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发现有点剧透了。
——————————————————这是一部让人很犹豫的作品。
导演和编剧是法国著名的菲利普·弥勒。
这位法国导演之前最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作品是02年的《蝴蝶》。
但是本片的演员们却毫无例外的全部是中国籍。
不过对于一部影片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编剧和导演的倾向,所以对于这样一部作品能够更像中国片还是法国片,在观看之前,我的判断明显是偏向后者的。
在观看之后发现,法国元素确实很明显,李小冉电话时的简单法语对话,出差法国的巴黎景色拍摄,苗寨青年留学波尔多时立志驾船环游世界……这些都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法国导演的作品。
但是全片却毫无疑问是一部中国作品。
无论是对现代北京画面的拍摄还是对于广西风光的记录,毫不回避的拍摄这些差异无疑是一种最为理性和真实的做法。
全片中,三代人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李保田一角在故事情节中选择去北京打工供养上大学的儿子,在情感考量上是一致的,反应了中国传统意识上的传承。
而秦昊饰演的角色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和父亲的不和也都是因为对于下一辈的关心所致。
而这个结的迟迟未能解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下,社会对于男性角色束缚之后给男性带来的社会属性。
在惯常的家庭观念中,严父慈母的结构里,父亲是需要维持刚硬形象的角色,从而通常沉默寡言、耻于将感情流形于肤浅的层面内。
而由家族形态衍生的中国社会结构也将这一传统继承,从而将所有男性都规范于慎言的标准里。
这一点不光在父子二人的关系中有体现,也在夫妻二人的关系里得到了印证。
但是这一关系,在现代社会西式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从社会到家庭的两个方面都有所改变。
模式又重新回到之前所说的,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态度的角度上。
这在父亲和女儿同处一个场景的情节段落都能得到体现。
所以,在上面所说的情节和全片感情画面及音乐上的处理都有很强的中国风格。
让人能够想到在市场化大片之前,以及为参奖而拍摄华语片浪潮之前的中国老片。
这种细腻和艺术化的创作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从形式上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温暖感。
但是本片绝不是毫无瑕疵的。
夫妻间矛盾的简单化处理无疑让整个支线都显得过弱。
而台词和演员的戏剧表演成分过重都是特别明显的问题。
例如在山洞中描述奶奶容貌的“像雾像雨又像风”、秦昊在井边和父亲回忆鱼鹰的记忆、女孩和爷爷描述“用我的小翅膀再飞一会”等等,都有过于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在观影时如果不在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仔细推敲的话,都是不符合正常人日常生活的交流习惯的。
孙女任性和村中小妹的表演时常过于浮夸。
——当然对于儿童演员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
至于李保田回到家乡后的口音,以及非专业群演们的水平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问题。
在这样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下,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犹豫的。
不过,在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下来看,这无疑是一部鹤立鸡群和有灵魂有诚意的电影。
所以还是值得大家走进电影院里观看一下的。
PS:其中的一些笑点还是很有效果的,后来发现导演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怪不得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PS:老外们看果然很奇怪,苗寨的打更有什么好笑的?
他们笑成一片。
PS:对了,刚才忘说了。
对于这个片名,有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作品。
(《New Fairy Tales》)如果结合这个童话来看,这个片子全片有一种回归的意味。
无论是感情上的还是其他各个方面。
对于传统家庭和现代社会自我实现,关于传统田园生活和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最后那个用IPAD换小鸟的场景,几乎可以看成是对安徒生童话的一种致敬。
我觉得《夜莺》是一部很自然的片子。
选的题材自然,有小鸟,有乡间美丽的风景,当然要说明一下,贯穿全篇的那个鸟不是夜莺,是画眉,夜莺最后才压轴出场。
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他没有刻意地让剧情变成孩子离开城市到农村老家,她有她的生活的空间,老家只能是她休假的好去处,而老人叶落归根,他没有留在繁华的城市。
