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深度迷恋Colin Firth,可能是因为他的达西先生完全符合想象,可能是因为Jane Austin笔下所有内心独立、并不依赖美貌的女性完全符合自我评价,而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地得到温和内敛的英伦绅士的深沉的爱。
对于相似年龄段的女性观众,大概没有一个英国人(演员)比Colin Firth更完美。
Danial Day-Lewis(“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纯真年代”、“魅影缝匠”)太过标致,眼睛太过迷人,缺乏安全感;Ralph Fiennes(”英国病人”)也是同一类别;Sean Connery已老,深邃有余,温柔不够;Hugh Grant和Jude Law以及之后一众“美男”从来只能迎合少女心,所以他们也不敢变老;似乎仍然很火的抖森Tom Hiddleston也能归于此类,虽然从来没感觉到他的魅力所在;而前几年出现的Benedict Cumberbatch,据说高智商高学历,声音口音高雅无比,但容貌无法让人心动。
只有Colin Firth,从外貌到姿态,从举止到言谈,没有缺点。
理想的Mr. Right,似乎只能在爱情剧里光彩照人。
“傲慢与偏见”的达西先生简直就是他本人。
木讷外观下的深沉的爱,在“Bridget Jones's Diary”里也是分寸恰好,在“Mama Mia”这种欢快的喜剧里就只能陪衬。
正统和木讷也让他成为口吃国王乔治六世的最佳翻版。
除此之外,他演起来都有些尴尬,即使是主角。
“绞肉行动”的主打人物之一,加上可能是为他量身定制的感情线,Colin Firth的主角光环无可争议。
可就是这部最新的影片,让我从对Colin Firth的迷恋中醒悟过来,而我不知道该责怪编剧还是导演。
他身穿呢制大衣的挺拔高贵一如既往,他深沉木讷的人设也依然如故。
可是,他老了,脸部肌肉下垂,不能继续以Mr. Right来唤醒女性观众的期待。
但这仅仅是损伤力最小的因素。
二战中一次重要而成功的骗局行动,应该充满智慧、精巧、惊险,却交给表情木讷的Colin Firth来演绎,其难度之大和失败的可能性之高,显而易见。
而编剧导演还要增加一条占据很多戏份的感情线。
Colin Firth扮演的情报员与妻子的感情进入中年危机,妻子带孩子躲避到安全的美国,令Colin Firth在空窗期对聪明美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女同事动了真心。
我相信是导演和Colin Firth本人坚持保留他内敛、深沉、正直的人设,影片里的感情碰撞只有柏拉图,即使最激情澎湃的瞬间也只停留在四目相对、欲言又止。
Come on! 连琼瑶阿姨的文字里都有滚烫的双唇,而Colin Firth固执地把自己限于Jane Austin十八九世纪的字里行间,固守着英国绅士在人前的体面。
然而,编剧导演忘了Jane Austin是绝不允许自己的男主角有婚外情的,她的男女主人公都享有完美的纯洁爱情,“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所以这一段感情副线,即使连肢体接触也没有,也破了Colin Firth的完美人设。
于是,Colin Firth和青春梦想一起,正式破碎了。
如果不是Colin Firth,假设是Hugh Grant、Jude Law、或者抖森,导演和演员都不会有人设包袱,这一条感情副线将会激情澎湃地辅佐悬念丛生的绞肉行动。
败笔不单单在Colin Firth一个人身上。
本该惊心动魄的谍战剧被波澜不惊的英伦基因拍得淡而无味。
超级丰富并让人目不暇接的线索被一笔带过。
比如假文件在西班牙悬念迭起的流转,比如邱吉尔对行动的判断。
许多必要细节没有交代清楚。
比如假文件用防水墨水的同时那封爱人的信用什么?
比如文件包靠一个简单的锁扣就能抵挡海浪而不散架?
比如失事的飞行员身上没有任何降落伞的痕迹?
比如纳粹内部反希特勒团组成员自我暴露逼问Colin Firth的女同事,却又没有下文,或许这在史实里就是未解之谜,但却被表现得像影片的瑕疵。
商业大片是好莱坞的强项。
既想效仿人家的时尚,又不想抛弃自己的高贵,英国的“绞肉行动”便成为尴尬。
Operation Mincemeat,中文翻译成《绞肉行动》,但是按照英文字面的意思,我觉得更为贴切,《肉馅儿行动》!
