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感觉怎么像在伦敦西区看舞台剧?
这是Jude Law最淋漓尽致发挥自己演技的片子,相信也是他自己感觉最爽的电影。
如果你是没有耐心或是喜欢看大班人马演出的片子,就不要看Sleuth了。
Sleuth是一个挑战智商、斗智斗勇的两个人的舞台剧。
http://www.douban.com/event/10505176/
舞台剧式的故事,只得两人一屋共处90分钟挺好看。
可见好看这回事和场景繁简,人员多少统共没关系。
想起另一个关在小房子里的戏,12怒汉,仅仅靠对白推进的精彩戏码Jude law同学色衰的厉害,尤其后半那个发型简直完全暴露了他的严重脱发问题。
但是演的不错,比之前看过的他的戏都好,这次不仅仅是简单花瓶,很多表演在其中。
最让人失笑的是小鸟依人男宠样,还有最后穿着女式皮衣的狂傲失控样,合该适合他,长着那样的脸仿佛天生就是用来演这些的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是,在1972年的原片中饰演jude这个角色的迈克尔凯恩,这次饰演了当年的对立面作家。
Jude同学之前演过一个看过就忘记的阿尔菲,也是翻拍自迈克尔凯恩,所以这是一名老牌帅哥据说原版更精彩,有点想看看
警告:纯花痴评论。
也不是不能温柔,好像蓝莓之夜里英俊的店主,默默守着没什么人的小店,一封又一封抄写不知往何处寄的信件,按照电话簿一个接一个拨出电话。
执着而温暖。
却还是暴虐之时最美。
绝望可以是阴沉,可以是忧伤,可以是没有阳光的严冬,在他却是一团烈火。
没什么可失去,于是什么都不在意,于是落手狠辣而残忍,伤人又伤己。
先用辫子抽打到献血淋漓,随后再用毒药医治。
却由不得人不爱他——恶棍的行为,混混的举止却偏偏配上贵族式的精致。
越是危险,越是自私,越是无理取闹就越有魅力。
碰到这种桥段,真是没有办法形容他的美。
明明就是在心里皱着眉头,像是厌弃害虫那么厌弃着恨不得一脚踩死,整个身心却不由自主被吸过去吸过去吸过去。
演情圣和温柔好男人也很久,好看是好看,可就是看过即忘。
难得这次Sleuth走回老路线,而且是无节操地挥洒性感。
三局游戏,前两局是纯粹的智力较量,后一轮都上了本钱。
老男人有钱有势有人脉,年轻人只有自己。
说些真情流露渴望陪伴的话,到底还是诱饵。
毕竟游戏的本质始终是彼此羞辱征服与被征服。
别看老头子一副色咪咪的样子,若年轻人真的屈膝,多半会被他拿钞票抽耳光好好羞辱一番——当然,多半。
戏到这里,几乎完全就是JUDE LAW时间,那种“跪下来舔我的脚”,明明是居于弱势却跟女王那么傲慢的性感路线他走起来是驾轻就熟——“要是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非常,非常的好。
”那种很清楚自己胜券在握,从心里透出来的得意劲儿真的有够讨厌。
老头认输跑去倒酒的时候估计在心里狂骂“You little bitch.”但是骂归骂他还是没有办法,谁让那个得意的笑容同样可爱到弊呢?
