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1924年NKVD透過墨西哥訂購了數百隻1921型打字機, 其中4隻被送去愛沙尼亞並在塔林地區投入實戰,形成1924年政變中雙方各自使用Thompson和MP18互轟的場景
帶著芝加哥打字機的蘇聯敵後游擊隊
前線作戰單位在PPD和波波沙產能還跟不上前線需求時,蘇聯接受了大約137,729支美援芝加哥打字機,許多一下船就直接送到前線單位,在本土產手提自動武器終於能大量生產後,芝加哥打字機才陸陸續續轉入二線單位和戰俘營守衛手上.本片唯一的問題是,最早一批美援芝加哥打字機還未抵達蘇聯本土且蘇聯所擁有的芝加哥打字機也只能是1921型.
说这部电影是在塑造英雄的,我并不认同,实际上我不认为有所谓的战争英雄,活下来的人是英雄?
他们踏过尸体沾满鲜血,请问他们认为自己是英雄吗?
还是死了的人是英雄?
看着那些幸存下来满身伤痕眼神空洞的战士,你还这样觉得吗?
国家需要保卫,被保卫了的国家才能保护更多的人民,而这些人,也是需要国家的保护的,他们是炮灰,是被遗弃的人,让这些人战斗的信念不是什么我们要守护好我们的国家,而是因为那个地方有我的朋友,有我的战友,我不能抛下他们,我要跟他们一起战斗。
他们是某个人的儿子,是某个人的父亲,是某个人的爱人,是某个人的朋友。
战争使他们抛弃自己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的士兵。
电影中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华丽的特效,但是让我们记住了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
他们是在敌军空投时毫不犹豫移走将要爆炸的车辆的人;是在临死前把"我没有时间上战场了"作为遗言的人;是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渴望用双手装机枪弹带的人电影中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严厉的上级看着年轻鲁莽的士兵也会不经意表露出的和蔼;硝烟下也要拿上法西斯的菠萝;沉稳的上级也会在敌人破口大骂时挥起拳头给上报复性的一拳他们还没有见识过世界,他们也不经人事,却被炸弹撕裂、燃烧,这是战争吗?
这是屠杀。
莫斯科不是国家的心脏,他们才是。
1987年吧,看过一本《莫斯科会战》的小书。
第一次知道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名字。
在1941年德国法西斯冲向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他们曾经挺身而出。
当时有组织的苏联红军已经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方向陷入合围,莫斯科门户洞开。
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们被临时动员起来,紧急开赴前线。
他们承担的就是堵枪眼、充当人体盾牌的作用。
只要能够迟滞希特勒的进攻,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他们都是未来的军官啊。
也许就要不了几天,他们就将走出校园肩负起重建红军、光复国土、攻克柏林的历史使命。
1814年反法同盟兵临城下,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们被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准备进行抵抗。
拿破仑在最后时刻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会为了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
但是当1941年秋天兵临城下,面对肆意践踏人世间一切道义准则、违背人性良知的法西斯凶手们时,俄罗斯已经别无选择。
来自波多利斯克的孩子们临危受命、以身许国,最后慷慨赴死。
那时候,他们的年纪也跟我差不多。
再后来赶上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内公映,再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们的身影。
再往后,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
从此以后,波多利斯克的学校成为一个使我热泪盈眶的地方。
讲述的是一个异常悲壮的故事:1941年10月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的3500多学员被派往伊尔金防线阻击德军5天来等待装甲部队增援。
然而支援部队未见踪影,这些年轻的学员在德军轮番的空袭轰炸,坦克部队的猛烈进攻下坚守了整整12天,直至全军覆没。