因为肉馅儿本来就是拿一些不健康的肉或者不明来路的肉做成的馅料,而绞肉则是货真价实的要一块大肉给塞进去才可以绞出来。
以英国当时的情况,只剩下SPAM可以宴客了。
也许是三位主角都太熟悉了,所以看上去总是那么别扭。
Colin Firth一直扮演伦敦那种家境优裕的善良中年男人,或者被无知少女拐骗,或者被别有用心的少妇下盅。
然后Matthew Macfadyen那口纯正的发音在《Succession继承之战》里面扮演那个窝囊的倒插门女婿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他留了胡子戴着眼镜一副木讷的样子出现的时候,他的发音还是让我马上认出来了。
然后,最有意思的是那个让整个办公室全部迷倒的小个子女人Kelly Macdonald,我记住她倒不是因为猜火车里面的印象,而是因为《大西洋帝国》里面扮演老大女人时候的爱尔兰后裔的死心眼儿,让人觉得带着两个孩子还出来打拼,真的不容易。
反正国王+财阀女婿+大佬的女人在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然后这个时候又冒出来一个弗莱明,就是007的作者。
片中不经意地酸了一下大英帝国的情报部门,原来各个都在写小说,而且作者之间互相见面是在业务讨论的回忆,弗莱明讪讪地说我特别喜欢你的小说现在写到哪里了?
想到我国仅出了一位麦家,实在有些汗颜。
情报部门的官员退役之后都去写小说了,而且都成了畅销书作者,真是让文学青年感到天花板和地板都是一线之隔。
这个二战期间著名的行动我是最早在《世界之窗》上面看到的,那本八十年代的顶级杂志刊登了众多的谍报历史故事,显然这是一个男性读物的重要分类。
细节就不叙述了,就是觉得一个非常紧张的兵不厌诈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一段办公室恋情实在是败笔,这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硬伤。
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需要的地方,因为一群在办公室里面策划阴谋的男人,如果没有一个离异的文艺妇女在里面穿针引线,故事情节肯定很干,是Dry Martini的干,苦艾的干,所以要加些料进去。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大英帝国驻西班牙的大使,感觉就是一个唐璜,既可以跟外交部的女秘书巫山云雨,也可以跟纳粹德国的卧底暗通款曲手有余香,真是把身体都献给了女王。
说到底,这部无论如何都值得看的电影,让我们要清楚各种肉馅儿做的食物都是很值得怀疑肉的出处,因为肉的来源实在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故事了。
这是二战,也是世界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场欺诈战R君说“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谈起谍战,大家能想到的,总是窃取情报和机密。
虽然现实生活中的谍战,基本都是暗流涌动型,不会像我们的007特工詹姆斯.邦德少校这样大摇大摆的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又可以随心所欲的撩妹,或者大打出手,但是毕竟这样的谍战,更容易获得读者、观众、影迷的青睐。
其实没有人想得到,伊恩.佛莱明,这位创造了风靡世界的007特工的间谍小说作家,其实真的是出自英国著名的间谍机构,2战时英国的安全保障调整局(BSC),也是英国的海军情报部。
该情报局隶属于英国海军上将约翰.戈佛雷管辖。
同时,因为伊恩.佛莱明的办事能力特别受到戈佛雷上将的赏识,所以他还是上将的私人助理,能掌握相当多超越他权力的机密,并参与各种行动及决策。
甚至他还亲自组织过一场著名的“30号冲锋队”(30AU)行动,在葡萄牙,组织了一只特工部队,帮阿尔巴尼亚国王夫妇从德国占领区逃出去......所以,艺术真的来源于生活。
007传奇特工故事里的许多细节,可不是随口编编的.......(下图是电影中的伊恩.佛莱明和他的真实照片)
而最近上映的这部《绞肉行动》,也是伊恩.佛莱明亲自参与的一场二战中著名的谍战行动:为盟军登陆及攻击西西里岛,铺垫大规模欺诈的情报行动,将西西里岛的德军调往希腊,为整个登陆作战成功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站在历史时间线的后面,我们当然知道,最终这场代号为“爱斯基摩人行动”的西西里登陆,盟军共派遣了3237艘作战舰艇和3680架飞机,共47.8万人,最终只在西西里岛受到了很小规模的抵抗,盟军共伤亡了29811人,对比诺曼底的20多万伤亡了,真的算是相当福气了。
这当然要归功于《绞肉行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这场著名的欺诈行动,让希特勒把原来西西里岛上的德军主力都转移去了希腊,防备一场不存在的登陆战。
如果不是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坚持了一些自己的判断,还在西西里岛上留了1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的德军,盟军甚至可能在西西里岛上碰上的只是战斗力极弱的意大利军队。
而西西里的胜利,直接导致了墨索里尼政权在意大利的倒台,让德国不得不抽调兵力来顶下这个不争气的盟友。
而实际上,为此,德国从苏德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抽调了第一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前往意大利,一定程度也是德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的原因......