演员的演绎很自然,老人的真诚,孩子的可爱,年轻夫妻的对于生活的改变,每一个部分都让人看了很舒服。
≪夜莺≫,这部号称导演翻拍自己的作品,明年代表冲奥之作,在我看来一点不显眼。
虽跟蝴蝶一样的人物设定,但不一样的是搬到了中国的广西。
不过这部明显不能超越原作,虽然原作中的风景和亲情都有,一切都很美好欢快,但到了这里,少了欢快节奏缓慢。
好在老戏骨撑场,不然看着有点累。
总之,爱看不看。
#2021年flag之每周看一部电影+短影评#周末的晚上搜罗一部电影来看,看到了这个中法合拍的电影,电影参演人有著名老演员李保田,还有李小冉和秦昊,法国导演拍摄,先说对片子的观感,没有大起大伏的惊心动魄的转折 ,却有延绵细腻的感情和美如画的风景。
一开始会觉得这个都市小女孩非常不懂事,甚至有点觉得这个家庭对孩子的管教不好,因为父母都是空中飞人,自然这个孩子的教育像极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们物质上的补充,却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礼貌。
现在想来片子中一开始小女孩对爷爷的整蛊是为了突出这趟旅行对她成长的历练,到最后用自己最新的iPad给爷爷换了一只新的鸟,却没告诉爷爷,可以看出她的变化。
爷爷的这条线,随着人在囧途他内心故事也慢慢展开,从农村走出来到自己的爱人去世也未能照顾到,从孙女三岁时在花鸟市场丢过一次,父子再也没说过话,从自己走出大山到希望落叶归根,可以看出都市老人心中的孤寂,最终和儿子和解,最终回到自己的老房子,最终在爱人的墓碑前放掉那只孙女换回来的另一只鸟,也是和自己的和解。
广西的风景确实秀美,还有两次留宿当地人的家里,展现了风光的同时这位法国导演也想展示村寨人们的淳朴。
最后算是大团圆,父母的关系因为这只夜莺而缓和延续,父亲为爷爷买下老房子,打包行李准备回老家,这其中的纽结就是这个小女孩,也是这只鸟,用小女孩自己的话说,她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虽然最后还是会回去笼子,但是希望多飞一会儿。。。。
后来搜索资料发现这样一个花絮,导演为了拍摄该片,费利普·弥勒经过近两年的筹备,自学了一年半的中文,剧本在北京完成;这也成为第一部在全法国最卖座的中小成本投资的非商业类型的中国国产影片(来自百度)所以豆瓣的评分确实不高,但这可能就是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片子!
这部影片在法国上映了又一段时间,一个法国人竟然会去拍的一部讲诉中国家庭故事,并且完全是中文的电影?
这一点一直让我很好奇。
就像当时看侯孝贤导演的《红气球》一样, 一部讲诉法国生活的故事并且完全是法语。
中国式的家庭影片反映了一个很电影的中国式的家庭。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赚钱养家,所以无心照看孩子。
中产或者中上阶级的独生子女十分娇生惯养,父母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为了弥补这份空缺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生活变得十分物质。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很大,所以会报各种课外班。
例如影片中的小女孩会弹钢琴,写书法,放假了还要上画画班等等。
现代和传统社会的差异电影里拍摄的城市里随时可见摩天大楼,入夜了也灯火通明,车水马龙。
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例如小女孩过个生日就要在一个豪华酒店庆祝。
而广西桂林确实另外一番风景,湖光山色,碧空如洗,原始的自然风光美的让人心旷神怡。
传统民俗的建筑和服饰也让人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里。
例如广西农民热心帮助坐错车的爷爷和孙女,请他们吃饭并留宿; 两人后来走丢了,在山洞里度过了一夜; 村里小孩一起玩耍;苗寨晚上的傳統打更等 (引起了法国人的一片笑声)这样朴实的生活和大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题外话,有一个场景我怎么都忘不了,那就是月色下一只狗来约同伴一同出去玩耍。
这完全是巧合的小插曲却深深得触动了我。
)电影《蝴蝶》的影子又一部通过老人与小孩来表现家庭与社会的电影。
但是有一些场景还是拍的不够自然,例如在爬树时小演员的对话,发音十分的做作和刻意。
李保田说的 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小演员说的 爷爷,就让我在多飞一会儿吧 等文绉绉的台词虽然很有诗意,但是在电影里却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够自然。
有些地方,商业片的气息会比较浓。
譬如小女孩与小男孩换夜莺时,小男孩选择了爱拍。
这个地方也引来了观众一片笑声,这里让人有很明显是为了讨观众的笑声而设计的,因为对于一个在这个山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科技产品和更新换代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陌生的概念,而且他们普遍都很朴实。
总的来说电影很温馨,值得一看。
电影中乡村与城市,老一辈和父母那一辈生活的交汇让我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的影子。
观看的过程中没有让人很有刻意观察拍摄设法的欲望,是一部很真很平凡的电影。
