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第一场戏,冲击警察局,从一个燃烧瓶开始。
电影的转折,是二哥的死,是大哥彻底黑化。
而二哥的死,是因为手里点燃的燃烧瓶。
电影的最后,巨大的爆炸,如同一个巨大的燃烧瓶,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燃烧瓶,贯穿了整部剧,是整部剧的“题眼”。
对于燃烧瓶,我们很多人并不熟悉。
这个玻璃瓶,透明剔透;瓶子里的汽油,纯净又纯粹;瓶口的碎布条,好像客厅角落的拖把,普通又平凡。
在没有被点燃的时候,它就安静的摆在那里,透明又纯粹,普通又平凡。
他人畜无害,毫无存在感,没有人会注意到它,每个人都会忽视它。
但是,当瓶口的碎布一旦被点燃,人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它,开始觉得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紧盯着瓶口的火焰。
尽管这只是小小的一团火,但是人们依然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这小小的一团火,随时会爆炸,会爆燃,会让他们全身被点燃,会把他们烧成焦炭。
如果这个燃烧瓶,一直没有抛出去,一直没有炸裂,只是静静的燃烧。
那么,慢慢的,人们也不再担心,不再害怕。
对于人们来说,它只是一个大号的蜡烛。
等“大号蜡烛”里的汽油耗尽,他又重新回归与平凡,只是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中的一种。
没有人会再关注它。
我们对燃烧瓶真的不熟悉嘛?
不,我们太熟悉了。
因为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如同一个个燃烧瓶。
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不曾被点燃,我们透明又纯粹,普通又平凡,大多数情况会被当成垃圾给回收了。
有的时候,因为一些事件,我们的瓶口被不满、愤怒、咆哮所点燃。
这个时候,那些大人物,才开始看到我们,开始感觉到担心,感觉到害怕,他们会妥协,会低头,但是他们绝不会改变。
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燃烧瓶,只是一支支“大号蜡烛”,看起来吓人,但永远不会爆炸,永远不会把他们点燃,永远不会把他们烧成焦炭。
可是,燃烧瓶终究不是蜡烛,当不满、愤怒、咆哮不断累积,千千万万个燃烧瓶终将会奋不顾身地投掷出去。
将我们所遭遇的不公与不义,将那些大人物的傲慢与贪婪,一起点燃,变成熊熊烈火,变成一堆焦炭,直到一切都化作灰烬。
只剩下满地的亮晶晶的玻璃碎片,以及被烈火照亮的,不再黑暗的夜空。
在刚看电影时 我写下一句话“当权力机构的守卫们不知道自己在维护什么,而民众清楚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时,这个政府就出现了大问题。
”电影是和父母一起看的,大量的长镜头,跟随镜头难免让人感到无味甚至有些浮躁。
跟随,特写,再跟随,再特写,虽然理论地说,这些镜头的作用是白描角色,展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但我认为这样频繁的使用却是法片的特点之一。
这是新浪潮的余韵,聚焦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在用摄像机去凝视个体,记录哪怕一根汗毛的竖立,以此讲述个体对于社会议题和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部电影拥有很法的剧作结构,法国人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从多角度去讨论一件事情,但从不给出对于对错的评判结果。
在这部电影中,面对雅典娜起义的事件,出现了多个视角。
热忱无畏的起义者,愤怒的跟随者,曾为法国政府效力的军人,执行任务的无辜警察,逃散的百姓,独成一派的毒贩,在不同的视角里,这件事情有着各自的对错,抛出的燃烧瓶引发的,或许是一场闹剧,一场暴乱,也可以是一场圣战。
而当用多视角的审视去诠释这场战争,这便不再是审判,而是权衡。
是人们千百年来都在做的权衡,什么是自由的边界,抗争的合理性,而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是否能构建期望的社会。
我们都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最后大楼被炸毁的瞬间,我的妈妈问我为什么那个逃出的警察不告诉警方他们在布置炸弹,而是放任那些进去执行任务的警察被炸死。
我才意识到这个设计的巧妙。
他是面对权力与抗争最迷惘的人,他没有着起义者的愤怒却有着理解这种愤怒的能力,他没有维护政府的信念却穿着维护者的盔甲。
这个角色的存在像是面对这无休止的暴乱的一句犀利问句,我们到底应该跟随什么。
不过如果放轻松一些,不再去思考那些严肃的议题,或许他的答案会是指甲上他试图抠掉的指甲油。
为了让父母更好理解这部电影,我举了口罩时某四字城市的例子。
我说我丢了许多赛博燃烧瓶,也失去了很多条赛博姓命,那黑洞样的巨口把它们悉数吞下,没有回音。
我会永远愤怒,或许这能有用。
但真的有用吗。
敏锐的法国影人为何要将反暴力执法+反种族主义捆绑为一个新的传统新的类型?