因此,《绞肉行动》在整个二战历史进程中意义重大,并且被誉为是目前战争史上最精彩的欺诈谋略案例之一。
这一场谍报战,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抓间谍,偷情报一般刺激,却更多的体现了一场高风险项目的整体规划,细节的推敲,敌我行动的沙盘演练,以及特殊异常危机情况的应对处理,也都拍的相当扣人心弦。
尤其是,在整场行动计划中,行动小组还要面对直接领导海军上将戈佛雷的不信任、偏见及因此挑动的内部猜忌......一切的不易、不稳定及冲突,以及行动成败关联数万人的生死命运,都让这部改编自历史学家Ben Macintyre作品的这部电影充满了异常的魅力。
哦,对了,本片是非常难得在国内流媒体平台上也同步上映了,只是据说画质不知为何做的特别差.......(而R君看的海外版本,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兵者,诡道。
够么?
很多人都知道《孙子兵法.计篇》里有这样一段:兵者, 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大概意思就是,打仗用兵,就是讲究计谋的。
让敌人对你的能力,战备,策略都采用对应的策略,虚虚实实,无法琢磨,才能出奇制胜。
的确,《绞肉行动》本身就是一场谋略对抗,并且成功了。
但是正如电影开始丘吉尔在担忧的,德军将帅和希特勒都不傻,谁都能看出来西西里岛是进攻意大利,乃至开始撕开德军南线防线最好的战略位置。
要想骗过这些人精也并不容易。
所以,成事的永远是人,是精干的团队,不是所谓策略本身。
电影中大量的篇幅甚至如纪录片般描写了2位主要项目负责的情报官员蒙特古(来自海军)和秋蒙德雷(来自空军)充分细致的规划工作。
他们从选择一具溺亡尸体开始,编纂虚构这具尸体的身份,生活,人生历程到情感生活,再细致到所有文书信物到准备,痕迹规划,及尸体被发现后,整套机密文件的泄露流程,人员,操作及决策经手链条.......可以说,事无巨细,安排的面面俱到。
这当然是极端优秀及负责的团队。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重点。
重点是他们和整个项目的直属上级,海军少将戈佛雷(在电影中一直称为admiral 上将,似乎是个错误,因为他实际到1945年才晋升为上将),却从头开始就对项目以及他们个人抱有相当大的偏见。
(海军少将戈佛雷演员对比本人)实际上,从一开始戈佛雷就不喜欢“绞肉计划”的创意,在他看来,把战役几万人的生命交给一个溺亡尸体携带的假文件,来诱骗德国参谋部和希特勒,简直是天方夜谭。
(虽然,在电影中,这个创意其实来自伊恩.佛莱明,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个下属)。
因为丘吉尔喜欢这个主意,所以戈佛雷不得不同意安排一个项目团队来执行,并且选择了他觉得“不可信”的人来执行。
而即使到了项目最终阶段,他也在想着拖到最后一刻,再废掉这个计划.......