最后想记录两句刚才看到的话:“故事是电影的‘骨’,那么视觉和听觉则是电影的‘肉’。
”“我感觉没有足够的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赏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对于儿童来说电影有着现实性的责任:传播将会伴随其一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就是我的抱负,艺术上的也是道德上的”。
- 菲利普•弥勒
夜莺 (2013)6.52013 /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家庭 / 费利普·弥勒 / 李保田 杨心仪 法国导演亲执导筒,讲述一个展现地道中国式情感的故事。
影片不仅在法国艺术院线取得发行佳绩,还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售出了海外版权,并作为中国内地代表影片参与当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这就是2014年,由费利普·弥勒编剧并执导的中法合拍片《夜莺》,也是中法两国自2010年签署《中法电影合拍协议》后推出的第二部合拍作品。
影片的主要角色,只有一位老人一个孩子,主要场景,是山林、村寨、田野。
但影片主题却不可谓不厚重:父子矛盾,代际隔阂,都市高压步调对夫妻情感的麻痹,物化连接对心灵沟通的取代,以及传统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节奏的碰撞,都被一一揉进故事中。
为了拍摄本片,导演费利普·弥勒学说汉语、长住中国、筹备近两年,终于找到了一把共情通关密钥。
这个密钥,就是将“自然”这一虽无言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疗愈力、联结力的角色贯穿在影片中。
影片之内,“自然”成为营造空间、裁剪情节、促成人物心灵转化、破解人物情感僵局的关键。
影片之外,人与自然的联结带给观众一种近密体验,使一个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能够穿越文化藩篱,完成从抽象言说到具象落地的转变。
空间营造 《夜莺》的主要场景取自广西桂林、阳朔一带。
纯净旷达、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通过祖孙俩从都市到乡村的旅途,如同画卷一般从容打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空间质感。
随着场景空间从北京迁移到广西,画面也逐渐从压抑的小景别转为开阔的大景别,角色与观众被一步步带离各种框架所包裹的都市森林,从围城走向四野。
情节裁剪
从北京到阳朔,是一场变故不断的囧途。
祖孙俩上错车、借住农家、在从林中迷路、在山洞中露宿、受伤。
朱志根为了兑现将夜莺带到亡妻墓前放飞的承诺,回故里是思乡心切。
任幸因为无人照看才不得不跟随上路,对异乡和远方充满抵触。
一方面,外在囧途借由自然环境而生发。
一方面,内部困境又巧用自然之手来纾解。
促成人物心灵转化 在与山川、田野的亲密接触中,从小长在都市困在笼中的任幸,听到了喧嚣都市里从未听到过的声音。
看到了近在身旁的大活牛。
脱离规训在田野里撒欢儿地奔跑,在河水中尽情地嬉戏。
和当地人一起收谷、割稻,体会亲自劳作的收获快乐。
为逃避回城躲进树洞,感受到小伙伴纯真的友情维护。
但同时,她也经历了走不出丛林的苦头,知晓了乡村生活的不易,尝到了忍饥挨饿的滋味。
在任幸眼中,大自然是陌生的,新鲜的,也是可亲可感的,会让她遇上新难题,也带给她前所未有的乐趣。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任幸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成长、蜕变。
化解人物情感僵局 这场南下旅程,也成了一场修复情感、改变关系的奇妙之旅。
祖孙俩一起经历囧途、一起克服困难,从排斥走向亲近,为了让爷爷高兴,任幸用终日不离手的PAD换来了一只不值钱的画眉鸟。
任崇义为了赶往阳朔接女儿,和父亲朱志根触景生情、回想往事,多年心结终于打开。
为了教会鸟儿说话,任崇义重回家中,冰冻的夫妻情感在相视一笑中开始消融,濒临解体的家庭重建联结。
自然,以它澄澈人心、感化人心、融通人心的力量,成为化解矛盾的抓手、联结情感的桥梁。
爱德华·威尔森在他的著作《亲生命性》(biophilia hypothesis)(1984)中提出“亲生命假说”,从人与自然相联结的角度解释自然带给人类的积极身心效应,认为个体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处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感、亲密感、同一感,具有一种疗愈创伤并让人感同身受的共情力量。
“只要是触及人们普遍存在的内在情感,自然能神奇地跨越文化界限。
”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夜莺》这个基于中国国情所讲述的故事能贴合国际市场需求,赢得国际通行的最大可能性。
对于跨国电影合作,法国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合作机制开放,希望通过合拍更深入地展现他国文化。
这既是十分珍贵的合作理念,也是需要通过合拍实践长期夯实的合作策略。
期待有更多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受益于这种开放的理念与策略,通过合拍传播至更广、更远的地方。
撰稿:胡黎红原文出处:丝路视听传播(有短视频影评)
期待您的关注!