观影前我自然是对波多利斯克的故事一无所知的,他们大多不到或者刚刚过完20岁生日,是最易擦出爱情火花的年纪,在学院里几个炮兵会为一个护士醋意大发而打架斗殴;他们也是一群被遗忘的士兵,当德军坦克挂着苏联军旗从第三道防线后方来包抄他们时,他们兴奋得高喊乌拉,误以为援军到来。
宏观来看波多利斯克的学员们只是数百万人莫斯科大会战中的极小的部分,12天的战斗让他们所有的友情爱情都转瞬即逝,这也正是战争的残酷。
电影整体场面恢宏,战斗场面真实,虽然偶有过度煽情但不影响观感。
遗憾的是这部前不久上映的俄罗斯战争片不知道为何并未引进,资源灰常难找。
由于斯大林在战前自毁长城,战争开始,强大的德军闪电进攻,前线苏军一路溃败,超过570万苏军被俘。
德军从华沙公路挥师东进直逼莫斯科。
苏军仓促地组织了数十个平民师,灰飞烟灭。
莫斯科大门洞开。
在这个时刻,3500名军校生被被当作炮灰送入了绞肉机战场,12天的时间里,超过2500名战死,他们没有被记入军功。
这就是电影的故事。
这几乎就是一部伟大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作品,捍卫了俄罗斯电影的尊严。
苏联时代的早期,就产生了爱森斯坦这样的改变了电影进程的顶级大师。
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苏联和俄罗斯建立了独特的电影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不是一部歌颂丰功伟绩或伟大牺牲的作品,创作者主动地放弃宏大叙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着眼于小人物的经历,深刻地触及到战争的本质。
即便苏联时代电影的战争题材电影,也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和非理性。
这部电影显然走的更远。
也许在叙事的观赏性上,俄罗斯电影不如好莱坞的商业片,但其有自己的叙事结构和审美观念,这一点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外,电影场面宏大,细节考究,群演极为出色。
电影开始不久,在使用斯大林的声音时,采取声画对立的蒙太奇手段。
最后,幸存的军校生们从战场上下来时,声音却是莫斯科电台的宣传辉煌战果。
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可以理解编导创作的立场。
PS:以这部电影为例,同类题材的国产电影被俄罗斯甩下了好几条街。
作者:库丘林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2962512/answer/1716365734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пехотное училище,ППУ)和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училище,ПАУ)位于苏联莫斯科州波多利斯克。
该校因其学员于1941年莫斯科会战中奔赴前线抗击德军进攻而闻名。
1939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开始扩充军队数量,因而兴建波多利斯克炮兵步兵学校。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在校学员超过3,000人。
1941年10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台风进攻会战,苏联西方面军与预备方面军主力在维亚济马被合围, 10月5日,苏军莫斯科防空区的国土防空歼击机飞行员发现一支庞大的德军摩托化纵队往尤赫诺夫方向急进,莫斯科西南的尤赫诺夫-小雅罗斯拉韦茨方向几乎无正规军布防,莫札伊斯克防线上的伊利因斯科耶无兵可守1941年10月5日,该军校2,000名军校生被编成支队,另外1,500军校学员被疏散。
校长斯米尔诺夫少将与副校长炮兵上校指挥学院支队,担负守御伊利因斯科耶5至7天的任务,直至预备队到来,当地民警、后勤部队与坦克第17旅均投入战斗。
10月7日,军校政委迈克尔·马克西莫维奇·波兹诺夫(Михаил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остнов)战死身亡。
10月13日,在连续多天击退德军后,德军迂回后方伪装成苏军发起进攻,但被苏军识破并击退。
同时,德军坦克第4集群歼灭了维亚济马被围的苏军,并再次向莫斯科发动猛攻。
10月16日,随着德军攻占伊利因斯科耶,该地的学员支队损失殆尽。
10月17日,坚守库迪诺沃的学员被包围。
10月19日,幸存的学员支队接到撤退命令,移动到留克亚诺沃坚守,并被编入第43集团军序列。
10月20日,该部队驻防纳拉河一线坚守。
10月25日,学员步行撤出战斗,恢复学校教育。
最初开始研究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战绩的是莫斯科州克利莫夫斯克第四中学学生。
