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谨慎的事,除非题有强烈吸引我的点/有信赖的人推荐才会去看,这次去看是因为戴锦华老师导赏,没想到竟然第一次在百讲看电影到坐立难安想提前走人。
所谓的揭露现实场景,就是把中式剧情片里最典型最刻板的夫妻争吵、亲子矛盾、喝酒应酬、厕所聊天这些场景搬出来,每句台词都能让人猜到下一句。
所谓的算法与人,从头到尾没看到算法,从头到尾只看到没有自我的人。
从头到尾焦虑不安的成年人,不好好学习只会玩手机的孩子,被撞伤的外卖员始终缺席,莫名其妙的律师从头到尾让人难以信赖,诸如此类,每个人物要么刻板要么立不住脚...所谓的胶片拍摄的纪实感,更像是给空无内涵的电影剧情找的借口。
导演的理解貌似是做旧的滤镜、粗糙的画质就代表纪实,有没有考虑到现实本身已经变化了?
快到飞起的互联网生活还在被你用粗糙、缓慢的镜头来表现,你管这叫现实主义?
真的不知道两个多小时在看什么啊...
又现实主义又理想主义的。
看到评论是用胶片拍摄的,色调方面很舒适。
和同样以外卖员为题材的逆行人生比,更有实感,更生活化。
逆行人生是很标准的商业片了,我对商业片有商业片的评分系统,徐峥能反映了一部分现实就够了,生活的实感不全面也无多所谓。
这部电影不能算标准的商业影片,所以我想讲得会更多。
如果是遵循主线叙事,那么以车祸为主的主线下详略得当地带出来几个副线就够了,如果是多线叙事就要平衡好线与线之间的内在联系,譬如车祸和被优化一样重要,那么怎样叙述呢,很明显有些地方杂糅的确实过多了,我能理解导演想要通过所有的事情来衬托苦难,毕竟中年人的生活确实很艰辛,但是讲述的太多了,包括最后的电影放映员似乎是想要给出一个总述的效果,但是又加多了一个怀孕的镜头,有点混乱。
一定要讲一个点,妻子不会不经过家庭商议地拿出两万元给被撞人,这是不符合家庭商议逻辑的,很是牵强。
夫妻之间因为金钱带来的不平衡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里绝不是一个体现点。
生活不易带来的原因和人性的选择是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有关于讲述道德挣扎的,也有揭示到一点点前因后果的,整体还是在白描社会,但要提及的是,揭露讽刺现实的电影只是如实地再现就够了吗,会不会过于流水账呢,以及真正的结局要通过最后的字幕来呈现吗。
给我一种导演力竭只能这样烂尾的感觉,或许是导演认为的一种文艺化风格,轻轻敲醒大家的关注,或许我读大学的时候还会被黑幕白字震撼到,现今已然不会了,太过讨巧,虽然依旧需要振聋发聩的字幕,但不是在这里。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观片印象之一:《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这是一部“新切入”现实主义电影,它以最新的敏锐视角,切入大数据时代急剧变化的中国最新的现实生活。
他以一个外卖骑手的车祸故事呈示了这个时代飞速发展、激烈竞争、动荡变化的大环境,深入、深刻、生动地刻画了这个环境中。
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它呈现了这个时代才有的资本与算法高度融合后的社会机制,以及在大数据的算法中生命的奋争。
影片还呈现了当前经济背景下。
不同阶层两个家庭的生活状貌以及内在矛盾,是中国电影史描述中国家庭的最新拓本。
提供了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新切面,展现了这个时代对大资本和高科技与家庭生命体的复杂思考,建设性地提示了改革历史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部门作出的积极努力。
这种现实主义的细腻笔触。
似乎还在暗示不同阶层之间的彼此沟通、相互理解是一种社会需求。
影片的胶片实景拍摄展现的纪实风格与快速剪辑交相辉映,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社会机器高速运转的快节奏,演员宋宁峰、张歆艺、郭柯宇的生活化表演风格对观众呈现了很强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感受到了这部信息时代的现实主义电影继承了中国儒家文化体恤民生的人道主义传统!
