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你美丽伟大那么慷慨太喜欢末日片了今天坐在IMAX影院第五排 脖子难受 一开始特别不适应 画面过大 字幕过小的状态 总是前一秒看画面 下一秒看字幕 还企图想用自己的蹩脚听力听懂发音 但逐渐 被电影的表述征服了 沉浸在其中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片子 之前看末日片的时候因为它的豆瓣评分7.6 就略过了 我真该死啊本片的设定在2027年 当时是2006年上映的 而现在已经是2024年 距离2027年也就3年了 之前看过的末日片的设定有外星人 丧尸 流感 自然灾害 资源枯竭等 第一次看到有设定是 人类绝后 真的很贴合现在的社会 比如老龄化社会 生育率断崖式下跌 年轻人不喜欢生育 国家从计划生育走向开放二胎三胎 一切都有迹可循 人类已丧失生育能力18年 蛮搞笑的 竟然会把年龄进行排名 将年龄最小的人公之于众 开头就报道 最年轻的xxx 死亡 18岁零几个月零几天 然后大家一阵伤心 然后下一个年轻的18岁孩子顺位继承 我只听说过最长寿老人 也许以后真的会有最年轻小孩的排名世界战乱不止 许多国家四分五裂 人们都往英国等富裕国家涌入 成为非法移民 而英国已超出承受范围 开始大量抓捕非法移民 用枪和子弹掠夺财富 用笼子装走难民 说的好听点是会把难民送出去 其实生死难料 影片有部分镜头揭露了军队对难民非人般的折磨 有一个组织叫做双鱼宫 是对抗政府的一支武装力量 他们反对政府暴力对待非法移民 有一天 双鱼宫的领袖绑架了男主西奥 领袖竟是他前妻 那么他们为什么离婚了呢 原来曾经他们有个孩子 在08年流感的时候夭折了 谁都过不去这道坎 便分道扬镳了 曾经他们是在一场游行上相识 彼此拥有共同的目标 孩子是他们的结晶 后来 男主成为了政府的职员 而前妻走向了政府的对立面 前妻想让他帮忙获取对岸的通行证 护送一名非洲女性肯去一艘船上 通行证是一样很稀缺的物品 眼下通行管控特别严格 到处都在抓非法移民 政府鼓励你们互相举报 也许是邻居 也许是朋友 也许是亲戚 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石在慢慢瓦解 街上到处有写着逃避生育力测试是犯罪 政府严格控制着所有 企图寻找失去18年的生育力失去18年的生育力确实重现人间了 只不过是在非法移民 肯的肚子里 当西奥建议肯将之公之于众时 双鱼宫其他成员说 政府不会承认人类的第一个孩子是来自于非法移民 只会给孩子重新找个英国妈妈 肯永远再也见不到孩子了 西奥沉默了为了护送肯去往人类计划方舟 西奥和肯的身边失去了很多人 他的前妻 双鱼宫首领 死于一场组织的内斗 他的父母 原本隐于林 为了帮西奥逃亡争取时间 死于林间 这一场戏真的很感人 肯的贴身阿姨 一个会巫术的助产士 在难民营被士兵随机拉走了 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本片进入高潮 西奥带着肯前往难民驻扎地 那里是鱼龙混杂之地 到处有武装分子 时不时地响起枪声 爆炸声 孩子就在此地降生了 第二天 西奥和肯不小心卷入了政府和双鱼宫的战斗之中 是怀里啼哭的婴儿救下了他俩一命 所有人包括士兵 像看到神迹降临一般 驻足原地 有的甚至开始祈祷 这是对新生儿的歌颂 有时候在想 这不会是一部宣传生育的电影吧 最后的结局是开放性的 西奥和肯如愿找到一艘小船 小船摇摇晃晃地驶离了地下水道 通往大海 在浮标旁边随着海浪摇晃 那是人类计划方舟约定停留的地点 一叶扁舟 在充满大雾的海上 静静等待
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注脚。
(但也算比较全的版本了,为了方便锁定艺术作品看了很多外网粉丝扒的,也没我扒得全嘛……)太懒了不想写完整的作品索引格式,所以只写了简略版本。
(因为背不住艺术家的全名和生卒年哈哈)
00:07:50送子鸟,鹳,仙鹤。
后来Jasper的笑话中也有出现,这不是艺术作品,只是想用送子鸟开头。
其实Jasper的原型是John Lennon
00:18:10 背景墙上的涂鸦是Banksy的Kissing Coppers
Banksy, Kissing Coppers (2004)
00:18:25 最难找的两幅画了,但总觉得眼熟所以想翻出来。
左边那幅太糊了,看构图和动作我倾向于是利皮的《圣母,圣婴及两位天使》,但仔细看似乎又不太像。
右边应该是拉斐尔的La belle jardinière 。
总之应该都是相关题材的画作。
Filippo Lippi, Madonna and Child (c. 1450-1465)
Raphael, La belle jardinière (1507)
00:18:46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但是断了一截腿……这段对话里提到米爹的另一个雕塑《哀悼基督》被炸毁了,这句话后面有呼应。