1965年,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博物馆开馆。
1966年,克利莫夫斯克的学生与波多利斯克共青团在当年战斗之地进行多天野营,考证出军校第4营阵亡学员在卡卢加州萨维诺弗(Савиново)与瓦西索弗(Васисово)的集体墓葬。
其后在奥布宁斯克建立军校学员牺牲纪念碑。
1967年,波多尔斯克第二工业大街改名为波多尔斯克学员大街。
1975年5月7日,波多尔斯克基洛夫街与公园街路口立起波多尔斯克学员纪念碑。
5月8日举行纪念碑落成仪式,并在伊利因斯科耶点燃了长明火,同日伊利因斯科耶前线博物馆开馆。
1985年5月6日,萨兰斯克的纪念碑建成。
同年10月,华沙公路战斗胜利40周年在库迪诺弗(Кудиново)举行纪念碑落成仪式。
1989年莫斯科的第二公路改名为波多利斯克学员路。
以波多尔斯克学员命名的街道、桥梁、城镇分布在波尔多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布哈拉、萨兰斯克(Саранска)与莫斯科。
此外,俄罗斯境内共有5所学校以波多尔斯克学员命名。
弱冠系虏请长缨 ——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背水一战1941年6月22日,蠢蠢欲动的纳粹德国终于撕碎它最后的伪装,蛰伏已久的550万德军一引而发:181个师、4个装甲集群、5000架战机对全无防备的苏联进行了狂风骤雨般的突袭。
当是之时,半壁欧洲皆慑服于法西斯的淫威之下:维也纳、巴黎、阿姆斯特丹、奥斯陆……多少名城故沉沦于纳粹的阴影中?
仅余得偏安一隅的英国,蜷缩在英吉利海峡的荫庇下苦苦支撑。
而第三帝国睥睨天下的资本——德国装甲兵,这只优雅却致命的黑天鹅,早已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成长为帝国最得力的鹰犬。
彼时的苏联红军,恰似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军事思想食古不化,大清洗伤筋动骨,机械化青黄不接。
首先,先进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在肃反狂潮中陷入发展困局,抱残守缺的保守理论甚嚣尘上。
其次,见识到德国装甲兵摧枯拉朽的惊艳表现后,照本宣科仓促攒聚起来的机械化军与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庞杂臃肿。
更为致命的是,红军的军官团在清洗浪潮中三去其二,高级将领几无幸免!
战端肇始之际,新组建的机械化军中,中层军官仅占编制的20%至40%,而其中约75%的军官任职不足一年,多因政治原因提拔,缺乏系统培训。
彼时的重装备也极度匮乏:举例来说,各机械化军应编1031辆坦克,然而在编率平均仅53%,且多为旧式坦克!
由于训练缺失与后勤混乱,能开动的坦克不足一半,彷徨无措的坦克手屡屡在战场上遗弃轻微故障的坦克。
于是,纳粹突袭的结果不言自明:势如破竹的装甲集群,如同昭告天启的骑士,卷甲急进,恣意肆虐于苏军后方。
而臃肿迟钝的苏军兵团在补给切断、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接连崩溃。
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白俄罗斯沼泽,从利沃夫的丘壑到敖德萨的滩涂,尸碚巨港之岸,血满危城之窟。
羽檄争驰,败报接踵而至:6月22日至7月9日,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苏联西方面军41万人被围而歼之,白俄罗斯沦陷!
7月10日至9月10日,斯摩棱斯克会战,苏军再度分崩离析,(仅名将朱可夫在叶利尼突出部取胜),德军在付出10万人伤亡的代价后聚歼红军45万人,斯摩棱斯克沦陷!
7月7日至9月24日,基辅大合围,南方集团军群突破斯大林防线,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紧急转向,楔入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后方,历史上最宏大的围歼战开始了,60万余苏军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沦为战俘,乌克兰沦陷!
9月9日,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突破涅瓦河防线,列宁格勒九百天的饥馑与苦难开始!
急转直下的战局,一如希特勒入侵前狂妄的预言:“我们只需要踢开门,里面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不同于西方居心妥测的宣传中粉饰的情景,谋求“日耳曼生存空间”的纳粹所到之处,仅有无情的奴役与血腥的屠戮。
业已解密的纳粹“东方总计划”,更是揭示了斯拉夫民族亡国后悲惨的灭绝!