挂在面前的饵太过香甜,由不得他不认输,多有钱多有地位都不管用——真的是形容不出来非得自己去看才能体会到那种底线被彻底摧垮连灵魂都颤抖起来心甘情愿堕落下去的感觉。
还是那句话啦,有看过他飙戏就能明白世上为嘛会有被虐狂XD
我有位男同事四十多岁,还是单身。
这几年,我先后见过他的3任女朋友。
最近谈的这位年龄最小,大概25、6岁,看上去懵懵懂懂,单纯天真的样子。
前几天同事说,不挑了,今年计划结婚。
我这位同事精明能干,平时喜欢开快车,是个部门的头,管着三十多个员工。
他在管理上很有手腕,手下的人都对他服服帖帖。
我曾经说过他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这种控制欲在他与女性交往的时候也表露无遗——他谈女朋友的一个前提,就是能否控制和驾驭对方。
如果发现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就选择放弃。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采取控制的方式。
比如通过爱来控制,通过物质来控制。
这种句式一般是“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你要听话,我就给你买什么”。
如果说通过物质来控制还是一种谈判,那么通过爱来控制,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往往会使孩子的性格心态受到压制,而家长们却不曾留意。
小到夫妻之间的争吵,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始作俑者多半是当事者的控制欲。
当事态失控时,游戏变成打斗,争吵变成战争。
以上的想法是源于上周看的电影《足迹》,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讲的是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小男人之间的一场对话。
老男人是个成功的小说家,小男人是个二流演员。
老男人的妻子和小男人相恋,想与老男人离婚,老男人不肯,小男人亲自登门说服老男人。
于是好戏上演,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以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场,以血腥的杀戮收尾——老男人在电影结束前几秒钟,干掉了小男人。
一般来说,小说家的控制欲是非常强的,因为他可以决定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
如果把这种控制欲带到到现实中,则非常可怕。
我们可以看到,老男人根本不爱她的妻子,对他来说,她只是一件华丽的装饰品和玩物,正如老男人装饰奢华冷酷的别墅,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精心布置的机关,而这一切都听从于他手里小小的遥控器。
因此,当小男人按响他家的门铃时,就开始踏入老男人设好的陷阱。
小男人是个二流演员,演员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喜欢求新和挑战自己。
小男人也并非真爱老男人的妻子,当老男人丢出一个诱饵——同意他偷走100万的项链,然后一个人远走高飞时,小男人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在老男人尽情的羞辱玩弄小男人,心理得到巨大满足之后,小男人开始复仇了。
他化装成警察,第二次登门,老男人又被小男人控制于掌心。
两个回合下来,二人1:1打成平手。
在惊心动魄的第三个回合,老男人发挥了小说家巨大的想象力,给小男人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小男人则以精彩的演技回应。
当老男人觉得大局已定胜券在握时,小男人却把一切都戳穿,打碎了老男人设计的剧情,老男人这时意识到小男人不再受控于自己,于是他拔出了枪。
这部电影想说的是,控制欲是一件坏东西。
它会让温情变得无情,让美好变得残酷,让游戏变得血腥。
人与人之间,只有平等真诚的相处和相爱,这个世界才不至于变得面目可憎。
故事的开头确实很俗套,小男人拐跑了老男人的女人,老男人不甘心把小男人约到家来。
小男人需要老男人签字离婚才可以和他的女人双宿双飞,所以就上门来谈判了。
精彩的是三个回合的谈判,一点不闷,非常精彩,精彩到豆瓣上的豆友把本片归为高智商斗智电影之列。
精彩的斗智情节就不重复了,说说结尾。
老男人最后一枪打死了小男人,为女人吗?
NO!
三局斗下来,老男人不想放了小男人,棋逢对手不想就此结束。
小男人让老男人给他倒酒,喜欢控制别人的老男人起先不肯,倒酒的行为就等同于在两人的关系中交出了主动权。
但为了留住小男人,他最后还是去倒了。
纵然这样做了,小男人还是要走。
最后出走老婆的一只要回到他身边的电话让他彻底绝望了,女人并不是他要的,他一次次放女人去外遇,说明根本没把她当回事。
拜金女根本逃不出他手心,他一点都不担心女人会不回来。
女人不会让他的生活变得有趣,金钱和权势都不能。
唯一让他的生活有点乐趣的小男人,却不愿放弃自由留在他身边。
放下尊严用名利去诱惑都不成,没有比这更令人绝望的。
老男人一枪打死了小男人,也了结了他自己。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耻的,活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男人的世界里,离不开游戏,女人和战争,而人类所有的犯贱都在于显摆自己的高尚高贵!