00:19:26 背景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中最伟大杰作吧(算是某种公认了吧)。
00:20:40 这个没有人能忽略,窗外飞翔的猪……当然是致敬Pink Floyd的充气猪,但充气猪不仅仅是Animals专辑封面上出现过,PF经常在巡演中使用充气猪做道具。
(懒得找图片了,害)
00:37:15 为什么Kee说自己怀孕不直接掀衣服,或者稍微比一下形状(像后面很多次一样),中间挡胸的手还换了一次,因为这里借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Sandro Botticelli, The Birth of Venus (c. 1484–1486).
00:50:08 这句Shantih Shantih Shantih倒不是什么艺术作品,应该是梵文中表示某种祝福的颂词,标出来是因为同样出现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
01:24:10 之前提到被摧毁的米爹的《哀悼基督》,然后在战争区域里拍摄了以类似姿势失去儿子的母亲。
虽然艺术作品被摧毁了,但历史仍然以某种形式重现。
Michelangelo, Pietà (1498-1499)
01:35:34 背景墙的一部分是《格尔尼卡》的拆分重构。
Pablo Picasso, Guernica (1937)
01:36:24 用送子鸟开头其实就是想用送子鸟结束……片子里还有好多零零碎碎的细节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才对,特别是一些莫名给的特写。
也许之后发现了再断断续续补充吧。
(如果能发现的话。
)
我是因为那段著名的追逐长镜头关注到本片的。
影片说的是近未来的人类丧失了生育能力,二十年间没有新生儿诞生,人类陷入绝望,人类社会分崩离析。
主人公希奥是个运送人,他在运送黑人姑娘肯时发现她身怀有孕。
负责接收她的是一个神秘组织,组织的头领正是希奥的前妻朱丽。
朱丽让希奥认识到肯的价值,托付她保护好肯。
肯和她腹中的胎儿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目标,希奥带着她疲于奔命。
前面说到的长镜头就是逃亡过程中的一段高潮戏。
肯在逃亡途中成功产下一子,神并没有彻底放弃人类。
孩子出生在一座废弃的大楼里,当时楼外是炮火连天,楼里是难民的哀号。
希奥护送母婴二人穿过战场,走出大楼时,交战的双方停止交火,向肯怀中的小生命投来惊讶和好奇的目光,躲避起来的难民也忘了危险,探出头来目送他们,仿佛在观看奇迹。
那一刻不仅是肃穆,简直可以说是圣洁。
可惜希奥他们刚走出战场没多远,炮火重新响起,人们继续交战。
神迹和希望能给人以震撼,却不能让人类摆脱好战和凶残的本性。
影片最后留下了一个有希望的结尾,肯和孩子在海上漂浮着等待救援。
海面上笼罩着重重迷雾,迷雾的后面是人类前途不明的未来。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关于这部片子,网上的评论也不少了,不过觉得都没有抓住要害,有必要写一下。
总的来说,一般科幻片都会为我们勾画一个关于未来的情景,大多都是在观念,人性,伦理的层片操作,如《银翼杀手》《ai》《我 机器人》《人猿星球》,或是在现实中不可预见的灾难中看到灭亡中的世界,如《后天》《天地大冲撞》《世界大战》……可以说这是一些比较遥远的未来,他通过未来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通过未来表达一种思考,在这里未来是为了想要说明的问题而搭建的舞台。
还有另一类作品,却是关于未来本身的,或者说是关于现实的世界真正要去向的地方。
人类之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人类失去生育能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存在只是他的科幻外壳,包裹在这个外壳下面的,是并不遥远的2027的未来,伦敦的实景拍摄,阿隆索卡隆的博大野心,他把这个题材建构在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邪恶隐喻之上——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从来就不是统一的,内部的分化、歧视与权力的争夺才是灭亡人类的本质力量 而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时常看到欲望表达和权力建构是比全人类的救赎本身更重要的诉求。
具体来看,影片开篇就以一起爆炸事故交待了背景,把影片的着力点告诉了观者。
可以说开篇通过owen回家的一路行程巧妙的交待了整个世界和伦敦所处的情景,冲突和对抗已经蔓延全球。