国有累卵之急,民有倒悬之危!
脆弱的前线已然不容有失!
横亘上千公里的战线,倏尔笼罩在诡异的平静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代号“台风”的巨大攻势正在悄然酝酿。
10月1日,霍特、古德里安、霍普纳三大装甲集群(德军四分之三的装甲力量)悄然出现在中央集团军的进攻轴线上,古德里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捣毁布良斯克方面军。
10月4日,希特勒狂妄的宣称:“东部前线正在发生一场伟大的变革,几个小时前,一场全新的大规模行动已经开始,最终我们将消灭东部的敌人!
”当天,霍特与霍普纳装甲集群突破西方面军的两翼,钳击奥廖尔,合围维亚济马地区防御莫斯科的几十万苏军。
10月5日,苏军一架战机发现了轻装急进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莫斯科的西南门户,尤赫诺夫—小雅罗斯拉韦茨地域即将沦于敌手,而纳粹的铁骑,将穿越空无一人的莫扎伊斯克防线,恣意横行于莫斯科的街巷。
号为“钢铁”的斯大林病倒了,败亡似乎无可挽回。
国难思良将!
危急存亡之秋,亟需一个卓越的统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朱可夫临危受命,独掌危局。
此时,尤赫诺夫已然沦陷,古德里安马不解鞍,挟大胜之威,向小雅罗斯拉韦茨猛冲。
不出两天,古德里安就能进抵莫斯科城下,而朱可夫手中,几无一兵一卒!
从朱可夫的汇报中,我们可以管窥当时的危局:“西线的防御实际上已经被摧毁,所有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实际上是畅通无阻的!
”凄厉的警报在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中久久回荡,3500名身着单衣的学员肃立在萧索的寒风中,稚嫩的脸上写满迷惘。
四个月前,他们还只是象牙塔中懵懂的少年,若无战争的裹挟,原应是鲜衣怒马,烈焰繁花。
然而,朱可夫冷若冰霜的军令不容置疑:“全体军校学员前出至莫扎伊斯克防线上的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不惜任何代价!
迟滞古德里安装甲集群5到7天。
”斯米尔诺夫(В.А.Смирнова)校长伫立在校门前,他的炯炯目光,扫过一张张青涩的面庞:不谙世事的稚嫩少年,肩扛着老旧的刺刀和步枪,猝然投入到血与火的炼狱中。
更何况,在军官奇缺的情况下,将受过系统培训的候补军官作为普通步兵使用,无异寅吃卯粮!
只是,逼近的装甲集群已不容他再有片刻迟疑。
来到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仓促修建的莫扎伊斯克防线并没有给学员带来太多优势:30个防御支撑点杂乱无章的散布在小雅罗斯拉韦茨市郊,没有绵亘的战壕;没有完备的雷场与反坦克沟;没有火力掩护和预备队。
他们的前方是所向披靡的装甲集群,他们的身后即是莫斯科的城垣与人民。
迟滞敌五到七天,正是坦克从他们尸体上碾过的时间!
10月6日,古德里安上将继续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前锋饮马乌格拉河。
他脸上挂着标志性的微笑,胸有成竹地巡视着狂飙突进的行军纵队;欣赏着滚滚而前的浩荡铁流。
他笃信,莫斯科已是盘中鱼肉。
是夜,惊雷乍响!
