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塔传奇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打开心门向蓝天,The Legends of Rita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Bibiana Beglau,Richard Kropf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Die BRD in den 70er Jahren. Über die heitere Anarchie kommt Rita Vogt zum Terrorismus, verführt durch ihren Gerechtigkeitssinn und durch die Liebe zu Andi. A..详细 >
非常深刻地对左翼恐怖主义的反思,展现了革命失败后革命者迷茫、尴尬的地位。
@歌德 在此地此时来观看这部电影也颇具幽默了,而这种两种制度的范式或许也只有在冷战时期的德国才能成立,西方的左派青年遁入共产主义地区并乐此不疲。而相比这些西德的左翼青年,在东德的平常人同样被展现,在工人迪斯科舞厅,每个人都随着乐队跳舞;电视上有一个男人唱着英国船夫号子——每个人都在忙碌地过着日常生活,但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想逃离。除了丽塔之外的所有人。
戴爷用实力告诉我影片的解读可以有多丰盛美味。从塔嘉娜角度,十年高墙电网,等来的却是现实主义书写者的一片黑幕,反扭的双手,被武装警察抵在墙上,第一次听见爱人那作为罪人的真实姓名。还记得很久以前,那时坠入爱河,她睡眼朦胧冷冷看你发疯,又穿着睡衣把你从露台高处拉扯回安全地带,你挣扎,于是你一生都会记得在喘息和干架中利落机敏却只为保护你的双手。
一个人必须憎恨世界的残酷,才能欣赏它的美好。丽塔对西边没有那么重的恨,对东边也没有那么的欣赏。何去何从之间,墙倒、心塌。
戴锦华老师片单 可能是不喜欢政治片的原因 也可能是知识储备不够看不太懂吧 没有戳到我的点 从一开始抢银行还挺刺激的 到后面回归工薪阶层生活就没那么感冒了
另外的名字:枪响之后的寂静/打开心门向蓝天。理想沦为恐怖,恐怖呼唤理想。冷战背景下试图用暴力威慑而实现了真正暴力的理想主义青年们对现世的反抗与被驯服。影片节奏很快,世界变化很快,扼杀理想也只需要一瞬间。
3.5
戴锦华《返归未来》
涉及到东德西德的意识形态分歧,丽塔及伙伴的政治幼稚病和激进暴力的行为很容易成为被国家机器打击的重点。抢劫银行、杀害警察就是打击资本主义社会、帮助穷苦人民吗(劫富济贫?)?声称要站在世界前沿战斗的丽塔,也产生了重度迷茫,前期暴力抢劫、后期换身份苟活的意义何在呢?死路结局在意料之中。
114th 不太懂这部电影想干嘛,不过有妲己霸看加一星
随便说点,比如,我居住的城市,被人为的,或者,被AI,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完全不同的AI进行统治。南北AI的算法和逻辑完全不同,一个是窗户操作系统,一个是天井操作系统,比如你在花都合法的工作到了南沙就变非法了。
理想主义者的挽歌,表达的是个体和体制对抗冲突的悲剧,最后丽塔在漫天飞雪中倒在东德士兵的枪下,是最大的讽刺,她的曾为之奋斗的理想最终把她指向死亡。施隆多夫没有先入为主去批判某一方,影像风格是冷峻的,旨在体现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悲惨遭遇。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十分克制,甚至是粗糙;对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扁平化(这是个人不喜欢的地方)。导演着重对政治进行批判,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终极主题。
戴老师课程影片。
以历史中被公认为失败者的群体为视角在历史观上都很有勇气和革新意义,具体个体出发的情感和经历令人动容,很爱
“故事对我们而言并不轻松,瑞塔并非无辜的旁观者,她曾亲手杀死一个警察,但影片也不是有关罪责与动机的简单寓言,它要表达的是冷战最后十年间的信仰坍塌,施隆多夫相信观众足够成熟地可以去接受一个‘反英雌’的故事。”
打开心门向蓝天 苍天只有蔚蓝没有政治_
结构化叙事/另一种冷战视角/左翼政治观点
《丽塔传奇》丽塔一个西德的无政府主义者,她和她的朋友,他们在西德抢银行,劫富济贫,实行恐怖主义。他们逃到向往的东德,被史塔西“委以重任”……柏林墙倒了,德国统一了……这就是丽塔们的命运,真TM是个传奇。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后被全面清算,这部电影难得的没有沿用胜利者的逻辑去审判失败的革命者,而是全程跟随赤色分子丽塔的视点,去展现她满腔希望的理想主义、她对革命暴力性要素的质疑、她艰难犹疑的人生选择。用悲情怜悯的态度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尽管犯有错误,走了歧途但是在死亡来临的一刻依旧高喊“青春无悔“的存在主义战士的形象
以虚假的身份度过真实的生活,以真实的身份迎接虚无的人生。