虽然这是丧失生育能力造成的,可导演并没有着力交待移民问题与之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一种相关性。
那么,丧失生育顶多只是这个邪恶现实出现的导火索罢了,移民代表了政治经济阶级冲突,宗教和种族的冲突,正是这些构成了影片情节的主要张力。
对黑人孕妇的争夺,在这里是一个能指,指向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
导演对冲突的强调在最影片的高潮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是为众多影迷津津乐道的那段:owen他们抱着孩子从楼上下来,所有人都停止交火犹如见到真主一般,不过大家别忘了这样启示录般的情景并没有改变冲突本身,一枚火箭弹很快打破了宁静,人们毫不犹豫地从新投入到厮杀当中,那个象征人类救赎的婴儿在非理性的战争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激烈的交火让刚才催人热泪的一幕显得异常的滑稽,犹如导演的恶搞(说实话,看到那我激动的热泪盈眶的,然后觉得有被涮了的感觉,高真他妈高)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觉得是对这部电影的大大低估。
透过深层的文本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导演思想中的深度框架——一种顽固的精英主义视角。
在影片中,导演把政府和处于边缘的移民群体都放在了批判的叙事下,而用对影片主角的英雄人物叙事表现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关心人类整体命运,理性的……这样的概念。
具体来看,对于政府,影片开篇电视中反复播出的官方广告说世界已经陷入混乱只有英国是一如既往的,而现实的伦敦街头已被刚从一场爆炸中侥幸逃生owen看在眼里,二者的鲜明对比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还有在owen朋友的秘密住所,一个很轻描淡写的镜头给了桌子上的照片和一张报纸,隐蔽的交待了朋友妻子的记者身份和被政府迫害致残的背景。
“法西斯猪”这个大兵的做法也代表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心态。
而且,英国政府的种种行径一直被费希党以各种方式讲述出来,诸如对待移民的暴行,恐怖镇压,虚假宣传,蛊惑民众等。
到后来进入难民营,更是干脆换成了对军队行径的直接描写。
可以说人类之子中的政府在导演那里是一个近乎魔鬼的存在,完全的种族主义观念和无人性的对于民众的蛊惑和迫害。
反过来看,虽然人类最后一个孕妇被设计成黑人移民女性,虽然主角得到了很多好心移民的帮助,对于这一群体作导演表达的却是复杂的态度。
费希党那个处心积虑的领袖被设计成黑人男性,他们设计害死了owen妻子,骗取孕妇肯的信任,以其作为工具企图谋取权力,而并不是费希党所宣称的为移民谋利,不择手段程度更甚于政府。
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影片对xxx形象的定位可以读出导演对此种边缘群体的厌恶态度,不过最后的枪战中费希党领袖的无助似乎又在告诉我们说这些人也是面对非生即死 别无选择的。
这样的处理似乎前后矛盾又合情合理,或者是导演稍欠考虑。
而且,owen在逃亡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吉普赛人的帮助,在这里导演的态度显得有点突兀模糊。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激战中还出现了中国人,如老鼠般自保的表现显然是带有导演刻板成见的。
本片中“好人”和“坏人”的对比是很鲜明的,来看看好人都是什么样的呢。
主人公高大英俊白人男性owen和美丽白人妻子,高学历,早年参加过反政府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具有强烈自我牺牲精神,在片中双双挂掉。
笃信某种宗教的白人护士,一直保护着孕妇肯,最终被政府军拖下车,挂掉。
与世无争的白人jasper夫妇,媒体工作者早年反战受政府迫害,最终被费希党枪杀,挂掉。
好人基本上都牺牲了,而且毫无怨言,为了这个唯一的人类之子。
最终导演的框架终于水落石出:在他看来,能够拯救和改变世界的始终是白人当中的一小部分精英,他们理性,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为全体人类的命运着想,不自私不偏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非边缘群体,有固定的社会地位,不会产生自身的认同危机,衣食无忧,因此其行为不是为自己谋利。
这样的精英主义视角是本片最容易为人忽视的内核!
