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孤儿旺旺与爷爷相依为命蜗居在船上,却被一个不知姓名的产妇毫无防备地闯入他们平静安然的生活,三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封建的农村环境下揭示得一览无余,从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的故事。
双方本像一道平行线,毫无交集,孤儿旺旺却被这女人所吸引,女人想留在船上过安稳日子,而空巢老人想要一个陪伴,反映了当代留守儿童缺乏母爱的现状,表现了孤儿、空巢老人、寡妇这一小部分弱势处于时代边缘的群体他们孤寂落寞缺乏安全感。
纵观全片,摄影师对光线的理解入木三分,明暗交织。
色彩的搭配运用淋漓尽致,让油画般的麦田别有一种深沉。
镜头的运动设计运用得恰到好处更好的体现人物的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三代人不同的叙述视角,意味深长的人物设置,使观影者陷入沉思。
无论地拍摄通俗易懂的电视剧集,还是执导偏重艺术性的文艺电影,杨亚洲的作品总是把镜头瞄准平民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他们命运的阴晴圆缺、情感的悲欢离合,旁敲侧击现实社会问题,给边缘群体送上深挚的暖流。
这部《哺乳期的女人》也不例外。
片子虽然略微晦涩,但静下心来仔细观赏,还是能被故事里蕴含的人文关怀所打动。
影片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短片小说。
忠实于原著,却又不拘泥于原著,在文字转化为影像的过程中,有效地增添了不少内容。
故事讲述旺旺与旺爷这对祖孙相依为命,老船是他们的居所,一个临盆的女人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平静却乏味的生活。
后者偷偷来到船上诞下孩子,随后与这对祖孙产生情感纠葛。
影片采用心灵叙事的方式,缓缓地展现人物情感的交流,又用特有的温情,缓缓地收拢人们的感动。
片中的台词少得可怜,完全是以人物内心戏作为剧情推进的主导,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种朦胧的状态,演绎着温馨壮美的人性故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艺术享受。
整个影片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落寞之态。
当年轻人纷纷前往富庶城市淘金之时,村落里只剩下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孩子,他们在品尝着孤寂,冷暖无人问。
虽然电影把江南水乡拍得如梦如幻,那断桥小镇看似美丽、古老、安详,但斑驳的老船透出苍瑟之感,河流的静水也孕着忧伤。
片子里的老人、孩子、女人,各自带有不同的群体符号。
旺爷代言空巢老人的孤独,旺旺显露着留守儿童的忧伤,那个不知其名的女人是哺乳期妇女烦恼的象征。
而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处于人生拐点和生理特殊周期,他们拼命地守护的东西,代表着他们内心潜藏的渴望,却也体现出内心同一种恐惧——害怕孤独。
旺旺全力保护下蛋母鸡,证明留守儿童对母性和母爱的渴求;旺爷痴呆后四处找寻戒指,显现空巢老人希冀着情有所依;女人把守护皮包里情人的骨灰带在身边,流露出情感的失落,而她将骨灰抛洒的举动,昭示对逝去情感的释然。
故事里旺旺与女人的情感互动是核心内容。
由于母爱的缺失,旺旺从降生后便没喝到过老妈的母乳。
而处于哺乳期的女人散发出来的母爱的光辉与味道深深地勾起了旺旺的企盼和忧伤。
因为刚刚当了娘的缘故,女人以一位母亲的心情体味着旺旺的忧伤,她用无私的母爱去关注、疼爱旺旺,不但挤出一杯乳汁供旺旺喝下,还让旺旺咬自己的乳房来喝奶。
这咬奶之事,本是博大的母爱、美好的心灵、富有爱心的人性之美,但却为世俗的愚昧所不容。
旺爷读不懂旺旺的心和成长的变化,对女人下达逐客令。
而镇上的一干人也对女人进行着侮辱的狂欢。
那群带着红头巾的女人们显示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卑劣而迂腐、保守且狭隘。
最终,旺旺那享受“母爱”的快乐,只能在冰冷的现实中戛然而止,那遗留在女人乳房上的咬痕,成为刻在他心中的甜蜜阵痛。
但不管怎样,这亲情错位中的母爱出现,还是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待之情。
三个演员各自都有精彩发挥。
陶醉如刻画出一个即将痴呆的老人,在劳作与看护孙儿中抚平孤独的内心戏。
余男也演绎出一个身处哺乳期女人的善良与包容,显示出母爱的博大。
而抗震小英雄林浩将一个留守儿童对母爱的强烈显示的颇为到位。
影片以人性的视角来号召人们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哺乳期女人的身心健康,是个有厚度和份量的电影。
而那城乡之间贫富的悬殊差距,物质丰富与母爱缺失的二元对立,人性中的美与恶的弹性较量,更使得观众看完后发出一声重重的叹息。