城市里人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夜莺,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在我。
大人们为工作、家庭四处奔波,孩子们在学校和各种兴趣班之间奔波。
于是静下心来交流的时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多了,即便是同一屋檐下的的夫妻、父子、母子、祖孙之间。
离开冰冷的城市,来到充满田园风光和人情味的乡间,祖孙两人的回家之旅,其实也是一场心灵之旅。
旅行开始,小女孩宁愿玩着IPAD,也不愿意与爷爷交流;回家之后,爷爷的夜莺死了,小女孩用IPAD换了一只新的会唱歌的夜莺,帮爷爷完成了对去世奶奶的承诺。
IPAD其实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象征,她剧烈的冲击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放下IPAD,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多回家看看父母,多与亲朋好友们聊聊天,多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空气……人,是等不起的!
17年看这部电影时在圈里写的一点感想,今天发现豆瓣没有标记,补上,短评超了字数,于是变成了影评~【夜莺】想找一部好的国产电影看。
找来找去发现了这个夜莺。
再定睛一看,编剧导演竟然是法国人,还是我很喜欢的那部《蝴蝶》的导演。
貌似不应该算国产电影吧?
还是很期待的看完了。
男主角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儿,18年前为了陪儿子上学,带着一只雏鸟画眉从广西阳朔到北京打工(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
为兑现当初给老伴儿的承诺,现在要回老家把这只画眉放生。
演技派老人家李保田演绎这个角色。
一口字正腔圆的京味京腔,一副正宗如假包换的老北京的做派。
回到广西听不懂方言,跟曾经的街坊邻居说话仍然是一个拿腔拿式的北京老头儿。
人物和情节也是各种做作。
看来是对本土文化太了解了,看本国电影总能看出很多的不合情理,矫揉造作。
是不是我们看外国电影的时候因为不熟悉他们的文化,所以看不出其中让人生疑的部分,还感动的一塌糊涂呢[白眼]这部法国编剧法国导演的中国电影,竟然代表中国内地送去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作为中国人的我也只有羞愧的低下了头,不是因为法国导演,而是因为它太不好看了。
要知道它是PK掉了豪华阵容的《归来》代表中国去的呢。
看来我应该再看看《归来》了。
本以为豆瓣的影评评分都是比较公正客观的,所以总喜欢选这里评分较高的电影来看看,但是今天偶然看到《夜莺》这部电影,觉得很好看, 好奇心使然来看看影评, 在下以前从来是只看影评,不喜欢发表意见的, 但是这次看到这部这么好看的电影的影评及评分(原来低评分也有很多好电影,并不一定符合大众口味的才是经典),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来说两句,别无他意,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自己非常喜欢看这部电影,不管某些人喜不喜欢评分再低,我就是喜欢看。
故事很简单,没有太多的刻意制造感动让人觉得感动(某些故事就是喜欢编造一些离谱的感动),也没有刻意的制造悬疑剧情让人觉得看得心生好奇, 就是一个很平凡的普通人家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 结合了城市与乡村的现实情况的故事,让久在城市的人能感受到一股乡村的久违的清甜,也叙述了许多从乡村里出来,又想回归故里的游子的心思。
也许,这种感受是某些人体会不到,所以他们只能胡乱评论了。
看到某些评论说李保田演技不好,我是外行,很少关注演技的问题,但是我知道,演员选的很合适。
有人就轻蔑了:看戏不看演技看什么,锅锅,难道你不知道演员演戏演多了也会有职业病的吗?
入戏太深了,会让 他们分不清戏里戏外, 也会有“工伤”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抑郁症,所以看来,当明星这个职业也是很危险的,为什么有一些喜欢拿电影里的演员的演技说事?
演员能正常的表演好一部很有故事的电影就很好了,难道某些人看电影就是去看演技的?
就喜欢标新立异,显得自己很懂行?
显得自己特有文化?
特高大上?
所谓居“安”思“危”,字面意思上讲就是一老在安逸的环境里待久了喜欢找刺的激,找危险的事干。
某些人喜欢标新立异,就是喜欢唱反调,这可以理解,就是想与众不同嘛,人之常情。
但是我想问问那些总拿演技说事的人:演员演的再好有自己现实的生活演的真实吗?
