呢;自己并没有逃避二十年的感情生活,而是与Javi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养有一个小女儿,并且自己很享受做爸爸的感觉。
紧接着幻想世界开始垮塌,现实世界在不断侵入,幻想与现实在互相撕扯着,这种对抗就体现在当时两人的台词中。
“我曾经跟一个人在一起二十年,但不是跟你”“那是谁?
”“我不记得了,但唯一确定的是,那不是你”“你要什么都不记得,你怎么确定不是我呢?
”“我不知道,我们在一起二十年,在纽约……”“在纽约?
或许就是我们,我们在一起也有二十年了”“不!
我很确定,不是你!
”“行吧,希望你不要抛弃我们,去找那个神秘人”……对话结束后,男主的幻想就跟着结束,Javi穿着那件KISS T恤离开,Javi不是Ocho的枕边人,而他们两人连做朋友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做恋人。
电影就在这破灭的幻想中结束了。
三星。男主20年前和20年后的容颜似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事有点时空拎不清楚。不知道他是20年失忆了还是什么情况。有人说是三个平行的时空,前两个时空有一些交错和暧昧。毕竟是导演的处女座,可能把握的不太好,男二挺可爱。
3.5/5 是现实也可以是幻想
22/1/14
看到同志亦凡人的推荐马上就找来看了。像意识流的文学表达,有一些镜头蛮有感觉。但还是差了些什么。或许是男1的气质在某些地方有点不相符,又或许是少了某种进入人心的东西。就像一首诗,体裁上可以散漫恣意,但得有贯穿其间的一种“神韵”。3.5星。
也许是幻想,也许是梦境,也许是离别,也许是重逢,也许是也许
差评
Javi--Ramon
结构对账太工整让人想起诺兰感,形式大于内容,内核太飘了。过于私人化导致很容易两极分化,没有共鸣就没法理解。
看完了,我觉得这其实是男主真实生活中分手后,感觉到痛苦罢了。在第三段,ocho只是把和自己相处了20年的人幻想成了Javi,并且幻想了Javi是和自己结了婚,和自己有了孩子。最后说明自己其实后悔分手了。
上过你,爱过你。
一次高烧两次呕吐,自天而降的KISS衫是揉碎了岁月的歌。用二十年时间来重建一夜情,再用余生去浮想联翩,爱定格在了巴塞罗那的世纪末
【阿根廷】同坐观景台俯瞰城市,两杯美酒一块奶酪相视而笑,闲聊间是往事、心绪和庸常之外的“陌生人秘密”;会有那么几个瞬间因为不可救药的浪漫和美人美景床戏想要五星,又会觉得没有“后劲”,稍显遗憾。最让人赞叹的是时间符号都一一被揉碎,彼此之间任意穿梭,“恋一世的爱 要有你的吻”。
我对这种类型的同志片已经有点免疫了,两位男主除了身子和颜值可以拿来馋之外,人物刻画也太平了吧,完全没有代入感
拙劣的叙事手法让人完全搞不懂剧情进展,生硬的对白无聊透顶,整部电影就是做爱,尬聊,尬舞,尬聊,做爱,一无是处。
叙事技法有点笨拙,开头的街景跟随和结尾的空镜都空有想法而意不足。我的理解是后面20分钟是男主的幻想/梦,也是对他“途中才能感受自由”的佐证(定居下来反而是枷锁)前面两段时空的交错我更希望是两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的两个时段
兜兜转转二十载,在虚虚实实中,终究还是丢了彼此。
看了一遍半,还是晕晕乎乎,感受到了情绪,没明白故事
没有目的地去异乡,遇到同样没有目的的异客,吃个饭也好,喝一杯也罢,上个床也行,都是形式上的过客。只有故事,那些漂流的过去交织在一起,斑斑点点地找到相同的轨迹,能在两条锈迹斑斑的轨道上继续,才是好的结局。但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happy ending,love 不提了,peace都实属不易。
两个男人的三个时空相遇和相艹的故事,要是没看评论我真的没看出来。略无聊,不好看。
要是制作工艺再好一点肯定能去个更好的节(奇怪为什么没去柏林全景)。结构上的小技巧用得是真好,故意的混淆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感确实让人想起洪常秀的玩法。对亲密关系和“独处”的讨论可能深得豆瓣网友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