#哺乳期的女人# 作为电视剧导演的作品算是成功的 90分钟的时长没有太多台词 但是承载的社会意义超过负荷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单身母亲 哪一个都是舆论的焦点 三者冲撞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电影改编润色了短篇小说的单薄 但是有增添过多无意义的闲笔 文艺性有了保证 连贯性的失败削弱了观感
电影根据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改编,原著没看,油墨里和光影中有多大的差别我就不好说了。
很多人都在吵着看不懂,我也在心里纳闷极了。
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串了起来,孩童、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各自怀抱渴望,要的渴望,给的渴望,老人的部分我就看不太懂了。
余男和陶泽如两个实力派的演技自然没得说,挺喜欢余男,不是第一眼美女,可她在我心里却是有特别风格的性感女神,不和别人撞,独树一帜,其气质中的神秘感也相当诱人。
08年汶川地震中的小英雄林浩现在投身到演戏中了,剧中穿着黑色连帽卫衣,帽子总是戴着压得低低的,让我想起刚出道的周杰伦,越是武装越是脆弱,敏感的弦紧绷着。
孩子不似孩子。
这类电影票房是没指望了,但去国际拿奖比较有戏,且看吧。
在当代的汹涌澎拜发展的电影大潮中,不少导演选择了随波逐流,放下了自我的特色而在商业类型片中迷失了自己,但也有一些导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使命,比如杨亚洲,他的电视剧作品《空镜子》聚焦于人到中年时的情感、生活的困境,带出浓郁的人文关怀,而电影作品《没事偷着乐》、《泥鳅也是鱼》等则关注社会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成为国产电影的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
而他的新作《哺乳期的女人》依然继续着自己的风格题材特色,通过一个独居老人、一个留守儿童及一个离家妇女的关系变迁,折射出微妙的人性,并杂糅了人文化的社会关怀。
跟去年叫好叫座的《推拿》一样,影片《哺乳期的女人》源自于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哺乳期的女人》的原著是短篇小说。
较之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篇幅较有限,但也为影视剧改编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而较之原著,电影版的《哺乳期的女人》最主要是将原本是住在旺旺、旺爷家对面的惠嫂,改变为旺旺在船上无意中发现的临产孕妇,这点使得原本有些熟悉的邻里关系,变成了一种更加普遍的普通人关系,而在原著中主要是生活在断桥镇的石巷边的旺旺,则跟随着爷爷长期的生活在船上(这点也与原著中旺旺的父母一直过着水上谋生的日子相呼应),而惠嫂,则成为了旺旺在船上遇到的、一直不肯说出她的名字、来历的女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着重于旺旺眼中的“世界”,乡下的金黄色的黄菜花开的景观,与他跟随着爷爷来到城里时的陌生人流、嘈杂环境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一再的通过旺旺的奔跑表现出他在乡下时的自由自在,而他与陌生女人的关系,则延续了小说里的“看”——先是在船上的无意中发现了躲在船舱的她而惊呆的看着,后来在她生产时隔着窗户窥望,还有后来在远处的无助的张望等,将一个儿童对于母亲、母爱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点也较之原著小说更突出了留守儿童对于母爱的渴望,在原著中,旺旺的父亲母亲在每年的春节时都会回家一趟,平日时则是不断的寄钱让旺旺过上不愁衣穿零食的生活,而在影片中旺旺的母亲则彻底的缺席(先是通过旺旺的台词说母亲离家去了巴黎,后来暗示已经身故),旺旺对于母爱的渴望与期翼,则转移到陌生的女人身上,眼神里无不倾诉着对于母亲的期待。
这些也让影片有别于大部分的国产商业片(包括一些以普通小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更何况影片里还有形无形的带出了对于孤寡老人的关怀、对于流言蜚语的批判等。
影片在创作时,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孤寡老人的问题都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毕飞宇写作这篇短篇小说时,而杨亚洲则将社会现实与个人的思考融入在影片的叙事脉络中,包括影片新增加的、由邬君梅扮演的养老院医生这个人物,而呈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
