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本文原作者非我心也,盗用必究。
我一般看影视只关注电影本身,不太会关注到制作者,除了一些特别特别出名的,或者是令我特别特别感兴趣的。
比如说,看《实习医生格雷》,让我关注到了吴珊卓,看了《杀死伊芙》,那看了《杀死伊芙》,我就不知怎么的,想了解导演还会有什么作品,然后就通过叫菲比·沃勒-布里奇的制作者,找到的这部电影。
然后,就算此刻,一想起这部电影就心里特别难受,更别说第一次看的时候了。
记得看到一大半还是一半多的时候,怎么描述那种心情呢,就是希望这个女主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又预感到她不会有好结局,害怕期望落空,强烈到无法承受按部就班地,看着她一点点悲惨下去,于是,我就直接跳到最后,看了看结局,哦,她死了,然后,再回去接着看。
狠毒的编剧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其实最开始,我对编剧产生的情绪是怜悯,我那时候查了一下,她是一位贵族小姐,我想她到底受过什么样的创伤,能创作出这么悲惨的人物,再然后再然后,太喜欢思考就是麻烦,再然后我就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我想她但凡有悲悯之心,就不应该让她创作的人物如此悲惨。
我当然有理由说她,她虚拟出来个人物,自己又干别的事去了,也许早就把人忘到了脑后,然后让我去替她虚拟出来的人物伤悲,我真的好生气,我可不可以说,此处省略多少多少字。
本来想写好多字的。
给她100分,她没有悲悯之心,我悲悯悲悯她。
她字为虚拟,我其实也不清楚是谁。
盗用必究。
该片改编自乔治·摩尔的短篇小说《阿尔伯特·诺伯斯的简单生活》,讲述了19世纪的爱尔兰,一名女子为了活命不得不把自己化装成男人的故事。
故事选择在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取景,连旧式公交车的铃铛声,都带有那么一点点仙境的感觉,配乐也很好听,像是在倾诉,更多的实在自我聆听,给整个影片加分不少。
但最最出色的是克洛斯的眼神流转。
尽管被厚厚的面妆遮盖,但是老戏骨的气场丝毫没有掩盖,年轻的演员大都是在她的带动下完成了表演,要不然有很多人说,克洛斯的这部戏,是其再冲影后之作。
12年5月底的时候,从苏黎世飞北京,没什么可做的就看电影,这部之前还看了一部忘了名字,情节设计就是让人心酸让人哭笑最后众望所归结局圆满的,也是很不错的片子,本来觉得很感动,可是看了Albert Nobbs 之后才觉得之前看的片子真的太过于美好了。
看了一知半解的介绍以为是一部女性励志片,想象着最后她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努力以胜利的姿态重回女儿身之类的,完全想错了。
从很开头的时候起,就不知不觉地被主人公吸引进入他的世界里,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或者他自己的世界,但是一直在他生活的空间里,跟着他一起谨慎行事,一起小心的保守着那些可怜的秘密,一起怀有不确定但是又坚信的愿望。。。
有一幕,是他出去看自己心仪的那间屋子,坐马车回来的途中不自禁的露出喜悦的表情,那表情很情不自禁,但是有看的人觉得他非常的小心翼翼,因为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啊,没有到最后一步就还不能笑得太早,有种不敢奢望的感觉。
自从认识pigue之后他的生活变得稍有明快的感觉,经常外出,经常露出笑容,但是这些就和他本人总是时刻收敛着自己一样,我看的也是秉神凝气的,总觉得命本卑微,明媚的希望是一种非分之想,最后的结局啊实在是太悲伤了,我哭了好久都停不下来。
无法接受,他如此努力的人生,他毫无过错,他应该得到幸福,起码的应该给他那间喜欢的屋子,至少完成他的一个心愿都不行么,至少不要让他那样死去啊。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根本不懂得评论和欣赏一部片子,可是我想作为大多数,我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它打动了我,我为它哭了那么多。
好多评论都从各种专业的视角,说电影被拍的平庸了,说结局不够力度,说起伏不够,说沉闷,说各种。。。
也许因为坐飞机的原因,我完全没有觉得沉闷而看不下去,早那种被局限,隐忍的氛围里每一个喜悦,哀伤都非常的敏感,有种在孤独恐惧的海上航行,尽管小心翼翼,尽管暂时风平浪静,可是始终不能踏实,期许着就这样稳稳的靠岸,却最终发现水手的命运就是海上漂泊,遥望岸上华彩时却没有发现已经湿了裤脚。
一部电影一定要表现点什么主义,主张,什么特定的观点才可以么?