1700名学员与400名伞兵衔枚疾进,炸毁了马乌格拉河上的桥梁,占领了防御阵地。
而古德里安投鞭飞渡,直捣莫斯科的宏伟计划功亏一篑。
震怒的古德里安驱策他庞大的军团反复冲击这条看似脆弱的防线。
然而,所有歇斯底里的进攻,都好似锤子徒劳的撞击着锤砧。
苏军的防御愈挫愈强,愈击愈韧。
此时,阿斯特拉罕和西伯利亚的援军正源源不断地赶赴莫斯科,在马乌格拉河激烈而残酷的拉锯中,攻取莫斯科的战机正一点一滴的流逝。
五天后,弹药告罄的学员与伞兵被迫撤回莫扎伊斯克防线,军校政委波兹诺夫(Постнов)殉国。
鼓衰力竭的装甲集群终于强渡马乌格拉河。
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这场生死攸关的阻击战,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澎湃:“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支队人员死伤惨重,但是他们以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打破了敌人企图迅速占领小雅罗斯拉韦茨的计划,并为我军在莫斯科接近地上组织防御赢得了必要的时间。
”
装甲集群迫不及待地逼近学员驻守的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却又一次撞得头破血流,战不旋踵的学员们挫败了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
10月13日,德军坦克乔装成苏军渗透防线,一度包抄了学员第3营,斯米尔诺夫校长紧急组织反击,学员尤里切夫在家书中写道:“尽管敌军占据着兵力和兵器的优势,但我们仍然发起了白刃冲锋,用刺刀把希特勒分子赶出了第3营的阵地”直到10月16日,古德里安终于突破伊利因斯科耶(Ильинское),驻守此地的学员死伤殆尽。
翌日,学员主力转战库迪诺夫,以视死如归的胆魄对立足未稳的德军发起反攻,又将德军阻滞了两昼夜!
10月19日,幸存的1200名学员溃围东撤。
至此,战机丧尽的古德里安面对业已固若金汤的莫斯科城防,只得望洋兴叹。
10月25日,千余幸存者进驻伊万诺夫市休整,而有幸见证战争胜利的学员,不过百余……
然而,相较于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苦苦支撑,舆情更关注旬月后气势如虹的冬季反攻。
而在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中,背水一战的军校学员,浮光掠影般湮没在胜利的巨大光晕里。
直到1965年,莫斯科的中学生循着时光的脉络,开始重新寻觅这段失落的光荣。
我们不应忘记,倾覆在即,3500名学员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投身死地,战不旋踵,为莫斯科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
他们的伟烈丰功,与其它反法西斯壮举一样,足以彪炳千古!
从此记住波多尔斯克军校,但我相信没有被发掘、永远当炮灰被遗忘的,还有成千上万的平民和士兵。
所谓兵败如山倒再恰当不过,纳粹在战前的准备和计划是准确和实用的,苏俄的不堪一击就是因为体制,现在来看已基本共识,没有那年严冬的提前到来,一切战略都是浮云。
本片依然渲染苏军炮兵和坦克如何英勇和高效,略懂二战史的会嗤之以鼻;大幅描绘了青年的恋情,我倒认为没有什么不合适,如果以描绘战斗为主,反而显得小打小闹,二十来岁,青春冲动,恋爱再正常不过,但就这个年龄,在二战初期就被拉去当炮灰,请你想想,谁会如此残忍和冷血地下此命令,这是本片一直潜在想表达的,终于借英雄母亲、医院院长质问军校校长时表达了出来,校长的回应就仁者见仁了,因为这个事件即便在二战胜利后也没有被宣扬,可见里面有多大的猫腻和多大的可耻。
苏俄有层出不穷的二战素材,可以在类型片里独立一个单元了。
另外,个人认为喀秋莎火箭炮那段倒是完全可以省去,好像就是为了炫秀,跟本片其实不搭噶。
1941年10月,一支德军摩托化部队逼近距莫斯科190公里。
波多尔斯基炮兵学校和步兵学校的3500学员在老师的率领下紧急赶到伊尔金斯基顽强阻击了德军12天。
他们用生命为统帅部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
著名影片《 莫斯科保卫战》 中也有片段描述了这一场防御战,本片将那个片段放大细致呈现。