中国电影并不缺乏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作品,但较为缺乏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作品,相比于近期的滥竽充数的都市爱情片,杨亚洲的《哺乳期的女人》一方面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周围的人与事,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对于儿童、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怀。
《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毕飞宇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然是被改变了无数次的经典代表《推拿》。
所以观众大概可以想象出毕式作品的风格,他擅长聚焦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盲人按摩师还是留守儿童,他善于洞察他们身上所隐藏的社会独特性,进而深入挖掘,引发共鸣。
每个小人物都有隐藏内心的无奈,这种无奈是代表着某种阶层的群体性无奈。
毕飞宇的独特性加上杨亚洲的平民化, 《哺乳期的女人》注定是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留守儿童跟空巢老人的话题已经喊了好多年,而这也的确是当下农村最突出的问题。
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不回家,每次回到村里,似乎只能看到蹲在村中心的街边晒太阳的老人。
年轻人出外打工已然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往往成为年轻人努力奋斗的“拖油瓶”……于是身边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情况,父母想要挣更多的钱让孩子过好日子,而孩子终日守着爷爷奶奶过着大人眼中的“幸福生活”…...那么他们的内心感受可曾有人真正理解过?
《哺乳期的女人》中,林浩饰演的留守儿童旺旺,通过对母乳的好奇,准确而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对于母爱的向往。
而且个人认为,电影所要表达的绝非仅仅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更加隐藏的问题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
都说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所以毋庸置疑,最了解孩子心思的只能是自己的父母。
老人带孩子,他们奉行的大多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原则,让孩子吃饱穿暖塞给他们自以为喜欢的玩具就是表达爱意最好的方式。
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么?
旺旺的举动给了世俗看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未吃过母乳的旺旺看到惠嫂每次哺乳时的情景,都为之陶醉、为之忧伤、为之神往,而最后在奶香的诱惑下,旺旺终于按耐不住咬了惠嫂的乳房。
这对于一个孩子或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却引起全镇的轩然大波。
爷爷当然是对这种行为不理解的,所以惩罚在所难免,然而余男饰演的母亲惠嫂,却散发出了母性特有的光辉,她也许对自己的感情迷茫,但却笃定的认为旺旺不过是个没有长大向往母爱的孩子。
片中三位主演的表演都是电影加分项。
陶泽如饰演的旺爷代表了所有“有心无力”的老人,他爱孩子,却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虽然给与了很多却并未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女人一旦有了母性就会变得柔软,所以余男饰演的惠嫂,观众将看到在《敢死队》跟《战狼》里从未见过柔软和温暖。
抗震小英雄林浩,以十三岁的年龄饰演七岁儿童准确把握旺旺丰富的内心变化,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的对母爱充满渴望的孩子。
城市化进程依旧再快速推进,更多年轻人削尖脑袋在冲向大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真实情形,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显。
经济看似繁荣了,社会看似进步了,但是人内心最原始情感诉求却变得越来越淡漠。
或许这就是《哺乳期的女人》存在的意义,以小见大的反射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看似淡淡的乳香却引发情感的惊涛骇浪。
为什么感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奶子来的,人露了奶子又嫌低俗。
露奶子,只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而已吧。