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在这留下一些足记。
好久没有走进影院,无意中看了一些影评推荐,让我鼓起勇气走进电影院去再一次尝试我多年不敢尝试的体验。
毕竟自己这些年的生活不怎么顺心,也经历了很多变故,家庭上、事业上都有,人到中年了,也不用遮遮掩掩的铺上粉妆,脸上的细纹,额前的白发也不用再去遮掩。
这就是生活,我们都在无奈和压力中萃取着一丝盼望,盼望着身边的亲人幸福,盼望着父母安康,盼望着子女能健康成长。
而我们这代人就这样默默承受些压力吧,谁又不是这样走过人生的呢。
那些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实在不是我的菜,我甚至无法和里面哪怕是一个桥段产生共鸣,这也是我近几年不去电影院的原因。
渐渐的,我都忘记了有"电影"这个东西的存在,每天翻翻手机,看看电影速评,天呐,都是些什么?
想要拿出一本书,却怎么也没有时间去细品,总是被生活中的琐事打扰,书签永远被插在了第十页。
我是喜欢现实题材的人,也是一个可能被生活折磨的有些麻木的观众。
但这次我没有失望,甚至被感动到了,好电影! 看完之后让我感觉身边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虽然难受,虽然不容易,但每个人却在积极争取着一丝希望––面对生活的勇气。
结尾郭柯宇饰演的那名保洁阿姨在为丈夫做了艰难的决定后,她冲进雨中,那是一个看似柔弱却无比伟大的背影,那一刻,我绷不住了,但是眼泪没有留下,它在眼眶里就那么转着、转着。
我不想剧透,因为它需要每个人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电影里不光有故事和人物,还有你我,这是一部将心比心的作品,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
它没有戾气,没有抱怨,更没有控诉,我们这个年代不需要这些生硬的表达,它有的是:冷静、理性,对问题的思考和对所有人的关怀,当然,主创们的表达是可以清晰的被品尝到的,正如每个人手中握着那枚青涩的柑橘,看见大银幕里的男主角说出"你不能吃完橘子把皮一扔就算了,因为人不是橘子"这一掷地有声的台词说出了多少我们这些城市打工人的心声。
查了一下,男主角危力的扮演者叫宋宁峰,现实中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沉默寡言的大男孩,应该比我大不了几岁,我从今天开始喜欢上他了。
大雨下的杭州城是充满烟火的人情味,这是影片的最后一镜,我们每个人都在雨里为各自的家庭奔波着,生活也好生存也罢,这都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且无法被回避掉的现实。
是呀,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当结尾那句"献给为了生活奔波的我们"和金色的片名跳出时,我被彻底震撼住了,我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次眼泪是缓缓掉落。
我突然意识到电影在这里终止了,两个多小时就这么快速的过去了,可我们电影外的生活还在继续,那种感觉绝对不是喝了一碗鸡汤,也不是一杯糖水,这种感觉是五味杂陈,且回味无穷,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要说这是久违了的中国电影应该有的面容。
它是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口味的精神粮食,是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的微观历史。
真没想到,如此一部朴实无华的作品,最后竟然给我注入了这么大的力量。
影片的名字"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我终于理解了,那是希望每一个看见它的普通人都心怀希望,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都更加美好幸福,那是一种来自创作者的祝福!
走出影院,正碰上北京的秋雨,和电影结尾时的场景可以说是神奇地衔接在了一起,那一刻我仿佛走进了银幕,又好像银幕中的人和事来到了现实中,多么神奇的瞬间啊!
正在我恍惚之时,身边一名身穿黄色制服的女骑手正在路边停车,她没有穿着雨衣,就在那被淋着,淋着,我眼眶红了,她看了看手机,从后备箱拿出一个餐盒,北京的雨和夜,我躲在屋檐下看着街道上骑行的人们,等待着网约车的到来,那个身形娇小的女骑手和我擦肩而过,我看见一缕缕的秀发黏在了她的脸颊上,那一刻我真想冲上前去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车来了,我坐上车,司机问"您好,请问尾号..."这也是电影里的桥段。
天呐,我们自己的电影原来还在继续...我爱我的人生,我爱这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这就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力量!
影片特别真实特别生活化,缓缓道来却没有隔壁那种报流水账的枯燥感。
每一处可能因为夸张的戏剧冲突而引起现实派观众尴尬的地方都被导演一一选择了最正常可能也是最平淡的打法,我很喜欢这种正常感,不仅仅是喜欢正常本身,更喜欢在正常之下,似乎压抑着创作者随时会爆发出来的非正常表达。
果然,在见面这场戏里,骑手老婆有句台词特别突兀“他是为谁而闯的红灯?