总之,对现实的深刻介入是人类之子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众多长镜头的运用和大场面的调度也体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不过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双重野心也给人类之子带来了矛盾,让他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不过7.9的评分还是相当物有所值。
人类之子在2006年影坛带给我们独特的魅力,也为近年来魔幻和灾难类充斥的科幻类题材开启了重回经典厚重的一扇天窗。
电影里的2027年是末世的集结——社会秩序崩坏、人类失去生育能力、地球上最年轻的男性又在阴谋中丧命……Deep Purple的Hush正好响起,在灰色的世界里无望的癫狂。
阿方索·卡隆着力构建出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世界,陷入混乱的非洲和东欧孕育出大批的无政府主义者、意见分子、恐怖主义横行、枪支泛滥、移民问题……而西欧岛国英国被法西斯管理者统治——近乎残酷的移民政策、政府恐怖主义行为,每个人只是“盲目的杀戮或者逃避杀戮,命如草芥”。
客观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而《人类之子》这部影片中反映的世界却又真实的可怕。
这多少该归功于阿方索·卡隆对小说中世界观的把握,即便在他上部完败的《魔力女战士》中,大背景的描绘至少也是成功的部分。
于是在这样一个暴虐而且绝望的社会中,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的出现就成了世界的转折。
人类从未有过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样无助的生命身上,军权统治下的英国能不能继续推行它的移民政策、激进组织“鱼”是否可以借这个婴儿动摇统治的根基、丧失希望的人类是否还能得到一丝启示……于是这个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时一个简单的生命Theo决定保护Kee平安生下孩子,保护她前往“明日”号轮船上接受“人类计划”的庇护。
在我看来这多少是有些“自私”的成分,因为他曾经参加过激进组织,也结交了政要。
他明白抗争的无谓与政治的腐朽,因此也只有他能够站在一个正常人类的位置上面对“人类之子”——以一个近似父亲的角色为这个婴儿抗争。
也许正因为是这些,Theo(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上帝)这个人物在整部电影里都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在电影高潮部分的战争场面的描绘中,阿方索·卡隆用长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还原出近似纪录片的感觉。
当Theo陪同Kee以及怀中婴儿出现在士兵面前的时候,摄影机的仰视视角又颇含几分宗教的意味。
这些都是天才导演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在音乐方面,有Deep Purple、Pink Floyd、Radiohead、John Lennon、The Kills还有Jarvis Cocker想必电影原声的素质也不会差。
《人类之子》这部电影算得上是2006年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在嘎纳上输给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算是惜败了,谁叫咱中国电影这两年的势头很强呢。
不过我觉得在奥斯卡上也悬——面对一群学院派的老怪物科幻题材的电影几乎没讨着过什么好。
至少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是部不折不扣的牛片,阿方索·卡隆作为好莱坞次时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实力还是不容小视的。
P.S中国在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只有1.22,与世代更替水平所需要的2.1-2.2相去甚远。
中国正在面临人口下降的问题,电影中的2027年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原文地址:http://www.blogcn.com/u3/62/8/maclai/blog/50048631.html
想着怎么2006年的威尼斯之后,阿方索·卡隆的这部科幻大作只在去年的技术奖项里有所斩获,看过DVD之后才明白,这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失败之作。
两部分主要原因,剧本本身的不能令人信服的科幻理论,和阿方索·卡隆竭尽全力耗费巨资营造的末世却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虚弱无力并且没有新意,不是我的偏见,但是拉丁裔的导演的确在一些鲜艳色彩狂妄镜头下的影片里更有创造力(看过《你的妈妈也一样》和《爱在歇斯底里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而如此沉重灰暗的末世,本该属于库布里克或者拉斯·冯·提尔。