如果不是丘吉尔实在太眼神犀利,不禁体会到行动组的各项苦心规划,相信这个计划,并且一眼就看出戈佛雷明显的对这个项目的敌意,逼迫戈佛雷让这个计划认真执行下去。
恐怕,历史即使不会改写,也会重新染上大量的盟军士兵的鲜血。
因为没有翻墙,R君没有找到戈佛雷上将的更多信息。
但从知乎的英国二战海军将领名录中,也可以看到这位将领的名字。
他不但试图抵制这个计划,并且还指使秋蒙德雷监控另一位项目主要负责人蒙特古,因为他的情报显示,蒙特古的弟弟可能是共产主义支持者。
当丘吉尔质问他为何不支持“绞肉行动”时,他说了自己的理由。
丘吉尔毫不客气的说:“与苏联的问题是明天的事情,我们需要专注在今天。
”(实际上,丘吉尔是出了名的对共产主义的反对派。
他比戈佛雷有更多的理由和权力去否定这个团队和计划。
)
实际上,这才是伟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把个人偏好放在大的目标和结果之后。
丘吉尔当然也有自己的偏好,比如他就是愿意试试这个“绞肉行动”的创意,因为他觉得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异想天开”,并且要做的规划慎密的“异想天开”,而做到极致细致,才会让一切“反常”反而看起来“更正常”。
这其实并不是偏好,而是思维的习惯。
他不会因为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有没有风险去评判一个项目的好坏,而相反,他需要的是完成一个目标“我们必须成功欺骗纳粹”,而因此需要允许并且帮助一个看起来很高风险的计划去做成,而不是破坏它。
所以,兵者,当然是诡道。
但是比诡道更重要的,也许是人本身,这不仅包括强大、素质精良、执行力强大并且细致负责的团队,更需要具有清晰视野、心胸开阔、懂得取舍的领导者。
否则,即便能把兵书倒背如流,照样赢不下战争。
“绞肉计划”是真的成功了么?
(这张照片是蒙特古和秋蒙德雷本人)R君算是特别喜欢这部电影。
不仅仅是因为展现了这个团队对于整个计划的细密准备,而是因为其中大量的突发事件和反面作用力。
其实要做成一件事情,向来是很困难的,除了天时地利,还有人和,更需要.....运气。
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在于计划在执行中,发生的一堆变化。
比如,西班牙突然更换了专业的验尸官,而绝密欺诈材料甚至很可能没法被德国人拿到.......但是其中风险最大的,就是琴半夜突然被德国间谍造访并拆穿。
实际上,到这里,“绞肉行动”已经失败了。
德国人毕竟是如此的严谨,仅从一张照片就知道了这个绝密文件的真伪。
但是,因为德国军事情报部冯.罗恩上校,这个绝对厉害的情报精英,身为希特勒最信任的顾问,却加入了“反希特勒”联盟,而选择故意让希特勒落入这个“绞肉计划”的陷阱中。
实际上,在1943年3月,德国情报局的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也是希特勒“自啤酒馆政变”时期就开始的战友,已经谋划了一系列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但都未遂。
1944年“7.20狼穴事件”后,他被查出参与推翻希特勒的证据,被抓入集中营后处于绞刑。
局长尚且如此,何况下面的人员.......而整个“反希特勒联盟”中,除了纳粹情报局的人,还有一大堆陆军将领,总参谋部高级将领和陆军情报部的人。
所以,某种意义上,“绞肉行动”的胜利,可以说实际上是纳粹内部分裂,故意要达到的结果。
不是德国没有精英,真的会被英国人的计谋得逞,而是他们故意选择要让盟军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是那么细致的规划,就算不是“绞肉行动”,任何其他有利于盟军的行动,德军内部的“反希特勒联盟”都会想尽办法让它成功。
这战争让希特勒怎么打得赢?
........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当“天怒人怨”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众叛亲离的纳粹其实根本就没有取胜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再有“兵者,诡道”的锦囊妙计,也救不了他注定覆灭的命运。
因此,一味研习《孙子兵法》的各种技巧,如果忽略了第一篇“始计”中的:“道、天、地、将、法”5个最重要的要素,尤其是“道”之“君民一心”,那么再好的谋略也不可能赢得胜利吧。
这也许才是我们需要看《绞肉计划》,更值得获取的东西。
R君,2022年5月14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
众所周知, 战争中要想达到瞒天过海的效果,一定是在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
如果本身是菜鸡,还想玩出新花样,那就是“人菜瘾大”了。
当时盟军在陆海空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1943年2月2日,苏联已经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当时苏联在东线战场牵制了德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
西线德军兵力空虚。
1943年6月,防御西西里岛的是意大利第6集团军9个意大利师和2个德国装甲师,兵力共约25.5万人,由意军将领古佐尼指挥。
都是菜鸡。
西西里登陆战役之后,轴心国成功从西西里撤出超过100000人及100000辆车辆,而面对盟军巨大之海空优势,这是十分惊人的成功。
(数据来自,西西里登陆战役词条)也就是说,当时德国根本就没想在这里和盟军决战。
又有新的引进片来了!