这难道不是美国人该干的吗?
谜底在于法美电影既分工竞争又一体化的格局。
美国人对法国人说,你们在欧洲挑大旗,其他我来办。
美国人的事,法国人代言。
是否颇似时下地缘政治==lll?
巴黎廉价公寓社区反叛精神如同巴黎公社?
当然是对法国式自由的一种标榜。
1995,《怒火青春》。
犹太男孩Vincent对镜模仿《的士司机》(1976美国)说出那句著名的台词:"You talkin' to me?" 《怒火青春》背景为1993年巴黎十八区警察枪杀少数族裔少年事件。
1995《怒火青春》。
Vincent被警察误杀前的刹那。
后景中他的非裔伙伴Hubert之后用Vincent捡到的警枪与该警察互射结束全片。
为克制暴力,互射并无画面只留枪声。
《怒火青春》模仿经典的同时也留下著名的结案台词:在下坠时他不停对自己说,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如何下坠不重要,关键是怎么着陆的。
2019,《悲惨世界》。
偷狮子的少年Issa被警察橡皮子弹击伤后,用烟花攻击警车。
“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
”以雨果的经典台词收尾。
法国影人的作者传统也得到传承,他们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和文本,乃法国影响全球电影的根本。
2019,《悲惨世界》法国少数族裔撑起的法国荣光,不仅仅是2018世界杯。
2022,《雅典娜》。
廉租公寓俨然一座欧洲城池。
影片开局袭击警署的超级长镜是当下流行手法。
时至2022,少数族裔支撑的何止法国荣耀,更是欧洲文明的源起之光。
2022,《雅典娜》。
哥哥Abdel是马里反恐战争英雄。
本来主张和平解决最年幼弟弟被着警察制服人员虐死事件,缉拿真凶。
Abdel家族是阿尔及利亚裔,三代从军为法国而战。
近片尾,Abdel更是如沐天使之光,盛赞其法兰西荣耀之心。
2022《雅典娜》。
警察云梯围攻发生暴动的雅典娜社区。
场面颇似古希腊斯巴达雅典的攻城战。
一个街区如一个国。
2022,《雅典娜》。
弟弟Karim与哥哥Abdel相反,被塑造为雅典娜街区的反抗精神领袖。
后期长发垂肩的形象暗示他走火入魔。
后期,Abde因Karim遭遇而态度急转,也成为暴动领头人。
2022《雅典娜》。
全景俯拍,真相暴露无遗。
为数不多的直接表现警察报复式暴力执法的批判性镜头。
警察明知这批撤离家属并非暴动分子,仍实施了恃强凌弱的合围催泪喷雾。
为之后的警察遭围攻做铺垫和对比。
2022,《雅典娜》。
和2019《悲惨世界》一样,用烟花爆竹攻击警察。
获得丰满视觉效果同时,降低缓和暴力及其双方敌对的本质。
如同复刻古希腊乃至古罗马战场的盾牌阵。
本片的暴力规模和纵深比《悲惨世界》有较大提升。
数百人冲突场面调度流畅汹涌,超级长镜头浑然天成,如同城市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
战争女神雅典娜引导的战争。
2022,《雅典娜》。
白马意象两度掠过,同时象征革命与和平精神。
有趣的白马黑人骑师。
这是讽刺还是致敬《nope》?