”,矛头直指这个社会的本源逻辑,思路清晰得不像一个没文化的外乡人。
这时候我就会觉得,创作者哪怕牺牲真实感,也要把这个问题甩在所有人面前,掷地有声。
同样的手法,创作者用了近两个小时的篇幅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完了临了,画风突变来了一段意识流,这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提醒观众,他就是为了这口醋包了这顿饺子,这段我只能称其为国服耐审王!
就为这通表达的爆发力,也要给五星好评。
中国一直很缺纯现实主义的片子,但一旦拍出来来就一定是佳作——尤其能够得到奖项的认可(《爱情神话》《走走停停》)。
因为这种片子容易有两个问题,一是片子极强的现实性可能导致与观众的价值观背离,二是要冒着极强的“说正事”的风险在提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与商业片割离。
这两个问题无疑会对票房与口碑产生极大的影响。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主题我个人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外卖员的问题大多都出现在新闻报道和春晚小品的煽情中。
所以我很期待电影对其的艺术加工会达到什么程度。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看二姐,从《我不是潘金莲》开始就对二姐的演技所折服了。
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很生活化的,鸡毛蒜皮的各种小事,却因为一件事故发生了极度的变化,在结合上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感觉十分真实,每个人物的立场我也都能理解,男性的理性与执着,女性的感性与细腻。
大量的特写聚焦于人物的表情,进而体现出心理的挣扎与徘徊。
不依赖于音乐,凸显严肃与深刻,“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故事到后半程陷入了矛盾与解决的双重加重。
坑越挖越大,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事件越来越不好处理。
最致命的是,这是生活啊。
是不能依靠某种神奇的设定就能拯救的,所以我妄断主创老师们也陷入了这种难题中,故事怎么收场?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个结局有些理想主义了,被撞的外卖员究竟得到了怎样的帮助?这一家三口的未来又是什么?二胎是从何而来?等等等等都对故事原本的现实主义进行了不小的冲击。
窃以为可以缩短一些篇幅,让结局更开放一些。
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是告诉观众结果如何,而是把一切摆在观众面前请君自行品味。
总之,我认为主创们的尝试是合格的,这类题材的未来是广阔的。
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值得更多的笔墨去介绍。
🎬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一场车祸映射到现实生活,一条马路隔绝真理与人情,两种境遇反射出残酷现实。
在同步释出的定档海报中,以一条护栏为界,让两侧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一侧是骑着非机动车的人群,大城市的生存艰难和无情竞争,让他们无暇顾及周围各种环境,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奔向前方;另一侧则是为车祸纠纷争吵的四人,他们看似已经站在了光明的一旁,可内心却被这场飞来横祸纠缠不休。
海报中央的“谁在创造价值”几个字,更像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是手握重权的高管?
还是奔波劳动的外卖员?
他们都不过是被算法掌控的打工人而已。
在这场车祸中,所有人都是困在算法里的受害者。
影片以最真实的故事,反映了当今社会现实。
更是运用生活化的叙事手法,让大众关注到更多社会现状:外卖员的安全、小人物的生存、贫穷与疾病、夫妻之间的相处。
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底层人群,都在十分努力的生活着每一天。
可这些看似阳光美好的小日子,只要一次变故便会骤然间崩塌,而危机似乎就在你我身边潜伏……每个人的生活都隐藏在平凡之下,而看不见的暗流涌动则无处不在。
那些用力活着的人,又是否能迎来充满希望的一天?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刘泰风 / 宋宁峰 张歆艺
今时今日在上海,在现在,看到这样一部影片,已经属实难得更幸运的是映后宋宁峰和导演惊喜现身前半段轻描淡写的日常,实则点滴片刻都是那段时间的历历在目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往前看,期盼希望往下看,一地鸡毛能看到导演为了上映想做的努力了,或者说,妥协了,但是有部分情节和人物刻画也就此断片了比如1. 女儿成绩差和她爱踢球,有什么关系?
和家人没有理解的矛盾那么深,一顿甜品就没了么2. 蒋权前面那么油腻,为什么突然一脸认真的和危力说人生感悟,说钱?
只是为了告诉危力我看透你了你也别装逼?
