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女儿
女兒的女兒,女儿们的女儿,Daughter's Daughter,My Daughters’ Daughter
导演:黄熙
主演:张艾嘉,林嘉欣,刘奕儿,洪林小湛,赵文瑄,周采诗,艾琳·阿黛尔·克拉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4
简介:耳顺之年活得悠然自得的金艾霞(张艾嘉 饰),突被通知在纽约做人工生殖的小女儿(刘奕儿 饰)车祸身亡。在处理后事、对成功胚胎的去留做出抉择的同时,她将面对当年出生即被送养的大女儿Emma(林嘉欣 饰)。做决定的时刻;她,抑或她们,会如何选择?详细 >
劇本有厚底,並且是有電影感、電影語言的電影。(這點很重要!近些年很多作品我都覺得只能說是在電影院播放的電視劇。)張艾嘉和林嘉欣的表現都很出色,對手的幾個場景也很精彩。是有看頭的作品!
在当代这种所谓多元化社会,老人家们的传统观念简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冲击。同性婚姻、未婚妈妈、人工代孕……每一个都那么离经叛道。但是女儿就是母亲的一切,所以一切都能包容吧。就算不能理解,也一定可以包容。这么大胆的题材,还是湾湾影人有勇气拍出来。毕竟世界变化快。我们早晚也会变成老人家。
很失望,就……挺不好看的。台词写的非常有问题,没人在那种状态下会那么说话,人物表演也有问题,不知道谁在吹张艾嘉演得好,表演痕迹那么重,角色情境跟人物状态都不太对,观感更差了,完全入不了戏。关于这个去世女儿冻卵的题材,我大概几年前就在国内的好几个创投会上听到过了(最早是个女性新导演,后来一度传出来宁浩要拍),没想到最早被台湾导演拍出来了,但是只能说跟想象中的差距挺大的。原故事(不确定是撞题还是就是同一个)是一个好素材,具备很强的戏剧冲突跟话题性,需要强大的女性意识来做支撑,而且很东亚,如果拍好了会很容易让人共情。但至少目前这一部,不管是女性表达(母职、弃养、生育、自我和解、三代甚至是四代女人的命运等等)还是同性话题,都很浅,也有点旧,不够落地也不够吸引人,就挺遗憾的。
三代母女之间的情节剧,大概可以算某种意义上的LGBT Pro-Life片。张艾嘉应该又能拿金马影后了
整个东亚的女性都在讨论母职惩罚,只有台湾片还在把孩子当人生救赎,对于同性恋和未成年母亲的议题都是浅尝辄止,最后还是要世界大同
把人物的所有秘密(前史的、当下的、未来即将面对的)均匀分布在每一幕,像挤牙膏般一点点释出悬念,于是每一场都如过渡戏。将生活流的情境、由对话组成的信息拼图以及人物剧烈的情绪起伏纽结在一起,三股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彼此消解,很难找到观看的位置。已经是台片主创顶配了,做到这样远远不够。不太能get张姐的表演,靠频繁断句还原真实对话时边说边思索的状态,但断句位置很怪,例如“我们好像有关系,又好像没有关系”,在“又好像”后,她停顿一秒,然后接“没有关系”,听感很刻意,类似情况不是个例。(李雪琴居然出现了两次,实火,全片最大彩蛋
看到后面母女两人的对话,说没有陪着一起……那中间那一段陪着办理各种事情的Emma是幻想出来的?直接整懵了
议题好多啊。同性、代孕、未成年怀孕生子后将女儿送走,内容其实很满、很累,如同多数东亚女性一样累。一个在年少时送走自己女儿的女人,却要在自己花甲之年决定要不要抚养自己女儿意外离世后留下的胚胎,是啊,如果是胚胎的话,负罪感会没那么强。可是,她最后还是决定要养大那个小小的生命。一边要自己的孩子不要生了,会很惨。一边又找人代孕生下女儿的骨肉,自己选择再次走上那条很惨的道路。东亚女人复杂矛盾又苦累的一生,始终无法洒脱地活自己。
9.12 TIFF首映 很难说台词和剧本哪个更尬 为drama而drama 浪费了一个这么好的题材 PS以及我居然没有认出赵文瑄
遗憾电影对“代孕”是持积极态度的。唯一值得圈点的是张艾嘉前期的反母职(但最后还是妥协了)。
很恐怖,“胚胎是生命”“life will find its way”都喊出来了,原来生完就丢比不生更道德,感觉姐姐会怀着对母亲隐秘的报复心态去参加反堕胎游行。虽然演得很好
短短两小时,探讨了太多尖锐的话题,好像是用火热的中式菜刀,对准New York这冷硬的coldbutter切了一刀,这刀痕不正是唐人街吗。
有点子无语的
張姐的大女主戲,幾乎滿到每一場戲她都在,既要完成人物對白推進情節發展,又要醞釀情緒在長鏡頭的運動中,會有些許割裂的觀感,但還是捕捉到了一些非常動人的時刻。無論如何,有這樣的對手,鍾雪瑩的女主角含金量很足。和每個角色產生關係,直到套上「女兒的女兒」這個萬能的結構裡,去講一個很當下的議題討論,但看到趙文瑄這些熟悉的面孔有彷彿回到了90年代的華人移民故事裡。
T挺白净好看的
在台北看的。不喜欢这种调性的故事,但是影片还可以。整部片子一直有种抓不到叙事重点的违和感。直到最后一幕,女主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将主旨揭示。回过头想来其实还行,不过我确实不喜欢这个故事。
剧本真写挺好的,估计因为预算问题执行上扣了点分,但东亚家庭之间的牵绊特别是那种平淡下的暗涌很难拍。数次泪目。
#TIFF24 说是要扔掉客厅里的企鹅,却在最无力时只能拥抱它;一直念叨饿,吃的第一口东西却是女儿生前做的饼干;唐人街playground旁演奏哀乐,寶福殡仪馆门前搬运尸体的女人面不改色,生死如常;密密麻麻的留言里还是能找到女儿的那条;如果你赌一把,你会赢,最后你真的赢了。人在海外,看到传送带那一幕还是落了泪。六年前侯导就看上的故事,只能说不愧是侯导。三代母女的演绎都很精彩,期待未来能拜读张艾嘉为人物写的小记,她说书名就叫《女儿》。
小女儿根本没准备好,她也不想生小孩,但她女友想要,她爱她女友,所以。大女儿可能是因为很小的时候被送走了,心里有过很多动荡不安全感,所以很想要一个孩子,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女主小时候意外怀孕,她太小了她根本养不了小孩,把小孩送走是明智的,不然是一起吃苦。很现实的一点是男的又隐身了,没人责怪男的。后来她恋爱结婚生孩子,顺其自然的,像社会教导女人那样,当然这样讲很片面,可能她也觉得时间到了➕也想要个孩子。女主的妈妈这个角色设定很有意思,虽然失智了但依然记得要帮女儿的女儿找领养人家的事情。女主后来很排斥小女儿忽然决定要小孩,是因为她知道“要小孩是需要提前做准备的,主要是心理准备“。这部剧的每一个女人,都在无知地有意识地主动被动地承担责任,女人一辈子都在承担责任。女性命运是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一个议题
虽然不是特别“大众”的女性影片,(立场导致的),但是日常温暖的调调非常好,没想到是24年的影片,质感让我幻视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