意象共通共享也是全球电影大流行吗?
2022《雅典娜》。
Sébastien被反锁在社区幼儿园内。
木讷寡言的Sébastien,却对影片结局产生巨大影响。
对他的塑造全部采用镜头暗示,可一窥主创功底。
着军装在苗圃精心园艺,暗示其是反恐战争退伍军人并患有战争综合症,只求安宁。
被反锁于幼儿园是对其保护,也是人格困境暗示。
社区暴动终唤醒其战士身份和爆破专家的技能。
他的象征和批判意义显著,暴力和战争只能带来毁灭。
这是电影的真理:没有暴力类型不是反暴力,渲染战争的电影都是反战。
2022《雅典娜》。
片尾告知真相。
影片还是着力缓和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系统与少数族裔社区的矛盾。
1995年《怒火青春》更多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作《精疲力尽》的精神延续。
片中虽然呈现警察与街区的对抗,但总体暴力表现比较克制。
特别片中三位愤怒青年只是表达反抗的态度未诉诸暴力,Vincent用捡到的警枪比划了半个巴黎但至死未开过一枪,阿裔男孩Said靠涂鸦宣泄怒火。
如一枚欧元硬币的两面,《悲惨世界》与《雅典娜》不仅共享编剧,还将《怒火青春》之怒火大幅转化为街区暴力。
燃烧瓶作为街区反抗的暴力象征,《悲惨世界》片尾,少年 Issa 最终没有扔出。
而《雅典娜》中,Karim被燃烧瓶的火焰吞噬,这是《雅典娜》的暴力进阶。
两部影片又如精神一致的同胞对峙,前者持警察如哥哥Abdel的视角,而后者是与警察对立的街区视角,如弟弟Karim。
《悲惨世界》引用了法国荣光的代表: Victor Hugo 。
而《雅典娜》放大为欧洲荣耀的象征: 智慧与战争女神Athena 。
《雅典娜》的希腊渊源还隐藏着另一条传承路径,编导的父亲Costa-Gavras是生于希腊的法国著名导演,因拍摄多部涉政治暴力及希腊政治批判的影片而享誉欧洲。
从家到城再到国,电影就是如此心手相传。
延伸阅读:缅怀法国荣光-1: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35412/缅怀法国荣光-2: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43022/缅怀法国荣光-3: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582715/缅怀法国荣光-4: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52749/缅怀法国荣光-5: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671278/缅怀法国荣光-6: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68275/缅怀法国荣光-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39223/
雅典娜是胜利女神,也是法国的一个阿族社区。
这个非洲移民聚集的社区发生骚乱,缘于一个男孩被警察打死。
警方派出镇暴队去镇压。
当兵的大哥准备说服带头的二哥不再骚乱。
大哥和二哥代表了两派,在到处是催泪瓦斯和烟花弹的骚乱中,大哥竭力保持清醒,二哥却务必复仇。
在弟弟的葬礼上,大哥终于找到了二哥。
兄弟俩在这个十分肃穆悲痛的场合上,代表了阿族内部不同的两种态度。
一边是服从政府,维持社会秩序,坚持撤出平民,平息骚乱。
一边是与政府作对,为复仇而不惜对抗到底。
这种两难处境似乎正是阿族移民在法国社会的困境。
这场骚乱谁将胜利?
是阿族?
是警方?
还是背后挑起双方矛盾的人?