它的结局和故事都不会是我喜欢看到的,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打动了我,足矣。
我没有想到什么女同,女权的,我在想,那只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身份设定,就像水手一样,其他人的命运也一样,生而卑贱,祈求主流形式的幸福就是非分之想,我们有多少人都在不甘自己今生投胎的失误,奋力和命运抗争,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也或许就是因为电影展示的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面,它太不讨喜了,如果人生如此向上终于还是敌不过命运,那还有什么未来的期许了呢?
那些备受亲睐和推崇的故事往往都是大多数中的异类或者奇迹。
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素手无策,就是无限的深深的悲伤。
就是纯粹的好奇心看了这部电影 收藏至今都不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 看着海报觉得是主仆之间的故事 由英国主导的话应该不会太让人失望 结果才发现还是一个略带悲情的故事——华夏有木兰从军 都柏林有Nobbs扮男仆 【Albert Nobbs】一个内心伤痕累累童年经历极度不幸的人物 辗转各地酒店业之后到了Morrison's Hotel 好在在这里工作让她暂时不会毫无目标失去生活信心 每天获得的小费好好存起来 其实影片最初也不知道存款到了一定数额之后到底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开端没有任何线索另外一方面几乎每天都要在非常小心谨慎和审时度势中度过 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真实性别不被找到任何蛛丝马迹以及服务好客人获得小费——注定了少言寡语的性格转变比较突然 刷墙匠Hubert Page的出现让她从惶惶不安到找到了一个和另一半共度余生的想法 如同一个男人一样去追求一个很单纯的女孩 然后经营一家小店 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have a life together. 但是最可悲的决定是在意外怀孕之后仍然要接受两母子 大门仍然向她们开放 一直到最后还是不改初衷 Albert是个非常悲惨的人生 从小到大直到最后死亡 生病风寒的时候不能去求医不是因为没有条件而是为了守住秘密 最后还要为了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女人受到致命的一击 去世后还惹人非议和讽刺 包括“巨额”遗产也被酒店女主人收为己有 对于Albert Nobbs而言 在那样的情况下离开这些是非也不为一件好事 不用伪装 不用渴求 不用卑微 或许可以和Mother团圆也不一定【Hubert Page】男装扮相 的确是McTeer更甚一筹 国籍上还是会有一点优势 Glen Close作为一个美籍演员已经很努力地去诠释这个角色 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还是不能自如地演出一个爱尔兰的感觉 这里面本土的Jonathan Rhys Meyers和Maria Doyle Kennedy 戏份不多却很自如地驾驭了角色Mr. Page也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 却完全从中走了出来 遇到了自己的soul mate过上了domestic partner的生活 结识了Albert Nobbs 可是两个人由于意外的病痛和意外事故都先离她而去 这让她一时孤独感四起表演很出彩 尤其是和Nobbs的对手戏 明显她完全展示出了男性的阳刚和力度 而Nobbs同样作为Tom Boy而言完全不够 最终那一幕和Helen一起的戏——假设她完工后要离开是非伤心地的话 她会带走Helen和孩子 阻止另一场Albert's sad life. We cannot let this happen, can we? 【其他人物】贝克夫人将一个Drama Queen演出到了极致 包括一个奸商唯利是图以及翻脸不认人的本质Helen n Joe 所有热恋到没有头脑的男男女女们都需要参照的一个反面例子 那根本没有爱 好姑娘们要认认清楚什么是占便宜和爱情难以忘却的还是看到了Henry VIII和他第一任妻子两人的客串 几乎没有什么对白 Meyers不过就在里面继续纸醉金迷了一下 这种角色对他这个曾经演过都铎的人而言自然不在话下假如要情节完好的话 戏剧冲突没那么强 比如Albert如愿开了自己的烟草店 Helen被扫地出门后他还是接受了她 为了遭人口舌 她们三人一起去了美国——这样的话 就不是Irish literature了 就是美国人写的美国梦系列影片
谢天谢地又看到了一部佳作。
忧伤而压抑的调子,在那个年代,存在着这么一群人,“TA”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由于社会的不公与愚昧,“TA”们备受压迫,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这是一部带有批判色彩的作品,遗憾的是至今才欣赏到,庆幸的没有错过。