虽然有些地方可能我也看不太懂导演的意思, ( ╯□╰ ) 旺旺,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感觉都是一个喜怒无常、只会大喊大叫、不可理喻、怪异的小孩。
以至于满屏的弹幕都是,“这小孩有病吧”,“男孩是个小变态”之类的。
小孩应该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有自闭症、多动症之类的吧(他一直不肯摘帽子也是因为这个吧)。
这么一想,旺旺其实,只是个可怜的小孩。
全片最打动我的是最后,爷爷得了老年痴呆,把戒指吞下去,养老院的护士为了让爷爷把戒指拉出来,强迫爷爷吃韭菜。
旺旺赶来,看到爷爷可怜兮兮的样子。。。
我瞬间泪奔了,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担心有一天我的爷爷也会变成这样。
有时,需要有类似的经历,才能感受到片中的那份感情吧。
我自己也算留守儿童吧,小学的时候我妈一直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从小就是爷爷带着我。
跟片中的陶泽如一样,我爷爷也非常疼我。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强大的爷爷在,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比其它的同学差,哈哈。
也许片子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间,可以打动观众,我觉得,片子就成功了,就值得五星了。
爷爷,我爱你❤
《哺乳期的女人》这个名字的迷惑性太强,如果片名算是一部电影的颜值,而且你又是一个看颜值的人,那么恭喜你,你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导演手法极其老辣,剧本也相当干净,绝不拖泥带水,余男跟陶泽如的表演好到只能用成精来形容。
但鉴于建国后能喘气的不让成精的规定,只好穿越几百上千年来分析《哺乳期的女人》是如何成精的。
拍好一部电影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尤其在这个看视频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很容易被各种俗物拉低审美标准。
被刺中心脏还要捂着胸说一句,啊,我死了。
那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手法,如果到了互联网+的时代还玩几百年前的这一套,如果不是致敬就是审美过于恶俗。
偏偏这是一个俗物横行的年代,无数演员在各种非舞台的地方捂着胸口学《哈姆雷特》里的波洛涅斯说,啊,我死了。
就怕观众看不懂心脏因为受到外力伤害,导致胸口喷出一大堆红色液体是表示人死了,非得说出来才甘心。
拍电视剧的杨亚洲也做过这种事,但他分的很清楚,电视剧跟电影观众不同,至少跟《哺乳期的女人》观众不同。
《哺乳期的女人》里做的最好的便是对对白的把握,绝对女一的余男在前半段基本没有什么台词,但略显含蓄的表演加上导演的调度,让观众很容易明白这个角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必像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虽然余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祥林嫂。
或者说文艺女青年跟祥林嫂之间只隔着几十页的台词。
女一台词少的后果是其他角色需要承担帮她说明角色的功能,汶川小英雄演的那个男孩子承担了部分解释的任务,更多解释剧情的人物在陶泽如身上。
人老话多是必然的,角色设置也必须要陶泽如的角色带点八面玲珑。
这在他给邬君梅送戒指给某个只有一场戏的人物送MP4可以表现出来。
不过陶泽如并没有把这种社会属性带回家中,在家里只是一遍遍的喊“月子地”来显示其父爱的一面。
于是在电影里,“家”这个封闭空间的矛盾就以余男初入陌生且有些凶险的环境跟小男孩渴望母爱且不会表达为主。
陶泽如在这组矛盾里反倒成为一种调和剂。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同名小说,虽然这个名字实在很不吸引观众,但又很贴合剧情。
在原小说里,小男孩旺旺吃了一口母乳成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但在电影里,这个矛盾被推迟到很靠后的地方,有了前面各种闷骚的铺垫,故事到那里不仅水到渠成,而且矛盾爆发的相当自然。
在母亲缺失的人物关系里,陶泽如试图扮演爷爷,父亲,母亲三个角色,然后余男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让小男孩旺旺发现原来爷爷并不是母亲,但更可气的是余男不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旺旺试图通过抢鸡蛋这种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的旺旺略有赫拉克利斯的感觉,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过他跟“母亲”关系的结局也是赫拉克利斯式的,赫拉克利斯钻进赫拉裙子里跟旺旺吃上一口余男的奶殊途同归……。