和失去小弟的兄弟俩相对应的,警方里面也有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他被阿族逮到。
警方希望大哥将人质从二哥手里解救出来。
影片用了一个极长的伴随镜头讲了大哥解救警察的整个过程。
可二哥在追击中警方杀死,情势逆转,弟弟的死令大哥燃起了仇恨之火,开始与警方为敌。
影片中出现三次燃烧瓶和一次爆炸。
燃烧瓶的意象:第一个燃烧瓶点燃了骚动,第二个燃烧瓶劫持警察作为人质,令骚乱升级。
第三个燃烧瓶是二哥被打死,仇恨升级,局势失控。
而最后发生在雅典娜社区大楼的爆炸则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导致了阿族和警方都不愿看到的最坏结果。
令人深思的是,在这起骚乱中,令情势发生转折的关键细节总是不明不白。
首先小弟传说是被警方打死,这直接导致阿族的骚乱。
第二,二哥被警方突袭杀死,而警方随后又打来电话推脱此事,就是这些不明不白的细节将整个骚乱引向可怕的大规模流血枪战。
也就是不明不白的细节将真正的幕后凶手隐藏了起来。
骚动是因为仇恨,而仇恨中却迷失了真相。
其实在警方和阿族之间早已互不信任,二哥不想听官方的新闻,究竟是谁杀了小弟,他也许不是那么在乎。
他无法追究真相,因为真相早已被无数信息所淹没,被许多双手刻意涂改。
而人类的许多战争,就是因为真相早已被仇恨所淹没和涂改,最终只剩下以暴易暴的互相残杀。
此片讲述了移民问题,也讲述了战争问题。
从一个社区骚动以小见大展开一幅从隔阂到仇恨,从动荡到战争的社会图景。
大哥因为两个弟弟的惨死而被仇恨所挟持,却最终没有因为仇恨而滥杀无辜,展现了珍贵的人性。
当他一无所有地躺在即将毁灭的家园里时,我们不能不为阿族遭受的不公和苦难而心碎。
影片最后,袭击小弟的人颈后的纳粹标志,揭示了他们确实是一伙冒充警察的极右分子,他们用一个小男孩的生命,挑起了移民社区和警方之间的对立仇恨,为政府驱逐和压制移民找到了借口,从而成了整个雅典娜事件的赢家。
此片的批判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此片获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雅典娜》由来自法国巴黎的导演罗曼·加拉夫斯指导,在2022年秋季的第7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由网飞(Netflix)制作发行。
这是本次电影节第四部由网飞制作的主竞赛单元电影。
《雅典娜》是笔者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中较为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因为是在电影院中观看,才会使得其在笔者心目中有着较高的评分。
因为《雅典娜》首先是一部有着极佳视听体验的电影,其画面效果,光影,配乐和音效给人之震撼爽快的情绪高潮,不亚于一部现在的好莱坞大片,进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或许唯有在电影院中体会到如此出色的感官刺激,笔者才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而剧情比起今年其他参与主竞赛的电影并不晦涩难懂,相反十分简单:一群来自北非居住在法国某城市雅典娜社区的领导者家庭成员——一位年轻的阿尔及利亚裔男孩遭遇法国警察的暴力执法而不幸逝世,他们的哥哥为要求警局交出这个警察而掀起暴动和叛乱,故事就此展开。
影片最后的反转可谓是神来之笔,但更像是一种试图强调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借口,在电影院看完之后感觉确实酣畅淋漓,但是再度回顾不经会思考结局的安排是否可以删除?