影片带着淡淡的忧伤,一抹灰色,为我们讲诉了一个可怜女人的生活,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着,每天小心翼翼的工作,节俭之极,就是为了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一家属于自己的烟草店,她是那么的天真,让人怜惜。
影片一开始就是主人公数零钱的情节,让人好奇why,一步一步为我们解开谜题,苍白坚毅且不苟言笑的面孔,相比隐藏了太多的难言之隐,演员演出大胆(不惜露点),情节层层递进,没有一丝多余之处,注定悲剧的故事,结尾的意外让人大感唏嘘,世事无常。
可以说影片中,人物言语不多,更多的是对内心的刻画,细腻、深刻,长镜头的表现,复古的气氛,饱满的人物,一切都恰到好处。
Lay your head downSinead O'ConnorSing to me softly your tales of woeI'll cradle you closely, I won't let goI'll speak to you gently of what I knowDon't you cry...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Winds blow, rains fallBut its warm by the fire's lightHush don't you see, you're here with meand there's dark at the end of the night...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The moon is sailing byThe stars are softly shiningThe tide is full and highWe'll fly to the edge not as distant as it seemsAnd maybe we'll find there the key to your dreamsSo you just lay your head down darlingSleep now la la la la la ...Lay your head downLay your head down...片尾曲如此重要。
一下子就催泪了,联想到主人公那个miserable的生活。
就象前年的true grid的片尾曲一样
片头就相当简单,直接切入女主点壁灯的细节。
一盏盏点亮,不急不躁,看的就是内心平和的人。
背景是19世纪的爱尔兰,在都柏林最豪华的酒店。
这个酒店是专门给上层人士提供寻欢作乐的场所。
看看片中对那些子爵,夫人之类的纵情纵欲的点到为止的描写,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和腼腆且认真生活的女主比荼靡且不公平,但是谁说社会是公平的?
各有各的生活罢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单线故事,就像任何壁炉边摇椅上的老奶奶边迷起眼睛回忆边颤巍巍讲述的故事一样。
这些故事们既没有像童话一样美化生活,也没有通篇都血淋淋地展现生活狰狞的一面,而是平平静静地被叙述,讲述‘从前有个人后来他死了’的故事。
故事讲完了,电影散场了,你觉得艾伯悲哀也好不值得也罢,叹口气舒解下心情,继续自己的生活吧。
看看艾伯的生活,起床上班观察人下班数钱记账看母亲的照片关灯睡觉。
为了掩饰自己的性别,平时谨慎行事沉默寡言,是个几乎无存在感的透明人。
从14岁被强暴后决定改变性别谋生开始,这种压抑的生活使艾伯表情少,语言少,甚至讲个笑话也不会,头脑也很简单。
每天枯燥的生活中唯一能点亮他双眸的就是对于街角‘诺氏烟草行’的幻想,蓝色的大门,黄色的墙壁,摆两个壁橱,一个放烟草,一个的橱窗里放满糖果。
二层足够住,有壁炉和暖暖的阳光。
片中数次穿插诺对小店的憧憬,细节也一点点丰富。
开始只是一个人的店,后来拜访了佩吉的裁缝店后在马车上幻想出有凯瑟琳或者海伦帮着照顾生意。
直到最后带海伦亲自给她描述时,幻想出的家庭另一方已经确信无疑是海伦了,虽然换来了不屑和嘲讽,但是艾伯依旧觉得幸福。
片中一到温馨幻想的时候配乐就比较明朗温情。
说艾伯是女性吧,她已经被扭曲的社会压制到无法变回正常的女性。
在佩吉的引导下,她一步步意识到内在的女性角色。
当她穿着裙子开心地奔跑在海边大概象征着试图像女性角色转变的心理,可惜却很快摔倒在现实的土地上。
狼狈爬起来的诺脸上刚刚生动起来的表情消失了。
说她是男性吧,可是她压根没有男人的欲望。
认为在一起就是简单的在一起,甚至连碰也不碰海伦一下。
其实我觉得电影和同性恋没有丝毫关系。
她和她都只是被迫隐藏性别,试图以结婚来和一个人绑在一起获取温暖罢了。
不同的是佩吉找对了人有过开心的日子,而诺固执地不去分析,一厢情愿地编制了一个梦境把自己渡到长眠。
有600傍的艾伯本可以按计划去过很好的生活,去像梦想的一样开是一个有市场的小店,属于自己的。
可惜后来羡慕佩吉的生活盲目单方向地寻找所谓的温暖和依靠,终于搭上命还为吝啬卑鄙的老板娘做了嫁衣。
没有认识到别人的生活可能并不适合自己是最可悲的。
要说影片中描述的坏人吧也就老板娘了。
有型的锅炉工只是一个梦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加酒鬼加暴力分子加依赖女人的迷恋来骗取小恩惠的可怜虫。
他的女友最后认清了他的本质断了关系,他注定永远都到不了梦想中的美国。
‘到了美国我就能好好工作能摆脱贫困能给你过上好日子balabala’别逗了,他和艾伯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有努力上的梦想,而帅哥发誓时深邃眼睛中的光芒会轻易地熄灭。