这部类似于舞台剧情节的翻拍剧,灯光、取景、对白,在实力上足以和72年的原版相匹敌。。。。
之前就看过,这次在youTube上又看了遍,对于结局很感慨。
不能再剧透了,只能说,我们每个人在游戏里都一厢情愿地深信自己可能是主角。
(最后说,Michael Caine这个老人家的演技真是不错,72年他扮演自己的对手,这次的客串毫不给Jude Law抢戏。
)
(芷宁写于2008年3月18日)通常既省演员又省场景的小成本电影都需要精妙的剧情架构、不凡的表演功力和观众那颗能耐住寂寞、充满探究的心,在这类缺少其他花哨填充物的影片里,往往尽显表演和台词魅力,于是,一个好剧本、一个好的主创团队显得至关重要。
在这点上,同产于去年的《足迹》(又译作《侦察》、《非常冲突》)要比《密会》好一些,这两部影片的主演都只有两个,主要故事情节皆发生在一个幽闭的空间里,即角色之一的家里,但《足迹》的叙事结构、情节调度、表演层次和语言对白,要强于《密会》,这或许和《足迹》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一点有关,也或许和迈克尔·凯恩爵士高超的演技有关,还或许和大名鼎鼎的哈罗德·品特所写的犀利幽默的对白有关。
在看这个由裘德·洛担任制片和主演之一的翻拍版《足迹》之前,因怕被左右情绪,刻意回避了由劳伦斯·奥利弗和迈克尔·凯恩主演的旧版,当然,这两者之间有一些超越创作之外的有趣关联,如1972年版的英俊“情夫”迈克尔·凯恩,如今已然上了年纪,故而已转正为阴险“丈夫”,而当年由他所饰演的角色,则由生于1972年的裘德·洛担纲,当然,1972年的电影版也绝非《足迹》的首次面世,在1970年就有舞台剧版的《足迹》,并获得过托尼奖,而所有这些都改编自安东尼·萨佛的同名小说。
恐怖小说作家安德鲁·怀克(迈克尔·凯恩饰演)拥有着“一切”,名望财富、毫宅娇妻,然而“年老色衰”的他再怎么不甘心,也已沦落成“not good in bed”的老男人,年轻英俊的麦洛·泰德尔(裘德·洛饰演)突然到访,要求“老牛”安德鲁让出“嫩草”,即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书。
安德鲁明白,眼前这个张狂的帅哥就是“睡了我老婆的男人”,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实则已酝酿出了一个“雪耻”计划,他并不担心妻子会真的和他离婚,因为“拜金”的她迟早会回到他身边,现在他就想教训一下这个自信满满的后生,要在这个有样有貌的情敌身上找回失去的丈夫尊严。
不过,这个情敌并非貌美无脑型,他也能抵挡、回击一两个回合,于是,事情发展的越来越戏剧化,一场由女人引发的两个男人之间的对决,在这个既私密又无私密可言的幽闭毫宅里上演了。
说私密,是因这座毫宅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说无私秘可言,是因安德鲁这位作家心思诡秘,在房间各处都安装了监视器,让一切仅在掌控中。
这场男人对决的呈现方式也颇具层次,起先彼此试探、相互嘲讽,继而由嘴仗升级至勾心斗角的猫鼠游戏,最后发展至处心积虑的正面交锋,不论踌躇满志、机智天真的情夫,还是深藏不露、老谋深算的丈夫,不到最后,没有赢家…… 看后,对照了一下老版影片,发现两个男人的交锋在新旧版中都有三轮表现,不过就整体而言,旧版似乎更具悬疑感和戏剧张力,且新版的结局仓促呈现,似乎也是欠缺之处。
当然,新版中的创新不少,如鲜明的时代气息,不论监视器还是自动化的居室机关,不论更接近于当下生活的对白还是后现代艺术风格的室内设计(旧版中的作家住在古堡里)。
另外,人物的性格设定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不似老版中那个有点神经质、暴脾气的作家,迈克尔·凯恩所演绎的安德鲁具备一种难以捉摸、深藏不露的老狐狸气质,他外表绅士、言辞温和似谦谦君子,实则内心阴暗冷漠、包藏祸心。
而裘德·洛的麦洛更是不同于当年凯恩的诠释,他给予了这个翻拍片一个全新故事的感觉,乍一看情夫这个角色的性格层次很浅显,很容易对付,实则不易,裘德·洛为其赋予了新的特质,不仅将怯懦与自负、莽撞与机敏结合的很微妙,而且还散发出一种刚中带柔、柔中显强,既强悍硬朗又阴柔妩媚的气质来,他在影片中后段的“易容”出击乃至撒娇使媚,令人眼前一亮又鸡皮疙瘩一身,貌似此次的演出是他近年来最为出色的表演。
影片的场景变换虽不多,但颇具特色,也很能说明毫宅主人内心的阴暗面——居室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设计风格于简约中闪烁着诡异神秘的调调,加之将故事发生时间安排在了一个阴天的午后,取代阳光的是房间灯光的变换设置,且灯光会随着角色对话气氛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没有抹杀舞台剧的效果,还将其呈现得更为立体,也为情节的发展推动渲染出诡异绮丽的氛围。
看过一些该片的相关评论,《综艺》贬得过火:“这部影片与原作有着根本上的天壤之别,看起来更像是编剧哈罗德·品特一次拙劣的自我模仿。
”《今日美国》又有点太过乐观:“看着裘德·洛和迈克尔·凯恩这两代英国演员中的代表人物,在那里迂回婉转地唇枪舌剑,是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观影享受。
”客观的说,新版《足迹》充斥着些许讨巧的新鲜物事,如带有敏锐智慧、幽默灵动、充满英式文学气息的对白,再如人物塑造的诸多变化、舞台剧般的场景设置,如果将其当作一部全新的影片看也未尝不可,只是一旦比照旧版,就会生出一些挑剔来。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710989_d.html)
可惜豆瓣只有五星。
室内设计是经典的现代风格,对于我这个不对现代主义感冒的人来说,还是不得不赞叹的美啊!