写了一大堆,而且看起来有各种剧透。
但偏偏《哺乳期的女人》真不是一部害怕剧透的片子,不是那种一句“他们打起来了”或者“他们壁咚了”就能讲明白的故事。
如果真是这样,那何苦用文本分析来帮助观影呢。
油菜花地很美,是小船到集镇的距离,可是你永远迷失其中,逃不出去。
那里是小船的生活空间,也是流言蜚语的聚集地,带着红头巾的村妇充斥其中,声浪起伏,瞬间将你淹没……余男也真的很美,是那种性感别致的美,满满的孕味荷尔蒙,让人贪恋,欲罢不能……光影流连里,是所有渴望的汇聚,影影约约里,是爱与被爱的纠缠,我觉得小男孩和爷爷的反应是正常的,毕竟一个是从小缺乏母爱的小孩,一个又是渴望爱情的孤寡老者。
小男孩手中的鸡,我感觉就是他对母爱的守护。
不管怎样,手中的鸡是第一位的,必须万无一失,甚至是拿它一个鸡蛋都不可以……但是电影舞台剧化,感觉是一幕幕的,情节也不是很连贯,有点跳跃,感觉用来表达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未婚孕者不幸遭遇的同情,有点多余,发力很大,感触不多……
断桥村是很少发生事情的,人们被挤在忙碌的生活里,越来越难以相信那些需要长久等待的东西。
旺旺在等自己的妈妈,也许下一个油菜花再开的时候妈妈就会不远万里从意大利回来。
旺旺爷爷急于和村里医疗所里的贝贝医生确定一段关系,老年痴呆症是他生命里提前的截点,旺旺还没长大,需要成年人的照顾。
可是就在旺旺爷爷开着船去上海帮医疗所里的老人购买日常用品的时候,一个临产的女人的意外闯入,打破了旺旺爷爷所有的计划,断桥村的油菜花在那一年开得极好。
就在一切发生转折的那一夜,女人诞下了一个孩子。
生育孩子的过程也许是矛盾痛苦的,女人反复拉上铁门却又不住地叫喊着“帮帮我”,她恐惧又无助,想要生育又欲逃离。
女人与母亲的角色好像是在一瞬间之内完成的,女人面对着即将进入的角色不知所措。
在旺旺和旺爷的反复阻挠下,女人渐渐接受了“母亲”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
然而这个身份的突然降临,对于旺旺而言,成了儿童眼前的一团迷雾。
他渴求着母亲乳汁的滋润,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亲近且亲密的不同性别,旺旺迷茫了自己。
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确证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可是,这个母亲的突然到访又让旺旺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母亲,更像是一个女人。
旺旺的执拗成全了他母亲的存在,他守护着自己身边的母鸡,他守护者母鸡下的蛋,他欲保护一段母子的关系,即使自己不能得到。
他拒绝穿上与“孝服”同音的“校服”,母亲的存在成了他强烈的渴望。
如果说父亲的存在已经被旺爷所替代,那么“母亲”这样一个抽象的词汇保有了旺旺全部的希望。
一个女人的突然闯入,对于旺旺而言,他先看到了一个母亲,而后发现了一个女人。
早先迟迟未来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他开始意识到皮箱的存在,意识到口红的存在,意识到情人的存在。
乳汁成了他全部欲望的开始,他隔着玻璃看着他一直所渴望哺育他的人儿,所有的情感被克制在玻璃的另一边。
他观察着这个距离她最近的女人,他想起了爷爷将女人比作酒,他欲罢不能,儿童还未建立起对于社会角色、性别关系的认可,他在这样尬尴的关系里漂浮着,任由着自己的欲望发展。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的隐喻。
比如在田野上飞奔的旺旺却被稻草人拦住,显然电影开头导演留下了一个问题,却在电影结尾解开了这个谜题,旺旺冲着稻草人会心一笑。
他们其实都在“留守”,稻草人留在田野中守望田野,而旺旺被父母抛弃在断桥村,等待着一个母亲的到来。
他们的命运何其相似,像是一圈又一圈的轮回。
女人所诞下的那个女孩儿,两年后坐在母亲的皮箱上,留着和母亲相似的发型,多像是命运的暗示。
旺爷为了赢得贝贝的心在上海买下的那一枚钻戒,成了旺爷生命里永远的遗憾,患病之后,旺爷只有看着带在手上的钻戒才能够安心吃饭。
而断桥村的人们在田野里戏谑爷孙俩,将他们的衣服扒光,爷孙俩在田野上奔跑逃离着,但不久之后他们又穿上了原先的衣服。
我想,也许是他们对以往生活的一种认可。
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他们的生活,即使扒去了衣服,可是他们还是要回到他们生活中。
这里也不难看出弱势群体在面对整个庞大社会时的无力感,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有太多敏感的触角,也许作为弱势群体其所要面对的更多,而这些强烈、克制却又私密的情绪,成了弱势群体的难以发声的一种无奈。
电影以毕飞宇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为背景,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两大社会问题。