俄国电影《布列斯特要塞》、《潘菲洛夫28勇士》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影片的末尾,接应学员们的部队就是从中亚驰援而来的哈萨克斯坦军队, 从时间线来说,接下来就是 《潘菲洛夫28勇士》 的故事了。
本片在英勇悲壮的行动,以及军事场景和道具还原度等方面做得都不错。
只是有俄国电影的通病,总是莫名其妙留下一些可以避免的瑕疵。
比如:偷袭卡秋莎火箭炮营的德军特工是被谁打死的,多半分钟的镜头就可以交待清楚,却忘了说明。
比如:最后时刻,两枚手榴弹先后扔进主角们的屋内。
在爆炸前,3个人居然还有时间完成两次回头,观察手榴弹,眼神交换点头,操炮瞄准最后一击……要知道德军手榴弹导火索的燃烧时长只有7秒,扔进屋前还有飞行时间。
更逼真的剧情应该只能回头看一次,眼神交流,操炮开火(主要瞄准操作应在手榴弹进屋前就完成)。
校长的最大愿望是能有更多的学员们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然后成为保卫祖国的红军指挥员。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用女军医的话说,大部分孩子们未谈过恋爱、未经人事便英勇牺牲,更不谈毕业了。
不是陪着军迷,自己是不会看《最后的前线》的。
对前苏联的战争片的好印象好像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开始的确没啥好看的,又是两男争一女。
为啥战争片现在总要加一些爱情,还是争风吃醋。
直到战争开始。
片子的战争描写还挺有前苏联风格。
据说服装,兵器都还比较符合事实。
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令人唏嘘。
我认真看到的只有最后一战。
很震撼,所有的主角都牺牲了。
那么年轻!
是不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我国,大家离战争太远了。
大家对于战争都想象不出残酷所以都把最美好的爱情加上。
真正的战争哪有什么爱情。
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
在生死面前感情太重了!
虽然是为正义而战,但是杀人的时候是不是对人类这种有思想的物种也要绝望啊!
【8.2分】战争画面真实,虽然知道这会是一部催泪片,但背后的故事真的挺感动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家园,在不满20岁的时候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唉,看的挺压抑的。
人物的刻画和战争场面都很到位
好漂亮的女主。但是战斗画面什么的有点单方面拍摄,对方几乎没有什么反击的,清楚是清楚了,可这符合场景吗?爱情戏其实都没啥意思,就是美女最后的死让人惋惜。
作为战争电影,不是太精彩。战斗场面还可以,但这是应该的呀!普普通通
战争背景下的青春成长题材片
悲壮
俄罗斯主旋律影片,还不到二十岁的菜鸟学员兵,甚至还没有恋爱过,就被推到了战场前线,真的很残酷,影片中至少有两处是学员兵杀敌后非常兴奋,乌拉了一声后又被敌人干掉了。感觉影片故事节奏控制的不是太好,看起来有点乱。
什么都不说 祖国知道我
前半部还好,后半部的战斗尤其是结尾打坦克简直和抗日神剧有一拼,摄影和镜头调度很不错,加一星
隔壁的邻居毛熊🐻好像对战争片有着独特的喜爱,确实好看就是过于惨烈,不如再把苏德战争打一遍吧!
抗德神剧
历史应该铭记,英雄值得缅怀。但电影一般,真的很一般。
毛子个人英雄主义的个人秀,还沉浸在英雄崇拜,崇尚武力的大梦中,企图用这种英雄崇拜来激发所谓的战斗精神,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站起来,打掉毛子的罪恶野心!
这个片子是真的浮夸,毛子版手撕鬼子,德国人擅长:白给,大平原上站着白给,开三蹦子白给,坦克挂机白给;这个剧情跳跃性也是真的可怕,一会特种侦查部队,一会高科技火箭炮装了比就跑;中间高强度穿插后方医院谈恋爱
求你们俄罗斯人拍不好红军的故事就别拍,一个个军纪散漫,就知道谈恋爱,没有美军的命就别学美军的病。
滴炮弹是真的吧,那么近爆炸。我一直好难明白俄罗斯的感情戏。都只是一味战斗就好
看到片头的第一反应……扎克施奈德??
毛子的战争片也有点墨迹,拍什么恋爱,直接上去就干
战争太残酷了……老毛子版兄弟连?反战片还得看俄罗斯和德国
三星半,俄式的青春战争片做得还是不错,主旋律和燃比较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