不过,它不是登陆院线,而是登录网线。
早在一周前,爱奇艺就宣布同步引进准备上线网飞的《绞肉行动》,而且还强调“无删减”。
“守望好莱坞”微博截图“无删减”,再加上片名的“绞肉”,内容简介的“尸体”,让人浮想联翩,差点就感叹:爱奇艺你这次真猛。
猛?
你想太多了,这部电影的分级是PG-13,是跟大部分迪士尼的动画片同样的分级,你预期看到的那些大尺度场面,压根就没拍出来。
所谓的“无删减”,一开始就是个唬人的噱头。
本片是讲述一个二战时期的骗局,而这个骗局其实一直都在戏外。
“全球全网,独家同步”,这是爱奇艺印在海报上的宣传语。
如此大阵仗,也意味着,这得充钱才能看。
开会员还不行,还得另外付12元,才能完整观看。
这不禁被网友调侃:电影拍的挺好的,就是有点短,才6分钟(试看时间)。
先说说本片的评分,它在豆瓣目前分数为6.6,只有800来人评价。
为了避免水土不服的误判,我们也结合下国外几个权威评分网站的评价:IMDb6.8,烂番茄新鲜度87%,但观众评分是65%。
不管是中还是西,本片都算不上有个好成绩。
本片虽然是美国公司出品,但它其实是部“含英量”十足的电影。
一部英国二战时期的故事,当然还是交给英国人来执导。
本片的导演约翰·马登,是一位执导莎士比亚出名的英国导演,当年那部把“小辣椒”格温妮斯·帕特洛推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宝座的人,就是他。
严格来说将“小辣椒”送上宝座的是韦恩斯坦而主演科林·费尔斯就英国味更重了,这位奥斯卡影帝不仅演过英国国王(《国王的演讲》),还演过英国特工(《王牌特工》),纯正的英国口音,是不少想学英式英语的人绝佳素材。
科林·费尔斯早已经是不少国人心中英国演员的代表。
《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剧照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英国味,而它那种内敛的气质,也许才是它最大的深藏不露的英国特色。
说到电影上的英式美学,最典型的例子是《国王的演讲》。
2011年,很多人无法理解《国王的演讲》为何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其收放自如的克制,区别于强调戏剧冲突的电影,透出一种高级感,这也让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没味道。
《绞肉行动》有着《国王的演讲》的内敛,然而却少了点后者的简洁。
本片的预告片基本已经把整个故事的前因,用突出重点的方式给“剪”清楚了。
1943年,英军为了打破希特勒对欧洲地区的统治,必须攻下离北非最近的西西里岛。
然而当地地形和兵力都意味着英军无法攻破。
再说希特勒也不傻,敌人的小心思他肯定多少猜到了。
英军要想翻盘,必须蒙骗到希特勒。
用什么蒙骗?
利用一具流浪汉的尸体。
首先让这具尸体出现在西班牙——一具带着机密资料的尸体漂在海岸上。
西班牙表面上是中立国,但其实佛朗哥政权一直在支持法西斯阵营,这么一份机密文件自然会被送到希特勒手里。
当然,这是份事先伪造的假文件,目的就是为了骗希特勒,盟军下一个目标是希腊,以便对西西里岛攻其不备、乘虚而入。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这招叫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整场秘密行动命名为“绞肉行动”。
这是电影核心故事,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史实。
这不禁让人好奇尸体被德军识破不是溺死怎么办?
尸体真实身份被识破怎么办?
西班牙没把文件上交德国,那怎么办?
德国人没看这封信怎么办?
德国人看了不相信怎么办?