两位主角一老一少,撑完全场不是只靠外表,演技的确旗鼓相当,火花四溅。
配合精巧的情节设计,令这部戏的时间过得好快!
以前看过没标记的老片子,大体印象还在,二刷发现两人的演技都是过硬的,只是故事不够好,过于游戏,却也没让游戏更精彩一些。
最后一枪真弹使前面的游戏变成毫无意义的存在。
而从未露面的女主草率地决定回归,更像是作家的合谋——利益合谋,阶级合谋。
我对电影痕迹太明显的作品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就是说,受电影表现手段的局限,只能通过无限外化人物心理来让有限的人物面对面玩一局心理牌,通过密集的台词对胜负做沙盘推演,如同走钢丝一般的故事合理性难道不会让编剧感到尴尬和不自信吗?
当然细细品味起来,台词倒是无一句多余,不可谓不精妙,若非要说这是“猫捉老鼠”,那么也就全靠两张嘴嘚啵嘚啵说出来,这种形式按我的理解,真不如撤掉华丽的布景,改为双逗哏相声还更高级一些。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一部能吸引盲人的电影,靠的是富于张力,精巧,锋芒毕露,流畅的文字游戏。
导演不辱使命,舞台感的把握,镜头的运用,无比配合品特大师高智商的讲故事精神。
要抓紧找找老版的舞台剧来看,至少也得把剧本翻一翻,NND,还有1个月就得交作业了,刚看这点点。。。
片名sleuth,中文译名有几个,足迹,非常冲突,侦察,都感觉不是很好。
喜欢英文简洁精确的一面。
封闭空间二人转,丈夫与妻子情夫的对决,互相试探互相羞辱,可惜脑筋终究没有子弹快。实在舞台剧形式太重,不像是看电影。
我等俗人不能理解,抱歉。。。
one minute,it is love;10 mimutes later,it is contempt.-you really like my mind,that makes you unique to me.although it is a story,it really reveal the ugly truth of opposite-sex love,stupid women!
truth or game
或许这部片子排成话剧会好看一些。
满无聊的,纯粹浪费时间
大戏骨Micheal Caine对大帅哥Jude Law,绝妙的三个犯罪较量回合,注定的双输结局。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舞台剧,场景不多,人物有限,却浓缩了无限的创意与惊喜!
我是没有看过70年代的那个版本 听说比这个好 本来这是部舞台剧的 后来被搬上了银幕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不简单 在于对人物精神状态中的疯狂和邪恶 陷入阴谋?究竟谁是真正的复仇者?
被冷到了。。。
沉闷!!!糟践了老版本.
让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想知道究竟谁死了,总有一个要死的。撕面具的那瞬有点小看头,还有这剧情也转得太快了吧,扯到老头的性取向上去了,是人都要看不懂了
.........
在不断看的时候我在不断猜整个电影的线索,看细节,猜测,修改,最后被猜中了,觉得确实是这样,原来也只是这样。演技固然是很好,感觉场景和冲突的单一放到电影了太单调了。这并非是大阴谋,只是个人的小自high。
就想朱迪劳你什么时候m型秃顶治好了,哈。如今又有两侧圆形斑秃,真欢乐。坐等地中海~
诡异......
相比话剧,电影手法上毫无突破而且破坏了很多……编剧弱,推荐大家看看周野芒老师的话剧版
好像从头到尾就两个人的一部电影
两个男人的SM游戏 。。蓝色光晕里的裘德洛媚死人了
不 好 看
+迈克尔凯恩对调了个角色继续演,肯尼思爵士集合两代阿尔菲实力调情。电影全程暧昧,压迫结合挑逗,早闻充满性暗示,结尾基情上线,盛世裘花画风色诱。戛然而止,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