可惜了的是我的伦敦背景和精彩的配乐,Beatles,Rolling Stone,The Kills,Radiohead等等有浓郁的英格兰色彩的选曲。
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P.D.James的原著小说如果设定在2027年人类就已经丧失生育能力了的话,我还真的要谢天谢地,在当前世界人口早已经突破60亿第三世界还在抓紧时间拼命制造生命以抵抗死亡的时候,这个理论不啻为一个笑话,虽然科幻是科学幻想,但是如果要真的警示世人,一定需要让人感到迫切的威胁,但是我所感到的威胁正是这个故事的反方向,所以一开始就无法让人全心投入。
其次在1984式的社会和走向死亡的人类末世上,看科幻片的人都已经见识了太多了,而阿方索·卡隆的这个末世,真的是没有一点惊喜,我宁可回头去看《十二只猴子》或者《Brazil》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阿方索并不真的能够感受灰暗,所以他创造的世界是别人创造过的灰暗,而不是自己心里的灰暗。
说到灰暗末世,我就突然想到了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那其中的阴暗,有种让人无法呼吸的魔力,当然,丹麦导演的抬高艺术摒弃商业的做法和阿方索·卡隆的作品不具有可比性。
再有是情节的混乱不堪,有些地方阿方索故意安排让观众自己遐想,但是屏幕前的感觉却是味同嚼蜡,在逃亡的主线上的情节发展高潮十分的凌乱,让人的情绪呈现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十分难受,过分纠结在绝望末世的营造上,反而放弃了情节发展的严谨而使得观众对电影更加的感觉格格不入。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选择正义英雄保护人类未来希望的逃亡大戏里,大家肯定更愿意看《终结者》一样。
唯一还能说点什么的大概只有演员了,当然Clive Owen这个伪英雄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从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最后肯定是完成任务满意的死去了。
Julianne Moore JJ很出色,戏分不多的几个镜头却让这个强势的冷美人角色鲜活无比。
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Michael Caine所塑造的这个带着嬉皮士作风的退休政府官员,他细心的照顾老年痴呆的妻子,让每个客人体验他草莓味的香烟,并在最后对妻子说过我爱你之后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人类的希望,Caine爷爷和他的伦敦腔让这个角色刻入人心,不得不说爷爷真的是个老戏骨,是这电影里我最大的惊喜。
如果说《人类之子》结局的那只小船借用诺亚方舟的传说,暗示人类获救的命运的话(那个傻乎乎的叫“Tomorrow”的船名,让我彻底失望了),我倒更加希望真的像圣经一样,让洪水冲刷去人类一切的罪恶,当然别忘记了,本来船上的人只有诺亚一家,其他的位置是留给其他生物的,地球如果只靠人类,剩下的只有一片废墟。
险些错过这么牛的好电影。
之前看预告片,印象不佳,因为很像《28天后》那种无政府主义背景的粗糙科幻片,又难看又虚伪又不着四六。
特别是前晚看了《窃听风暴》,我都以为2006年世界电影基本可以盖上盖子了,没想到今天又和它不期而遇。
导演Alfonso Cuarón(这厮拍的《哈利·波特3》简直好看死了),故事里的社会学背景、哲学、宗教……这里不探讨,“宏大叙事”留给社会学家们去慢慢阐释吧,反正它不是这电影征服我的原因。
看前半小时,其实还是有点儿索然寡味,一直到汽车遇袭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我才彻底兴奋起来,太酷了,以至于当时我就倒回去又看了一遍!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这片子的兴奋点:第一个点,朱丽安·摩尔被枪击前后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
这个镜头在技术上的新意,可能需要反复观赏才能领略:他是怎么做到的?
朱丽安·摩尔颈部的血浆袋一开始藏在哪儿?
挡风玻璃是怎么破的?
怎么才能让飞过来的燃烧瓶,准确无误地跌落在挡风玻璃上?
……仔细研究这些东西,确实很好玩。
第二个点,迈克尔·凯恩之死。
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情绪,演员的情绪,人物的情绪。
迈克尔·凯恩这老家伙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但这个地方他演得棒极了,而阿方索·卡隆此处的处理手法,特别是他对欧文表演的控制,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对劲。
第三个点是生孩子那场戏——电脑特效究竟应该怎么用?
神不知鬼不觉,才叫强。
那个孩子,我打赌是电脑特效的产物,但你丝毫看不出来,谁想和我赌?