世界的命运危在旦夕,而人类的和平就被这场诸多不确定的冒险计划左右。
光是听这些历史故事,便足够有戏剧性了。
早在1956年,这则历史事件就被拍成了电影《冒充者》。
当年改编的版本加入了一条尸体父亲的感情线,一位父亲在各种感召之下,允许因肺结核死亡的儿子参与到这个计划。
然而真实历史中,这人是吃老鼠药自杀死的流浪汉,这场戏是无中生有,新版《绞肉行动》剔除了这场戏。
《冒充者》剧照真实性是有了,但没想到是本片竟然将整场惊心动魄的行动拍得如此......让人波澜不惊。
《绞肉行动》名曰是间谍片,但更像一部话痨片,全片在室内喋喋不休的对谈,你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话剧。
整场谍战行动基本靠人物口播,巨大的信息密度藏于对白中,一不留神,你就会不知道故事进展。
信息量越大,反而越让观众混乱,到头来你会发现,全片最清晰的地方,其实是预告片。
这份专八级别的听力素材,必然是需要听多几遍才能听懂。
在反复比对字幕后,观众大致能还原出整个故事。
本片对于细节的还原,不可不谓是讲究。
一般来说,常规的好莱坞商业片会把重心放在任务进行时,然而《绞肉行动》不是,它花费大量的篇幅在任务的前期筹备(本片一小时二十分钟左右的篇幅都在)。
导演带着观众,从零开始生出整个计划。
从寻找尸体,到为尸体制造人设,寻找埋藏在各路的间谍里应外合。
这套复杂的流程下来,还没认全角色,观众已经懵了,以至于忽视了不少有趣的彩蛋。
本片其实埋藏了一个让影迷们兴奋的彩蛋,一位叫弗莱明的同僚在写作,他称自己在写间谍小说。
也许不少人已经猜到了,这位叫弗莱明的同僚就是伊恩·弗莱明,《007》原著的作者。
而007的原型人物达斯科·波波夫也是“绞肉行动”的双面间谍。
处处藏着历史细节,处处考验你的知识储备。
也许导演也意识到这么干下去会劝退不少观众,于是强行加入了全片最为鸡肋的感情线(这也是豆瓣网友吐槽的败笔)。
你无法理解科林·费尔斯饰演的情报官员埃文,是怎么跟凯莉·麦克唐纳饰演的女秘书通上电的。
这场毫无来由的雾水情缘,到头来结束得也是莫名其妙。
战争危难之际,人与人之间产生微妙的情愫很正常,但如果没有,真没必要勉强。
导演和编剧写得尴尬,观众看得更尴尬。
这部上线流媒体的历史题材电影,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
不可否认,它在服化道各方面是精致的,但也不可否认,它很乏味。
它就像一盘英国美食,看起来丰盛且色彩缤纷,但真吃下去,你就会发现再精致的乏味终究是乏味。
不好吃就算了,最后你还发现,买单时他们鸡贼地给你算上了小费。
【首发于“正点观影”,笔名不同,但是本人没错】
《绞肉行动》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的英国电影,其历史性质极为惊心动魄,但影片整体情节比较拖沓混乱,是一部资深影迷练眼的“做功课”必看影片。
电影讲述了在二战期间的一次重大特务行动,故事发生在英国海军极其复杂的战斗环境中,让观众有机会体验到当时残酷的战争景象。
电影富有过程感和历史遗留的深切感悟,使得它充满了可观的情感深度,它足以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二战中参与其中的士兵们的牺牲和英雄主义。
剧中穿插的男主沾花捻草情节比较多,但非常鸡肋,但再现了英国绅士风度,有情有义但不动手动脚,愿打不愿挨,各走各的路,也是间谍工作特殊的情商。
虽然影片技术上有很多不足,但由于它对二战期间未被广为关注的重大行动表现的深切感悟,使得这部电影凝聚了强悍的历史意义。
影片的描述也非常鲜活,完美地表现了战场的枪炮声和残酷的死亡场面。
《绞肉行动》缺乏出色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像是一部纪录片,室内对话太多,间谍专业术语也很难懂,想拍出巨作,但剧本单薄,剪辑杂乱,效果非常不尽人意,与同类二战影片相比是比较牵强的影片。
什么是好的电影,最基础的是有个好故事费劲看完了这部烂片,不得不吐槽1、故弄玄虚,绞肉行动这个名字忽悠人,没啥战斗场面2、一组官僚的情报小组,弄的一个渣渣欺骗行动,根本没有欺骗性3、策划都是临时拼凑的,赶上啥算啥,弄个死人弄到海滩就想蒙混过关?