具体故事如何变化,还请各位读者亲自去看一下电影。
优质而爽快的视听语言花费了太大力气,这也使得剧作上有所欠缺,一些安排会感到困惑。
故事性上,两条线同时发生:一边是暴乱的主导者兄弟三人,一边是一位防暴警察视角参与平乱战斗的故事,但很快最终两条线交汇,警察成为雅典娜社区的人质,影片后半段的故事就以此展开。
但是为了达到高速激进的剧情推进,使得剧作上有所欠缺,尤其是男主之一在影片后段阵营和立场的转变显得有些突兀,其次是各个主角的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单薄。
值得高度表扬的是导演罗曼对长镜头的把握和调度,整部电影节奏十分紧凑,文戏武戏协调的很好。
不断地在刺激观众的神经,在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同时影片戛然而止,同时又以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反转收尾。
开篇十分钟的超长伪一镜到底给予观众极高的临场感。
除此之外,防爆警察深夜进军雅典娜社区片段也是值得褒奖的,沉重的鼓点加以人声战歌配乐搭配着警察通过云梯进入社区的桥段,强烈的渲染出一种悲愤赴死的悲壮情绪。
但是这种几近炫技的超长一镜到底,把本片的基调和观众的情绪从一开始就拉到了最高点,这反而为后面的处理造成了落差,观众会不断期待有更高的刺激点,这本会使得电影在后期余力不足,好在导演处理的相对合理,使得并不会产生审美疲劳。
古希腊悲剧通常是以古希腊神话英雄的悲壮故事为题材,经由剧场的表演,带给观众一种崇高的悲壮美,藉以净化观众的心境而暂时脱离人世生活的烦恼,搭配上古希腊英雄悲壮曲折、雄浑豪迈的故事情节,于是造就希腊悲剧的诞生。
伯里克利时代,党派的争斗越演越烈,这时的悲剧转变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假借古英雄的某种事件,来含沙射影嘲讽或劝谏当代人物。
这与《雅典娜》想要渲染的效果是一致的。
从始至终,《雅典娜》都是一部希腊式的悲歌。
导演罗曼强调了他以前作品的某些特征,使得《雅典娜》成为一种 "实验 "性质的作品。
罗曼的这部电影将目光聚焦到社会下层小人物,试图走进他们的疾苦与症结,然后面对他们狂放暴戾的脾性此予以嘉奖和肯定:这些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底层人士遇事不思考、行事冲动。
更没有手段触及上层那些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随之而来的就是动用暴力。
这也侧面反映出当西方社会常见的问题——国家社会赋予个体过高的自由与权力时,容易激化冲突加强矛盾。
笔者的亲身经历就是当疫情在欧洲国家蔓延时,政府要求群众呆在家中,非必要不出行,出行必要佩戴口罩。
这瞬间点燃了一向高举自由大旗的欧洲人的怒火,上街游行示威,打砸抢烧便是他们的回应。
明白了这一点,会看《雅典娜》这个发生在法国的故事就十分合理。
法国一直是近期受恐怖主义和社会报复的暴力行为影响最大的欧洲国家,电影中把整个法国象征成邻里关系的火药桶,一旦点燃正确的导火索,就会立即爆炸。
电影把故事安排在法国是最合适不过的,导演可以说是掌握了流量密码:所谓的种族主义,民族矛盾,暴力执法,底层社会的不满,这些要素与其说是被探讨和捕捉不如说是一种导演对其的操纵和使用,在当下的社会状况下,这种暴力的行径可以成为观众内心情绪的释放。
但是想要让普通观众完全感同身受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需要非常结实稳固的亲身经历才会感同身受,真正走进影片的狂暴戾气和冲动行事之中。
如果让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来看待,或许会觉得没有理智没有思考只有暴力和呐喊。
《雅典娜》抛开了逻辑,明确地将自己交给了悲情。
在撒满热泪、鲜血的火光冲天机动车道上,观众甚至不应该有时间来思考。
完全表现出一堆没进化的物种想在现代社会中争讨些地位的不可能性。