第四个点是难民营废墟里的枪战。
整个难民营里的戏,运动镜头特别多,镜头好像总是无意间扫过一些面孔,那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细节,这些小细节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就形成了戏剧场景的真实感。
特别是后来一气呵成的巷战,更达到一个高潮,那个场面调度,那个细节刻画,那个人物编织,那个情绪控制……比《拯救大兵瑞恩》,我看丝毫不差。
第五个点,是结尾海面上印象派油画式的那个全景镜头,分明饱含着深沉的宗教情感,堪称美轮美奂。
科幻电影,其实有很久都没看到这样的作品了——不空洞、不浅薄、不轻浮,不用炫目的特效挑逗观众,有内涵、有节奏、有感情、有不事张扬的征服,虽然说“《人类之子》:2006年最具史诗气魄的电影!
”这也许有点儿言过其实,但这部电影是2006年不容错过的好电影之一,这话是绝对靠谱的。
不信,我可以跟你赌一块钱。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84y
*这部电影的起始从人类失去了繁衍的能力开始,从某天开始,没有人再怀孕了,怀孕的人 不知原因的流产,小孩子因各种疾病死去,这样的世界延续了18年,最年轻的人类也已经十八岁了。
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了孩子的哭闹,没有了童真的欢声笑语,诺大的游乐场空无一身,面对一个没有了希望的人类社会,无助和和恐慌让产生动荡,战争随之而来。
*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的伦敦,男主角是一个有着市民身份政府公务员(有说是警察),还有钱喝咖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也要面临各种爆炸的威胁。
因为儿子的离世,他和妻子离婚了,前妻成为反抗组织的成员。
男主的朋友住在乡下,有一个世外桃源样的小院子,靠卖大麻供养自己和植物人的夫人,每天听着音乐做生活的琐事。
*男主的前妻找到男主角,请他帮助一个非法移民的黑人孕妇离开,去传说中的净土。
围绕这个已知唯一孕妇的逃生之路,各种的欺骗,暴力。
前妻因为抵抗组织意见不合被谋杀,孕妇莫名的信任男主,男主带着她和一个助产士逃离抵抗组织,朋友帮他们找到从难民营离开的路,为了掩护他们被抵抗组织枪杀,途中帮助他们的人,抓捕他们的抵抗组织首领一个个倒下,最后男主带着孕妇坐小船离开,也倒在了灯塔的前面,黑人孕妇一个人逃离了这个世界。
*电影拍得很真实,只不过有些真的看不懂,有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宗教的盲区,电影手法的不理解等等。
当人类集体恐慌的时候,导演留了两片净土,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下,不离不弃的陪着植物人妻子听音乐,一个在壁垒森严的宫殿里,陪着心力有问题的儿子,维系被大众放弃了的艺术品。
*当孕妇抱着小孩出现在激烈的战场时,婴儿的啼哭声和枪声,爆炸声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政府军的军官看到婴儿后,大声叫着停火,杀戮停止了,士兵们端着杀人武器,虔诚的看着人类的人类的希望之子,只是这一刻非常的短暂,一枚火箭弹打破了平静,士兵们又嚎叫着冲了上去,陷入恐慌的世界没办法应为一个孩子恢复秩序,只能等待文明被毁灭,人类或者可以在废墟中战旗,重新建立这个世界。
*编剧和设定给一颗星,导演的节奏把控以及没有看懂的长镜头给两颗星,表演一颗星,配乐以及其它一颗星,这部片子五颗星
朱熹说格物致知,此片最堪格。
我很奇怪,像这样优秀令我不吐不快不荐不爽的片子为什么没多少人力荐,和国内所谓另一个千人千面的文雀相比,立见云泥之别。
我不是什么长镜头或者蒙太奇的专家,相比技术上的东西,我更关心片子立竿可见的效果和醍醐灌顶的感悟。
该片无论从大局还是到细节,都一一可表,可堪深思。
立意上闪光,可能是我们最漠不关心却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所谓与生俱来的能力--繁殖能力被莫名带走,这就足够令人深思。
这是神的意志还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刚开局那段冷幽默新闻便令人回味无穷。
回顾这个片子中,已给与重重的暗示。
宗教徒的扪心自问,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灰暗的天空,垃圾飞舞的街道和污染重重的河流。
背景上清晰,那种末日感通过环球混乱的大背景通过新闻转播一一呈现,通过非法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这个孤岛的混乱局面的小背景一一呈现,通过主人公个人迷茫和抉择中一一呈现。
至于教派冲突,政府和所谓起义,阴谋和遁世,都可以找到归宿。