要想精彩,找个真少校,死在海滩,才显示出你家的牺牲精神4、穿插了狗血的恋情,这么紧张的战争,不是跳舞、就是喝酒,还搞婚外恋,就这素质还觉得自己特伟大?
5、根本不需要拍成电影,叙事缓慢,情节和电视剧一样啰嗦看了就后悔
我以为的行动是擦枪走火、硝烟弥漫,没想到呈现的竟然是幕后的环节,抛开那段毫无感觉的爱情戏码,全片基本都是在讲述谋划的过程,当然了,说这些并不是排斥内部的头脑风暴,毕竟电影在可信方面处理的相当细腻,从密集的台词里就能窥见内容的深邃,要是不暂停细看,漏掉的也许就是精华。
但就历史而言,沉闷就是智者的象征吗?
或许凭着价值观念,观众有足够的世间辩证思考,却不代表可以享受复杂,因为真正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觉得难懂恰恰是没有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如果多点有关敌方、前线亦或战场的刻画,就不至于显得压抑枯燥。
也许导演觉得自己拍了个大聪明,但在中国这里,有着《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各种先例,围绕尸体饶了一大圈子,本质上就是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障眼法,也可以理解为声东击西,这些技巧早就有所耳闻了,又何以忍受两个小时的唠叨呢?
电影讲了二战著名的一次间谍活动,也叫肉馅行动推荐一个B站UP主 地球灯塔,做了一期肉馅行动的讲解,清晰明了,不了解二战历史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本片从英国视角还原了行动的过程但是片中缺少受害者视角,没有展开讲德国是怎么上当的反而用大量篇幅讲感情线,可能导演给他的定位不是谍战片但是这种题材你不拍谍战片我是真的不理解
《绞肉行动》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
狡猾丘吉尔通过情报部门的运作用一具尸体骗过了狠恶的希特勒,并最终用很小的代价登陆西西里岛;以便从岛上开始逐步消灭轴心国力量-登陆西西里岛是二战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行动。
由全明星阵容出演的英版谍战爱情片。
故事并不复杂,双线结构也很清楚;谍战过程、情感碰撞;暗线也很巧妙(第一人称小说家带入强调了戏剧化)PS:【我个人感觉是有一条这样的线】。
剧情比较复杂,谍战过程的坎坷、意外、插曲、对抗、计中计、谍中谍、该有的都有但是整体比较平;感情碰撞围绕四个主角交叉展开,又带着一套虚拟爱情(马丁与帕姆)和真实爱情的双螺旋;相对谍战部分复杂很多。
精湛的演技、英伦的诙谐、完美的场景与细节、精彩的画质与丰富的镜头语言还都是可圈可点的。
特别值得一体的是几个桥还是特别有意思的,西班牙几位英国大使真是使用浑身解术才把事情拉回正轨(裆下见真章😂);改稿那一小段实在太讽刺特别有工作带入感。
但整体评分不高(某瓣)究其原因我感觉是台词太多又快看着译文版会很累,特别是情感部分不仔细看就会乱;第二就是双线太平均谍战部分没有想象的精彩;第三节奏慢导致略有拖拉。
整体还算不错👍
惊心动魄。
感情戏真的是无聊且不必要 不如多给两个男主一点chemistry来的好嘛 毕竟一部电影聚齐了两位Mr.Darcy what are the odds!