那看演技的话,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个个人都是影帝了!
我们都在完美的演绎着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这部电影的好,最好的地方在于他的简单,清晰,就像现在物质太丰富了,吃肉吃多了想吃青菜一样的感觉,看多了各种被编剧们扭曲连编剧自己都不相信的制造的感动的故事 ,各种炫技巧的新特奇,各种勾引人的欲望,各种犯二的搞笑,看多了总会让人觉得看这些电影没啥意思,大多像是一个模子刻的,只是故事情节稍稍改一改,演员换一换,( 有的干脆懒得编改)。
这样的肥皂剧看多了有意思吗?
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有些东西,再好,过了,就真的不好了。
还是得回归一下,让人的心灵能归零,从新寻找起点,感受得到最简单的快乐,享受最简单的幸福。
折腾了一圈之后,能会得到原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各有异,各从其欲,没有谁能阻止谁的思维和人生观,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获取幸福的方式和可持续性,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创造财富,健康的享受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我从这部电影里得到的一点感悟。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的分这么低,许久不看电影来细细品尝这部,竟让我在看到爷爷提着画眉鸟面对奶奶坟冢的画面时落泪。
中国太快了,所以对于电影我们在追逐着那些故事紧凑扣人心弦的电影,可是却放不下心来看一看这一部舒缓的温情;在习惯西方式的外露式的演技之后,再也受不了中国本来就内敛甚至有时会做作的表达方式。
从头至尾我就没有觉得什么做作,因为这就是中国人。
从头至尾的尴尬。
实在是不明白这部影片凭什么就代表中国内地参加了明年初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争。我是一丁点优点都没看出来,剧本生硬矫情,演员演技也并不投入,镜头运用和节奏把控都毫无特色,本以为亲情为主会感动点泪,结果毫无触动。就是一部宣传地方风景的中法建交的合拍片啊。
一般般
风景很美,感情温馨,暖暖的。
极其突兀的剧情和浓厚的法国味都严重与场景和人物脱线了,但总体却迷之好看。
7分
一只说着法语的中国夜莺就这么飞到奥斯卡真的可以吗? 三星给的是尝试的精神
当风光片看了。
奔忙的人生究竟想要什么呢?
拿这片去申奥...简直了...导演只是想拍个《蝴蝶》中国版吧...只有森林那段好梦幻,剩下的部分感觉不知是什么年代的老片呢...PS小冉好美~~
法国人把中国拍的真美,就让你看看镜头美,不煽情
蝴蝶之后,夜莺啼鸣。
老家你听不懂方言?村子里出去的年纪轻轻就是北京上海最好的设计师?迷路不会用手机打110? 编剧硬伤严重影响观看。情节老的简直能当奶奶了好不好。加分是保田跟景色。
有点中国版《蝴蝶》的意思,又加入点中国告老还乡的情结。中国社会的物质消费和感情空洞突出,而老人回去的那个故乡,还真的是故乡吗。反倒不如《宰相刘罗锅》刘罗锅回乡的那个结尾那么短,又那么耐人寻味。妈呀它还真是《蝴蝶》的导演拍的?我服了自己……
有个实力派老演员,有个文艺片专业户,有个不算讨厌的女演员,最后还是觉得不好看,漏洞无比多,结束出来小包说不知道在干嘛~
什么烂片啊,整个故事结构太奇幻了尤其是山洞过夜,演员也僵硬得要命,还有灯光打得太明显了,看不到故事,全都是设计,这个什么法国烂导演,一星给你!
《蝴蝶》导演又拍了个中国版,还是祖孙情+大自然+小动物,一场旅行弥合年龄代沟和家庭裂痕。是在批判MOMA的建筑没人味吗哈哈,各种熟悉的北京地标,不过小情小调还是法式的。情感铺垫稍欠,萝莉总结略鸡汤,总体还行吧
跨国界和文化写本其实还挺难的 某些部分逻辑都难理顺 比如李大爷身为阳朔人一口京片子半句广西方言都听不懂真的大丈夫 ... = = 那闺女是属于爹妈遗传的失败品吗 还是就隔代遗传她爷了 以及夫妻关系的矛盾线略无厘头吧 大概看点就是 景了
我看到了一碗米粉!所以推薦一下~
我明明看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