主配角丰满,无论是蒂奥还是朱莉甚至是密立安,他们的生平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蒂奥,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青年,现在的活在乱世中的迷茫中年;朱莉,一个坚持到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为梦想而牺牲在阴谋中的女性;kee,有些隐喻,请记住她的台词,“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一位可怜的非法移民妓女,人类的未来就在她身上,该可笑还是该害臊。
其他的,密立安,大麻老头,老头老婆,法西斯狗,甚至后来在难民营收留他们的那个眼镜老头。
或者通过台词或者透过照片,能讲的太多。
效果上出色,它是一个科幻片,新型的显示器和电视表明了这一点;但它又如此接近生活,并不久远的未来没有太多的进步,不是所有的未来都是灯红酒绿活色生香。
看看朱莉被杀那段,子弹和飞车撞击是如此真实;看看难民营暴动那段,那些巷战和坦克车的处理。
细节上详尽,从每一个标语到人物的穿着,从地铁的防护窗到摆放的相框,都留着令人信服,让人唏嘘的故事。
每一个britpop的爱好者,本片中拥有radiohead,pink,Lennon等等的ost你绝对不能错过。
密密麻麻凌乱的说了啥,好像也没说啥,这样的片子,应该由你自己去发现些啥。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大的灾难莫过于不能生育,被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利。
可是,当全世界的女人都不能生育的时候,这些女人们,该怎么办?
以前看过《荆棘鸟》,女主角喜欢上神父,为了能够延续这段无望的感情,女人怀了神父的孩子,然后她把一生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孩子,是女人心目中爱情的结晶,是绝望爱情的再一次复活。
所以,对很多女人来说,没有爱人,只要有孩子,她就可以坚持活下去。
相反,一对爱人结合有了孩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孩子夭折,丧子之痛会让这对爱人的生活难以继续,而只能无奈选择分开,因为他们一看到彼此,就会想起孩子,想起曾经的幸福时光,这不是另外再生一个孩子所能代替的,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可以想象,当整个人类丧失生育能力,这些男男女女们可能再也不能相爱。
《人类之子》中,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再也看不到有太多的区别,他们逐渐失去了性征,他们成为一群绝望的动物。
彼此撕咬,人类没有了爱。
年老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绝望的哭泣,他们是世界上最后一批具有母亲资格的人,可是这个不再相爱的世界的炮火仍然会残忍的夺走一切。
女人只会成为一个生理上的名词,她茕茕孑立,不能再付出,也因此再也品尝不到幸福,她们只能无望的老去,在这个世界上,像一个男人一样,像一个动物一样。
女人,再也不要像一个男人那样活着了,要去爱,要获得呵护,像一个真正的女人一样。
技术性多于感性。曾看润涛阎的一篇文章提到未来人类灭亡的几种可能性,其中“转基因作物、转基因肉蛋奶等新技术引发的男人不再做爱,或者女人不再生孩子。”不知道他看过这部电影没有。
这么牛逼的婴儿为什么没有军队来保护,这点太荒谬了
技术很好,按说应该很牛,又深刻,但个人觉得很无趣,又扯,还枪林弹雨打打杀杀,闹死人了。我似乎从来不喜欢科幻和战争,它两个全占了。
是太多隐喻了还是怎么着? JM是打酱油D!
名声在外的长镜头固然是精妙绝伦,故事还是乏善可陈,这个故事套在任何一个末世题材里都生效吧,有点好奇原著是怎么解释这个世界观的。
虚伪
英國人和吉普賽人護送非裔人成為人類最後的希望,基督教和諾亞方舟的明喻,一點也不新鮮......
科幻屎不留名
长镜头厉害
一个颇为沉默的主题让镜头语言给化腐朽为神奇了
–美剧质感,电子游戏式剧情
辐射范儿,战争场面美
剧情太薄弱。好吧,我承认我就是冲着传说中最牛x的长镜头去看的。
莫名其妙
这无聊的片子分这么高,豆瓣一 群矫情货又在讲镜头~咱是俗人只看剧情。
看不下去
我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
被TF忽悠了,扯淡啊,哪像COD了...
get不到,最后生还者2是不是参考了这个片子,最后雾中划船不就是艾比和艾莉决斗吗(
不是稀烂两个字能够形容的.聪明的地方在于把所谓的人类之子设定成了一个本来受歧视的肤色,除此之外都是蹩脚的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