在一批又一批的城乡中青年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工作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老人与儿童面对着无人照顾的问题。
上一部毕飞宇先生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推拿》——也关注着弱势群体。
电影将我们先前一直存在的盲区照亮,也许在我们试图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只是一昧简单地看到了这一现象,可是面对这一现象的解决和其内心的关怀却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就像电影本身,看起来似乎是在探讨一个生育后的母亲,但更深层次的是在对性别关系的一次探讨。
包括电影名本身《一个哺乳期的女人》,更多强调了女性这个性别本身,而非母亲这样一个社会角色。
当每个人脱下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多进入到的是性别所带来的内心体验。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性别,性别本身又赋予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和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导演对于个体关怀的一次尝试,试图打破长时期以来宏观的叙述模式,而将碎片化的生活拼贴到银幕之上,把那些曾经被我们遗漏的问题的纹路清晰的展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
整部的电影高潮,因为“咬我”这个两个字而将之前的情绪推到了最大化。
性别关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错位因此而无比明显,在那个惊慌的夜晚里,旺旺面临着长久迷茫里最大的一次冲击。
旺旺面临着“情人”和“儿子”的角色转换时不知所措,可他又无法掩盖内心一直以来呼喊着的欲望。
而这,或多或少带有的悲剧色彩,像礼花一般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炸开。
这种急转直下的故事发展,却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
当我看到余男所扮演的女人在电影最后拥抱着旺爷与旺旺时,不禁觉得这是导演在凛冽的寒风中给观众们递上的一口热汤,哪怕这口汤之于每一个观众都不是最满意的,可是这样善意的温情却缓和了我的情绪。
温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在凛冽的寒风中才能有最透彻的体验。
母乳,对于初生的孩子的而言,是生命里最初的一眼泉。
题材倒是挺不错!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就是到最后也不知道演的是啥!
烂名字,好电影。 虽然后面的故事结构有点儿混乱,但整体还不错。电影里的留守儿童,独居老人和单亲妈妈是现代农村的缩影。
因为有点没有懂。2年级男孩与人母的恋爱。
什么也没有啊~ 难道有特别版本~
五星全给了小男孩的演技
很现实的话题很文艺得讲出来,又不脱离生活,看得一点都不累
摒弃了城乡对立和倪萍的杨亚洲居然可以这么厉害。画面非常好,那些高速慢镜如同流水一般顺滑。林浩证明如果你不把一个孩子当做童星,他同样是个演员。看的过程中觉得陶泽如从发际线来看和“中国机长”原型更接近,估计演个中年危机的机长会更振奋人心
三星半。台词极度克制、摄影美飞,看着看着后面那几个《拾麦穗的女人》打扮模样的农村妇女几乎已经逃离现实的牢笼了。这部片子导演确实表达得极度暧昧,用了非现实的拍摄手法拍了一部离现实很近的片子。我个人的解读是:余男的奶子串联了三个人,而奶子又是人类原生的动物性渴望,三个人都是有缺失的人
三个没有完整的爱的人,对爱的渴望,孩子没有应得的母爱,老人没有儿女的敬爱,女人没有男人的情爱,互相慰藉,给彼此爱的呵护,为各自缺爱的人生涂抹上一丝爱的颜色。
故事有点散,这种文艺片点太多不太合适,不如紧扣一点钻进去深入。话说限制级的东西又不能拍,那些道不明的情感是不大好表达啊。这片可打四星也可只给两星,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另外,最近怎么啥片都有闭不拢嘴的余男呢?居然和我的男神陶泽如搭戏55555
电影拍得太意念化,故事本身的关怀也被这种形式给破坏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哺乳期的女人。
不知道这部影片要表达什么,是导演功力不够,还是怕过不了广电审核。这电影交给金基德拍就好了。
我对于杨亚洲父子的新尝试表示痛心疾首。
我觉得的电影放映出一些东西!!安静得看,不适合去电影院
陶泽如一如既往的用力过猛。杨亚洲拍得东西忒实诚,儿子怎么也不能再走这个路数,九斤老太说啥来着。。。
哺乳期,青春期,更年期
看不懂
莫名其妙
这片怎么会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