悲惨之所是悲惨,除了想入非非还有意想天开一切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周围的一切,这就是低等动物的能力。
而宗教这玩意本就不该出现在现代社会,所以一开始就该把这些居住区隔离出来法国历来都敢为人先,也正好让大家看到了起因经过和结果,接受了教训。
所以,社会还原本来就有的阶层是最好的发展
看了雅典娜,本来以为是神学恐怖片结果看了发现……是不是我对惊悚的理解不对为什么这个片要打惊悚的tag……但是电影还是很好,感觉内核完全是一个反战或者说是反对暴力和冲突……剧情感相对弱但是镜头和各种隐喻都安排得比较微妙,导演很重视或者说很想呈现在混乱背景之下人性的辉光和个体的无奈,在每一个主要角色身上都去凸显他们属于人的温情和脆弱的部分,把目前可以说很典型的果甲曾付体制下普通人底层人(移民)和曾付间的矛盾搬上荧幕,还小小的探讨了一下英雄主义……像主角的父辈包括主角都是有功勋的军人,但是在悲剧和混乱中他完全无能为力,有一个镜头是烟尘中一个骑着白马挥舞旗帜的疯子在背景极速奔过,应该是照着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那个画拍的,真的很讽刺,动乱中没有真正的英雄,所谓ling袖在现实的悲剧里毫无用武之地……水烟吧就好像象征阿卜杜勒精神上试图去坚守的最后一个秩序,在踏出水烟吧的同时他失去了最后的弟弟,也没有了维持下去的理由,但导演很清楚自己想拍的是什么所以没有让他杀死景察,“哪怕不再有任何外界的限制,人类仍然存在内源性的人性和道德”,还有景察的角色也很有意思……个人感觉他和后面的空卜主义的疯子角色塞巴斯蒂安有一些共同点,他会在震报景察的护盾下对动乱分子放的烟花露出笑容,那个镜头的反差感真的是……而塞则是会在已经陷入动乱的社区里整理花圃,对塞的安排也很有意思,先是把他带进托儿所,后面开保险柜的时候又要一罐果汁,感觉这两个角色身上被导演刻意放置了一些属于儿童的性格……很难不让人去想如果他们不是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而一切的导火索“最小弟弟的死亡”在片尾也暗指了并不是景察所为,普通人,军人,景察,独泛,疯子,在整个社会的动荡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幸免于难,在爆炸前像灰烬又像雪片的东西落在阿卜杜勒的身体上,那一刻他本人就是时代里这一切所有的混乱尽数倾压在一个个体身上的缩影,他以及卡里姆,他们都或许早已经知道弟弟有可能并不是景察所杀,但是他们又要向谁去讨回公道?这里片名就很有意思了,雅典娜,也是他们社区的名字,战争女神,智慧女神,法庭与秩序的女神,在阿拉伯神话的体系里又是一位象征繁荣的女神,但在战争中,她所代表的其他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战争不会庇佑任何人
关于摄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继我看完《1917》的长镜头后看到最有设计的长镜头电影。
长镜头的使用叹为观止,毫不夸张,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长镜头是集调度、运动、情节走向、奇特视点为一体的,与导演对于演员的调度及场面的控制浑然一体。
采用了大量手持稳定器、斯坦尼康、载具转换的不同手法,真正做到了让观众融入其中,似乎切身处地的感受到电影中所描绘的法国动乱。
流畅度、时间点这些所有的一切设计的如同没有设计一样,很难想象它经过了多少次的排练和配合。
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去看待一些外语电影,不能抱着咱们那套所谓内容为王的说辞永远原地踏步,不往前进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此刻再谈电影的内容和形式,早已不是那个需要掩盖的电影的不足之处、技术极不发达年代了。
的确是有人可以把形式与内容都做到极致了。
更何况,大部分情况,我们连内容都不到位,完完全全糟践了电影技术人的劳动成果。
我在这部电影里挑不出摄影组的毛病,一切都是那么疯狂,和电影内容一样。