影片纯色基调中其实还是有温暖的一面的。
比如佩吉为了安抚惊慌失措的艾伯的露…咳咳…的惊人一面。
我很欣赏她的性格,敢于反抗不合理,同样的隐藏身份,佩先生显然更像男性,高大大气幽默智慧善解人意,敢于追求自己喜爱的,也关心朋友。
每次艾伯和佩吉在一起我就觉得放松下来,既然艾伯悲剧的结局已经可遇见,能让她开心一分钟是一分钟。
比如艾伯睡前或者生病都会看的照片,那是她关于母亲仅有的纪念,而母亲也确实庇护着这可怜的孩子,生前在经济上,死后在精神上。
比如海伦最后在艾伯奋力保护她受伤回房后,轻轻敲门温柔地叫着‘诺先生’。
所以即使憎恶她之前对艾伯的利用,这一刻也忍不住觉得温暖。
艾伯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虽然已经晚了。
再比如医生终于在得知艾伯是女性后终于厌恶了活在秘密中的生活,带着侍女玛丽远走高飞,终成眷属总是值得祝福的。
再比如海伦成了单身妈妈后的表演瞬间让我觉得她成长了,母性的力量让她在美丽的外表外变得坚强。
而佩吉的‘Well now, we can't let that happen, can we?’作为结束语也算是最后给出的温情吧。
影片结束。
所有的路人,都只是社会存在的真实的一面,憎恨或是喜爱都浪费感情。
让他们擦肩而过,再次变成模糊不清的路人吧。
而我们的生活还在上演。
片尾曲空灵深邃,真好听。
但不说别的,只说《雌雄莫辩》是怎样真正完美地支持《第二性》的。
故事主人公生为女儿身,却为着生计不得不伪装成男人,简单到傻气的她遇到那个同事蕾丝之后,竟然对温暖的家庭生活向往起来,幻想着青春活泼的女孩有一天能够在安静的下午坐在她亲自购置的房子中织毛衣。
这种傻傻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内心杂乱搞不懂自己愿意做男人还是愿意做女的状态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忍俊不禁。
与《第二性》一样,《雌雄莫辩》是承认诸如男女生理构造等方面的主体客观上差异性的,年轻女孩不愿意给“傻逼”织毛衣。
因为这个“傻逼”竟然要求婚了都没有牵一下女孩的手,女孩要的是有足量荷尔蒙分泌的爱情,这一点是任何心理和思想上的调整都无法改变的。
但是,尽管男女主体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原因,但一因素对男女低位以及处境的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故事的高潮,艾尔伯特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奋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捍卫了男人的尊严,故事的结局,艾尔伯特带着微笑不留遗憾地死去。
而将青春活泼的海伦肚子搞大的让海伦无比着迷的浪子最终却胆怯不负责任地抛弃妻子,全然没有现下观念里男人应有的气度和担当。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性别气质,男人和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行为等“特质”是由各自的处境影响和解释的,男人歌女人各自的特质这一被解释变量是由他们各自的处境以及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所解释的,性别特质的形成既是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种性别上的特质,并不是由客观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生理构造虽有贡献,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第二性》中提到这种特质的形成,经济上的依附性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艾尔伯特多年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所以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美好的生活,而大字不识的浪子不仅在困难时对艾伦歇斯底里咆哮,更甚唆使自己的爱人出卖身体赚取钱财。
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也是形成性别特质的根源。
这一点在《雌雄莫辩》中也得到完美表现,故事中海伦未婚生子,不仅遭受白眼和歧视,而且海伦面临随时被赶到贫民区的危险,没爹的孩子也面临随时被带走的命运。
《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女性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在《雌雄莫辩》中,海伦的幸福掌握在浪荡男子手中,阿尔伯特这个女人也只能扮成男人才能逃离平民区改善自己的境遇。