3. 律师是为了钱而主动接近外卖员老婆,然后良心发现了吗?
怎么转变的呢?
4. 二姐回了趟娘家,貌似要觉醒了,但是在男主一番诚恳说完之后自己又没话了…这个人物等于没有经历啊?
5. 公司突然让危力回来上班是啥意思,是因为知道有人要告公司所以来哄下危力好让其不要帮助原告那边吗?
没什么细节铺垫啊?
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字幕突然的出现让影片在正能量中嘎然而止,仿佛一切都那么简单解决了当然我知道,我们都知道这不怪导演毕竟,导演也希望,可以充满希望
☞ 5月20日晚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圆满结束,戛纳电影宫展映厅内观众爆满,电影主创导演刘泰风、监制吴妍妍微笑起立,接受全场电影人及影迷的掌声祝贺。
在戛纳一众追求艺术表达和影像质感的作品中,立足讲诉中国故事、展现当下中国人生活状态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因为其真实、冷静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赢得在场所有嘉宾深刻共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放映邀请到美高梅中国联席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作为重磅嘉宾到场观影,她在映后环节对导演表达了对影片的喜爱和支持。
著名制片人焦雄屏不仅在戛纳的“中国青年电影之夜”公开推荐电影,更在映后盛赞电影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更多电影人观看推荐!
作为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讲述了两个“困在算法中的人”的生活故事,一个是经历车祸、裁员、失业的外卖平台高管,另一个是因为赶时间送货被撞倒生命垂危的外卖员。
在一场区分车祸谁是谁非的追责中,外卖员生死难料,面对法律和人性的双重拷问,被公司当成弃子的危力对自己坚信不移的价值逐渐产生了怀疑,隐藏在算法洪流中的真相逐渐显露狰狞!
在电影的映后互动环节,面对观众关于影片创作风格的提问,导演表达了自己的核心创作理念是通过“电影的视觉呈现与声音呈现,在风格方式上都达到某种高度的以真实还原为主旨的和谐统一”,希望能够通过大银幕还原大家“生活里听到的声音”,以及“生活中看到的社会”!
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副会长张卫看完电影之后难掩惊喜,他对主创表示,《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呈现了当前经济背景下不同阶层两个家庭的生活状貌以及内在矛盾,展现了这个时代对大资本和高科技与家庭生命体的复杂思考,建设性地提示了改革历史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部门作出的积极努力”,他认为这部电影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领域,也是中国电影史中描述中国家庭的最新拓本!
导演刘泰风自入行以来,就渴望通过电影来阐释当下的现实主义,渴望创作出艺术与商业兼备、具有生活洞察与思考的影片。
他在“2024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之夜”获奖时曾表示:“作为青年导演,我希望在未来能够和我的前辈朋友学习,共同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电影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故事和人物设置中可以看出,电影自创作之初起就承载了导演对普罗大众的深刻关注,电影中涉及的算法与人的博弈、劳动者失业危机、夫妻亲密关系和代际亲子关系的矛盾、法理与人情两难困境,所有电影的戏剧冲突处处可见当下社会普通人真实生活的影子。
因此当导演询问在场的众多国外嘉宾是否看懂了这个“中国故事”,现场观众表示电影“所体现的价值可以穿越所有的文化障碍,同时认为这部电影带给了他全新的对中国和生活的理解,自己“受到了洗礼和收获了知识”,据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也是戛纳电影宫影厅展映以来观影人员首次爆满!