在幕后看见他们和影片中饰演疯狂青年们一样需要在这些场景里疯狂穿梭,赞不绝口。
同时,这种摄影风格也为日后拍摄现实题材故事、动作片等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有大量可以组织的元素时,多个长镜头加上少量的分切,完全是适合这样风格的拍法,若如《1917》全片只有两个长镜头来说,一方面是局促的,需要更多生硬的转换视点,那不如切一个镜头来的更实在,与其挖空心思去想怎么不停机,不如去创作更多有节奏的长短镜头切换。
也不至于被人所构陷“形式主义”。
一切的一切来自于一个少年的死亡。
不正常死亡,被殴打、遗弃死亡。
少年的二哥Karim用燃烧瓶点燃了大家的怒火,让自己的社区变成了战区。
大哥Abdel原本想制止这场暴乱,但是却亲眼目睹了Karim死于警察的枪下,用枪武装了大家,让暴乱升级。
电影大量运用长镜头,跟着角色一镜到底,行云流水,代入感非常强。
导演节奏把握的也很好。
在紧张激烈的叙事中偶尔会镜头一换,插入花园、少年的微笑等镜头。
给观众时间思考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然后唏嘘不已。
特别是Karim捡起地上的燃烧弹扔回去弄伤了手回去包扎伤口看见弟弟的照片泪流满面的那个镜头,让人非常动容。
这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
但是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经济下行,失业人员增加,一些底层人员没有正当的工作,为了挣钱开始加入毒品行业。
治安开始混乱。
阶层之间的撕裂越来越严重。
人们的情绪就像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着。
理智被现实磨灭的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人和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Karim接了妈妈一个电话,告诉妈妈他很快就会回家,然后就被警察打死了。
Abdel失去了两个弟弟,打死了贩毒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还差点打死了警察人质。
意识到自己的理智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跟着情绪走只能迎接死亡;想抓着理智的手却也找不到出口,并且理智太难,随时都会被情绪击退。
太阳已经升起,未来却看不见希望。
他躺在那里,在阳光下让自己被炸死。
雅典娜,是那个回不去的家,只剩下爆炸后的断壁残垣。
声明:本评论仅限于法国国内问题,不适用于其它国家。
如果刨去影片的那个结(真)局(相),《雅典娜》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很好地反映了法国社会当下的状况,就是一个“乱”。
移民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种族问题、贫富差距、犯罪;政府丑闻;失去公信力的媒体。
这些其实都是政治问题,目前法国是左派政府,对移民持开放态度,却又无法给他们原住民那样的权利和地位,右派则想把这些移民都赶出法国。
如果影片没有那个结局,就只是一部呈现现实的电影,解决问题的答案让观众去深思,然而有了那个结局,整部电影一下子就有了立场,是右翼蓄意栽赃,而不是政府护短,导演这是想给现实问题找真相吗?
那么现实当中又有多少真相,实际上电影中描绘的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就是来源于现实,媒体不能做到政治中立,造成信息罗森门,而现实中的政府对真相往往也是含糊其辞,就如同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宁可有警民冲突也不愿披露丑闻,其实男主自始至终要求的只有一件事,交出凶手,然而政府给他的答复是,杀人的是右翼不是警察,交不出凶手,听着是不是很好笑,一桩谋杀案因为不是警察干的就不找凶手了?