《第二性》也个性鲜明地指出,女性所处的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即在男性允诺的物质以及情感利益的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种被支配的地位和身份,哪怕她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被支配地位将使她丧失掉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置自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雌雄莫辩》中年轻貌美青春活泼的海伦从前到后的遭遇就是这一论点最好的论据。
其实,女权提倡的男女平等并非男女完全的平等,相反,女权主义并不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男女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二者的主体自主性,消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和支配。
说到这里,《雌雄莫辩》是讲女同还是讲女权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讲女权,也可以认为它是在讲女同。
既然经济上的依附方向、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对性别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后天环境的影响便给与每个人性别特质最大的形成空间。
故事是女扮男装勤奋兢兢业业存了很多钱的Mr.B不想孤单,但是眼瞎,小钱被骗,大钱被贪,命还没了的悲惨故事。
B该恨那个告诉她,她可以不那么孤单的人,这是不负责任的告知,给了她希望。
不是所有人的幸福都可以复制。
告诉她的人,是和她一样女扮男装的Mr.HH的特质,高壮,大胆,敢爱敢恨,主要是没那么笨,这些B一个也没有。
B很踏实,中规中矩,她最该涨的是智商,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陪她。
也没觉得Mr.B多爱那个和暴力白痴野男有孩子还骗她钱的小碧池,B的要求特别简单,她不想一个人而已。
可怜的她这点小要求老天都不给予怜悯。
最后医生说,一个人的一生还能这么惨,然后医生就和喜欢的女人私奔了,这也是B启迪了他。
碧池女带着孩子最后貌似和H好了,如果真好了,可以拍续集了,此女出轨,谋害H,又一悲剧。
总结,人别太轻视自己,宁缺毋滥,擦亮眼睛,珍爱生命,好好生活。
影片看到一半,无法抑制的恐惧象一块大石压在胸口,不能呼吸。
暂停了一会,四下里走走,才又开始坐在电脑前接着看。
事实是,我们越在意什么便越恐惧失去。
因为艾伯这个角色从出现就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使我看的非常担忧,边看边为她祈祷,希望最后能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看她把钱藏在地板里,看她每天晚上回来唯一做的事情就是算计自己还有多少钱时,便知道,戏剧的结果就是,她一定会失去这些钱。
只是没想到,她最后甚至失去了生命。
油漆匠的出现,对她人生转折起着绝对性的作用。
艾伯登门拜访,打开门的瞬间,看到那个她梦想中的壁炉,看到油漆匠两个人快乐和睦的样子,那时候艾伯只是憧憬着自己也能这样,有个家,可以两个人一起开店。
那个时候,她的要求很简单,只是想要个家而已。
可是在艾伯第二次去探望油漆匠,发现油漆匠深深的爱着那个同性的女人时,并且油漆匠告诉艾伯,你就是你,你也会有你的所爱,这才是最致命的一段。
决定了后来艾伯有勇气跳上乔的背殴打他,这时的勇气,是爱。
只是爱,却要了她的命。
人,一旦有了心愿,就好像蛇有七寸般。
活着,它是一盏灯,死了,它是一把匕首。
什么叫真正的安能辨我是雌雄。女主女配表演非常内敛,全片叙事略过松散,无高潮。
很是失望(一眼看出你是女的没想到胸那么大)
爱穿女装并不代表她就爱男人。君可知PPL?君可知娘T?君可知爷P?
恩,一堆名人和一个悲惨的故事。迷失得太久,就忘记了自己本来追求的是什么了。其实,人最需要的,不过是一点温暖。
一如赞叹盛大的演员阵容,这片意在表达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受到的不公和藐视,而不是像评论里的一些人认为是以同性为主题的。但这故事的确力度不够,除了Albert Nobbs被Glenn Close饰演得挺悲催外,其他支线都太平淡了,感觉就像是故事外的东西一样
2星送给两对乳房
操TMD完全没有point的虐恋电影。WTF!
所以。。bromance对女性同样适用吗?另外mia的口音说的不错
莫名其妙
没有【男孩别哭】那么让我痛哭流涕的,但是这种无泪的悲伤足以让我一整天不说话。没看过原著,还以为会是个好结局。现在想想,所有这类角色还是tragedy的多吧。Glenn Close把角色演绎得细致入微。没有查到Janet McTeer的身高让我好忧桑。
剧情一塌糊涂,唯有表演和美工过得去
说句不好听的,Glenn Close总算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她那张面孔实在难以定位,演这个正好。倒是我家小乔打酱油都打那么好看啊
3.5
-_-#
完全看不下去是怎么回事…
没搞懂到底要讲什么。人物、剧情都看来莫名其妙。
weird ass Irish movie
弱 演的也不见得多强大
She doesn't even LOVE her!
我真是被Janet mcteer的胸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