相当扯淡。选尸体还算花了点功夫,但是选照片竟然打算随便找个自己单位女同事的照片,然后女同事直接说,我知道这个行动,我要加入……军情五处这专业度跟屎一样的,这种影响战局的行动,保密级别是开玩笑吗?最有趣的部分是尸体漂上岸之后的博弈,但全程竟然语焉不详的糊弄过去了,然后大段篇幅放在小组两位领导和女性下属三角恋,且其中一位有老婆孩子,且家庭不幸福。这尼玛不是渣男老板骗小姑娘女下属的剧情吗?谁要看这些玩意,科林叔也救不了。最后由于照片问题,计划基本已经完蛋,竟然要靠纳粹内部反对派搞定,这是把脑袋寄存在对手刀下看对手手抖不抖吗?竟然跟领导汇报说凭直觉会成功的,领导总算像个正常人,跟我一样想把这两棒槌吊死。
情感戏太拖后腿了,更不能忍受的是用打飞机作为筹码和间谍利益交换,也太瞧不起那些人的家国情怀了。总体上,就是觉得没讲好这个历史故事。
朱可夫再遇贝利亚
M的起源
太过平平无奇了也
简介里说,奠定了二战胜利的基础…这话苏联不同意…另外,绞肉行动只是一系列谍报行动中的一个。英美实际上破解、或部分破解了德国密电系统,德国也从土耳其大使馆拿到了中东部分英国的密码… 德国谍报系统被历史证明,在脱离欧洲大陆之后,就开始磁悬浮,各种假消息骗钱的间谍、双面间谍有效降低了德国的情报效率,关键是德国没有什么办法辨别真假情报,屡次战略误判…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苏联太强大了,开始反击了,墙头草们都在准备退路…剧情中感情戏有点过量…其他中规中矩…基本没有特别亮眼的。英国主旋律可发挥的空间真的不多。
这个行动够复杂啊,要是再丰富一些内部情况,能形成多方绞力,而不是儿女情长占一半篇幅就更好了
我是真的被预告片骗进来的。这双排扣,这演员阵容,这传奇的真实事件,这戏谑吐槽的风格,怎么想都不可能烂吧。诶嘿结果一点进来精彩部分全在预告片里了,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是这场说三角又不怎么三角的恋爱,以及各种各样说个开头又马上烂尾的支线。我理解这部电影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感情戏,是不想让这具做出巨大贡献的尸体停留在一个道具的身份上,而是围绕这具尸体给他安排背景,让这些因战争丧偶、独身、分居的人们得以表达自己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期望,同时也颇有新意地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痛苦。但是这种叙事方式写成小说可以,拍成电影做个插曲还挺有趣的,拿来当主线还不如细说驻西班牙的双面间谍那被逼无奈又抠又撸(电影里是这样演的嘛!)的惨烈生涯来得震撼。
非要加入一点感情戏为什么呢,好好拍个传记不好么
很适应很喜欢这种老式讲故事方式,有很多缺憾,但是舒服。科林老了,但魅力无可抵挡。
影片中女主那根眼睫毛说是史上最重要的一根睫毛不为过吧。很工整的谍战电影,从前期准备到实施行动乃至最后的成功,按部就班娓娓道来,虽然最后的成功还是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但运气不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嘛。如果说前期部署需要面面俱到事无遗漏只是基本要求,后期情报送出双方博弈就要凭借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了,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真是太考验心理啦。影片除了谍战片惯有的剧情外,尽然还有办公室政治和办公室恋情,科林费斯魅力依旧,让这段感情的产生很可信。另外片中的的伊恩弗莱明就是写007小说那位吧。
7/10 220523 Mincemeat swallowed. Rod, line and sinker.
说真的,这种历史片能不能别加入感情线,居然还有gay元素 大减分啊
这么些年过去了,小寡妇还是小寡妇……
1,取材上确实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鲜为人知,却又在二战中有巨大意义,能以电影的方式把发生在战争背后的这群人的努力经过拍出来,着实有不错的立意。2,成片质感不错,正统的拍法,摄影,对白服装都有着老派电影的调调。但剧情线实在过于平实,很多支线如柯林斯弟弟的身份啊,两位男主之间的争风吃醋和相互猜忌啊,无太多详叙的必要。3,真是难为驻西班牙大使了,腐国电影果然还是少不掉那样的桥段4,两段绝好的台词,一是老太太写的情书,语言优美,情感动人,二是琴生气离开酒馆后对柯林斯严肃地说的那段话,有独立女性的闪光点5,配角的那位办公室写小说的,再加那个丘吉尔,这不就是电影《套装》(誓不低头)演员班子直接挪用嘛0512看完
寡淡如水 催眠佳作
我很喜欢
玩弄希特勒的同时谈了一场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