正因为真相在现实中的稀缺性,影片在最后给个真相反而打破了其写实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政治表态。
不知道导演这种政治选边站的做法,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还是为了迎合当政者,观众想看的是电影而不是政治宣传片。
全程输出就靠吼和长镜头,模仿悲惨世界和索尔之子的拙劣之作。
没头没尾的无政府主义宣传片
3.5 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如此悲怆、荒凉、绝望的现代神谕,警醒着盲目无力的世人。当然是拉吉·利「悲惨世界」的延伸扩充,视野围困中的雅典娜社区亦成为了这个时代国家/世界体系日渐崩坏断裂的缩影,开场便连绵不断运动于围墙两侧的摄像机愤怒如川流般冲破了权力秩序间仅存的人性,唯一表露的脆弱也被接下来的暴力迅速抹杀,强烈的临场戏剧调度环环相扣令人窒息,我们从未于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对抗中脱身,后半段骤降的曲调则完全是宣言式的低沉怒吼。每一个人都在愤怒中明晰自我,在仇恨中消弥面貌,反叛是为了更好的美德,不要忘记了真正的敌人。如果说19年只是一次对周遭环境的局部经验切口,那如今加夫拉斯已然掏出了五脏六腑,种群结构的裂痕只是矛盾的导火索,唯一遗憾的是叙事线中全知视角的加入和对照的缺失,而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存在于此类作品中的独断处理方式。
视听很爽,剧情走向有点拉跨,最后有点垮
最后真相揭晓画蛇添足,那个神秘兮兮的炸弹专家莫名其妙的。导演是《悲惨世界》的演员……hmm
被年轻和无知带着走向愤怒与绝望。大量大场面的长镜头调度有点厉害。当时制片方应该还不知道有烟花加特林这种产品,否则拍出来应该更炫。
1.5 难得法国左右派都一致唾弃的大型MV(or 《看我的长镜头好牛逼》集锦
《悲惨世界》姊妹篇,故事毫无新意,但就因为与当下互为映照幸而有了留名青史的趋势。
这才叫长镜头,这才叫情绪嘛,开场惊艳,后面继续惊喜不断。
6.5/10。导演是《悲惨世界》的演员,相似的故事不同的拍法。我被开场的长镜头调度震惊到瘫在椅子上,完全是一场史诗级的现代战争。一部电影让人全程high是很困难的,它完成得还不错。在漫天飘雪的背景下,爆炸形成十字架是对这座城的哀悼。雅典娜,智慧、战争及艺术的女神,文艺复兴是循环。
baby gang!!!
视听极佳、长镜头6到不行,但内核稍微弱了些,第三幕的人物装变过于突兀…
场面调度没得说,开头11分钟暴乱的长镜头叹为观止,充分体现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情节很水,并且不停兑水,对话写得十分潦草低幼。和拉吉·利的《悲惨世界》对比高下立判,拉吉作为编剧深入探讨了城市动荡,并且与视听相得益彰。这部就太空洞了,只会做表面文章。
一部让人对矛盾双反都无法产生同情的无聊情感宣泄片,长镜头也无法掩盖剧本的庸俗和空洞 @Netflix
7.0开头的长镜头太震撼了,结尾拉垮
要说结尾多此一举,倒也不完全是。三兄弟,复仇,以为是纯洁者的角色大反转,看得人惊叹不已。忍不住要感叹不愧是你法,拍得实在太规整美了,尤其是最后大哥靠在床边的一幕,叫人流泪,动画没法做出的效果。不想在现实中撞见的内容,有点儿想看这部的拍摄过程
法国的……荣光
当键盘侠离开座位,拿起手机参加社会运动一发不可收拾,镜头的主角都是祭品。最后那个极右翼颠覆旗帜的一伙暗示了这一切都是组织、有策划的幕后
动作大片一般的长镜头调度着实惊艳,开头一镜就把保卫雅典娜的气势烘托出来,孤岛的乌托邦气息随卡里姆的巡游一一展现。与近年来类似题材的法国运动电影相比,导演对于强权的态度更加悲观甚至绝望。卡里姆主导阶段,看似戾气十足却还饱含希望,通过网络、新闻、与母亲的电话等等不断尝试与外界沟通,绑架警员也只是寻求对话的无奈之举。但当希望被杀死,阿卜杜勒这个本该是桥梁的角色就此崩溃,挂断母亲电话、与警察的沟通以拒绝作为结束,雅典娜彻底沦为孤岛,对话的可能性为零,只能以一场恐怖主义式的自爆作为谢幕。虽然剧作还算清晰,但细节处理实在粗糙,导演仿佛也被暴力冲昏了头脑,爽过之后一无所有,缺少思考更缺乏反馈,不管对自己人还是全副武装的机器们都毫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