截至目前,刘泰风执导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入围波兰EnergaCAMERIMAGE金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单元; 入选印度果阿电影节世界全景单元;入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劳工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2024年阿根廷劳工电影节 Jury‘s Special Mention 评审团特别提及奖以及SIGNIS Awards人文关怀文化奖,入选2024年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单元。
盛夏将至,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将登陆全国院线,敬请期待!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
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危机四伏,麻烦不断,而不管如何糟心,日子还是要继续。
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戴口罩,疫情时期的那些特殊记忆,被这部电影唤醒。
肾结石,用喝水和运动加速它的滑落;裁员,被优化,拼命投简历找工作;想换的车终究成了泡影,被撞的人也被拔了管子;冲着妻子和女儿吼叫,是一个男人最狼狈也最无力的时刻;昔日看不上眼的大学同学,终究要奉承着陪他和他的客户喝酒,哪怕为此磕掉一颗牙……中年男人的焦虑与不堪,也在影片中真实又粗砺地呈现。
最初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郭柯宇这个名字。
还记得好多年前看她主演的电影《红樱桃》,牢牢记住了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却忘了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她演活了一个勤劳卑微的打工人,一个辛酸艰苦的外卖员的妻子。
深感不公的带泪的控诉,低声下气的卑微的借钱,选择让老公离去的无奈与悲怆,看得人心痛又无能为力。
不同于《逆行人生》的柳暗花明,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真实人生哪来那么多励志传奇。
普通人的日子,就是才过了这个坎,又要迎接另一个麻烦,或者各种烦心事如一团乱麻一般绞在一起,你只能耐下心来一根线一根线地慢慢捋,竭尽全力地把它们逐一理顺。
不管怎样,让我们都给自己打打气——明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这样,才有力气去面对那些麻烦与挑战,努力过好这一生。
导演自己都没拍明白的片子,第一次看到有回答不上观众问题的导演
什么意思 在周五的下午来我们学校路演折磨我 然后告诉我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涉及到的元素太多,但都浅浅带过。虽然不一定要追求戏剧冲突,但平铺直叙跟纪录片又没有很大的区别,还不够纪录片有力量。影片汇集了非常多的生活小细节,很多都能有共鸣,但是这在表达上对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帮助。对生活有很细致的观察,但不够有想法,于是电影也不够深入,不够有表达,但同时在电影结构上很有套路。
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但是拍得好难看
苦水三千取一瓢。宋宁峰好美😋⋯
排片甚少,周一工作日大早上看的,符合片名,可以看作《逆行人生》的续作或者另一种角度的探讨,更心平气和地对观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浇注鸡汤、歌颂苦难。从一场车祸的两方当事人家庭切入,客观剖析社会、微观展现当下,并且直面外卖平台系统和算法。希望还是有的,但生活是艰难的。
故事講得真差!連看下去都需要勇氣,按理說這撥演員的台詞不應該這麼差的,但除了郭柯宇,似乎每個人都不太講人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性格和動機是什麼。當然,我覺得導演也沒搞明白自己要講什麼,拋出了一堆沒有節制的問題,但是衝突的方向好像都找錯了。最後只有為創作的善意加一顆星了。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片名挺耐人寻味的,比《逆行人生》好太多了
三星半。要比同类型《逆行人生》好不少,有实在的困境在里面,没有避免外卖员和平台的冲突,没包饺子足够现实,另一面戴口罩做核酸这些镜头在如今看甚至是很难得的,但收尾把所有问题都搞得一副悬而未决,这个留白实在太空了。
电动车闯红灯被撞是否负全责不是电影想表达的话题,影名为有希望的一天,氛围却让人压抑。
4/10 去自我感动吧
导演你没事吧?就这么爱喂观众吃苍蝇吗?
不错的首作,当然有很多问题,比如下属神秘兮兮的样子不知为何,女儿玩手机的塑造缺乏理解,优化后的摔落、吵架、骂女儿都太顺拐了。但对疫情扫码时期的记录(在院线电影里)蛮难得的。
有点虎头蛇尾,其实电影里讲一个没结果的事情,确实很不容易。
好像说了什么 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有点像那种碳水吃多了拉的粑粑 不咋臭但始终是粑粑
两个小时到底讲了个啥?
有些很真实的东西存在,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很有现实意义。怎么说,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寻找一些退路?或者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安稳。
蛮一般的。有几场争吵戏稍有亮色,比较直白地说出了“困在系统里的骑手”这一结构性困境,还可以延伸到掌握劳动力的打工人与掌握生产工具的资本家之间的价值问题,不过太蜻蜓点水了,没必要拿两个小时的电影体量来讲这点事。全片剩下其他太多琐碎,简直像地方台晚上八点播出的“冷暖人生”自制剧,粗糙、臃肿而不懂克制,后半段更是一泻千里,没看到任何创作者个体的思考力,草率抛了个字幕给出“完满”结局😅拍点日常,在台词上模拟点真实感,抛出点众所周知的社会矛盾最后给个字幕想像性结尾,这种创作上的懒惰可不叫现实主义。btw男主很像秦昊!
顺行人生
你比《逆行人生》唯一好的地方,就是晓得给农民工找个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